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魔法
我拥有梦想,我用信念检验梦想。我敢于冒险,我实现理想而使梦想成真。
——沃尔特·迪士尼
1923年,美国中西部一个年轻的美术家艰难地进入了影片制作行业,建立起一家公司;80多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了一家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基业长青的企业,并以它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人的眼光。Disney,这个家喻户晓的单词,是包含着怎样的文化怎样的魔法,使得人们为它而疯狂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迪士尼的一些核心理念:
以创造力,梦想与想象力不断追求进步
狂热地注意一贯性与细节
狂热地控制与保存迪士尼的“魔力”形象
带给千百万人快乐
„„ „„
这些核心理念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在这个树干上,迪士尼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梦想与创新
迪士尼的人们,似乎都是梦想家。从沃尔特·迪士尼起,总是会有人提出貌似不靠谱的想法。比如迪士尼公园的水上乐园“暴风雪海滩”,就是项目组看到一个水晶雪球浮想联翩而诞生的。可是是什么驱动着员工们去梦想,去想象,去创新呢?
从一方面来说,迪士尼的“梦想文化”大大得益于它与迪士尼乐园一起诞生的“梦幻工程”创作组。组内的梦幻工程师们会通过构想创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景点来发扬迪士尼的传统。这无疑也为其他员工起到了带头作用。比尔·卡波达戈利和林恩·杰克逊发起的“梦想度假活动”的灵感也来自于这个小组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另外,迪士尼早期一直与创新性企业皮克斯公司保持着良好关系,虽然这份关系一度被破坏而中断,但最终迪士尼的接班人鲍勃·伊格还是花巨资(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恢复了迪士尼的创造力和梦想力。
另一方面,迪士尼很注重对“底班成员”(也就是大多数公司的员工)梦想力的培养。沃尔特在任时,会要求所有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公司内部等级观念便悄然消失了,所有员工在对某个电影剧本,主题公园某个景点或某个动画片制作流程提出修改意见时,都可以当面向沃尔特提出。尽管公司规模扩大后这种做法越来越不现实,但公司总会定期提供机会,让所有人员都开动脑筋,提出好点子。例如前任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在执政初期开创的“铜锣秀”活动,每年三次,从动画师到书记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意。诸如此类的活动大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自由氛围——梦想的自由,还有对“底层班子”来说,与企业最高领导者分享梦想的自由。当员工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创造力时,还愁什么创意不够呢?
二、细节,还是细节
迪士尼是一个由完美主义者们创造并扩张的世界。无论是在理论培训和核心价值灌输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无论是总裁还是员工,都会孜孜不倦地注意细节,追求完美。这也是迪士尼在诸多娱乐类公司中显得鹤立鸡群的原因之一。
对员工的理念方面的教导永远都是必要的,只是不同企业做的程度不同。在这方面,
迪士尼堪称典范。迪士尼确保每一名员工(包括保安和街道清洁工)都接受迪士尼大学的正式员工培训教程。他们要学习一种新语言(如:“员工”是“演员”,“职务说明”是“剧本”等)并在培训员的教导下不断做有关迪士尼文化的练习,还要学习迪士尼大学的教科书„„这样,他们可以充分吸收“在这里,每时每刻对顾客来说都是充满奇迹的,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观念,由衷的觉得自己很重要,从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所以可以说,每一个“迪士尼人”都充分理解了迪士尼的基本信念和核心价值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迪士尼的核心理念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未曾随机起伏,永葆青春。
在迪士尼世界的建构中,迪士尼也不断宣扬着自己的“完美主义”。为了画出完美的动画,迪士尼提供给动画师们真正的动物进行创作,甚至连企鹅都能找到。动画片也对细节一丝不苟。在制作《兔子罗杰》时,有一个场景是一个人偶然跑进灯光中。原本这个场景中是没有影子的,但动画师马上指出这不符合实际,为了这几秒种的完美无憾,他们从头再来,多画了几百幅画,也造就了“灯影效果”这个隐语。从此,迪士尼的人们会说要“保证‘灯影效果’”。还有据说,当迪士尼乐园修建完毕开始运营后,沃尔特因丛林巡航景点实际游览时长与广告不一致而十分不悦,明确表示这背离了迪士尼的文化和对品质的要求,并且他不会容忍任何忽视细节的行为。即使是垃圾桶的摆放,油漆的质量和乐园的色彩搭配这样的小事都不会被放过。正是这些细节让迪士尼的客人们真正有了精彩绝伦的感受。
迪士尼的服务细节也令人不禁啧啧赞叹。前面提到过清洁工都要接受迪士尼大学的额外培训,这是为了确保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耐心回答即将离开乐园的客人提出的问题。其实,公司员工不遗余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故事俯拾即是,比如有一次,夫妇二人带三个小女儿入住迪士尼酒店,每个女孩都抱着泰迪熊。连续三天晚上,游玩归来的一家人都发现泰迪熊们“有活动”:第一天是享用茶点——真的有曲奇饼干和牛奶等食物摆在桌上;第二天是读米老鼠故事书;第三天则是玩牌。可以想象,孩子们看到这些会有多快乐。还有,在出售迪士尼分时公寓时,工作人员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高压推销,而是简单地提供了价格和一个光碟,并且提前办好了异地成交的一切手续,使得每一个购买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服务。
三、偏执狂的魔法秘密
在保存自我形象和理念的狂热方面,应该少有公司能和迪士尼公司匹敌。这种教派般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创办人沃尔特。或许最初这只是沃尔特的理念、要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它终于转化为了这个企业的一种独特文化。
为了保持公司形象,保存每一个角色的一贯性和庄严性,迪士尼在员工个人仪容,招聘和培训方面都有着小心的控制。迪士尼的员工有一种相当标准化的仪容。同时,迪士尼的培训教导新人们:“我们让大家快乐„„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戏里排定的一个角色”“即使这一天很辛苦,我们也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必须展现真诚的笑容„„请记住:我是领薪水来微笑的”。另外,忠心的迪士尼人可以犯错而继续得到机会,但违反公司神圣的理念或表现不忠,就会受到立即而无理开除的惩罚。这些“把关”的规定,使得迪士尼的形象近乎始终如一,形可变而神不改。
迪士尼的保密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公司内部的运作大多秘而不宣,平添神秘感和精英意识。例如,除了已经发誓保守秘密的特定演员之外,谁也窥不到乐园里角色的训练;采访迪士尼的人都会遭遇守门人的拼命抵抗。一切都是为了不让这个“神奇王国”的秘密外泄。一位作家说过:“迪士尼是一家封闭得让人奇怪的公司。他们严密控制一切,那种偏执狂程度之高,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写美国企业消息所罕见的。”这种对秘密运作和控制的沉迷,无疑给原已在人们眼中很神奇的迪士尼更增添了“魔力”。迪士尼所做的一切都为创造教派一般的信仰添砖加瓦,以至于这种信仰甚至延伸到了顾客身上。
四、创造快乐
“创造快乐”可以说是迪士尼公司理念核心中的核心。迪士尼可以从一个小工作室发展成一家大公司大企业,可以从做动画片发展到做动画电影再到兴建迪士尼乐园,可以从单纯的娱乐行业发展到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图书,家居用品等多个行业,但这个理念从来没有改变过。可以说,迪士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带给千万人快乐”。确实,这种理念已经发展成了覆盖世界的大文化。无论是谁,听到“迪士尼”这个名字时,都会或多或少联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带来的欢乐;无论是谁,一进入迪士尼公园,都会感到身处欢乐谷中,情不自禁地和迪士尼一起high起来。可以预测,在未来迪士尼还会继续创造欢乐,给更多的人带来欢乐。
参考文献: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 杰里·波勒斯)
《迪士尼的魔法》(比尔·卡波达戈利; 林恩·杰克逊)
维基百科
迪士尼的魔法
我拥有梦想,我用信念检验梦想。我敢于冒险,我实现理想而使梦想成真。
——沃尔特·迪士尼
1923年,美国中西部一个年轻的美术家艰难地进入了影片制作行业,建立起一家公司;80多年过去了,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了一家可以说是高瞻远瞩,基业长青的企业,并以它特殊的魅力吸引着全球人的眼光。Disney,这个家喻户晓的单词,是包含着怎样的文化怎样的魔法,使得人们为它而疯狂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迪士尼的一些核心理念:
以创造力,梦想与想象力不断追求进步
狂热地注意一贯性与细节
狂热地控制与保存迪士尼的“魔力”形象
带给千百万人快乐
„„ „„
这些核心理念就好比一棵树的树干,在这个树干上,迪士尼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梦想与创新
迪士尼的人们,似乎都是梦想家。从沃尔特·迪士尼起,总是会有人提出貌似不靠谱的想法。比如迪士尼公园的水上乐园“暴风雪海滩”,就是项目组看到一个水晶雪球浮想联翩而诞生的。可是是什么驱动着员工们去梦想,去想象,去创新呢?
从一方面来说,迪士尼的“梦想文化”大大得益于它与迪士尼乐园一起诞生的“梦幻工程”创作组。组内的梦幻工程师们会通过构想创新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景点来发扬迪士尼的传统。这无疑也为其他员工起到了带头作用。比尔·卡波达戈利和林恩·杰克逊发起的“梦想度假活动”的灵感也来自于这个小组丰富的想象力和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另外,迪士尼早期一直与创新性企业皮克斯公司保持着良好关系,虽然这份关系一度被破坏而中断,但最终迪士尼的接班人鲍勃·伊格还是花巨资(74亿美元)收购了皮克斯,恢复了迪士尼的创造力和梦想力。
另一方面,迪士尼很注重对“底班成员”(也就是大多数公司的员工)梦想力的培养。沃尔特在任时,会要求所有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时公司内部等级观念便悄然消失了,所有员工在对某个电影剧本,主题公园某个景点或某个动画片制作流程提出修改意见时,都可以当面向沃尔特提出。尽管公司规模扩大后这种做法越来越不现实,但公司总会定期提供机会,让所有人员都开动脑筋,提出好点子。例如前任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在执政初期开创的“铜锣秀”活动,每年三次,从动画师到书记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创意。诸如此类的活动大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自由氛围——梦想的自由,还有对“底层班子”来说,与企业最高领导者分享梦想的自由。当员工可以放心地表达自己创造力时,还愁什么创意不够呢?
二、细节,还是细节
迪士尼是一个由完美主义者们创造并扩张的世界。无论是在理论培训和核心价值灌输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中,无论是总裁还是员工,都会孜孜不倦地注意细节,追求完美。这也是迪士尼在诸多娱乐类公司中显得鹤立鸡群的原因之一。
对员工的理念方面的教导永远都是必要的,只是不同企业做的程度不同。在这方面,
迪士尼堪称典范。迪士尼确保每一名员工(包括保安和街道清洁工)都接受迪士尼大学的正式员工培训教程。他们要学习一种新语言(如:“员工”是“演员”,“职务说明”是“剧本”等)并在培训员的教导下不断做有关迪士尼文化的练习,还要学习迪士尼大学的教科书„„这样,他们可以充分吸收“在这里,每时每刻对顾客来说都是充满奇迹的,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观念,由衷的觉得自己很重要,从而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所以可以说,每一个“迪士尼人”都充分理解了迪士尼的基本信念和核心价值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迪士尼的核心理念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却未曾随机起伏,永葆青春。
在迪士尼世界的建构中,迪士尼也不断宣扬着自己的“完美主义”。为了画出完美的动画,迪士尼提供给动画师们真正的动物进行创作,甚至连企鹅都能找到。动画片也对细节一丝不苟。在制作《兔子罗杰》时,有一个场景是一个人偶然跑进灯光中。原本这个场景中是没有影子的,但动画师马上指出这不符合实际,为了这几秒种的完美无憾,他们从头再来,多画了几百幅画,也造就了“灯影效果”这个隐语。从此,迪士尼的人们会说要“保证‘灯影效果’”。还有据说,当迪士尼乐园修建完毕开始运营后,沃尔特因丛林巡航景点实际游览时长与广告不一致而十分不悦,明确表示这背离了迪士尼的文化和对品质的要求,并且他不会容忍任何忽视细节的行为。即使是垃圾桶的摆放,油漆的质量和乐园的色彩搭配这样的小事都不会被放过。正是这些细节让迪士尼的客人们真正有了精彩绝伦的感受。
迪士尼的服务细节也令人不禁啧啧赞叹。前面提到过清洁工都要接受迪士尼大学的额外培训,这是为了确保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耐心回答即将离开乐园的客人提出的问题。其实,公司员工不遗余力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故事俯拾即是,比如有一次,夫妇二人带三个小女儿入住迪士尼酒店,每个女孩都抱着泰迪熊。连续三天晚上,游玩归来的一家人都发现泰迪熊们“有活动”:第一天是享用茶点——真的有曲奇饼干和牛奶等食物摆在桌上;第二天是读米老鼠故事书;第三天则是玩牌。可以想象,孩子们看到这些会有多快乐。还有,在出售迪士尼分时公寓时,工作人员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高压推销,而是简单地提供了价格和一个光碟,并且提前办好了异地成交的一切手续,使得每一个购买者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服务。
三、偏执狂的魔法秘密
在保存自我形象和理念的狂热方面,应该少有公司能和迪士尼公司匹敌。这种教派般的信仰可以追溯到创办人沃尔特。或许最初这只是沃尔特的理念、要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时光,它终于转化为了这个企业的一种独特文化。
为了保持公司形象,保存每一个角色的一贯性和庄严性,迪士尼在员工个人仪容,招聘和培训方面都有着小心的控制。迪士尼的员工有一种相当标准化的仪容。同时,迪士尼的培训教导新人们:“我们让大家快乐„„每一个人都是我们戏里排定的一个角色”“即使这一天很辛苦,我们也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必须展现真诚的笑容„„请记住:我是领薪水来微笑的”。另外,忠心的迪士尼人可以犯错而继续得到机会,但违反公司神圣的理念或表现不忠,就会受到立即而无理开除的惩罚。这些“把关”的规定,使得迪士尼的形象近乎始终如一,形可变而神不改。
迪士尼的保密能力也是首屈一指的。公司内部的运作大多秘而不宣,平添神秘感和精英意识。例如,除了已经发誓保守秘密的特定演员之外,谁也窥不到乐园里角色的训练;采访迪士尼的人都会遭遇守门人的拼命抵抗。一切都是为了不让这个“神奇王国”的秘密外泄。一位作家说过:“迪士尼是一家封闭得让人奇怪的公司。他们严密控制一切,那种偏执狂程度之高,是我这么多年以来写美国企业消息所罕见的。”这种对秘密运作和控制的沉迷,无疑给原已在人们眼中很神奇的迪士尼更增添了“魔力”。迪士尼所做的一切都为创造教派一般的信仰添砖加瓦,以至于这种信仰甚至延伸到了顾客身上。
四、创造快乐
“创造快乐”可以说是迪士尼公司理念核心中的核心。迪士尼可以从一个小工作室发展成一家大公司大企业,可以从做动画片发展到做动画电影再到兴建迪士尼乐园,可以从单纯的娱乐行业发展到电子产品,服装,玩具,图书,家居用品等多个行业,但这个理念从来没有改变过。可以说,迪士尼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带给千万人快乐”。确实,这种理念已经发展成了覆盖世界的大文化。无论是谁,听到“迪士尼”这个名字时,都会或多或少联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带来的欢乐;无论是谁,一进入迪士尼公园,都会感到身处欢乐谷中,情不自禁地和迪士尼一起high起来。可以预测,在未来迪士尼还会继续创造欢乐,给更多的人带来欢乐。
参考文献:
《基业长青》(吉姆·柯林斯; 杰里·波勒斯)
《迪士尼的魔法》(比尔·卡波达戈利; 林恩·杰克逊)
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