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

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 考古学的定义:格林. 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

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

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察明人类历史在发

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

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a. 下沉。

b. 风沙的沉积(速度,1mm/年)。

c. 自然事件(地震、火山、洪水„„)。

②、人为原因:

a. 有意识。目的性,墓葬、窖藏。

b. 无意识。不同时期都有人类在同一地点居住,后代掩埋前代遗留。

二、考古资料的分类

1. 人工和非人工制品:人工制品:考古学研究最多、最主要的资料,反映人类生产、生活

状况。 非人工制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

2.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受政治经济学影响):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料。 生活资

料:生活用具、粮食、陶器等。

3. 遗迹和遗物: 遗迹:固定的不可移动的东西,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 遗物:古代人类

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物体,相对独立,并未完全与环境紧密联系。 遗迹遗物质地→功能、用途。

三、考古资料的特点。 物质资料,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保存至今的是物质文化的一小

部分。找到的是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 时空框架,基本内容。

1. 实物资料所揭示的时代、地域特征显著,把握时空坐标,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过程

和规律。

2. 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碳-14、热释光、DNA 等。

3.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

4. 只会受到后代破坏,不易被歪曲、篡改。

5. 能够一定程度的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节、考古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 学科结构。 考古写的历史、理论、方法。 历史:发现局限性并弥补;促进学科

发展。 理论、方法、:手段。 基础资料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

二、 学科体系:

1. 技术手段和方法:田野、航空、水下。

2. 文字的出现:史前、历史。

3. 具体研究对象:美术、宗教、铭刻学、古钱、聚落。

三大分支:史前、历史、田野。

史前:文字出现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某些地区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突破了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延长了历史研究的时间范围。

历史:文字出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出发点:考古资料。 田野:名称于20世纪初正式提出,调查、发掘及技术、手段。记录。 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和开始。

航空:飞机、卫星等拍摄,通过照片研究分布、状况等。阴影、光线。土质明暗程度。植物绿色深浅差别。

水下:田野考古学向水域的延伸。16世纪始有。20世纪初在各地展开。

宗教:和宗教有关。基督教考古、佛教考古、原始宗教考古„„

三、 学科性质地位。 综合性强。 文理交叉。 历史学范畴当中,二级学科。

考古学发展简史

世界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15世纪,文艺复兴,促进对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

语言、美术研究,搜集铭刻、雕刻。对巴勒斯坦地区古迹古物搜集、研究,扩大到近东地区。导致古物学的兴起。 欧洲近代过程,西、北欧的英、法、德、瑞典、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缺乏文献资料,凭借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增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地质、生物学发展,推翻“上帝造人”神话,为考古学发生奠定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赖尔《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证明人类出现于几十万年前,由猿而来,进化论。地层学奠定方法论。类型学。 首先形成史前考古学,按照近代自然科学传统进行研究。

二、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继续发展期。

1. 萌芽期(1760~1840年):18世纪末,古生物学长足发展,法国大革命促进其成长。拿

破仑战争,掠夺。(德)温克尔曼(考古学之父)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古代史,以罗马等地美术品为资料,完成《古美术史》。分类、研究有限,无年代序,陷入困境。地层关系证明“三期说”的可靠性、科学性。

2. 形成期(1840~1867年):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入侵传播、相对、类型学原理、比较方

法学、年代校准技术等概念出现。旧石器的发现。石器时代划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各地都适用。尼安德特人发现,彻底否定“上帝造人说”。埃及、西亚考古学发展,(意)菲奥雷利主持发掘庞贝古城,对发掘方法全面改革,以恢复原貌为目标,将房屋按单元全面揭露,讲求层位关系,遗迹保存原地,文物一律采集。1866年,瑞士,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史前考古学得到承认。1867年,巴黎,世博会,劳动历史陈列馆,以史前劳动工具为主要展品。

3. 成熟期(1867~1918年):空前兴盛。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以及自然科学

方法的应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科学化。普及到东亚美洲地区。和地层学有机结合。冰期、间冰期与旧石器时代,冰川活动。明确目的非挖宝。德国、奥地利发展意大利的考古技术。(德)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收集全部遗物,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在内的各种记录,整理资料,发表报告。(英)皮特里,讲求科学化,《考古学的目的和方法》,总结经验。

4. 发展期(1918~1950年):理论的发展和提高,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自然科学和技

术应用更加广泛。

①、理论:前苏联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研究,面貌一新。欧洲亦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英)

柴尔德,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定程度上掌握历史唯物论。摩尔根三期说:野蛮→蒙昧→文明;以文化发达程度划分。“文化”这一概念出现,代表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②、发掘工作科学化:M. 惠勒。

③、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航空及水下考古学长足发展。

5.继续发展期(1950年至今):

①、理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研究。欧美沿前一时期体系继续发展,

许多学者更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考古资料。更加深刻地思考考古文化的理论。有些学者提出质疑。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新考古学派”,代表:L. 宾福德,认为考古史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传统与新派最终互相靠拢。 ②、新技术:电磁、地抗力、DNA 。

③、范围扩展:下限年代向后推移,形成历史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19世纪前:金石学

1. 汉唐时期对文物的认识和考察。 “器以藏礼”,出现对文物的收藏家。视为神器。

2. 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复古潮流,经济繁荣,拓墨和印刷的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性,开创

了金石著录的方法。考证工作。局限性大,助长盗墓。

3.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顾炎武。 乾嘉学派——训诂、考证,惠栋——代表人物。从未发

生质的变化。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梁启超。 王懿荣发现刻字甲骨,断定为商代遗物。 1900年,

发现敦煌藏经洞。

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北洋政府聘请外国学者或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 1921年,发现

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此名此时亦提出),分甘肃六期。仰韶发掘利用地形学方法,革命性变化。 1922年,北大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主任兼导师。1924年,该研究室成立考古学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中方团长——徐旭

生,参加者黄文弼。1926年,清华发掘西阴村,李济,中国第一次自己主持发掘。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北平研究院,考古组成立。中国从此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贾兰坡发现山顶洞人。发掘殷墟→董作斌。1930年梁思永从美国学习考古归来,到历史语言研究室工作,成为李济助手,使得安阳殷墟发掘逐渐科学化;1930~1931年,梁思永参加龙山文化发掘——山东历城龙山正城子崖。发掘河北易县燕下都。1933~1935年在渭水流域开展工作,徐旭生,宝鸡斗鸡台,苏秉琦参加,开展对周文化研究及先周文化探索。西湖博物馆,1933~1936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北大发现高昌、汉代烽燧遗址;汉简一万余支。1945年,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发掘过程中,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证据。初具规模,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的方法,奠定基础。

四、中国考古学的兴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田野考古学成为主流,田野考古工作水

平不断提高,方法越来越多。考古学体系逐渐形成,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五、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阶段性。

1. 由外国传入,非在金石学基础上发展。与国外合作,或聘请国外专家,直接在中国开展

工作,多以外国学者或学术单位为主导。考古学传入宣告金石学的时代性终结。

2. 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疑古辨伪,释古。

3. 超前式发展。50~70年代。大量使用技术工人。

4. 阶段性。大发展时期尚未结束,留有许多空白。但未正式处在大发现阶段,而是处在转

型期,重心由田野考古学发展为多重心,理论、方法研究也成为重心;社会及历史意义的研究。

考古学分期与年代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分期

一、史前学的分期方案:

1. 汤姆森的三期说:石器→铜器→铁器时代。划分标准: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 1865

年,(英)罗伯特分石器时代为新、旧两期,以制作技术为标准划分。 1877年,(意)基耶里克提出“金石并用时代”为石器→铜器时代的过渡期。 1892年,(英)布朗提出“中石器时代(续旧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期。

2. 摩尔根的三期说。以生存方式、文化程度、生活水平划分。蒙昧→野蛮→文明。 蒙昧

时代:低级:人类出现→火的发现;中级:火的发现→弓箭的发明;高级:弓箭的发明→陶器的发明。 野蛮时代:低级:陶器的发明→家畜饲养的出现;中级:家畜饲养的出现→铁矿的冶炼(铁器的发明);高级:铁器的发明→文字的出现。 划分标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二、考古学分期的基本概念:

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以打制石器为显著特征。年代越早石器越粗糙。经济方式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狩猎经济初较少。人类特征较原始。人类遗存多与灭绝动物遗存共存。地质年代处于更新世,200、300万年前~1.2万年前结束。占人类历史99%以上时间。

中石器时代:亦称“续旧石器时代”,地质年代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人类仍然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但出现以间接打击法(或啄制)制作的生产工具,称细石器。欧洲较明显,中国不明显。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的出现为这一时代开端的四要素。人类由实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居住方式变化,房屋建筑向聚落发展。纺织业发展。在世界范

围内形成几个不同的农业系统,如中国、西亚、中南美。

金石并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红铜工具,掌握一定锻打、冶炼技术,但石器仍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

青铜时代:青铜较之红铜熔点低、硬度高,多用于铸造兵器。有些地处出现文字,如黄河、长江流域。主要生产工具仍为石器。青铜器主要用于政治、军事领域。

铁器时代:铁器的制作、使用。最早为陨铁,西亚为最早出现地区。中国约于春秋中、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而铁器在秦汉时得到普及。铁→钢,飞跃,产生巨大作用。

三、中国考古学的分期:无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代之以朝代名称。无中石

器时代。

第二节、考古年代学方法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相对年代: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表示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类遗存与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年代关系为依据所制定的时代序列。只表示时间顺序。

断定方法: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还可借助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 基本原则:各文化层或各墓葬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遗物,代表该文化层或改墓葬可能的最早年代。各文化层或各墓葬的存在,可以用该文化层或该墓葬有直接叠压关系的上下两层年代分别作为其上限或下限。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顺序。旧石器时代年代断定往往借助于地质年代。

古生物: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生存过但现在大都绝灭的生物。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不同时代地层中存在不同种类生物。有一定空间范围限制。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绝对年代:遗迹遗物的具体形成时间或是某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历史上存续的具体年代范围。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并不是年代数据绝对精确,仅为一具体数字。有时以百年、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以文字记载和有纪年的遗物断代。

历史考古学参照方法:内证:调查发掘当中发现有纪年的。 外证: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的资料。 年历学。 标准器。

史前考古学:依赖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测年技术。碳-14、热释光、古地磁、树木年轮。 碳-14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测定结果为生物的死亡年代。

考古学中的文化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涵义:

考古学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考古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专门指考古文

献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分布于某一地区,并且有同一特征的物质遗存。有一定的时间、空间、物质遗存。内涵特征是最重要的。

考古学文化的由来:欧洲考古学家将石器时代分期。(法)莫尔蒂耶用考古学代替古生物学

分期,以第一次发现地点命名。后不断发展、完善。由于欧洲分期不能适用于全世界,于是引入“文化”这一概念,初指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或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物质遗存。

考古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①、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决定的,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通常会形成特征

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②、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④、所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适应、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当中形成的。 ⑤、受所在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 以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名称。

2. 以地域或流域命名。

3. 在发现地点的名称上加上前缀或后缀。

4. 以遗迹遗物特征命名。

5. 以族别命名。针对时代偏晚,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四、确立考古学文化的意义: 概括同一地区不同时代文化发展演变情况。概括同一时期不

同地区文化特征。充分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揭示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

1. 成分结构。 工具和武器;大量存在的生活用具;陶器中的大部分;装饰品和宗教艺术

品;石雕、陶塑人像、石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墓葬与埋藏方式。

2. 层次结构:经济文化区——文化群——文化——期别——类型

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并非同一动作或现象的简单重复。人的

创造具有社会性,其文化也不断发展演变。内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外部动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特点: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

三、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原则: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而得出。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遗址,应

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能够进行全面地分析、对比;过渡性质明显的遗存,不宜划分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尊重考古学的历史传统,不宜轻易改变已有的考古学文化名称;从全局出发,划分考古学文化;注重考古学的发展,注重考古学的社会化。

第三节、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

1. 直线进化论(独立发生论):解释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同文化传播论对立,伴

随考古学发生而出现。代表:摩尔根。 人类发展过程是由若干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组成,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人类有共同来源、心理、逻辑,并沿着进步道路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可经过几个阶段进入文明时代。

2. 文化传播论:民族学和考古学。 文化的类似是传播论的结果。把每一种文化因素和文

化复合体都以传播为中心解释。人类文化发展中,需要多于发明。一种发明在世界各地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后传播。不是全部文化的遗址,只是部分文化因素的传播。

3. 新(多线)进化论:以直线进化论观点为基础,注意到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多

样性和不均衡,开始注意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综合考察。注意文化间互补性。 世界有多个文化中心,存在交流、传播。某些地区存在跨越式发展。注意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关系。考古学文化:一地域。族群:意识形态。

三、人类远古文化史。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视人地关系。

田野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 地面调查。 准备工作。 最普遍的形势。 资料、地图学和地名学研究成果。 方式:

分为几种形式:①、普查:对一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全面调查,无轻重缓急之分,了解分布状况,难以深入细致准确。②、专题或重点:专题:对某一地区特定文化遗存的调查,可以为不同时期、性质;重点:对某一遗址重点调查;深入细致准确。③、一般调查:无限制、特定要求,可在任何情况下进行。

二、 特殊调查形式。水下考古、航空考古。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物标本。

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 工作程序与方法。选定发掘对象及地点;组织人员;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发掘申请,

待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发掘;发掘规划;从遗址最具代表性的中心部分开始;具体发掘;分区,象限法,自然地形法;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的发掘;居住:探方法,探方编号:序号法、坐标法;从上而下,逐层发掘。墓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多用探方法;大型及带坟丘墓葬用四分法、条分法。

二、 考古地层学研究。 上文化层形成年代晚于下层。堆积序列构成编号序列。从上到

下逐层发掘,文物逐层区分。

三、 资料收集与记录。全部收集,按探方、地层。文字、绘图、照相等。

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一、 室内整理的程序与内容

1. 出土物的初步整理。按照探方、层位分别整理。清理。拼兑复原器物。统计、计量、绘

图。器物卡片记录。

2. 研究整理。器物分类、定名。年代推断,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器物的制法和用途。

二、考古类型学研究。遗迹遗物外部形态演化有一定规律。找出发展演变序列。

三、标本的测试与分析。遗物的成分结构。

第四节、考古报告的编写

一、调查发掘简报。主要收获。绪论、正文、结论。

二、大型考古报告。图文并茂。

三、基本要求。简明扼要,明白易懂,察考方便。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一、 概说: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通常涉及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

需要其他学科资料。研究成果和方法相互借鉴。不同学科有效结合,共同从事研究工作。

二、 例说:

1. 历史学:文献与实物资料具有互补性。方法互借。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2. 民族学:民族学,后进民族提供有关早期人类已知知识。共同研究特点较多。弥补传统

民族学研究之不足。

第二节、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概说:有密切关系。涉足自然科学领域。人类与环境等。相互借鉴,理论、方法。

二、例说:

1. 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2. 体质人类学。骨骼、种族、人种。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考古勘测技术

1. 空中勘测技术。照相技术,遥感技术。

2. 地面勘测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利用大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勘探地下遗迹遗物;

磁性测量仪器,地电阻率计。土壤中的磷酸盐、植物花粉。

3. 水下:磁性测量仪器、声纳。

二、修复、保养技术。

三、分析、鉴定技术。比较准确地认识古代生物;认识古代技术、工艺的发展状况;探明遗

物的来源;鉴别文物真伪。

四、测年技术。古地磁断代:考古地磁断代;地层沉积磁性断代。热释光:利用古代遗物的

热剩磁性进行断代,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粘土经烧烤后热剩磁性贮存地磁场变化的信息,粘土中有微量磁性物质,受地磁场作用。地层: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的倒转而倒转的原理进行断代。

五、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考古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

一、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

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 考古学的定义:格林. 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

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

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察明人类历史在发

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

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a. 下沉。

b. 风沙的沉积(速度,1mm/年)。

c. 自然事件(地震、火山、洪水„„)。

②、人为原因:

a. 有意识。目的性,墓葬、窖藏。

b. 无意识。不同时期都有人类在同一地点居住,后代掩埋前代遗留。

二、考古资料的分类

1. 人工和非人工制品:人工制品:考古学研究最多、最主要的资料,反映人类生产、生活

状况。 非人工制品: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自然因素。

2.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受政治经济学影响):生产资料:从事生产活动的资料。 生活资

料:生活用具、粮食、陶器等。

3. 遗迹和遗物: 遗迹:固定的不可移动的东西,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 遗物:古代人类

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物体,相对独立,并未完全与环境紧密联系。 遗迹遗物质地→功能、用途。

三、考古资料的特点。 物质资料,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保存至今的是物质文化的一小

部分。找到的是保存下来的一小部分。 时空框架,基本内容。

1. 实物资料所揭示的时代、地域特征显著,把握时空坐标,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的演进过程

和规律。

2. 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究。碳-14、热释光、DNA 等。

3.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局限。

4. 只会受到后代破坏,不易被歪曲、篡改。

5. 能够一定程度的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节、考古学的性质和地位

一、 学科结构。 考古写的历史、理论、方法。 历史:发现局限性并弥补;促进学科

发展。 理论、方法、:手段。 基础资料的研究。 考古学文化研究。

二、 学科体系:

1. 技术手段和方法:田野、航空、水下。

2. 文字的出现:史前、历史。

3. 具体研究对象:美术、宗教、铭刻学、古钱、聚落。

三大分支:史前、历史、田野。

史前:文字出现前,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某些地区包括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突破了宗教传说和文献记载的局限性,空前延长了历史研究的时间范围。

历史:文字出现,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出发点:考古资料。 田野:名称于20世纪初正式提出,调查、发掘及技术、手段。记录。 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和开始。

航空:飞机、卫星等拍摄,通过照片研究分布、状况等。阴影、光线。土质明暗程度。植物绿色深浅差别。

水下:田野考古学向水域的延伸。16世纪始有。20世纪初在各地展开。

宗教:和宗教有关。基督教考古、佛教考古、原始宗教考古„„

三、 学科性质地位。 综合性强。 文理交叉。 历史学范畴当中,二级学科。

考古学发展简史

世界考古学简史

一、考古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15世纪,文艺复兴,促进对古典时代(古希腊、古罗马)

语言、美术研究,搜集铭刻、雕刻。对巴勒斯坦地区古迹古物搜集、研究,扩大到近东地区。导致古物学的兴起。 欧洲近代过程,西、北欧的英、法、德、瑞典、丹麦等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缺乏文献资料,凭借古迹、古物宣扬古代历史,增进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地质、生物学发展,推翻“上帝造人”神话,为考古学发生奠定理论基础。19世纪中叶,达尔文《物种起源》、赖尔《从地质证据来证明人类的古老》、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证明人类出现于几十万年前,由猿而来,进化论。地层学奠定方法论。类型学。 首先形成史前考古学,按照近代自然科学传统进行研究。

二、考古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继续发展期。

1. 萌芽期(1760~1840年):18世纪末,古生物学长足发展,法国大革命促进其成长。拿

破仑战争,掠夺。(德)温克尔曼(考古学之父)利用古代遗物研究欧古代史,以罗马等地美术品为资料,完成《古美术史》。分类、研究有限,无年代序,陷入困境。地层关系证明“三期说”的可靠性、科学性。

2. 形成期(1840~1867年):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入侵传播、相对、类型学原理、比较方

法学、年代校准技术等概念出现。旧石器的发现。石器时代划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各地都适用。尼安德特人发现,彻底否定“上帝造人说”。埃及、西亚考古学发展,(意)菲奥雷利主持发掘庞贝古城,对发掘方法全面改革,以恢复原貌为目标,将房屋按单元全面揭露,讲求层位关系,遗迹保存原地,文物一律采集。1866年,瑞士,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史前考古学得到承认。1867年,巴黎,世博会,劳动历史陈列馆,以史前劳动工具为主要展品。

3. 成熟期(1867~1918年):空前兴盛。类型学的发展和史前考古学的系统化以及自然科学

方法的应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科学化。普及到东亚美洲地区。和地层学有机结合。冰期、间冰期与旧石器时代,冰川活动。明确目的非挖宝。德国、奥地利发展意大利的考古技术。(德)谢里曼,发掘特洛伊城,收集全部遗物,做好包括绘图、照相在内的各种记录,整理资料,发表报告。(英)皮特里,讲求科学化,《考古学的目的和方法》,总结经验。

4. 发展期(1918~1950年):理论的发展和提高,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科学化,自然科学和技

术应用更加广泛。

①、理论:前苏联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研究,面貌一新。欧洲亦非常重视理论研究。(英)

柴尔德,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定程度上掌握历史唯物论。摩尔根三期说:野蛮→蒙昧→文明;以文化发达程度划分。“文化”这一概念出现,代表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共同体。 ②、发掘工作科学化:M. 惠勒。

③、自然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航空及水下考古学长足发展。

5.继续发展期(1950年至今):

①、理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研究。欧美沿前一时期体系继续发展,

许多学者更注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考古资料。更加深刻地思考考古文化的理论。有些学者提出质疑。6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新考古学派”,代表:L. 宾福德,认为考古史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目的在于探求文化动力学的规律。传统与新派最终互相靠拢。 ②、新技术:电磁、地抗力、DNA 。

③、范围扩展:下限年代向后推移,形成历史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19世纪前:金石学

1. 汉唐时期对文物的认识和考察。 “器以藏礼”,出现对文物的收藏家。视为神器。

2. 宋代金石学的形成。复古潮流,经济繁荣,拓墨和印刷的发展。具有一定学术性,开创

了金石著录的方法。考证工作。局限性大,助长盗墓。

3. 清代金石学的兴盛。顾炎武。 乾嘉学派——训诂、考证,惠栋——代表人物。从未发

生质的变化。

二、近代考古学的传入。梁启超。 王懿荣发现刻字甲骨,断定为商代遗物。 1900年,

发现敦煌藏经洞。

三、中国考古学的诞生。 北洋政府聘请外国学者或与外国科研机构合作。 1921年,发现

北京猿人遗址、仰韶文化(此名此时亦提出),分甘肃六期。仰韶发掘利用地形学方法,革命性变化。 1922年,北大成立考古学研究室,马衡任主任兼导师。1924年,该研究室成立考古学会,与斯文赫定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中方团长——徐旭

生,参加者黄文弼。1926年,清华发掘西阴村,李济,中国第一次自己主持发掘。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下设考古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北平研究院,考古组成立。中国从此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贾兰坡发现山顶洞人。发掘殷墟→董作斌。1930年梁思永从美国学习考古归来,到历史语言研究室工作,成为李济助手,使得安阳殷墟发掘逐渐科学化;1930~1931年,梁思永参加龙山文化发掘——山东历城龙山正城子崖。发掘河北易县燕下都。1933~1935年在渭水流域开展工作,徐旭生,宝鸡斗鸡台,苏秉琦参加,开展对周文化研究及先周文化探索。西湖博物馆,1933~1936年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北大发现高昌、汉代烽燧遗址;汉简一万余支。1945年,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遗址发掘过程中,第一次发现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证据。初具规模,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中国的方法,奠定基础。

四、中国考古学的兴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田野考古学成为主流,田野考古工作水

平不断提高,方法越来越多。考古学体系逐渐形成,在世界考古学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五、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特点及阶段性。

1. 由外国传入,非在金石学基础上发展。与国外合作,或聘请国外专家,直接在中国开展

工作,多以外国学者或学术单位为主导。考古学传入宣告金石学的时代性终结。

2. 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起来的,疑古辨伪,释古。

3. 超前式发展。50~70年代。大量使用技术工人。

4. 阶段性。大发展时期尚未结束,留有许多空白。但未正式处在大发现阶段,而是处在转

型期,重心由田野考古学发展为多重心,理论、方法研究也成为重心;社会及历史意义的研究。

考古学分期与年代学

第一节、考古学的分期

一、史前学的分期方案:

1. 汤姆森的三期说:石器→铜器→铁器时代。划分标准: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 1865

年,(英)罗伯特分石器时代为新、旧两期,以制作技术为标准划分。 1877年,(意)基耶里克提出“金石并用时代”为石器→铜器时代的过渡期。 1892年,(英)布朗提出“中石器时代(续旧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期。

2. 摩尔根的三期说。以生存方式、文化程度、生活水平划分。蒙昧→野蛮→文明。 蒙昧

时代:低级:人类出现→火的发现;中级:火的发现→弓箭的发明;高级:弓箭的发明→陶器的发明。 野蛮时代:低级:陶器的发明→家畜饲养的出现;中级:家畜饲养的出现→铁矿的冶炼(铁器的发明);高级:铁器的发明→文字的出现。 划分标准: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创造。

二、考古学分期的基本概念:

旧石器时代:人类所经历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以打制石器为显著特征。年代越早石器越粗糙。经济方式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狩猎经济初较少。人类特征较原始。人类遗存多与灭绝动物遗存共存。地质年代处于更新世,200、300万年前~1.2万年前结束。占人类历史99%以上时间。

中石器时代:亦称“续旧石器时代”,地质年代进入全新世的冰后期。人类仍然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但出现以间接打击法(或啄制)制作的生产工具,称细石器。欧洲较明显,中国不明显。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陶器的出现为这一时代开端的四要素。人类由实物采集者转为食物生产者。居住方式变化,房屋建筑向聚落发展。纺织业发展。在世界范

围内形成几个不同的农业系统,如中国、西亚、中南美。

金石并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红铜工具,掌握一定锻打、冶炼技术,但石器仍为主要工具。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

青铜时代:青铜较之红铜熔点低、硬度高,多用于铸造兵器。有些地处出现文字,如黄河、长江流域。主要生产工具仍为石器。青铜器主要用于政治、军事领域。

铁器时代:铁器的制作、使用。最早为陨铁,西亚为最早出现地区。中国约于春秋中、晚期进入铁器时代,而铁器在秦汉时得到普及。铁→钢,飞跃,产生巨大作用。

三、中国考古学的分期:无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代之以朝代名称。无中石

器时代。

第二节、考古年代学方法

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相对年代:遗迹、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表示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类遗存与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年代关系为依据所制定的时代序列。只表示时间顺序。

断定方法:主要依靠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还可借助地质年代学和古生物学。 基本原则:各文化层或各墓葬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遗物,代表该文化层或改墓葬可能的最早年代。各文化层或各墓葬的存在,可以用该文化层或该墓葬有直接叠压关系的上下两层年代分别作为其上限或下限。

地质年代:地壳上不同的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时间顺序。旧石器时代年代断定往往借助于地质年代。

古生物: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生存过但现在大都绝灭的生物。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不同时代地层中存在不同种类生物。有一定空间范围限制。

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

绝对年代:遗迹遗物的具体形成时间或是某一种考古学文化在历史上存续的具体年代范围。以年作为计量单位,并不是年代数据绝对精确,仅为一具体数字。有时以百年、千年、万年为计量单位。以文字记载和有纪年的遗物断代。

历史考古学参照方法:内证:调查发掘当中发现有纪年的。 外证: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的资料。 年历学。 标准器。

史前考古学:依赖现代自然科学中的测年技术。碳-14、热释光、古地磁、树木年轮。 碳-14断代:利用死亡生物体内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测定结果为生物的死亡年代。

考古学中的文化理论

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文化

一、考古学文化的涵义:

考古学文化: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史前考古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专门指考古文

献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分布于某一地区,并且有同一特征的物质遗存。有一定的时间、空间、物质遗存。内涵特征是最重要的。

考古学文化的由来:欧洲考古学家将石器时代分期。(法)莫尔蒂耶用考古学代替古生物学

分期,以第一次发现地点命名。后不断发展、完善。由于欧洲分期不能适用于全世界,于是引入“文化”这一概念,初指同一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特征的或不同地区不同特征的物质遗存。

考古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①、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决定的,不同的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通常会形成特征

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②、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

③、文化传统的制约和影响。

④、所在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适应、改造、利用自然环境当中形成的。 ⑤、受所在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1. 以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名称。

2. 以地域或流域命名。

3. 在发现地点的名称上加上前缀或后缀。

4. 以遗迹遗物特征命名。

5. 以族别命名。针对时代偏晚,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

四、确立考古学文化的意义: 概括同一地区不同时代文化发展演变情况。概括同一时期不

同地区文化特征。充分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充分揭示文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研究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

1. 成分结构。 工具和武器;大量存在的生活用具;陶器中的大部分;装饰品和宗教艺术

品;石雕、陶塑人像、石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墓葬与埋藏方式。

2. 层次结构:经济文化区——文化群——文化——期别——类型

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并非同一动作或现象的简单重复。人的

创造具有社会性,其文化也不断发展演变。内部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 外部动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特点: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

三、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原则:文化特征,通过比较而得出。作为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遗址,应

经过大规模的发掘,出土遗迹遗物丰富,能够进行全面地分析、对比;过渡性质明显的遗存,不宜划分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尊重考古学的历史传统,不宜轻易改变已有的考古学文化名称;从全局出发,划分考古学文化;注重考古学的发展,注重考古学的社会化。

第三节、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文化发展的理论:

1. 直线进化论(独立发生论):解释人类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同文化传播论对立,伴

随考古学发生而出现。代表:摩尔根。 人类发展过程是由若干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组成,这一模式普遍存在。人类有共同来源、心理、逻辑,并沿着进步道路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可经过几个阶段进入文明时代。

2. 文化传播论:民族学和考古学。 文化的类似是传播论的结果。把每一种文化因素和文

化复合体都以传播为中心解释。人类文化发展中,需要多于发明。一种发明在世界各地只出现一次,不会重复,后传播。不是全部文化的遗址,只是部分文化因素的传播。

3. 新(多线)进化论:以直线进化论观点为基础,注意到世界各地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多

样性和不均衡,开始注意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综合考察。注意文化间互补性。 世界有多个文化中心,存在交流、传播。某些地区存在跨越式发展。注意文化生态学。

二、考古学文化与族群的关系。考古学文化:一地域。族群:意识形态。

三、人类远古文化史。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重视人地关系。

田野工作程序与方法

第一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 地面调查。 准备工作。 最普遍的形势。 资料、地图学和地名学研究成果。 方式:

分为几种形式:①、普查:对一地区的古文化遗存全面调查,无轻重缓急之分,了解分布状况,难以深入细致准确。②、专题或重点:专题:对某一地区特定文化遗存的调查,可以为不同时期、性质;重点:对某一遗址重点调查;深入细致准确。③、一般调查:无限制、特定要求,可在任何情况下进行。

二、 特殊调查形式。水下考古、航空考古。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实物标本。

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

一、 工作程序与方法。选定发掘对象及地点;组织人员;向国家文物局提出发掘申请,

待批准后方可进行正式发掘;发掘规划;从遗址最具代表性的中心部分开始;具体发掘;分区,象限法,自然地形法;居住遗址和墓葬遗址的发掘;居住:探方法,探方编号:序号法、坐标法;从上而下,逐层发掘。墓葬: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多用探方法;大型及带坟丘墓葬用四分法、条分法。

二、 考古地层学研究。 上文化层形成年代晚于下层。堆积序列构成编号序列。从上到

下逐层发掘,文物逐层区分。

三、 资料收集与记录。全部收集,按探方、地层。文字、绘图、照相等。

第三节、资料的整理与研究

一、 室内整理的程序与内容

1. 出土物的初步整理。按照探方、层位分别整理。清理。拼兑复原器物。统计、计量、绘

图。器物卡片记录。

2. 研究整理。器物分类、定名。年代推断,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器物的制法和用途。

二、考古类型学研究。遗迹遗物外部形态演化有一定规律。找出发展演变序列。

三、标本的测试与分析。遗物的成分结构。

第四节、考古报告的编写

一、调查发掘简报。主要收获。绪论、正文、结论。

二、大型考古报告。图文并茂。

三、基本要求。简明扼要,明白易懂,察考方便。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一、 概说:相同或相似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通常涉及古代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

需要其他学科资料。研究成果和方法相互借鉴。不同学科有效结合,共同从事研究工作。

二、 例说:

1. 历史学:文献与实物资料具有互补性。方法互借。相互独立,相互依存。

2. 民族学:民族学,后进民族提供有关早期人类已知知识。共同研究特点较多。弥补传统

民族学研究之不足。

第二节、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一、概说:有密切关系。涉足自然科学领域。人类与环境等。相互借鉴,理论、方法。

二、例说:

1. 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2. 体质人类学。骨骼、种族、人种。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考古勘测技术

1. 空中勘测技术。照相技术,遥感技术。

2. 地面勘测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利用大地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勘探地下遗迹遗物;

磁性测量仪器,地电阻率计。土壤中的磷酸盐、植物花粉。

3. 水下:磁性测量仪器、声纳。

二、修复、保养技术。

三、分析、鉴定技术。比较准确地认识古代生物;认识古代技术、工艺的发展状况;探明遗

物的来源;鉴别文物真伪。

四、测年技术。古地磁断代:考古地磁断代;地层沉积磁性断代。热释光:利用古代遗物的

热剩磁性进行断代,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变化,粘土经烧烤后热剩磁性贮存地磁场变化的信息,粘土中有微量磁性物质,受地磁场作用。地层: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的倒转而倒转的原理进行断代。

五、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相关文章

  •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班有一对一辅导吗
  • 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导班有一 对一辅导吗 近年来,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多,考研辅导班队伍也迅速壮大.毋庸置疑,选择一个好的辅导班必定会使你的考研之路更加顺利,可以让你更加有效地获取第一手考研资料及相关信息,那么,人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考研辅 ...查看


  • 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
  • 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者--裴文中 裴文中先生是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的发现者,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奠基人,中国史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主要创始人.在先生百年诞辰和北京猿人第一头盖骨发现75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对他丰富多采的一生做一简略的 ...查看


  • 关于杜廼松的介绍
  • 关于杜廼松的介绍 杜廼松,男,1937年生,北京市人.著名学者,青铜器与金文鉴定大家.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供职于故宫博物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和商周秦汉考古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等工作. 1简介 杜廼松,男 ...查看


  • 考古学概论 文档版
  •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 什么是考古学? 第一 ...查看


  • 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 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发展的关系 近几个世纪以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蓬勃发展,而人文类博物馆与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博物馆绝大部分是历史类博物馆,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博物馆教 ...查看


  • 古代香港历史的新发现
  • 古代香港历史的新发现 邓 聪 2012-7-26 11:38:13 来源:<历史研究>1997年03期 香港位于我国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自古以来是中国向外交往的重要通道.香港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英国 ...查看


  • 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二)
  • 2015-02-28 09:22 经典收藏 2004年[编辑] 考古发现名称所属时代/时期地点发掘单位发掘领队 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新石器时代山西省芮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薛新明 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新石器时代河北省易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 ...查看


  • 厦门大学2016考研初试参考书目(推荐)
  • 一.人文学院 中文系 "语言文学基础"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0年.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袁行霈主编:<中 ...查看


  • [文化遗产时代的考古学]
  • 文化遗产时代的考古学 --兼谈公共考古学或应用考古学相关问题 曹兵武 引 言 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几门学科分别从发现与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等不同角度处理人类遗产,探索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近来,国内不少高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