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7 08:53阅读 /科学
科学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方法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每次给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他老是特别懒,自己不愿意读,总是让我读,什么时候他才能自己读书呢?是不是孩子不识字,就只能依赖我们来阅读呢?
其实,只要把握住每次阅读的对话提问重点,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逐渐摆脱依赖,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下面我们就以《许愿树》这本书为例,来展示一次完整阅读的全过程。
第一次阅读
(之前家长自己应先快速地通读一遍)
阅读封面:帮助孩子大致了解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或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形成一定的阅读预期。
“这本书叫做《许愿树》,它讲的会是谁的故事呢?”(小熊)“这棵树就是许愿树吗?你猜猜,这棵树会满足小熊的什么愿望呢?”
紧接在封面后面的有前言页,还有扉页,这些不建议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带孩子看,在后面的阅读中,它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2. 朗读内页:通过紧密围绕故事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问题,带动孩子主动理解和思考。
例如:翻开第一页,我们看到了一只倒挂在树上的顽皮可爱的小熊,“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熊?”让孩子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对故事的主人公形成一定预期。
第二页,朗读文字之后可以问孩子:“哪只小熊是贝迪?他在做什么?”(开着红色小车的小熊)“弟弟说了什么?”(该我了)“贝迪会说什么?”(我还想玩呢!这是我的车……)
有的问题可以在图画中或文字中找到答案,提问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而有的问题则是在这页画面中找不到答案的,孩子必须通过对画面的推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看法。
第一次阅读时的提问主要包括:
◎观察性问题(在做什么?什么样子?什么表情?);
◎判断性问题(什么心情?什么感受?在说什么?);
◎预测性问题(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
◎假设性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批判性问题(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你觉得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当这样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孩子往往会意犹未尽,因为这不是妈妈在给他讲故事,而是他自己在和妈妈一起读故事,这种掌握主动权的阅读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二次阅读
1.通过给孩子任务,让孩子参与阅读
仍然要在封面上做短暂的停留,让孩子大致回忆书中的内容,鼓励他说出来。
打开扉页,让孩子看看故事发生地点的全景,一起谈论“哪个是小熊的家,哪一棵是许愿树”——这可以帮助孩子唤起记忆。
等孩子已经大致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一步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感受,通过想象补充人物的对话。例如阅读第二、三页时,家长朗读到“弟弟在后面追”之后,就可以先读“弟弟不停地喊。”把弟弟的话留给孩子去读。孩子虽然可能不认识“该我了”,但是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把弟弟的语言合理地添加进去。
2.引导孩子观察第一次阅读时没有关注的细节
次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背景的变化;与情节关系较为密切的小材料。
第三次阅读
1.表演、复述和讲述
鼓励孩子摆脱文字的限制,通过表演、复述、讲述等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于图画及故事的理解。
2.续编和改编故事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鼓励孩子续编甚至改编故事,完成真正的个人化的阅读。
2017-09-27 08:53阅读 /科学
科学培养孩子自主阅读的方法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问题:每次给小孩子读书的时候,他老是特别懒,自己不愿意读,总是让我读,什么时候他才能自己读书呢?是不是孩子不识字,就只能依赖我们来阅读呢?
其实,只要把握住每次阅读的对话提问重点,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逐渐摆脱依赖,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下面我们就以《许愿树》这本书为例,来展示一次完整阅读的全过程。
第一次阅读
(之前家长自己应先快速地通读一遍)
阅读封面:帮助孩子大致了解故事主人公、主要内容或者故事发生的背景,形成一定的阅读预期。
“这本书叫做《许愿树》,它讲的会是谁的故事呢?”(小熊)“这棵树就是许愿树吗?你猜猜,这棵树会满足小熊的什么愿望呢?”
紧接在封面后面的有前言页,还有扉页,这些不建议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就带孩子看,在后面的阅读中,它有自己独特的作用。
2. 朗读内页:通过紧密围绕故事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问题,带动孩子主动理解和思考。
例如:翻开第一页,我们看到了一只倒挂在树上的顽皮可爱的小熊,“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熊?”让孩子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对故事的主人公形成一定预期。
第二页,朗读文字之后可以问孩子:“哪只小熊是贝迪?他在做什么?”(开着红色小车的小熊)“弟弟说了什么?”(该我了)“贝迪会说什么?”(我还想玩呢!这是我的车……)
有的问题可以在图画中或文字中找到答案,提问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而有的问题则是在这页画面中找不到答案的,孩子必须通过对画面的推测,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对于图画书的看法。
第一次阅读时的提问主要包括:
◎观察性问题(在做什么?什么样子?什么表情?);
◎判断性问题(什么心情?什么感受?在说什么?);
◎预测性问题(接下来会说什么?会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
◎假设性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批判性问题(你觉得这样做好吗?你觉得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当这样阅读完第一遍之后,孩子往往会意犹未尽,因为这不是妈妈在给他讲故事,而是他自己在和妈妈一起读故事,这种掌握主动权的阅读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第二次阅读
1.通过给孩子任务,让孩子参与阅读
仍然要在封面上做短暂的停留,让孩子大致回忆书中的内容,鼓励他说出来。
打开扉页,让孩子看看故事发生地点的全景,一起谈论“哪个是小熊的家,哪一棵是许愿树”——这可以帮助孩子唤起记忆。
等孩子已经大致理解了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让孩子进一步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理感受,通过想象补充人物的对话。例如阅读第二、三页时,家长朗读到“弟弟在后面追”之后,就可以先读“弟弟不停地喊。”把弟弟的话留给孩子去读。孩子虽然可能不认识“该我了”,但是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把弟弟的语言合理地添加进去。
2.引导孩子观察第一次阅读时没有关注的细节
次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背景的变化;与情节关系较为密切的小材料。
第三次阅读
1.表演、复述和讲述
鼓励孩子摆脱文字的限制,通过表演、复述、讲述等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于图画及故事的理解。
2.续编和改编故事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水平,鼓励孩子续编甚至改编故事,完成真正的个人化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