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山魁夷作品的美学意义

浅谈东山魁夷作品的美学意义

撰稿人:XXX

主讲人:XXX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一片树叶》为例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谈其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与散文有一个特点,都能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一片树叶》就是其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圆山公园月夜樱花的描写,由感叹胜景难再而引发出对生命的深思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忆,再透过庭院树枝的一片树叶的凝望,由它的生死枯荣联想到四季的轮回变化,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的燃烧与寂灭,道出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关键字:东山魁夷 美学 一片树叶 人生哲理

东山魁夷生于1908年死于1999年,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艺术风格及主要成就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

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东山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

一、存在美学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 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迷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

花开花落, 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 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缘相遇, 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这两个片段, 对我们深入理解东山魁夷的“存在美学” 是很有意义的。 前者表明了人对存在的无知, 只在盲目地奔走, 其后果就是“ 风景” (美) 的丧失。后者则表明了人对存在的领悟, 只有美才是永恒的, 或者说只有正在消失的美和生命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东山的存在美学思想可以表述为: 美是那些正在消逝的、我们周围最普通的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认识到它, 也就完成“美的历程”。

这颇似禅宗美学的“顿悟”之说,东山也有这样的表述: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听泉)。还可与禅宗美学作更深人的两点比较:一是与禅宗非常喜欢大自然一样,东山魁夷的风景画更是如此。他说:“我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然而,在我所描绘的风景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物出现。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所描绘的风景是人们心灵的象征。我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抒写人们的内心世界的(《一片树叶》)。这与禅宗将自然化作人的某种瞬间心境或情绪体验也是相通的。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

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二、“品味”美

东山先生由于“由衷地热爱大自然,牢牢地把握着它的生命感”,因而他的风景画和散文洋溢勃勃的生机。其散文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画面和意象的描述及比喻拟人修辞等法的运用当中。在这些画片的抒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对景物色彩、形状、动态等所拥有的敏感与细心;因而,他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准确地捕捉到最精彩的细节。而抒情性则体现在文中的修饰性词汇。例如冬天的坚强的幼芽、春天“高高兴兴地吐翠”、夏天“柔弱的绿叶”和“浓密的青荫”,还有秋天“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的黄叶,每一个画面都有准确、独特又真实的“形象”。又比如关于寒冬清晨中树叶的描写:“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比喻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雨珠的圆润明亮及新生幼芽的蓬勃生命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幼芽的喜爱之情。

品读东山的风景和游记,不难感受到与自然异乎寻常的感性亲昵,这是与自然形色光影直接感知相联系的亲昵。这正是日本的审美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曾指出:“美是直接的感知,是活生生的,确确实实的感知。”日本的茶道、花道,日本文学中的小说、随笔、和歌、徘句,都体现出重感性、重感知的特征。但这种感性亲近,又不是象西方艺术那样,采取写实的表现方法,而是如东山所说,是“基于某种谛念的单纯而素朴的感知”,是感知与谛念的拥抱,是把“凭直感自由捕捉到的意象”作为“自身心灵的表象”。这就使创作充满了象征性。东山参加六届日展的风景画《路》就是典型的例证。如东山所说,“这是希望和绝望交织的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既“憧憬着未来”又“缭绕着往事”,并“牵引着乡愁的路”。东山的许多画,都有类似的或明或暗的象征性。

东山先生曾表示:“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虽然北欧某些荒寥景观也曾使他感动,但他还是只描绘了那些富有人间情趣的风光。虽然他也不时体到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却又认为“用善良的感情架起桥梁”,就能“互相联结着彼此的心灵”。因此,“我的风景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风景”。总之,以东山风景为代表的日本之美,追求一种人际沟通的、富有生

之意趣的蓬勃境界。

三、人生哲理

东山先生的作品之美不仅给人一种享受,而且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给我们启发,例如《一片树叶》中“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就的每件大事都是经过一件件小事的积累,那一件件小事不就像那片片黄叶吗?东山先生的作品之美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之美,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品味!

他的文章富含深刻的哲理,善于用以小见大和象征的手法道出人生的真谛。其中《一片树叶》中用一片树叶的生死轮回道出了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动与思考融入到生活里最简单纯粹的事物——一片树叶当中,最后终于在作者的细心感受与娓娓而谈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片树叶》写树叶四季生死轮回的变化仅用了不到300字就把一片树叶的一生描写活灵活现,不仅写完了叶子的一生,而且营造了一种意境美。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书P244,及《东山魁夷散文选》

浅谈东山魁夷作品的美学意义

撰稿人:XXX

主讲人:XXX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一片树叶》为例并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谈其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东山先生的风景画与散文有一个特点,都能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一片树叶》就是其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圆山公园月夜樱花的描写,由感叹胜景难再而引发出对生命的深思和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忆,再透过庭院树枝的一片树叶的凝望,由它的生死枯荣联想到四季的轮回变化,以小见大,揭示生命的燃烧与寂灭,道出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关键字:东山魁夷 美学 一片树叶 人生哲理

东山魁夷生于1908年死于1999年,是日本著名的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7月生于横滨。原名新吉,画号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其早年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1956年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艺术风格及主要成就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

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东山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

一、存在美学

如果花儿常开不败, 我们能永远活在地球上,那么花月相迷便不会引人如此动情。

花开花落, 方显出生命的灿烂光华;爱花赏花, 更说明人对花木的无限珍惜。地球上瞬息即逝的事物, 一旦有缘相遇, 定会在人们的心里激起无限的喜悦。

这两个片段, 对我们深入理解东山魁夷的“存在美学” 是很有意义的。 前者表明了人对存在的无知, 只在盲目地奔走, 其后果就是“ 风景” (美) 的丧失。后者则表明了人对存在的领悟, 只有美才是永恒的, 或者说只有正在消失的美和生命才是真实存在的。这样,东山的存在美学思想可以表述为: 美是那些正在消逝的、我们周围最普通的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认识到它, 也就完成“美的历程”。

这颇似禅宗美学的“顿悟”之说,东山也有这样的表述: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幽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听泉)。还可与禅宗美学作更深人的两点比较:一是与禅宗非常喜欢大自然一样,东山魁夷的风景画更是如此。他说:“我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然而,在我所描绘的风景里,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物出现。其中的一个理由是,我所描绘的风景是人们心灵的象征。我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抒写人们的内心世界的(《一片树叶》)。这与禅宗将自然化作人的某种瞬间心境或情绪体验也是相通的。

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

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

二、“品味”美

东山先生由于“由衷地热爱大自然,牢牢地把握着它的生命感”,因而他的风景画和散文洋溢勃勃的生机。其散文语言表达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对画面和意象的描述及比喻拟人修辞等法的运用当中。在这些画片的抒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个风景画家对景物色彩、形状、动态等所拥有的敏感与细心;因而,他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大自然中准确地捕捉到最精彩的细节。而抒情性则体现在文中的修饰性词汇。例如冬天的坚强的幼芽、春天“高高兴兴地吐翠”、夏天“柔弱的绿叶”和“浓密的青荫”,还有秋天“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的黄叶,每一个画面都有准确、独特又真实的“形象”。又比如关于寒冬清晨中树叶的描写:“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比喻的手法用得恰到好处,既突出了雨珠的圆润明亮及新生幼芽的蓬勃生命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于这幼芽的喜爱之情。

品读东山的风景和游记,不难感受到与自然异乎寻常的感性亲昵,这是与自然形色光影直接感知相联系的亲昵。这正是日本的审美观。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曾指出:“美是直接的感知,是活生生的,确确实实的感知。”日本的茶道、花道,日本文学中的小说、随笔、和歌、徘句,都体现出重感性、重感知的特征。但这种感性亲近,又不是象西方艺术那样,采取写实的表现方法,而是如东山所说,是“基于某种谛念的单纯而素朴的感知”,是感知与谛念的拥抱,是把“凭直感自由捕捉到的意象”作为“自身心灵的表象”。这就使创作充满了象征性。东山参加六届日展的风景画《路》就是典型的例证。如东山所说,“这是希望和绝望交织的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既“憧憬着未来”又“缭绕着往事”,并“牵引着乡愁的路”。东山的许多画,都有类似的或明或暗的象征性。

东山先生曾表示:“喜欢描绘的不是人迹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自然风物”。虽然北欧某些荒寥景观也曾使他感动,但他还是只描绘了那些富有人间情趣的风光。虽然他也不时体到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却又认为“用善良的感情架起桥梁”,就能“互相联结着彼此的心灵”。因此,“我的风景也可能成为我们的风景”。总之,以东山风景为代表的日本之美,追求一种人际沟通的、富有生

之意趣的蓬勃境界。

三、人生哲理

东山先生的作品之美不仅给人一种享受,而且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给我们启发,例如《一片树叶》中“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成就的每件大事都是经过一件件小事的积累,那一件件小事不就像那片片黄叶吗?东山先生的作品之美也体现了日本文化之美,他的作品永远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品味!

他的文章富含深刻的哲理,善于用以小见大和象征的手法道出人生的真谛。其中《一片树叶》中用一片树叶的生死轮回道出了大自然的普遍规律,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动与思考融入到生活里最简单纯粹的事物——一片树叶当中,最后终于在作者的细心感受与娓娓而谈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片树叶》写树叶四季生死轮回的变化仅用了不到300字就把一片树叶的一生描写活灵活现,不仅写完了叶子的一生,而且营造了一种意境美。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书P244,及《东山魁夷散文选》


相关文章

  • 探讨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 探讨民间音乐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宝藏.这些悠久而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风貌,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 ...查看


  • 美学基础结课论文
  • 美学基础论文 姓名:蔡天训 学号:[1**********]4 院系:理学院 班级:信息112班 时间:2012年6月28日 艺术化生活·诗意的栖居 一.美学基础概念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比德思 ...查看


  • 红色经典的当下意义(文艺观象)
  •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 阎浩岗(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慧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少衡(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 核心阅读 ●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 ...查看


  • "东方既白
  • 作者:王鲁湘 美术 2000年03期 1999年10月20日,"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翌日,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术委员会在中国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 ...查看


  • 新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理论
  • 新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理论 一. 关于阐释学 1.几个基本概念 A 阐释的定义? B 阐释活动的发生? C 阐释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传统阐释学的局限 A 阐释学的定义? B 传统阐释学的建立者? C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传统阐释学的 ...查看


  • 论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
  • 2008年11月第10卷第6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Nov12008Vol110No.6 论艺术作品的多层次结构 ...查看


  • 东山魁夷:旅行的意义
  • 第3 1卷 第 8期 2 O 11 年 8 月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1 31, . No 8 Au . 01 g2 1 J u n lo o r a fⅪ a n n Unv ri n i ̄ ie s 文 章编 号 i0 6- ...查看


  • 关于广告设计的书籍资料
  • 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修辞学发凡>: ...查看


  • [诗经]的成就.艺术特点和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 评赏诗经对我们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诗经>不但包含了深厚广博的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 <诗经>作品主要产生与我国古代中原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