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有关的文章(给陕西中考考生)

与陕西有关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历史底蕴、人文景观早就让我欣赏,文化、山川也许久远的不够具体,让我的向往仅停留在一个冷冰冰的地名。

对于陌生的地方,我们永远是过客,记忆的空唱片被难忘的人刻上铭心的划痕。自从认识一位住在陕西的朋友,关于陕西的一切好像春天的山野,翻个身,梦就绿的朗润起来。

与他的相遇,有些太远或者太迟,错过可以握手言欢的季节与机会,飞过万水千山的祝福与想象,遥远中有一种可以融入心灵的真实。

今晚只能关心/那个城市的天气/遇见你之前/它是活在纸上的名字。

这是我诗歌中的几句,现在的我已经不满足只知道“天气”。我想知道的更多:有关历史、有关山水、有关民情、有关饮食,有关陕西的一切。

上周看电视,一个招聘节目吸引了我,位于西安的一个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招聘导游,看着选手们穿梭在亭台楼榭之间,推荐以面食为主的陕西小吃,声情并茂的讲着源远流长的故事。穿唐装的演员沾染现代气息的表演,努力表现想象中的大唐盛事与风情。现场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踊跃投票,参与的气氛很热烈,我隔着一层玻璃屏幕在想象里也陶醉了。

前天领女儿去城里,在老地方下车。环顾四周,路南的一个红色牌匾吸引了我,上面分明写着“西安菜馆”,边缘用醒目的白字写着“腊汁肉夹馍……等”几个有代表性的陕西小吃,是新开张的?还是早在这里?在我没有关注陕西之前,对它竟视而不见。

腊汁肉夹馍,听名字是包子一类的食物吧,在那个节目上见识了它的“风采”,如今,几乎是“唾手可得”,我好想尝尝。女儿对面食很挑剔,以前来城里都用烧烤类的肉串充当午餐,恐怕这外地的面食更不合口味,可我这次却无意照顾她的口味,一心想去西安餐馆。

等办完自己的事情后,正是下午一时,虽说略过饭时,可餐馆里还是座无虚席。平时在客人面前有着夸张笑容的热情服务员,现在却冷落“上帝般的顾客”,忙着端饭传菜。我讪讪的打着招呼,盼能给安排座位,可还是失望。

晚上,同学要请客,问我去哪里吃,我冲口而出——西安餐馆!“那个地方不好吃,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吧!”同学也冲口而出,不能让她再去体验不感兴趣的“口福”,客随主便也是一种礼貌,最后我们在一家本地餐馆落座,看着直径有一尺的菜盘子,我还在想念西安餐馆的味道,以及有关陕西的一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居养育我的黑土地,我在想念并且关心陕西。因为,陕西有我的朋友,想念让那一方水土温暖而亲切,与陕西有关的一切都会给我安慰般的惊喜,像缠绵许久的雨天突现阳光。

朋友是神交的文友,越过千山万水的相遇,有“缘”的味道,属于可望不可及的那种。被硬生生的置身事外,“天涯若比邻”只是安慰思念的一句无奈假话。

我在幽怨的情绪中有一种庆幸,不能相见,让生活的平淡朦胧的有些浪漫。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往往结束于他们幸福在一起的时刻。

我们不是走上俗套的王子、公主,相见不如怀念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句号。我们的距离像彼此眼中的彩虹,高高的挂在天上,不要让人间的烟火熏染它的美丽!

我像呵护纯洁的水晶,珍惜我们共同的记忆,揣着这样的心情上路,我在想念与陕西有关的一切里,很满意

午子山位于汉中西乡县堰口镇,为巴山余脉。巴山宛然至此,忽被大小两峡截为三峰,居中之主峰即有陕南“小华山”之誉的午子山。

午子山,又名武子山、母子山、午子观。这些名称都有一番来历。

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是片大海,有段时间,大海由一条孽龙掌管,将各个水域闹得天昏地暗。玉皇大帝遣天兵天将前来收服,不料被孽龙喷水击败。王母娘娘献“废海斩孽龙”之计,命开山神于午时劈开大海东侧之山,引水入东海。到半夜子时,海水即退掉一半。孽龙眼看无处安身,即横过身躯堵住山口。开山神以为山口长住,便又于子时按天的方位,从午位和子位猛砍两斧,当下将孽龙变为三截。翌日,大海干涸,开山神斧砍之处即为现大小两峡,孽龙三截僵尸成三峰。为纪念开山神斩龙之功,人们以其开山、砍龙的午时子时及孽龙被砍的午位、子位的两层意思,将主峰取名午子山。武子山之名,得于殷商时代。相传那时午子山前后为商之一部落小国。部落王仁爱,老百姓忠厚,颇若世外桃源。不料有一年,商纣王向午子山部落索取美女和虎皮狐裘,部落王不从,便遭纣王大军围剿。一名叫武子的壮汉率领午子山人与贼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武子,便将午子山改名武子山,并立碑刻石于山顶,每年三月三全部落人皆上山祭奠武子。母子山一名和西汉戚姬母子有关。戚姬即刘邦爱姬戚夫人,传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前往赴任途经西乡时所娶。戚姬美丽贤慧,又得一子如意,深得刘邦宠爱。戚姬为保如意平安长命,年年清明到午子山朝拜,刘邦即在午子山为其修一梳妆台。据说午子山满山的白皮松,即是戚姬一次梳妆时,狂风刮翻粉盒,白粉飞至树干所染就。现山上仍有梳妆台遗迹。戚姬的得宠深为吕后所嫉。太子刘盈,为吕后所生,生性柔弱,刘邦几次欲立如意,这使吕后更恨戚姬。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除枉杀功臣外,亦对戚姬母子加以迫害。她先下诏,削去戚姬宫冠,将她打入宫内米房,令其天天舂米。戚姬苦不堪言,又想念远在赵地为王的如意,自编泪歌曰:“儿当王,母遭殃,世道黑暗太炎凉;老天快快把眼睁,叫儿回来救救娘……”吕后闻之,倍加仇恨。乃下诏如意回京,在长安宫中以毒酒将其毒死。接着又对戚姬施以酷刑:剁其手足,割耳挖眼,下药使之聋哑。然后当作“人猪”扔进厕所,并叫她儿子汉惠帝刘盈前往观看,以教唆刘盈像她那样

心狠手毒。刘盈看后,义愤填膺却又奈何母亲不得,便装病不理朝政。消息传到戚姬家乡,百姓无不切齿痛骂吕后。之后,人们将戚姬的尸体葬于午子山前故里,并将午子山更名为母子山。后世还建有祭奠戚夫人的“娘娘暖阁”。对此传说,人或有疑,问:史载戚姬为定陶人,且陕西洋县城西戚氏村亦有戚氏墓,究竟何处为真?郦道元《水经注》及《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汉中府志》、《西乡县志》、《西乡县胜迹录》等都记载说,戚姬为西乡县城南二十五里人,故里有“戚夫人”墓。午子观一名的出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汉中王张鲁有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鲁则把汉中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治理汉中的过程中,大力宣传道教,并在汉中所属名山,包括午子山修建了道观,供奉太上老君和张道陵神位,让教徒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日上山朝拜,从此午子山即成道教胜地。此后,历代多有增修。先是陆续在山脚、山腰、山顶增修了底观、腰观、顶观(亦名下观、中观、上观)。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重建顶观正殿诩圣保真君殿、药王殿、福寺殿等。明孝宗弘治十年,重修底观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丰都殿,并由底观至顶沿山道铺砌石阶,形似云梯。明武宗正德二年,重修腰观的泾洋宫、三清殿、三官堂、四圣宫,并沿土寨立碑十余通。明正德七年,增建顶观的寝宫、雷祖殿、元祖殿、后寨门、紫金城(又名铁城,城围面积千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又翻修各殿、小庙及石阶。因午子山道教事盛,久而久之,午子山又叫成了午子观。可惜,现除顶观尚存部分建筑外,皆已毁圮。

午子山山势雄奇,风光绮丽。明崇祯时吏部尚书李遇知有《午子山》诗云:“飞登千盘漫陡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民间亦有歌谣云:“西乡有午子山诸多景观中,以午子朝霞、圣水灵潮、龙洞飞泉为最。其中午子朝霞、圣水灵潮,还在西乡八景之列。

除了三大美景外,午子山还有不少具有特色的景观:郁郁葱葱的白皮松林树皮形如鱼鳞甲壳,绿叶银杆,千姿百态,情趣横生,且山阴处反倒格外茂盛俊秀;山顶药王殿内有药王孙思邈塑像,殿外有两棵高大的古药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记载着孙思邈为民造福的功绩,寄托着一代代人民对他的思念;殿内尚有明嘉靖时铁铸无头佛像一尊,传为当年仿照

一“骚和尚”被砍头的模样所铸;午子山左侧山峰名飞凤山,传为凤凰仙女所变,其上有凤憩亭,原为仙女初到午子山时率百鸟鸣唱之处,山下临河石崖有“飞凤山”三个遒劲大字,传为蜀汉大将张飞以丈八长矛所刻;另有“虎头崖”摩崖大字,传为当年掣伏白虎星的凤儿用扁担尖腾空而写。

座午子山,搭把椅子能上天。有心登至山顶上,可同玉皇谝闲传。”

华不注,现名华山,是济南城区东北郊“不连丘陵以自高”的孤峰,素有“济南山水之冠”“历下绝美”之美称。

我的家在华不注山的东麓,晨练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登山,晚饭散步的时候也经常信步于它的脚下,但从来没有爬到过山顶。

在一个少月多星、微风拂煦的夜晚,百无聊赖的我突然产生了登山的向往。于是,我换上运动装,穿上运动鞋,独步于登山的路上。

月色中,我沿着一层层人工砌成的石阶,信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寂静的孤山,除了微风吹打着“桀立”的“虎牙”发出的“嘶嘶”叫声,别无他声,只有我孤单的身影,那“翠发”的“青崖”被月光映照的越发孤秀耸翠。不知不觉中,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我仰起头来朝西望。突然,在黑黢黢的夜色中,不提防灌木丛中耸立起了一条巨蛇的蛇头。原来,是一块巨大的裂岩断成了上薄下厚的两层,上方收缩与下断开的下方构成了三角巨蛇的大嘴,而顶部那凹陷的地方,更似蛇的眼睛,可谓鬼斧神工,活灵活现。

峰回路转,景随步移。来到半山腰,雨下的小了许多,我收起脚步,拐进了“仙迹于焉”的文昌阁,道家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大仙居住在这里。他的房子虽然建的似琼楼如玉阁,但与山下主管春、夏、秋、冬的四季神仙相比可就寒碜的多了,人家那房子面阔四间、进深三间,而他的房子则是“因陋就简”,是人家房子建完之后的“集腋成裘”,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孟子那“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我不得而知。

出了文昌阁,山路变的更加陡峭、更加崎岖。路的两侧,奇岩怪石似蛇如龙,似虎如仙,“怒之如奔马,错之如犬牙;横之如折带,乱之如披麻。”那历经风吹雨打的巨石沙岩,个个剥落的“或高或抗,或抑或坠,或如几案,或如矛戟”,惟妙惟肖。

我“由鸟道而上”,“蹊径鞠塞”,“三息而跻其巅”,不曾想山顶已有了早来人,那真武庙前的石阶上,已经坐上了早来的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深情地依偎在一起,挡住了我的前行的小路。我惟恐惊醒这对热恋中年轻人的浪漫,便在不远的地方停住了脚步,这对年轻人似乎发现了我的到来,于是松开了紧偎在一起的身躯,而我也快步走过了真武庙的断壁残垣。

朗朗的夜空中悬挂着一钩弯弯的明月,寂静的山顶涌动着美丽的夜景,和煦的微风荡漾着年轻人的卿卿我我,那璀璨的星光时隐时现着华不注当年的历史斑点。

我极目西望,夜色中鹊山只露出暗暗的轮廓,似青灰色的薄烟随风翩跹;北眺黄河,黄河如白练起舞,逶迤而飘逸地东流;驻足东望,平畴的原野,呈现出了一片舒展的、丝绒般的黛色。远处的高楼,灯光烁烁、亮如白昼,近处的民居,星火点点,灿烂璀璨,不远不近的荷花路上,奔驰的晚归的车放射出的明亮灯光,似两道水流在不急不慢地流淌。我分不清是天上的群星点燃了地下的群灯,还是地下的群灯映亮了天上的群星,只知道天上的群星与地下的群灯交相辉映,给了我一种另类的美丽,另类的韵致,另类的风情,另类的愉悦和享受。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赵孟頫,想起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假如赵老先生转世今天的话,我想将会又有一幅绝世无双的《鹊华秋色图》跃然于纸上。

远处的灯光渐渐稀疏,山风也不再温柔,我身边的那对年轻情侣也早已离我而去。踩着真武庙遗址的石头,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山顶,一个在民间飘荡了上百年的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在很久很久以前,山高路陡的山顶住进了一个道士,人们经常能看到他下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他好久没有背粮买菜。于是,山民们结伴上了山,打开了他的房门发现,屋子里只有只有一堆白骨,还有一只死去已久的野狼。人们推测,一只饥饿的野狼躲进了他的房间,道士一不留神,与饥饿的野狼共眠„„从而有了“死了道士饿死了狼”的传说。

夜色的掩映我的心里不禁有些毛骨悚然,夜风的吹拂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夺路而逃,匆忙间脚下的野草牵连缭绕,状似螺旋,蓦然起,原来逃到 “回车涧”, 我的思绪突然飞到两千六百多年前,我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鼓的雷鸣,将士的呐喊,仿佛看到当年的刀光剑影,旌旗招展。

在那个群雄并起、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一场因为外交失礼而引发的不必要的战争就是在这里结束的,这就是“鞍之战”的最后战场。和战国时期,在那个的混乱年代,齐长城脚下的山城是个处于齐鲁两国交界的边陲小镇,而我站立的地方,则处于两国的边境线上,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和战争。我站在这些无言的、英武的将士面前,似乎又看到了、金戈铁马、听到了当年、隆隆的战车、声、以及挥着利器刺向彼此的,一个个、一批批血溅战袍、轰然倒下的悲壮的身影。两国的统治者也许会用他们的壮举来激励那些活着的或新招的将士,继续用将士的身躯和鲜血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那些倒下的将士的血肉和忠骨则长留在长城的内外,他们的忠魂则随着战争结束的硝烟而随风消散。历史没有为他们留下一笔,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留下的则是

亲人们的无尽哀痛和悲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一幕、又一幕吗?于是我的眼睛湿润了。

公元前的592年春天,诸候国的晋、鲁、卫、曹派出外交官出使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不知是无知还是年轻,为了寻开心,他找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的陪着同样瞎了一只眼的晋国公使,找了一个跛子陪着同样是跛子的鲁国公使„„就这样,瞎眼的陪瞎眼的、跛子陪跛子、秃子陪秃子、驼子陪驼子羞辱着这些代表一个国家的使臣,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接待埋下了割地求和的祸恨。在公元前的589年,晋国率领着鲁、卫、曹联军一同报仇攻齐,迎战中那个趾高气昂的齐顷公坐在战车上要“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曾想一战而溃,逃到华不注山下,被晋国联军追逐了三圈,若不是与忠勇的护卫逢丑父换了服装,化做下车取水的兵士,难逃束手被擒的命运。

逝者如斯夫,曾经车马纵横的战场早已淹没在了“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秀泽水乡之中,若游华不注,尚需“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汇波楼下,出水门,入废漕渠(今小清河)„„扶掖登舟,相与华阳道观”。直到雍正年间,游览华不注才不需要乘船楫篙,只需向“罗学使竹园借骑”。

弯月渐渐升到了中空,夜露浸湿了碎小径,我踩着柔软的细草带着满足、满怀憧憬,踏上了回家的归程,但华不注那阳柔相济的内涵,厚重的文化遗产,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陕南的方言非常有地域特色。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先民迁入来源甚广。加之历史上交通闭塞往来较少、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活动范围地域狭窄,遂造成了今天的陕南方言。

杂,是陕南方言的首要特色。仅就我曾经工作过的安康地区而言,这里的地方话有接近四川口音的,有接近湖北口音的,甚至还有接近湖南口音的。有时一个村与周围邻村口音截然不同。比如我知道有一个村,全村讲的几乎是纯正的河南话,以至于同一乡其他村的村民都叫他们村为“河南村”。还有一个村则更令人称奇。周边的村民都称这个村的人“讲怪话”,或者直接了当地说他们讲“外国话”,谁也听不懂他们本村人相互的交谈。不过这个村的人与外边人交流时还是讲当地的陕南话。我在乡里时见到过一个该村的干部。闲聊时大家请他讲几句他们村的“外国话”。众人听了确实如听外语,我听他的发音倒蛮象福建一带的口音。是否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我没有认真地去探究。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地方言之“杂”。“父亲”这个称谓,在口语里最普遍的就是称为“爸爸”。然而在陕南,父亲可以叫作“大”、“爹(音dia)、”“爷(音ya)”甚至“叔”,就是不叫“爸”。我还遇见过一回,有个小伙子对别人称他父亲为“舅”,而当面对他父亲却叫“大”。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例子。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奇,没有深究。事后我想,会不会他父亲原本就是他的表舅什么的,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未有改口罢了。若是如此,只能作为一个特例了。

在靠近大巴山的高山地区,地方话的四川色彩就很浓了。比如当地称公鸡、母鸡为“鸡公”、“鸡母”;管睡觉叫“睡瞌睡”;话语中所有的“了”字都说成“的(音da)”——比如说“吃完了”,当地就说成“吃(七)完的(大)。这些都与四川话及其相近。 ”

而在低山河谷地区,地方话的湖北口音又很重。譬如“如何”的“如”字。其发音就在“yu”和“ri”之间;“何”也发音为“huo”。把“如何”说成“yu—huo—”,就如同京戏里的念白一样具有韵味。

诙谐,是陕南方言的又一特色。陕南话里随时随地可以夹带进诙谐幽默的因素。而且这种诙谐幽默多半用于打趣或讥讽别人,也有顺带沾别人的便宜的。

比如几个人一道走山路。途中有人一边走一边吹起了口哨。这时,可能出来一个人,

故作惊讶的发问:今天没有哪家搬家呀!其他人于是一怔,随后就是一阵哄笑。初到陕南的人这时一定会莫名其妙,而且总要问个究竟。原来,把吹口哨比作“风吹尿壶响”已经成为当地损人的经典“成语”了。至于利用几句当地的“成语”,做了别人的老子;或者直称别人为“舅老倌儿”变相地把人家的姊妹说成自己的老婆,这样的“幽默”随处可见。初到陕南,在饭场上聊天,弄不好就会吃亏。往往是在众人的哄堂大笑里,你却是一头的雾水!

损人的语言直接用于人身攻击,就是骂人了。而陕南方言里则存在着大量的这类语汇。当地人利用它们,可以自豪的做到骂人不带脏字儿。而且这类语汇在运用时,时常采用无主指代的方式。被骂的一方在一边儿干听着。人家一来没指谁;二来也没直接讲骂人的话。谁自己走上前对号入座,那就谁自己倒霉。一般有涵养的人干脆不理他,骂人者最终也落个无趣。这时其他人通常是不会参与起哄的。若是挨骂的忍不下这口气,一句话上前挑明了。那时就热闹开了。唇枪舌战、吐沫雨点,外人躲闪不及的,也会连带遭殃!

以上谈及陕南的方言,其实也仅偏重于安康一隅,甚至例举仅限于平利一角。文题出得大了点,自然免不了以偏概全。好在这只是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不是正襟危坐讲谈民俗的论文。我自己当然也大可不必为此而惴惴不安了。

汉中,被陕西遗忘的地区

汉中从褒河到城区的一条公路上生长着两排高耸入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曾经被描述为西部最漂亮的公路,但因为疏于保养早已是破败不堪(以后的壮观姑且不论),活脱脱就是汉中现状的写照。

汉中在解放前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抗战时期当时有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被迫西迁后方的汉中城固,形成北有汉中南有昆明的教育格局,一时各路好手云集,煞是热闹。抗战结束后,随着各类机关学校的陆续迁离,又渐趋平淡。解放后由于国家给省内宝鸡等其他城市安排了许多建设项目,汉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陆续超越。

现在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汉中都远远落在了后面。

汉中的工业基础按说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土特产中如在陕西一度小有名气的汉中棕箱、城固特曲、巴山雪茄、公主香烟,还有在本地非常有名的城固上元观的红豆腐、洋县谢村黄酒等。汉中工业的生力军还有一些中央和省属驻汉企业,门类涉及飞机制造、机械、汽车等行业。其中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运八”飞机是我国目前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的军民两用运输机,其产品飞机起落架、飞行参数记录仪等20多个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汉中还有机床、制药、酿酒等工业。

不过,现今大都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步履蹒跚,有的已经甚至销声匿迹。从省数届领导宣扬的“汉江工业走廊”到建设陕西的“服装城”、“打造秦巴药谷”,没有实质性政策支撑,空泛的东西似乎多了一些,实际效果却没有见到。

陕西目前将发展重点放在关中和陕北,并没什么错,它当然应该有它的通盘考虑,但陕西的发展要是以冷落、忽视、牺牲,甚至是剥夺陕南发展为前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陕西的现代化离开了其中那一部分都不可能实现。

陕南(汉中)被遗忘,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来的建设倾斜造成的。没有大大的项目,现有的优势还在不断消减,工厂和资源保护项目的抽离(动植物本身生长在汉中,而保护机构屡屡设在西安周边)。其他城市新建项目动辄上亿元,但陕南(汉中)一个几千万元的项目,资金还常常不能配套到位。此外,陕西省对陕南(汉中)的定位是发展中药产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中,龙头企业得不到扶持,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也卖不出去,甚至伤农、坑农的事情还屡屡发生。

陕西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尤其是近几年不遗余力的发展关中和陕北,有意无意的忽略陕南的发展,应该说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且不说质量)不可谓不快,但结果呢,不用说陕西整体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在全国的排名江河日下,就连陕西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省会西安,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位也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然纵向比较西安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

历史上,在陕西经济总量仅次于西安的汉中,今天已退居陕西第5,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明年(2006年)将跌至陕西第7位,名列陕北延安和榆林之后。造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与汉中多年来的被遗忘、忽视有极大关系

陕南行

旬河源于秦岭南坡,从北往南奔腾而下,在与汉江交汇的时候突然有点徘徊不前,于是就画了个大大的S型,旬阳县就在这里安了家。怎么样,很有寓意吧。

秦岭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气候分水岭,秦岭南北的气候相差很大。旬阳虽说是属于陕西,但却有和江南一样的温暖气候,她和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到旬阳游钓,不仅感受到了网友的热情,更体会到了网友办事的认真和计划的周密。我人还没有到旬阳,那边的网友就把我们的日程安排的井井有条。观光、钓鱼、品尝地方小吃,无所不有。

平利更靠近湖北,这里已是大巴山的北坡。虽说是在山区,城市建设得还是很不错的,用深山里的明珠来形容她一点也不过分。

女娲故里何处寻,

平利山川依旧秀。

平利是女娲的故乡,这里的自然环境还不错。县城的广场就很有特色,只是那天在县城漫游的时间有点晚了,很多物景都没有很好的照下来。

在通往古仙湖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新盖的农宅。朋友介绍说,这里比较鼓励村民盖新房,盖新房的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一笔补助。虽然这些新房并不现代,但我没有看到一间旧房,应该是很不错的了。

这次出门前我就对汉江安康段作了一些了解,从卫星照片上看,安康上面一点就是一个大水库。这是汉江上游的一个水库,水质应该不错。再加上地处川陕交界的山区,满以为这次可以在那里好好玩些日子。所以我在安康只是做了暂短的停留后就直奔库区而去。

从安康坐火车直达紫阳县,在码头上我找到一艘往来于紫阳与洞河镇的客船,经过与船老板的协商,他答应留我在他家食宿。因为他的船还有几个小时才开,我抓紧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在码头边钓了一会儿。

清清的江水,三米多的水深,我满怀希望的钓了几个小时,就没有见一个吃口。或许是码头这里太闹,或许是这里捕鱼的太多。总之,我尽量的为自己宽心:到洞河镇肯定就好了。 在到洞河镇的一路上,我一边欣赏两岸的美景,一边观察两岸的地势。途中也有一些钓鱼人,不知他们的收获怎样。

第二天一早我就坐上了房东的客船,根据我对这一带的了解和房东的介绍,房东把我送到了对岸的一个岔湾,说好在他回来的时候再来接我。

下了船我往岔湾里面走了一点,感觉这里是个不错的钓点。可是几个小时下来,还是和昨天在紫阳县码头一样,没有一个吃口。在我钓斜边提竿快离水的时候,一条红尾子追食我的空钩被我钓了起来。看着这可怜的只有一两多点的红尾子,我心酸的把它放回去了。 好不容易窝子里有了点鱼星,明显是小麦穗进窝,就这样也勾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小饵接连抛了好几竿,终于有一个像样的吃口,一条白条挣扎着被拉出了水面。可怜的小白条,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中午吃了带来的干粮,就这样一直钓到下午三点过也没有一点收获,我彻底动摇了。

继续在这里耗时间已经没有意义,可是房东的船还有好几个小时才能来。我环视四周,望着发黑的岸边,心里很茫然。

这个岔湾不长,对面半山上有一条公路直通下面的码头,码头上有来往的渡船。与其在这里无味的耗时间,还不如四处转一转。

早早的回到住处,房东的小孩听说我没有钓上鱼,毫不掩饰的告诉我,要用虾药。我问他是什么虾药,他信手一指,就是那个。我一看,哦,原来就是农药。我随口就是一句:“打死我也不用那玩意儿!”

在紫阳县车站等车的时候,一个小卖部的老板也爱钓鱼,我和他聊了一会儿这里用虾药的事。

“一个人钓一天鱼用一盒农药,十个人呢?一天在江里钓鱼的人有多少?一年往江里面倒了多少农药?这样对水的污染有多大,这样的水还能北调吗?”

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来是要注意了。”

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但愿钓鱼人都能认识到这点,别人怎样做是一回事,自己该怎样做。不能为了钓几条鱼就连农药都可以往水里倒,还有良知吗?

在平河梁上看杜鹃花开

由宁陕县城出发,沿210国道向北30公里,便到了风景如画的平河梁。这里海拔2679米,群山峻岭,森林茂密,溪水缠绕,物种丰富,是宁陕境内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在平河梁顶,与大草甸遥相对望的东梁上,零散生长着一片片野生的高山小叶杜鹃,一直漫延到与之相邻的上坝河内,延绵十余公里。

每年五月,杜鹃花由低山朝高山竟相开放,杯口大的花朵缀落枝头。远远望去,这儿一树白,那里一树粉,还有一树黄,真是五彩宾纷,就连尚未绽开的梭型花蕾和又厚又光的树叶也都像打过腊似的,在雨后的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把山野装扮得分外妖挠。走到近处,再看那树时,虽不粗壮高大,却很古老苍劲。在生长密集的地方,它们在极矮处就分出了很多的枝杈,各自都努力朝上长,以至东扭西曲,没有了主杆,很像一丛古藤,仿佛国画一般。树杆上厚厚的苔藓可以证明,它们都已有了一大把年纪,到底是一百岁还是两百岁,唯有它们自己和这里一样古老的山石才会知道。也有例外,生长在开阔处的单身树就无异样,主杆、枝杈分明,也明显的青春了许多。一样的树,开的花却不一样,有的整树素白,有的全身粉红,还有的红白相间。一阵风起,开败了的花瓣便随风飘落,如置身天女撒花般的仙境。落红已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像是五彩的地毯,让人真不忍心踩上去。倒是羚牛、野羊毫无顾忌,密林中到处留下它们撒野的痕迹。

有人爱上了这树这花,想把它们移载到自家的院落。但这种树只适宜生长在高山上,移下山来很难成活,即便是挖来原地的土,把它们栽活了,也不会再开花。所以,要看杜鹃花开,就必须花力气爬上平河梁顶。

平河梁上风景好,五月杜鹃花烂漫。明年的五月,我们相约再去平河梁顶看杜鹃花开,去领略它的美丽与芬芳。

( 原载《安康日报》2006.6.16)

初游青木川

陈华春

州西三百二十里,复山重岭,小溪湾环。西北与甘肃省阶州、西南与四川龙安均相毗连。无业流民多在其间开耳厂、扒菌、垦种老林。地阻人杂,最宜防范。

―――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

在明至清的宁羌州志中,很少有青木川的记载。在宁强的名胜中,作为古镇青木川,是很难与禹王刻石、金牛峡、五丁关等相提并论,缺乏浪漫的色彩。甚至与文人们牵强附会搞出来的武安八景相比,也逊色不少。

明朝时,青木川称为草场坝,后因建回龙寺,改为回龙场。解放初定名青木川。这个地名很有诗意,想当年,这坝子周围应是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景色迷人。

对于土匪出没之地,岂能有辱文字。文人们对于笔墨是吝啬的。于是,许多人和事付于烟云之中。

今天,文人们的笔墨有幸结集,其激活了青木川的历史,后人皆当感激。为贺此盛事而撰文,使我想起了初游青木川的人和事。

2004年春,陪同省画报社及《美文》编辑部的客人,初次走进了青木川。作为文物工作者,了解古镇的建筑及人文景观,乃此行的目的之一。

当年,太平天国兰大顺进攻汉中,激战青木川。1935年,胡宗南帅部围剿红军,胡曾受魏辅唐设宴款待。此地祠堂庙宇众多,至今基本完好者如赵、魏、瞿、屠等。此地还有阎王碥、望乡台、鬼门关、古栈道、龙池、将军石等自然景观。此地被动植物专家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此地于2001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魏氏宅院、辅任中学、古街、风雨桥等。这是我出发前得知的资料。

抵达青木川。就餐。休整。上风雨桥。

但昔日的木板风雨桥,已由钢筋水泥桥代之。古街之青石板,水泥代之。一座白瓷砖贴面的楼房鹤立于青砖灰瓦中。视此种种败笔,令人心痛。

同行的摄影家,不约而同发现有一老妇人坐于河石上洗衣。也许,此老妇人身上还有青木川古镇的某些东西。

于是,我想拜访从未谋面的一位老人――徐种德。一是对先生的诗词翰墨仰慕已久;二是先生与魏辅唐共事多年。过风雨桥,拐一个弯,便到了老先生的住宅。谈四川上学、辅仁中学、魏氏宅院、投诚、枪毙等关于魏辅唐的事。回忆当年,老人很伤感。看到古镇日复一日被异化,老人很无奈。老人赠我墨宝一幅,书写的内容系欧阳修诗一首。我为老人刻下“徐种德印”、“青木川”两印。此次拜访,青木川在我心中有了轮廓。

青木川古建筑群是历史,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魏辅唐是改写青木川历史关键人物。“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对魏的评价,我不想用人们惯用的翻案法。翻案是需要条件的,时空是最好的真理。当历史尘烟散尽的今天,人们走进青木川,是因为那里的魏氏宅院,而魏辅唐正从宅院的深处向我们走来。

在参观宅院的途中,拾到了丢在臭水沟里的一枚半瓦当,上有“福”字,有几颗乳钉装饰其上。清洗。包裹。入包。回城后,将“福”字制成拓片,配书法作品,记下青木川之行。 几个月以后,同行的几位摄影家,寄来了发表作品的样刊,有老妇、老头、宅院、古街、风雨桥、桥上的水牛„„

这“福”字瓦当,至今还放在书架上,睹物思事,真担心当地的人们视青木川如同“福”字瓦当一样被丢入臭水沟里。若如此,谁有能力把其捞起?

近年来,县政府已制定了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案,青木川镇政府正在着手申请省级历史古镇的工作,县文化旅游局从旅游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县文物事业管理所在规范“四有”档案。对

青木川而言,这是福音。

保护青木川,任重道远,人们都在默默地工作着。

青木川远离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中心,才使自己的面目保存到了今天。历史可以超越地域、皮肤、时空。青木川是历史,是现在,也是将来。

该文收入《羌州古镇青木川》一书

槐花最是故乡甜

陕西/席平均

五月是花的海洋,到处洋溢着醉人的馨香。在这醉人的五月,故乡的槐花开了,开得那么香甜,那么芬芳。

槐树,是故乡分布最多的树种。或漫山遍野,或河渠沟畔,不用稀奇也无须惊讶,随处可见一株株、一丛丛的槐树,像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农人一样,宁静安详地坚守着故乡的恬淡时光。

五月的故乡是欢腾的,因为槐花开了。春的小手掀开了槐树的绿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让漫山遍野的槐树热闹欢歌起来。你看,绿裳深处,一簇簇一朵朵,如霜似雪,云蒸雾霭,尽情绽放,故乡变成了槐花的海洋。每一棵槐树都不闲着,开得忙忙碌碌,开得热热闹闹。在枝叶间,一朵朵一串串,悄悄的吐蕊,静静地盛开,淡淡的溢香。那些苍劲嶙峋的老槐,枝叶细细的、圆圆的,新槐则枝干颀长,叶片肥厚,但繁密的花儿都鼓囊囊、整齐地排列着,簇拥着,熙熙融融的盛开着。故乡的槐花,大都是白色的,只有极少极少的粉墨或者淡红色的花相间点缀,让五月的乡村显得越发缤纷。真是:“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开得最艳的槐花应该数向阳的地方。因为那里光照充足,气温偏高,所以槐花比其它地方都开的早。洁白的花朵,嫩嫩的花瓣,淡淡的花香都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素雅和美丽。相反,那些迟开的花骨朵,像一个个小铃铛,挤挤挨挨挂满了枝头,可爱的戴着青绿、淡红的小角帽像月牙,鼓鼓的含苞待放。

漫步故乡的槐林,人们无不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仰慕于这无处不在的沁人馨香。

槐花是醉人的。故乡的槐花开了,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会被花香折醉,无论在哪个时刻都会神心迷离。特别是早晨起来听着悦耳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槐花香味的空气,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晚上更是特别。天上繁星闪烁,河堤蛙虫唧鸣,丝丝晚风吹拂,阵阵幽香袭来,淡淡的、幽幽的,此起彼伏,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多闻几下,陶醉其中。

站在盛开的槐林,细细聆听花开的声音。那些蜜蜂蝴蝶扑翅徘徊,雀跃纷飞,在艳艳的槐花里匆匆忙碌,汲取芬芳。静谧的山谷,清幽的草地,温馨的时光,蓊蓊郁郁,嘤嘤嗡嗡,细细的、碎碎的,让人迷醉其中而流连往返,便勾起了许多儿时的美好回忆。

故乡的槐花开了,迎来了远方的客人。每年的五月槐花盛开时,天南海北的养蜂人都会到故乡的槐林来。选择一片槐树林,成箱成箱的将蜂箱搬到开阔的地方,有序排列,放蜂酿蜜。还有的养蜂人为了赶花期,提前搬来住下,等待花开。这些远方的客人大都是用卡车运来蜂箱之后就走了,留下几个人安营扎寨,和蜜蜂为伍,与山林作伴,看花开花谢。每当看到山畔炊烟袅袅时,就又多了一个追赶花开的人,多了一个养蜂人的家。

槐花飘香的五月,养蜂人和蜜蜂像鸟儿自由、尽情地在繁花间辛勤劳作。醉人的花香在蜜蜂忙碌的身影里,在养蜂人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中摇曳、沉淀,酿出了甘甜的蜂蜜。这种槐

花蜜听养蜂人说是最好的春蜜,营养价值很高,还可以入药。每当蜂蜜酿成的时候,养蜂人都会招呼老乡们前去品尝,把春天里最美好、最甜蜜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

刚酿的槐花蜜清澈如水,如琼浆玉液,舀一勺万缕千丝,尝一口甘甜爽口,沁人心脾。然而,只要尝了一口,就不敢再来第二口,因为太甜了,甜得舌头都动不了。尝着槐花蜜,嘴里甜滋滋的,看着槐花,心里美滋滋的。就是这极其普通的故乡的槐花,却把美丽给了整个春天,把甘甜、芬芳和清白无私地给了人间。不由的想起了源林烟的《槐花香》:“五月槐花开,如雪似蝶徘。微微风簇浪,串串浮阳台。阵阵清芳沁,翩翩天使来。问君为何事?还世一清白。”

我爱故乡的槐花,槐花最是故乡甜。

故乡的槐花可餐。槐花不光以特有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还成为大家桌上的美餐。当槐花开了,人们就会走到山野去,或爬上树去,或带着长杆钩子,拎个篮子、袋子去采摘槐花。人们采槐花一般喜欢选择尚未盛开的花苞苞,因为这样的槐花苞做的菜肴更筋道,更爽口。采来的槐花用清水洗涤之后,和点面粉,放点盐巴等调味品,然后搅拌均匀,焖蒸之后就变成了甜美爽口、不油不腻而且筋道可口的“槐花麦饭”了。还有人用槐花包饺子、做槐花饼子、槐花粥,味道独特,是农村人喜爱的美食。如今,正是槐花盛开的时节,故乡的槐花已经从山林走出,进了超市,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故乡的槐花开了,春意更闹了。槐花蜜、槐花饭,故乡的味道,走不出这五月的故乡的时光。

故乡的槐花开了,迷人的槐林,诱人的芬芳,醉了农家小院,醉了山川城乡,也醉了游子的心房。

人间五月最芳菲,槐花最是故乡甜。

清明茶香溢陕南

清明时节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令人思绪飞绕,怀着久违的闲情逸致,同家人驱车前往山川秀丽的陕南平利县,领略她春光里的朦胧诗意。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陕西最南端,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著名的绞股蓝就产于安康平利县,其大名早有耳闻,心灵便沿着春光而行。

我们从西安向南通过西康高速,穿越秦岭,向着目的地进发。车在山水之间穿行,如画风光令人目不暇接。“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秦岭的绿,绿的风雅;秦岭山的美;美的迤逦;秦岭的香,令人心旷神怡。两边被嫩绿水彩勾描的秦岭显得如此的楚楚动人。两山夹在蔚蓝天空之中,云朵梳理着山顶的翠绿,流泻着诗意的情愫。明媚的阳光洒在满山各色小花上,竞相开放演绎着娇媚。金灿灿的油菜花独领****,似仙女用鲜黄的油彩不规则的晕染于山脉上,如梯形似乎要一比高低,似方形要论谁的英姿洒脱,似菱形舞动着柔美的身姿;紫色的丁香花将柔情展示在山脚,尽显她的含情默默,高贵而又浪漫的花瓣捧起圣洁,绿叶衬托着紫色的神秘;白色的野槐花用纯洁守护着大山,一生闪烁着生命的光晕,奉献着缕缕清香。

微闭双目陶醉,一片云朵邀我同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和煦的阳光,轻轻飘过的云丝,温暖的春风亲吻着脸颊,小鸟鸣唱着自由,似玉带的江水依然流淌着不变的诺言。

穿越了长达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即过了秦岭主峰,山势逐渐平缓,山间的河流已经属于长江水系。一处宣传语吸引了我“一江清水送北京”,这里的条条溪流已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我们继续南行,成片茶园映入眼帘,转眼平利县已始于足下。平利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称为绿色休闲家园的女娲故里。茶业是平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平利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平利被确定为国家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亲临平利县长安镇,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白色仿古房子屹立在街道两边,房屋后面随处可见竹林耸立,开满树干的桃红色花雍容华贵,清澈的小溪流逝着岁月年华,远处山上到处可见一片片的茶园,每棵茶树似蘑菇头,可爱至极。步入茶园,绿茵茵的茶园被茶农修剪的十分工整,忙碌的茶农收获着愉悦,小孩也采摘着希望。嫩绿的新芽再也耐不住寂寞,亭亭玉立于茶枝的顶峰,蜂拥的老叶映衬着新叶的典雅。幼嫩的新叶,散发出清新扑鼻的茶香。采茶女手指灵活自如的跳跃在茶枝上,一个个新芽被装进背篓。

我们来到一家叫田源茶厂的店铺,老板告诉我们,清明前的茶叶口味最佳,绞股蓝还未发芽,龙井少量上市。老板为我们沏了新茶龙井,一根根鲜绿的新芽直立于杯中,晶莹剔透地淡绿色茶汁诱人,茶香充满整个鼻腔,细品正如“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当然,如此极品的新茶价格也不菲。勤劳、纯朴、善良的长安镇人以生态立县为主旨,保护绿色环境,经营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建设休闲家园,为人类奉献一方碧水蓝天。

在惠风和畅、燕语莺啼的迷人季节,将城市的喧闹、生活中的烦躁抛向远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融入春光撩人的景色之中,追逐秀美山川的景致,在疲惫的心灵深处,开垦一片无垠的乐园。平利之行,我感受颇多,获益匪浅。大秦岭的磅礴气势,碧嶂浮云的山水胜景,使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茶乡茶园,身临其境,参观茶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亲口品尝,滋滋品位,回头来,若有人提到茶,自己便可以津津乐道了。

陕南啊,我那可爱的家乡文

迎着远方亲人的召唤,带着满腹的亲情启程,11月16日,我又回到了陕南——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踏着黄叶纷飞小路,面对眼前熟悉的一切,思乡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往事历历凝成感情的丝线,穿起我心海的浪花。

我的家乡,坐落陕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上。记忆中那里山旷、路远、人稀,赶个场(逢集)人们往往也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整整生活了二十余年。面对熟悉的一草一木和秀奇的山山水水,现在看起来是那样地亲切。美丽的秦岭南麓我的家,山水秀丽风景如画。是大山造就了我纯真善良的个性,是黄土地让我挺起了永不服输的脊梁。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她显得有些贫穷落后,甚至有些荒凉。但在我的眼中,她简直就是一座世外桃源,亦或是人间的天堂。除却都市的喧泄浮躁,它如同一幅田园诗,唱着人间的梵音,奏响着大自然最和谐的音符。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幸福的农家院里挂满了庄稼人甜蜜的笑声。哪里有事,吆喝几声,热情的邻居们总是群策群力,鼎立相帮。逢年过节,结队赶场的人你追我赶,笑语连天。农忙时,三五成群赶东家帮西家,大家力量拧成一股绳,战天斗地,其热乎劲撑破了农家院来撑破了天!闲暇时,老少爷们喜欢吸着旱烟卷聚在一起,讨论着眼下的墒土如何,今年的收成咋样,冷不丁还爆出张家寡妇不守妇道、西边的二癞子偷腥等等闲闻趣事来!

家乡人老实厚道,家乡人勤劳善良。他们没有走近城市的奢望,他们只求上天能够赐个温饱,来年有个好收成。他们只求自己的子女能够发奋读书,将来奔个好前程。他们用勤劳经营着自己的家园,用双手谱写着山里人的奋斗篇。山里人虽穷,但决不缺钱花。因为山中藏着宝,因为水中流有银。每逢农闲季节,山里人便会自发的组织队伍进山寻“宝”。山中那野生野长“火藤根”(黄姜)、“椑子”(一种树上结的药材)、天麻、天冬、何首乌、金银花等均是上等的药材,晒干后能卖个好价钱。再看那山中流淌的溪水,冬暖夏凉,滴滴清透,渴了来上一口绝对比那瓶装的饮料管用。水中的螃蟹、淡水鱼,既是山里人待客的“上等菜”,又是山里人寻思变钱的好门道。盼儿成龙,望女成凤。山里人不愁吃,不愁穿,只愁子女能否把书好好念。在山里人看来,要是那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才叫是真的了不得。认为定是祖坟上栽了“爬爬树”。到了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乡里乡亲、十里八村的都赶到前来表示祝贺。送喜礼的,送喜钱的,不论多少,是份心意。酒醉酣耳之际还要送上一串串祝福的话语。让你仿佛飘在云里雾里,除了激动,更多是感谢。

家乡人就是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用勤劳、用智慧、用善良、用坚韧阐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世间的伟大。虽然远离繁华,但他们有自己快乐的支点。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他们懂得一代更要比一代强的道理。是他们教我懂得人间什么叫真情什么叫做人。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走进陕南——我那魂绕梦牵的家园。眼前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人们的生活更富有了。进山“取宝”的人少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了。我想这一切应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和家乡人坚持不懈的奋斗吧!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尔康”,面对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想说变化的是家乡面貌和自己的行程,不变是那颗怀旧和感恩的心。带着那份难舍的亲情上路,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将要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挺直腰杆,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进发,永不后退。

陕南的冬

一脚踏上陕南的土地,就知道了什么是冻。干冷干冷的风向你袭来,穿得厚厚的腿好像一丝不挂,风自由的在腿缝之间来去,肆无忌惮的穿梭,带走了仅有的一点热量。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想着:真冷啊,陕西就是陕西,虽然是陕南,也比重庆冷多了。

早晨一睁开眼睛,发现窗户外雾蒙蒙的,如同家乡下了很大的雾的时候。推开门一看,却只有几条稀薄的舞在山间游荡。要是在家乡,这样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不知该是何等景况呢,也许该是如同仙境一般腾云驾雾了。不一会儿,阳光就利索的钻了出来,洒满了小山村。望着屋外阳光普照,在家乡冬天难得一见阳光的我,欣喜地扑进阳光中,想温暖自己。然而我错了。阳光照在身上,身上觉得暖烘烘的,可裸露在外的手啊,脸啊,总是让一阵又一阵的冷风冰得紧绷绷的,生疼生疼的。脚也在狭小的鞋子里像冰条似的粘在一块儿分不开。

哪儿来的风?抬眼四望,四周山坡上光秃秃的。树没有一点活着的迹象,光秃秃的树,陪衬着光秃秃的黄色的山,在阳光下着实有些耀眼。那些树的枝桠成片成片的,被阳光虚化成了一团一团驻扎在山间、山腰的朦朦胧胧的雾了。偶尔能看见一棵两棵的柏树,怎么也分辨不出它是否是绿色,怎么看都像是一团黑色的影子。近处有几竿竹,没有家乡的青翠,哪有岁寒三友的风采呢,黄中带点绿色,无精打采的。夏天到这里来的时候,想去爬爬山,却苦于杂草丛生,找不到上山的路而罢休。而此时,那条小路清晰的出现在山间:一条蜿蜒的白色的羊肠小路在不高的山间盘旋。原来上山的路离我如此的近。

中午,阳光更强烈起来。站在阳光里,觉得像坐在火炉旁,浑身都冒出细微的汗来了,赶忙脱掉厚厚的外衣,穿着个薄毛衣在阳光中走动,看着那些叮叮当当忙碌的工人师傅们脸膛红红的,往下淌着一颗一颗晶莹的汗,感觉春天已经到了,这就是春天了。这样想着,搬来一把椅子,端来一杯热茶,往椅子上一躺,就在温暖的阳光下复习一下春天的滋味吧。

下午四点后,太阳同样高挂在蓝蓝的天空上,热情却突然低了。赶忙穿上外衣,以留住刚才的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脸啊、手啊、脚啊,又开始有冻的感受了。老乡们告诉我,这地方冬天温度的落差很大,常常是夜晚零下十几度,而白天却是零上七八度。哦,难怪一天之中有如此大的感受变化呢。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天气预报说今天是3℃-8℃,想想家里的冬天最低温度也和这个差不多了。老公又到什么棕溪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举目无亲又无所事事。于是赖在被窝里不起床。可是无论怎么赖,每天早上的晨起“功课”逼得我睡不踏实,只能匆匆穿衣起床。走出门去,雨是早停了,路面湿漉漉的,就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不由得想起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哑然失笑,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可不是刚下过一场春雨吗,立春都三天了,已经是春天了,春雨也应该到了。气温看来比较低,但却一点感觉不到那刺骨的寒冷。为抵御这里的寒冷而准备的五彩缤纷的厚围巾看来是派不上用场了,我在心里感叹着。想着前两天阳光明媚时,我就发现那路边的几朵金黄色的小草花开了,花朵小小的,如铜钱大小,花面很平,花瓣很小,像菊花的花瓣,几层重叠在一起。“丑菊?”我忽然冒出这么个概念来。只是可惜,现在是冬末春初,不是丑菊开花的时候。还有一只颜色不甚鲜艳的蝴蝶,停在灰白的水泥地面上,我轻轻的脚步惊扰了它,它才急忙舞动翅膀在阳光中飞行。我惊讶的目光顺着它而移动,竟然又发现了一只土黄色的野蜂与蝴蝶迎面而过。就在这时,我听到身旁有轻微的动物弹跳的“咚咚”声,收回目光一看,天啊,一只拳头般大的癞蛤蟆正懒洋洋的蹦跳,跳一步歇一会,似乎在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呢。虽然山间与土地里还是那焦黄的一片,可是春天毕竟来了。

与陕西有关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历史底蕴、人文景观早就让我欣赏,文化、山川也许久远的不够具体,让我的向往仅停留在一个冷冰冰的地名。

对于陌生的地方,我们永远是过客,记忆的空唱片被难忘的人刻上铭心的划痕。自从认识一位住在陕西的朋友,关于陕西的一切好像春天的山野,翻个身,梦就绿的朗润起来。

与他的相遇,有些太远或者太迟,错过可以握手言欢的季节与机会,飞过万水千山的祝福与想象,遥远中有一种可以融入心灵的真实。

今晚只能关心/那个城市的天气/遇见你之前/它是活在纸上的名字。

这是我诗歌中的几句,现在的我已经不满足只知道“天气”。我想知道的更多:有关历史、有关山水、有关民情、有关饮食,有关陕西的一切。

上周看电视,一个招聘节目吸引了我,位于西安的一个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招聘导游,看着选手们穿梭在亭台楼榭之间,推荐以面食为主的陕西小吃,声情并茂的讲着源远流长的故事。穿唐装的演员沾染现代气息的表演,努力表现想象中的大唐盛事与风情。现场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踊跃投票,参与的气氛很热烈,我隔着一层玻璃屏幕在想象里也陶醉了。

前天领女儿去城里,在老地方下车。环顾四周,路南的一个红色牌匾吸引了我,上面分明写着“西安菜馆”,边缘用醒目的白字写着“腊汁肉夹馍……等”几个有代表性的陕西小吃,是新开张的?还是早在这里?在我没有关注陕西之前,对它竟视而不见。

腊汁肉夹馍,听名字是包子一类的食物吧,在那个节目上见识了它的“风采”,如今,几乎是“唾手可得”,我好想尝尝。女儿对面食很挑剔,以前来城里都用烧烤类的肉串充当午餐,恐怕这外地的面食更不合口味,可我这次却无意照顾她的口味,一心想去西安餐馆。

等办完自己的事情后,正是下午一时,虽说略过饭时,可餐馆里还是座无虚席。平时在客人面前有着夸张笑容的热情服务员,现在却冷落“上帝般的顾客”,忙着端饭传菜。我讪讪的打着招呼,盼能给安排座位,可还是失望。

晚上,同学要请客,问我去哪里吃,我冲口而出——西安餐馆!“那个地方不好吃,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吧!”同学也冲口而出,不能让她再去体验不感兴趣的“口福”,客随主便也是一种礼貌,最后我们在一家本地餐馆落座,看着直径有一尺的菜盘子,我还在想念西安餐馆的味道,以及有关陕西的一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居养育我的黑土地,我在想念并且关心陕西。因为,陕西有我的朋友,想念让那一方水土温暖而亲切,与陕西有关的一切都会给我安慰般的惊喜,像缠绵许久的雨天突现阳光。

朋友是神交的文友,越过千山万水的相遇,有“缘”的味道,属于可望不可及的那种。被硬生生的置身事外,“天涯若比邻”只是安慰思念的一句无奈假话。

我在幽怨的情绪中有一种庆幸,不能相见,让生活的平淡朦胧的有些浪漫。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往往结束于他们幸福在一起的时刻。

我们不是走上俗套的王子、公主,相见不如怀念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句号。我们的距离像彼此眼中的彩虹,高高的挂在天上,不要让人间的烟火熏染它的美丽!

我像呵护纯洁的水晶,珍惜我们共同的记忆,揣着这样的心情上路,我在想念与陕西有关的一切里,很满意

午子山位于汉中西乡县堰口镇,为巴山余脉。巴山宛然至此,忽被大小两峡截为三峰,居中之主峰即有陕南“小华山”之誉的午子山。

午子山,又名武子山、母子山、午子观。这些名称都有一番来历。

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是片大海,有段时间,大海由一条孽龙掌管,将各个水域闹得天昏地暗。玉皇大帝遣天兵天将前来收服,不料被孽龙喷水击败。王母娘娘献“废海斩孽龙”之计,命开山神于午时劈开大海东侧之山,引水入东海。到半夜子时,海水即退掉一半。孽龙眼看无处安身,即横过身躯堵住山口。开山神以为山口长住,便又于子时按天的方位,从午位和子位猛砍两斧,当下将孽龙变为三截。翌日,大海干涸,开山神斧砍之处即为现大小两峡,孽龙三截僵尸成三峰。为纪念开山神斩龙之功,人们以其开山、砍龙的午时子时及孽龙被砍的午位、子位的两层意思,将主峰取名午子山。武子山之名,得于殷商时代。相传那时午子山前后为商之一部落小国。部落王仁爱,老百姓忠厚,颇若世外桃源。不料有一年,商纣王向午子山部落索取美女和虎皮狐裘,部落王不从,便遭纣王大军围剿。一名叫武子的壮汉率领午子山人与贼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武子,便将午子山改名武子山,并立碑刻石于山顶,每年三月三全部落人皆上山祭奠武子。母子山一名和西汉戚姬母子有关。戚姬即刘邦爱姬戚夫人,传为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前往赴任途经西乡时所娶。戚姬美丽贤慧,又得一子如意,深得刘邦宠爱。戚姬为保如意平安长命,年年清明到午子山朝拜,刘邦即在午子山为其修一梳妆台。据说午子山满山的白皮松,即是戚姬一次梳妆时,狂风刮翻粉盒,白粉飞至树干所染就。现山上仍有梳妆台遗迹。戚姬的得宠深为吕后所嫉。太子刘盈,为吕后所生,生性柔弱,刘邦几次欲立如意,这使吕后更恨戚姬。刘邦死后,吕后专权。除枉杀功臣外,亦对戚姬母子加以迫害。她先下诏,削去戚姬宫冠,将她打入宫内米房,令其天天舂米。戚姬苦不堪言,又想念远在赵地为王的如意,自编泪歌曰:“儿当王,母遭殃,世道黑暗太炎凉;老天快快把眼睁,叫儿回来救救娘……”吕后闻之,倍加仇恨。乃下诏如意回京,在长安宫中以毒酒将其毒死。接着又对戚姬施以酷刑:剁其手足,割耳挖眼,下药使之聋哑。然后当作“人猪”扔进厕所,并叫她儿子汉惠帝刘盈前往观看,以教唆刘盈像她那样

心狠手毒。刘盈看后,义愤填膺却又奈何母亲不得,便装病不理朝政。消息传到戚姬家乡,百姓无不切齿痛骂吕后。之后,人们将戚姬的尸体葬于午子山前故里,并将午子山更名为母子山。后世还建有祭奠戚夫人的“娘娘暖阁”。对此传说,人或有疑,问:史载戚姬为定陶人,且陕西洋县城西戚氏村亦有戚氏墓,究竟何处为真?郦道元《水经注》及《续修陕西省通志稿》、《汉中府志》、《西乡县志》、《西乡县胜迹录》等都记载说,戚姬为西乡县城南二十五里人,故里有“戚夫人”墓。午子观一名的出现和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孙子汉中王张鲁有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鲁则把汉中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治理汉中的过程中,大力宣传道教,并在汉中所属名山,包括午子山修建了道观,供奉太上老君和张道陵神位,让教徒每年三月三和九月九日上山朝拜,从此午子山即成道教胜地。此后,历代多有增修。先是陆续在山脚、山腰、山顶增修了底观、腰观、顶观(亦名下观、中观、上观)。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重建顶观正殿诩圣保真君殿、药王殿、福寺殿等。明孝宗弘治十年,重修底观圣水观、玉皇殿、东岳殿、丰都殿,并由底观至顶沿山道铺砌石阶,形似云梯。明武宗正德二年,重修腰观的泾洋宫、三清殿、三官堂、四圣宫,并沿土寨立碑十余通。明正德七年,增建顶观的寝宫、雷祖殿、元祖殿、后寨门、紫金城(又名铁城,城围面积千余平方米)。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十年,又翻修各殿、小庙及石阶。因午子山道教事盛,久而久之,午子山又叫成了午子观。可惜,现除顶观尚存部分建筑外,皆已毁圮。

午子山山势雄奇,风光绮丽。明崇祯时吏部尚书李遇知有《午子山》诗云:“飞登千盘漫陡巅,振衣冉冉白云边。上方灵气谁能识?身到烟霞便是仙。”民间亦有歌谣云:“西乡有午子山诸多景观中,以午子朝霞、圣水灵潮、龙洞飞泉为最。其中午子朝霞、圣水灵潮,还在西乡八景之列。

除了三大美景外,午子山还有不少具有特色的景观:郁郁葱葱的白皮松林树皮形如鱼鳞甲壳,绿叶银杆,千姿百态,情趣横生,且山阴处反倒格外茂盛俊秀;山顶药王殿内有药王孙思邈塑像,殿外有两棵高大的古药树,枝叶繁茂,绿荫如盖,记载着孙思邈为民造福的功绩,寄托着一代代人民对他的思念;殿内尚有明嘉靖时铁铸无头佛像一尊,传为当年仿照

一“骚和尚”被砍头的模样所铸;午子山左侧山峰名飞凤山,传为凤凰仙女所变,其上有凤憩亭,原为仙女初到午子山时率百鸟鸣唱之处,山下临河石崖有“飞凤山”三个遒劲大字,传为蜀汉大将张飞以丈八长矛所刻;另有“虎头崖”摩崖大字,传为当年掣伏白虎星的凤儿用扁担尖腾空而写。

座午子山,搭把椅子能上天。有心登至山顶上,可同玉皇谝闲传。”

华不注,现名华山,是济南城区东北郊“不连丘陵以自高”的孤峰,素有“济南山水之冠”“历下绝美”之美称。

我的家在华不注山的东麓,晨练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登山,晚饭散步的时候也经常信步于它的脚下,但从来没有爬到过山顶。

在一个少月多星、微风拂煦的夜晚,百无聊赖的我突然产生了登山的向往。于是,我换上运动装,穿上运动鞋,独步于登山的路上。

月色中,我沿着一层层人工砌成的石阶,信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寂静的孤山,除了微风吹打着“桀立”的“虎牙”发出的“嘶嘶”叫声,别无他声,只有我孤单的身影,那“翠发”的“青崖”被月光映照的越发孤秀耸翠。不知不觉中,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我仰起头来朝西望。突然,在黑黢黢的夜色中,不提防灌木丛中耸立起了一条巨蛇的蛇头。原来,是一块巨大的裂岩断成了上薄下厚的两层,上方收缩与下断开的下方构成了三角巨蛇的大嘴,而顶部那凹陷的地方,更似蛇的眼睛,可谓鬼斧神工,活灵活现。

峰回路转,景随步移。来到半山腰,雨下的小了许多,我收起脚步,拐进了“仙迹于焉”的文昌阁,道家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大仙居住在这里。他的房子虽然建的似琼楼如玉阁,但与山下主管春、夏、秋、冬的四季神仙相比可就寒碜的多了,人家那房子面阔四间、进深三间,而他的房子则是“因陋就简”,是人家房子建完之后的“集腋成裘”,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孟子那“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我不得而知。

出了文昌阁,山路变的更加陡峭、更加崎岖。路的两侧,奇岩怪石似蛇如龙,似虎如仙,“怒之如奔马,错之如犬牙;横之如折带,乱之如披麻。”那历经风吹雨打的巨石沙岩,个个剥落的“或高或抗,或抑或坠,或如几案,或如矛戟”,惟妙惟肖。

我“由鸟道而上”,“蹊径鞠塞”,“三息而跻其巅”,不曾想山顶已有了早来人,那真武庙前的石阶上,已经坐上了早来的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深情地依偎在一起,挡住了我的前行的小路。我惟恐惊醒这对热恋中年轻人的浪漫,便在不远的地方停住了脚步,这对年轻人似乎发现了我的到来,于是松开了紧偎在一起的身躯,而我也快步走过了真武庙的断壁残垣。

朗朗的夜空中悬挂着一钩弯弯的明月,寂静的山顶涌动着美丽的夜景,和煦的微风荡漾着年轻人的卿卿我我,那璀璨的星光时隐时现着华不注当年的历史斑点。

我极目西望,夜色中鹊山只露出暗暗的轮廓,似青灰色的薄烟随风翩跹;北眺黄河,黄河如白练起舞,逶迤而飘逸地东流;驻足东望,平畴的原野,呈现出了一片舒展的、丝绒般的黛色。远处的高楼,灯光烁烁、亮如白昼,近处的民居,星火点点,灿烂璀璨,不远不近的荷花路上,奔驰的晚归的车放射出的明亮灯光,似两道水流在不急不慢地流淌。我分不清是天上的群星点燃了地下的群灯,还是地下的群灯映亮了天上的群星,只知道天上的群星与地下的群灯交相辉映,给了我一种另类的美丽,另类的韵致,另类的风情,另类的愉悦和享受。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赵孟頫,想起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假如赵老先生转世今天的话,我想将会又有一幅绝世无双的《鹊华秋色图》跃然于纸上。

远处的灯光渐渐稀疏,山风也不再温柔,我身边的那对年轻情侣也早已离我而去。踩着真武庙遗址的石头,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山顶,一个在民间飘荡了上百年的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在很久很久以前,山高路陡的山顶住进了一个道士,人们经常能看到他下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他好久没有背粮买菜。于是,山民们结伴上了山,打开了他的房门发现,屋子里只有只有一堆白骨,还有一只死去已久的野狼。人们推测,一只饥饿的野狼躲进了他的房间,道士一不留神,与饥饿的野狼共眠„„从而有了“死了道士饿死了狼”的传说。

夜色的掩映我的心里不禁有些毛骨悚然,夜风的吹拂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夺路而逃,匆忙间脚下的野草牵连缭绕,状似螺旋,蓦然起,原来逃到 “回车涧”, 我的思绪突然飞到两千六百多年前,我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鼓的雷鸣,将士的呐喊,仿佛看到当年的刀光剑影,旌旗招展。

在那个群雄并起、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一场因为外交失礼而引发的不必要的战争就是在这里结束的,这就是“鞍之战”的最后战场。和战国时期,在那个的混乱年代,齐长城脚下的山城是个处于齐鲁两国交界的边陲小镇,而我站立的地方,则处于两国的边境线上,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和战争。我站在这些无言的、英武的将士面前,似乎又看到了、金戈铁马、听到了当年、隆隆的战车、声、以及挥着利器刺向彼此的,一个个、一批批血溅战袍、轰然倒下的悲壮的身影。两国的统治者也许会用他们的壮举来激励那些活着的或新招的将士,继续用将士的身躯和鲜血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那些倒下的将士的血肉和忠骨则长留在长城的内外,他们的忠魂则随着战争结束的硝烟而随风消散。历史没有为他们留下一笔,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留下的则是

亲人们的无尽哀痛和悲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一幕、又一幕吗?于是我的眼睛湿润了。

公元前的592年春天,诸候国的晋、鲁、卫、曹派出外交官出使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不知是无知还是年轻,为了寻开心,他找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的陪着同样瞎了一只眼的晋国公使,找了一个跛子陪着同样是跛子的鲁国公使„„就这样,瞎眼的陪瞎眼的、跛子陪跛子、秃子陪秃子、驼子陪驼子羞辱着这些代表一个国家的使臣,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接待埋下了割地求和的祸恨。在公元前的589年,晋国率领着鲁、卫、曹联军一同报仇攻齐,迎战中那个趾高气昂的齐顷公坐在战车上要“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曾想一战而溃,逃到华不注山下,被晋国联军追逐了三圈,若不是与忠勇的护卫逢丑父换了服装,化做下车取水的兵士,难逃束手被擒的命运。

逝者如斯夫,曾经车马纵横的战场早已淹没在了“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秀泽水乡之中,若游华不注,尚需“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汇波楼下,出水门,入废漕渠(今小清河)„„扶掖登舟,相与华阳道观”。直到雍正年间,游览华不注才不需要乘船楫篙,只需向“罗学使竹园借骑”。

弯月渐渐升到了中空,夜露浸湿了碎小径,我踩着柔软的细草带着满足、满怀憧憬,踏上了回家的归程,但华不注那阳柔相济的内涵,厚重的文化遗产,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陕南的方言非常有地域特色。陕南地处川、陕、鄂、豫交界之处。先民迁入来源甚广。加之历史上交通闭塞往来较少、行政权力鞭长莫及,居民活动范围地域狭窄,遂造成了今天的陕南方言。

杂,是陕南方言的首要特色。仅就我曾经工作过的安康地区而言,这里的地方话有接近四川口音的,有接近湖北口音的,甚至还有接近湖南口音的。有时一个村与周围邻村口音截然不同。比如我知道有一个村,全村讲的几乎是纯正的河南话,以至于同一乡其他村的村民都叫他们村为“河南村”。还有一个村则更令人称奇。周边的村民都称这个村的人“讲怪话”,或者直接了当地说他们讲“外国话”,谁也听不懂他们本村人相互的交谈。不过这个村的人与外边人交流时还是讲当地的陕南话。我在乡里时见到过一个该村的干部。闲聊时大家请他讲几句他们村的“外国话”。众人听了确实如听外语,我听他的发音倒蛮象福建一带的口音。是否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我没有认真地去探究。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当地方言之“杂”。“父亲”这个称谓,在口语里最普遍的就是称为“爸爸”。然而在陕南,父亲可以叫作“大”、“爹(音dia)、”“爷(音ya)”甚至“叔”,就是不叫“爸”。我还遇见过一回,有个小伙子对别人称他父亲为“舅”,而当面对他父亲却叫“大”。这是很特殊的一个例子。当时我只是觉得新奇,没有深究。事后我想,会不会他父亲原本就是他的表舅什么的,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未有改口罢了。若是如此,只能作为一个特例了。

在靠近大巴山的高山地区,地方话的四川色彩就很浓了。比如当地称公鸡、母鸡为“鸡公”、“鸡母”;管睡觉叫“睡瞌睡”;话语中所有的“了”字都说成“的(音da)”——比如说“吃完了”,当地就说成“吃(七)完的(大)。这些都与四川话及其相近。 ”

而在低山河谷地区,地方话的湖北口音又很重。譬如“如何”的“如”字。其发音就在“yu”和“ri”之间;“何”也发音为“huo”。把“如何”说成“yu—huo—”,就如同京戏里的念白一样具有韵味。

诙谐,是陕南方言的又一特色。陕南话里随时随地可以夹带进诙谐幽默的因素。而且这种诙谐幽默多半用于打趣或讥讽别人,也有顺带沾别人的便宜的。

比如几个人一道走山路。途中有人一边走一边吹起了口哨。这时,可能出来一个人,

故作惊讶的发问:今天没有哪家搬家呀!其他人于是一怔,随后就是一阵哄笑。初到陕南的人这时一定会莫名其妙,而且总要问个究竟。原来,把吹口哨比作“风吹尿壶响”已经成为当地损人的经典“成语”了。至于利用几句当地的“成语”,做了别人的老子;或者直称别人为“舅老倌儿”变相地把人家的姊妹说成自己的老婆,这样的“幽默”随处可见。初到陕南,在饭场上聊天,弄不好就会吃亏。往往是在众人的哄堂大笑里,你却是一头的雾水!

损人的语言直接用于人身攻击,就是骂人了。而陕南方言里则存在着大量的这类语汇。当地人利用它们,可以自豪的做到骂人不带脏字儿。而且这类语汇在运用时,时常采用无主指代的方式。被骂的一方在一边儿干听着。人家一来没指谁;二来也没直接讲骂人的话。谁自己走上前对号入座,那就谁自己倒霉。一般有涵养的人干脆不理他,骂人者最终也落个无趣。这时其他人通常是不会参与起哄的。若是挨骂的忍不下这口气,一句话上前挑明了。那时就热闹开了。唇枪舌战、吐沫雨点,外人躲闪不及的,也会连带遭殃!

以上谈及陕南的方言,其实也仅偏重于安康一隅,甚至例举仅限于平利一角。文题出得大了点,自然免不了以偏概全。好在这只是作为饭后茶余的谈资,不是正襟危坐讲谈民俗的论文。我自己当然也大可不必为此而惴惴不安了。

汉中,被陕西遗忘的地区

汉中从褒河到城区的一条公路上生长着两排高耸入云,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曾经被描述为西部最漂亮的公路,但因为疏于保养早已是破败不堪(以后的壮观姑且不论),活脱脱就是汉中现状的写照。

汉中在解放前是陕西的第二大城市,抗战时期当时有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天津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被迫西迁后方的汉中城固,形成北有汉中南有昆明的教育格局,一时各路好手云集,煞是热闹。抗战结束后,随着各类机关学校的陆续迁离,又渐趋平淡。解放后由于国家给省内宝鸡等其他城市安排了许多建设项目,汉中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被陆续超越。

现在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等各方面,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汉中都远远落在了后面。

汉中的工业基础按说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土特产中如在陕西一度小有名气的汉中棕箱、城固特曲、巴山雪茄、公主香烟,还有在本地非常有名的城固上元观的红豆腐、洋县谢村黄酒等。汉中工业的生力军还有一些中央和省属驻汉企业,门类涉及飞机制造、机械、汽车等行业。其中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运八”飞机是我国目前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的军民两用运输机,其产品飞机起落架、飞行参数记录仪等20多个品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汉中还有机床、制药、酿酒等工业。

不过,现今大都因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步履蹒跚,有的已经甚至销声匿迹。从省数届领导宣扬的“汉江工业走廊”到建设陕西的“服装城”、“打造秦巴药谷”,没有实质性政策支撑,空泛的东西似乎多了一些,实际效果却没有见到。

陕西目前将发展重点放在关中和陕北,并没什么错,它当然应该有它的通盘考虑,但陕西的发展要是以冷落、忽视、牺牲,甚至是剥夺陕南发展为前提,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陕西的现代化离开了其中那一部分都不可能实现。

陕南(汉中)被遗忘,很大程度上是多年来的建设倾斜造成的。没有大大的项目,现有的优势还在不断消减,工厂和资源保护项目的抽离(动植物本身生长在汉中,而保护机构屡屡设在西安周边)。其他城市新建项目动辄上亿元,但陕南(汉中)一个几千万元的项目,资金还常常不能配套到位。此外,陕西省对陕南(汉中)的定位是发展中药产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中,龙头企业得不到扶持,农民种出来的东西也卖不出去,甚至伤农、坑农的事情还屡屡发生。

陕西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尤其是近几年不遗余力的发展关中和陕北,有意无意的忽略陕南的发展,应该说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且不说质量)不可谓不快,但结果呢,不用说陕西整体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在全国的排名江河日下,就连陕西当地人引以为豪的省会西安,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位也如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当然纵向比较西安的发展还是有目共睹)。

历史上,在陕西经济总量仅次于西安的汉中,今天已退居陕西第5,按目前的发展速度,明年(2006年)将跌至陕西第7位,名列陕北延安和榆林之后。造成今天的这种尴尬局面,与汉中多年来的被遗忘、忽视有极大关系

陕南行

旬河源于秦岭南坡,从北往南奔腾而下,在与汉江交汇的时候突然有点徘徊不前,于是就画了个大大的S型,旬阳县就在这里安了家。怎么样,很有寓意吧。

秦岭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气候分水岭,秦岭南北的气候相差很大。旬阳虽说是属于陕西,但却有和江南一样的温暖气候,她和八百里秦川是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到旬阳游钓,不仅感受到了网友的热情,更体会到了网友办事的认真和计划的周密。我人还没有到旬阳,那边的网友就把我们的日程安排的井井有条。观光、钓鱼、品尝地方小吃,无所不有。

平利更靠近湖北,这里已是大巴山的北坡。虽说是在山区,城市建设得还是很不错的,用深山里的明珠来形容她一点也不过分。

女娲故里何处寻,

平利山川依旧秀。

平利是女娲的故乡,这里的自然环境还不错。县城的广场就很有特色,只是那天在县城漫游的时间有点晚了,很多物景都没有很好的照下来。

在通往古仙湖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新盖的农宅。朋友介绍说,这里比较鼓励村民盖新房,盖新房的都可以得到政府的一笔补助。虽然这些新房并不现代,但我没有看到一间旧房,应该是很不错的了。

这次出门前我就对汉江安康段作了一些了解,从卫星照片上看,安康上面一点就是一个大水库。这是汉江上游的一个水库,水质应该不错。再加上地处川陕交界的山区,满以为这次可以在那里好好玩些日子。所以我在安康只是做了暂短的停留后就直奔库区而去。

从安康坐火车直达紫阳县,在码头上我找到一艘往来于紫阳与洞河镇的客船,经过与船老板的协商,他答应留我在他家食宿。因为他的船还有几个小时才开,我抓紧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在码头边钓了一会儿。

清清的江水,三米多的水深,我满怀希望的钓了几个小时,就没有见一个吃口。或许是码头这里太闹,或许是这里捕鱼的太多。总之,我尽量的为自己宽心:到洞河镇肯定就好了。 在到洞河镇的一路上,我一边欣赏两岸的美景,一边观察两岸的地势。途中也有一些钓鱼人,不知他们的收获怎样。

第二天一早我就坐上了房东的客船,根据我对这一带的了解和房东的介绍,房东把我送到了对岸的一个岔湾,说好在他回来的时候再来接我。

下了船我往岔湾里面走了一点,感觉这里是个不错的钓点。可是几个小时下来,还是和昨天在紫阳县码头一样,没有一个吃口。在我钓斜边提竿快离水的时候,一条红尾子追食我的空钩被我钓了起来。看着这可怜的只有一两多点的红尾子,我心酸的把它放回去了。 好不容易窝子里有了点鱼星,明显是小麦穗进窝,就这样也勾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小饵接连抛了好几竿,终于有一个像样的吃口,一条白条挣扎着被拉出了水面。可怜的小白条,我看你还是回去吧„„

中午吃了带来的干粮,就这样一直钓到下午三点过也没有一点收获,我彻底动摇了。

继续在这里耗时间已经没有意义,可是房东的船还有好几个小时才能来。我环视四周,望着发黑的岸边,心里很茫然。

这个岔湾不长,对面半山上有一条公路直通下面的码头,码头上有来往的渡船。与其在这里无味的耗时间,还不如四处转一转。

早早的回到住处,房东的小孩听说我没有钓上鱼,毫不掩饰的告诉我,要用虾药。我问他是什么虾药,他信手一指,就是那个。我一看,哦,原来就是农药。我随口就是一句:“打死我也不用那玩意儿!”

在紫阳县车站等车的时候,一个小卖部的老板也爱钓鱼,我和他聊了一会儿这里用虾药的事。

“一个人钓一天鱼用一盒农药,十个人呢?一天在江里钓鱼的人有多少?一年往江里面倒了多少农药?这样对水的污染有多大,这样的水还能北调吗?”

他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看来是要注意了。”

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但愿钓鱼人都能认识到这点,别人怎样做是一回事,自己该怎样做。不能为了钓几条鱼就连农药都可以往水里倒,还有良知吗?

在平河梁上看杜鹃花开

由宁陕县城出发,沿210国道向北30公里,便到了风景如画的平河梁。这里海拔2679米,群山峻岭,森林茂密,溪水缠绕,物种丰富,是宁陕境内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在平河梁顶,与大草甸遥相对望的东梁上,零散生长着一片片野生的高山小叶杜鹃,一直漫延到与之相邻的上坝河内,延绵十余公里。

每年五月,杜鹃花由低山朝高山竟相开放,杯口大的花朵缀落枝头。远远望去,这儿一树白,那里一树粉,还有一树黄,真是五彩宾纷,就连尚未绽开的梭型花蕾和又厚又光的树叶也都像打过腊似的,在雨后的阳光下泛着耀眼的光,把山野装扮得分外妖挠。走到近处,再看那树时,虽不粗壮高大,却很古老苍劲。在生长密集的地方,它们在极矮处就分出了很多的枝杈,各自都努力朝上长,以至东扭西曲,没有了主杆,很像一丛古藤,仿佛国画一般。树杆上厚厚的苔藓可以证明,它们都已有了一大把年纪,到底是一百岁还是两百岁,唯有它们自己和这里一样古老的山石才会知道。也有例外,生长在开阔处的单身树就无异样,主杆、枝杈分明,也明显的青春了许多。一样的树,开的花却不一样,有的整树素白,有的全身粉红,还有的红白相间。一阵风起,开败了的花瓣便随风飘落,如置身天女撒花般的仙境。落红已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像是五彩的地毯,让人真不忍心踩上去。倒是羚牛、野羊毫无顾忌,密林中到处留下它们撒野的痕迹。

有人爱上了这树这花,想把它们移载到自家的院落。但这种树只适宜生长在高山上,移下山来很难成活,即便是挖来原地的土,把它们栽活了,也不会再开花。所以,要看杜鹃花开,就必须花力气爬上平河梁顶。

平河梁上风景好,五月杜鹃花烂漫。明年的五月,我们相约再去平河梁顶看杜鹃花开,去领略它的美丽与芬芳。

( 原载《安康日报》2006.6.16)

初游青木川

陈华春

州西三百二十里,复山重岭,小溪湾环。西北与甘肃省阶州、西南与四川龙安均相毗连。无业流民多在其间开耳厂、扒菌、垦种老林。地阻人杂,最宜防范。

―――清道光《续修宁羌州志》

在明至清的宁羌州志中,很少有青木川的记载。在宁强的名胜中,作为古镇青木川,是很难与禹王刻石、金牛峡、五丁关等相提并论,缺乏浪漫的色彩。甚至与文人们牵强附会搞出来的武安八景相比,也逊色不少。

明朝时,青木川称为草场坝,后因建回龙寺,改为回龙场。解放初定名青木川。这个地名很有诗意,想当年,这坝子周围应是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景色迷人。

对于土匪出没之地,岂能有辱文字。文人们对于笔墨是吝啬的。于是,许多人和事付于烟云之中。

今天,文人们的笔墨有幸结集,其激活了青木川的历史,后人皆当感激。为贺此盛事而撰文,使我想起了初游青木川的人和事。

2004年春,陪同省画报社及《美文》编辑部的客人,初次走进了青木川。作为文物工作者,了解古镇的建筑及人文景观,乃此行的目的之一。

当年,太平天国兰大顺进攻汉中,激战青木川。1935年,胡宗南帅部围剿红军,胡曾受魏辅唐设宴款待。此地祠堂庙宇众多,至今基本完好者如赵、魏、瞿、屠等。此地还有阎王碥、望乡台、鬼门关、古栈道、龙池、将军石等自然景观。此地被动植物专家誉为“天然动植物基因库”。此地于2001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魏氏宅院、辅任中学、古街、风雨桥等。这是我出发前得知的资料。

抵达青木川。就餐。休整。上风雨桥。

但昔日的木板风雨桥,已由钢筋水泥桥代之。古街之青石板,水泥代之。一座白瓷砖贴面的楼房鹤立于青砖灰瓦中。视此种种败笔,令人心痛。

同行的摄影家,不约而同发现有一老妇人坐于河石上洗衣。也许,此老妇人身上还有青木川古镇的某些东西。

于是,我想拜访从未谋面的一位老人――徐种德。一是对先生的诗词翰墨仰慕已久;二是先生与魏辅唐共事多年。过风雨桥,拐一个弯,便到了老先生的住宅。谈四川上学、辅仁中学、魏氏宅院、投诚、枪毙等关于魏辅唐的事。回忆当年,老人很伤感。看到古镇日复一日被异化,老人很无奈。老人赠我墨宝一幅,书写的内容系欧阳修诗一首。我为老人刻下“徐种德印”、“青木川”两印。此次拜访,青木川在我心中有了轮廓。

青木川古建筑群是历史,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魏辅唐是改写青木川历史关键人物。“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对魏的评价,我不想用人们惯用的翻案法。翻案是需要条件的,时空是最好的真理。当历史尘烟散尽的今天,人们走进青木川,是因为那里的魏氏宅院,而魏辅唐正从宅院的深处向我们走来。

在参观宅院的途中,拾到了丢在臭水沟里的一枚半瓦当,上有“福”字,有几颗乳钉装饰其上。清洗。包裹。入包。回城后,将“福”字制成拓片,配书法作品,记下青木川之行。 几个月以后,同行的几位摄影家,寄来了发表作品的样刊,有老妇、老头、宅院、古街、风雨桥、桥上的水牛„„

这“福”字瓦当,至今还放在书架上,睹物思事,真担心当地的人们视青木川如同“福”字瓦当一样被丢入臭水沟里。若如此,谁有能力把其捞起?

近年来,县政府已制定了文物保护的具体方案,青木川镇政府正在着手申请省级历史古镇的工作,县文化旅游局从旅游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县文物事业管理所在规范“四有”档案。对

青木川而言,这是福音。

保护青木川,任重道远,人们都在默默地工作着。

青木川远离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中心,才使自己的面目保存到了今天。历史可以超越地域、皮肤、时空。青木川是历史,是现在,也是将来。

该文收入《羌州古镇青木川》一书

槐花最是故乡甜

陕西/席平均

五月是花的海洋,到处洋溢着醉人的馨香。在这醉人的五月,故乡的槐花开了,开得那么香甜,那么芬芳。

槐树,是故乡分布最多的树种。或漫山遍野,或河渠沟畔,不用稀奇也无须惊讶,随处可见一株株、一丛丛的槐树,像一个个朴实无华的农人一样,宁静安详地坚守着故乡的恬淡时光。

五月的故乡是欢腾的,因为槐花开了。春的小手掀开了槐树的绿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让漫山遍野的槐树热闹欢歌起来。你看,绿裳深处,一簇簇一朵朵,如霜似雪,云蒸雾霭,尽情绽放,故乡变成了槐花的海洋。每一棵槐树都不闲着,开得忙忙碌碌,开得热热闹闹。在枝叶间,一朵朵一串串,悄悄的吐蕊,静静地盛开,淡淡的溢香。那些苍劲嶙峋的老槐,枝叶细细的、圆圆的,新槐则枝干颀长,叶片肥厚,但繁密的花儿都鼓囊囊、整齐地排列着,簇拥着,熙熙融融的盛开着。故乡的槐花,大都是白色的,只有极少极少的粉墨或者淡红色的花相间点缀,让五月的乡村显得越发缤纷。真是:“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春水碧波飘落处,浮香一路到天涯。”

开得最艳的槐花应该数向阳的地方。因为那里光照充足,气温偏高,所以槐花比其它地方都开的早。洁白的花朵,嫩嫩的花瓣,淡淡的花香都为春天增添了一份素雅和美丽。相反,那些迟开的花骨朵,像一个个小铃铛,挤挤挨挨挂满了枝头,可爱的戴着青绿、淡红的小角帽像月牙,鼓鼓的含苞待放。

漫步故乡的槐林,人们无不惊诧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仰慕于这无处不在的沁人馨香。

槐花是醉人的。故乡的槐花开了,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会被花香折醉,无论在哪个时刻都会神心迷离。特别是早晨起来听着悦耳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槐花香味的空气,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晚上更是特别。天上繁星闪烁,河堤蛙虫唧鸣,丝丝晚风吹拂,阵阵幽香袭来,淡淡的、幽幽的,此起彼伏,沁人心脾,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多闻几下,陶醉其中。

站在盛开的槐林,细细聆听花开的声音。那些蜜蜂蝴蝶扑翅徘徊,雀跃纷飞,在艳艳的槐花里匆匆忙碌,汲取芬芳。静谧的山谷,清幽的草地,温馨的时光,蓊蓊郁郁,嘤嘤嗡嗡,细细的、碎碎的,让人迷醉其中而流连往返,便勾起了许多儿时的美好回忆。

故乡的槐花开了,迎来了远方的客人。每年的五月槐花盛开时,天南海北的养蜂人都会到故乡的槐林来。选择一片槐树林,成箱成箱的将蜂箱搬到开阔的地方,有序排列,放蜂酿蜜。还有的养蜂人为了赶花期,提前搬来住下,等待花开。这些远方的客人大都是用卡车运来蜂箱之后就走了,留下几个人安营扎寨,和蜜蜂为伍,与山林作伴,看花开花谢。每当看到山畔炊烟袅袅时,就又多了一个追赶花开的人,多了一个养蜂人的家。

槐花飘香的五月,养蜂人和蜜蜂像鸟儿自由、尽情地在繁花间辛勤劳作。醉人的花香在蜜蜂忙碌的身影里,在养蜂人艰苦而充实的岁月中摇曳、沉淀,酿出了甘甜的蜂蜜。这种槐

花蜜听养蜂人说是最好的春蜜,营养价值很高,还可以入药。每当蜂蜜酿成的时候,养蜂人都会招呼老乡们前去品尝,把春天里最美好、最甜蜜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

刚酿的槐花蜜清澈如水,如琼浆玉液,舀一勺万缕千丝,尝一口甘甜爽口,沁人心脾。然而,只要尝了一口,就不敢再来第二口,因为太甜了,甜得舌头都动不了。尝着槐花蜜,嘴里甜滋滋的,看着槐花,心里美滋滋的。就是这极其普通的故乡的槐花,却把美丽给了整个春天,把甘甜、芬芳和清白无私地给了人间。不由的想起了源林烟的《槐花香》:“五月槐花开,如雪似蝶徘。微微风簇浪,串串浮阳台。阵阵清芳沁,翩翩天使来。问君为何事?还世一清白。”

我爱故乡的槐花,槐花最是故乡甜。

故乡的槐花可餐。槐花不光以特有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还成为大家桌上的美餐。当槐花开了,人们就会走到山野去,或爬上树去,或带着长杆钩子,拎个篮子、袋子去采摘槐花。人们采槐花一般喜欢选择尚未盛开的花苞苞,因为这样的槐花苞做的菜肴更筋道,更爽口。采来的槐花用清水洗涤之后,和点面粉,放点盐巴等调味品,然后搅拌均匀,焖蒸之后就变成了甜美爽口、不油不腻而且筋道可口的“槐花麦饭”了。还有人用槐花包饺子、做槐花饼子、槐花粥,味道独特,是农村人喜爱的美食。如今,正是槐花盛开的时节,故乡的槐花已经从山林走出,进了超市,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故乡的槐花开了,春意更闹了。槐花蜜、槐花饭,故乡的味道,走不出这五月的故乡的时光。

故乡的槐花开了,迷人的槐林,诱人的芬芳,醉了农家小院,醉了山川城乡,也醉了游子的心房。

人间五月最芳菲,槐花最是故乡甜。

清明茶香溢陕南

清明时节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令人思绪飞绕,怀着久违的闲情逸致,同家人驱车前往山川秀丽的陕南平利县,领略她春光里的朦胧诗意。

安康地处“秦头楚尾”,陕西最南端,风景如画,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历史悠久。著名的绞股蓝就产于安康平利县,其大名早有耳闻,心灵便沿着春光而行。

我们从西安向南通过西康高速,穿越秦岭,向着目的地进发。车在山水之间穿行,如画风光令人目不暇接。“终南阴岭秀,碧嶂插遥天。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秦岭的绿,绿的风雅;秦岭山的美;美的迤逦;秦岭的香,令人心旷神怡。两边被嫩绿水彩勾描的秦岭显得如此的楚楚动人。两山夹在蔚蓝天空之中,云朵梳理着山顶的翠绿,流泻着诗意的情愫。明媚的阳光洒在满山各色小花上,竞相开放演绎着娇媚。金灿灿的油菜花独领****,似仙女用鲜黄的油彩不规则的晕染于山脉上,如梯形似乎要一比高低,似方形要论谁的英姿洒脱,似菱形舞动着柔美的身姿;紫色的丁香花将柔情展示在山脚,尽显她的含情默默,高贵而又浪漫的花瓣捧起圣洁,绿叶衬托着紫色的神秘;白色的野槐花用纯洁守护着大山,一生闪烁着生命的光晕,奉献着缕缕清香。

微闭双目陶醉,一片云朵邀我同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和煦的阳光,轻轻飘过的云丝,温暖的春风亲吻着脸颊,小鸟鸣唱着自由,似玉带的江水依然流淌着不变的诺言。

穿越了长达18公里的终南山隧道,即过了秦岭主峰,山势逐渐平缓,山间的河流已经属于长江水系。一处宣传语吸引了我“一江清水送北京”,这里的条条溪流已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我们继续南行,成片茶园映入眼帘,转眼平利县已始于足下。平利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称为绿色休闲家园的女娲故里。茶业是平利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平利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平利被确定为国家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县,绞股蓝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认证。

亲临平利县长安镇,一排排整齐有序的白色仿古房子屹立在街道两边,房屋后面随处可见竹林耸立,开满树干的桃红色花雍容华贵,清澈的小溪流逝着岁月年华,远处山上到处可见一片片的茶园,每棵茶树似蘑菇头,可爱至极。步入茶园,绿茵茵的茶园被茶农修剪的十分工整,忙碌的茶农收获着愉悦,小孩也采摘着希望。嫩绿的新芽再也耐不住寂寞,亭亭玉立于茶枝的顶峰,蜂拥的老叶映衬着新叶的典雅。幼嫩的新叶,散发出清新扑鼻的茶香。采茶女手指灵活自如的跳跃在茶枝上,一个个新芽被装进背篓。

我们来到一家叫田源茶厂的店铺,老板告诉我们,清明前的茶叶口味最佳,绞股蓝还未发芽,龙井少量上市。老板为我们沏了新茶龙井,一根根鲜绿的新芽直立于杯中,晶莹剔透地淡绿色茶汁诱人,茶香充满整个鼻腔,细品正如“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当然,如此极品的新茶价格也不菲。勤劳、纯朴、善良的长安镇人以生态立县为主旨,保护绿色环境,经营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建设休闲家园,为人类奉献一方碧水蓝天。

在惠风和畅、燕语莺啼的迷人季节,将城市的喧闹、生活中的烦躁抛向远方,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融入春光撩人的景色之中,追逐秀美山川的景致,在疲惫的心灵深处,开垦一片无垠的乐园。平利之行,我感受颇多,获益匪浅。大秦岭的磅礴气势,碧嶂浮云的山水胜景,使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茶乡茶园,身临其境,参观茶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亲口品尝,滋滋品位,回头来,若有人提到茶,自己便可以津津乐道了。

陕南啊,我那可爱的家乡文

迎着远方亲人的召唤,带着满腹的亲情启程,11月16日,我又回到了陕南——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家乡。踏着黄叶纷飞小路,面对眼前熟悉的一切,思乡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往事历历凝成感情的丝线,穿起我心海的浪花。

我的家乡,坐落陕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上。记忆中那里山旷、路远、人稀,赶个场(逢集)人们往往也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整整生活了二十余年。面对熟悉的一草一木和秀奇的山山水水,现在看起来是那样地亲切。美丽的秦岭南麓我的家,山水秀丽风景如画。是大山造就了我纯真善良的个性,是黄土地让我挺起了永不服输的脊梁。

也许在别人的眼中,她显得有些贫穷落后,甚至有些荒凉。但在我的眼中,她简直就是一座世外桃源,亦或是人间的天堂。除却都市的喧泄浮躁,它如同一幅田园诗,唱着人间的梵音,奏响着大自然最和谐的音符。阡陌相通,鸡犬相闻,幸福的农家院里挂满了庄稼人甜蜜的笑声。哪里有事,吆喝几声,热情的邻居们总是群策群力,鼎立相帮。逢年过节,结队赶场的人你追我赶,笑语连天。农忙时,三五成群赶东家帮西家,大家力量拧成一股绳,战天斗地,其热乎劲撑破了农家院来撑破了天!闲暇时,老少爷们喜欢吸着旱烟卷聚在一起,讨论着眼下的墒土如何,今年的收成咋样,冷不丁还爆出张家寡妇不守妇道、西边的二癞子偷腥等等闲闻趣事来!

家乡人老实厚道,家乡人勤劳善良。他们没有走近城市的奢望,他们只求上天能够赐个温饱,来年有个好收成。他们只求自己的子女能够发奋读书,将来奔个好前程。他们用勤劳经营着自己的家园,用双手谱写着山里人的奋斗篇。山里人虽穷,但决不缺钱花。因为山中藏着宝,因为水中流有银。每逢农闲季节,山里人便会自发的组织队伍进山寻“宝”。山中那野生野长“火藤根”(黄姜)、“椑子”(一种树上结的药材)、天麻、天冬、何首乌、金银花等均是上等的药材,晒干后能卖个好价钱。再看那山中流淌的溪水,冬暖夏凉,滴滴清透,渴了来上一口绝对比那瓶装的饮料管用。水中的螃蟹、淡水鱼,既是山里人待客的“上等菜”,又是山里人寻思变钱的好门道。盼儿成龙,望女成凤。山里人不愁吃,不愁穿,只愁子女能否把书好好念。在山里人看来,要是那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才叫是真的了不得。认为定是祖坟上栽了“爬爬树”。到了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乡里乡亲、十里八村的都赶到前来表示祝贺。送喜礼的,送喜钱的,不论多少,是份心意。酒醉酣耳之际还要送上一串串祝福的话语。让你仿佛飘在云里雾里,除了激动,更多是感谢。

家乡人就是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用勤劳、用智慧、用善良、用坚韧阐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世间的伟大。虽然远离繁华,但他们有自己快乐的支点。虽然日子过的清贫,但他们懂得一代更要比一代强的道理。是他们教我懂得人间什么叫真情什么叫做人。

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走进陕南——我那魂绕梦牵的家园。眼前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人们的生活更富有了。进山“取宝”的人少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解决了。我想这一切应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和家乡人坚持不懈的奋斗吧!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尔康”,面对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想说变化的是家乡面貌和自己的行程,不变是那颗怀旧和感恩的心。带着那份难舍的亲情上路,在今后的日子里,无论将要经历多少风雨,我都会挺直腰杆,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进发,永不后退。

陕南的冬

一脚踏上陕南的土地,就知道了什么是冻。干冷干冷的风向你袭来,穿得厚厚的腿好像一丝不挂,风自由的在腿缝之间来去,肆无忌惮的穿梭,带走了仅有的一点热量。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心里想着:真冷啊,陕西就是陕西,虽然是陕南,也比重庆冷多了。

早晨一睁开眼睛,发现窗户外雾蒙蒙的,如同家乡下了很大的雾的时候。推开门一看,却只有几条稀薄的舞在山间游荡。要是在家乡,这样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不知该是何等景况呢,也许该是如同仙境一般腾云驾雾了。不一会儿,阳光就利索的钻了出来,洒满了小山村。望着屋外阳光普照,在家乡冬天难得一见阳光的我,欣喜地扑进阳光中,想温暖自己。然而我错了。阳光照在身上,身上觉得暖烘烘的,可裸露在外的手啊,脸啊,总是让一阵又一阵的冷风冰得紧绷绷的,生疼生疼的。脚也在狭小的鞋子里像冰条似的粘在一块儿分不开。

哪儿来的风?抬眼四望,四周山坡上光秃秃的。树没有一点活着的迹象,光秃秃的树,陪衬着光秃秃的黄色的山,在阳光下着实有些耀眼。那些树的枝桠成片成片的,被阳光虚化成了一团一团驻扎在山间、山腰的朦朦胧胧的雾了。偶尔能看见一棵两棵的柏树,怎么也分辨不出它是否是绿色,怎么看都像是一团黑色的影子。近处有几竿竹,没有家乡的青翠,哪有岁寒三友的风采呢,黄中带点绿色,无精打采的。夏天到这里来的时候,想去爬爬山,却苦于杂草丛生,找不到上山的路而罢休。而此时,那条小路清晰的出现在山间:一条蜿蜒的白色的羊肠小路在不高的山间盘旋。原来上山的路离我如此的近。

中午,阳光更强烈起来。站在阳光里,觉得像坐在火炉旁,浑身都冒出细微的汗来了,赶忙脱掉厚厚的外衣,穿着个薄毛衣在阳光中走动,看着那些叮叮当当忙碌的工人师傅们脸膛红红的,往下淌着一颗一颗晶莹的汗,感觉春天已经到了,这就是春天了。这样想着,搬来一把椅子,端来一杯热茶,往椅子上一躺,就在温暖的阳光下复习一下春天的滋味吧。

下午四点后,太阳同样高挂在蓝蓝的天空上,热情却突然低了。赶忙穿上外衣,以留住刚才的温暖。随着时间的推移,脸啊、手啊、脚啊,又开始有冻的感受了。老乡们告诉我,这地方冬天温度的落差很大,常常是夜晚零下十几度,而白天却是零上七八度。哦,难怪一天之中有如此大的感受变化呢。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天气预报说今天是3℃-8℃,想想家里的冬天最低温度也和这个差不多了。老公又到什么棕溪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举目无亲又无所事事。于是赖在被窝里不起床。可是无论怎么赖,每天早上的晨起“功课”逼得我睡不踏实,只能匆匆穿衣起床。走出门去,雨是早停了,路面湿漉漉的,就像刚下过一场春雨。不由得想起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哑然失笑,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可不是刚下过一场春雨吗,立春都三天了,已经是春天了,春雨也应该到了。气温看来比较低,但却一点感觉不到那刺骨的寒冷。为抵御这里的寒冷而准备的五彩缤纷的厚围巾看来是派不上用场了,我在心里感叹着。想着前两天阳光明媚时,我就发现那路边的几朵金黄色的小草花开了,花朵小小的,如铜钱大小,花面很平,花瓣很小,像菊花的花瓣,几层重叠在一起。“丑菊?”我忽然冒出这么个概念来。只是可惜,现在是冬末春初,不是丑菊开花的时候。还有一只颜色不甚鲜艳的蝴蝶,停在灰白的水泥地面上,我轻轻的脚步惊扰了它,它才急忙舞动翅膀在阳光中飞行。我惊讶的目光顺着它而移动,竟然又发现了一只土黄色的野蜂与蝴蝶迎面而过。就在这时,我听到身旁有轻微的动物弹跳的“咚咚”声,收回目光一看,天啊,一只拳头般大的癞蛤蟆正懒洋洋的蹦跳,跳一步歇一会,似乎在享受温暖的日光浴呢。虽然山间与土地里还是那焦黄的一片,可是春天毕竟来了。


相关文章

  • 西安市中小学情况分析
  • 西安市中小学情况分析 一. 西安1对1行业市场概述 1.西安市共有:新城.碑林.莲湖.灞桥. 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9个区和蓝田.户县.高陵.周至4个县.其中以城六区为一区域(新城.碑林.莲湖.灞桥. 未央.雁塔).中小学课外辅导以五 ...查看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
  • 2012年12月31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陕西省公安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关于印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的通知>(陕教考[2012]8号),要求各市(区)教育局 ...查看


  • 备战2011年中考作文系列一
  • 备战2011年中考作文系列(一): 画龙点睛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 ...查看


  • 珠海市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和点评
  • 话题作文珍"惜拥有和懂得舍弃":拥有的方式 自 幼就听说猴子摘果子的故事,淘气的小猴摘了苞谷丢了桃子,丢了苞谷去摘西瓜,结果却一无所获,年幼的我们都对那只可爱的小猴付之一笑.匆匆间我们都已长 大,奔忙于晨夕之间,明白了很 ...查看


  • 2015陕西中考政治分析说明题型及应对策略
  • 中考政治分析说明题型及应对策略 分析说明题是中考的重要题型,一般要求考生结合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具有材料丰富.答案开放.知识综合等特点. (一)从所供材料的形式采看,分析说明题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文字式.背景材料由一段 ...查看


  • 2015陕西中考物理试题评析
  • 2015试题特点评析.解读2016命题趋势 2015年陕西中考物理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和学生的学习,以自然现象或生产生活场景为依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较好地兼顾了水平考试与选拔考试两项功 ...查看


  • 备战2015中考:中考作文创新指导之语言生动活泼
  • 语言,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载体.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畅达,而且要生动活泼,即让语言活起来,具有灵性,新鲜优美,从而对内容的表达产生积极的作用. 写文章,谴词造句要活泼畅达,不呆板,不罗唆,简洁有力,清新自然.这种语言,形象感强,感染力大, ...查看


  • 中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 深处 时间分割成碎片,光亮在碎片的深处游走.我的发丝从水的深处散开来,一如水草.模糊间睁开眼,看着偌大的世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年纪的我们,总爱从心的深处浮起古人留下的伤春悲秋的小感伤.于是学着向西抬头四 ...查看


  • 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集锦
  • 2010 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集锦 1.(北京燕山) 题目:"有 四年 叫 " 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 叫执著,有 感 , 弹指一挥间. 初中生活即将 等待叫希望,有 回首走过的时光,有 动叫分享,有 感觉叫幸福- ...查看


  • 名校名师解析2015高考试题
  • 名校名师解析2015高考试题 2015年高考在昨日落下帷幕,为了服务广大读者,西安日报教育工作室力邀西安名校一线名师对试题加以解析,直击命题要点.所提供的解析试题具有权威性.快捷性.易于使用.便于教学.是高中毕业生的学习指南. 语文-综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