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 ɡ)
(2)词义
累赘:拖累、麻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2.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交流点拨】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板书设计
律己严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一、 填空题
1. 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 《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 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 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 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 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 仁者见仁,_________。
9.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 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 新月社 b. 未名社 c. 创造社 d. 文学研究会
11. 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 《顺生论》 b. 《倪焕之》 c. 《流年碎影》 d. 《佛教与中国文学》
1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
a. 宽厚 b. 礼让 c. 律己严 d. 谦虚
13. 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 《顺生论》 c. 《文言与白话》 d. 《谈文论语集》
驿路梨花
【导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作品--《驿路梨花》。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简陋(lòu) 驿路梨花(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2)词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2.作者名片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2.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交流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 ,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 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交流点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
(1)本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为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交流点拨】“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
2.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面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
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的?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住宿在小屋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
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
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当,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2.拓展延伸
从梨花姐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行为上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
小屋
解除饥饿疲劳周到
细心
老人述说 梨花
小屋来历 解放军
热情赞美 以花喻人雷锋精神
高尚品德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悟,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6、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 ( ) 馨( ) 儒( ) 牍( ) 苔( ) 甚fán ( )
yū( )泥 zhuó( ) 清涟( ) xiè( )玩 xi ǎn( )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二)
2、“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三)
3、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问题探究】
4、“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6.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案】
● 课内语段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2.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 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 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6.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8.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9.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1.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 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
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 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 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 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 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 纤细的枝杆, 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2、认真阅读,把你喜欢的的句子划出来,并抄两句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句子:
理由:
(2)、句子:
理由: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15.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所居住的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自主预习案】
【课内探究案】
4、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同时 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净植 ”是赞语。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8、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陋室铭》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作者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展检测案】
1. 蕃(多) 濯(洗涤 ) 蔓( 长蔓,牵牵连连。) 益(更加 ) 2.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5. .,。,。,。:
6. D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9. C
10.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1. 略 12、略 13.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14.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16.① 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② 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 17.写出某一处的景或物的名称;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语言畅通、优美。
17、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
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自主预习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迸溅( )忍俊不禁( ) 伫立( ) 挑逗
( )
仙露琼浆( )( ) 盘虬卧龙( )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3、下面不是写花的繁密茂盛的一项是( )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D.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友般的枝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语言运用:请以“生活”为话题,仿照例句进行仿写。
例句: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种
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北极星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仿句:生活
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于河南书香之家。其父冯友兰,是一代哲学宗师。其姑母冯沅君,五四时期与冰心等齐名。宗璞一家,在" 文化大革命" 中深受迫害," 焦虑和悲痛" 一直压在作者心头。文革结束后,当生活再次萌动希望之时,作者的小弟却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非常悲痛和郁闷,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本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解疑释惑
(一). 披文入情
1、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音。
2、分析作者情感。
(1)自读课文。划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流动过程的句子。
(2)分析句子。
①"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心灵被震撼,造成悬念
②" 流着...... 生的喜悦" →释怀
③"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感悟,重获轻松和活力。
3、提问: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使作者从巨大的悲痛之中解脱出来的?(紫藤萝花)
(二). 缘情探境
1、找出直接描写紫藤萝花的段落(2-6段,8、9段)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地" 发现" 作者的写景技巧。
(1)把握清晰的写景脉络
看花--忆花--思花
花瀑--花穗--花朵
花色--花形--花香
(2)找出精妙的修辞手法
如: ①"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开满的小小之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比喻、拟人的修
辞手法,从外形、神态两方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
②" 这里春江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既灿烂奔放又耐得住寂寞的纯朴本性。 )
③"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用" 浅紫色" 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人感到亲切。)
(3)品析精妙的词语
如: ①"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几个动词,使静态的花跃动起来,表现花的生趣盎然。)
②"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活泼热闹。" (使画面中跳动着活泼热闹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欢悦的生命之歌。)
③"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写出了十年前花儿惨遭浩劫衰颓零落的景象。)
(4)体味流动的情感
(作者对十年前的花儿流露出遗憾、惋惜之情;对眼前的花怀着感动、热爱、赞美之情。)
(三)情与景谐
1、研读第10段,体会"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的意义。
(1)初读,找出全段的主旨句。("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2)再读,思考" 生命的长河" 在段中还可用哪两个短语概括?(" 闪光的花的河流" 、"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
(3)三读,思考人、花与生命长河的关系。(" 万花中的一朵"--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4)四读,思考人、花对生命的态度?(" 满装生命的酒酿" 、" 张满的帆"--热爱生命)
2、放开眼界,分析生活中事例,深入理解"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的意义。
全文总结:
小小的一朵紫藤萝花,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生的美好。可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让我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吧!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a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22? 太空一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导 学 流 程
复备或笔记
导入:
1.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2.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4.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二、合作探究
(学生:对子交换导学案检查,尝试解决独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子对疑难进行讨论,并对议出的结果进行整理,议而不决的标注后提交小组解决,并做好预展) (教师:关注每组互学时的参与度、投入度、积极性、有效性及知识生成性;适时参与各小组的讨论、点拨,再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作好记录)
1、两人对子通过(对答案、对方法、对过程等办法)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难。
2、三人组解决对学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3、六人组准备展示内容,并形成预展。
三、展示提升
(一)探究性学习展示(学生:展示内容为独学部分知识生成,展示时,展示者要注意展示的规范,听展者要认真倾听,待展示完后进行点评、质疑、补充,并作好记录。对上展示板进行大展示时要求做到快速、安静、规范)
(教师:认真关注展示者展示情况以及倾听者的点评、质疑与补充,并及时进行
点拨)
(二)巩固、发展展示(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安排,可以在展板上完成,对上展示板进行成果运用大展示时要求做到快速、安静、规范)
(教师:待学生成果展示完成后并适时进行评改与点评,诱导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再进行点拨、补充与延伸)
四、达标检测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总结反馈
(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教师点评与补充)
知识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4、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 自学达标
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 ,字 ,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4.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铁把
是非木柿
于沙上
不亦颠乎
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理臆断
5. 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曳 湮 啮可据
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课堂检测.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
C 、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本文运用了和两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属于
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解释加粗的字
会纪与同僚数人( );方皆赤身谈( );亟伏御座下( )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 );伸首外窥( );乃命内监代衣之( ) 顿首(磕头)谢曰( );高宗乃说( )
2. 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
何? 参考答案
二(二)2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二)3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二(二)4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二(二)5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四2. 机智幽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 ɡ)
(2)词义
累赘:拖累、麻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 ,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
2.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交流点拨】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 :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板书设计
律己严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一、 填空题
1. 叶圣陶,又名_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3. 《流年碎影》的作者是_________,《顺生论》的作者是_________。
4. 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主要品德是_________。
5. 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两个主要主张是_________、_________。
6. 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为,“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7. 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8. 仁者见仁,_________。
9.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二、选择题
10. 叶圣陶先生是_________的发起组织者之一 ( )
a. 新月社 b. 未名社 c. 创造社 d. 文学研究会
11. 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
a. 《顺生论》 b. 《倪焕之》 c. 《流年碎影》 d. 《佛教与中国文学》
12.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
( )
a. 宽厚 b. 礼让 c. 律己严 d. 谦虚
13. 本文选自( ) a.《流年碎影》 b. 《顺生论》 c. 《文言与白话》 d. 《谈文论语集》
驿路梨花
【导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作品--《驿路梨花》。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简陋(lòu) 驿路梨花(yì) 竹篾(miè) 撵走(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蕈(xùn)
(2)词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苇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折损:指损伤,损失。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晶莹: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
2.作者名片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1949年参军,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昆明军区创作员、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云南作协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交流点拨】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2.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交流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出了什么?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 ,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 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交流点拨】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理解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
(1)本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为日暮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交流点拨】“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交流点拨】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
2.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面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深化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
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交流点拨】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小说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的?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本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住宿在小屋得解饥疲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
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
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当,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2.拓展延伸
从梨花姐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知道助人为乐是高尚的品德。懂得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提倡的道德风尚。对别人的困难或不幸加以关心和同情,并为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而感到高兴。愿意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行为上主动关心和热情帮助周围的人,为别人排忧解难不图表扬和报答。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发现小屋梨花
小屋
解除饥饿疲劳周到
细心
老人述说 梨花
小屋来历 解放军
热情赞美 以花喻人雷锋精神
高尚品德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悟,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理解。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16、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自主预习案】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词,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陋 ( ) 馨( ) 儒( ) 牍( ) 苔( ) 甚fán ( )
yū( )泥 zhuó( ) 清涟( ) xiè( )玩 xi ǎn( )有闻
2.了解周敦颐、刘禹锡,文学常识填空。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铭,是古代文体名,刻在器物上,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陋室铭》和《爱莲说》,作者分别是_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_和_______(朝代)哲学字____________体裁分别是铭和___________,其中“铭”本指__________________,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都是________的;两位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没有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见上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
1、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二)
2、“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三)
3、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问题探究】
4、“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5、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6.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7.《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9.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拓展检测案】
● 课内语段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2.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 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 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6.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8.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9.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10.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11.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 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
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 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 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 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 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 纤细的枝杆, 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选自中央电视台《电视散文精品》作者:张福海)
12、认真阅读,把你喜欢的的句子划出来,并抄两句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句子:
理由:
(2)、句子:
理由: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15.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你所居住的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自主预习案】
【课内探究案】
4、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我”的道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是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脱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作者援引西汉杨雄的事例,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有力的证明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用了比兴的手法。“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陋室”;“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自己。同时 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净植 ”是赞语。突出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8、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陋室铭》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作者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拓展检测案】
1. 蕃(多) 濯(洗涤 ) 蔓( 长蔓,牵牵连连。) 益(更加 ) 2.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3.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5. .,。,。,。:
6. D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 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9. C
10.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1. 略 12、略 13.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 14.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5.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16.① 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② 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 17.写出某一处的景或物的名称;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语言畅通、优美。
17、紫藤萝瀑布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理解作者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2、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3、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
清文章脉络,感悟人生哲理。
【自主预习案】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迸溅( )忍俊不禁( ) 伫立( ) 挑逗
( )
仙露琼浆( )( ) 盘虬卧龙( )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迸溅: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3、下面不是写花的繁密茂盛的一项是( )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D.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友般的枝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本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实际上是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语言运用:请以“生活”为话题,仿照例句进行仿写。
例句: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种
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北极星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仿句:生活
是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出生于河南书香之家。其父冯友兰,是一代哲学宗师。其姑母冯沅君,五四时期与冰心等齐名。宗璞一家,在" 文化大革命" 中深受迫害," 焦虑和悲痛" 一直压在作者心头。文革结束后,当生活再次萌动希望之时,作者的小弟却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作者非常悲痛和郁闷,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由花儿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本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
二.自主探究,解疑释惑
(一). 披文入情
1、范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生字字音。
2、分析作者情感。
(1)自读课文。划出直接表现作者情感流动过程的句子。
(2)分析句子。
①"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心灵被震撼,造成悬念
②" 流着...... 生的喜悦" →释怀
③"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感悟,重获轻松和活力。
3、提问:是什么样的神奇力量使作者从巨大的悲痛之中解脱出来的?(紫藤萝花)
(二). 缘情探境
1、找出直接描写紫藤萝花的段落(2-6段,8、9段)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自主地" 发现" 作者的写景技巧。
(1)把握清晰的写景脉络
看花--忆花--思花
花瀑--花穗--花朵
花色--花形--花香
(2)找出精妙的修辞手法
如: ①"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开满的小小之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比喻、拟人的修
辞手法,从外形、神态两方面,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 )
②" 这里春江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花既灿烂奔放又耐得住寂寞的纯朴本性。 )
③"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我。" (用" 浅紫色" 来描绘花香,把味觉转化为视觉,把飘逸无形的东西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把花香定格在眼前,让人感到亲切。)
(3)品析精妙的词语
如: ①"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 (几个动词,使静态的花跃动起来,表现花的生趣盎然。)
②"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活泼热闹。" (使画面中跳动着活泼热闹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欢悦的生命之歌。)
③" 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写出了十年前花儿惨遭浩劫衰颓零落的景象。)
(4)体味流动的情感
(作者对十年前的花儿流露出遗憾、惋惜之情;对眼前的花怀着感动、热爱、赞美之情。)
(三)情与景谐
1、研读第10段,体会"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的意义。
(1)初读,找出全段的主旨句。("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2)再读,思考" 生命的长河" 在段中还可用哪两个短语概括?(" 闪光的花的河流" 、"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
(3)三读,思考人、花与生命长河的关系。(" 万花中的一朵"--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4)四读,思考人、花对生命的态度?(" 满装生命的酒酿" 、" 张满的帆"--热爱生命)
2、放开眼界,分析生活中事例,深入理解"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的意义。
全文总结:
小小的一朵紫藤萝花,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生的美好。可见,"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让我们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吧!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1.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2.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a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 .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22? 太空一日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导 学 流 程
复备或笔记
导入:
1.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2.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 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3.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4.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5.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二、合作探究
(学生:对子交换导学案检查,尝试解决独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子对疑难进行讨论,并对议出的结果进行整理,议而不决的标注后提交小组解决,并做好预展) (教师:关注每组互学时的参与度、投入度、积极性、有效性及知识生成性;适时参与各小组的讨论、点拨,再查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作好记录)
1、两人对子通过(对答案、对方法、对过程等办法)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难。
2、三人组解决对学过程中没能解决的问题。
3、六人组准备展示内容,并形成预展。
三、展示提升
(一)探究性学习展示(学生:展示内容为独学部分知识生成,展示时,展示者要注意展示的规范,听展者要认真倾听,待展示完后进行点评、质疑、补充,并作好记录。对上展示板进行大展示时要求做到快速、安静、规范)
(教师:认真关注展示者展示情况以及倾听者的点评、质疑与补充,并及时进行
点拨)
(二)巩固、发展展示(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安排,可以在展板上完成,对上展示板进行成果运用大展示时要求做到快速、安静、规范)
(教师:待学生成果展示完成后并适时进行评改与点评,诱导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再进行点拨、补充与延伸)
四、达标检测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总结反馈
(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教师点评与补充)
知识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4、河中石兽
学习目标
1.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 自学达标
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 ,字 ,清代 ﹑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 )于河 棹( )数小舟 曳铁钯( )
木柿( ) 湮( )没 啮( )沙
溯( ) 欤( )
4.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铁把
是非木柿
于沙上
不亦颠乎
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理臆断
5. 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曳 湮 啮可据
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课堂检测.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圮于河(倒塌) B .棹数小舟(划船)
C 、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本文运用了和两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属于
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解释加粗的字
会纪与同僚数人( );方皆赤身谈( );亟伏御座下( )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 );伸首外窥( );乃命内监代衣之( ) 顿首(磕头)谢曰( );高宗乃说( )
2. 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
何? 参考答案
二(二)2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二)3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二(二)4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二(二)5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四2. 机智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