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1、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鉴赏示例
(20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知识梳理
1.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有中唐刘禹锡、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刘禹锡的咏史诗多采用七言律诗或绝句形式,如《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杜牧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七言咏史绝句,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托古讽今之作,如《隋宫》、《贾生》、《筹笔驿》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借晋武帝时王濬东征灭吴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并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②宫殿锁烟霞③ ,欲取芜城④作帝家。
玉玺⑤不缘归日角⑥ ,锦帆⑦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莹火⑧ ,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⑨ ,岂宜重问《后庭花》⑩。
【注释】①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②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③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④芜城:指隋代的江都,即今之扬州。因南朝鲍照登广陵故城(即扬州)作过《芜城赋》。⑤玉玺:皇帝的玉印,此处借皇位,引申为天下。⑥日角:指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的形态。此处指李渊。⑦锦帆:指炀帝龙舟之帆皆锦制。⑧腐草无萤火: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变。《隋书炀帝记》载:炀帝于洛阳景华宫征得萤火虫数斛(隋以十斗为一斛)之多,夜里放出,光遍山谷。⑨陈后主: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⑩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系陈后主之作。
【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写陈后主没有吸取隋帝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嘲讽因穷奢极欲、淫俗愚顽而自取来灭亡的帝王。诗以景抒情,灵活工巧,含蓄委婉,具有丰富的想象,体现了李商隐讽刺艺术的特长。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筹笔驿① 李商隐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②。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③。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④。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⑤。
[注释] ①筹笔驿:今名朝天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县。诸葛亮伐魏,曾于此筹划军事,草写文书。 ②疑:恐怕。推测之词。简书:书于竹简的军中文书。储胥:军营的篱栅。 ③上将:主帅。指诸葛亮。降王:指蜀后主刘禅。后来投降魏国。传车:驿站专用车辆。 ④管:管仲,春秋时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宰相。乐: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大败强夫。不忝:不愧。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关张:关羽、张飞。二人为蜀汉名将,最终俱惨死刀下。 ⑤锦里:即成都。城南建有武侯祠。梁父吟:史称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父吟》。
[赏析] 《筹笔驿》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全诗把抒情和咏史融为一体,很有韵味。
2.咏史诗标题常含
“怀古”一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或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如杜甫的《蜀相》、杜庠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作者怀古讽今的一首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竞逐豪奢的批判,抒发其对现实政治的感慨,表达了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忧及关注。
这首词的构思别具匠心。上片写金陵之壮景:以“正故国晚秋”点明“秋”,继之以“澄江”、“翠峰”、“西风”、“星河”、“淡云”加以渲染,写出了金陵山河之壮美,然后以“画图难足”对上片作结。下片先写六朝统治者拥有金陵而不知珍惜,因“豪华竞逐”而导致“悲恨相续”;最后写到宋朝统治者的腐朽。这样层层相生,步步推进,就把写景、抒情、怀古和讽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景中含情,情中孕景,耐人寻味。
大量地使用比喻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千里澄江似练”,把长江比作千里之长的绸缎;“翠峰如簇”先把山比作翡翠,再说它簇新台洗,簇拥到一起竞相比美,把群峰之美刻画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则更显示了作者手法的精湛,作者不用比喻词,直接说“彩舟”在云中行驶,而“星河鹭起”则把长江比作了天上仙境。此外,语序的颠倒,词语的连贯,音节的和谐,形成了这首词的整体美感,读起来也更是情致深远,韵味无穷了。
3.咏史诗可分为“以诗论史”、“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和“借古抒怀”四种。
“以诗论史”就是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如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题诗《题乌江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诗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怀古伤今”是指登临游览历史遗迹时触发出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句句景中含情,无一句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史实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借古抒怀”是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如李商隐的《贾生》讽刺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寓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4.咏史诗常见的题材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咏史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杜甫常咏赞蜀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试题预测
近几年高考多选取触景生情的怀古伤今类咏史诗,如2004年全国卷Ⅳ(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2007年湖北卷(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等诗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咏史诗的两类主流题型。景与情的关系是考查咏史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首先,要弄清史实;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赤壁凭吊,这就是触发诗人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联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北固亭就是触发感情的媒介。 第三,要领悟感情: A、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的《题乌江亭》为项羽自刎而可惜。 B、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C、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一首以古讽今的杰作。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只就史论史,而王安石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被排挤时的心理,而在笔法上是辛辣、冷峻的。D、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王昭君》); 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或引用典故。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晴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
解析:鉴赏咏史诗要从分析史实入手,首先要弄清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华清宫”,华清宫是唐代皇帝行宫,华清宫与帝王的奢侈生活密切相关,唐玄宗时每到冬天都带着达官权贵到那里避寒,由诗歌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与唐玄宗荒淫误国有关。其次,分析作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缅怀英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功业无成、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吴融的《华清宫》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约的《过华清宫》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安逸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最后,要分析作者咏史抒情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和借古抒怀”等表达技巧类术语。两首咏史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吴诗从空间上宫内宫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李诗从时间上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实战模拟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 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 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 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案:
(1)怅惘、孤寂、抑郁的心情。
(2)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答案:(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小结
形式: 题目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有“咏”字,或……咏怀,(怀古)
常用手法: 古今对比、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
常见意象: 台城柳、明月、鹧鸪、烟柳雾堤、山川草木
内容特点:
1、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批
判,多借古讽今。
3、怀古伤时,憎恨统治者的昏庸,同情劳动人
民,感叹国家民族命运。
4、悲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号外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 怀古伤情 怀古讽今 怀古论事
1、对历史理解做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2、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3、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为项羽而惋惜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主卷土来?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要分析写法。
怀古咏史诗常用的写法有:
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怀古抒情、以景衬情、正反对比等。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n一、抒古今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 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作者写景寄概,暗寓伤今,语言含蓄,无限感伤。
二: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例: 杜牧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独特的见解
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
四: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鉴赏这类诗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深刻的寓意。
咏史怀古诗主要的表达技巧
n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n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n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n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n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n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n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n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送北上途中所作。
n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n“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n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感情。
n“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n巩固练习
n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提问:这两首诗在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案提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都抒发了历史沧桑,昔盛今衰的的感慨。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对比突出主题。苏台一首则着重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1、“悲”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n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小结
你认为要做好咏史怀古诗鉴赏应注意哪些方面? (从答题中总结鉴赏方法,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n1、首先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n2、其次弄清史实、典故,这对这类诗歌的鉴赏很有用。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n3、再次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看作者生平、创作该诗时的背景,以便确定诗歌是感时、讽世还是伤己。
n4、最后品味技巧手法,表达方式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是对比?借古讽今?还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简述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1、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鉴赏示例
(20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知识梳理
1.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有中唐刘禹锡、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刘禹锡的咏史诗多采用七言律诗或绝句形式,如《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杜牧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七言咏史绝句,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托古讽今之作,如《隋宫》、《贾生》、《筹笔驿》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 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于达官贵族的房基,偏斜的夕阳在巷口拉长了影子,夕阳残照中,燕子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萧索悲凉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借晋武帝时王濬东征灭吴的事例,揭示地利不足恃的道理,并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借古喻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环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鹄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古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跌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鹄”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画面;《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隋宫① 李商隐
紫泉②宫殿锁烟霞③ ,欲取芜城④作帝家。
玉玺⑤不缘归日角⑥ ,锦帆⑦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莹火⑧ ,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⑨ ,岂宜重问《后庭花》⑩。
【注释】①隋宫:指隋炀帝杨广为游乐而修建的江都宫等,故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此外尚有隋苑。②紫泉:即紫渊。为避高祖李渊之讳,而改“渊”为“泉”。此处又以紫泉宫殿借指隋炀帝的长安宫殿。③锁烟霞:即烟锁宫殿,任其冷落。④芜城:指隋代的江都,即今之扬州。因南朝鲍照登广陵故城(即扬州)作过《芜城赋》。⑤玉玺:皇帝的玉印,此处借皇位,引申为天下。⑥日角:指人的额骨突出饱满如日的形态。此处指李渊。⑦锦帆:指炀帝龙舟之帆皆锦制。⑧腐草无萤火:古人认为萤火虫为腐草所变。《隋书炀帝记》载:炀帝于洛阳景华宫征得萤火虫数斛(隋以十斗为一斛)之多,夜里放出,光遍山谷。⑨陈后主:陈朝的最后一个皇帝。⑩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系陈后主之作。
【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写陈后主没有吸取隋帝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嘲讽因穷奢极欲、淫俗愚顽而自取来灭亡的帝王。诗以景抒情,灵活工巧,含蓄委婉,具有丰富的想象,体现了李商隐讽刺艺术的特长。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筹笔驿① 李商隐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②。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③。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④。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⑤。
[注释] ①筹笔驿:今名朝天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县。诸葛亮伐魏,曾于此筹划军事,草写文书。 ②疑:恐怕。推测之词。简书:书于竹简的军中文书。储胥:军营的篱栅。 ③上将:主帅。指诸葛亮。降王:指蜀后主刘禅。后来投降魏国。传车:驿站专用车辆。 ④管:管仲,春秋时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宰相。乐: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大败强夫。不忝:不愧。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关张:关羽、张飞。二人为蜀汉名将,最终俱惨死刀下。 ⑤锦里:即成都。城南建有武侯祠。梁父吟:史称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好为《梁父吟》。
[赏析] 《筹笔驿》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用简炼的笔墨写自己来到筹笔驿的感受。诗中盛赞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为他未能统一中国而感到怜惜;同时对懦弱昏庸、最后投降于司马氏的刘禅加以贬斥。全诗把抒情和咏史融为一体,很有韵味。
2.咏史诗标题常含
“怀古”一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或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如杜甫的《蜀相》、杜庠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作者怀古讽今的一首词。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竞逐豪奢的批判,抒发其对现实政治的感慨,表达了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忧及关注。
这首词的构思别具匠心。上片写金陵之壮景:以“正故国晚秋”点明“秋”,继之以“澄江”、“翠峰”、“西风”、“星河”、“淡云”加以渲染,写出了金陵山河之壮美,然后以“画图难足”对上片作结。下片先写六朝统治者拥有金陵而不知珍惜,因“豪华竞逐”而导致“悲恨相续”;最后写到宋朝统治者的腐朽。这样层层相生,步步推进,就把写景、抒情、怀古和讽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景中含情,情中孕景,耐人寻味。
大量地使用比喻是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千里澄江似练”,把长江比作千里之长的绸缎;“翠峰如簇”先把山比作翡翠,再说它簇新台洗,簇拥到一起竞相比美,把群峰之美刻画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则更显示了作者手法的精湛,作者不用比喻词,直接说“彩舟”在云中行驶,而“星河鹭起”则把长江比作了天上仙境。此外,语序的颠倒,词语的连贯,音节的和谐,形成了这首词的整体美感,读起来也更是情致深远,韵味无穷了。
3.咏史诗可分为“以诗论史”、“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和“借古抒怀”四种。
“以诗论史”就是在概括史实基础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如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题诗《题乌江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诗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怀古伤今”是指登临游览历史遗迹时触发出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句句景中含情,无一句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史实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的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借古抒怀”是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抒发愤懑,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如李商隐的《贾生》讽刺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寓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4.咏史诗常见的题材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咏史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常见人物:屈原、贾谊、王昭君、曹植、诸葛亮、隋炀帝、项羽、唐明皇、杨贵妃、李煜等,杜甫常咏赞蜀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试题预测
近几年高考多选取触景生情的怀古伤今类咏史诗,如2004年全国卷Ⅳ(欧阳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2007年湖北卷(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等诗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分析情感和分析手法是考查咏史诗的两类主流题型。景与情的关系是考查咏史诗的命题核心点,表现手法是命题热点。
首先,要弄清史实;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赤壁凭吊,这就是触发诗人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联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北固亭就是触发感情的媒介。 第三,要领悟感情: A、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的《题乌江亭》为项羽自刎而可惜。 B、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C、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一首以古讽今的杰作。关于昭君出塞的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只就史论史,而王安石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作者“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被排挤时的心理,而在笔法上是辛辣、冷峻的。D、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王昭君》); 在章法上,或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或引用典故。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晴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
解析:鉴赏咏史诗要从分析史实入手,首先要弄清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人物。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华清宫”,华清宫是唐代皇帝行宫,华清宫与帝王的奢侈生活密切相关,唐玄宗时每到冬天都带着达官权贵到那里避寒,由诗歌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与唐玄宗荒淫误国有关。其次,分析作者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归纳出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国运衰微、缅怀英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功业无成、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吴融的《华清宫》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李约的《过华清宫》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安逸误国,感叹王朝兴衰。最后,要分析作者咏史抒情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和借古抒怀”等表达技巧类术语。两首咏史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吴诗从空间上宫内宫外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李诗从时间上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实战模拟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 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 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 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案:
(1)怅惘、孤寂、抑郁的心情。
(2)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也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答案:(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2)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小结
形式: 题目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有“咏”字,或……咏怀,(怀古)
常用手法: 古今对比、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
常见意象: 台城柳、明月、鹧鸪、烟柳雾堤、山川草木
内容特点:
1、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批
判,多借古讽今。
3、怀古伤时,憎恨统治者的昏庸,同情劳动人
民,感叹国家民族命运。
4、悲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号外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 怀古伤情 怀古讽今 怀古论事
1、对历史理解做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2、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3、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
首先,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解答鉴赏题时,注意不要被命题者设置的误区所干扰。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D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其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为项羽而惋惜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主卷土来? 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最后,要分析写法。
怀古咏史诗常用的写法有:
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怀古抒情、以景衬情、正反对比等。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n一、抒古今变化、昔盛今衰的感慨
例: 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作者写景寄概,暗寓伤今,语言含蓄,无限感伤。
二: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例: 杜牧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独特的见解
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感叹
四: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鉴赏这类诗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深刻的寓意。
咏史怀古诗主要的表达技巧
n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n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n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n4、用典。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n
5、以景结情。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 欧阳炯 n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n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湖州歌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n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送北上途中所作。
n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n“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n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感情。
n“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的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n巩固练习
n对比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提问:这两首诗在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案提示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都抒发了历史沧桑,昔盛今衰的的感慨。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对比突出主题。苏台一首则着重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1、“悲”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为什么这首诗以诘问的语气作结,更富韵味,请作简要的分析。
诗人明知贾谊为何来到长沙,却故意提出贾谊'何事’来到长沙这一疑问,这就更为曲折地抒发出了对贾谊,也是对自己的怜惜之情,可谓含情不尽。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n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小结
你认为要做好咏史怀古诗鉴赏应注意哪些方面? (从答题中总结鉴赏方法,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n1、首先抓关键语言(标题、注释、诗眼)和意象迅速把握诗歌大意。
n2、其次弄清史实、典故,这对这类诗歌的鉴赏很有用。平时书上出现的典故和历史事件要熟知。
n3、再次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要看作者生平、创作该诗时的背景,以便确定诗歌是感时、讽世还是伤己。
n4、最后品味技巧手法,表达方式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是对比?借古讽今?还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