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的分类及特点定稿

第二章

绘画艺术的分类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及审美特征

一、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

绘画艺术的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一般是按照地域划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体系。同时也可以根据绘画使用的物质材料的不同,或者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首先从地域来分为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绘画为主,而西方绘画则以油画为主。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关键是它们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的不同。中国绘画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着较为稳定的内在结构和自己的完整体系。西方绘画的发展,是与西方文明的发展相同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体系,使表现力很强的油画成为最主要的画种。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众多流派,使得绘画艺术的发展绚烂多姿、丰富多彩。比如,属东方画的中国画,历史上又有南宗、北宗、浙派、吴派、江西派等风格流派,各派之下,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画家。而西方绘画体系中的近代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现代绘画中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众多的风格流派,并正在继续发展和变化。 (二)、从画种来分,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工具或表现技法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中国画用线造型,用色为墨,中国绘画中的线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

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古代人物画,特别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通过潦潦几根线条就把诗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思横益的风度跃然纸上。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追求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而油画用块面造型,用色为色彩,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强调光色效果和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讲究色块厚重,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如乔尔乔涅的《暴风雨》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水彩画和水粉画采用不同的颜料和不同的画法,由于所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而使美术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来分,绘画又可以分为写意和写实的两种方式。这与中西方绘画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关。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绘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多采用焦点透视法。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决定绘画种类的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 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 左手下坐婴孩耶酥, 一天使在耶酥身后, 构成三角形构图, 并以手势彼此响应, 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 花草点缀其间, 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 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 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 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 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

方面高超的水平。

(四)、从绘画表现的题材内容来分,一般习惯把绘画分成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和静物画等几种。同样地,这几种绘画也不限于使用同一种物质材料和工具,即油画可以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其他画种也大都可以用来画上述几种题材的绘画。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先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出现。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画,除了上面一些区分方法外,以画体分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类,写意画又可以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同时,同一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分,又可以兼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名作《面包》,它是西洋画,又是版画,既是单幅画,又是人物画。

二、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和光的艺术,它是利用色彩、线条、形状作为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审美形式,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审美特征是有区别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一)绘画艺术是人类精神情感的表现方式。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不仅

具有题材的广阔性,并且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因此绘画是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二)、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直接和具体的反映。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所以绘画能够自由地再现人物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能够细致地表现艺术形象活动的环境。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图2-1) 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2-1)

(三)、绘画可以激发人的丰富想象。绘画艺术表现的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瞬间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因此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概括和提炼更为集中、凝炼和巧于构思。艺术家往往能够利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并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比如,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图2-2)是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一幅杰作。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的事件,对于这样一起牵扯面广、人物众多、时间长的重大事件,需要描绘和表现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梅杜萨之筏》只选择了幸存者初见“阿古斯号”而欣喜若狂,呼唤求救的一瞬。不仅表现了船员们遭难的惨痛景象,还表现了船员求生的强烈愿望和意志,使观众不能不联想到酿成灾难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再如宋徽宗赵佶当政的时候,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当时许多应试者都集中心思考虑如何重点表现酒家,所以大多以小溪、木桥和竹林

作陪衬,画面上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然而,画家李唐却独出机杼,在画面上巧妙地画出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画面虽未画出酒家,但酒家却深藏于竹林之中,不仅深得“竹锁”意趣,而且留给人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图2-2)

(四)、绘画对生活和艺术形象的概括更集中和凝炼。绘画能够把对事物外在形象或者形态的模仿描绘,转化为对主体审美情感与意蕴的表现,它的对象逐渐由客观外在的事物转化为审美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中国绘画的发展由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演化为不求形似、传神写心。就绘画反映的对象而言,它以突出神韵为艺术的旨趣;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它以突出主体的情感意趣为艺术的旨趣。相传晋朝的大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基本上照实描绘之后,觉得神气不足,便又在其颊上加了三根毛,于是神情毕现,风采顿时豁亮于画面之上。他故意违背客观的原则于其颊上加了三根毛,追求的正是神韵。

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图2-3)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

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所以绘画虽然表现的是生活本身,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生活和艺术形象的概括更加集中和凝炼。

图2-3

第二节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绘画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绘画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使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远古时期、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和近代绘画几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的绘画

远古时期的绘画主要有岩画、地画和壁画、骨绘和刻绘,以及彩陶画纹饰等,而其中最能反映原始绘画艺术水平的当属岩画和彩陶画。原始的绘画不管是在洞窟中的,还是岩壁上的,尽都是表现了与狩猎有关的内容,除了赖以生存的动物和人类对自己的描绘外别无其他。显示着古朴、稚拙、粗犷的风格。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造型艺术。史前期的岩画,主要是用石器敲凿、磨刻而成的浮雕、线刻和以颜色涂绘的彩画。

绘制在彩陶器皿上的图纹,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原始绘画,其纹饰大致可分为像生性花纹和图案性花纹两类。其中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绘画最为卓越,珍品尤多。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色,是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半坡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鱼类水族图像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鸟类图像,大概都是图腾艺术的表现。在与这两种文化类型邻近和交叉地区的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鸟相结合的图像,这是半坡部族和庙底沟部族互相影响、融合而在绘画中的反映。

远古时期的绘画,技巧上虽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但是,这些绘画都是基于某种明确的目的而描绘的,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注重形态美和色调美等,而是集社会性、巫术性、宗教性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这些绘

画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时期,审美与实用是没有区别的,一切改变自然的尝试都是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这一点在中外绘画艺术初期尤其引人注目。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是中国远古绘画的显著特点。

(二)先秦两汉时期的绘画

从现存最早的帛画来看,中国绘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时期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汉代的墓室壁画、画像砖、青铜器上的纹饰、画像石及随葬帛画,其气魄宏大,笔势流动,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古籍中已出现有关绘画活动的记载,如周代宫廷及明堂中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记录了以武王、成王二代伐商及巡省东方各国为内容的图画。《诗经·小雅·斯干》篇赞美周初的宗庙建筑给人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美好印象。孔子曾看见周的明堂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 。并且画了周公抱着成王朝会诸侯的图画,还见到周公背后的屏风上画了斧形的装饰。春秋时楚先王庙及卿祠堂中绘有历史、神话等内容的大型壁画。今年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都曾发现壁画残迹,两相印证,可知壁画已流行于当时上层社会。

先秦的绘画形象,还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彩画,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和缯书图像中看到,中国绘画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社会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两汉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如西汉麒麟阁、东汉南宫云台和鲁灵光殿等处的壁画。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的侈夸的描写,给后世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鲁灵光殿的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其内容包括:太古开辟之时的“帝王”,例如驾着龙的五个远古“皇帝”、乘云车的九首人皇、麟身的付義、蛇躯的女娲、皇帝、唐虞、以及夏桀和妹嬉、殷纣和妲己、周幽和褒姒,以及忠臣、孝子、列士、贞女故事等。

汉代绘画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汉代建筑物的内部以及檐的壁画、装饰,因为已无真正的木构的殿堂保存下来,所以只能在墓室壁画、享祠及墓室的画像石及画像砖、石阙等实物上获得可以和文字记载相印证的认识,因而这些实物就成了汉代绘画的真正的代表者。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为了解些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琳琅满目、缤纷多彩的生活画卷。它们构图饱满,不留余白,手法写实,同时能做到整体情绪、感情的表达,以人物为主,山水树木衬之。

汉代绘画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展了线的表现魅力,丰富了线的表现技法,能用线自如地表现力度、运动和速度,造成汉代美术流动的气势和古朴的风貌,奠定了中国美术以线为主、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佛教绘画的兴起,遍及大江南北,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佛教美术的勃兴主要是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壁画中,以表现苦难和自我牺牲为主要特色的佛本生故事占据了主要地位。佛教相信生死轮回,认为人死可转世、行善者必受善报,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以前若干世行善的故事,从中宣扬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思想。佛教故事为了适应信众的欣赏习惯,必须在民族绘画基础上加以吸收与改造。佛教美术随佛教由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后,经各民族匠师创作即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再传至敦煌及内地,又进一步与汉族传统绘画相结合。从敦煌现存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可清楚地看到:那些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地区的绘画风格。而长带形构图,为加强宣传效果而由单幅发展为连续故事画,和某些生活细节形象的处理,又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常用的手法。

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南方经济的开发,也刺激和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上

层社会对绘画爱好和重视,并直接参加绘画创作,使绘画不仅是“百工”之事,而且涌现出一批有文化修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与广大工匠一起,为绘画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汉代流行的经史故事等题材的绘画虽仍占一定比重,但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却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中国绘画史中第一批为后世所崇奉的宗师就出现于此时,他们大多以人物画著称,显示了此时人物画的发展,即反映了时代特色,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也开始萌芽。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花鸟画的发展略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受当时玄学思想、隐逸思想及山水诗的影响,是人们认识自然美、重视自然美的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这一时期提出山水画的精神是“畅神”,这不同于人物画的鉴戒功能,是以美感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是可以“卧游”的;同时认为山水画应倾注画家的思想感情, 所谓“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另外揭示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初步解决了透视问题。这些都显示了山水画发展初始阶段的特征,而它的真正发展是在隋唐之后。

(四)隋唐时期的绘画

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如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日益成熟,花鸟画已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

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原画风的吴道子、周昉等人的人物画作品占了绝对优势。

唐代绘画题材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 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型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画,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风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如长安佛寺中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的作品。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吴道子的壁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创作了莼菜条的线描和淡设色的吴装样式。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崭新形象,为后代所遵依,又显示出外来佛教绘画样式形象走向民族化的成熟。唐代人物画放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也描绘了功臣勋将,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等等。

山水画到了隋唐时期,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此时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山绿水得到了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对青绿山水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 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 王维、张璪也以水墨山水著名,可见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并且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社会的需求,花鸟画也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

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唐代绘画不仅大胆吸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当时大食都城中有中国画工献艺,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曾在中国以高价收购名画家作品,中国绘画通过中日两国的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雄健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五)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绘画

五代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由于唐末以来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绘画艺术服务范围有所扩展,一些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其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强了艺术与社会的联系。皇室贵族从政治需求及装饰环境出发,朝廷设置画院,宫廷绘画盛极一时,画院集纳了众多优秀画家,对绘画创作提出更多的要求,继西蜀、南唐之后,宋朝统治宫廷绘画最兴旺、最活跃的阶段。文人学士把绘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

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人物画中宗教寺观壁画虽仍具一定规模,特别是道教绘画由于宋王朝对道教的提倡而有所发展,但石窟艺术已呈明衰退之势。寺观壁画中,为适应市民趣味,描绘生活形象及热闹场面的内容占了重要位置。经史题材的人物画,如《孝经图》、《诗经图》等也流行一时。但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与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的节令画,如《大傩图》、《冬至婴戏图》、《观灯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描绘文人韵事的,如《西园雅集图》等,也占一定比重。肖像画已在社会上得到普及。版画除佛教经卷图像外,还用于经史著作,如《烈女传》等;科技书籍,如《营造法式》等;图谱、画谱,《梅花喜神谱》的插图。并已有独幅版画的出现。尤其是雕版印刷年节需要的年画,更使版画普及深入民间。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五代时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江南地区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风格各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

成的寒林平远,范宽的嵩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的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荃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北宋赵昌的设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败荷凫雁,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很高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风迥然不同。五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纯用墨线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贡献,一些画家在写意人物花鸟上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技巧。

(六)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有了巨大变化。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而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除个别画家擅长外,则日益呈衰微之势,只有肖像画尚保持相当水平。文人画家不屑于迎合社会大众审美要求,而是借绘画抒写情操,发泄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并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他们在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创造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钱选为代表,托复古以寻求新路,或格调古拙,或浑穆秀润,师古而不泥于古。但最能体现时代精神、风靡当代并影响后世的是元中后期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他们主要继承董源、居然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又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更能集古人之长,融进已意,自成家数,各具特色。他们同是遭受歧视的南人,身世坎坷悲苦,他们的山水画意境体现着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又是排泄胸中愤懑

的手段。倪瓒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主观意趣浓厚的元代山水画,其萧疏淡雅、简练超逸的创新风格实为中国山水画的新阶段,是文人画的范本。

而此后的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吴恽,又有带有鲜明个性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金农等人,则分别在不同方面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是民间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以及手工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举凡经史子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年画则由于雕版套色技术的成熟得以进一步推广普及。明清年画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传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描绘社会生活,表现神话传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们群众的美好愿望,手法活泼自由,色彩红火热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七)近代绘画

近代绘画主要指20世纪的绘画发展。世纪初“海上画派”中的赵之谦、任熊、任薰、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近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派中的最后一位大师吴昌硕其作品虽以花卉为主,但兼作山水,精于画理,笔含篆法,墨韵深厚,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其画影响到王震、陈师曾、齐白石。陈师曾早年留学日本,画山水勾多皴少,瘦骨嶙峋,笔简意饶,不入四王规范。陈师曾平生贡献教育,奖掖后进,对齐白石帮助尤多。齐白石的山水以借山图最为知名,所写出于胸臆,突破人家程式。

京城的另一山水名家溥儒,画综南宋名家,尤得马、夏遗意,淡雅秀逸。而与之齐名的张大千,早年涉猎各家,画路宽广,写蜀中山水,富有新意。金城于1919年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留学英国的金城任会长。金城以摹古而著称,山水学戴熙笔法,而近代陆恢风格,有《画学讲义》行世,追随者众多。后来其子继承其遗志,成立“湖社”,影响直至津门。此系统的画

家胡佩衡、秦仲文、刘子久、陈少梅、惠孝同、溥松窗、吴镜汀、周元亮等,又都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改革中作出努力。岭南的“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对于绘画的革新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吸收日本画的风格,融会中西,所写山水常以写生为基础,并表现许多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他们的画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许多非议,但仍然在民国绘画史上有一席之地。

民国时期有一大批自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致力于国画的改良工作,他们学贯中西,以徐悲鸿为代表,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反映新生活为题材的“新山水画”在20世纪50年代最为流行。当时的的国画写生作为“新山水画”启幕的开场锣鼓,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表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成了“新山水画”的主题。傅抱石、李可染、秦仲文、钱松喦、关山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他们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产生了大量作品。而集体合作和画幅巨大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像黄宾、齐白石这样的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响着后人。而林风眠则依然在他的西学基础上构造自己的山水或风景。

二、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从创作理念来看,中国绘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所以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线”在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深刻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仅仅通过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出来。无论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中国画家依靠“线”来塑造心中的形象,因此得以形成各种含义迥异的“线”,以及各式各样的皴擦。这里的“线”在作品中是极

其重要的一个元素,“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优劣,因此,中国画家大都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家。

(三)、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绘画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的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四)、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是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所以笔法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同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不仅表现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也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五)、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同时,这些又能表达作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诗、书、印相辅相成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

第三节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艺术时期的绘画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之为古典艺术。西方古典绘画的雏形指诞生于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等,如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但真正标志着绘画艺术的出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

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内在主体性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许多古希腊画家比雕塑家更名重当时。但当时的绘画早已随时间湮没了,我们只能借助文字材料和大量遗存下来的瓶画来推想绘画的发展,瓶画从公式化的抽象装饰性逐渐转向对清晰的人物动作和故事情节的描绘。古典时期开始像表现神话及传说故事一样来表现日常生活场面,并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到古典晚期更加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在古希腊绘画的发展过程中,透视短缩法的运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希腊化时期,绘画以风俗画、风景画和景物画为主,倾向于用更富有说服力的透视短缩法和明暗手法来表现对象。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本身的艺术并不发达,但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的大量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说当时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

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有几万之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近代西方。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等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中世纪时期的绘画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思想和教会的统治,中世纪的文化艺术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基督教活动主要是在教堂,所以这一时期的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 绘画主要是镶嵌画,在希腊罗马美术中,镶嵌工艺主要用来铺筑地面,现在被用来制作壁画,作为向不识字的教徒传播和灌输宗教信条的工具。这时期绘画的主要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起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人物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中世纪时期的绘画可以分成早期基督教、拜占庭、罗马式和哥特式绘画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拜占庭绘画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哥特式时期,意大利画家从拜占庭绘画中蕴涵的希腊绘画要素入手,最先开始了对在平面上造成景深错觉的透视短缩法的研究,并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这种追求逐渐波及其他国家。但在美术家的兴趣转向探索视觉法则,根据自然来创作的时候,中世纪美术便告终结了。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文艺复兴是15、16世纪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则可上溯到14世纪。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被称作“文艺复兴”。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也体现了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勇于探索,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活生生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在绘画领域中,他们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尽力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并使立体人物活动在其中,从而实现古希腊人追求过的那种错觉性效果,让人们把美术品当成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成可感、可触、可知的事物。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尔乔涅、提香、扬·凡·埃克、勃鲁盖尔、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艺术家们的实践,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近代美术创作的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佛洛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家吉贝尔蒂、多纳泰罗、布鲁内莱斯基在开创新道路、新风格方面,作出了更大贡献。布鲁内莱斯基并非画家,可他却对绘画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在线透视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新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线透视制造真实空间的错觉,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从马萨乔开始,要在三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的假象,就成为西方众多画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绘画借助科学要同自然争胜了。在马萨乔利用透视描绘建筑、利用明暗刻画形体的作法上,不难看出这种追求。

在佛罗伦萨众多画家中,15世纪下半叶的波提切利是最有特色的人物。波提切利是在美第奇家族的文化人圈子内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曾师从利比学艺,把后者运用线条造型的手法发展成一种更优美、更抒情的风格。波提切利同那个时代的不少画家一样,也绘制了许多宗教画,但他最著名、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却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作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让人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达·芬奇 是最富思想性的画家,他认为艺术必须以对自然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他发明了“渐隐法”,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米开朗琪罗的绘画里显露出雕塑式的手法和近乎夸张的强烈情感。拉斐尔的作品则将二者的技法和纪念碑式的造型合二为一,同时赋予他的绘画以古典式的均衡和克制的端庄。他们将16世纪意大利绘画推向顶峰,罗马成为西方世界不可争辩的艺术与文化中心。

威尼斯画派像佛罗伦萨画家们重视素描一样重视色彩,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线统一画面。为了迎合威尼斯富有的商贾阶级讲究阔绰排场和追求欢快的享乐主义趣味,画家们喜欢用图画来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爱情故事和美丽的女神。他们的作品不像佛罗伦萨画家们那样醉心于哲学的、心理学的主题,他们的目的是触动人们的感官而非思想。这一派的重要画家有提香、乔尔乔纳、委罗内塞等人。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西欧各国也都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创作。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都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美术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熏陶,宗教气息十分浓厚,文艺复兴精神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对世俗风情的描绘。位于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尼德兰,是文艺复兴较早出现的北欧地区。凡·埃克兄弟便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他们的著名代表作《根特祭坛画》,就是采用改良后的油画技术绘制的,这是一套圣经题材的绘画,画中的人物画得很真实,背景中的风景在精细描绘中体现出抒情成分,表明了油画新技术的表现力。就艺术成就而言,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建树,因而也是最重要的画家。除了借用基督教的题材去阐发他反对西班牙统治的爱国思想,他还创作了大量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风俗画和风景画。表现冬天山区美丽景色和狩猎生活的《冬猎》便是其中之一。画中充满了世俗的真实气息,萧瑟干冷的特点是在色调、情调的统一中表达出来的。冬天的寒冷,原野的广阔的空间感,都得到了非常出

色的表现,由于他很注重农民生活的真实场景,人们称他为农民“勃鲁盖尔”。又由于他画出了真实的自然,充分显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所达到的惊人的写实技巧,同时也表明欧洲的风景画至此已经成熟。

(图2-4)

(四)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时期的绘画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化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关于巴洛克的名称有两种说法: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奇特、古怪或荒谬的思想。巴洛克时期绘画的主要代表有比利时画家鲁本斯,同时还有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鲁本斯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绘画的最高成就,他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他罕见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体现在他巴洛克式的绘画语言里,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熠熠生辉的艺术表现形式。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宫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线下工作的织女,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启示。

巴洛克绘画是在对样式主义的矫饰风格的反驳之中产生的,绘画题材以宗教和异教神话为主,肖像画也十分发达,画面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巴洛克绘画的典型特征是强调光线和色彩;模式单纯而平衡,强调斜线的运用,有意打破均衡,造成运动感;偏爱比较复杂的构图,夸张透视线的角度,拓展画面的深度空间。最后这个特点在天顶画中运用最多,造成屋顶向天顶开敞的效果,使绘画与建筑完美结合。法国绘画以普桑和洛兰为代表,具有理想化的倾向,是一种明显被缓和了的、古典化的巴洛克风格。荷兰的画家们不再服务于单个赞助人,转而进入市场。激烈的竞争使画家们将16世纪出现的绘画专门化倾向推向极致,于是,风景画、海景画、静物画和风俗画都独立了出来。画家们遵循北方的艺术传统,在快乐、质朴的绘画中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

比较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洛可可画家选用清淡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爱情神话中等来点缀画中氛围,风格纤巧、精美,令画面变得优美而神秘。(图2-5)

图2-5

洛可可风格细致地表现在人像画中,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充分显示出当时的美学特征,开始摒弃宗教、政治的色彩,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而是崇尚那种华丽繁缛的风格,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而洛可可的风景画则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的男男女女在悠

闲地游山玩水。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在华托的绘画中,鲁本斯的影响最为明显。不过他缓和了这位巴洛克大师有力的表现,把它引进了洛可可风格,使它同一种令人想起提香与乔尔乔涅的更轻松的气氛混合在一起。华托绘画的新奇之感,来自它那种传达生活变幻无常的强烈意识。他的人物,身着华美的服饰参加聚会,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约束,享受着一种乐园夏天傍晚的柔和而又透明的空气。法国画家夏尔丹也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不仅受到了鲁本斯的影响,也受到了荷兰写实主义的影响。在华托捕捉到贵族的幻想与精致的游乐场面之时,夏尔丹则传达出资产阶级单纯而又有节制的快乐。夏尔丹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五)19世纪西方绘画

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艺术运动的崛起,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个时期重大的历史变动有关。这表现在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以及他们希图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创造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要通过人的形象,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去反映社会问题。借鉴文学戏剧方面的经验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实践中恰当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发挥绘画的专长,许多艺术家在这方面作了探索。追求思想道德的作用,当然是好的,但只有充分掌握艺术的审美特性,发挥艺术美的愉悦性,这种作用才能体现得更为完满。巡回画派的画家由于试图更多地反映社会问题,有时更过多地把文学和戏剧的情节引入绘画,不但产生令人费解的偏向,而且在绘画形象本身的感染力以及色彩、笔法等方面的缺乏创造,也降低了艺术的魅力。当然,作为艺术的实践家,他们不会没有意识到形式技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新古典主义是作为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有力反动出现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受到德国理论家温克尔曼的影响,采用理性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把纯粹和简洁

的形式作为最高理想,强调结实、准确的素描和构图,色彩被看做次要因素,画家追求画面浮雕般的舞台效果,反对巴洛克绘画中强烈、夸张的透视效果。这种对透视的有意识的反对,被现代画家发展到极致而走向平面化。但当新古典主义退化成对古代艺术机械的模仿时,就演变成学院式的僵化风格,并最终服务于政治。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19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浪漫主义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的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著作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浪漫主义派画家们感到必须摆脱精神重压。浪漫派画家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为人类文化创造了丰硕的财富,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其留下不朽的作品有:《加利列海》、《自由领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

图2-6

《自由引导人民》(图2-6)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1830年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画派的出现,是在复辟时代末期和七月革命初期,波旁王朝的腐化和政治空气的低压之际。一些画家希望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自由的理想,而巴黎郊外白露附近有个巴比松小村,有一群画家常常到哪里写生,甚或住在那里画画,人们即称这群画家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面对自然写生,极力追求光和色的效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以及色彩美给人的愉悦的感受,是十分强大

的。而大自然的美所提供给人的色彩感受,又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的创造,是一项有益的革新,尤其是在风景画中,他们扩大了视觉感受的领域,从而丰富和推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现实主义既然要求真实地去反映现实,那么,印象派忠于自己视觉的真实感受,排除先验的成见,应该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 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印象主义是欧洲美术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运动,它不仅带来了绘画技法的革新,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 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 艺术家们走出画室, 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 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 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 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 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 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 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 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二、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 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是分不开的。

(一)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

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二)西方绘画艺术以形似作为基本原则。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他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 但西方近代某些绘画作品几乎把这种写实求真的传统推向了极端。恐怕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才必然出现了作为它的对立物的另一极端,各种现代派表现方法的出现,运用色彩与线条对艺术家主体的某种审美情感进行抽象的、象征的表现。

(三) 西方传统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擅长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很多作品都有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经典的情节叙述。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情节的表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 课后复习题:

1. 为什么说绘画艺术可以激发人的丰富想象?

2.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要谈谈你对勃鲁盖尔的作品《冬猎》的看法。

4. 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绘画有哪些主要作家?

第二章

绘画艺术的分类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及审美特征

一、 绘画艺术的一般分类

绘画艺术的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分法,一般是按照地域划分为东方绘画、西方绘画两大体系。同时也可以根据绘画使用的物质材料的不同,或者题材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来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首先从地域来分为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东方绘画以中国绘画为主,而西方绘画则以油画为主。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关键是它们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的不同。中国绘画作为一种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着较为稳定的内在结构和自己的完整体系。西方绘画的发展,是与西方文明的发展相同步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绘画体系,使表现力很强的油画成为最主要的画种。

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形成了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众多流派,使得绘画艺术的发展绚烂多姿、丰富多彩。比如,属东方画的中国画,历史上又有南宗、北宗、浙派、吴派、江西派等风格流派,各派之下,还有许多风格不同的画家。而西方绘画体系中的近代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现代绘画中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众多的风格流派,并正在继续发展和变化。 (二)、从画种来分,由于使用的物质材料、工具或表现技法不同,绘画艺术可以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速写等。中国画用线造型,用色为墨,中国绘画中的线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等形态变化和

组织得统一,以及笔法刚柔、轻重、疾徐等所形成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如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等古代人物画,特别是梁楷的《李白行吟图》通过潦潦几根线条就把诗仙李白那豪放的性格和才思横益的风度跃然纸上。中国绘画的用色讲究的是以浓墨淡彩为特点,追求的效果是薄而透明,如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歌妓舞女的描绘。而油画用块面造型,用色为色彩,它是利用色彩的色相、明度以及光的明暗表现客观形象,强调光色效果和立体空间的真实效果,讲究色块厚重,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色彩的真实再现的描绘,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如乔尔乔涅的《暴风雨》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等。版画是以“版”作为媒介来制作的一种绘画艺术,艺术家运用刀、笔或其他工具,在金属、石板、木板、纸板、塑料板等不同板材上,进行绘制、雕刻、腐蚀等方法的制版过程,再通过印刷而完成的艺术作品均被认为是版画。水彩画和水粉画采用不同的颜料和不同的画法,由于所用材料和技法的不同而使美术作品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三)、从绘画的表现形式来分,绘画又可以分为写意和写实的两种方式。这与中西方绘画思维方式的不同有关。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绘画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多采用焦点透视法。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决定绘画种类的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 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 左手下坐婴孩耶酥, 一天使在耶酥身后, 构成三角形构图, 并以手势彼此响应, 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 花草点缀其间, 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 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 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 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 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

方面高超的水平。

(四)、从绘画表现的题材内容来分,一般习惯把绘画分成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军事画、肖像画和静物画等几种。同样地,这几种绘画也不限于使用同一种物质材料和工具,即油画可以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风景画和静物画,其他画种也大都可以用来画上述几种题材的绘画。人物画是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先于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出现。无论中外,在早期绘画的发展史上,都以人物画为主,而且都为宗教或政治服务。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画,除了上面一些区分方法外,以画体分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类,写意画又可以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同时,同一幅画,从不同的角度分,又可以兼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德国女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名作《面包》,它是西洋画,又是版画,既是单幅画,又是人物画。

二、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和光的艺术,它是利用色彩、线条、形状作为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对社会生活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审美形式,使其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审美特征是有区别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中国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中国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一)绘画艺术是人类精神情感的表现方式。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不仅

具有题材的广阔性,并且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因此绘画是偏于表现内在主体性的。

(二)、绘画是社会生活的写照。绘画的取材范围极其广泛,表现的内容也极为丰富,人物及其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林木花草等,即人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化的自然界,在绘画艺术中都可以得到直接和具体的反映。由于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主体内在审美意象,不可能在实际上真切地再现人物的活动及其具体背景,而只能以切近现实生活画面的视觉效果,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的内心冲突,呈现艺术家以情观物所见的世界或凝聚着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心灵画面。所以绘画能够自由地再现人物及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能够细致地表现艺术形象活动的环境。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图2-1) 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图2-1)

(三)、绘画可以激发人的丰富想象。绘画艺术表现的是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可以通过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瞬间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审美感受。因此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概括和提炼更为集中、凝炼和巧于构思。艺术家往往能够利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观赏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观照,迅速联想到艺术品未曾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些侧面,靠心理的内部建构形成心理完形,从而产生精神与情感的愉悦。并因其内在的主体性,使人们可以对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进行较为自由的体验,在较明晰的方向引导下,具体地想象艺术家的内在审美意象。

比如,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图2-2)是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一幅杰作。描绘的是法国巡洋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的事件,对于这样一起牵扯面广、人物众多、时间长的重大事件,需要描绘和表现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梅杜萨之筏》只选择了幸存者初见“阿古斯号”而欣喜若狂,呼唤求救的一瞬。不仅表现了船员们遭难的惨痛景象,还表现了船员求生的强烈愿望和意志,使观众不能不联想到酿成灾难的过去和未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再如宋徽宗赵佶当政的时候,曾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让画家们作画。当时许多应试者都集中心思考虑如何重点表现酒家,所以大多以小溪、木桥和竹林

作陪衬,画面上应有尽有,样样摆出。然而,画家李唐却独出机杼,在画面上巧妙地画出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画面虽未画出酒家,但酒家却深藏于竹林之中,不仅深得“竹锁”意趣,而且留给人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

(图2-2)

(四)、绘画对生活和艺术形象的概括更集中和凝炼。绘画能够把对事物外在形象或者形态的模仿描绘,转化为对主体审美情感与意蕴的表现,它的对象逐渐由客观外在的事物转化为审美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中国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中国绘画的发展由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演化为不求形似、传神写心。就绘画反映的对象而言,它以突出神韵为艺术的旨趣;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上,它以突出主体的情感意趣为艺术的旨趣。相传晋朝的大画家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基本上照实描绘之后,觉得神气不足,便又在其颊上加了三根毛,于是神情毕现,风采顿时豁亮于画面之上。他故意违背客观的原则于其颊上加了三根毛,追求的正是神韵。

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图2-3)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

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那位似来似去、飘忽不定,在水面上凌波微步的洛神描绘得非常娴雅而传情;而处于惊疑、恍惚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滨与洛神遥遥相对,留恋徘徊可望而不可及的样子,也十分传神,透出无限的惆怅和哀伤。所以绘画虽然表现的是生活本身,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生活和艺术形象的概括更加集中和凝炼。

图2-3

第二节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绘画是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和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绘画不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使中国传统绘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远古时期、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两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和近代绘画几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的绘画

远古时期的绘画主要有岩画、地画和壁画、骨绘和刻绘,以及彩陶画纹饰等,而其中最能反映原始绘画艺术水平的当属岩画和彩陶画。原始的绘画不管是在洞窟中的,还是岩壁上的,尽都是表现了与狩猎有关的内容,除了赖以生存的动物和人类对自己的描绘外别无其他。显示着古朴、稚拙、粗犷的风格。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一种造型艺术。史前期的岩画,主要是用石器敲凿、磨刻而成的浮雕、线刻和以颜色涂绘的彩画。

绘制在彩陶器皿上的图纹,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原始绘画,其纹饰大致可分为像生性花纹和图案性花纹两类。其中以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绘画最为卓越,珍品尤多。黄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区,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色,是当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半坡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鱼类水族图像和庙底沟类型文化彩陶上的鸟类图像,大概都是图腾艺术的表现。在与这两种文化类型邻近和交叉地区的彩陶上还出现了鱼和鸟相结合的图像,这是半坡部族和庙底沟部族互相影响、融合而在绘画中的反映。

远古时期的绘画,技巧上虽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用以美化生活。但是,这些绘画都是基于某种明确的目的而描绘的,并不像现代人那样注重形态美和色调美等,而是集社会性、巫术性、宗教性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这些绘

画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原始时期,审美与实用是没有区别的,一切改变自然的尝试都是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这一点在中外绘画艺术初期尤其引人注目。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也是中国远古绘画的显著特点。

(二)先秦两汉时期的绘画

从现存最早的帛画来看,中国绘画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时期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汉代的墓室壁画、画像砖、青铜器上的纹饰、画像石及随葬帛画,其气魄宏大,笔势流动,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古籍中已出现有关绘画活动的记载,如周代宫廷及明堂中已有历史人物的画像。西周初期的铜器铭文中记录了以武王、成王二代伐商及巡省东方各国为内容的图画。《诗经·小雅·斯干》篇赞美周初的宗庙建筑给人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美好印象。孔子曾看见周的明堂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以垂兴废之戒焉” 。并且画了周公抱着成王朝会诸侯的图画,还见到周公背后的屏风上画了斧形的装饰。春秋时楚先王庙及卿祠堂中绘有历史、神话等内容的大型壁画。今年在河南安阳商代殷墟遗址及陕西扶风西周墓葬的发掘中都曾发现壁画残迹,两相印证,可知壁画已流行于当时上层社会。

先秦的绘画形象,还可从青铜器及玉器上的装饰纹样、战国时期漆器上的彩画,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和缯书图像中看到,中国绘画在当时已达到较高水平,为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社会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两汉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如西汉麒麟阁、东汉南宫云台和鲁灵光殿等处的壁画。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的侈夸的描写,给后世留下特别强烈的印象。鲁灵光殿的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其内容包括:太古开辟之时的“帝王”,例如驾着龙的五个远古“皇帝”、乘云车的九首人皇、麟身的付義、蛇躯的女娲、皇帝、唐虞、以及夏桀和妹嬉、殷纣和妲己、周幽和褒姒,以及忠臣、孝子、列士、贞女故事等。

汉代绘画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有趋于细密臻丽的帛画,生动地塑造了现实、历史及神话人物形象。汉代建筑物的内部以及檐的壁画、装饰,因为已无真正的木构的殿堂保存下来,所以只能在墓室壁画、享祠及墓室的画像石及画像砖、石阙等实物上获得可以和文字记载相印证的认识,因而这些实物就成了汉代绘画的真正的代表者。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为了解些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琳琅满目、缤纷多彩的生活画卷。它们构图饱满,不留余白,手法写实,同时能做到整体情绪、感情的表达,以人物为主,山水树木衬之。

汉代绘画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展了线的表现魅力,丰富了线的表现技法,能用线自如地表现力度、运动和速度,造成汉代美术流动的气势和古朴的风貌,奠定了中国美术以线为主、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佛教绘画的兴起,遍及大江南北,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同时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佛教美术的勃兴主要是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壁画中,以表现苦难和自我牺牲为主要特色的佛本生故事占据了主要地位。佛教相信生死轮回,认为人死可转世、行善者必受善报,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以前若干世行善的故事,从中宣扬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思想。佛教故事为了适应信众的欣赏习惯,必须在民族绘画基础上加以吸收与改造。佛教美术随佛教由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后,经各民族匠师创作即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再传至敦煌及内地,又进一步与汉族传统绘画相结合。从敦煌现存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可清楚地看到:那些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地区的绘画风格。而长带形构图,为加强宣传效果而由单幅发展为连续故事画,和某些生活细节形象的处理,又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常用的手法。

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南方经济的开发,也刺激和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上

层社会对绘画爱好和重视,并直接参加绘画创作,使绘画不仅是“百工”之事,而且涌现出一批有文化修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与广大工匠一起,为绘画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汉代流行的经史故事等题材的绘画虽仍占一定比重,但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却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中国绘画史中第一批为后世所崇奉的宗师就出现于此时,他们大多以人物画著称,显示了此时人物画的发展,即反映了时代特色,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山水画、花鸟画也开始萌芽。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花鸟画的发展略晚于山水画。山水画的发展受当时玄学思想、隐逸思想及山水诗的影响,是人们认识自然美、重视自然美的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这一时期提出山水画的精神是“畅神”,这不同于人物画的鉴戒功能,是以美感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是可以“卧游”的;同时认为山水画应倾注画家的思想感情, 所谓“神明降之,此画之情也”;另外揭示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初步解决了透视问题。这些都显示了山水画发展初始阶段的特征,而它的真正发展是在隋唐之后。

(四)隋唐时期的绘画

隋唐两代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如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日益成熟,花鸟画已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

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原画风的吴道子、周昉等人的人物画作品占了绝对优势。

唐代绘画题材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如表现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图景的《西方净土变相》, 其中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型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的壁画,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风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如长安佛寺中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的作品。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如吴道子的壁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创作了莼菜条的线描和淡设色的吴装样式。周昉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崭新形象,为后代所遵依,又显示出外来佛教绘画样式形象走向民族化的成熟。唐代人物画放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辇图》;也描绘了功臣勋将,如《凌烟阁功臣图》;相邻民族,如《西域图》、《职贡图》;皇室贵族,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文人雅士,如《醉学士图》等等。

山水画到了隋唐时期,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此时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山绿水得到了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隋代展子虔所画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画技巧上更有提高,对青绿山水的发展也作出了贡献。而吴道子于佛寺壁上画怪石崩滩,达到“若可扪酌”的真实效果,又因一日之内能在大同殿壁上画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 而与李思训之作“皆尽其妙”。 王维、张璪也以水墨山水著名,可见唐代山水画有着多种风貌,金碧青绿与水墨挥洒并行,并且注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社会的需求,花鸟画也开始兴起。唐代花鸟画侧重描绘鹰鹘、仙鹤、孔

雀、雉鸡、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丽。唐代绘画不仅大胆吸取、借鉴外来艺术的表现技巧,而且还通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到其他国家,当时大食都城中有中国画工献艺,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曾在中国以高价收购名画家作品,中国绘画通过中日两国的使者、商人、留学生、僧侣等传入日本,对日本古代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绘画灿烂而恢宏,具有雄健磅礴的时代精神和风貌。

(五)五代两宋辽金时期的绘画

五代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由于唐末以来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绘画艺术服务范围有所扩展,一些画家进入手工业行列,其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强了艺术与社会的联系。皇室贵族从政治需求及装饰环境出发,朝廷设置画院,宫廷绘画盛极一时,画院集纳了众多优秀画家,对绘画创作提出更多的要求,继西蜀、南唐之后,宋朝统治宫廷绘画最兴旺、最活跃的阶段。文人学士把绘画视为高雅的精神活动,并对绘画提出鲜明的审美标准,在创作和理论上都开始形成独特体系。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社会、宫廷、文人士大夫之间的绘画创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响,使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繁荣局面。

宋代绘画题材较唐代有很大扩展,人物画中宗教寺观壁画虽仍具一定规模,特别是道教绘画由于宋王朝对道教的提倡而有所发展,但石窟艺术已呈明衰退之势。寺观壁画中,为适应市民趣味,描绘生活形象及热闹场面的内容占了重要位置。经史题材的人物画,如《孝经图》、《诗经图》等也流行一时。但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如《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盘车图》、《耕织图》等;与节日民俗活动相结合的节令画,如《大傩图》、《冬至婴戏图》、《观灯图》等;借描绘历史传说反映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历史故事画,如《文姬归汉图》、《采薇图》等;描绘文人韵事的,如《西园雅集图》等,也占一定比重。肖像画已在社会上得到普及。版画除佛教经卷图像外,还用于经史著作,如《烈女传》等;科技书籍,如《营造法式》等;图谱、画谱,《梅花喜神谱》的插图。并已有独幅版画的出现。尤其是雕版印刷年节需要的年画,更使版画普及深入民间。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五代时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江南地区的董源、巨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区的山水画,风格各异,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

成的寒林平远,范宽的嵩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的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花鸟画也有着长足的发展,五代时江南徐熙的田园花果和西蜀黄荃的奇花异鸟分别具有野逸和富贵两种不同风格。北宋赵昌的设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败荷凫雁,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很高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风迥然不同。五代两宋绘画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创造,画家注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艺术上倡导写实,具有精密不苟、严谨认真的精神,但在创作中又注重提炼取舍,要求形神兼备,把工笔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纯用墨线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贡献,一些画家在写意人物花鸟上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丰富了绘画的形式和表现技巧。

(六)元、明、清时期的绘画

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绘画有了巨大变化。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而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除个别画家擅长外,则日益呈衰微之势,只有肖像画尚保持相当水平。文人画家不屑于迎合社会大众审美要求,而是借绘画抒写情操,发泄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并自鸣高雅,表现闲情逸趣。他们在艺术上敢于突破陈旧成法的藩篱,注意师法自然,勇于创造革新。文人画注意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相结合的题跋,创造了独特的表现形式。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钱选为代表,托复古以寻求新路,或格调古拙,或浑穆秀润,师古而不泥于古。但最能体现时代精神、风靡当代并影响后世的是元中后期的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大家,他们主要继承董源、居然的山水画传统,在创作思想和方法上又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但更能集古人之长,融进已意,自成家数,各具特色。他们同是遭受歧视的南人,身世坎坷悲苦,他们的山水画意境体现着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又是排泄胸中愤懑

的手段。倪瓒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主观意趣浓厚的元代山水画,其萧疏淡雅、简练超逸的创新风格实为中国山水画的新阶段,是文人画的范本。

而此后的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吴恽,又有带有鲜明个性的徐渭、陈洪绶、朱耷、石涛及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金农等人,则分别在不同方面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是民间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以及手工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举凡经史子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年画则由于雕版套色技术的成熟得以进一步推广普及。明清年画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传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描绘社会生活,表现神话传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们群众的美好愿望,手法活泼自由,色彩红火热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七)近代绘画

近代绘画主要指20世纪的绘画发展。世纪初“海上画派”中的赵之谦、任熊、任薰、任颐、虚谷、蒲华、吴昌硕,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打破了清代嘉庆、道光以来沉寂的画坛局面,为近代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派中的最后一位大师吴昌硕其作品虽以花卉为主,但兼作山水,精于画理,笔含篆法,墨韵深厚,其画笔墨淋漓,色彩浓郁,气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风,开现代写意画派新景象。其画影响到王震、陈师曾、齐白石。陈师曾早年留学日本,画山水勾多皴少,瘦骨嶙峋,笔简意饶,不入四王规范。陈师曾平生贡献教育,奖掖后进,对齐白石帮助尤多。齐白石的山水以借山图最为知名,所写出于胸臆,突破人家程式。

京城的另一山水名家溥儒,画综南宋名家,尤得马、夏遗意,淡雅秀逸。而与之齐名的张大千,早年涉猎各家,画路宽广,写蜀中山水,富有新意。金城于1919年在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留学英国的金城任会长。金城以摹古而著称,山水学戴熙笔法,而近代陆恢风格,有《画学讲义》行世,追随者众多。后来其子继承其遗志,成立“湖社”,影响直至津门。此系统的画

家胡佩衡、秦仲文、刘子久、陈少梅、惠孝同、溥松窗、吴镜汀、周元亮等,又都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改革中作出努力。岭南的“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对于绘画的革新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吸收日本画的风格,融会中西,所写山水常以写生为基础,并表现许多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他们的画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许多非议,但仍然在民国绘画史上有一席之地。

民国时期有一大批自海外学成归国的画家致力于国画的改良工作,他们学贯中西,以徐悲鸿为代表,提出了建立“新国画”的主张。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反映新生活为题材的“新山水画”在20世纪50年代最为流行。当时的的国画写生作为“新山水画”启幕的开场锣鼓,为国画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找到了摆脱旧法的途径,在此过程中,表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成了“新山水画”的主题。傅抱石、李可染、秦仲文、钱松喦、关山月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画家,他们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产生了大量作品。而集体合作和画幅巨大也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像黄宾、齐白石这样的一代宗师,仍然在传统的笔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并影响着后人。而林风眠则依然在他的西学基础上构造自己的山水或风景。

二、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

(一)、从创作理念来看,中国绘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以前的中国画论就有了这样深刻的阐述,可见中国画的起步就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笔墨里渗透的是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并不受外界自然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所以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线”在中国画家的笔下有极深刻的含义,往往是将许多繁复的事物,仅仅通过几条富有生命力的“线”表达出来。无论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中国画家依靠“线”来塑造心中的形象,因此得以形成各种含义迥异的“线”,以及各式各样的皴擦。这里的“线”在作品中是极

其重要的一个元素,“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优劣,因此,中国画家大都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家。

(三)、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绘画又一突出特点。中国画的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敢于舍弃对象外在的形态,敢于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而进行一些恰到好处的艺术夸张。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有时候完全省略环境描写,大胆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并借助观者的联想与想象去自由发挥。中国画的构图除紧密结合所描内容的“经营位置”之外,还讲求平面布局中的色、线、形的变化对比与呼应,虚实、疏密、开合、起伏、繁简、聚散的相生相应,这也是一个很突出的特色。

(四)、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中国画使用的是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所以笔法是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它的作用就是以不同的笔法墨法描写不同的形象,不仅表现创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也可以体现出创作者的个人风格。

(五)、以画为主,在一幅作品中加上诗文、书法、绘画以至印章的等艺术手段,也是中国画极为新颖的一个特色。它的形成过程很漫长,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同时,这些又能表达作者的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风格。这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画成为了以画为主体并有诗、书、印相辅相成的一门小型的“综合艺术”。

第三节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艺术时期的绘画

按照欧洲历史学家的划分,奴隶社会时期的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之为古典艺术。西方古典绘画的雏形指诞生于距今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等,如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但真正标志着绘画艺术的出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

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该从古希腊开始。雪莱曾在诗中吟道:“我们都是希腊人。”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艺术是古代不可企及的典范,而在古希腊造型艺术中,最高的成就似乎是雕塑与建筑。西方古人以健康发展的人类童年那种天真幼稚又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一方面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和谐、秩序、比例、平衡,并把它作为形式美的最高理想,构成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象与在艺术传达中所形成的艺术形象的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外进取,崇拜寄身于其中的自然,在艺术传达中往往以对自然的真实模仿作为主体把握现实美的最高理想。二者交汇于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使艺术的内在主体性与和谐、秩序、比例、平衡的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西方古代艺术鲜明的特点。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古代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

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许多古希腊画家比雕塑家更名重当时。但当时的绘画早已随时间湮没了,我们只能借助文字材料和大量遗存下来的瓶画来推想绘画的发展,瓶画从公式化的抽象装饰性逐渐转向对清晰的人物动作和故事情节的描绘。古典时期开始像表现神话及传说故事一样来表现日常生活场面,并淋漓尽致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到古典晚期更加侧重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在古希腊绘画的发展过程中,透视短缩法的运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希腊化时期,绘画以风俗画、风景画和景物画为主,倾向于用更富有说服力的透视短缩法和明暗手法来表现对象。

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们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本身的艺术并不发达,但罗马人征服了许多文化艺术繁荣的国家,将那里的大量艺术品,尤其是雕塑和绘画当作战利品劫运到罗马,同时还把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艺术家、工艺师、工匠等当奴隶和人质集中到罗马,这就为繁荣罗马文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据说当时罗马城人口只有6万,而劫得

的希腊雕刻艺术品却有几万之多。正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斯所言:“被俘的希腊反使蛮族主人成为俘虏,她把艺术带给了粗野不文明的拉丁姆。”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近代西方。对文艺复兴、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运动等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中世纪时期的绘画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由于封建思想和教会的统治,中世纪的文化艺术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因为基督教活动主要是在教堂,所以这一时期的美术和教堂建筑、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 绘画主要是镶嵌画,在希腊罗马美术中,镶嵌工艺主要用来铺筑地面,现在被用来制作壁画,作为向不识字的教徒传播和灌输宗教信条的工具。这时期绘画的主要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起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人物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中世纪时期的绘画可以分成早期基督教、拜占庭、罗马式和哥特式绘画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拜占庭绘画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哥特式时期,意大利画家从拜占庭绘画中蕴涵的希腊绘画要素入手,最先开始了对在平面上造成景深错觉的透视短缩法的研究,并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这种追求逐渐波及其他国家。但在美术家的兴趣转向探索视觉法则,根据自然来创作的时候,中世纪美术便告终结了。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文艺复兴是15、16世纪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则可上溯到14世纪。这个时期因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的需要,发生了一场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以反对封建思想意识和基督教神学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而被称作“文艺复兴”。这个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遍及全欧,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也体现了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美术家们的思想逐渐从长期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摆脱着中世纪的规范,从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借助理性和科学的知识,勇于探索,力图在美术创作上开拓出新局面,使活生生的形象和场景反映在美术作品中,让它成为一种再现性的美术。在绘画领域中,他们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发明了透视法,解决了在平面上真实地表现三度空间的方法,尽力让二维平面具有三维空间感,并使立体人物活动在其中,从而实现古希腊人追求过的那种错觉性效果,让人们把美术品当成真实生活的写照,当成可感、可触、可知的事物。同时,改革了油画材料和技法,大大地提高了油画的艺术表现力,使西方绘画描绘客观对象的技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产生了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乔尔乔涅、提香、扬·凡·埃克、勃鲁盖尔、丢勒、荷尔拜因等一批成绩卓著的画家。艺术家们的实践,体现着新的时代精神,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近代美术创作的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佛洛伦萨早期文艺复兴美术家吉贝尔蒂、多纳泰罗、布鲁内莱斯基在开创新道路、新风格方面,作出了更大贡献。布鲁内莱斯基并非画家,可他却对绘画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在线透视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新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线透视制造真实空间的错觉,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从马萨乔开始,要在三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空间的现实世界的假象,就成为西方众多画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绘画借助科学要同自然争胜了。在马萨乔利用透视描绘建筑、利用明暗刻画形体的作法上,不难看出这种追求。

在佛罗伦萨众多画家中,15世纪下半叶的波提切利是最有特色的人物。波提切利是在美第奇家族的文化人圈子内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曾师从利比学艺,把后者运用线条造型的手法发展成一种更优美、更抒情的风格。波提切利同那个时代的不少画家一样,也绘制了许多宗教画,但他最著名、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却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创作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

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作品中获得了完美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让人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达·芬奇 是最富思想性的画家,他认为艺术必须以对自然的科学研究为基础。他发明了“渐隐法”,成功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的细微变化。米开朗琪罗的绘画里显露出雕塑式的手法和近乎夸张的强烈情感。拉斐尔的作品则将二者的技法和纪念碑式的造型合二为一,同时赋予他的绘画以古典式的均衡和克制的端庄。他们将16世纪意大利绘画推向顶峰,罗马成为西方世界不可争辩的艺术与文化中心。

威尼斯画派像佛罗伦萨画家们重视素描一样重视色彩,巧妙地运用色彩和光线统一画面。为了迎合威尼斯富有的商贾阶级讲究阔绰排场和追求欢快的享乐主义趣味,画家们喜欢用图画来表现牧歌式的田园爱情故事和美丽的女神。他们的作品不像佛罗伦萨画家们那样醉心于哲学的、心理学的主题,他们的目的是触动人们的感官而非思想。这一派的重要画家有提香、乔尔乔纳、委罗内塞等人。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西欧各国也都先后出现了人文主义的创作。尼德兰、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都为欧洲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由于地理、历史、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美术受中世纪哥特式艺术传统的熏陶,宗教气息十分浓厚,文艺复兴精神在这里更多地体现为对世俗风情的描绘。位于德国和法国之间的尼德兰,是文艺复兴较早出现的北欧地区。凡·埃克兄弟便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他们的著名代表作《根特祭坛画》,就是采用改良后的油画技术绘制的,这是一套圣经题材的绘画,画中的人物画得很真实,背景中的风景在精细描绘中体现出抒情成分,表明了油画新技术的表现力。就艺术成就而言,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建树,因而也是最重要的画家。除了借用基督教的题材去阐发他反对西班牙统治的爱国思想,他还创作了大量乡土气息浓郁的农村风俗画和风景画。表现冬天山区美丽景色和狩猎生活的《冬猎》便是其中之一。画中充满了世俗的真实气息,萧瑟干冷的特点是在色调、情调的统一中表达出来的。冬天的寒冷,原野的广阔的空间感,都得到了非常出

色的表现,由于他很注重农民生活的真实场景,人们称他为农民“勃鲁盖尔”。又由于他画出了真实的自然,充分显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所达到的惊人的写实技巧,同时也表明欧洲的风景画至此已经成熟。

(图2-4)

(四)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时期的绘画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欧洲文化史中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关于巴洛克的名称有两种说法:原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奇特、古怪或荒谬的思想。巴洛克时期绘画的主要代表有比利时画家鲁本斯,同时还有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盖兹、英国的凡·戴克、意大利的贝尼尼和卡拉瓦乔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还要更强调人文意识。鲁本斯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绘画的最高成就,他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他罕见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体现在他巴洛克式的绘画语言里,在作品中创造出了一种充满生机、熠熠生辉的艺术表现形式。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的“宫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线下工作的织女,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派画家产生很大的启示。

巴洛克绘画是在对样式主义的矫饰风格的反驳之中产生的,绘画题材以宗教和异教神话为主,肖像画也十分发达,画面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巴洛克绘画的典型特征是强调光线和色彩;模式单纯而平衡,强调斜线的运用,有意打破均衡,造成运动感;偏爱比较复杂的构图,夸张透视线的角度,拓展画面的深度空间。最后这个特点在天顶画中运用最多,造成屋顶向天顶开敞的效果,使绘画与建筑完美结合。法国绘画以普桑和洛兰为代表,具有理想化的倾向,是一种明显被缓和了的、古典化的巴洛克风格。荷兰的画家们不再服务于单个赞助人,转而进入市场。激烈的竞争使画家们将16世纪出现的绘画专门化倾向推向极致,于是,风景画、海景画、静物画和风俗画都独立了出来。画家们遵循北方的艺术传统,在快乐、质朴的绘画中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

比较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洛可可画家选用清淡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爱情神话中等来点缀画中氛围,风格纤巧、精美,令画面变得优美而神秘。(图2-5)

图2-5

洛可可风格细致地表现在人像画中,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充分显示出当时的美学特征,开始摒弃宗教、政治的色彩,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而是崇尚那种华丽繁缛的风格,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充分显示出贵族的审美情趣。而洛可可的风景画则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的男男女女在悠

闲地游山玩水。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在华托的绘画中,鲁本斯的影响最为明显。不过他缓和了这位巴洛克大师有力的表现,把它引进了洛可可风格,使它同一种令人想起提香与乔尔乔涅的更轻松的气氛混合在一起。华托绘画的新奇之感,来自它那种传达生活变幻无常的强烈意识。他的人物,身着华美的服饰参加聚会,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的约束,享受着一种乐园夏天傍晚的柔和而又透明的空气。法国画家夏尔丹也是洛可可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不仅受到了鲁本斯的影响,也受到了荷兰写实主义的影响。在华托捕捉到贵族的幻想与精致的游乐场面之时,夏尔丹则传达出资产阶级单纯而又有节制的快乐。夏尔丹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五)19世纪西方绘画

19世纪是欧洲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艺术运动的崛起,如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个时期重大的历史变动有关。这表现在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以及他们希图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创造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要通过人的形象,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去反映社会问题。借鉴文学戏剧方面的经验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实践中恰当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发挥绘画的专长,许多艺术家在这方面作了探索。追求思想道德的作用,当然是好的,但只有充分掌握艺术的审美特性,发挥艺术美的愉悦性,这种作用才能体现得更为完满。巡回画派的画家由于试图更多地反映社会问题,有时更过多地把文学和戏剧的情节引入绘画,不但产生令人费解的偏向,而且在绘画形象本身的感染力以及色彩、笔法等方面的缺乏创造,也降低了艺术的魅力。当然,作为艺术的实践家,他们不会没有意识到形式技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新古典主义是作为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有力反动出现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受到德国理论家温克尔曼的影响,采用理性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把纯粹和简洁

的形式作为最高理想,强调结实、准确的素描和构图,色彩被看做次要因素,画家追求画面浮雕般的舞台效果,反对巴洛克绘画中强烈、夸张的透视效果。这种对透视的有意识的反对,被现代画家发展到极致而走向平面化。但当新古典主义退化成对古代艺术机械的模仿时,就演变成学院式的僵化风格,并最终服务于政治。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19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浪漫主义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的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美学著作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从根本上说,19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浪漫主义派画家们感到必须摆脱精神重压。浪漫派画家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为人类文化创造了丰硕的财富,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其留下不朽的作品有:《加利列海》、《自由领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等。

图2-6

《自由引导人民》(图2-6)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画家以奔放的热情歌颂了1830年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加的革命运动。这幅画气势磅礴,画面结构紧凑,色调丰富炽热,用笔奔放,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在这里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画派的出现,是在复辟时代末期和七月革命初期,波旁王朝的腐化和政治空气的低压之际。一些画家希望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自由的理想,而巴黎郊外白露附近有个巴比松小村,有一群画家常常到哪里写生,甚或住在那里画画,人们即称这群画家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面对自然写生,极力追求光和色的效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以及色彩美给人的愉悦的感受,是十分强大

的。而大自然的美所提供给人的色彩感受,又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印象派画家在色彩上的创造,是一项有益的革新,尤其是在风景画中,他们扩大了视觉感受的领域,从而丰富和推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现实主义既然要求真实地去反映现实,那么,印象派忠于自己视觉的真实感受,排除先验的成见,应该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 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 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以及保罗·塞尚等。印象主义是欧洲美术史上自文艺复兴以来最具革命性的运动,它不仅带来了绘画技法的革新,也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传统,使自己的创作进一步摆脱了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 摆脱了讲述故事的传统绘画程式约束, 艺术家们走出画室, 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 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 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 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 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 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 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创举和对绘画的革命。印象派美术运动的影响遍及各国, 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 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珍宝。

二、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 在东西方绘画艺术中有相通的东西,但因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色。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是分不开的。

(一)西方绘画偏重写实、求真,偏重表现主体以客观的态度感受社会生活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与此相联系,重视对客观事物形体状貌的描绘,偏重客观的精神——心理建构和艺术传达中物质媒介的建构,也就成了西方艺术家们比较一致的审美理想。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绘画艺术中这种写实、求真、讲究形似的艺术特色,这种内在主体性表现的方式,早在希腊的壁画中已见端倪。庞培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壁

画,就仿佛移三维空间中实体建构的雕象于画面之上。据说著名画家宙可西斯画海伦后,是把现实生活中众多美女的形体特点集于一身,可见其精神——心理中内在审美意象的建构,既渗透了主体的审美理想,又偏于客观。这种文化与艺术传统一直影响到西方近代。

(二)西方绘画艺术以形似作为基本原则。达·芬奇认为,圆描(立体雕塑式的描绘法)是绘画的主体与灵魂。他们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当然,西方绘画的审美理想,也并非只强调外形的逼真而否定对客体精神风貌的描绘和对画家审美情感的表现,而是强调以形似的刻划作为前提,在偏于客观的基础上,把客体对象的形似神似与画家的情感表现有机统一起来。 但西方近代某些绘画作品几乎把这种写实求真的传统推向了极端。恐怕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才必然出现了作为它的对立物的另一极端,各种现代派表现方法的出现,运用色彩与线条对艺术家主体的某种审美情感进行抽象的、象征的表现。

(三) 西方传统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擅长描述。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很多作品都有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和经典的情节叙述。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情节的表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 课后复习题:

1. 为什么说绘画艺术可以激发人的丰富想象?

2. 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3. 简要谈谈你对勃鲁盖尔的作品《冬猎》的看法。

4. 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绘画有哪些主要作家?


相关文章

  • 标志设计第一课时教案
  • 初一美术公开课教案 第4课 标志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生活中的标志,学习标志设计的几种常用手法. (二)过程目标:在大胆表现.自我创意中,打开发散性的设计思维. (三)情感目标:认识标志设计之美,体验标志创意之美,增加对 ...查看


  • 艺术档案管理办法
  • 艺术档案管理办法 文化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1号 颁布日期:20011231 实施日期:20020201 颁布单位:文化部. 国家档案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艺术档案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艺术档案在文化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查看


  • 留得残荷听雨声 1
  • [摘 要]绘画不只是让人感受美的感觉的作品,还是表达感情.寄托心灵的一种艺术语言,是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感受.对自然的热爱,是我们情感依靠的港湾.山水画磅礴大气或俊秀虚渺.花鸟画群芳争艳或清新淡雅.人物画鲜亮夺目或静穆脱俗,无论哪种绘 ...查看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空间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线条 . 形体 . 结构 和 色彩 . 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 .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杜 ...查看


  • 2506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1
  •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 . 和 . 3.20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 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查看


  • 美丽乡村行5定稿
  • "美丽乡村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 全市广泛深入开展 编者按:我市自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以来,以示范片区带动,推进"生态环境.新型社区.创业增收.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等五大工程建 ...查看


  •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教案定稿
  • 第三课 神奇的汉字 第一课时 字之处,本为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产生于长期的劳动实践 2.掌握造字的四种方法及其特点 3.了解汉字演变的流程及隶变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造字法及隶变 教学设计 1.文字是怎么产生的 自从有了人类,大概就有了 ...查看


  • 西方文学与文化习题库定稿(有答案)
  • 祝大家复习开心,考试取得好成绩! 陈玉蓉 <西方文学与文化>课程考试使用题库 使用时间:2013-2014学年第1学期 适用班级:12理工广电班 第一章 古代文化与文学 1.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查看


  • 尽精微 致广大
  • --写在<脉>创作之后 龙岗职业技术学校 许卫国 摘 要:与其说油画创作是作画的过程,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思考与设计的过程,思考与设计应该先于作画,好的油画作品都需要反复思考和多次设计之后才能定型.生命--绿色.生命如果要用颜色来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