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作者思想。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讨论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思路,理解作

者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先贤的智慧,认识“人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领会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示“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学生释义、积累,如遇困难教师指导。

二、介绍孟子情况:(课件出示)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孟子》现存七篇,是“四书”之一。 主张君主施行“仁政”。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施行“仁

政”。

三、 出示学习目标:

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思路和论证方法;领会作者思想;背诵。

四、 朗读感知:

1、 范读、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正音。

3、 齐读,指正节奏。

五、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学生轮流译文,教师指导,积累词语:

天时、地利、人和、城、郭、环、城、池、兵革、委、域、国、以、寡、至、畔。

2、师生总结:

古今异义: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城 古:城墙 今:城市 ……

词类活用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六、 梳理思路:

师生讨论,整理: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1:环而攻,不胜 (从进攻一方而言天时不如地利 )

论据2:委而去之 (从防守一方而言地利不如人和 )

由此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中“人和”最重要。 进而推出论证治国需要“人和”。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 理解作者思想:说说读过本文的启示?

学生讨论理解:顺应民心的事一定可以成功;“人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争取到“人心”,事情的把握更大;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国家要强盛要发展,一定要施行顺应民心的政策。

八、 诵读,体会排比句的语势。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1:环而攻,不胜 (从进攻一方而言天时不如地利 ) 论据2:委而去之 (从防守一方而言地利不如人和 )

由此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中“人和”最重要。 进而推出——论证治国需要“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作者思想。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讨论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思路,理解作

者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先贤的智慧,认识“人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作者思想。

教学难点:理清论证思路,领会对比、排比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示“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学生释义、积累,如遇困难教师指导。

二、介绍孟子情况:(课件出示)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孟子》现存七篇,是“四书”之一。 主张君主施行“仁政”。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施行“仁

政”。

三、 出示学习目标:

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思路和论证方法;领会作者思想;背诵。

四、 朗读感知:

1、 范读、自由朗读。

2、 指名朗读、正音。

3、 齐读,指正节奏。

五、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 学生轮流译文,教师指导,积累词语:

天时、地利、人和、城、郭、环、城、池、兵革、委、域、国、以、寡、至、畔。

2、师生总结:

古今异义: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城 古:城墙 今:城市 ……

词类活用 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六、 梳理思路:

师生讨论,整理: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1:环而攻,不胜 (从进攻一方而言天时不如地利 )

论据2:委而去之 (从防守一方而言地利不如人和 )

由此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中“人和”最重要。 进而推出论证治国需要“人和”。

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 理解作者思想:说说读过本文的启示?

学生讨论理解:顺应民心的事一定可以成功;“人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争取到“人心”,事情的把握更大;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国家要强盛要发展,一定要施行顺应民心的政策。

八、 诵读,体会排比句的语势。

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1:环而攻,不胜 (从进攻一方而言天时不如地利 ) 论据2:委而去之 (从防守一方而言地利不如人和 )

由此证明——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中“人和”最重要。 进而推出——论证治国需要“人和”。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关文章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推荐
  • 课案名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 ...查看


  •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1
  •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 ...查看


  • 得道者多助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过程 ...查看


  • 孟子两章教案 1
  •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 ...查看


  • 得道多助教案
  •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案例 寺头中学 曹阳珍 教学目标: 1.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 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 ...查看


  • 孟子两章教案
  • <孟子>两章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多种形式朗读, 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读 ...查看


  •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 ...查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查看


  • [孟子二章]复习题
  • <孟子>两章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 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