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25
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
胡建a ,刘惠b
(西华师范大学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从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治理绩效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制度规则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意识形态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治理绩效;制度规则;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123-04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就其内容而言,政治认同体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政治体系,即一定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政治运作效能等方面的信任、认可与支持。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可见,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1]。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问题本质上就是政治合法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客体的分析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联系起来。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是探讨政治合法性的一个核心议题,它实质上就是要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政治权威为什么会得到公众的服从”、“某种统治是依据什么理由而正当存在的”等。对于合法性的基础与来源问题,学者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经验分析出发把合法性基础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基
收稿日期:2015-0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 K S 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1002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SC13C011)
作者简介:胡建(1979-),男,四川泸州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惠(1979-),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123 -
础,即传统合法性,它取决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和某些传统习俗。在这种统治形式中,统治者因据有传统所承认的统治地位而享有他人服从的权威,但其统治也仅限于传统所认可的范围。二是超凡魅力的基础,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某个领袖人物所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及其英雄气质、超凡感召力之上,即克里斯马型的合法性,正是由于这种英雄人物的超凡魅力吸引人们去追随和服从。三是法理的基础,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系列正式制定的规则和法律之上,人们服从命令是因为对法律的信守,在这种统治形式中,人们服从依照法律而占据某个职
韦伯的经验主义合法性位并行使权力的统治者[2]。
理论基本奠定了现代合法性理论的基础,得到后世许多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认可,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观学界观点可以看出,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有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用于构建合法性的资源是不同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即从人们的认知、信仰、价值观等理念方面获得支持;二是规则基础,即政治权力的获得与运作必须遵循公认的程序与规则;
三是有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效性基础,主要指一个政治权力主体取得的实际成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公绩(绩效)[3]。
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由此,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具体化为治理绩效认同、制度规则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
一、治理绩效认同: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所谓治理绩效,亦称政绩,指政治统治的有效性或实际业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如果一定政治权力主体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取得的实际业绩,满足了社会成员对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利益要求,那么该政治统治就将赢得公民的认可与支持,这也就是治理绩效认同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任何政治统治的稳固,都必须以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为基础……这种认同不仅出于一定的观念、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以民众对政治统治实际行为的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以被统治者对政权履行职能的效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民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基础,即以国家的政治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
[4]
这就是说,公民对一定政治体系的认度为基础。”
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益需求。这不仅抓住了当代中国治理绩效认同的关键,也抓住了巩固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关键。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人们对当前治理绩效的认同还不够牢固与广泛。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争取获得公民广泛的治理绩效认同。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必须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着力解决各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有稳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中国公民的治理绩效认同也才能得到巩固与增强。
二、制度规则认同: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制度规则认同是指民众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及相应的支持行为,是公民从内心产生的对一定制度规则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规范或限制,形成一定社会秩序。一个政治体系要想维持一种良好的秩序,就必须获得民众对其制度规则的认同和支持。这种建立在被统治者对制度、规则的认同与支持之上的政治统治,就是一种法理型统治。在当代社会,法理型权威是维护社会统治的最可靠权威形式,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最为稳固的。因而,制度规则认同成为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与保障。
一般意义而言,制度规则是指政治权力的获得
同不仅受一定政治价值的影响,而且更以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为基础。现代社会,治理绩效是指政治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物质和文化等方面需要的满足的程度。因此,它不仅表现为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还包括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本文所说的治理绩效,主要就体现为执政党和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利益需要的能力。社会生活中,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一切行为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而人们政治认同行为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其所属政治体系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并维护其利益。正如有学者指出:“为了使共同体中的成员能够认为统治者的地位是具有合法性的,那么就需要政府明确地表现出它所
[5]
因此可以说,一个政治具有的公共福祉的活力。”
系统满足其成员利益的程度就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逻辑起点[6]。
几代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
- 124 -
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25
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
胡建a ,刘惠b
(西华师范大学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9)
摘要: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从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其中,治理绩效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制度规则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意识形态认同是公民政治认同的核心。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治理绩效;制度规则;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8-0123-04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现存政治客体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行为上的支持。就其内容而言,政治认同体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政治体系,即一定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政治运作效能等方面的信任、认可与支持。现代社会中,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合法性的认同,即对政治系统及其可见,行为过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认识与评判[1]。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联系,政治认同问题本质上就是政治合法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对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客体的分析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联系起来。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是探讨政治合法性的一个核心议题,它实质上就是要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政治权威为什么会得到公众的服从”、“某种统治是依据什么理由而正当存在的”等。对于合法性的基础与来源问题,学者们的认识不尽相同。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从经验分析出发把合法性基础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的基
收稿日期:2015-0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 K S 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10020);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SC13C011)
作者简介:胡建(1979-),男,四川泸州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惠(1979-),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123 -
础,即传统合法性,它取决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和某些传统习俗。在这种统治形式中,统治者因据有传统所承认的统治地位而享有他人服从的权威,但其统治也仅限于传统所认可的范围。二是超凡魅力的基础,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某个领袖人物所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及其英雄气质、超凡感召力之上,即克里斯马型的合法性,正是由于这种英雄人物的超凡魅力吸引人们去追随和服从。三是法理的基础,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系列正式制定的规则和法律之上,人们服从命令是因为对法律的信守,在这种统治形式中,人们服从依照法律而占据某个职
韦伯的经验主义合法性位并行使权力的统治者[2]。
理论基本奠定了现代合法性理论的基础,得到后世许多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认可,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综观学界观点可以看出,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有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用于构建合法性的资源是不同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即从人们的认知、信仰、价值观等理念方面获得支持;二是规则基础,即政治权力的获得与运作必须遵循公认的程序与规则;
三是有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效性基础,主要指一个政治权力主体取得的实际成依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公绩(绩效)[3]。
民政治认同的客体或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治理绩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由此,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具体化为治理绩效认同、制度规则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
一、治理绩效认同:公民政治认同的基础所谓治理绩效,亦称政绩,指政治统治的有效性或实际业绩。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如果一定政治权力主体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取得的实际业绩,满足了社会成员对经济增长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利益要求,那么该政治统治就将赢得公民的认可与支持,这也就是治理绩效认同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任何政治统治的稳固,都必须以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为基础……这种认同不仅出于一定的观念、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以民众对政治统治实际行为的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以被统治者对政权履行职能的效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民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基础,即以国家的政治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
[4]
这就是说,公民对一定政治体系的认度为基础。”
No.8.2015(Cumulatively,No.242)
益需求。这不仅抓住了当代中国治理绩效认同的关键,也抓住了巩固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关键。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久,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加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人们对当前治理绩效的认同还不够牢固与广泛。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以争取获得公民广泛的治理绩效认同。具体而言,一方面,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另一方面,必须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着力解决各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社会矛盾,保障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总之,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和政府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有稳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中国公民的治理绩效认同也才能得到巩固与增强。
二、制度规则认同:公民政治认同的保障制度规则认同是指民众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有所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意识上的归属感及相应的支持行为,是公民从内心产生的对一定制度规则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制度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人与人关系的规范或限制,形成一定社会秩序。一个政治体系要想维持一种良好的秩序,就必须获得民众对其制度规则的认同和支持。这种建立在被统治者对制度、规则的认同与支持之上的政治统治,就是一种法理型统治。在当代社会,法理型权威是维护社会统治的最可靠权威形式,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最为稳固的。因而,制度规则认同成为公民政治认同的关键与保障。
一般意义而言,制度规则是指政治权力的获得
同不仅受一定政治价值的影响,而且更以政治体系的实际作为为基础。现代社会,治理绩效是指政治体系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对于广大社会成员物质和文化等方面需要的满足的程度。因此,它不仅表现为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还包括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本文所说的治理绩效,主要就体现为执政党和政府通过发展经济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利益需要的能力。社会生活中,对利益的追求是人们一切行为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而人们政治认同行为的产生,也正是因为其所属政治体系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并维护其利益。正如有学者指出:“为了使共同体中的成员能够认为统治者的地位是具有合法性的,那么就需要政府明确地表现出它所
[5]
因此可以说,一个政治具有的公共福祉的活力。”
系统满足其成员利益的程度就成为人们政治认同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逻辑起点[6]。
几代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
- 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