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道俊、郭文安主读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有感
姚林群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大学本科到现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人读过的教育学教材已不少。这些教材有的是精心所编,有的只是应时之作,好坏有别,良莠不齐。悉数读过的所有教材,自认为可读性最强,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正值硕士研究生备考之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就被它明确的观点、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经过那段时间对这一教材的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教育学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知道很多老师和同学也跟我一样,都是从读这本教材起步、启蒙和奠基的。毋庸置疑,它为几代教育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当我们重读这本教材时,发现其在某些内容和思想方面已略显陈旧。由于该书1988年出版,至今已20年,虽然也历经数次修订,但未作大的修改。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由王道俊、郭文安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手捧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新版教材,心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随着阅读地深入,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及该教材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阅读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教材的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变化也相当巨大。因此,教育学教材的更新也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教材的学习拥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与未来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本几近“重写”的教材,在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更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到章节的设置,小到案例的选取,新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不仅替换掉了原版教材中那些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资料,而且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如它删除了内容已略显陈旧的“电化教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章,添加了此次课程改革最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章。又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中,不仅丰富、深化了两者关系的探讨,而且将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等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再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方面,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外,又反映当代教学改革的进展,新增了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总之,教材所体现的这种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当前中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在论述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套教材,如果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学习者学起来就会思路混淆,难以把握。本教材在论述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层次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如编者在论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这一部分时,在占据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理论的述评,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相关论争的简述,向读者清楚、深入地介绍了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不断趋向丰富、完善的历程。这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论述方式,使人读起来思路清晰,明晓通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教育科学的宏伟殿堂,从而不仅掌握了系统而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热情和探索真知的旨趣。
再次,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国许多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往往偏重于条条框框的理论描述而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背诵、记忆枯燥乏味的条文定律,难以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而这本教材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的抽象说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在介绍和论述相关教育理论时都尽量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使用和增加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阐述和说明。这不但增强了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这几章节中,编者就将教材中讲述到的教学方法、过程、原则等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选了许多典型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认识提升到具体认识。另外,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也密切联系了当前的教育现实,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评价实际教育现象和问题,使我们既深化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最后,教材的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当前有些教材,受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以别人看不懂为新为荣,追求语言的晦涩艰深和高深莫测,使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这本教材恰恰相反,在语言表述上不故弄玄虚,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通俗朴实,简洁凝练。因此,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把握住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另外,在评介或论述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时,编者也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论述环境与人的能动关系时,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这一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编者用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位置的固定性来比喻环境的给定性,而将球员在球场上的自主发挥比作主体的选择性,指出:“比如对一个踢后卫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运动规则和他的位置是给定的,但这并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比喻生动、贴切,使人一读就懂。用简单的生活例子来说明高深的教育理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教材对细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与方便携带,新版教材的编排以美观大方、经济实用为主。在版面设置上,内容紧凑,结构合理,充分地利用页面空间,而不像有些教材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同时,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将重要观点、关键词语和核心内容都用黑色字体特别标出。这种独特、醒目的内容呈现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把握学习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王道俊领衔编著的《教育学》就是一杯芳香四溢的“好茶”,深受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这次的修订改版,又是对原版教材的一次重大的继承和创新。相信,它的出版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茗品”,使他们喜爱并受益。
编的《教育学》有感
姚林群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大学本科到现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人读过的教育学教材已不少。这些教材有的是精心所编,有的只是应时之作,好坏有别,良莠不齐。悉数读过的所有教材,自认为可读性最强,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正值硕士研究生备考之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就被它明确的观点、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经过那段时间对这一教材的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教育学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知道很多老师和同学也跟我一样,都是从读这本教材起步、启蒙和奠基的。毋庸置疑,它为几代教育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当我们重读这本教材时,发现其在某些内容和思想方面已略显陈旧。由于该书1988年出版,至今已20年,虽然也历经数次修订,但未作大的修改。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由王道俊、郭文安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手捧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新版教材,心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随着阅读地深入,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及该教材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阅读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教材的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变化也相当巨大。因此,教育学教材的更新也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教材的学习拥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与未来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本几近“重写”的教材,在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更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到章节的设置,小到案例的选取,新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不仅替换掉了原版教材中那些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资料,而且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如它删除了内容已略显陈旧的“电化教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章,添加了此次课程改革最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章。又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中,不仅丰富、深化了两者关系的探讨,而且将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等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再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方面,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外,又反映当代教学改革的进展,新增了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总之,教材所体现的这种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当前中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在论述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套教材,如果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学习者学起来就会思路混淆,难以把握。本教材在论述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层次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如编者在论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这一部分时,在占据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理论的述评,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相关论争的简述,向读者清楚、深入地介绍了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不断趋向丰富、完善的历程。这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论述方式,使人读起来思路清晰,明晓通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教育科学的宏伟殿堂,从而不仅掌握了系统而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热情和探索真知的旨趣。
再次,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国许多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往往偏重于条条框框的理论描述而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背诵、记忆枯燥乏味的条文定律,难以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而这本教材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的抽象说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在介绍和论述相关教育理论时都尽量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使用和增加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阐述和说明。这不但增强了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这几章节中,编者就将教材中讲述到的教学方法、过程、原则等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选了许多典型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认识提升到具体认识。另外,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也密切联系了当前的教育现实,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评价实际教育现象和问题,使我们既深化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最后,教材的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当前有些教材,受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以别人看不懂为新为荣,追求语言的晦涩艰深和高深莫测,使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这本教材恰恰相反,在语言表述上不故弄玄虚,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通俗朴实,简洁凝练。因此,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把握住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另外,在评介或论述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时,编者也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论述环境与人的能动关系时,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这一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编者用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位置的固定性来比喻环境的给定性,而将球员在球场上的自主发挥比作主体的选择性,指出:“比如对一个踢后卫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运动规则和他的位置是给定的,但这并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比喻生动、贴切,使人一读就懂。用简单的生活例子来说明高深的教育理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教材对细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与方便携带,新版教材的编排以美观大方、经济实用为主。在版面设置上,内容紧凑,结构合理,充分地利用页面空间,而不像有些教材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同时,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将重要观点、关键词语和核心内容都用黑色字体特别标出。这种独特、醒目的内容呈现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把握学习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王道俊领衔编著的《教育学》就是一杯芳香四溢的“好茶”,深受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这次的修订改版,又是对原版教材的一次重大的继承和创新。相信,它的出版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茗品”,使他们喜爱并受益。
读王道俊、郭文安主读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有感
姚林群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大学本科到现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人读过的教育学教材已不少。这些教材有的是精心所编,有的只是应时之作,好坏有别,良莠不齐。悉数读过的所有教材,自认为可读性最强,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正值硕士研究生备考之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就被它明确的观点、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经过那段时间对这一教材的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教育学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知道很多老师和同学也跟我一样,都是从读这本教材起步、启蒙和奠基的。毋庸置疑,它为几代教育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当我们重读这本教材时,发现其在某些内容和思想方面已略显陈旧。由于该书1988年出版,至今已20年,虽然也历经数次修订,但未作大的修改。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由王道俊、郭文安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手捧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新版教材,心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随着阅读地深入,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及该教材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阅读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教材的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变化也相当巨大。因此,教育学教材的更新也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教材的学习拥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与未来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本几近“重写”的教材,在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更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到章节的设置,小到案例的选取,新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不仅替换掉了原版教材中那些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资料,而且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如它删除了内容已略显陈旧的“电化教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章,添加了此次课程改革最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章。又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中,不仅丰富、深化了两者关系的探讨,而且将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等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再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方面,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外,又反映当代教学改革的进展,新增了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总之,教材所体现的这种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当前中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在论述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套教材,如果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学习者学起来就会思路混淆,难以把握。本教材在论述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层次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如编者在论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这一部分时,在占据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理论的述评,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相关论争的简述,向读者清楚、深入地介绍了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不断趋向丰富、完善的历程。这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论述方式,使人读起来思路清晰,明晓通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教育科学的宏伟殿堂,从而不仅掌握了系统而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热情和探索真知的旨趣。
再次,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国许多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往往偏重于条条框框的理论描述而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背诵、记忆枯燥乏味的条文定律,难以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而这本教材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的抽象说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在介绍和论述相关教育理论时都尽量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使用和增加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阐述和说明。这不但增强了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这几章节中,编者就将教材中讲述到的教学方法、过程、原则等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选了许多典型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认识提升到具体认识。另外,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也密切联系了当前的教育现实,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评价实际教育现象和问题,使我们既深化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最后,教材的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当前有些教材,受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以别人看不懂为新为荣,追求语言的晦涩艰深和高深莫测,使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这本教材恰恰相反,在语言表述上不故弄玄虚,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通俗朴实,简洁凝练。因此,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把握住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另外,在评介或论述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时,编者也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论述环境与人的能动关系时,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这一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编者用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位置的固定性来比喻环境的给定性,而将球员在球场上的自主发挥比作主体的选择性,指出:“比如对一个踢后卫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运动规则和他的位置是给定的,但这并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比喻生动、贴切,使人一读就懂。用简单的生活例子来说明高深的教育理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教材对细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与方便携带,新版教材的编排以美观大方、经济实用为主。在版面设置上,内容紧凑,结构合理,充分地利用页面空间,而不像有些教材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同时,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将重要观点、关键词语和核心内容都用黑色字体特别标出。这种独特、醒目的内容呈现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把握学习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王道俊领衔编著的《教育学》就是一杯芳香四溢的“好茶”,深受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这次的修订改版,又是对原版教材的一次重大的继承和创新。相信,它的出版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茗品”,使他们喜爱并受益。
编的《教育学》有感
姚林群
作为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从大学本科到现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人读过的教育学教材已不少。这些教材有的是精心所编,有的只是应时之作,好坏有别,良莠不齐。悉数读过的所有教材,自认为可读性最强,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的要数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第一次接触这本教材正值硕士研究生备考之际,在阅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就被它明确的观点、严谨的结构、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内容所吸引。经过那段时间对这一教材的系统学习,发现自己对教育的基本问题和原理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对教育学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上硕士研究生之后,才知道很多老师和同学也跟我一样,都是从读这本教材起步、启蒙和奠基的。毋庸置疑,它为几代教育人的成长和发展中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当我们重读这本教材时,发现其在某些内容和思想方面已略显陈旧。由于该书1988年出版,至今已20年,虽然也历经数次修订,但未作大的修改。因此,一直都非常期待能够早日读到这本教材的最新版本。后来,从导师郭元祥教授那儿欣喜地听说王道俊、郭文安两位教授在耄耋古稀之年,正不辞辛劳地组织一批具有丰富教材编写经验和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对旧版《教育学》进行全面修订和改善。于是,对新版教材的期待更甚了几分,期盼着早日见到她的“新面孔”。2009年5月,由王道俊、郭文安教授主编的《教育学》(第6版)正式面向读者发行。手捧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新版教材,心中的喜悦之情无法言说,于是迫不及待地拜读起来。随着阅读地深入,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以及该教材的魅力所在。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阅读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教材的内容新颖,时代感强。近年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新月异,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变化也相当巨大。因此,教育学教材的更新也应紧跟发展的步伐,从而使学习者通过教材的学习拥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与未来教育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本几近“重写”的教材,在借助原《教育学》(新编本)为人熟知的体系、规范与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更理念和资料,反映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特征与新需求。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到章节的设置,小到案例的选取,新版教材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不仅替换掉了原版教材中那些过时的思想、观点和资料,而且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新内容。如它删除了内容已略显陈旧的“电化教学”、“劳动技术教育”和“课外活动”三章,添加了此次课程改革最新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一章。又如,在“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中,不仅丰富、深化了两者关系的探讨,而且将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等先进的、极富时代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再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方面,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教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外,又反映当代教学改革的进展,新增了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现代性和创造性。总之,教材所体现的这种时代性和先进性,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当前中外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和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
其次,在论述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一套教材,如果没有层次性和逻辑性,学习者学起来就会思路混淆,难以把握。本教材在论述的过程中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非常注重层次的清晰和逻辑的严密。如编者在论述“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这一部分时,在占据丰富史料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通过对古代、近代、现代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与理论的述评,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教学过程性质相关论争的简述,向读者清楚、深入地介绍了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形成、发展和不断趋向丰富、完善的历程。这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论述方式,使人读起来思路清晰,明晓通畅,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教育科学的宏伟殿堂,从而不仅掌握了系统而厚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浓厚的阅读热情和探索真知的旨趣。
再次,在理论与实践的处理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我国许多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往往偏重于条条框框的理论描述而缺少对现实的关照。因此,当我们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更多的只是背诵、记忆枯燥乏味的条文定律,难以体验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而这本教材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密切联系实际,避免了从概念到概念,从观点到观点的抽象说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教材在介绍和论述相关教育理论时都尽量从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使用和增加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力的实例进行阐述和说明。这不但增强了教材本身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这几章节中,编者就将教材中讲述到的教学方法、过程、原则等同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精选了许多典型的教学案例,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抽象认识提升到具体认识。另外,教材中的复习思考题也密切联系了当前的教育现实,注重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评价实际教育现象和问题,使我们既深化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又加深了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最后,教材的语言凝练,通俗易懂。当前有些教材,受西方话语的负面影响,以别人看不懂为新为荣,追求语言的晦涩艰深和高深莫测,使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这本教材恰恰相反,在语言表述上不故弄玄虚,不追求华而不实的辞藻,通俗朴实,简洁凝练。因此,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够比较轻松、自如地把握住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另外,在评介或论述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时,编者也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如论述环境与人的能动关系时,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这一抽象的教育理论思想,编者用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位置的固定性来比喻环境的给定性,而将球员在球场上的自主发挥比作主体的选择性,指出:“比如对一个踢后卫的足球运动员来说,足球运动规则和他的位置是给定的,但这并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比喻生动、贴切,使人一读就懂。用简单的生活例子来说明高深的教育理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述在教材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除此之外,教材对细节的重视程度也相当高,处处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编写理念。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与方便携带,新版教材的编排以美观大方、经济实用为主。在版面设置上,内容紧凑,结构合理,充分地利用页面空间,而不像有些教材形式花哨而内容空洞。同时,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还将重要观点、关键词语和核心内容都用黑色字体特别标出。这种独特、醒目的内容呈现方式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主要内容,把握学习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品一杯好茶,让人回味无穷。众所周知,在教育领域,王道俊领衔编著的《教育学》就是一杯芳香四溢的“好茶”,深受广大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而这次的修订改版,又是对原版教材的一次重大的继承和创新。相信,它的出版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茗品”,使他们喜爱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