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条件想起(公开课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

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猜年龄。

(1) 同学们,今天是咱们第二次见面,凭你的直觉猜猜看,沈老师今年几岁?

(2) 答案还真不少呢!到底有没有同学猜对呢?沈老师给你提供两个条件你再来猜。这

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出示:学生10岁)还有一个条件是“老师比学生大27岁”(出示),现在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大家一起说——(出示:老师37岁),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看来你是根据这两个重要的条件得出了老师的年龄。

(3) 如果老师再告诉你老师的女儿比老师小26岁(出示:女儿比老师小26岁),你又

能知道什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得到女儿的年龄的呀?

(4) 那根据女儿的年龄11岁和老师的身高160厘米,你还能求出些什么呢?为什么?

2、揭题:看来,只有依靠两个存在关系的条件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板书:条件 )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二、 形成策略

1、理解题意

(1)瞧,勤劳的小猴正帮妈妈摘桃呢!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题,想想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2)交流: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条件?(圈出:一个是“第一天摘了30个”,还有一个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3)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4)在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更难理解些?(板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条件的?

(5)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这个条件的意思吗?(根据学生回答一次板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

(6)小结:看来,这个条件是可以一步一步往下推算的。(板书:省略号)读题的时候就要这样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贴:读题 )

2、分析数量关系

(1)同学们,理解了条件的含义,才能理清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贴:分析)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像这样来说说你的打算吗?(出示: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 )和( )可以算出( ))在四人小组里一起说说看!

(2)交流:完成板书:

(3)分析得头头是道,谁再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3、解答

(1)分析清楚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来解答了(板贴:解答),根据刚才的分析,你

确定先算什么?怎样列式?(板书:第二天:30+5=35(个))再算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也可以像这样列表找到答案。(板贴:表格)打开书72页第一个框里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求出答案,不要忘了写上答句。

(2)交流1:哪些同学是列表解决的?我们一起说说你是怎样填的?追问:第四天的“40个”根据什么条件得到的呀?

交流2:列式计算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请一名代表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交流3:想想看,还有其它列式计算的方法吗?

(3)小结:看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板贴:列式计算 列表)

(4)但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都是根据什么最终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

(5)完善课题:是呀,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板书:从 想起),一步步推算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贴: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起说——(从条件想起)

4、回顾反思

(1)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我们成功解决了小猴摘桃的问题。如果请你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板贴:回顾反思),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或者说你又知道了哪些新的东西?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书上小卡通的体会。

读题的评价:读懂题目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分析数量关系的评价:数量关系分析得对与错就决定了能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3)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和体会。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例题和刚开始的年龄问题放在一起来比一比的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4)引导说出:都是从条件想起,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熟悉策略

1、想想做做1的第2小题

(1)那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钢笔有?支)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出示: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你还能提出和刚才不同的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圆珠笔有?支)

(3)那么这两个问题你准备先算哪个?再算哪个?

(4)那你能不能像刚才这样(指板书的分析过程)来说说这里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根据( )和( )可以算出什么. 。先自己想一想。谁来试试看?

(5)根据学生回答移动条件和问题逐步出示:

(6)怎样求钢笔有多少支? 谁来口头列式?圆珠笔有多少支呢?(出示:3×10=30支 30+18=48支)

(7)小结:看,两个有着一定关系的条件能够求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求出来后就又作为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合起来就又能求出第二个问题,多么像爬楼梯,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地。

2、想想做做1的第1小题

(1)而条件正是我们走向目的地的一根根拐杖。有的时候条件并不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而是以其它形式呈现的。(出示两架天平)你从中看出了哪些条件?(出示:5个苹果 重500克 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2)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个苹果?克 一个橙子?克)

(3)这两个问题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你还能像刚才那样,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根据( )和( )可以算出什么. 来分析分析吗?(分步出示框架图)

我们同桌合作,一个说分析过程,一个口头列式。

(4)选一组同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把条件和问题填入框架图)

(5)祝贺你们合作愉快。

2、想想做做3

(1)同学们,从条件想起,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瞧,这里就有一个排队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有信心吗?

(2)先在图中标出两人的位置,再解答。

(3)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追问:芳芳的位置是根据题目中的哪个条件来确定的?兵兵的位置呢?

(4)这位同学是数出了两人之间有6人,还有别的方法得到6人吗?(出示:18-8=10人10-4=6人)(评价:通过列式计算同样可以找到答案)

(5)小结:同学们,我们再一次从条件想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还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3、想想做做4

(1)下面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问题等着大家呢!(出示:题目)

(2)请你独立读题、分析及解答,并把解答过程记录在练习纸上。好的同学可以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3)交流1:15×8=120块 120-70=50块 说说你是先根据——再根据——

(4)交流2: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着图来数一数,说明你已经关注了隐藏在图中的条件了,真了不起!

(5)小结:看来我们从条件想起的时候要兼顾文字条件和图中的条件。

五、回顾全课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说出: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步骤;列表、画图、列式都可以找到答案。

2、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从条件想起”只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相信大家一定能通过努力自己去研究、发现更多的策略,用好策略,解决问题!

六、游戏:猜猜看

1、出示想想做做5:猜猜看,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看来答案不统一,怎么办?

2、动手画一画。有答案了吗? 我说“预备起”大家一起说,准备好了吗?“预备起”!

3、如果把这里的框去掉,第1次画2个,第二次画4个,第3次画8个,继续画下去,第10次可以画几个,第100次可以画几个,你还愿意动手画一画来找答案吗?

4、那么这里面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规律呢,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索,去研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3页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

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猜年龄。

(1) 同学们,今天是咱们第二次见面,凭你的直觉猜猜看,沈老师今年几岁?

(2) 答案还真不少呢!到底有没有同学猜对呢?沈老师给你提供两个条件你再来猜。这

位同学你今年几岁?(出示:学生10岁)还有一个条件是“老师比学生大27岁”(出示),现在你知道老师今年几岁了吗?大家一起说——(出示:老师37岁),你是怎么知道的呀?看来你是根据这两个重要的条件得出了老师的年龄。

(3) 如果老师再告诉你老师的女儿比老师小26岁(出示:女儿比老师小26岁),你又

能知道什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得到女儿的年龄的呀?

(4) 那根据女儿的年龄11岁和老师的身高160厘米,你还能求出些什么呢?为什么?

2、揭题:看来,只有依靠两个存在关系的条件才能顺利解决问题。(板书:条件 )今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

二、 形成策略

1、理解题意

(1)瞧,勤劳的小猴正帮妈妈摘桃呢!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题,想想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2)交流: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条件?(圈出:一个是“第一天摘了30个”,还有一个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3)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4)在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更难理解些?(板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条件的?

(5)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这个条件的意思吗?(根据学生回答一次板贴: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

(6)小结:看来,这个条件是可以一步一步往下推算的。(板书:省略号)读题的时候就要这样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板贴:读题 )

2、分析数量关系

(1)同学们,理解了条件的含义,才能理清这些条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贴:分析)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像这样来说说你的打算吗?(出示: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 )和( )可以算出( ))在四人小组里一起说说看!

(2)交流:完成板书:

(3)分析得头头是道,谁再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3、解答

(1)分析清楚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来解答了(板贴:解答),根据刚才的分析,你

确定先算什么?怎样列式?(板书:第二天:30+5=35(个))再算第三天、第四天和第五天的,也可以像这样列表找到答案。(板贴:表格)打开书72页第一个框里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求出答案,不要忘了写上答句。

(2)交流1:哪些同学是列表解决的?我们一起说说你是怎样填的?追问:第四天的“40个”根据什么条件得到的呀?

交流2:列式计算的同学请举手,老师请一名代表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交流3:想想看,还有其它列式计算的方法吗?

(3)小结:看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板贴:列式计算 列表)

(4)但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都是根据什么最终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

(5)完善课题:是呀,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板书:从 想起),一步步推算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贴: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起说——(从条件想起)

4、回顾反思

(1)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我们成功解决了小猴摘桃的问题。如果请你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板贴:回顾反思),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呢?或者说你又知道了哪些新的东西?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书上小卡通的体会。

读题的评价:读懂题目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分析数量关系的评价:数量关系分析得对与错就决定了能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3)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有了许多新的收获和体会。如果我们把学习的例题和刚开始的年龄问题放在一起来比一比的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4)引导说出:都是从条件想起,一步一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熟悉策略

1、想想做做1的第2小题

(1)那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钢笔有?支)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出示:买的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你还能提出和刚才不同的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圆珠笔有?支)

(3)那么这两个问题你准备先算哪个?再算哪个?

(4)那你能不能像刚才这样(指板书的分析过程)来说说这里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根据( )和( )可以算出什么. 。先自己想一想。谁来试试看?

(5)根据学生回答移动条件和问题逐步出示:

(6)怎样求钢笔有多少支? 谁来口头列式?圆珠笔有多少支呢?(出示:3×10=30支 30+18=48支)

(7)小结:看,两个有着一定关系的条件能够求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求出来后就又作为一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合起来就又能求出第二个问题,多么像爬楼梯,一步一步地走向目的地。

2、想想做做1的第1小题

(1)而条件正是我们走向目的地的一根根拐杖。有的时候条件并不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而是以其它形式呈现的。(出示两架天平)你从中看出了哪些条件?(出示:5个苹果 重500克 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2)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一个苹果?克 一个橙子?克)

(3)这两个问题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你还能像刚才那样,先根据( )和( )可以算出( ),再根据( )和( )可以算出什么. 来分析分析吗?(分步出示框架图)

我们同桌合作,一个说分析过程,一个口头列式。

(4)选一组同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把条件和问题填入框架图)

(5)祝贺你们合作愉快。

2、想想做做3

(1)同学们,从条件想起,这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了一系列问题。瞧,这里就有一个排队问题需要大家解决,有信心吗?

(2)先在图中标出两人的位置,再解答。

(3)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追问:芳芳的位置是根据题目中的哪个条件来确定的?兵兵的位置呢?

(4)这位同学是数出了两人之间有6人,还有别的方法得到6人吗?(出示:18-8=10人10-4=6人)(评价:通过列式计算同样可以找到答案)

(5)小结:同学们,我们再一次从条件想起成功地解决了问题,还通过画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3、想想做做4

(1)下面还有一个更具挑战性问题等着大家呢!(出示:题目)

(2)请你独立读题、分析及解答,并把解答过程记录在练习纸上。好的同学可以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3)交流1:15×8=120块 120-70=50块 说说你是先根据——再根据——

(4)交流2:还有别的方法吗?

对着图来数一数,说明你已经关注了隐藏在图中的条件了,真了不起!

(5)小结:看来我们从条件想起的时候要兼顾文字条件和图中的条件。

五、回顾全课

1、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引导说出: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步骤;列表、画图、列式都可以找到答案。

2、老师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从条件想起”只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相信大家一定能通过努力自己去研究、发现更多的策略,用好策略,解决问题!

六、游戏:猜猜看

1、出示想想做做5:猜猜看,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看来答案不统一,怎么办?

2、动手画一画。有答案了吗? 我说“预备起”大家一起说,准备好了吗?“预备起”!

3、如果把这里的框去掉,第1次画2个,第二次画4个,第3次画8个,继续画下去,第10次可以画几个,第100次可以画几个,你还愿意动手画一画来找答案吗?

4、那么这里面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规律呢,留给大家课后去探索,去研究。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S版 六年级上册17[詹天佑]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小学语文S 版 六年级上册17<詹天佑>优质课公开课教 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詹天佑 2教学过程 2.1第二学时 2.1.1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爱祖国. ...查看


  • 公开课灯光教案及反思
  • < 灯光>教学设计 毛红梅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灯光 二.自学课文,布置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查阅工具书.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出最受感动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说说为什么让 ...查看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1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2 通过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揣摩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点: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能明白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幻灯 ...查看


  • 难忘的一课(公开课教案)
  • <难忘的一课>教案设计 濮阳县实验小学万丽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读本课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课 (出示课件中国政区图 ...查看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穷人>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 ...查看


  • 趵突泉 公开课教案
  • <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 ...查看


  • 27[陶罐和铁罐]公开课完整教案亲自整理
  • 27.<陶罐和铁罐>详案 一.导入 1.引出课题: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小游戏 做完游戏,老师要介绍国王的御厨里的两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猜猜他们是谁呀?(注意陶罐的写法). 我们先来说一下陶罐和铁罐有哪些不同吧 二.复习字词 1. ...查看


  • 最新大学生体育教育实习总结范文2014
  • [摘要]实习报告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书村网实习报告频道为各位朋友编辑了最新大学生体育教育实习总结范文2014,正是大家写实习总结的首选. 实习对于我们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是 ...查看


  • [苏幕遮]公开课优秀教案
  • <苏幕遮>教案 祥云一中 孟园园 一.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理解周邦彦词以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