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的一部教育著作。
2、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3、1930年我国杨贤江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的。
4、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全世界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
5、1632年夸美纽斯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
6、1762年卢俊出版了《爱弥儿》
,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目的是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西方史称“科学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9、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0、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著作,主张“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1、“教育”两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甲骨文中。其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2、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13、人的发展规律表现为人的发展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现行学制主要是单轨学制。
15、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补课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6、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7、(1)、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2)、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课程编制的四个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验、评价结果。(3)、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18、学校是组织教育工作的场所。“三本书”指的是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
19、赫尔巴特思想的四个阶段: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探究,是学生感到系统知识的优点)、方法(学之后怎样运用)。
20、杜威反对(“传统教育”)设置广泛的课程,提倡了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21、赞科夫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的作用。 22、布鲁纳他倡导发现法,认为不必只限于数学、物理学科使用,其他学科也可以使用(发现教学)。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3、教学方法的选择:1、课题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2、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3、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作风;4、教师本身的能力;5、师生的配合与互动。6、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结合。7、学校条件;8、教学时限。
2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25、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6、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和交流。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罚和制度等。
二、名词解释
27、教育学: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8、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9、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30、义务教育: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1、终身教育: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32、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33、学制: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其管理的规定。
34、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5、学科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三、辨析题、论述题、解答题
3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科学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的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生生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经验。4、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善于研究,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能力。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37、《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2、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和幸福。3、教师职业扮演的角色:角色丛(与教师特定的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也就是扮演很多的角色。对妻子而言就是丈夫,对孩子就是父亲)。具体有:家长代理人、知己、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心理调节者、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答:1、高尚的品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分部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教师素养的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改变课程的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生生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经验。4、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善于研究,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能力。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37、《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2、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和幸福。3、教师职业扮演的角色:角色丛(与教师特定的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也就是扮演很多的角色。对妻子而言就是丈夫,对孩子就是父亲)。具体有:家长代理人、知己、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心理调节者、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答:1、高尚的品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分部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教师素养的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8、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谈谈你的理解?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一个备案。教师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而依然进行事先的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唯有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教法,方能有见效的成果。
39、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答: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属于教育目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后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需要来设计。但是两种价值取向都是片面的,在教育目的的确定时既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又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个人要兼顾。
40、(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其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二)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4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
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人的遗传素质。
环境: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个体能动性: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两种主要模式:1、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接受),2、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取知识(探究)。传授和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材料,3、理解材料,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43、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表现也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院里。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4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是
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
45、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具有的一种现象(x)答:1、动物的教育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贡献。3、而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因此,教育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46、谈谈你对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理解?
答:我们首先加强对道德理论学习,阅读有关道德修养的书籍。其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道德的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再次经常反省和思考,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认知能力。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在实践当中,首先把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其次注意道德实践,生活中从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有道德的人。再次积极实践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47、谈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
一、选择题
1
的一部教育著作。
2、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3、1930年我国杨贤江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的。
4、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全世界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的教育著作。
5、1632年夸美纽斯写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
6、1762年卢俊出版了《爱弥儿》
,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目的是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西方史称“科学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中心说,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9、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0、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著作,主张“不论我们选择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11、“教育”两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甲骨文中。其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12、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13、人的发展规律表现为人的发展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1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国)、分支型学制(苏联)。我国现行学制主要是单轨学制。
15、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补课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6、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收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7、(1)、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他认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显露人的潜在能力的过程,它与社会条件有着特殊的联系”。(2)、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课程编制的四个过程: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验、评价结果。(3)、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18、学校是组织教育工作的场所。“三本书”指的是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
19、赫尔巴特思想的四个阶段:明了(清楚)、联合(联想)、系统(探究,是学生感到系统知识的优点)、方法(学之后怎样运用)。
20、杜威反对(“传统教育”)设置广泛的课程,提倡了新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
21、赞科夫认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实验教学论体系中起决定的作用。 22、布鲁纳他倡导发现法,认为不必只限于数学、物理学科使用,其他学科也可以使用(发现教学)。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23、教学方法的选择:1、课题与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法特点;2、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班级上课的特点;3、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作风;4、教师本身的能力;5、师生的配合与互动。6、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的结合。7、学校条件;8、教学时限。
2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25、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的种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6、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和交流。我国中小学德育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罚和制度等。
二、名词解释
27、教育学: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8、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29、学校教育: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
30、义务教育: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31、终身教育: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32、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33、学制: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其管理的规定。
34、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35、学科课程: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三、辨析题、论述题、解答题
3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和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科学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的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生生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经验。4、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善于研究,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能力。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37、《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2、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和幸福。3、教师职业扮演的角色:角色丛(与教师特定的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也就是扮演很多的角色。对妻子而言就是丈夫,对孩子就是父亲)。具体有:家长代理人、知己、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心理调节者、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答:1、高尚的品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分部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教师素养的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改变课程的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学生生活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经验。4、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索、善于研究,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能力。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
37、《教师》1、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2、教师劳动的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积极作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而社会价值,从宏观上看,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从微观上看,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和幸福。3、教师职业扮演的角色:角色丛(与教师特定的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也就是扮演很多的角色。对妻子而言就是丈夫,对孩子就是父亲)。具体有:家长代理人、知己、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心理调节者、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答:1、高尚的品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存在的问题:1、教师的分部与结构失调;2、教师的质量不均衡;3、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4、不少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教师素养的途径:1、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2、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8、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谈谈你的理解?答: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一个备案。教师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而依然进行事先的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师唯有明察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教法,方能有见效的成果。
39、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对人的培养和成长有何重要意义?
答: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属于教育目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后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求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需要来设计。但是两种价值取向都是片面的,在教育目的的确定时既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又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个人要兼顾。
40、(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其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二)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4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答: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
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决定人的遗传素质。
环境: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个体能动性: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两种主要模式:1、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接受),2、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取知识(探究)。传授和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1、引起求知欲,2、感知材料,3、理解材料,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43、什么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表现也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院里。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4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的内涵?
答: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是
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
45、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具有的一种现象(x)答:1、动物的教育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动物不能把同类的不同特征汇集起来,它们不能为同类的共同利益和方便作出任何贡献。3、而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因此,教育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46、谈谈你对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理解?
答:我们首先加强对道德理论学习,阅读有关道德修养的书籍。其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道德的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再次经常反省和思考,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认知能力。把所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在实践当中,首先把道德规范作为行为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做出道德选择;其次注意道德实践,生活中从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做有道德的人。再次积极实践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47、谈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