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从市民身边小事着手弘扬社会新风
积小善成大爱
本报记者 李增辉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9日 06 版)
10年,多个红头文件直指弘扬社会新风,“勿以善小而不为”;120个月,逾3000万元资金,保障机制运行,奖励好人好事,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3600天,超4000人分获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文明公民标兵等称号,向善、向上在全市已蔚然成风。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自2001年至今,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交出的成绩单。
石家庄市从市民身边发现善事善举,及时宣传表彰,对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文明公民标兵采取帮扶措施,引导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日前,记者走进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会文明办主任薛建廷的办公室,看到他正左手握手机、右手拿座机听筒说个不停。打完电话后他不好意思地说:“太忙了,好人好事反映非常多,每天电话不断。” 说罢,他翻出最近十来天的《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你看,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好人好事报道,这些我们都得记下来”。
石家庄人是尊崇孝道的:张建霞,一名普通的村民,在得知公爹患肝癌需要肝移植时,“逼”着公公婆婆含泪答应她为公爹捐献肝脏的请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敬老的人间大爱。
石家庄人是见义勇为的:新乐市85后小伙习朝峰,路遇三名歹徒抢劫,奋不顾身冲上去与歹徒搏斗,虽身中数刀、浑身是血,却死死护住身下的手提包。
石家庄人是自强自立的:14岁小女孩高婷,在父亲遭遇车祸,左腿多处骨折,肇事司机逃逸,家徒四壁、举债30万元的困难面前,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十几里地徒步上学只为多捡点垃圾卖钱为父治病。
在石家庄,像这样令人感动的人、事很多很多。石家庄正是以这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方式,点点滴滴地追逐着真善美。从2001年至今,石家庄市先后命名表彰“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976人,“文明公民”3000多人,各级道德模范430多人。其中,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8人次荣登“中国好人榜”。
政策给力:三贴近,三随时,三不限
“我们把表彰的着力点对准基层群众、对准凡人善举,倡导三贴近,也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万勇介绍,2001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多个红头文件在全市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对于出现的好人好事,我们努力做到‘三随时’,即随时出现、随时命名、随时表彰。”
浙江温州人谷岳潘,在石家庄经商14年,先后60多次参与勇斗歹徒、抢险救火,在石家庄被评选为文明公民标兵。这还不算,省会文明办还向谷岳潘浙江老家发函致贺,介绍谷岳潘在石家庄的感人事迹。今年年初他被评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这体现了我们的‘三不限’原则,即不限身份、不限户籍、不限善小。”孙万勇说,“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做过什么,只要你现在做的事符合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这一社会道德主流,我们就及时给予宣传和表彰。”
平山县的温德军上个世纪80年代含冤受公司处分,20年来一直四处上访,最终获得平反,但其行为曾让不少部门头疼。同样是他,从16岁念书时就开始做好事:曾从河里救起两名落水儿童;非典时期,为17名孤寡老人送药、买菜;26年来,坚持每年给大吾乡西沿兴村贫困老人赵喜秀寄生活费,数额达2万多元;十四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底恩华;2003年,发起成立了“一家人”志愿者协会。2005年,温德军荣获“感动省城十大人物”。“没想到我一个受过处分的人,还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这次获奖,坚定了温德军的志愿者之路。2009年他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全民参与:让文明城市之花盛开
中山路上,挤得满满当当的1路公交车在省博物馆靠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上车来,同时有三四个年轻人站起给老人让座:“大妈您坐这儿吧。”老人笑眯眯地说了几声“谢谢”,就近坐了下来。
在石家庄,像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在每辆公交车上都会不断出现。要知道,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5年前,石家庄市一名普通的花店店主李虹发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不多,于是开始了“让座赠玫瑰”活动。省会文明办会同燕赵晚报和公交公司,对此大力支持,并开展了文明单位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爱心玫瑰”接力活动,一年内送出7万余枝玫瑰,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引领效应。
“弘扬好人好事得像‘矮子够枣’,他一蹦就能够到,如果还要他搭梯子那么麻烦,他就不去够了。我们要宣传那些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人,让大家看到原来做好事这么简单,我也能做。”薛建廷的话很实在。
如今的石家庄,拾金不昧屡见不鲜,助人为乐成为风气,救死扶伤已成风尚。这些年,石家庄市还投入1800多万元分批建成了300多个文明社区,拿出1000多万元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建设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和心理维护体系,并编写《市民文明读本》免费发放给市民,有力保障了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的运行。
石家庄市从市民身边小事着手弘扬社会新风
积小善成大爱
本报记者 李增辉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09日 06 版)
10年,多个红头文件直指弘扬社会新风,“勿以善小而不为”;120个月,逾3000万元资金,保障机制运行,奖励好人好事,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3600天,超4000人分获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文明公民标兵等称号,向善、向上在全市已蔚然成风。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自2001年至今,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交出的成绩单。
石家庄市从市民身边发现善事善举,及时宣传表彰,对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文明公民标兵采取帮扶措施,引导市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
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日前,记者走进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省会文明办主任薛建廷的办公室,看到他正左手握手机、右手拿座机听筒说个不停。打完电话后他不好意思地说:“太忙了,好人好事反映非常多,每天电话不断。” 说罢,他翻出最近十来天的《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你看,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好人好事报道,这些我们都得记下来”。
石家庄人是尊崇孝道的:张建霞,一名普通的村民,在得知公爹患肝癌需要肝移植时,“逼”着公公婆婆含泪答应她为公爹捐献肝脏的请求,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孝老、敬老的人间大爱。
石家庄人是见义勇为的:新乐市85后小伙习朝峰,路遇三名歹徒抢劫,奋不顾身冲上去与歹徒搏斗,虽身中数刀、浑身是血,却死死护住身下的手提包。
石家庄人是自强自立的:14岁小女孩高婷,在父亲遭遇车祸,左腿多处骨折,肇事司机逃逸,家徒四壁、举债30万元的困难面前,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十几里地徒步上学只为多捡点垃圾卖钱为父治病。
在石家庄,像这样令人感动的人、事很多很多。石家庄正是以这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方式,点点滴滴地追逐着真善美。从2001年至今,石家庄市先后命名表彰“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976人,“文明公民”3000多人,各级道德模范430多人。其中,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8人次荣登“中国好人榜”。
政策给力:三贴近,三随时,三不限
“我们把表彰的着力点对准基层群众、对准凡人善举,倡导三贴近,也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石家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孙万勇介绍,2001年以来,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多个红头文件在全市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对于出现的好人好事,我们努力做到‘三随时’,即随时出现、随时命名、随时表彰。”
浙江温州人谷岳潘,在石家庄经商14年,先后60多次参与勇斗歹徒、抢险救火,在石家庄被评选为文明公民标兵。这还不算,省会文明办还向谷岳潘浙江老家发函致贺,介绍谷岳潘在石家庄的感人事迹。今年年初他被评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
“这体现了我们的‘三不限’原则,即不限身份、不限户籍、不限善小。”孙万勇说,“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做过什么,只要你现在做的事符合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这一社会道德主流,我们就及时给予宣传和表彰。”
平山县的温德军上个世纪80年代含冤受公司处分,20年来一直四处上访,最终获得平反,但其行为曾让不少部门头疼。同样是他,从16岁念书时就开始做好事:曾从河里救起两名落水儿童;非典时期,为17名孤寡老人送药、买菜;26年来,坚持每年给大吾乡西沿兴村贫困老人赵喜秀寄生活费,数额达2万多元;十四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底恩华;2003年,发起成立了“一家人”志愿者协会。2005年,温德军荣获“感动省城十大人物”。“没想到我一个受过处分的人,还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这次获奖,坚定了温德军的志愿者之路。2009年他被评为河北省劳动模范。
全民参与:让文明城市之花盛开
中山路上,挤得满满当当的1路公交车在省博物馆靠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上车来,同时有三四个年轻人站起给老人让座:“大妈您坐这儿吧。”老人笑眯眯地说了几声“谢谢”,就近坐了下来。
在石家庄,像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在每辆公交车上都会不断出现。要知道,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5年前,石家庄市一名普通的花店店主李虹发现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不多,于是开始了“让座赠玫瑰”活动。省会文明办会同燕赵晚报和公交公司,对此大力支持,并开展了文明单位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爱心玫瑰”接力活动,一年内送出7万余枝玫瑰,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引领效应。
“弘扬好人好事得像‘矮子够枣’,他一蹦就能够到,如果还要他搭梯子那么麻烦,他就不去够了。我们要宣传那些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人,让大家看到原来做好事这么简单,我也能做。”薛建廷的话很实在。
如今的石家庄,拾金不昧屡见不鲜,助人为乐成为风气,救死扶伤已成风尚。这些年,石家庄市还投入1800多万元分批建成了300多个文明社区,拿出1000多万元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学生、建设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和心理维护体系,并编写《市民文明读本》免费发放给市民,有力保障了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