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看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还有一些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杜威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是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织起来。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杜威是奉行“儿童中心”的。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了杜威的意思,读完杜威的书,对杜威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杜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无儿童”的现象提出了要以儿童为中心。这里谈的是儿童的重要性和地位。而在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上,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社会因素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从社会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加以组织,使个人特性与社会价值与目的协调起来。我很赞同杜威的想法,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外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缝纫、木工、烹调、种植等主动作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成长和发展。比起死记硬背课本和课堂接受知识,我更喜欢这样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可是,我们的教育仍是在为了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父母、老师们在我们耳边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上学,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这样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本性,每天坐在教室里像木头一样等待被塑造成一样的形状。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动

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低,与人交往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儿童不只是明天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投入社会生活,儿童今天在学校中也实实在在地参与社会生活。儿童与成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牺牲了儿童的现在。孩子每天在学校中坐在教室里上课,学知识。就算回到家也被父母监督者写作业。孩子本身的天性受到了压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住高楼的孩子也很少被允许和伙伴在室外进行活动或游戏。大自然慷慨给予孩子们丰富奇妙的东西得不到关注,孩子那爱发现的眼睛也收到了蒙蔽。卢梭倡导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儿童的本性,提倡消极教育。恐怕,这样顺应儿童善良本性的美好教育在中国是很难有实际发展的。

杜威在教学方法方面,选择让学生做的所有工作既有教育的价值,又有实用的价值,理论和实际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了知识和力量。值得提倡的和学习的是,对于不能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的成人来说,俄亥俄州开办了继续学校。大多数14-16岁离开学校的学生,每星期必须到学校上几小时的课,接受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知识的训练。为16岁以上的工人开办了自愿的业余补习班,从而提高工人的效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终身教育理论。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教育,可是,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没什么进展。原因也在于,我们没有为工作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和机会。就像我的母亲,生活在70年代的农村,上学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肄业了,不认识多少字更不会写。来到这个城市,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没有文化根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从道路清理工到食堂员工,很多的苦。我期望我们国家能为像我妈妈这样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让我妈妈也能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虽说知识决定命运不是那么绝对,但是知识绝对会影响命运。可是,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机构。我曾对妈妈说过,等她退休了,上了年纪,一定送你去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课程包括太极、舞蹈、书法等,很不错。不过对于没有丝毫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来说,学习起来也是有困难的。但是,有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这也算是中国教育令人欣慰的地方了。

杜威的思想复杂而又难懂,我只是读到了冰山一角。以后还需要再仔细的品读、咀嚼。愿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能早日成为我们今日的学校。

《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读后感

用了很久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书之后,脑子里除了经常提的几点杜威的思想主张之外,并无其他。经过国人翻译,晦涩的语言让我似懂非懂,才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维能力如此之差。杜威的《明日之学校》内容丰富,包括了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等等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总的来说,无不体现了他对“儿童”这个群体的尊重和关注,对“儿童活动”的重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未忽视对社会的探讨。对这些话题,杜威深刻而又具体的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共鸣和思考。

杜威说,教育是儿童的生长,是儿童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结合我的教育成长经历,以我对中国中小学教育过程的了解,我认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是知识中心的。我们一遍遍的喊着减负的口号,高高的举着课改的大旗。可是,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中高考时,每天晚上学到11、12点,早上4、5点就起床的学生已经数不胜数;学生身心俱疲,小学生经常会说不想去上学,甚至中学生也会疑惑这么累为了什么。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兴趣,只是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的去上学直到大学。杜威的思想就像是一股春风,一口清泉,给我们长久固守的思想一种新鲜感。1919年,杜威来到中国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可是,九十多年过去了,杜威教育思想并没有在我国广泛传播和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的成就很小,只有小部分人喊着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大部分人仍在继续走自己的老路,努力把人类文化遗产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学还是占主导地位。我不禁反思,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包括美国和我们的国情不同,经济条件基础不同。可是,正因为教师大堂课讲知识,不是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造成了学生背过、考完、忘完。其实,我的教育学习历程,让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很累的,生长的很迷茫、也很不快乐。看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还有一些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杜威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是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组织起来。很多人根据这句话,认为杜威是奉行“儿童中心”的。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了杜威的意思,读完杜威的书,对杜威思想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杜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无儿童”的现象提出了要以儿童为中心。这里谈的是儿童的重要性和地位。而在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上,杜威认为个人与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社会因素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说,“受教育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社会是许多个人的有机结合。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从社会身上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按照民主社会的要求加以组织,使个人特性与社会价值与目的协调起来。我很赞同杜威的想法,我们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外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缝纫、木工、烹调、种植等主动作业的形式,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成长和发展。比起死记硬背课本和课堂接受知识,我更喜欢这样生活气息很浓的课堂。可是,我们的教育仍是在为了成人的生活做准备。父母、老师们在我们耳边说的最多的就是:“好好上学,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有好的生活。”这样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本性,每天坐在教室里像木头一样等待被塑造成一样的形状。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动

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低,与人交往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儿童不只是明天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投入社会生活,儿童今天在学校中也实实在在地参与社会生活。儿童与成人是有差异的,我们现在的教育为了遥远的不确定的未来牺牲了儿童的现在。孩子每天在学校中坐在教室里上课,学知识。就算回到家也被父母监督者写作业。孩子本身的天性受到了压制。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住高楼的孩子也很少被允许和伙伴在室外进行活动或游戏。大自然慷慨给予孩子们丰富奇妙的东西得不到关注,孩子那爱发现的眼睛也收到了蒙蔽。卢梭倡导教育回归自然,发展儿童的本性,提倡消极教育。恐怕,这样顺应儿童善良本性的美好教育在中国是很难有实际发展的。

杜威在教学方法方面,选择让学生做的所有工作既有教育的价值,又有实用的价值,理论和实际结合,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了知识和力量。值得提倡的和学习的是,对于不能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的成人来说,俄亥俄州开办了继续学校。大多数14-16岁离开学校的学生,每星期必须到学校上几小时的课,接受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知识的训练。为16岁以上的工人开办了自愿的业余补习班,从而提高工人的效率。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终身教育理论。我们一直在提倡终身教育,可是,却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没什么进展。原因也在于,我们没有为工作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构和机会。就像我的母亲,生活在70年代的农村,上学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肄业了,不认识多少字更不会写。来到这个城市,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没有文化根本就找不到好的工作,从道路清理工到食堂员工,很多的苦。我期望我们国家能为像我妈妈这样的成人提供继续教育,让我妈妈也能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虽说知识决定命运不是那么绝对,但是知识绝对会影响命运。可是,现实是没有这样的机构。我曾对妈妈说过,等她退休了,上了年纪,一定送你去上老年大学。老年大学的课程包括太极、舞蹈、书法等,很不错。不过对于没有丝毫知识和技能基础的人来说,学习起来也是有困难的。但是,有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这也算是中国教育令人欣慰的地方了。

杜威的思想复杂而又难懂,我只是读到了冰山一角。以后还需要再仔细的品读、咀嚼。愿杜威的明日之学校能早日成为我们今日的学校。


相关文章

  • [学校见闻录]读后感
  • <学校见闻录>读后感 昌乐外国语学校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身为人师,与书作伴,和书交友,以书为师是我不懈的追求. 暑假,我读的第二 ...查看


  •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 <明日的田园城市>读后感 陈剑锋 建筑学硕士 2012810003 <明日的田园城市>出版于1898年,这本书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专业工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每当我们谈论现代城市规划的时候,还是经常 ...查看


  • 读后感两篇
  •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二 [文件] chja46.doc [标题] 读后感两篇 [关键词] 现代文/教案 [内容]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属于读后感,大体可以这样设计: (一)先让学生了解读后感知识和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技巧. ...查看


  • 繁星春水读后感
  • <繁星春水>读后感 段泊岚中学 七年级四班 戴悦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你这到这是谁写 的吗?没错,这正是我最崇拜的冰心老人在1932年8月27日在太平 洋舟中给母亲写的一首诗--<纸船>. < ...查看


  • 绝不拖延读后感
  • <绝不拖延>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读了<绝不拖延>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绝不拖延>顾名思义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往后拖.拖延是一种恶习,是一种"魔鬼",拖延会侵蚀人的意 ...查看


  • [追逐繁星的孩子]观后感
  • <追逐繁星的孩子>观后感 第一次欣赏新海诚先生的作品,初步印象就是给人很开朗明亮的画面效果.毕竟是新作,比起前几天看<幽灵公主>和<风之谷>来说,制作年份分别时差十四和二十九年,可见日本动漫行业的发展迅猛 ...查看


  • 读[观沧海]
  • 读<观沧海>有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一读到曹操的诗<观沧海>时,并未能领悟其内 ...查看


  • [给年轻教师的建议] 读后感
  • 时光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感触颇深却深知自身的不足.所以通过前辈们的推荐,我在假期里阅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一书,想以此来提升一下自己对这个职业的理解与感悟.这本书从年轻教师怎样规划自 ...查看


  • [读后感]呼兰河传
  •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回忆性记录小说.在我读起来看,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淡淡的感伤在人们的心头弥漫而开.所以,这部作品有许多声望很高的艺术家来赞美这部书的精妙和价值.因此,我为自己买到了一本好书所高兴.我也推荐同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