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语文探究性阅读的一点感想

关于高考语文探究性阅读的一点感想

我省在语文高考大纲中增加“探究”能力层级, 首次将“探究”写进新课程高考方案,要求考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2010年大纲中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中,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加之探究题8分左右的高分值,对探究题的重视是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的。

新课改中强调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考纲对探究的表述为“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能力属于目前能力要求中的最高一级。这种能力不但能体现一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探究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有效呼应。

实际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中早已有了探究的精神了,这主要体现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祝福》第四题: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这都是对人物形象的探究,答案都不是唯一,都凸显了新课标的选择性和个性化的精神,目的就是在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见识有见解有创新的品评作品。这和考纲中探究题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高考的探究题到底考什么内容呢?安徽省高考题14题: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明两点即可)。

这道题是基于文本内部的探究,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这个角度考虑。从文中的几个情节出发探究人物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想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

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一个方面谈即可)。这是典型的对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探究。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甚至语言表达、细节描写等方面见证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基于文本向文本外的社会、人生方面拓展延伸。答案不止一种,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价值取向,言之成理即可。

在完成探究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紧扣文本主题,找准探究角度,深挖文本含义,联系社会生活,利用已有知识,创新思维,用流畅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在今年的复习试卷中,探究题也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如《安徽省201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14题:“但有洲始终不相信一个人好好的怎么就会突然死了,人们实在不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有洲哭的样子。”有人说,小说结尾写有洲妻子之死,让人难以接受,删去会更好。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文章已经在主题上已经确立了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不赞成删去。妻子死了,照应了前文“没有人看到有洲哭过,所以,也就不知道有洲哭时那张脸会是怎么个样子的”,这个情节也使标题“脸的故事”更加完善。而且也使得有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是从人物形象和创作意图上探究的。那么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创作有洲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的学生这样答“有洲这么好的人,却得到这样的结果,这说明好人未必有好报”,“善有善报的因果论是错误的”,其实是没有理解考纲中对“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探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就有关于人的生死的态度,它属于人的价值观念。本题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理解,生死悲欢是人生活的一种常态,死亡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有洲这样的好人,也是不可能脱离这种生活常态的,我们应该正视生活的常态,积极乐观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价值。有洲就有他的价值,他是个平凡的农民,他勤劳,有爱心,得村里人都喜欢他,也关心他。就算第7段中提到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村里的姑娘当然更不会看上这个„„大块头”,也是在告诉我们这是生活的常态,这是人之常情。

对于这样的探究,我们既要给学生解释清楚我们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涵,也要通过具体的考题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理论,即“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有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大纲中要求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既然接受多种答案,除了言之成理之外,也在告诉我们正反两方面,不应该如过去赞美一个人或物,那么这个人或物就是完美无缺的,评判一个人或物,那么这个人或物就是一无是处的。因为人和物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我们的理解不能是一面的不能是偏激的。正面如“有洲是好人,可是生活中有坎坷甚至灾祸, 我们应该接受这一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反面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你认同一个观点加以探究。四个反面的提示降低了答题难度,学生只需要选择其中一种作答,并做适当的分析探究即可。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

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探究的又一个重要切入点。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者是最权威的诠释者。读者的再创作也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010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14题: (2)请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联系现实举例,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虽是美国作家的作品,而且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到最后还是让我们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以期弘扬一种救人即为自救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人公布莱第的两次选择,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被淹没了”,启示了我们一系列有关社会责任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心他人就是成就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等等的人文精神。

再如“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14题: (2)抛开小说中“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谈谈这篇小说在今天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把握文章的重要切入点,以它为参照物能深入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它是文本语境外的最重要语境。只有把握了它,探究才是意义的,才不会偏离文本,偏离主题,才能得高分。文中的王家庄是一个落后年代里,极其缺乏文化的愚昧环境,不管是青年还是“我”都是没有受教育条件的。作者把这个环境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告诉我们“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科学和知识

的缺失,导致社会的愚昧落后,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中的“我”有着对科学对世界的探索渴望,这是在告诉我们“保持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世界的天性,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原则”。文中的王家庄的人们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其实是大胆的告诉我们“妄自尊大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它往往伴随着我们的愚昧无知而存在,我们应对自我,对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民族素质的提高任重道远”。答案多样,可以从文本的任一人物形象,任一情节,任一环境,甚至任一细节予以探究,言之成理即可。当然,不能脱离文本的主题和考纲的要求。

探究题的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考纲中对探究的阐释,不脱离文本,按照题目的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认识,运用富有表现力说服力的语言站在正确的角度有层次的将自己的观点、见解表达出来。通过有效的训练,探究题是可以得到高分的。

关于高考语文探究性阅读的一点感想

我省在语文高考大纲中增加“探究”能力层级, 首次将“探究”写进新课程高考方案,要求考生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2010年大纲中在“探究”能力的要求中,将原来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改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思想内涵的发掘与探究更加具体明确。加之探究题8分左右的高分值,对探究题的重视是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的。

新课改中强调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考纲对探究的表述为“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能力属于目前能力要求中的最高一级。这种能力不但能体现一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概括、鉴赏、言语表达等综合能力,还能体现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探究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有效呼应。

实际上,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中早已有了探究的精神了,这主要体现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研讨与练习”第四题:参考下面的资料,以“话说贾宝玉”为题,谈谈你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祝福》第四题: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短文,说说你的看法。这都是对人物形象的探究,答案都不是唯一,都凸显了新课标的选择性和个性化的精神,目的就是在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见识有见解有创新的品评作品。这和考纲中探究题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那么,高考的探究题到底考什么内容呢?安徽省高考题14题: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明两点即可)。

这道题是基于文本内部的探究,主要从人物形象塑造这个角度考虑。从文中的几个情节出发探究人物从中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即可。

(2)小说中将“校园渐想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

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一个方面谈即可)。这是典型的对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探究。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甚至语言表达、细节描写等方面见证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基于文本向文本外的社会、人生方面拓展延伸。答案不止一种,依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价值取向,言之成理即可。

在完成探究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紧扣文本主题,找准探究角度,深挖文本含义,联系社会生活,利用已有知识,创新思维,用流畅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在今年的复习试卷中,探究题也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如《安徽省2010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14题:“但有洲始终不相信一个人好好的怎么就会突然死了,人们实在不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看到有洲哭的样子。”有人说,小说结尾写有洲妻子之死,让人难以接受,删去会更好。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文章已经在主题上已经确立了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不赞成删去。妻子死了,照应了前文“没有人看到有洲哭过,所以,也就不知道有洲哭时那张脸会是怎么个样子的”,这个情节也使标题“脸的故事”更加完善。而且也使得有洲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这是从人物形象和创作意图上探究的。那么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创作有洲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的学生这样答“有洲这么好的人,却得到这样的结果,这说明好人未必有好报”,“善有善报的因果论是错误的”,其实是没有理解考纲中对“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的探究”,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中就有关于人的生死的态度,它属于人的价值观念。本题的目的其实是让学生理解,生死悲欢是人生活的一种常态,死亡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有洲这样的好人,也是不可能脱离这种生活常态的,我们应该正视生活的常态,积极乐观的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自己的价值。有洲就有他的价值,他是个平凡的农民,他勤劳,有爱心,得村里人都喜欢他,也关心他。就算第7段中提到的“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村里的姑娘当然更不会看上这个„„大块头”,也是在告诉我们这是生活的常态,这是人之常情。

对于这样的探究,我们既要给学生解释清楚我们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内涵,也要通过具体的考题教会学生如何从文本联系到理论,即“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

有一点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大纲中要求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既然接受多种答案,除了言之成理之外,也在告诉我们正反两方面,不应该如过去赞美一个人或物,那么这个人或物就是完美无缺的,评判一个人或物,那么这个人或物就是一无是处的。因为人和物本身就是复杂多面的,我们的理解不能是一面的不能是偏激的。正面如“有洲是好人,可是生活中有坎坷甚至灾祸, 我们应该接受这一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反面如2008年宁夏·海南卷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你认同一个观点加以探究。四个反面的提示降低了答题难度,学生只需要选择其中一种作答,并做适当的分析探究即可。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

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探究的又一个重要切入点。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者是最权威的诠释者。读者的再创作也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010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14题: (2)请你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联系现实举例,谈谈小说给我们的启示。虽是美国作家的作品,而且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到最后还是让我们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以期弘扬一种救人即为自救的人文精神”。通过主人公布莱第的两次选择,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被淹没了”,启示了我们一系列有关社会责任心,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关心他人就是成就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等等的人文精神。

再如“合肥市2010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14题: (2)抛开小说中“文革”特定的历史背景,谈谈这篇小说在今天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把握文章的重要切入点,以它为参照物能深入了解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它是文本语境外的最重要语境。只有把握了它,探究才是意义的,才不会偏离文本,偏离主题,才能得高分。文中的王家庄是一个落后年代里,极其缺乏文化的愚昧环境,不管是青年还是“我”都是没有受教育条件的。作者把这个环境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告诉我们“教育的缺失将导致科学和知识

的缺失,导致社会的愚昧落后,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文中的“我”有着对科学对世界的探索渴望,这是在告诉我们“保持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世界的天性,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原则”。文中的王家庄的人们认为“世界是以王家庄作为中心,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纵情延伸。”,其实是大胆的告诉我们“妄自尊大是我们的民族劣根性,它往往伴随着我们的愚昧无知而存在,我们应对自我,对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民族素质的提高任重道远”。答案多样,可以从文本的任一人物形象,任一情节,任一环境,甚至任一细节予以探究,言之成理即可。当然,不能脱离文本的主题和考纲的要求。

探究题的意义重大,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考纲中对探究的阐释,不脱离文本,按照题目的要求,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认识,运用富有表现力说服力的语言站在正确的角度有层次的将自己的观点、见解表达出来。通过有效的训练,探究题是可以得到高分的。


相关文章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
  • 校庆论文征集名录(2011.08止) 江洁华 Web2.0技术在高中美术课程资源拓展与应用初探 刘亚萍 Web2.0条件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平台的构建与运用 李理 Web 2.0助力下的班主任工作--如何利用web 2.0下的各种工具协助班级 ...查看


  • 万高一语文期末工作总结2
  • 高一语文期末总结 万超 2014年上学期又将结束,回顾这一个学期,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百多个日子,有苦有甜,教学的过程不管成功与否,都可总结为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担任高一年级2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查看


  • 自考论文-重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引导课外阅读
  • 重视课内阅读的作用,引导课外阅读 ------高中现代文阅读 作者:刘朝阳([1**********]8) 指导老师:林新年 摘要: 课内阅读加阅读迁移加课外阅读,提高高中现代文阅读能力.充分发挥课内阅读的引导性,讲究教学方法,在课内培养学 ...查看


  • 语文教学评价
  • 关于语文教学评价问题 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评价,对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及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正受到教 ...查看


  • 2010年命题意图上海招考热线
  •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语文--稳定中体现课改精神 变化中彰显命题追求 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卷的命制在稳定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变化中彰显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1.阅读材料的选文的重要性是 ...查看


  • 关于针对学习周报20092010学年语文高二年级编辑计划
  •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学习周报>2009-2010学年语文高二年级编辑计划 <学习周报 ...查看


  •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
  • 难度之中,难度适中 --2012年高考试卷分析 要点透视: (一)2012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 (二)比较2011年及2012年高考试题,寻找命题及考查方式的同与异. (三)对备战2013年高考的一点建议 具体分析 一.2012高考试题整体 ...查看


  •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 2013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一) 一部分:前言 1.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个个领域. 一 ,课程性质 1.核心内容 ...查看


  • 高考语文北京卷考试内容改革的深化
  • 作者:陈志国 中学语文教学 2010年11期 2007年北京市开始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2010年迎来了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