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 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 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D. 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 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C. 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 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 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 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D. 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年得

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的悲哀,可她依然笑迎客人。就在那个晚上,丫崽失踪了。养父母带着好多亲戚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⑦好几个月后,丫崽寄回了五百元钱,并写来一封信,说:“爸,妈,我会把那些彩礼钱都挣回来!你们别找我,我没事。让弟弟好好上学。”养父母就真的没有再去找,虽然知道了她在哪里。就这样,每个月丫崽都要寄钱回来,养父母有时望着满院的鸭子,心里就会忽然很不是滋味。

⑧一晃四年过去,丫崽依然往家里寄钱,而弟弟也快高考了。这个时候,养父去山上拉石头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到了头部,去世了。丫崽回来了,大哭,这次她没有笑,可是看着她哭,养母的心里更是难过。临走时,丫崽对弟弟说:“你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大学,姐就一直供你!”

⑨果然,弟弟考上了大学,而丫崽一直在供他上学。养母独自一人在家,每当喂鸭子的时候,就会念叨丫崽。在养母年年的念叨中,丫崽终于又回来了,那天她说:“妈,我要结婚了。你别担心,那个男人脾气一点儿也不爆,不能一天打我八遍。你放心,我会把弟弟供完大学!”养母笑了,然后又哭了。

⑩丫崽在城里结的婚,养母和弟弟都去参加了婚礼。养母仔细地看着新姑爷,的确是那种很安生的男人,便也放了心。三天回门的时候,丫崽带着丈夫回到家,养母要杀鸭子,丫崽没让。晚饭的时候,养母拉着丫崽的手,说不出话来,丫崽笑着说:“妈,你可要高兴啊!你把我养大不容易,可惜爸没享着福!幸好当初弟弟教我那么多知识,要不去城里打工,会更难。”

11丫崽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只鸭子,她说她要一直养着它们,看着它们!

(选自《天池》2012年第4期,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由此引出丫崽不幸的身世,更可见她乐观坚强性格的难能可贵。

B.“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借写鸭子被伤害来表现丫崽的情感被伤害,更表现出丫崽的乐观坚强,为下文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C.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所写故事情节也贴近生活,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D.小说虽然短小,但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丫崽的形象,其他人物如养父母、弟弟也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5. 小说中丫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微笑的鸭子”为标题?(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

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

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食。

B .“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C .“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 .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 .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 .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 .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5分)

译文: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1056—1121)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 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 “五月渔郎相忆否? ”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 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 “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15.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鱼我所欲也, 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仪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

则的语句是: 万钟于我何加焉!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第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长沙》的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

B .浩浩荡荡的长跑队伍里,无论是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一个....

个都显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C .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

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 .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记者耳濡目染了天津在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

得到了许多重要启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减少,是直接导致以加工型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 主要原因。

B .纪委工作报告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建设目标,不是一个新概念,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提高党和国家预防腐败能力的建设。

C .小李说“屌丝”“元芳”等词语被官方话语系统所接纳,会让网民感到亲切。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D .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订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每年的三四月,桃花朵朵盛开时节,

① 。树枝上的榆钱儿一簇簇的、圆圆碎碎、绿绿嫩嫩,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么诱人。榆钱儿甜美多汁,果实中82%的水分、3.4‰的蛋白质、9‰的抗坏血酸和大量的无机盐等矿物质。榆钱儿不仅美味,

② ,据研究每100克榆钱含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

3.8克,脂肪1克,膳食纤维1.3克,矿物质3.5克,钙280毫克,磷100毫克,铁22毫克,维生素B1、B2各0.1毫克,烟酸1.4毫克等。人们取其谐音“余钱”,③ ,都喜欢在自家庭院前后栽植榆树讨个好彩头。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拍客”下个定义。不超过45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花开过,留给秋天的是累累硕果;水流过,留在岸边的是璀璨珍珠;我走过,留于沙滩的是坚实的脚印。方正学习一年,留给你的不仅是知识财富,更有百折不挠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毅力、舍我其谁的信心,师生、同学之间最真挚的情。方正学习一年,同学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感恩。百舸争流我当先,方正助我敢亮剑;这里是梦想起航的起点,这里是学子成才的摇篮。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联想?请叙述你的生活经历或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采用第一人称,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第一次语文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 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C. 中国古代钱币不用人物或动物来做图饰,而只用文字,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都曾经出现在钱币上作为文字图饰。

D. 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外圆内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钱币继承礼器玉琮形制上方与圆的观念,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影响着钱币铸造和礼仪习俗的。

B. 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通常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以及要考虑防私铸、防伪造的因素,因此运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最先进的技术。

C. 宋代钱文书法相比之前更加丰富多彩,各种书体齐全,有了至少有两种书体的对钱,还有名家书体,如“东坡体”“瘦金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D. 汉代五铢钱采用的加铸外郭技术,较先秦的范铸更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且与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相比,明显更为先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商代中晚期的铜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清末的制钱,这些古代钱币体现了连续性、时代性及承继性的特点。

B. 一部钱币史从某种角度来说,串联出一部中国古代史,它几乎能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侧面反映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C. 钱币作为实物见证,从形制、单位、图饰、铸造或印刷技术上,甚至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D. 钱币可以说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这是它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一般物品。铸造钱币会对当时社会的很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年得

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的悲哀,可她依然笑迎客人。就在那个晚上,丫崽失踪了。养父母带着好多亲戚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⑦好几个月后,丫崽寄回了五百元钱,并写来一封信,说:“爸,妈,我会把那些彩礼钱都挣回来!你们别找我,我没事。让弟弟好好上学。”养父母就真的没有再去找,虽然知道了她在哪里。就这样,每个月丫崽都要寄钱回来,养父母有时望着满院的鸭子,心里就会忽然很不是滋味。

⑧一晃四年过去,丫崽依然往家里寄钱,而弟弟也快高考了。这个时候,养父去山上拉石头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到了头部,去世了。丫崽回来了,大哭,这次她没有笑,可是看着她哭,养母的心里更是难过。临走时,丫崽对弟弟说:“你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大学,姐就一直供你!”

⑨果然,弟弟考上了大学,而丫崽一直在供他上学。养母独自一人在家,每当喂鸭子的时候,就会念叨丫崽。在养母年年的念叨中,丫崽终于又回来了,那天她说:“妈,我要结婚了。你别担心,那个男人脾气一点儿也不爆,不能一天打我八遍。你放心,我会把弟弟供完大学!”养母笑了,然后又哭了。

⑩丫崽在城里结的婚,养母和弟弟都去参加了婚礼。养母仔细地看着新姑爷,的确是那种很安生的男人,便也放了心。三天回门的时候,丫崽带着丈夫回到家,养母要杀鸭子,丫崽没让。晚饭的时候,养母拉着丫崽的手,说不出话来,丫崽笑着说:“妈,你可要高兴啊!你把我养大不容易,可惜爸没享着福!幸好当初弟弟教我那么多知识,要不去城里打工,会更难。”

11丫崽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只鸭子,她说她要一直养着它们,看着它们!

(选自《天池》2012年第4期,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由此引出丫崽不幸的身世,更可见她乐观坚强性格的难能可贵。

B.“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借写鸭子被伤害来表现丫崽的情感被伤害,更表现出丫崽的乐观坚强,为下文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C.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所写故事情节也贴近生活,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D.小说虽然短小,但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丫崽的形象,其他人物如养父母、弟弟也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5. 小说中丫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微笑的鸭子”为标题?(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谢冕《云游》)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D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8.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 .胡适和徐志摩,一为新月社的领袖,一为新月社的灵魂,对于新月社而言,两人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

D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E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9.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日:“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日:“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

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

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日:“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1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食。

B .“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C .“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 .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宋义能够审时度势。宋义曾预料项梁兵败,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劝其慢行以免及祸。

B .项梁刚愎自用。他没有听从宋义的劝谏,结果在定陶一战中被秦将章邯打败:战死沙场。

C .项羽英勇无畏。巨鹿之战中他率将士破釜沉舟、烧毁军营以示誓死决战,最终大败秦军。

D .项羽心狠手辣。他假托君命擅杀宋义;巨鹿之战俘虏秦将王离、涉间,并将其活活烧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5分)

译文:

(2)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周邦彦(1056—1121)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4.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 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 “五月渔郎相忆否? ”一句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以肯定无疑的反问语气写朋友此时正在远方思念自己,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突出了词人乡愁之深。

E. 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 “小楫轻舟,梦人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15.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情与景的关联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鱼我所欲也, 中体现孟子在不合乎礼仪时拒绝追求名利的做人原

则的语句是: 万钟于我何加焉!

(3)__________________,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第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长沙》的开篇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 .

B .浩浩荡荡的长跑队伍里,无论是满头银发的古稀老人,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一个....

个都显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

C .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

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D .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记者耳濡目染了天津在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新进展、积累的新经验,....

得到了许多重要启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订单减少,是直接导致以加工型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下降的 主要原因。

B .纪委工作报告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建设目标,不是一个新概念,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提高党和国家预防腐败能力的建设。

C .小李说“屌丝”“元芳”等词语被官方话语系统所接纳,会让网民感到亲切。在场的人没有不对此感到气愤的。

D .医改方案是否公正,是否公平,是否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国人的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制订方案时要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最优。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每年的三四月,桃花朵朵盛开时节,

① 。树枝上的榆钱儿一簇簇的、圆圆碎碎、绿绿嫩嫩,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么诱人。榆钱儿甜美多汁,果实中82%的水分、3.4‰的蛋白质、9‰的抗坏血酸和大量的无机盐等矿物质。榆钱儿不仅美味,

② ,据研究每100克榆钱含碳水化合物8.5克,蛋白质

3.8克,脂肪1克,膳食纤维1.3克,矿物质3.5克,钙280毫克,磷100毫克,铁22毫克,维生素B1、B2各0.1毫克,烟酸1.4毫克等。人们取其谐音“余钱”,③ ,都喜欢在自家庭院前后栽植榆树讨个好彩头。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给“拍客”下个定义。不超过45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花开过,留给秋天的是累累硕果;水流过,留在岸边的是璀璨珍珠;我走过,留于沙滩的是坚实的脚印。方正学习一年,留给你的不仅是知识财富,更有百折不挠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毅力、舍我其谁的信心,师生、同学之间最真挚的情。方正学习一年,同学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感恩。百舸争流我当先,方正助我敢亮剑;这里是梦想起航的起点,这里是学子成才的摇篮。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联想?请叙述你的生活经历或阐述你的思考和理由。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采用第一人称,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章

  • 高一期末考试后的反思
  • 高一期末考试后的反思 学习是一个不断总结的漫长过程,因此对于高中学习的每一次阶段性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这次考试有喜也有忧,喜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针对"忧",我对每门科做了一些简单的 总结. 语文,出人意料的课外文 ...查看


  •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 高一二班.四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谢璐雪 一.期末试卷总体情况解析 期末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学生语文学习阶段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考卷全部按照新课标高考卷的结.型来出题,答题卷同高考答题卷,力求高 ...查看


  •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一.检测目的 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与学的全面检测,主要检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古代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3.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古代诗词的基本 ...查看


  • 16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汇总
  •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千万学子的前途命运.那么我国有哪些省份已经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呢?下面跟yjbys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6省份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高 ...查看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命题范围是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内容,默写部分为必修四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深入理解和体验领悟的能 ...查看


  • 1.普通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4必教课文;
  • 2011学年第二学期巨人中学期末考试安排表 一.考试时间 二.考试内容 1.普通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必修4必教课文: 2.高二语文:外国小说小说欣赏.论语.必修1.必修2会考篇目 3.高一数学:数学必修4与必修5全部内容: 4.高二数学 ...查看


  • 教学质量评估
  • 教学质量评估分析报告 结束了为期将近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收获很多.我实习的学校是平利县中学,班级是高一(16)班,在实习期间,学校进行了两次月考,因为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实习科目是语文,所以下面我就高一(16)班第二次月考(期中质量检测 ...查看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8年春) 任教班级:高一(3)一(5) 辛宗国 一.整体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总体情况不错,全年级语文平均分在98分以上.没有出现低分学生,低分率为零. 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借课外文本考课内掌握 ...查看


  • 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中部
  • 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中部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姚 明 2006.01.14 2005年,是高中部的质量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成绩面前,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从一个高峰再攀另一个高峰.新的学年里,我们牢记学校对高中 ...查看


  •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总结 本学期以来,高一备课组全体老师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科组的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认真探讨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