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姜华有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树立绿色科技观;树立循环生产观;树立文明的消费观;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观 科技观 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路,创新观念。

一、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传统自然观,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遵循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

第一,破除“自然资源无限论”,建立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一是自然资源无限论,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铜、铁、锡、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种种矿产资源,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快要枯竭。在当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能被人类利用的富矿和优质矿产资源已极其有限。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但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动物,如对其开发利用超过其再生与利用极限就会彻底破坏其再生能力。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必须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自然资源,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破除“自然界奴隶论”,建立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二是自然界奴隶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毫无顾忌的主宰者,自然界则是人类随意驱使的奴隶、被征服者。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人们改变自然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破坏了生态平衡。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今天显得尤为关键,就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人类能力的急剧膨胀,“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1]自然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告诫我们,人既是有意识的能动物,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那种单纯征服自然、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

第三,破除拜金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建立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相结合的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三是拜金主义的自然价值观。这种观点把大自然视为经济财富的宝库,无视自然的多维价值。自然界除了能用金钱衡量的经济价值外,还有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科研价值。自然界具有生态价值: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壮丽的山川,飞泻的瀑布,葱郁的森林,给人以陶冶情操和美的享受。自然界具有科研价值:自然事物是自然规律的载体,自然事物的毁灭或消失,意味着特定规律的消亡,这将对人类探索自然、认识和改造世界造成重大损失。地球上的珍稀动物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变、人类的起源等具有重大价值。自然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相结合,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花园式单位、园林城市等。

二、树立绿色科技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变革自然的有力手段。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今天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震撼着全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前进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要依赖科技发展去解决,因此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科学技术观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效果有“双刃剑”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基本途径,科技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可以造福社会,但是科学技术也可能由于失控、滥用而阻碍、危害甚至推迟社会的前进。环顾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人震惊。耕地锐减、植被破坏、森林萎退、一些矿产能源即将告罄,以及水污染、气候恶化等等,这些均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过去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依靠科技就能实现人类的无限幸福。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深深领悟到,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可能由于滥用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生态文明观的确立,要求大力提倡符合人类基本价值的科学道德观,谴责那些只为追求少数人或少数国家的利益而不惜从事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科技活动。要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不能只看到积极作用,对其负面的影响视而不见。科技观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小其负面后果。那种追求科技发展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陈旧科技观必须抛弃。新的科学技术观,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其核心则是促进生态平衡取向的“绿色科技观”。绿色科技就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它突破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技术模式,既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把生态纳入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之中,注重生态资源的优化利用,保护环境。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市场的绿色化趋势,发展绿色科技将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目标。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可持续工业;开发无公害农业,建立可持续农业;防治城市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等,这一切都必需在高水平的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寻求出路。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人类社会才可能持续发展。

三、树立循环生产观

循环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 减少污染,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生产中,它常表现为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便化;再使用原则就是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实施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反过来可以强化减量化原则。传统物质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这种模式的生产,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为了推动生产发展,迫使人类从自然界无度索取物质和能源,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有用的产品和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最终将破坏生态平衡。循环生产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原则的生产发展模式,它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物质生产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较少的垃圾。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数量型增长,必将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生产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自然环境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巨大冲突,它呼唤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新思维,要求在从生产的每个环节,倡导新的生产规范和行为准则。循环生产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树立文明的消费观

第一确立减少污染的消费观念。有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工业、农业等生产过程才会产生环境污染,其实,人们的生活消费也同样产生环境污染。地球上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人们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在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大约占到污水总量的一半。作为消费者应承担责任、自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第二确立保护物种的消费观念。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链,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消失并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通过保护利用一个野生水稻基因,由袁隆平创造出杂交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物种濒危、灭绝,其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直接或间接滥食滥用野生动植物。当一部分人对野生动植物有食用的需求,对其制成品有穿的嗜好,就会有人去滥捕乱猎、滥采滥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发布了《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目前有1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比起去年又增加了188种,占了所评估的全部物种的近40%。任何物种或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灭,是不能用任何方法再创造出来的,这将大大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大大降低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对生物物种资源若不及时保护和合理利用,必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三确立节约资源、再生利用的消费观念。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侧面反映了公众消费文明的程度。作为消费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废纸、废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保证这些废弃物最大程度地可以再生利用,从而树立废弃物资源化的消费观念。

五、树立现代教育观

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变革教育观念,提高人的生态素质。传统教育观实质是一种经济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人具有无限地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物质财富的能力,凸现为经济服务的功能。现代教育观则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大价值,要赋予人类开发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赋予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并且促成这两种能力与意识的有机结合。确立重视生态平衡的现代教育观,第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从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长期发展进程和当今时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中,揭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加强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双重社会效应的教育。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大力推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绿色科技发展,避免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类长远利益的科技再生产。第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生态环境给人们免费提供清洁水、洁净的空气,属于社会的公共财富,破坏生态环境,实质是危害社会公共财产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地区转嫁环境污染行为,是对同时代人的不道德行为。从人类繁衍和发展的连续性看,只顾一代人的利益,无度索取自然资源,“吃光子孙饭”,破坏生态平衡,是对子孙后代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表现。第四加强生态法制教育。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从而能自觉遵守生态规律,理性地变革和改造自然。

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干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多年来,发展指标一直存在“硬指标”和“软指标”之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税收这类指标,被一些地方所追捧,属于“硬指标”一类;而环境保护、城市污水处理、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这类指标,因各种原因常被冷落,属于“软指标”。考核干部的政绩唯GDP ,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要么乱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重污染项目,要么庇护非法排污企业。不改变以GDP 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不问责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就不能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呼唤破除“唯GDP ”的政绩观,确立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政绩观,因此,必须建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把治理污染、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等生态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力求将生产发展、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从用人制度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注释:

[1]《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第98页。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姜华有

(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创新思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树立绿色科技观;树立循环生产观;树立文明的消费观;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自然观 科技观 政绩观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路,创新观念。

一、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传统自然观,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遵循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

第一,破除“自然资源无限论”,建立合理、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一是自然资源无限论,这种观点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资源分为不可再生和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铜、铁、锡、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种种矿产资源,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矿产资源由于人类不断地、越来越大量地开采,储量逐渐减少,有的快要枯竭。在当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能被人类利用的富矿和优质矿产资源已极其有限。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但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动物,如对其开发利用超过其再生与利用极限就会彻底破坏其再生能力。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必须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自然资源,避免对自然环境的无节制索取、破坏生态平衡。

第二,破除“自然界奴隶论”,建立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二是自然界奴隶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自然界毫无顾忌的主宰者,自然界则是人类随意驱使的奴隶、被征服者。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人们改变自然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破坏了生态平衡。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雷切尔·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我们总是狂妄地大谈特谈征服自然,我们还没有成熟到懂得我们只是巨大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在今天显得尤为关键,就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具有了能够彻底改变和完全摧毁自然的、决定着整个星球之命运的能力”。人类能力的急剧膨胀,“是我们的不幸,而且很可能是我们的悲剧。因为这种巨大的能力不仅没有受到理性和智慧的约束,而且还以不负责任为其标志。征服自然的最终代价就是埋葬自己。”[1]自然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告诫我们,人既是有意识的能动物,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那种单纯征服自然、不顾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

第三,破除拜金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建立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相结合的观念。旧的自然观代表性观点之三是拜金主义的自然价值观。这种观点把大自然视为经济财富的宝库,无视自然的多维价值。自然界除了能用金钱衡量的经济价值外,还有用金钱无法衡量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科研价值。自然界具有生态价值: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壮丽的山川,飞泻的瀑布,葱郁的森林,给人以陶冶情操和美的享受。自然界具有科研价值:自然事物是自然规律的载体,自然事物的毁灭或消失,意味着特定规律的消亡,这将对人类探索自然、认识和改造世界造成重大损失。地球上的珍稀动物对于研究地球的演变、人类的起源等具有重大价值。自然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美化自然相结合,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花园式单位、园林城市等。

二、树立绿色科技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变革自然的有力手段。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今天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突飞猛进,震撼着全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前进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要依赖科技发展去解决,因此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科学技术观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效果有“双刃剑”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基本途径,科技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可以造福社会,但是科学技术也可能由于失控、滥用而阻碍、危害甚至推迟社会的前进。环顾世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人震惊。耕地锐减、植被破坏、森林萎退、一些矿产能源即将告罄,以及水污染、气候恶化等等,这些均已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过去人们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依靠科技就能实现人类的无限幸福。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深深领悟到,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可能由于滥用而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生态文明观的确立,要求大力提倡符合人类基本价值的科学道德观,谴责那些只为追求少数人或少数国家的利益而不惜从事危害人类共同利益的科技活动。要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不能只看到积极作用,对其负面的影响视而不见。科技观是否正确,关系到能否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小其负面后果。那种追求科技发展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的陈旧科技观必须抛弃。新的科学技术观,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最高准则,以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宗旨,其核心则是促进生态平衡取向的“绿色科技观”。绿色科技就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治理污染或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清洁生产、治理污染和改善生态的科学技术。它突破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技术模式,既解决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又把生态纳入科技创新的目标体系之中,注重生态资源的优化利用,保护环境。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市场的绿色化趋势,发展绿色科技将成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目标。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治理工业污染,建立可持续工业;开发无公害农业,建立可持续农业;防治城市污染,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等,这一切都必需在高水平的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寻求出路。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永续利用,人类社会才可能持续发展。

三、树立循环生产观

循环生产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是对“大量生产、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 减少污染,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生产中,它常表现为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便化;再使用原则就是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垃圾。实施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反过来可以强化减量化原则。传统物质生产的显著特征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这种模式的生产,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为了推动生产发展,迫使人类从自然界无度索取物质和能源,把自然资源转化成有用的产品和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和废弃物,最终将破坏生态平衡。循环生产是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原则的生产发展模式,它是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的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物质生产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较少的垃圾。传统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数量型增长,必将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生产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自然环境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巨大冲突,它呼唤人们建立“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新思维,要求在从生产的每个环节,倡导新的生产规范和行为准则。循环生产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树立文明的消费观

第一确立减少污染的消费观念。有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工业、农业等生产过程才会产生环境污染,其实,人们的生活消费也同样产生环境污染。地球上破坏环境的污染物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人们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如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在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大约占到污水总量的一半。作为消费者应承担责任、自觉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第二确立保护物种的消费观念。自然界中存在着生物链,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消失并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中国通过保护利用一个野生水稻基因,由袁隆平创造出杂交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许多物种濒危、灭绝,其原因之一就是人类直接或间接滥食滥用野生动植物。当一部分人对野生动植物有食用的需求,对其制成品有穿的嗜好,就会有人去滥捕乱猎、滥采滥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日前发布了《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目前有1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比起去年又增加了188种,占了所评估的全部物种的近40%。任何物种或基因一旦从地球上消灭,是不能用任何方法再创造出来的,这将大大增加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大大降低自然界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对生物物种资源若不及时保护和合理利用,必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第三确立节约资源、再生利用的消费观念。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从侧面反映了公众消费文明的程度。作为消费者,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些废纸、废旧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保证这些废弃物最大程度地可以再生利用,从而树立废弃物资源化的消费观念。

五、树立现代教育观

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变革教育观念,提高人的生态素质。传统教育观实质是一种经济价值观。教育是为了使人具有无限地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物质财富的能力,凸现为经济服务的功能。现代教育观则要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大价值,要赋予人类开发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要赋予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并且促成这两种能力与意识的有机结合。确立重视生态平衡的现代教育观,第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从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长期发展进程和当今时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中,揭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性和重大意义,增强人们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第二加强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双重社会效应的教育。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大力推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绿色科技发展,避免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类长远利益的科技再生产。第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生态环境给人们免费提供清洁水、洁净的空气,属于社会的公共财富,破坏生态环境,实质是危害社会公共财产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表现。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地区转嫁环境污染行为,是对同时代人的不道德行为。从人类繁衍和发展的连续性看,只顾一代人的利益,无度索取自然资源,“吃光子孙饭”,破坏生态平衡,是对子孙后代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表现。第四加强生态法制教育。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从而能自觉遵守生态规律,理性地变革和改造自然。

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干部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多年来,发展指标一直存在“硬指标”和“软指标”之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税收这类指标,被一些地方所追捧,属于“硬指标”一类;而环境保护、城市污水处理、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这类指标,因各种原因常被冷落,属于“软指标”。考核干部的政绩唯GDP ,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绩,不顾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要么乱上煤电、化工和钢铁等重化工、重污染项目,要么庇护非法排污企业。不改变以GDP 为核心的官员考核制度,不问责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官员,就不能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呼唤破除“唯GDP ”的政绩观,确立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政绩观,因此,必须建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体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指标的政绩考核体系,把治理污染、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等生态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力求将生产发展、生态平衡、社会和谐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从用人制度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注释:

[1]《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第98页。


相关文章

  •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 生态自然观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概括为"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 ...查看


  •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 2012年12月27日作者:陈谦 闫艳 李莉 高杰 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谦 闫艳 李莉 高杰 12月26日昆山报道 2012年全国环保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今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潘岳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党的 ...查看


  • 水利行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
  • 南昌工程学院 2016年暑期水利行业社会调查实践 报告 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班级:水利水电工程二班 姓名:胡龙瑾 学号:2014100043 调查报告--生态村建设调查.排涝泵站调查和南昌市青山湖区农业水务局主演职能调查. 为进一步改 ...查看


  •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 ...查看


  •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 大力建设生态文化 编辑:admin 时间:2011-3-10 20:04:00 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是"十二五"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的重大 ...查看


  •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概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中国生态农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查看


  • 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发展的春天来了
  • 日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召开了全省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工作会,汤建鸣局长.张建军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省沿海开发集团周金阳副总经理.省农垦集团姜建友副总经理出席了会议. 汤建鸣局长:当前渔业工作形势严峻,存在 ...查看


  •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 浙江省"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规划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关系到我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十一 ...查看


  • 辅导学习:党的十八大公报精神
  • 辅导学习:党的十八大公报内容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是我们 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 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