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 ............................................................................................................................... 1
一、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1
(一)毕业生规模.......................................................................................... 1
(二)毕业生结构.......................................................................................... 2
(三)毕业生就业率...................................................................................... 7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 7
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 10
(一)拓展特色就业市场,打造行业性高校就业市场体系.................... 10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10
(三)注重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 11
(四)创新就业帮扶形式,提升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11
(五)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12
(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12
三、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 12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3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16
四、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19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就业质量高.................................... 19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稳步上升................................................ 20
(三)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 20
(四)毕业生就业气象特色鲜明................................................................ 20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21
(一)以就业情况为依据,调整招生计划................................................ 21
(二)以就业反馈为指导,推进教学改革................................................ 21
(三)以学生发展为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2
前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卓越的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扎实谋划就创业工作。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有关方针的指引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应用型、精英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就业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15年,在“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的就业工作理念指引下,在做好各项常规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及江苏省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展就业创业工作思路,深化就业创业工作改革,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5届毕业生共计4611人,其中本科生3856人,研究生755人(硕士研究生667人,博士研究生88人)。2015届毕业生规模见表1。
表1 2015届毕业生规模
(二)毕业生结构
1.专业分布
我校3856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16个学院,62个专业(方向),667名硕士毕业生分布在32个专业,88名博士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所在专业分布情况详见表2-1、表2-2及表2-3。
表2-1 本科毕业生所在专业分布
2.生源地区分布
2015届毕业生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半数以上的毕业生来自江苏省(2625/56.93%),其次是河南省(130/2.82%)、安徽省(125/2.71%)、山东省(122/2.65%)和甘肃省(105/2.28%)等。生源地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
3.性别比例
2015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231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16%,女生22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84%,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生男生数略高于女生数,硕士研究生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10.34%,博士研究生男生比例高出女生比例11.36%。2015届毕业生性别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毕业生性别分布
(三)毕业生就业率
1.总就业率
截至2015年12月10日,我校2015届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为97.42%,协议就业率74.78%,升学和出国率达到22.10%。其中,博士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100%,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硕士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88.01%;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8.99%。见表5。
表5 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2.分专业就业率
2015年,我校有38个本科专业(方向)的年终就业率达100%,仅有2个本科专业(方向)年终就业率未达95%。其中,10个气象类专业(方向)毕业生全部实现100%就业;33个理工类专业中,18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100%,14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19个文管类专业中,10个专业实现全部就业,8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
就业率达95%以上的硕士专业有12个,其中,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信息与通信工程、气象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等7个专业的就业率为100%。
2015届博士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全部专业均实现百分之百就业,博士毕业生呈现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国内就业
(1)单位性质分布
从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399名毕业生到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4.03%;290名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0.20%;158名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
5.56%;20名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102名毕业生毕业后奔赴军营。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如图1-1所示。
图1-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就业的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中,31.85%的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40.89%的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12人到部队就业。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如图1-2所示。
图1-2 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单位地域分布
2015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华东地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74.86%,
其次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体地域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
注:
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毕业生国内升学
2015届毕业生国内升学833人,其中本科生796人,硕士研究生37人。国内升学率较高的15个本科专业(方向)依次是: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82.61%)、农业资源与环境(57.58%)、大气科学(气候学方向)(56.41%)、遥感科学与技术(48%)、生态学(44.44%)、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38.46%)、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37.50%)、应用气象学(36.90%)、物联网工程(34.88%)、大气科学(大气探测)(34.78%)、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34.62%)、地理信息系统(34.29%)、材料物理(33.33%)、大气科学(29.95%)、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管理(28.95%)。15个专业中,气象相关专业(方向)占到8个。
录取我校本科生最多的10所国内学校依次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18人)、中国科学院(37人)、东南大学(22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3人)、南京大学(16人)、同济大学(12人)、清华大学(10人)、北京师范大学(10人)、南京理工大学(10人)、南京邮电大学(10人)。
3.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出国、出境人数为186人,其中本科生177人,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录取我校本科生最多的5所国外大学依次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14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14人)、爱尔兰考克大学(10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9人)、英国雷丁大学(7人)。
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拓展特色就业市场,打造行业性高校就业市场体系
学校采取多项举措,打造气象特色就业市场体系。继续加强与各级气象部门的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气象部门2015年人才招聘会,168家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700多个。组织安排了13个省(区)气象局在校内开展招聘笔试、面试工作,极大降低了求职成本,提升了求职效率。进一步加强与民航、空管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拓展气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成功将我校纳入全国民航部门招聘考试考点,并在校内组织开展了全国民航部门气象类专业招聘笔试。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学校领导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气象部门开展调研,与鄂、湘、赣三省气象部门深入推进局校合作。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进一步调整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的内容,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就业信息”、“求职准备”等版块作了修订,并在毕业生正式求职前发放到全体3856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手中,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权威的就业指导。
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择业倾向开展分类指导。针对毕业生普遍关
心的简历制作、生涯发展、就业能力提升、求职准备、面试技巧等热点问题,分别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相应专题的就业指导讲座7场,参与学生达1500人次,通过专家的分析、解读,帮助毕业生进一步明确个人定位,提升求职准备的针对性,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举办学生就业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成功举办第五届求职简历制作暨模拟面试大赛,学生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注重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
为了解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态,掌握毕业生就业动向,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学校多次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3月份开展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摸底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643份;6月份,开展在宁高校2015届已就业(不包含考研、出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10月份,开展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回收问卷1543份。针对每次调查中发现问题,组织校、院、系有关人员共同研讨,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创新就业帮扶形式,提升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解决当前就业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引进校外专门的就业资源,组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业提升示范班”,采用线上与线下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面上指导与个别帮扶结合等方式,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为期半年的持续跟踪服务和系统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指导、帮扶,有效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针对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学校联合华民慈善基金会,遴选了100名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予3000元/人的就业帮扶资金,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资金问题;开展华民慈善基金会个性化就业服务活动,遴选了5名获得项目资助而未就业的学生参加个性化就业服务,根据学生的求职需求,指导并推荐就业。
(五)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结合省教育厅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建设的工作要求,及时引进开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用人单位网上注册、网上预约校园招聘会、宣讲会、自主发布招聘信息以及毕业生网上制作个人简历、自荐、预约参加校园招聘会宣讲会、预约参加校园就业指导活动、实时统计毕业生预约参加就业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职业能力测评等完备的就业服务功能。通过该信息平台,校就业办可根据毕业生设定的求职定位、求职目标,将第一时间将校园招聘信息推送到毕业生手机上,极大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效率。
结合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对原有的“南信大就业办”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改版升级,重点打造“图说就业创业”、“NUISTer去哪儿”、“求职故事会”、“达人说就业”、“创业那些事”、“就创业沙龙”等版块,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及平台的互动性,着力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品牌。
(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认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授课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参加省就创业知识竞赛的成绩融入考核成绩,形成了由闭卷考试成绩、平时课堂表现、课程实践得分共同组成的最终课程成绩,使同学们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课程实践活动。继续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通修课,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了KAB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功获批为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高校,系统开展青年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全年共开设SYB创业培训班10个,培训325名青年大学生;联合南京沃航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培训,共开设培训班6个,培训学生240人次。
三、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全面掌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校就业工作办公室面向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状况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543份。调查问卷样本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调查问卷样本信息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工作满意度
调查显示,我校2015届毕业生对所选择的工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62.73%,超过半数;选择“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27.6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9.66%。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2015届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如图3所示。
图3 2015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接受调查的2015届毕业生中,有73.03%的毕业生表示目前所从事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相关”、“比较相关”或“基本相关”,而表示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的比例仅为8.7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2015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3.签约薪酬
调查显示,60.08%的2015届毕业生签约薪酬在3001~5000元/月,17.95%的毕业生月收入在5001元以上。毕业生签约薪酬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2015届毕业生薪酬水平(月收入)
4.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分析
2015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最重视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比例达65.91%,其次是“工作地点”和“行业前景”。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2015届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
5.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2015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1.77%(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2015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202家单位中,对我校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为98.12%,表示“不太满意”的比例为1.88%。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如图8所示。
图8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
7.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达
100.00%,学校的就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如图9所示。
图9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1.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2015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就业信息来源渠道是“校内招聘会”(22.55%)、“社会招聘网站或招聘会”(18.08%)和“学校就业网”
(17.63%)。选择校内信息平台或招聘途径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占64.61%。结
果如图10所示。
图10 2015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53.54%的2015届毕业生最终签约单位的就业信息来源于“校内招聘会”、“校内专场宣讲会”、“学校就业网”以及“‘南信大就业办’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内信息平台或招聘途径。
图11 2015届毕业生签约单位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2.投递简历数量情况
2015届毕业生求职主动性较高,投递简历数量调查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2015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
3.获得面试次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015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成功率较高,获得面试的几率较大,大部分毕业生有两次以上的面试机会。
图13 2015届毕业生获得面试次数
4.获得offer数量情况
2015届毕业生获得offer数量情况如图14所示,大多数毕业生有两个以上的offer可以选择,表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图14 2015届毕业生获得offer数量
四、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就业质量高
从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整体走势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走势相对稳定。如图15、图16所示。
图15 2013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年终就业率
图16 2013届-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及年终就业率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稳步上升
2013届、2014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包括升学和出国出境)比例分别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2.18%、22.70%和25.23%,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强烈,比例稳步上升,逐渐成为主要就业流向。
(三)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
2013届、2014届、2015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包括升学和出国出境)比例分布为6.07%、8.54%、6.45%,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随着各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各种完善的奖助体系的吸引,我校研究生的升学率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四)毕业生就业气象特色鲜明
2015年,学校共有260名本科毕业生到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就业;57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到航空航天、空管、海洋、城市管理等行业从事气象保障工作。我校是相关行业选聘气象类毕业生的首选高校。
大气科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50%以上就职于全国各气象局从事气象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90%以上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各气象局工作或在高等学校进行大气
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以就业情况为依据,调整招生计划
面向国家和江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反馈和2012-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及我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调查反馈,严格控制专业规模总数,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严格控制新增专业的设置,新增专业申报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并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条件,并需严格经过社会调研、就业需求论证、学科论证、专家及专业建设委员会评议论证等几轮充分论证和答辩评审,面向社会公示一个月无异议后方可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每年全校新增申报专业数量不超过3个,2015年学校仅新增海科技术专业,结合招生一志愿报考率偏低、就业困难等实际情况,2015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暂停招生。
(二)以就业反馈为指导,推进教学改革
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工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分类分层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效显著。2015年,对校、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制定了4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分年度持续更新计划,《气象史话》获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上线,面向社会开放。在校本开设40门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引入超星尔雅、麦课在线等优质在线通识教育课程16门次供学生修读,丰富了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效果较好。发挥特色品牌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专业生态群逐步形成,带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标杆学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启动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夯实和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年不断线,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增强实际教学效果,进一步精炼整合课程,压缩课程门数和学分总数。新版培养方案根据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加强学生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整合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内容,思政课程开课学期进行了调整,贴合升学就业,并设置了集中性实践环节,军事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拟在线修读,并辅助实践指导,英语课程设置基础英语、提高英语和拓展英语板块,大类专业和学院平台课程进行了统一设置整合,并将4个学分素质拓展课程纳入总学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完善。
目 录
前言 ............................................................................................................................... 1
一、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1
(一)毕业生规模.......................................................................................... 1
(二)毕业生结构.......................................................................................... 2
(三)毕业生就业率...................................................................................... 7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 7
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 10
(一)拓展特色就业市场,打造行业性高校就业市场体系.................... 10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10
(三)注重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 11
(四)创新就业帮扶形式,提升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11
(五)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12
(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12
三、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 12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3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16
四、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19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就业质量高.................................... 19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稳步上升................................................ 20
(三)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 20
(四)毕业生就业气象特色鲜明................................................................ 20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21
(一)以就业情况为依据,调整招生计划................................................ 21
(二)以就业反馈为指导,推进教学改革................................................ 21
(三)以学生发展为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2
前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坚持“开放发展、联合发展”,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建设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这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卓越的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扎实谋划就创业工作。在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有关方针的指引下,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应用型、精英型、国际型”人才培养就业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中国气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015年,在“以生为本,服务学生发展”的就业工作理念指引下,在做好各项常规就业工作的基础上,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及江苏省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展就业创业工作思路,深化就业创业工作改革,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不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2015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
2015届毕业生共计4611人,其中本科生3856人,研究生755人(硕士研究生667人,博士研究生88人)。2015届毕业生规模见表1。
表1 2015届毕业生规模
(二)毕业生结构
1.专业分布
我校3856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理、工、管、文、经、法、农、艺八大学科门类,16个学院,62个专业(方向),667名硕士毕业生分布在32个专业,88名博士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所在专业分布情况详见表2-1、表2-2及表2-3。
表2-1 本科毕业生所在专业分布
2.生源地区分布
2015届毕业生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半数以上的毕业生来自江苏省(2625/56.93%),其次是河南省(130/2.82%)、安徽省(125/2.71%)、山东省(122/2.65%)和甘肃省(105/2.28%)等。生源地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
3.性别比例
2015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231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16%,女生229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84%,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其中,本科生男生数略高于女生数,硕士研究生女生比例高出男生比例10.34%,博士研究生男生比例高出女生比例11.36%。2015届毕业生性别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毕业生性别分布
(三)毕业生就业率
1.总就业率
截至2015年12月10日,我校2015届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为97.42%,协议就业率74.78%,升学和出国率达到22.10%。其中,博士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100%,全部实现高质量就业;硕士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88.01%;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8.99%。见表5。
表5 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2.分专业就业率
2015年,我校有38个本科专业(方向)的年终就业率达100%,仅有2个本科专业(方向)年终就业率未达95%。其中,10个气象类专业(方向)毕业生全部实现100%就业;33个理工类专业中,18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100%,14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19个文管类专业中,10个专业实现全部就业,8个专业的年终就业率达95%以上。
就业率达95%以上的硕士专业有12个,其中,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与集成、信息与通信工程、气象信息技术、软件工程、应用数学等7个专业的就业率为100%。
2015届博士毕业生分布在12个专业,全部专业均实现百分之百就业,博士毕业生呈现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四)毕业生就业流向
1.毕业生国内就业
(1)单位性质分布
从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来看,399名毕业生到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4.03%;290名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10.20%;158名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就业,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
5.56%;20名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102名毕业生毕业后奔赴军营。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如图1-1所示。
图1-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就业的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中,31.85%的毕业生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就业,40.89%的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12人到部队就业。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如图1-2所示。
图1-2 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2)单位地域分布
2015届签约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华东地区,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74.86%,
其次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具体地域分布情况见图2。
图2 2015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
注:
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毕业生国内升学
2015届毕业生国内升学833人,其中本科生796人,硕士研究生37人。国内升学率较高的15个本科专业(方向)依次是: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82.61%)、农业资源与环境(57.58%)、大气科学(气候学方向)(56.41%)、遥感科学与技术(48%)、生态学(44.44%)、大气科学(大气物理方向)(38.46%)、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方向)(37.50%)、应用气象学(36.90%)、物联网工程(34.88%)、大气科学(大气探测)(34.78%)、大气科学(大气环境方向)(34.62%)、地理信息系统(34.29%)、材料物理(33.33%)、大气科学(29.95%)、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管理(28.95%)。15个专业中,气象相关专业(方向)占到8个。
录取我校本科生最多的10所国内学校依次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418人)、中国科学院(37人)、东南大学(22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13人)、南京大学(16人)、同济大学(12人)、清华大学(10人)、北京师范大学(10人)、南京理工大学(10人)、南京邮电大学(10人)。
3.毕业生出国、出境深造
我校2015届毕业生中,出国、出境人数为186人,其中本科生177人,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研究生3名。录取我校本科生最多的5所国外大学依次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14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14人)、爱尔兰考克大学(10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9人)、英国雷丁大学(7人)。
二、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拓展特色就业市场,打造行业性高校就业市场体系
学校采取多项举措,打造气象特色就业市场体系。继续加强与各级气象部门的合作,成功举办了全国气象部门2015年人才招聘会,168家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700多个。组织安排了13个省(区)气象局在校内开展招聘笔试、面试工作,极大降低了求职成本,提升了求职效率。进一步加强与民航、空管等相关行业部门的合作,拓展气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成功将我校纳入全国民航部门招聘考试考点,并在校内组织开展了全国民航部门气象类专业招聘笔试。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与我校签署合作协议,学校领导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气象部门开展调研,与鄂、湘、赣三省气象部门深入推进局校合作。
(二)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构建全方位就业指导服务模式
进一步调整优化《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的内容,对“就业政策”、“就业流程”、“就业信息”、“求职准备”等版块作了修订,并在毕业生正式求职前发放到全体3856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手中,为毕业生求职提供权威的就业指导。
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就业需求和择业倾向开展分类指导。针对毕业生普遍关
心的简历制作、生涯发展、就业能力提升、求职准备、面试技巧等热点问题,分别邀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相应专题的就业指导讲座7场,参与学生达1500人次,通过专家的分析、解读,帮助毕业生进一步明确个人定位,提升求职准备的针对性,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举办学生就业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成功举办第五届求职简历制作暨模拟面试大赛,学生参与面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注重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
为了解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态,掌握毕业生就业动向,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反馈机制,学校多次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3月份开展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摸底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3643份;6月份,开展在宁高校2015届已就业(不包含考研、出国、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10月份,开展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回收问卷1543份。针对每次调查中发现问题,组织校、院、系有关人员共同研讨,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创新就业帮扶形式,提升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解决当前就业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引进校外专门的就业资源,组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业提升示范班”,采用线上与线下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面上指导与个别帮扶结合等方式,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为期半年的持续跟踪服务和系统的就业能力提升培训、指导、帮扶,有效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针对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学校联合华民慈善基金会,遴选了100名就业困难的学生给予3000元/人的就业帮扶资金,解决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资金问题;开展华民慈善基金会个性化就业服务活动,遴选了5名获得项目资助而未就业的学生参加个性化就业服务,根据学生的求职需求,指导并推荐就业。
(五)加强就业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水平
结合省教育厅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建设的工作要求,及时引进开发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用人单位网上注册、网上预约校园招聘会、宣讲会、自主发布招聘信息以及毕业生网上制作个人简历、自荐、预约参加校园招聘会宣讲会、预约参加校园就业指导活动、实时统计毕业生预约参加就业活动、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职业能力测评等完备的就业服务功能。通过该信息平台,校就业办可根据毕业生设定的求职定位、求职目标,将第一时间将校园招聘信息推送到毕业生手机上,极大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就业服务工作效率。
结合就业信息系统建设,对原有的“南信大就业办”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改版升级,重点打造“图说就业创业”、“NUISTer去哪儿”、“求职故事会”、“达人说就业”、“创业那些事”、“就创业沙龙”等版块,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性及平台的互动性,着力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品牌。
(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认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和《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授课工作,不断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参加省就创业知识竞赛的成绩融入考核成绩,形成了由闭卷考试成绩、平时课堂表现、课程实践得分共同组成的最终课程成绩,使同学们在学好理论课程的同时,积极参加课程实践活动。继续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通修课,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行了KAB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成功获批为南京市青年大学生创业培训定点高校,系统开展青年大学生创业培训活动。全年共开设SYB创业培训班10个,培训325名青年大学生;联合南京沃航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大学生网络创业培训,共开设培训班6个,培训学生240人次。
三、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为全面掌握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校就业工作办公室面向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状况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543份。调查问卷样本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调查问卷样本信息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1.工作满意度
调查显示,我校2015届毕业生对所选择的工作“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62.73%,超过半数;选择“比较满意”的学生比例为27.61%,“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为9.66%。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2015届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如图3所示。
图3 2015届毕业生工作满意度
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在接受调查的2015届毕业生中,有73.03%的毕业生表示目前所从事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相关”、“比较相关”或“基本相关”,而表示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关的比例仅为8.7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2015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3.签约薪酬
调查显示,60.08%的2015届毕业生签约薪酬在3001~5000元/月,17.95%的毕业生月收入在5001元以上。毕业生签约薪酬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2015届毕业生薪酬水平(月收入)
4.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分析
2015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最重视的因素是“薪酬福利”,比例达65.91%,其次是“工作地点”和“行业前景”。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2015届毕业生择业重视因素
5.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2015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总体满意度为91.77%(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2015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6.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202家单位中,对我校毕业生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为98.12%,表示“不太满意”的比例为1.88%。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如图8所示。
图8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
7.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达
100.00%,学校的就业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如图9所示。
图9 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二)毕业生求职过程分析
1.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2015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主要就业信息来源渠道是“校内招聘会”(22.55%)、“社会招聘网站或招聘会”(18.08%)和“学校就业网”
(17.63%)。选择校内信息平台或招聘途径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占64.61%。结
果如图10所示。
图10 2015届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53.54%的2015届毕业生最终签约单位的就业信息来源于“校内招聘会”、“校内专场宣讲会”、“学校就业网”以及“‘南信大就业办’微信公众平台”等校内信息平台或招聘途径。
图11 2015届毕业生签约单位就业信息来源渠道
2.投递简历数量情况
2015届毕业生求职主动性较高,投递简历数量调查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2015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数量
3.获得面试次数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015届毕业生投递简历成功率较高,获得面试的几率较大,大部分毕业生有两次以上的面试机会。
图13 2015届毕业生获得面试次数
4.获得offer数量情况
2015届毕业生获得offer数量情况如图14所示,大多数毕业生有两个以上的offer可以选择,表明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图14 2015届毕业生获得offer数量
四、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相对稳定,就业质量高
从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整体走势分析,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 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89%以上,走势相对稳定。如图15、图16所示。
图15 2013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及年终就业率
图16 2013届-2015届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及年终就业率
(二)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稳步上升
2013届、2014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包括升学和出国出境)比例分别达到毕业生总人数的22.18%、22.70%和25.23%,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强烈,比例稳步上升,逐渐成为主要就业流向。
(三)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
2013届、2014届、2015届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包括升学和出国出境)比例分布为6.07%、8.54%、6.45%,呈现曲线发展的态势。随着各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及学校各种完善的奖助体系的吸引,我校研究生的升学率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四)毕业生就业气象特色鲜明
2015年,学校共有260名本科毕业生到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就业;57名普通本科毕业生到航空航天、空管、海洋、城市管理等行业从事气象保障工作。我校是相关行业选聘气象类毕业生的首选高校。
大气科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50%以上就职于全国各气象局从事气象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90%以上博士研究生在全国各气象局工作或在高等学校进行大气
科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五、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以就业情况为依据,调整招生计划
面向国家和江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毕业生就业反馈和2012-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及我校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调查反馈,严格控制专业规模总数,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严格控制新增专业的设置,新增专业申报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并有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等条件,并需严格经过社会调研、就业需求论证、学科论证、专家及专业建设委员会评议论证等几轮充分论证和答辩评审,面向社会公示一个月无异议后方可向教育主管部门申报,每年全校新增申报专业数量不超过3个,2015年学校仅新增海科技术专业,结合招生一志愿报考率偏低、就业困难等实际情况,2015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暂停招生。
(二)以就业反馈为指导,推进教学改革
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品牌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实施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工程,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推进分类分层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效显著。2015年,对校、省、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进行了全面总结,制定了4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分年度持续更新计划,《气象史话》获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并在官方网站“爱课程”网上线,面向社会开放。在校本开设40门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引入超星尔雅、麦课在线等优质在线通识教育课程16门次供学生修读,丰富了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效果较好。发挥特色品牌专业的辐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专业生态群逐步形成,带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以学生发展为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标杆学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充分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学校启动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夯实和突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四年不断线,进一步推进大学英语、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增强实际教学效果,进一步精炼整合课程,压缩课程门数和学分总数。新版培养方案根据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的学分,以加强学生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整合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涵盖计算机基础内容,思政课程开课学期进行了调整,贴合升学就业,并设置了集中性实践环节,军事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拟在线修读,并辅助实践指导,英语课程设置基础英语、提高英语和拓展英语板块,大类专业和学院平台课程进行了统一设置整合,并将4个学分素质拓展课程纳入总学分,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一步优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