射极跟随器

作者:吴俊东 射随,是我们通常对射极跟随器的简称,其实也就是共集电极放大器,它的特点:

1、 晶体管射随电路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和较低的输出阻抗--基极回路电阻的1/1+β(β是晶体管的直流放大系数,也就是三极管规格书中的hFE,BC857AW正常工作时为250),具有隔离阻抗变换的作用。

2、电流增益很大,Ie=Ib(1+β)。

3、电压增益接近1,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同相,大小基本相等,这也是射随名字的由来。 由于射随的这几个特点,我们将其用在例如中放VIDEO输给DECODER,DECODER 的AV OUT等电路,弥补原先器件输出电流小,带载能力不足的缺点,减少后级电路对前级电路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强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和前后级阻抗匹配,射随器同时还可以隔离逆向干扰,一路信号可以通过两个射随分成两路,而不会互相干扰,所以AV OUT,AUDIO OUT也经常使用这个电路。目前我们常用的射随电路根据使用PNP或NPN三极管也有两种形式:

A、

图1

上面这个电路经常用于我们的AV OUT电路。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高时,三极管截止,VCC通过R1给C1充电;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低时,三极管导通,C1通过导通的三极管对地放电。

电路形式看似很简单,器件不多,但如果器件使用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输出波形失真:

1、电容C1:

C1在这个电路中起着仅次于三极管的作用。电容的特性直观的说就是会保持电容两端电压不突变,电容量越大,这个阻止电压突变的能力就越强。而通常我们说的通交流隔直流,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分析:

电路中电容的容抗Xc=1/2πf C ,其中f为信号的频率,C为电容量的大小。

那么也就是说,当C不变时,频率越高,容抗Xc越小,那么电流越大,信号越容易通过。那么为什么直流会被隔离呢?直流电平,相当于f=0,这时候容抗Xc=无穷大,相当于开路,信号自然无法传送过去了。

当f不变时,C越大,容抗Xc越小,那么电流越大,信号越容易通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在选用电源滤波电容时,用uF级的电容来滤除几十Hz的纹波,而用nF级的电容,来滤除几十kHz的纹波。

(uF×10Hz=nF×10kHz)

再回到图1这个电路,如果C1选用的电容量太小的话,会导致VIDEO信号中高电平稳不住,场同步期间(也就是信号的低电平)的低电平也稳不住。如下图所示,图2为C1=1000uF时VIDEO OUT的波形,信号上部和场同步基本不失真。图3为将C1改为100uF之后的波形,信号上部及场同步头明显失真(我们通常说的摆头)。

图2

图3

为什么电容量的大小会导致这样的信号失真呢?有2种方法可以分析:

方法1:

交流电路中,电容的等效容抗Xc=1/2πf C,那么射随电路的输出口等效电路为:

图4

对于理想电路,Xc=0,Vo= Vo=Vi×R5/( R4+R5)=0.5Vi,我们的实际电路中,如果取C=100uF,这时候Xc=1/2πf C,其中f=50,C=100uF,则Xc=31.84欧,

代入Vo=Vi×R5/(Xc+R4+R5)得:

Vo=75Vi/(31.84+75+75)=0.41Vi,输出波形失真(0.5-0.41)/0.5=17.5%,所以能看到图3中的扭曲失真。

如果我们取C=1000uF,这时候Xc=3.18欧,代入得:

Vo=75Vi/(3.18+75+75)=0.4896Vi,失真只有(0.5-0.4896)/0.5=2%,所以图2中基本看不出失真来。

有人要问,用这种方法来看,失真是因为电容的阻抗分压导致接收端R6的幅度Vo变小导致的。可是从图3的实际波形来看,无论是场同步期间还是信号高电平的波形都只是扭曲,而幅度并没有变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幅度有变小,但变小的是低频信号。整场的信号可以看做是由频率50Hz的低频信号(场同步期间的低电平和信号高电平)与频率15k左右的行周期信号组成的。对于低频信号,由于容抗Xc=1/2πf C较大,所以幅度减小,以场同步期间波形为例,原始波形为:

低频的低电平经过电容后变成:

高频的行开槽信号经过电容后,因频率较高,基本直通,幅度不变:

叠加后最终的输出波形就象图3一样,整个向上扭曲:

方法2:

我们先来看看电容充放电过程:

图5

图5中,电容两端原始电压为U0,之后电容通过负载R放电,

时间t后电容两端电压Uc=U0e-t/RC

充电过程为上面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将上面这个公式用到下图6后,可以看出,当VIDEO信号过来一个场同步头--低电平Vo时,三极管导通,电容C1通过三极管放电

图6

但如图5,因为C1放电,所以场同步这个低电平Vo无法保持,时间t后Vo的实际电平Vt=Vo e-t/RC

现在如图3,取C=100uF,

e=2.71828

t=低电平持续时间=2ms(虽然场同步上还有例如开槽脉冲等信号,但这些信号是高频的,对直流电平不会有影响,所以不用考虑,所以t应该取整个场同步周期,约=1/10场周期=2ms) R=R4+R5=150

代入后可求得:Vt/Vo=0.878,失真12.2%

如果C=1000uF, Vt/Vo=0.987,失真2.2%

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方法1的结果近似。

∙ 由以上分析可得,电容C1越大,波形失真越小,但受布板空间及成本限制,推荐C1选取470uF.此时Vt/Vo=0.972,失真2.8%,已经能满足要求。

∙ 由以上这两个公式也可以解释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音频电路中的隔直电容可以用的很小?因为音频电路的负载电阻很大(10k or 47k),因此要保持同样的失真度的话,电容C只需要视频中的几百分之一,所以音频电路中的隔直电容一般为nF级的。

2.电阻R1:

下图7为输入亮点信号(为什么用这个信号后面分析)时,VCC=5V,R1=100欧时AV OUT的波形(已带75负载),输出的信号幅度为562mV,将R1改为470后,如图8所示,同步头不变,但信号幅度只剩下237mV,上面部分的波形都被切掉了:

图7

图8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R1该如何取,是否将R1改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如下: 例如图7中,AV OUT 波形幅度562mV,那么C1负极的幅度就是562*2=1124mV,也就是说C1负极处的最高电平为1124mV。可以求出达到这个电平瞬间的通过C1电流Ir=U/R=1124/150=7.5mA。

而这个电流Ir也等于此时流过电阻R1的e极电流Ie=(VCC-Ve)/R1,所以

(VCC-Ve)/R1=7.5mA,Ve=此时射极的直流电平=直流偏置+1.124V,如果直流偏置为VCC/2的话,R1=1376/7.5=183欧。也就是说R1一定要小于183欧,才能让一个信号幅度562mV的波形不失真的通过。

那么图8中,R1=470欧,假设负载R5上的波形峰峰值为Vpp,那么同上,由Ir=Ie ==> (2Vpp/150)=[(5-2.5-2Vpp)/470],求得Vpp=302mV, 只能让一个信号幅度302mV的波形不失真的通过,而对于标准信号幅度0.7V的VIDEO信号,这个失真就很厉害了。

理论上R1越小,带载能力越强,但一味减小R1的阻值,会导致三极管导通时通过的电流过大,一个加大了功耗,容易烧三极管,一个是三极管的放大系数会随电流Ie的增大而降低:Ie由20mA加大到40mA, Hfe就由160降低到了130。 所以R1不能取太小,这个方法不推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

1、提高VCC

2、改变三极管b极的直流偏置(这点放在下一节分析)

上面的计算中VCC=5V,那我们来看看,如果我们取R1=330欧,VCC增大到

9V(Ie=9000/330=27mA),能通过的Vpp是多少:(2Vpp/150)=[(4.5-2Vpp)/330],Vpp=0.7V,也就是可以通过信号幅度0.7V的VIDEO信号,已经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而三极管导通时的电流,Vcc=5V,R1=100欧,Ie=50mA,如果Vcc=9V,R1=330欧,Ie=27mA.减小了很多。所以,在视频射随电路中,必须保证VCC>8V。

下面先说说为什么要用亮点信号来做测试:

图9

图10

图9为亮点信号,图10为全白场信号的波形,大家可以看到,图9中0电平基本在钳位黑电平处,那么动态范围要求的最大值差不多就是信号幅度,也就是562mV,而在图10中,0电平已经快接近信号顶部了,对于这个信号的动态范围的要求,只需要大约200mV,动态范围的要求远低于亮点信号。所以大家在看波形失真的时候,一定要使用类似亮点信号这样的图形。

3、直流偏置:

先重申一下几个概念:

黑电平:在视频信号中,最暗的信号的电平,如灰阶信号最低那阶的信号电平。 对黑电平位置的规定,有2种标准。美国NTSC-M标准中,黑电平定在比同步头后肩高

7.5IRE的位置。也就是下图11中0.357V的地方

图11

除了NTSC-M外,PAL、日本的NTSC-J标准中,黑电平定在同步头的后肩上,也就是下图12中0.321V的地方:

图12

∙ 零电平:

也就是图9,图10中标出的示波器箭头1>的位置,表示的是直流0电平的位置,也就是平常我们信号GND处的电平。

∙ 直流电平:

信号去掉交流调制后剩下的直流信号的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流偏置。对与通过电容后的交流信号来说,直流电平=0。平时可以用万用表一端接地,一端测量信号处,得到的电压值就是信号的直流电平。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直流偏置:图1中,C2将VIDEO IN隔直,通过R2,R3重新给VIDEO IN一个直流偏置。为了保证动态范围足够,也就是C1正极的直流电平最好= VCC /2。为了保证基极的直流偏置电压稳定,要求流过R2,R3的电流I2,I3要远大于Ib(取Ie的平均值20mA,BC857AW的放大倍数150,Ib=Ie/Hfe=20mA/150=130uA),I2,I3至少要mA级,就要求R2,R3要尽量小,至少到K欧这一级。

第2节中提到要想增大动态范围,可以改直流偏置,那么,偏置电压该取几V呢?对图1这个PNP电路来说,如果输入的是VIDEO信号,因为e极最低只能到0V(c极是0V,Vec要>0),假设最严格的情况整个VIDEO 连同步头2V的波形都在0电平以下(实际中不可能),那么e极的直流电平必须>2V,b极则应>2-0.7=1.3V,所以如果是9V Vcc的话,对视频信号来说,R2,R3分压完后在基及的最佳偏置电压应该是1.5V,这样在选择R1值的时候的取大一些,降低电流,降低三极管的功耗。我们来计算一下这时候R1可以增大到多少: 按最大的信号幅度1.4V算(亮点信号,直流电位基本在零电平,有效信号幅度1.4V), (1.4V/150)=[9-(2V+1.4V) ]/R1

R1=600欧

由VCC/(R2+R3)=Vb/R3,在VCC=9V时,R2=5×R3,考虑基极电流的影响,可以取R2=5.6K,R3=1K,这时候直流偏置大概是0.13×1+9/(5.6+1)=1.5V。

所以,综上所述,对于VIDEO信号,推荐设置Vcc=9V,R2=5.6K, R3=1K, R1=470欧。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在音频信号中,由于音频信号是交流的,且幅度可能较大,所以对于音频信号,Vcc必须取9V或以上,e极偏置在Vcc/2=4.5V处,b极就是4.5-0.7=3.8V, 同样可以算出,R2=5.2R3/3.8,可以取R2=2.7K,R3=2K。

所以,对AUDIO信号,推荐设置Vcc=9V, R2=2.7K,R3=2K,R1=4.7K。

4、作为AV OUT电路时输出幅度的调节---R4:

如果射随用在AV OUT电路,因为接收方电路还有一个75欧的对地匹配电阻,因此接受方获得的实际幅度为Vout×75/(R4+75),正常情况下Vout=2Vpp,R4=75欧,接受方Vpp=1V,正好。但如果因为芯片限制或其他原因,Vout偏大或偏小,就可以通过调整R4的大小使接收方最终获得的幅度也为标准的1Vpp.

5、作为AV OUT电路,进行电路验证确认是否会失真时,一定要接上负载看,否则空载没有形成回路看基本都没问题,带载就不行了。

6、是否需要隔直后再偏置?

虽然用在AV OUT时基本上都要用电容C2先隔直再加上偏置电压,但如果是一体化TUNER的VIDEO OUT,它的内部已经有射随电路了,带载能力足够,直流电平为0,因此不需要加射随,可以直接送给后端的DECODER。如果是分离式TUNER+中放,大部分中放电路的输出的VIDEO信号都已经有带上直流偏置(大概在2V左右),而且它们自带的直流偏置与我们用电容隔直后再加的不同,直流偏置电平是始终锁定在信号黑电平上的,如下图:

图13

图14

图13,图14为射频分别输入全白场(直流电平最高的信号)及亮点信号(直流电平最低的信号)时,中放输出口上的波形,可以看出,信号内容改变,但直流电平不变,都钳在黑电平上。再来看看如果隔直完再偏置:

图15

图16

图15,图16为同样输入全白场及亮点信号时,经过电容隔直再重新偏置到大约1V后的波形,可以看出, 亮点信号的直流偏置基本还是在黑电平上(因为亮度信号有效值很小),而白场信号的直流偏置处已经接近信号顶端了(黑电平已经沉到-0.8V了)。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如果直接将中放输出信号送入射随的三极管,那么我们只需要保证2V的动态范围就足够了(无论输出什么信号,整个信号幅度只有2V)。如果我们将其经过电容隔直再重新偏置,然后送入射随的三极管呢?可以由图15,图16看到,三极管的动态范围基本上要保证零电平以上2V(亮点信号)至零电平以下2V(白场信号),也就是需要4V的动态范围。这对三极管的动态范围要求高了一倍。因此建议如果用在中放输出电路时,C2,R2,R3可以先布上,如果中放输出已经有直流偏置了,就不需要再画蛇添足,加个跳线跳过,直接送到三极管即可。

7、电容C2

C2作用其实与C1相似,但因为R2//R3之后是K级的,所以C2的电容量大概只需要C1的1/10就够了 ,所以C2可以选择100uF。

B、NPN:

图17

NPN三极管组成的射随电路,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高时,三极管导通,VCC通过导通的三极管给C1充电;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低时,三极管截止,C1通过R1对地放电。

对于NPN的射随电路,基本的分析方法和PNP相同,这里就不重复分析了。现在来说说NPN和PNP的选用问题:

选NPN还是PNP电路,理论上的电压增益都是一样的(略小于或等于1),极性也没有变化。假如输入端有C2隔直,选NPN或是PNP电路并没有差别,也不用考虑电流输出(NPN)或吸入(PNP)的问题。但是象上面说的,中放输给DECODER时常常是没有隔直电容的,这时就要根据输入端的直流偏置来选用了。

另外,由于一般情况下前端输出电路电流输出型的,在无隔直电容的射随电路中,选NPN还是PNP电路是要考虑电流输出或吸入的。但是可以通过在b极对地接一个电阻的办法解决PNP射随器的电流吸入问题。

作者:吴俊东 射随,是我们通常对射极跟随器的简称,其实也就是共集电极放大器,它的特点:

1、 晶体管射随电路具有较高的输入阻抗和较低的输出阻抗--基极回路电阻的1/1+β(β是晶体管的直流放大系数,也就是三极管规格书中的hFE,BC857AW正常工作时为250),具有隔离阻抗变换的作用。

2、电流增益很大,Ie=Ib(1+β)。

3、电压增益接近1,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同相,大小基本相等,这也是射随名字的由来。 由于射随的这几个特点,我们将其用在例如中放VIDEO输给DECODER,DECODER 的AV OUT等电路,弥补原先器件输出电流小,带载能力不足的缺点,减少后级电路对前级电路的影响,从而达到增强电路的带负载能力和前后级阻抗匹配,射随器同时还可以隔离逆向干扰,一路信号可以通过两个射随分成两路,而不会互相干扰,所以AV OUT,AUDIO OUT也经常使用这个电路。目前我们常用的射随电路根据使用PNP或NPN三极管也有两种形式:

A、

图1

上面这个电路经常用于我们的AV OUT电路。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高时,三极管截止,VCC通过R1给C1充电;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低时,三极管导通,C1通过导通的三极管对地放电。

电路形式看似很简单,器件不多,但如果器件使用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输出波形失真:

1、电容C1:

C1在这个电路中起着仅次于三极管的作用。电容的特性直观的说就是会保持电容两端电压不突变,电容量越大,这个阻止电压突变的能力就越强。而通常我们说的通交流隔直流,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分析:

电路中电容的容抗Xc=1/2πf C ,其中f为信号的频率,C为电容量的大小。

那么也就是说,当C不变时,频率越高,容抗Xc越小,那么电流越大,信号越容易通过。那么为什么直流会被隔离呢?直流电平,相当于f=0,这时候容抗Xc=无穷大,相当于开路,信号自然无法传送过去了。

当f不变时,C越大,容抗Xc越小,那么电流越大,信号越容易通过。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在选用电源滤波电容时,用uF级的电容来滤除几十Hz的纹波,而用nF级的电容,来滤除几十kHz的纹波。

(uF×10Hz=nF×10kHz)

再回到图1这个电路,如果C1选用的电容量太小的话,会导致VIDEO信号中高电平稳不住,场同步期间(也就是信号的低电平)的低电平也稳不住。如下图所示,图2为C1=1000uF时VIDEO OUT的波形,信号上部和场同步基本不失真。图3为将C1改为100uF之后的波形,信号上部及场同步头明显失真(我们通常说的摆头)。

图2

图3

为什么电容量的大小会导致这样的信号失真呢?有2种方法可以分析:

方法1:

交流电路中,电容的等效容抗Xc=1/2πf C,那么射随电路的输出口等效电路为:

图4

对于理想电路,Xc=0,Vo= Vo=Vi×R5/( R4+R5)=0.5Vi,我们的实际电路中,如果取C=100uF,这时候Xc=1/2πf C,其中f=50,C=100uF,则Xc=31.84欧,

代入Vo=Vi×R5/(Xc+R4+R5)得:

Vo=75Vi/(31.84+75+75)=0.41Vi,输出波形失真(0.5-0.41)/0.5=17.5%,所以能看到图3中的扭曲失真。

如果我们取C=1000uF,这时候Xc=3.18欧,代入得:

Vo=75Vi/(3.18+75+75)=0.4896Vi,失真只有(0.5-0.4896)/0.5=2%,所以图2中基本看不出失真来。

有人要问,用这种方法来看,失真是因为电容的阻抗分压导致接收端R6的幅度Vo变小导致的。可是从图3的实际波形来看,无论是场同步期间还是信号高电平的波形都只是扭曲,而幅度并没有变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幅度有变小,但变小的是低频信号。整场的信号可以看做是由频率50Hz的低频信号(场同步期间的低电平和信号高电平)与频率15k左右的行周期信号组成的。对于低频信号,由于容抗Xc=1/2πf C较大,所以幅度减小,以场同步期间波形为例,原始波形为:

低频的低电平经过电容后变成:

高频的行开槽信号经过电容后,因频率较高,基本直通,幅度不变:

叠加后最终的输出波形就象图3一样,整个向上扭曲:

方法2:

我们先来看看电容充放电过程:

图5

图5中,电容两端原始电压为U0,之后电容通过负载R放电,

时间t后电容两端电压Uc=U0e-t/RC

充电过程为上面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大家可以自己分析。

将上面这个公式用到下图6后,可以看出,当VIDEO信号过来一个场同步头--低电平Vo时,三极管导通,电容C1通过三极管放电

图6

但如图5,因为C1放电,所以场同步这个低电平Vo无法保持,时间t后Vo的实际电平Vt=Vo e-t/RC

现在如图3,取C=100uF,

e=2.71828

t=低电平持续时间=2ms(虽然场同步上还有例如开槽脉冲等信号,但这些信号是高频的,对直流电平不会有影响,所以不用考虑,所以t应该取整个场同步周期,约=1/10场周期=2ms) R=R4+R5=150

代入后可求得:Vt/Vo=0.878,失真12.2%

如果C=1000uF, Vt/Vo=0.987,失真2.2%

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和方法1的结果近似。

∙ 由以上分析可得,电容C1越大,波形失真越小,但受布板空间及成本限制,推荐C1选取470uF.此时Vt/Vo=0.972,失真2.8%,已经能满足要求。

∙ 由以上这两个公式也可以解释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音频电路中的隔直电容可以用的很小?因为音频电路的负载电阻很大(10k or 47k),因此要保持同样的失真度的话,电容C只需要视频中的几百分之一,所以音频电路中的隔直电容一般为nF级的。

2.电阻R1:

下图7为输入亮点信号(为什么用这个信号后面分析)时,VCC=5V,R1=100欧时AV OUT的波形(已带75负载),输出的信号幅度为562mV,将R1改为470后,如图8所示,同步头不变,但信号幅度只剩下237mV,上面部分的波形都被切掉了:

图7

图8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R1该如何取,是否将R1改小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分析如下: 例如图7中,AV OUT 波形幅度562mV,那么C1负极的幅度就是562*2=1124mV,也就是说C1负极处的最高电平为1124mV。可以求出达到这个电平瞬间的通过C1电流Ir=U/R=1124/150=7.5mA。

而这个电流Ir也等于此时流过电阻R1的e极电流Ie=(VCC-Ve)/R1,所以

(VCC-Ve)/R1=7.5mA,Ve=此时射极的直流电平=直流偏置+1.124V,如果直流偏置为VCC/2的话,R1=1376/7.5=183欧。也就是说R1一定要小于183欧,才能让一个信号幅度562mV的波形不失真的通过。

那么图8中,R1=470欧,假设负载R5上的波形峰峰值为Vpp,那么同上,由Ir=Ie ==> (2Vpp/150)=[(5-2.5-2Vpp)/470],求得Vpp=302mV, 只能让一个信号幅度302mV的波形不失真的通过,而对于标准信号幅度0.7V的VIDEO信号,这个失真就很厉害了。

理论上R1越小,带载能力越强,但一味减小R1的阻值,会导致三极管导通时通过的电流过大,一个加大了功耗,容易烧三极管,一个是三极管的放大系数会随电流Ie的增大而降低:Ie由20mA加大到40mA, Hfe就由160降低到了130。 所以R1不能取太小,这个方法不推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

1、提高VCC

2、改变三极管b极的直流偏置(这点放在下一节分析)

上面的计算中VCC=5V,那我们来看看,如果我们取R1=330欧,VCC增大到

9V(Ie=9000/330=27mA),能通过的Vpp是多少:(2Vpp/150)=[(4.5-2Vpp)/330],Vpp=0.7V,也就是可以通过信号幅度0.7V的VIDEO信号,已经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了。而三极管导通时的电流,Vcc=5V,R1=100欧,Ie=50mA,如果Vcc=9V,R1=330欧,Ie=27mA.减小了很多。所以,在视频射随电路中,必须保证VCC>8V。

下面先说说为什么要用亮点信号来做测试:

图9

图10

图9为亮点信号,图10为全白场信号的波形,大家可以看到,图9中0电平基本在钳位黑电平处,那么动态范围要求的最大值差不多就是信号幅度,也就是562mV,而在图10中,0电平已经快接近信号顶部了,对于这个信号的动态范围的要求,只需要大约200mV,动态范围的要求远低于亮点信号。所以大家在看波形失真的时候,一定要使用类似亮点信号这样的图形。

3、直流偏置:

先重申一下几个概念:

黑电平:在视频信号中,最暗的信号的电平,如灰阶信号最低那阶的信号电平。 对黑电平位置的规定,有2种标准。美国NTSC-M标准中,黑电平定在比同步头后肩高

7.5IRE的位置。也就是下图11中0.357V的地方

图11

除了NTSC-M外,PAL、日本的NTSC-J标准中,黑电平定在同步头的后肩上,也就是下图12中0.321V的地方:

图12

∙ 零电平:

也就是图9,图10中标出的示波器箭头1>的位置,表示的是直流0电平的位置,也就是平常我们信号GND处的电平。

∙ 直流电平:

信号去掉交流调制后剩下的直流信号的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直流偏置。对与通过电容后的交流信号来说,直流电平=0。平时可以用万用表一端接地,一端测量信号处,得到的电压值就是信号的直流电平。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直流偏置:图1中,C2将VIDEO IN隔直,通过R2,R3重新给VIDEO IN一个直流偏置。为了保证动态范围足够,也就是C1正极的直流电平最好= VCC /2。为了保证基极的直流偏置电压稳定,要求流过R2,R3的电流I2,I3要远大于Ib(取Ie的平均值20mA,BC857AW的放大倍数150,Ib=Ie/Hfe=20mA/150=130uA),I2,I3至少要mA级,就要求R2,R3要尽量小,至少到K欧这一级。

第2节中提到要想增大动态范围,可以改直流偏置,那么,偏置电压该取几V呢?对图1这个PNP电路来说,如果输入的是VIDEO信号,因为e极最低只能到0V(c极是0V,Vec要>0),假设最严格的情况整个VIDEO 连同步头2V的波形都在0电平以下(实际中不可能),那么e极的直流电平必须>2V,b极则应>2-0.7=1.3V,所以如果是9V Vcc的话,对视频信号来说,R2,R3分压完后在基及的最佳偏置电压应该是1.5V,这样在选择R1值的时候的取大一些,降低电流,降低三极管的功耗。我们来计算一下这时候R1可以增大到多少: 按最大的信号幅度1.4V算(亮点信号,直流电位基本在零电平,有效信号幅度1.4V), (1.4V/150)=[9-(2V+1.4V) ]/R1

R1=600欧

由VCC/(R2+R3)=Vb/R3,在VCC=9V时,R2=5×R3,考虑基极电流的影响,可以取R2=5.6K,R3=1K,这时候直流偏置大概是0.13×1+9/(5.6+1)=1.5V。

所以,综上所述,对于VIDEO信号,推荐设置Vcc=9V,R2=5.6K, R3=1K, R1=470欧。 但是,注意这个但是,在音频信号中,由于音频信号是交流的,且幅度可能较大,所以对于音频信号,Vcc必须取9V或以上,e极偏置在Vcc/2=4.5V处,b极就是4.5-0.7=3.8V, 同样可以算出,R2=5.2R3/3.8,可以取R2=2.7K,R3=2K。

所以,对AUDIO信号,推荐设置Vcc=9V, R2=2.7K,R3=2K,R1=4.7K。

4、作为AV OUT电路时输出幅度的调节---R4:

如果射随用在AV OUT电路,因为接收方电路还有一个75欧的对地匹配电阻,因此接受方获得的实际幅度为Vout×75/(R4+75),正常情况下Vout=2Vpp,R4=75欧,接受方Vpp=1V,正好。但如果因为芯片限制或其他原因,Vout偏大或偏小,就可以通过调整R4的大小使接收方最终获得的幅度也为标准的1Vpp.

5、作为AV OUT电路,进行电路验证确认是否会失真时,一定要接上负载看,否则空载没有形成回路看基本都没问题,带载就不行了。

6、是否需要隔直后再偏置?

虽然用在AV OUT时基本上都要用电容C2先隔直再加上偏置电压,但如果是一体化TUNER的VIDEO OUT,它的内部已经有射随电路了,带载能力足够,直流电平为0,因此不需要加射随,可以直接送给后端的DECODER。如果是分离式TUNER+中放,大部分中放电路的输出的VIDEO信号都已经有带上直流偏置(大概在2V左右),而且它们自带的直流偏置与我们用电容隔直后再加的不同,直流偏置电平是始终锁定在信号黑电平上的,如下图:

图13

图14

图13,图14为射频分别输入全白场(直流电平最高的信号)及亮点信号(直流电平最低的信号)时,中放输出口上的波形,可以看出,信号内容改变,但直流电平不变,都钳在黑电平上。再来看看如果隔直完再偏置:

图15

图16

图15,图16为同样输入全白场及亮点信号时,经过电容隔直再重新偏置到大约1V后的波形,可以看出, 亮点信号的直流偏置基本还是在黑电平上(因为亮度信号有效值很小),而白场信号的直流偏置处已经接近信号顶端了(黑电平已经沉到-0.8V了)。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如果直接将中放输出信号送入射随的三极管,那么我们只需要保证2V的动态范围就足够了(无论输出什么信号,整个信号幅度只有2V)。如果我们将其经过电容隔直再重新偏置,然后送入射随的三极管呢?可以由图15,图16看到,三极管的动态范围基本上要保证零电平以上2V(亮点信号)至零电平以下2V(白场信号),也就是需要4V的动态范围。这对三极管的动态范围要求高了一倍。因此建议如果用在中放输出电路时,C2,R2,R3可以先布上,如果中放输出已经有直流偏置了,就不需要再画蛇添足,加个跳线跳过,直接送到三极管即可。

7、电容C2

C2作用其实与C1相似,但因为R2//R3之后是K级的,所以C2的电容量大概只需要C1的1/10就够了 ,所以C2可以选择100uF。

B、NPN:

图17

NPN三极管组成的射随电路,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高时,三极管导通,VCC通过导通的三极管给C1充电;输入信号VIDEO IN波形变低时,三极管截止,C1通过R1对地放电。

对于NPN的射随电路,基本的分析方法和PNP相同,这里就不重复分析了。现在来说说NPN和PNP的选用问题:

选NPN还是PNP电路,理论上的电压增益都是一样的(略小于或等于1),极性也没有变化。假如输入端有C2隔直,选NPN或是PNP电路并没有差别,也不用考虑电流输出(NPN)或吸入(PNP)的问题。但是象上面说的,中放输给DECODER时常常是没有隔直电容的,这时就要根据输入端的直流偏置来选用了。

另外,由于一般情况下前端输出电路电流输出型的,在无隔直电容的射随电路中,选NPN还是PNP电路是要考虑电流输出或吸入的。但是可以通过在b极对地接一个电阻的办法解决PNP射随器的电流吸入问题。


相关文章

  • 跟随内心去活-目录-1
  • 壹编 <引:行走中的好文字是用心写出的> <倒计时> <随着内心去活之一:出发了> <跟随内心去活之二:天津霍元甲故里> <跟随内心去活之三:徒骇河> <随着内心去活之四:青 ...查看


  • 实验五射极跟随器
  •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班 学号 姓名_____________ 实验五 射极跟随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 2. 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各项参数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射极跟随器的原理图如图5-1所示. 图5-1 ...查看


  • 射极跟随器实验报告 1
  • 肇庆学院 实验二 射极跟随器实验报告 班别: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 2. 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各项参数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 DZX-1型电子学综合实验装置 一个.TDS 1002 示波 ...查看


  • 射极跟随器实验报告
  • 班组课 学号姓名实验日期教师评定 实验五 射极跟随器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 2. 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各项参数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射极跟随器的原理图如图5-1所示. 它是一个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它具有输入电 ...查看


  • 射极跟随器 1
  • 实验五 射极跟随器 班级:姓名:学号: 日期: 2015年12月6日地点:实验大楼206室 课程名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指导老师:同组学生姓名: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试方法: 2. 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各项参数测试 ...查看


  • 射极跟随器实验报告 2
  • 实验六 射极跟随器 一.实验目的 l.掌握射极跟随器的特性及测量方法. 2.进一步学习放大器各项参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下图为射极跟随器实验电路.跟随器输出电压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跟随输入电压作线性变化,而具有优良的跟随特性. 1.输 ...查看


  • 射极跟随器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
  • 射极跟随器分析与设计 实验报告 140223班 魏义明 14021068 射极跟随器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通过使用Multisim来仿真电路,测试如图2所示的射随器 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并 ...查看


  • 峰值电流模式斜坡补偿电路
  • 第42卷第12期2008年12月 电力电子技术 PowerElectronics V01.42No.12 December,2008 峰值电流模式斜坡补偿电路研究 夏泽中,李s.if-,陶小鹏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 ...查看


  • 实验四射极跟随电路
  • 暨南大学本科实验报告专用纸 课程名称 电子电路实验 成绩评定 实验项目名称 设计跟随电路 指导教师 实验项目编号 0806115604实验项目类型 验证型 实验地点 实B406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电气信息学院 系 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 ...查看


  • 自制超声波跟随小车,实现自动跟随!
  • 跟随小车基本原理:[小车]向[发射源]发送使能超声波发射的信息,[发射源]接收到后,使能发射模块发射超 折腾了一天,基本车架就完成了.图中主控NXP的ARM单片机. PS:加上蓝牙变成遥控车 小车底座原型做好啦.铝合金效果不错吧. 随后,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