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端午节有感
关振多
又是一年端午至,石岛依然粽子香。 端午节无外乎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等内容,至于祭奠屈原、赛龙舟等活动则受文化层次和地域条件影响。有文化的人知道是纪念屈原,江南水乡赛龙舟,老百姓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北方老百姓就只知道吃粽子、煮鸡蛋、插艾蒿,老百姓就是“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文化就是吃的文化。 记得小时候好像没有吃过粽子,生活在山沟沟里既无糯米又无粽叶,母亲虽然心灵手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端午节吃的都是黄米凉糕,在那个年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端午节能吃上黄米凉糕也就心满意足了。
1
现在老了,退休了,闲暇无事对各种节日倒是注意起来了。昨日悦海百年养老中心组织包粽子,每人发了四个粽子。回家煮粽子放进锅里加水时就有一个散包了,粽子是众人一起包的,不乏有不会包的人在其中滥竽充数,好在养老中心组织包粽子活动的本意是为了要达到一个过节的氛围,我们这般年纪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参与,是感受过节的气氛。 我现在身居山东,过的是北方人的端午节,粽子有了,还差艾蒿。听老辈人说,端午节在太阳未出来之前采回艾蒿悬挂在门框之上可以驱邪消灾。实际上是艾蒿有芳香气味,可以驱蚊蝇,可悬挂,也可以药用熏洗治病。于是,在早晨四点钟便与老周结伴去凤凰湖湖心钓鱼岛上采艾蒿。
艾蒿的名字谁都知道,但是认识艾蒿的人不多。一般每到端午节,集市小摊都有卖艾蒿的,人们买上一块钱的回家挂在门上应个景就是了,很少有人自己去采的,也很少有人留意买的是不是艾蒿,艾蒿长得什么样谁也不会去追究的。现在到了没事找事的年龄了,自己采吧。来到了湖心岛上,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都是来采艾蒿的。 以前,我也使用过艾蒿,是一位农民朋友特意给我割过几捆晒干让我泡脚的,此后我就按图索骥照此去采艾蒿了。到了岛上,我们很快就拔了一大抱艾蒿准备往回走,这时有一位东北老乡对我们说,你们采的不是艾蒿,是蒿子。他说, 2
艾蒿长的没有这么大,数量也很稀少,现在已经不容易采到了。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在杂草丛中,在众多的蒿子丛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稀薄伶仃几棵弱小的艾蒿。
这艾蒿果然与蒿子不一样,高杆直叶的是蒿草,味道有点臭,艾蒿形状跟菊花的棵株相似,叶尖是圆的,叶子的背面是灰白色的。回到家中查了一下百度,艾蒿果然是属于菊科植物,今年天旱,棵株更是矮小,采到的艾蒿拿在手里有一种棉乎乎的感觉。那位东北老乡还告诉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艾蒿都被采的所剩无几了,我们采的时候要用剪子铰,不要连根拔,不然以后就采不着了。听了这话我对这位老乡肃然起敬,去哪里学先进、学文明呢,眼前就是一位不但会享受生活,还要保护绿色生态的文明之人,于是,我们也借 3
用他的剪子每人采了一掐艾蒿。
此次采艾蒿除了在思想上受的教育之外,让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艾蒿,使我从误导中醒悟过来,原来我所用的所谓艾蒿都是普通的臭蒿子,我说怎么事呢,泡了两年的脚一点没有见效果呢,看起来要想搞明白一件事物还是真的要付出代价和努力才行啊。 艾蒿的使用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了,端午节采艾蒿不像包粽子那样与屈原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为什么采艾蒿悬挂于门的做法也挤进端午节凑热闹呢?原来是这个季节艾草正处在未开化,植株高大,药性强劲之时,能达到驱疫、辟邪、防病之功效,于是就约定俗成,形成传统,采艾草也就成为端午节的一项内容了吧。
记得有一首提及到艾蒿的古诗是这样写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这里的葛、萧、艾都是植物,萧和艾就是艾蒿,属菊科草本植物。从这首诗歌来看,采艾是一件历史悠久的事情了,诗中虽然是借物比兴,表达的是爱情之意,但采艾也是好事情,只有美好的植物才能与美好的事物相匹配。
端午节这天上午,悦海百年养老中心在凤凰山上组织了 4
走秀、划龙舟、找宝等项娱乐活动,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乐此不彼,其乐融融。
到了我们这个年岁,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它是美好的,我们就要积极地参与,端午节、包粽子、采艾蒿是美好的传统事物,我们就要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无限欢乐。让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好事物得到弘扬和光大,也不枉作一回中华民族的子孙。
丁酉年端午节
于石岛凤凰湖
5
丁酉年端午节有感
关振多
又是一年端午至,石岛依然粽子香。 端午节无外乎包粽子、煮鸡蛋、插艾蒿等内容,至于祭奠屈原、赛龙舟等活动则受文化层次和地域条件影响。有文化的人知道是纪念屈原,江南水乡赛龙舟,老百姓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北方老百姓就只知道吃粽子、煮鸡蛋、插艾蒿,老百姓就是“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文化就是吃的文化。 记得小时候好像没有吃过粽子,生活在山沟沟里既无糯米又无粽叶,母亲虽然心灵手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端午节吃的都是黄米凉糕,在那个年代里,在那样的环境中,端午节能吃上黄米凉糕也就心满意足了。
1
现在老了,退休了,闲暇无事对各种节日倒是注意起来了。昨日悦海百年养老中心组织包粽子,每人发了四个粽子。回家煮粽子放进锅里加水时就有一个散包了,粽子是众人一起包的,不乏有不会包的人在其中滥竽充数,好在养老中心组织包粽子活动的本意是为了要达到一个过节的氛围,我们这般年纪吃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参与,是感受过节的气氛。 我现在身居山东,过的是北方人的端午节,粽子有了,还差艾蒿。听老辈人说,端午节在太阳未出来之前采回艾蒿悬挂在门框之上可以驱邪消灾。实际上是艾蒿有芳香气味,可以驱蚊蝇,可悬挂,也可以药用熏洗治病。于是,在早晨四点钟便与老周结伴去凤凰湖湖心钓鱼岛上采艾蒿。
艾蒿的名字谁都知道,但是认识艾蒿的人不多。一般每到端午节,集市小摊都有卖艾蒿的,人们买上一块钱的回家挂在门上应个景就是了,很少有人自己去采的,也很少有人留意买的是不是艾蒿,艾蒿长得什么样谁也不会去追究的。现在到了没事找事的年龄了,自己采吧。来到了湖心岛上,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都是来采艾蒿的。 以前,我也使用过艾蒿,是一位农民朋友特意给我割过几捆晒干让我泡脚的,此后我就按图索骥照此去采艾蒿了。到了岛上,我们很快就拔了一大抱艾蒿准备往回走,这时有一位东北老乡对我们说,你们采的不是艾蒿,是蒿子。他说, 2
艾蒿长的没有这么大,数量也很稀少,现在已经不容易采到了。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在杂草丛中,在众多的蒿子丛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稀薄伶仃几棵弱小的艾蒿。
这艾蒿果然与蒿子不一样,高杆直叶的是蒿草,味道有点臭,艾蒿形状跟菊花的棵株相似,叶尖是圆的,叶子的背面是灰白色的。回到家中查了一下百度,艾蒿果然是属于菊科植物,今年天旱,棵株更是矮小,采到的艾蒿拿在手里有一种棉乎乎的感觉。那位东北老乡还告诉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艾蒿都被采的所剩无几了,我们采的时候要用剪子铰,不要连根拔,不然以后就采不着了。听了这话我对这位老乡肃然起敬,去哪里学先进、学文明呢,眼前就是一位不但会享受生活,还要保护绿色生态的文明之人,于是,我们也借 3
用他的剪子每人采了一掐艾蒿。
此次采艾蒿除了在思想上受的教育之外,让我真正知道了什么是艾蒿,使我从误导中醒悟过来,原来我所用的所谓艾蒿都是普通的臭蒿子,我说怎么事呢,泡了两年的脚一点没有见效果呢,看起来要想搞明白一件事物还是真的要付出代价和努力才行啊。 艾蒿的使用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了,端午节采艾蒿不像包粽子那样与屈原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为什么采艾蒿悬挂于门的做法也挤进端午节凑热闹呢?原来是这个季节艾草正处在未开化,植株高大,药性强劲之时,能达到驱疫、辟邪、防病之功效,于是就约定俗成,形成传统,采艾草也就成为端午节的一项内容了吧。
记得有一首提及到艾蒿的古诗是这样写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这里的葛、萧、艾都是植物,萧和艾就是艾蒿,属菊科草本植物。从这首诗歌来看,采艾是一件历史悠久的事情了,诗中虽然是借物比兴,表达的是爱情之意,但采艾也是好事情,只有美好的植物才能与美好的事物相匹配。
端午节这天上午,悦海百年养老中心在凤凰山上组织了 4
走秀、划龙舟、找宝等项娱乐活动,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们乐此不彼,其乐融融。
到了我们这个年岁,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它是美好的,我们就要积极地参与,端午节、包粽子、采艾蒿是美好的传统事物,我们就要将它们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感受到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无限欢乐。让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好事物得到弘扬和光大,也不枉作一回中华民族的子孙。
丁酉年端午节
于石岛凤凰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