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纸币-- 浓郁中国风- 农民银行券赏析(下)

伍角正面:左为《雍正像耕织图册》第18幅图《舂碓》、右为第11幅图《一耘》

背面:杭州六和塔、绵羊            规格:132*68mm                   水印:无

壹圆正面:左为《雍正像耕织图册》第12幅图《二耘》、右为第9幅图《拔秧》

背面:绵羊                        规格:138*77mm                 水印:牛头

中国农民银行在民国国有四大银行中成立最晚,发钞量也相对较少,其纸钞先后由中国大业公司、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美国钞票公司、中国大东印刷局四家印钞公司分别印制,样式也各有差异,其中最具观赏性和民族特色的当属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印刷的一套四张钞票,上篇介绍了其中的两枚,下面介绍一下伍角券和壹圆券。

在抗战爆发前,旧中国的币值稳定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期间物价比较稳定,货币比较值钱,中国农民银行纸币在1940年之前最高面值也仅为拾元,根据相关记载,印钞厂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二十几元,那么一套四张的德纳罗券的总面值十六圆伍角相当于大半个月的工资了,可见其票面价值在当时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题材与雕刻

钞票的高价值自然造就了票面的精心设计、细腻雕刻以及高品质的印刷和防伪。当时能够将这四种面值都由外国公司来代印也足以证明对其品质是有较高要求的。

四张钞票在设计上突出了农业的主题,画面采用清雍正时期的《雍正耕织图》为蓝本,使主图的主题一目了然,通过农业中的各种生产活动来突出农业内涵,同时又通过古画来反应中原的农耕文化,可谓突出中心紧扣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在票面四周及顶部各面值之间的机雕雕花部分也各有不同,形态各异,从中感受到此套钞票并非泛泛设计,而是经过长期揣摩,认真研究设计的结果。之中的用心及细心渗透于票面的各个角落。

伍角券相比其他圆券在印刷工艺上要低一个档次,正面凹印背面采用了胶印,正面行名附近也没有三到四色的胶印区。采用了单色凹印。但雕刻部分并没有因为是角币券而缩水。

三张圆券明显在防伪上增加了更多防伪工艺,双面雕刻印刷、牛头固定水印、多色胶印等均突出了纸钞更高的防伪要求。

这版纸币最令人称道仍然是题材和雕刻。题材往往是收藏爱好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反应爱好者的好恶,直观的印象往往起到收藏与否的决定作用。这套农民银行券在题材的选用上明显占得了先机,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绘画无疑成为收藏者趋之若鹜的关键。另外,其雕刻无论是在还原原画的艺术性上还是雕刻的细腻程度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点同样吸引了青睐雕刻部分的爱好者的眼球,同样使这些爱好者也想将其收入囊中。两个显著鲜明的特点始终贯穿整套纸币,让它成套观赏更加熠熠生辉。

说到雕刻者,不得不提到以吴锦堂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凹钢版雕刻师们。有理由推断这套纸币中的八幅古画雕刻以及八幅背面动物及古建筑雕刻均出自他们之手,本人更加相信这版纸币均出自优秀的雕刻团队之手,其中的吴锦堂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北钞厂的厂志中吴锦堂雕刻的耕织图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套纸币可观赏的远不止于此,细品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甚至还有些有趣的细节部分。

二、票面上的有趣细节

1、“无处不在”的主人公

  

  

四张纸币中出现很多劳动者,而露脸最多的,最辛劳的均为同一个人,这个人无所不能,时而插秧、时而拔草、时而簸谷、时而又晒谷,这就是“无所不在”的主人公。这个人是谁呢,毫无疑问应该是雍亲王(后雍正皇帝)。这些画作是宫廷画师为雍亲王所作,自然将雍亲王的关爱黎民、重视农业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2、“笔画不一”的文字

  

  

  

  

这套纸钞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其文字部分,上图中的“凭票”的凭字为繁体,但上半部分的马则出现了笔画的多寡,壹圆券的“马”字下面由四点变成了五点。伍圆的“伍”字也出现了少一横的情况。更有甚者,在伍圆券中,“德纳罗印钞公司”的落款文字中的“德”字在伍圆券中也出现了心字少中间一点的离奇情况,这不得不说是这套纸币中非常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出现这种多笔画和少笔画的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些情况并不无意为之,更不是漏印,而是有意为之,这些多笔少画的情况在制版中刻意保留的,它更像是一种暗记在票面上的存在。

整套纸币的背面也经过精心设计,机雕花纹各不相同,但又错落有致,整体性非常好,套系感明显。建筑雕刻高度写实,真实的还原了建筑的斑驳与历史沧桑,动物雕刻细腻生动,栩栩如生。背面雕刻没有丝毫偷工减料之感,幅幅雕刻都堪称精品。

三、关于收藏

四张农民银行券由于是同一印刷公司印制,其票面又套系明显,因此可完全独立成套收藏,四张中按价格及全品相收藏由易到难划分,依次为拾元、壹圆、伍角、伍圆。

民国纸币在存量上并不在少数,但日伪纸钞、地方银行纸钞以及中国农民银行的部分券别并不算多,特别是全品无人为处理的原票就更加稀少了。

中国农民银行相比其他国有三大行,纸钞发行数量上也算较少的,而这套德纳罗版,其特点鲜明,印刷精美,今后必然受到更多藏友的喜爱。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必然是不错的选择。

伍角正面:左为《雍正像耕织图册》第18幅图《舂碓》、右为第11幅图《一耘》

背面:杭州六和塔、绵羊            规格:132*68mm                   水印:无

壹圆正面:左为《雍正像耕织图册》第12幅图《二耘》、右为第9幅图《拔秧》

背面:绵羊                        规格:138*77mm                 水印:牛头

中国农民银行在民国国有四大银行中成立最晚,发钞量也相对较少,其纸钞先后由中国大业公司、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美国钞票公司、中国大东印刷局四家印钞公司分别印制,样式也各有差异,其中最具观赏性和民族特色的当属英国德纳罗印钞公司印刷的一套四张钞票,上篇介绍了其中的两枚,下面介绍一下伍角券和壹圆券。

在抗战爆发前,旧中国的币值稳定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期间物价比较稳定,货币比较值钱,中国农民银行纸币在1940年之前最高面值也仅为拾元,根据相关记载,印钞厂普通工人月薪不过二十几元,那么一套四张的德纳罗券的总面值十六圆伍角相当于大半个月的工资了,可见其票面价值在当时还是相当可观的。

一、题材与雕刻

钞票的高价值自然造就了票面的精心设计、细腻雕刻以及高品质的印刷和防伪。当时能够将这四种面值都由外国公司来代印也足以证明对其品质是有较高要求的。

四张钞票在设计上突出了农业的主题,画面采用清雍正时期的《雍正耕织图》为蓝本,使主图的主题一目了然,通过农业中的各种生产活动来突出农业内涵,同时又通过古画来反应中原的农耕文化,可谓突出中心紧扣主题,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在票面四周及顶部各面值之间的机雕雕花部分也各有不同,形态各异,从中感受到此套钞票并非泛泛设计,而是经过长期揣摩,认真研究设计的结果。之中的用心及细心渗透于票面的各个角落。

伍角券相比其他圆券在印刷工艺上要低一个档次,正面凹印背面采用了胶印,正面行名附近也没有三到四色的胶印区。采用了单色凹印。但雕刻部分并没有因为是角币券而缩水。

三张圆券明显在防伪上增加了更多防伪工艺,双面雕刻印刷、牛头固定水印、多色胶印等均突出了纸钞更高的防伪要求。

这版纸币最令人称道仍然是题材和雕刻。题材往往是收藏爱好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反应爱好者的好恶,直观的印象往往起到收藏与否的决定作用。这套农民银行券在题材的选用上明显占得了先机,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绘画无疑成为收藏者趋之若鹜的关键。另外,其雕刻无论是在还原原画的艺术性上还是雕刻的细腻程度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这点同样吸引了青睐雕刻部分的爱好者的眼球,同样使这些爱好者也想将其收入囊中。两个显著鲜明的特点始终贯穿整套纸币,让它成套观赏更加熠熠生辉。

说到雕刻者,不得不提到以吴锦堂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批凹钢版雕刻师们。有理由推断这套纸币中的八幅古画雕刻以及八幅背面动物及古建筑雕刻均出自他们之手,本人更加相信这版纸币均出自优秀的雕刻团队之手,其中的吴锦堂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北钞厂的厂志中吴锦堂雕刻的耕织图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套纸币可观赏的远不止于此,细品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甚至还有些有趣的细节部分。

二、票面上的有趣细节

1、“无处不在”的主人公

  

  

四张纸币中出现很多劳动者,而露脸最多的,最辛劳的均为同一个人,这个人无所不能,时而插秧、时而拔草、时而簸谷、时而又晒谷,这就是“无所不在”的主人公。这个人是谁呢,毫无疑问应该是雍亲王(后雍正皇帝)。这些画作是宫廷画师为雍亲王所作,自然将雍亲王的关爱黎民、重视农业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2、“笔画不一”的文字

  

  

  

  

这套纸钞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其文字部分,上图中的“凭票”的凭字为繁体,但上半部分的马则出现了笔画的多寡,壹圆券的“马”字下面由四点变成了五点。伍圆的“伍”字也出现了少一横的情况。更有甚者,在伍圆券中,“德纳罗印钞公司”的落款文字中的“德”字在伍圆券中也出现了心字少中间一点的离奇情况,这不得不说是这套纸币中非常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出现这种多笔画和少笔画的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些情况并不无意为之,更不是漏印,而是有意为之,这些多笔少画的情况在制版中刻意保留的,它更像是一种暗记在票面上的存在。

整套纸币的背面也经过精心设计,机雕花纹各不相同,但又错落有致,整体性非常好,套系感明显。建筑雕刻高度写实,真实的还原了建筑的斑驳与历史沧桑,动物雕刻细腻生动,栩栩如生。背面雕刻没有丝毫偷工减料之感,幅幅雕刻都堪称精品。

三、关于收藏

四张农民银行券由于是同一印刷公司印制,其票面又套系明显,因此可完全独立成套收藏,四张中按价格及全品相收藏由易到难划分,依次为拾元、壹圆、伍角、伍圆。

民国纸币在存量上并不在少数,但日伪纸钞、地方银行纸钞以及中国农民银行的部分券别并不算多,特别是全品无人为处理的原票就更加稀少了。

中国农民银行相比其他国有三大行,纸钞发行数量上也算较少的,而这套德纳罗版,其特点鲜明,印刷精美,今后必然受到更多藏友的喜爱。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必然是不错的选择。


相关文章

  • [灯下漫笔]赏析
  • <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 ...查看


  • 中国金融史复习
  • 中国金融史复习 1,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的金融 基本概况: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引起了中国金融业的剧烈震荡,作为金融中心的国统区首当其冲,国民党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官僚资本终于占据了中国金融的垄断地位. ㈠ 抗战初期的金融管 ...查看


  •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考点
  • 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0138考点 第一章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指封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所有权.在这种土地所有制下,地主并不自行耕种土地,而 ...查看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赏析--孙中山的一生
  • 孙中山的一生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1866年11月12日)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在家中排行老三.其一生接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和近代西方的科学教育,他博学多才为近代中国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中山的 ...查看


  •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难点
  • 经济常识的难点问题 1.商品.价值.价格 先有商品,后有商品生产. 价值和价格不是同时产生的,价格是货币产生以后才有的. 社会劳动.抽象劳动.一般劳动形成价值,即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如果不符合市场需求,实现不 ...查看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 ...查看


  • 蝶恋花·春景上阕赏析 2
  •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 ...查看


  • 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1
  •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 ...查看


  • 反假货币理论基础知识
  • 反假货币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单元 货币基础知识 1.1 我国最早的货币――贝币 中国古代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中国商周时期的墓葬时有出土.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 中,也有"锡贝"."囚贝"."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