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鸿儒王阳明》讲稿
张实龙
(2012年3月26日下午 校图书馆报告厅)
诸位,下午好!我的讲题是《四明鸿儒王阳明》。於院长对我说:“张老师,你来讲王阳明吧!”长者之令不敢辞,于是我欣然接受。我知道於院长在我们这个“地方文化进校园”的系列讲座中,特地安排一讲来讲王阳明,是有良苦用心的。王阳明对于我们太重要了。王阳明对宁波文化有重大影响。前两讲陈书记讲宁波的历史变革,戴老师讲宁波帮的发展变化,都讲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可以说,不懂得王阳明,就不能真正明白宁波文化。阳明心学还具有全国影响。王阳明曾在贵州龙场悟道,曾在江西传道。他的学生曾将他的学说带到北京、徽州等全国各地。可以说,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思想还影响到国外。清朝初期,宁波人朱舜水将阳明心学带到日本,直接催生出日本明治维新。阳明心学对朝鲜半岛也发生着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对王阳明表示相当的尊重。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命名有阳明路。宁波大学建有阳明学院和阳明班。在座诸位都是与宁波有缘的人,要么是宁波人,要么将来要在宁波工作,至少都有在宁波学习的经历,我们应该知道王阳明。一个人不了解孔子,他不配做中国人;一个人不了解王阳明,他称不上是与宁波有缘的人。
我于2001年来到宁波,来到浙江万里学院。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宁波是我国东南文化兴盛之地。因此,一到宁波,我就陶醉在宁波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我先是研究余姚的黄宗羲,接着研究慈溪的杨简,同时也研究王阳明。我所接触到的阳明心学,只是一些皮毛,但是仅此一些皮毛的东西,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它改变了我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我觉得阳明心学对我的生活对我的工作很有用处。因此,当於院长提出让我来讲王阳明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我想贡献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借此机会从你们那里得到一些印证。
我要讲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王阳明的故事;第二,王阳明的学说;第三,王阳明的意义。我们首先来讲:一、王阳明的故事。大家可以从王阳明的故事中,看出王阳明有着怎样的人格。中国古代学术主要是讲如何做人,是讲如何安身立命。中国古代每一个思想
家的思想背后,都挺立着一个真实的生命。孔子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人格有关。因此,我们讲阳明心学,首先就要来讲王阳明的故事。
1.王阳明的名字号。王阳明本来叫王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王阳明的祖父叫王天叙,他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林升这样的隐士;王阳明父亲叫王华,进士出身,是中央政府里的一名官员。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老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驾着祥云,吹着仙乐,送一个小孩到她怀中。一梦醒来,那边王阳明呱呱坠地。于是他的祖父就给他取名王云,王阳明出生的房子后来也叫瑞云楼,就在王阳明故居里边,大家有机会到余姚旅游,可以去参观。
王阳明自出生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特别着急。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僧人,他用手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风从虎,云从龙。龙是帝王的象征。神僧说“可惜道破”,那意思是说,看王阳明的命相,本来可以做宰相甚至皇帝的,王阳明取名“云”,是道破了天机,就不行了。王阳明的祖父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马上改名为王守仁。取名“守仁”也是有典故的,它来源于《论语》,孔子曾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古人名与字是有联系的,王阳明取名守仁,能守仁自然就安。王阳明之所以有一个阳明这个号,是因为他长大以后,在绍兴阳明洞看书学习,后来又在此创立阳明书院,广收门徒,所以大家称他为“阳明子”。
2.从小立志成为圣贤。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在京城做官。于是第二年,他的祖父王天叙便带着他前往京城。祖孙二人路过金山寺时,王阳明的祖父与人喝酒赋诗,诗未成,十一岁的王阳明便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当时人都是啧啧称奇。王阳明曾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十五岁在北京,他三登居庸关,有经略四方之志。在余姚读书时,王阳明的几个兄弟和妹夫,与他在一起学习。其他人都自叹不如他,说:“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
3.新婚之夜不见新郎。王阳明十七岁结婚,他娶的是一位诸姓女子。过去男子结婚有六礼,其中有条是“亲迎”。他的岳父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所以王阳明是到江西南昌完婚。结婚当天,王阳明偶然进了一座道观,见一道士在那里趺坐。便与道士谈起养生之术,与道士相对而坐,竟然忘记回家,还是第二天早晨岳父派人将其找回来。王阳明在岳父家呆着无事,看见其岳父办公室有几篚纸,他就拿来练书法。等他回家之时,几篚纸都写完了,
而他的书法大有进步。
4.落第写《状元赋》。王阳明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结果落第了,有不少人来安慰他。当时宰相跟他开玩笑说:“这一科你没有考中没关系,下一科你肯定可以得中状元,何不现在就作一状元赋。”王阳明听说以后,悬笔立就,周围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一方面说明他才华横溢,另一方面表现出他豪迈的性格。与他住同一宿舍的人,也没有考中进士,始终觉得抬不起头来,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5.两次走火入魔。王阳明既然立志要成为圣贤,就开始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当时最流行的是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明朝政府也是将朱子的著作作为科举考试指定的参考书目。王阳明二十一岁时,参加乡试取得成功以后,便来到京城他父亲王华的身边,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他尽可能地阅读朱熹著作,下决心按照朱熹的方法来下功夫成为圣贤。朱熹的学说被称为理学,他认为万物都逃不了一理,人应该即物穷理,今日穷一理,明日穷一理,积累多了就会融会贯通。王阳明见他父亲官署里有不少竹子,就对着竹子沉思,想求得竹子之理。几天下来,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病倒了。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圣贤的缘分。到了二十七岁,王阳明又按照朱熹所说的“循序致精”来用功夫,但总觉得事物之理与人之内心不能合二为一。他为此想得头疼,终于旧疾发作。从此王阳明对于朱子之学发生怀疑。
6.龙场悟道。王阳明二十八考中进士,然后就在京城做官。王阳明三十五岁时,明武宗继位,宦官刘瑾当权。当时有两位大臣由于提意见而被关到监狱,王阳明为救此二人上疏,得罪了刘瑾,也被下到监狱,遭到四十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王阳明先到杭州,刘瑾派人跟踪,王阳明担心遭遇暗害,便跳进钱塘江以逃脱,然后搭乘商船到了舟山,船遇大风,一夜飘到福建。夜里他扣打一寺的山门,寺内和尚故意不开门。王阳明只得来到一个野庙,就睡在香案之下,此处正是老虎之窝。半夜老虎回来,竟然不敢入窝。天亮以后,那伙尚以为王阳明必为老虎所害,他好收捡行囊,见王阳明仍在熟睡中,大吃一惊,于是邀请王阳明入寺。王阳明辗转回到杭州,直到三十七岁,到贵州龙场。那时的贵州虫蛇野兽经常出没,树林间多有瘴气,周围多是亡命之徒,跟随王阳明而来的仆人都生病了,王阳明反过来做饭烧水服侍仆人,还要唱浙江的民间歌调来安慰仆人。此时刘瑾仍然想算计王阳明,王阳明为自己做了一个石棺材,对自己说:“吾惟俟命而已。”他每天只是端坐静虑,想:“圣人要是在我这种情况下,不知要做何选择?”有一天,他突然明白:“我的心本来就是圆满自足,何必还要向外探求?”他将自己的想法对照儒家经典,无不吻合,从此他建立起他的心学理论。
7.建功立业。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便到处讲学,广收门徒,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说,
并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刘瑾垮台以后,王阳明得到重用,先后被任命南赣、汀漳等地的巡抚。他曾做过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二是安顿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乱民。这两件大事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王阳明五十七岁时,不幸死在他回家疗养的途中。中国古人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历史上能将此“三不朽”都占全着的人,是很少有的。就连孔子也有缺憾。而王阳明却将此三者占全了。正是由于王阳明所建立的功业和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使他的学说传播得广泛而深远。
综观王阳明的一生,我觉得他身上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志存高远。人就怕不立志,只要立志,就有了人生奋斗目标。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也很重要。王阳明是立志做一个大大的人。二是不断进取。王阳明虽然只活了五十多岁,但他一生从没有停止过追求,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志向高远,为什么说他是在提升生命境界,下面我们讲王阳明学说,将要做一个说明。
二、王阳明的学说。阳明心学内涵丰富,但总括起来就只有三个字,这就是“致良知”。要理解“致良知”,我们需要弄懂两个问题:
1.什么是“良知”?“良知”这个词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由此可见,“良知”就是人本有的潜能。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那么,如何来理解万物一体呢?我的手、脚、头、心都是连成一体的,我的脚碰着石头了,我的心就发慌;我的手指头害疮了,我的头就会发昏;反过来,我们头痛的时候,手脚也不会听指挥。由此可见,连成一体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本来是连成一体的,孩子出生以后,虽然形体上分为两人,其实两人还是连在一体的。当孩子跌倒时,母亲就心痛;当母亲生病时,儿子就发慌。因此,父母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还需要理由吗?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体。如果再想开一点,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是连成一体的,我们本来就是一根藤上结的瓜。再推而广之,一个家族的人都是来于同一个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成员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不仅如此,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来源,万物本是连成一体,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
万物虽然一体,但万物之间是有层级性的。我们都知道,天地万物始终处在进化之中,进化是采用超越并包容的方式。天地间开始只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物质世界,然后有了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物世界,再然后有了人。生物世界超越并包容了物质世界,人是依靠精神世界来实现对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的超越并包容。人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心,人心可以说是天地
进化的最高成果,它超越并包容了天地进化的一切成就。人心与万物连成一体,并且能够感知万物。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高楼上掉下来的时候,心就会揪起来,忍不住就会伸手去接。当我们听到孤雁的哀鸣,便忍不住伤心落泪。当我们看到被人践踏的小草,也会忍不住心生怜悯。当我们看到一件好的瓷器被打碎时,我们的心也会为之一颤。由此可见,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心中。从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才会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知是知非的问题。《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前面的“恶”是讨厌的意思,“恶臭”是代表不好的事物;前面的“好”是喜欢的意思,“好色”是代表美好的事物。前面我们说过,人的生命是天地进化的最高成果。人生命中就具有这样的本能:不好的事物使人感到不舒服,人自然而然就讨厌;美好的事物使人感快乐,人自然而然就喜欢。我们走进厕所都会紧煞眉头,没有哪一个人说我就喜欢厕所;八九月份,我们的校园里丹桂飘香,我漫步在校园里,一闻到桂花的香气,就忍不住猛吸几口,感到心旷神怡。人人都欣赏漂亮的姑娘,英俊的小伙子。如果有一个男人说,一个漂亮姑娘从我面前走过,我心如死水,波澜不惊,那我要说这个男人心理有问题,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由此可见,当我们心里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判断这个事物的是非美丑。
请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这个本能。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就连简单的节肢动物,也知道趋利避害。我们的生命也有这样本能,它在我们接触事物过程中,就给我们做主。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被烧的伤疤,我们便不忍心看下去,因为生命在那个人脸上,没有得到顺利发展,而是受到阻碍。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楼上掉下来,由于移情的作用,就仿佛我们自己从楼上掉下来,我们担心、害怕、恐惧,这就是恻隐之心,我们本能地伸手接住小孩,避免惨案的发生。当我们看到从石缝里钻出来的小草,或者远处挺立的青松,我们为什么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们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伟大。当我们为人处事时,正是觉得心安,然后觉得自己做得有道理。因此,王阳明说:“心即理。”
总之,王阳明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也许有同学会说,既然人人本来就有如此良知良能,万事万物本来就在我的心里,我心本来就可以判断是非,那么好了,我也不用上课、读书、学习,一出生就是一个圣人。我要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人人具有的潜能,它不是现成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荫来开发它,利用它。王阳明开发了它,利用了它,所以他说万物一体,人心可以知是知非。这是达到王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说出来的话。一个人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的意义是不同的。比方说,不会开汽车的人,总觉得考驾照是多么难,好多次都不能通过。而会开汽车的人,就觉得开
汽车是最容易的事,他们开汽车时人与汽车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同样的,象棋水平差的人,怎么也看不懂象棋高手下的一步跳马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境界问题。
以我看来,王阳明的良知,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是神性思维,它超越并包容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似乎说得很神秘,还是让我举例说明吧!神性思维并不神秘,就潜伏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有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看着夕阳下的村庄,我们有时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静谧之中。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是流淌的音乐本身。乒乓球运动员打球,有时达到忘我境界,浑然无觉地挥动球拍。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有时达到疯巅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自己作品。从这些体验中,可以看到神性思维的踪迹。神性思维似乎是灵光乍现,难以掌控。但更多迹象表明,依靠理智的探索和艰苦的磨练,人更容易进入到神性思维之中。我们应对神性思维表示相当的尊重,它确实是比理性思维更高级的思维,许多创造发明均来于奇思妙想,许多英明决策皆源自灵光乍现。
前文我们说过,天地进化由物质到生命再到精神,进化既然已到了精神世界,那么它仍然还要继续,也就是要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立志想要成为圣贤,实际上就是想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也就是进至到神性思维领域。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是在顺应天地之进化,是在推动天地之进化。孔子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用心而不是用脑,这就是神性思维。王阳明立志成圣成贤,他实际上与天地进化是相合拍的,所以我说他立志高远,说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2.如何致良知?既然人天生具有良知这样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开发出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开发人的良知。致良知有两层意思:一是让良知呈现出来,二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其实此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如前面所言,人的生命本来就具有良知,即包有万物的能力,即知是知非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外物引诱,或者内在欲望的刺激,而使我们这种本有的潜能被遮藏起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它找出来。举一个例子,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常常夜以继日,导致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其实在游戏过程之中,我们的身体曾多次向我们提出忠告,饥饿口渴、腰酸背痛、眼睛干涩等,这些都是不祥的征兆,可惜沉浸于游戏中的人们,常常忽略来自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喜欢贪恋被窝,周六周日总要睡到十来点。其实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自我展示。越是贪睡,人就越是乏困无力,萎迷不振。象这样丢失良知的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自身,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良知。
现代人总喜欢将自己的日子填得满满的。人们在吃饭时看电视,上厕所时玩手机,走在路上也要听一个VCD。我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有见不完的人,有做不完的事,有挣不完的钱。现代社会里,外在的引诱实在太多,我们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忙些什么,我们的精神如孤魂野鬼,到处飘荡,无所依托。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使自己有一些空闲,使自己安静下来,能回到我们的心灵老家,注意体会我们内心的感受。这里面有我们本来就有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日常应用之中。举一个例子说,当两个熟人在路上不期而遇,大家一面交错着走过去,一面相互打着招呼,就在两人相视一笑之中,两人的生命有了一次短暂的交流,从而验证了彼此在对方生命中的位置。这就是良知,一切顺其自然,都是发自于生命的本真。大家彼此都心情愉快。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掺杂一些什么别的东西。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同学,我教他课时,他每次见到我时都能笑脸相迎;后来不教他了,我们见面了,本来我想同他打声招呼,但他却高傲地抬起头,眼望着天空走过去了。生命本来就如同流水一般,但是生命流到这儿却被堵住了,弄得大家心情都不愉快。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宿舍零乱不堪,看到以后便有不舒适的感觉。那么,就顺其自然,将宿舍整理一番。这就是我们的良知在起作用,这就是在倾听我们内心的呼唤。如果你认为:我整理宿舍,同宿舍其他人沾了便宜,我吃了亏了。这种想法就是错了。前面我们说过,生命在于运动,生命重在展示。花的美丽只有在绽放中才能体现,植物的生命只有展示为根干枝叶才能显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力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愉悦。而且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人难免犯错误,知错能改,也是良知的一种觉醒。王阳明认为人们对待错误最可怕的有三种态度:一是浑然不觉,有错而不知错。有诗说这种人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你说可怕不可怕。二是明知有错,就是不改。这种人认为,反正人都会犯错误的,然后就自己原谅自己。三是有错能改,但总是纠结于过去错误,总是在后悔的阴影中挣扎。最好的态度是知错就改,顺其自然,追求当下的合情合理。
王阳明所提倡的致良知,就是如此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我们要时刻倾听内心的呼唤,始终保持我们一颗敏感的心,争取每时每刻都走在正确的大道上。王阳明的学说,还有其他内容,如知行合一等。今天就不多说了。以下简单地谈谈王阳明对于我们意义。
三、王阳明的意义。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我以为我们认识王阳明有以下三个意义:
1.做自己的主人。现代人似乎最张扬个性,最有唯我倾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东西
都敢吃,什么事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现代人恰恰缺少的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人翁精神。有些人有了电脑,就被电脑所控制;有了手机,就被手机所控制。有人买了房子,就成了房奴;有人生了孩子,就成了孩奴。我认识一位女教师,特别喜欢买皮鞋,买了也不穿,就是放在家里,家里有几十双皮鞋,但她又不准备搞皮鞋收藏,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看见皮鞋就有购买的冲动。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知道人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做主,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就能保持人的主体地位。
2.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明确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并且为达此目的,知道自己要有哪些步骤,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天地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人要时刻做一个明白人,就应时刻保持自己的敏锐的知觉,这就是让我的良知时时呈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糊涂的人。白天里看到美食,他忍不住狼吞虎咽,但是他晚上又跑到药店里,去买减肥药。我们不能做糊涂人。
3.做一个用心人。一般人都是用脑思考问题,用脑思考问题采用的是理性思维。用心的人,是将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人,采用的是神性思维。王阳明是教我们用心思考的。举一个例子吧!一个女士要找一位丈夫,如果她用脑思考,她会给男方分项打分,包括房子、像貌、收入、地位等,然后来一个比较,从而做出选择。如果她是用心去思考,她不是不考虑以上的因素,但她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的感觉。
《四明鸿儒王阳明》讲稿
张实龙
(2012年3月26日下午 校图书馆报告厅)
诸位,下午好!我的讲题是《四明鸿儒王阳明》。於院长对我说:“张老师,你来讲王阳明吧!”长者之令不敢辞,于是我欣然接受。我知道於院长在我们这个“地方文化进校园”的系列讲座中,特地安排一讲来讲王阳明,是有良苦用心的。王阳明对于我们太重要了。王阳明对宁波文化有重大影响。前两讲陈书记讲宁波的历史变革,戴老师讲宁波帮的发展变化,都讲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可以说,不懂得王阳明,就不能真正明白宁波文化。阳明心学还具有全国影响。王阳明曾在贵州龙场悟道,曾在江西传道。他的学生曾将他的学说带到北京、徽州等全国各地。可以说,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思想还影响到国外。清朝初期,宁波人朱舜水将阳明心学带到日本,直接催生出日本明治维新。阳明心学对朝鲜半岛也发生着巨大影响。现代社会仍有不少人对王阳明表示相当的尊重。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命名有阳明路。宁波大学建有阳明学院和阳明班。在座诸位都是与宁波有缘的人,要么是宁波人,要么将来要在宁波工作,至少都有在宁波学习的经历,我们应该知道王阳明。一个人不了解孔子,他不配做中国人;一个人不了解王阳明,他称不上是与宁波有缘的人。
我于2001年来到宁波,来到浙江万里学院。我记得当时就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宁波是我国东南文化兴盛之地。因此,一到宁波,我就陶醉在宁波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我先是研究余姚的黄宗羲,接着研究慈溪的杨简,同时也研究王阳明。我所接触到的阳明心学,只是一些皮毛,但是仅此一些皮毛的东西,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人生,它改变了我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我觉得阳明心学对我的生活对我的工作很有用处。因此,当於院长提出让我来讲王阳明时,我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我想贡献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借此机会从你们那里得到一些印证。
我要讲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王阳明的故事;第二,王阳明的学说;第三,王阳明的意义。我们首先来讲:一、王阳明的故事。大家可以从王阳明的故事中,看出王阳明有着怎样的人格。中国古代学术主要是讲如何做人,是讲如何安身立命。中国古代每一个思想
家的思想背后,都挺立着一个真实的生命。孔子思想之所以影响深远,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人格有关。因此,我们讲阳明心学,首先就要来讲王阳明的故事。
1.王阳明的名字号。王阳明本来叫王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王阳明的祖父叫王天叙,他是一个类似于陶渊明、林升这样的隐士;王阳明父亲叫王华,进士出身,是中央政府里的一名官员。王阳明的母亲郑夫人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下王阳明。王阳明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祖母岑老夫人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人驾着祥云,吹着仙乐,送一个小孩到她怀中。一梦醒来,那边王阳明呱呱坠地。于是他的祖父就给他取名王云,王阳明出生的房子后来也叫瑞云楼,就在王阳明故居里边,大家有机会到余姚旅游,可以去参观。
王阳明自出生以后,一直到五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特别着急。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僧人,他用手摸着王阳明的头,说了八个字:“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里,风从虎,云从龙。龙是帝王的象征。神僧说“可惜道破”,那意思是说,看王阳明的命相,本来可以做宰相甚至皇帝的,王阳明取名“云”,是道破了天机,就不行了。王阳明的祖父是聪明人,一听就明白,马上改名为王守仁。取名“守仁”也是有典故的,它来源于《论语》,孔子曾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古人名与字是有联系的,王阳明取名守仁,能守仁自然就安。王阳明之所以有一个阳明这个号,是因为他长大以后,在绍兴阳明洞看书学习,后来又在此创立阳明书院,广收门徒,所以大家称他为“阳明子”。
2.从小立志成为圣贤。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父亲王华科举考试中了头名状元,在京城做官。于是第二年,他的祖父王天叙便带着他前往京城。祖孙二人路过金山寺时,王阳明的祖父与人喝酒赋诗,诗未成,十一岁的王阳明便吟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当时人都是啧啧称奇。王阳明曾问他的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阳明十五岁在北京,他三登居庸关,有经略四方之志。在余姚读书时,王阳明的几个兄弟和妹夫,与他在一起学习。其他人都自叹不如他,说:“彼已游心举业外矣,吾何及也!”
3.新婚之夜不见新郎。王阳明十七岁结婚,他娶的是一位诸姓女子。过去男子结婚有六礼,其中有条是“亲迎”。他的岳父当时是江西布政司参议,所以王阳明是到江西南昌完婚。结婚当天,王阳明偶然进了一座道观,见一道士在那里趺坐。便与道士谈起养生之术,与道士相对而坐,竟然忘记回家,还是第二天早晨岳父派人将其找回来。王阳明在岳父家呆着无事,看见其岳父办公室有几篚纸,他就拿来练书法。等他回家之时,几篚纸都写完了,
而他的书法大有进步。
4.落第写《状元赋》。王阳明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结果落第了,有不少人来安慰他。当时宰相跟他开玩笑说:“这一科你没有考中没关系,下一科你肯定可以得中状元,何不现在就作一状元赋。”王阳明听说以后,悬笔立就,周围的人都暗暗称奇。这一方面说明他才华横溢,另一方面表现出他豪迈的性格。与他住同一宿舍的人,也没有考中进士,始终觉得抬不起头来,王阳明安慰他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而动心为耻。”
5.两次走火入魔。王阳明既然立志要成为圣贤,就开始注意在这方面下功夫。当时最流行的是朱子的格物致知之学,明朝政府也是将朱子的著作作为科举考试指定的参考书目。王阳明二十一岁时,参加乡试取得成功以后,便来到京城他父亲王华的身边,准备参加第二年的会试,他尽可能地阅读朱熹著作,下决心按照朱熹的方法来下功夫成为圣贤。朱熹的学说被称为理学,他认为万物都逃不了一理,人应该即物穷理,今日穷一理,明日穷一理,积累多了就会融会贯通。王阳明见他父亲官署里有不少竹子,就对着竹子沉思,想求得竹子之理。几天下来,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病倒了。他认为自己还没有做圣贤的缘分。到了二十七岁,王阳明又按照朱熹所说的“循序致精”来用功夫,但总觉得事物之理与人之内心不能合二为一。他为此想得头疼,终于旧疾发作。从此王阳明对于朱子之学发生怀疑。
6.龙场悟道。王阳明二十八考中进士,然后就在京城做官。王阳明三十五岁时,明武宗继位,宦官刘瑾当权。当时有两位大臣由于提意见而被关到监狱,王阳明为救此二人上疏,得罪了刘瑾,也被下到监狱,遭到四十廷杖后,贬往贵州龙场驿去做驿丞。王阳明先到杭州,刘瑾派人跟踪,王阳明担心遭遇暗害,便跳进钱塘江以逃脱,然后搭乘商船到了舟山,船遇大风,一夜飘到福建。夜里他扣打一寺的山门,寺内和尚故意不开门。王阳明只得来到一个野庙,就睡在香案之下,此处正是老虎之窝。半夜老虎回来,竟然不敢入窝。天亮以后,那伙尚以为王阳明必为老虎所害,他好收捡行囊,见王阳明仍在熟睡中,大吃一惊,于是邀请王阳明入寺。王阳明辗转回到杭州,直到三十七岁,到贵州龙场。那时的贵州虫蛇野兽经常出没,树林间多有瘴气,周围多是亡命之徒,跟随王阳明而来的仆人都生病了,王阳明反过来做饭烧水服侍仆人,还要唱浙江的民间歌调来安慰仆人。此时刘瑾仍然想算计王阳明,王阳明为自己做了一个石棺材,对自己说:“吾惟俟命而已。”他每天只是端坐静虑,想:“圣人要是在我这种情况下,不知要做何选择?”有一天,他突然明白:“我的心本来就是圆满自足,何必还要向外探求?”他将自己的想法对照儒家经典,无不吻合,从此他建立起他的心学理论。
7.建功立业。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便到处讲学,广收门徒,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说,
并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刘瑾垮台以后,王阳明得到重用,先后被任命南赣、汀漳等地的巡抚。他曾做过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二是安顿了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乱民。这两件大事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王阳明五十七岁时,不幸死在他回家疗养的途中。中国古人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中国历史上能将此“三不朽”都占全着的人,是很少有的。就连孔子也有缺憾。而王阳明却将此三者占全了。正是由于王阳明所建立的功业和他个人的人格魅力,使他的学说传播得广泛而深远。
综观王阳明的一生,我觉得他身上有两点最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志存高远。人就怕不立志,只要立志,就有了人生奋斗目标。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也很重要。王阳明是立志做一个大大的人。二是不断进取。王阳明虽然只活了五十多岁,但他一生从没有停止过追求,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为什么说王阳明的志向高远,为什么说他是在提升生命境界,下面我们讲王阳明学说,将要做一个说明。
二、王阳明的学说。阳明心学内涵丰富,但总括起来就只有三个字,这就是“致良知”。要理解“致良知”,我们需要弄懂两个问题:
1.什么是“良知”?“良知”这个词最早是由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由此可见,“良知”就是人本有的潜能。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即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那么,如何来理解万物一体呢?我的手、脚、头、心都是连成一体的,我的脚碰着石头了,我的心就发慌;我的手指头害疮了,我的头就会发昏;反过来,我们头痛的时候,手脚也不会听指挥。由此可见,连成一体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母亲与自己的孩子本来是连成一体的,孩子出生以后,虽然形体上分为两人,其实两人还是连在一体的。当孩子跌倒时,母亲就心痛;当母亲生病时,儿子就发慌。因此,父母爱孩子,孩子孝敬父母,还需要理由吗?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本来就是一体。如果再想开一点,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是连成一体的,我们本来就是一根藤上结的瓜。再推而广之,一个家族的人都是来于同一个祖先,我们中华民族所有成员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所有的人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不仅如此,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来源,万物本是连成一体,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
万物虽然一体,但万物之间是有层级性的。我们都知道,天地万物始终处在进化之中,进化是采用超越并包容的方式。天地间开始只是一片死气沉沉的物质世界,然后有了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生物世界,再然后有了人。生物世界超越并包容了物质世界,人是依靠精神世界来实现对物质世界和生物世界的超越并包容。人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心,人心可以说是天地
进化的最高成果,它超越并包容了天地进化的一切成就。人心与万物连成一体,并且能够感知万物。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高楼上掉下来的时候,心就会揪起来,忍不住就会伸手去接。当我们听到孤雁的哀鸣,便忍不住伤心落泪。当我们看到被人践踏的小草,也会忍不住心生怜悯。当我们看到一件好的瓷器被打碎时,我们的心也会为之一颤。由此可见,这些东西本来就在我们心中。从这个意义上,王阳明才会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知是知非的问题。《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它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前面的“恶”是讨厌的意思,“恶臭”是代表不好的事物;前面的“好”是喜欢的意思,“好色”是代表美好的事物。前面我们说过,人的生命是天地进化的最高成果。人生命中就具有这样的本能:不好的事物使人感到不舒服,人自然而然就讨厌;美好的事物使人感快乐,人自然而然就喜欢。我们走进厕所都会紧煞眉头,没有哪一个人说我就喜欢厕所;八九月份,我们的校园里丹桂飘香,我漫步在校园里,一闻到桂花的香气,就忍不住猛吸几口,感到心旷神怡。人人都欣赏漂亮的姑娘,英俊的小伙子。如果有一个男人说,一个漂亮姑娘从我面前走过,我心如死水,波澜不惊,那我要说这个男人心理有问题,他是一个反应迟钝的人。由此可见,当我们心里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事物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判断这个事物的是非美丑。
请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这个本能。生物学家告诉我们,就连简单的节肢动物,也知道趋利避害。我们的生命也有这样本能,它在我们接触事物过程中,就给我们做主。我们看到一个人脸被烧的伤疤,我们便不忍心看下去,因为生命在那个人脸上,没有得到顺利发展,而是受到阻碍。我们看到一个小孩从楼上掉下来,由于移情的作用,就仿佛我们自己从楼上掉下来,我们担心、害怕、恐惧,这就是恻隐之心,我们本能地伸手接住小孩,避免惨案的发生。当我们看到从石缝里钻出来的小草,或者远处挺立的青松,我们为什么会肃然起敬?因为它们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伟大。当我们为人处事时,正是觉得心安,然后觉得自己做得有道理。因此,王阳明说:“心即理。”
总之,王阳明的良知包含两方面内容:万物一体和知是知非。也许有同学会说,既然人人本来就有如此良知良能,万事万物本来就在我的心里,我心本来就可以判断是非,那么好了,我也不用上课、读书、学习,一出生就是一个圣人。我要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人人具有的潜能,它不是现成的,还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荫来开发它,利用它。王阳明开发了它,利用了它,所以他说万物一体,人心可以知是知非。这是达到王阳明的境界,然后才能说出来的话。一个人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的意义是不同的。比方说,不会开汽车的人,总觉得考驾照是多么难,好多次都不能通过。而会开汽车的人,就觉得开
汽车是最容易的事,他们开汽车时人与汽车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同样的,象棋水平差的人,怎么也看不懂象棋高手下的一步跳马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境界问题。
以我看来,王阳明的良知,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是神性思维,它超越并包容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似乎说得很神秘,还是让我举例说明吧!神性思维并不神秘,就潜伏于我们的生命之中,有时会与我们不期而遇。看着夕阳下的村庄,我们有时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静谧之中。听着美妙的音乐,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就是流淌的音乐本身。乒乓球运动员打球,有时达到忘我境界,浑然无觉地挥动球拍。画家创作艺术作品,有时达到疯巅状态,一气呵成地完成自己作品。从这些体验中,可以看到神性思维的踪迹。神性思维似乎是灵光乍现,难以掌控。但更多迹象表明,依靠理智的探索和艰苦的磨练,人更容易进入到神性思维之中。我们应对神性思维表示相当的尊重,它确实是比理性思维更高级的思维,许多创造发明均来于奇思妙想,许多英明决策皆源自灵光乍现。
前文我们说过,天地进化由物质到生命再到精神,进化既然已到了精神世界,那么它仍然还要继续,也就是要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都立志想要成为圣贤,实际上就是想在精神世界里实现超越并包容。也就是进至到神性思维领域。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是在顺应天地之进化,是在推动天地之进化。孔子最后“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用心而不是用脑,这就是神性思维。王阳明立志成圣成贤,他实际上与天地进化是相合拍的,所以我说他立志高远,说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2.如何致良知?既然人天生具有良知这样的潜能,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其开发出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开发人的良知。致良知有两层意思:一是让良知呈现出来,二是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其实此两者是合二为一的。如前面所言,人的生命本来就具有良知,即包有万物的能力,即知是知非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被外物引诱,或者内在欲望的刺激,而使我们这种本有的潜能被遮藏起来。那么我们就应该将它找出来。举一个例子,有不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常常夜以继日,导致生病,甚至有生命危险。其实在游戏过程之中,我们的身体曾多次向我们提出忠告,饥饿口渴、腰酸背痛、眼睛干涩等,这些都是不祥的征兆,可惜沉浸于游戏中的人们,常常忽略来自内心的声音。有些人喜欢贪恋被窝,周六周日总要睡到十来点。其实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自我展示。越是贪睡,人就越是乏困无力,萎迷不振。象这样丢失良知的人,只要稍微反省一下自身,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良知。
现代人总喜欢将自己的日子填得满满的。人们在吃饭时看电视,上厕所时玩手机,走在路上也要听一个VCD。我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有见不完的人,有做不完的事,有挣不完的钱。现代社会里,外在的引诱实在太多,我们每天总是忙忙碌碌,但又不知道忙些什么,我们的精神如孤魂野鬼,到处飘荡,无所依托。我们应该花一点时间,使自己有一些空闲,使自己安静下来,能回到我们的心灵老家,注意体会我们内心的感受。这里面有我们本来就有良知。
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它就在我们日常应用之中。举一个例子说,当两个熟人在路上不期而遇,大家一面交错着走过去,一面相互打着招呼,就在两人相视一笑之中,两人的生命有了一次短暂的交流,从而验证了彼此在对方生命中的位置。这就是良知,一切顺其自然,都是发自于生命的本真。大家彼此都心情愉快。听从内心的呼唤,不要掺杂一些什么别的东西。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同学,我教他课时,他每次见到我时都能笑脸相迎;后来不教他了,我们见面了,本来我想同他打声招呼,但他却高傲地抬起头,眼望着天空走过去了。生命本来就如同流水一般,但是生命流到这儿却被堵住了,弄得大家心情都不愉快。
再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回到宿舍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宿舍零乱不堪,看到以后便有不舒适的感觉。那么,就顺其自然,将宿舍整理一番。这就是我们的良知在起作用,这就是在倾听我们内心的呼唤。如果你认为:我整理宿舍,同宿舍其他人沾了便宜,我吃了亏了。这种想法就是错了。前面我们说过,生命在于运动,生命重在展示。花的美丽只有在绽放中才能体现,植物的生命只有展示为根干枝叶才能显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生命力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由衷的愉悦。而且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人难免犯错误,知错能改,也是良知的一种觉醒。王阳明认为人们对待错误最可怕的有三种态度:一是浑然不觉,有错而不知错。有诗说这种人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你说可怕不可怕。二是明知有错,就是不改。这种人认为,反正人都会犯错误的,然后就自己原谅自己。三是有错能改,但总是纠结于过去错误,总是在后悔的阴影中挣扎。最好的态度是知错就改,顺其自然,追求当下的合情合理。
王阳明所提倡的致良知,就是如此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上。我们要时刻倾听内心的呼唤,始终保持我们一颗敏感的心,争取每时每刻都走在正确的大道上。王阳明的学说,还有其他内容,如知行合一等。今天就不多说了。以下简单地谈谈王阳明对于我们意义。
三、王阳明的意义。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我以为我们认识王阳明有以下三个意义:
1.做自己的主人。现代人似乎最张扬个性,最有唯我倾向,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东西
都敢吃,什么事也有人做。但是我觉得现代人恰恰缺少的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人翁精神。有些人有了电脑,就被电脑所控制;有了手机,就被手机所控制。有人买了房子,就成了房奴;有人生了孩子,就成了孩奴。我认识一位女教师,特别喜欢买皮鞋,买了也不穿,就是放在家里,家里有几十双皮鞋,但她又不准备搞皮鞋收藏,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看见皮鞋就有购买的冲动。学习王阳明心学,我们知道人应该让自己的生命做主,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就能保持人的主体地位。
2.做一个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明确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并且为达此目的,知道自己要有哪些步骤,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天地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人要时刻做一个明白人,就应时刻保持自己的敏锐的知觉,这就是让我的良知时时呈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就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糊涂的人。白天里看到美食,他忍不住狼吞虎咽,但是他晚上又跑到药店里,去买减肥药。我们不能做糊涂人。
3.做一个用心人。一般人都是用脑思考问题,用脑思考问题采用的是理性思维。用心的人,是将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人,采用的是神性思维。王阳明是教我们用心思考的。举一个例子吧!一个女士要找一位丈夫,如果她用脑思考,她会给男方分项打分,包括房子、像貌、收入、地位等,然后来一个比较,从而做出选择。如果她是用心去思考,她不是不考虑以上的因素,但她更多的是去寻找自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