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用15年时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3岁,可能性很大。“经济发展、医学技术提升、医疗政策及服务不断完善,对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具有促进作用。尽管2030年达标后,我国与美、日等国家仍存在差距,但只要整体趋势是前进的,就是进步。”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张为远表示,提升人民整体健康水平,也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相关。“到2030年,大龄孕育风潮已过,只要加强孕期保健和分娩期管理,积极防控,实现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双下降的目标没问题。”他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大、公众整体健康素养较差,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一方面,医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孕产妇和0~5岁婴幼儿的系统保健管理,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另一方面,孕产妇要提升个人意识,重视婚检和孕检,大龄女性尤应注意。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近年来,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但离2030年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毛群安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认为,健康素养整体偏低体现在多方面,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2倍多,青少年超重肥胖和吸烟率持续上升等。若想2030年实现每日盐摄入量降低20%,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需每个人在行为上做出根本改变。在控烟和限酒方面,增加烟酒附加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王绍礼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对许多心理问题缺乏有效干预,更难顾及科普相关知识,以致公众对心理精神疾病存在认识误区。《纲要》此次将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纳入政府任期责任,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公众心理健康。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
调查发现,从锻炼地点到家的距离超过15分钟路程,人们运动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纲要》提出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就是为了保证公众的运动积极性。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建议,新建住宅小区要硬性规定,并严格监管;旧住宅小区则需进行合理改造,如,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小区周边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盘活大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等。
除解决场地问题,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也很重要。《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保证公众获得专业指导,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妇女、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广适合他们的健身方式。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慢性病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顶立说,衰老过程中,若能尽早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延缓或避免一些慢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一点,目前一些医生都做不到,更何况普通民众。很多人对常见慢性病的防控理念等都存在误区和认识不足。比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需终身治疗,辅以运动、饮食、情绪等的调整,但有的患者放了支架才半年就把药停了;还有人觉得,术后要长期吃药是医生水平差的表现。“从慢病的筛查、早诊早治,到用药依从性、疾病管理,我们都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
《纲要》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较大信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癌症治疗差距较大,死亡率高,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早诊早治还很薄弱。若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10%~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周迎春说,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普及这一理念,有助于实现慢病防控目标。
罗荣城说,慢病防控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数据显示,防癌普查每人每年花费大约2000元,国家应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尤其是HPV、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等病因明确的高危人群。许顶立表示,应实现医保全覆盖,适当扩大基本药品目录,给老百姓最基础的医疗保障。“国家有了思路,只要一步一步落实,摒弃过度医疗、不负责任的宣传等,实现目标是有可能的。”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5%左右
唐钧告诉记者,卫生总费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支出(医保支出)和个人支出。《纲要》指出,我国“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9.3%”,但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值得商榷。他们表示,我国个人支出占比较大,通常在40%以上。
唐钧解释说,作为一个宏观指标,占比降低未必说明老百姓真正的医疗支出减少了。因为政府卫生总费用在逐年不断增加,所以即使比值降低,很多时候,人们也感受不到看病花的钱少了。
为了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医疗费用的降低,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医疗投入,让个人卫生支出费用真正实现下降;其次,合理调整投资目标。现在政府习惯将钱用于建医院、买设备等“物”的建设,很少用于“人”的投入,导致医务人员待遇没有保障,致使医生收入更多依靠患者,出现过度医疗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医护人员收入上投入得越多,个人医疗费用越少。
庄一强表示,即使在2030年顺利完成目标,与发达国家10%~20%的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与我国台湾地区10%以内的水平差距更大。
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国100%覆盖
《纲要》提出,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
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崔小波解释说,中国医疗急救和西方医疗急救存在的差距是地区差异过大,尤其在投资规模、卫生人力水平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大城市的医疗急救还可以维持,但广大农村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急救和医疗水平过低,无法起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而光靠大城市的卫生急救也存在地理上的困难,一处较偏远地区出现重大疫情,省级应急队伍到达现场都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所以,要求每个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能够独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提高本区县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事件到来的应急,向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的转变,即在人员、设备、网络、资金、体系整合等方面的转变。我们的《纲要》就是要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风险时代到来的必然准备。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0%
《纲要》提出,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这一目标也不易实现,这需要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解决噪音污染等问题,15年时间可能不够。“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继续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多方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卫生城市的数量有望逐步增加。”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毛群安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社会广泛参与。
首先,每个人要从自身和家庭做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次,我们呼吁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并将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让真正有资格的专家发言,让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再次,从政府层面,形成部门合作机制,每个部门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来源:《生命时报》)
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
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中国老年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用15年时间将人均预期寿命提升3岁,可能性很大。“经济发展、医学技术提升、医疗政策及服务不断完善,对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具有促进作用。尽管2030年达标后,我国与美、日等国家仍存在差距,但只要整体趋势是前进的,就是进步。”
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张为远表示,提升人民整体健康水平,也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下降相关。“到2030年,大龄孕育风潮已过,只要加强孕期保健和分娩期管理,积极防控,实现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双下降的目标没问题。”他认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富差距大、公众整体健康素养较差,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一方面,医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孕产妇和0~5岁婴幼儿的系统保健管理,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另一方面,孕产妇要提升个人意识,重视婚检和孕检,大龄女性尤应注意。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
“近年来,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着成绩。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已提高到2015年的10.25%,但离2030年30%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毛群安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王培玉认为,健康素养整体偏低体现在多方面,如居民每人每日油脂消费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的2倍多,青少年超重肥胖和吸烟率持续上升等。若想2030年实现每日盐摄入量降低20%,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需每个人在行为上做出根本改变。在控烟和限酒方面,增加烟酒附加税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北京回龙观医院副院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王绍礼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对许多心理问题缺乏有效干预,更难顾及科普相关知识,以致公众对心理精神疾病存在认识误区。《纲要》此次将精神卫生服务建设纳入政府任期责任,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公众心理健康。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
调查发现,从锻炼地点到家的距离超过15分钟路程,人们运动的意愿就会大大降低。《纲要》提出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就是为了保证公众的运动积极性。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卢元镇建议,新建住宅小区要硬性规定,并严格监管;旧住宅小区则需进行合理改造,如,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设一批小区周边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盘活大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等。
除解决场地问题,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也很重要。《纲要》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以保证公众获得专业指导,提高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向妇女、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推广适合他们的健身方式。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慢性病是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许顶立说,衰老过程中,若能尽早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就能延缓或避免一些慢病的发生发展。但这一点,目前一些医生都做不到,更何况普通民众。很多人对常见慢性病的防控理念等都存在误区和认识不足。比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需终身治疗,辅以运动、饮食、情绪等的调整,但有的患者放了支架才半年就把药停了;还有人觉得,术后要长期吃药是医生水平差的表现。“从慢病的筛查、早诊早治,到用药依从性、疾病管理,我们都离目标有不小的差距。”
《纲要》提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要提高1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基金会副理事长、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较大信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癌症治疗差距较大,死亡率高,生存率低,主要是因为早诊早治还很薄弱。若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能将5年生存率提高10%~15%。”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周迎春说,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普及这一理念,有助于实现慢病防控目标。
罗荣城说,慢病防控需要国家加大投入。数据显示,防癌普查每人每年花费大约2000元,国家应对低收入人群进行补贴,尤其是HPV、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等病因明确的高危人群。许顶立表示,应实现医保全覆盖,适当扩大基本药品目录,给老百姓最基础的医疗保障。“国家有了思路,只要一步一步落实,摒弃过度医疗、不负责任的宣传等,实现目标是有可能的。”
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5%左右
唐钧告诉记者,卫生总费用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政府支出(财政支出)、社会支出(医保支出)和个人支出。《纲要》指出,我国“2015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29.3%”,但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值得商榷。他们表示,我国个人支出占比较大,通常在40%以上。
唐钧解释说,作为一个宏观指标,占比降低未必说明老百姓真正的医疗支出减少了。因为政府卫生总费用在逐年不断增加,所以即使比值降低,很多时候,人们也感受不到看病花的钱少了。
为了让百姓真正感受到医疗费用的降低,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医疗投入,让个人卫生支出费用真正实现下降;其次,合理调整投资目标。现在政府习惯将钱用于建医院、买设备等“物”的建设,很少用于“人”的投入,导致医务人员待遇没有保障,致使医生收入更多依靠患者,出现过度医疗现象。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医护人员收入上投入得越多,个人医疗费用越少。
庄一强表示,即使在2030年顺利完成目标,与发达国家10%~20%的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与我国台湾地区10%以内的水平差距更大。
紧急医学救援网络全国100%覆盖
《纲要》提出,要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到2030年,建立起覆盖全国、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健全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救治效率。
首都医科大学社会医学系教授崔小波解释说,中国医疗急救和西方医疗急救存在的差距是地区差异过大,尤其在投资规模、卫生人力水平和医疗设备等方面。大城市的医疗急救还可以维持,但广大农村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急救和医疗水平过低,无法起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而光靠大城市的卫生急救也存在地理上的困难,一处较偏远地区出现重大疫情,省级应急队伍到达现场都需要10个小时以上。所以,要求每个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能够独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提高本区县的应对水平和能力。
目前,发达国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已经基本完成了从事件到来的应急,向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的转变,即在人员、设备、网络、资金、体系整合等方面的转变。我们的《纲要》就是要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具有前瞻性的部署,也是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风险时代到来的必然准备。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80%
《纲要》提出,到2030年,国家卫生城市数量提高到全国城市总数的50%。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这一目标也不易实现,这需要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解决噪音污染等问题,15年时间可能不够。“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继续深化能源结构改革,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多方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卫生城市的数量有望逐步增加。”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毛群安表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和全社会广泛参与。
首先,每个人要从自身和家庭做起,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其次,我们呼吁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并将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机构和健康教育人员的准入制度,让真正有资格的专家发言,让真正负责任的媒体传播科学、权威的健康信息;再次,从政府层面,形成部门合作机制,每个部门承担自己在健康领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