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言规范写简明文章

学语言规范写简明文章

——在省政府研究室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严官金

2007年10月12日

(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我们利用“十一”长假后的间隙,集中学习锦涛同志的“6 25”讲话精神,目的是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十七大”报告做准备。刚才5位同志的交流发言,角度不同,各有特色,都作了充分准备, 讲的非常好。交流可以相互启发, 有利于促进学习。培训方案安排我作总结,既然是学习培训,我想还是讲一点有针对性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问题

学习对于研究室的特殊重要性,过去讲的很多了,今天着重讲一讲学什么的问题。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为省政府决策服务,服务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工作。学什么,也从这个角度来讲。

第一,既要学习文稿起草所涉及的内容,又要学习文字工作的规则、规范。从内容的角度来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这些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积累。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规律、规矩。从公文规范的角度来讲,我点几样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党中央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国务院有《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发过关于公文处理方面的通知或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有《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使用,过去一直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管的,现在作为统一标准纳入了国家质监局的管理范围,可见国家的重视。出版部门对数字、符号的使用也有规定。撰写公文必须遵循这些规范,学习掌握这些规定。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文章高手,应当作为榜样,书店关于写作的书籍很多,要学也方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王梦奎同志有本谈《怎样写文章》的小册子也值得一读。

第二,既要学习文件,又要学习优秀调研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是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的总汇,是我们当参谋出主意、行事为文的依据。服务中心,不学好文件不行。同时,学习优秀的调研报告也是我们了解情况、借鉴方法的有效途径。省委办公厅的《决策参考》、省政府办公厅的《鄂政阅》, 上面有很多文章很精彩。对这些已经形成调研成果、并被领导肯定的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

第三,既要学习马列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 又要学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知识。这方面要学的内容几句话说不清楚,举个另外的简单例子,可见一斑。我们起草文稿常遇到一些符号,不可不弄明白。比如GDP 、GNP 什么区别?过去用GNP 比较多,现在用GDP 比较多。GNP 叫国民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海尔集团在美国生产的电冰箱,它创造的新增价值就要计入我国的GNP 。GDP 叫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地域概念,外资企业在我们国土上生产的新增价值,就要计入我

们的GDP 。再比如COD 、SO2是什么?最近环保方面的文稿比较多,讲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减排什么,考核什么,主要是减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2)。再比如IV 、VI 两个序数符号怎么表示数字?说东湖经过截污清淤、洪湖经过拆围减投,水质好转了,由几类变为几类了,就常用到这些符号。要用准看懂就要了解。这是罗马数字的表示方法,V 代表五,左边加I 表示减一,右边加I 表示加一,IV 是四,VI 是六。语言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现在汉语中有很多引入概念连音译都不用,直接用外文,尤其是缩写字母。以上仅就符号而言。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东西确实很多,尤其是科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不是说必须样样精通,但要有起码常识。

第四,既要学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常用的知识,也要有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素养。有一次考察县域经济到了黄梅,罗省长就讲四祖五祖对禅宗的贡献,禅宗对佛教中国化的作用,开发禅宗对湖北文化建设及旅游发展的意义,并明确要求,研究室什么情况都要了解。我们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逻辑思维,但是也要了解形象思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报告、讲话稿,使用的主要是概括性、陈述性语言,但也不排除领导要给学术界、艺术界发点贺词、给“老古董”的出版作点序、跋什么的,这类文稿就需要使用一些描述性、抒情性的语言。

说到广泛涉猎,我的认识也有一个转变过程。在农办工作的几十年,较少看电视连续剧,较少看农业经济类之外的书。到了研究室之后,就觉得没有正书与闲书之分,没有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之别。学“十七大”精神,对别的单位来说是政治

学习,对研究室来讲既是政治学习也是业务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融汇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措施,不深研弄懂,何谈服务政府决策?开卷有益。读一点好的散文,包括诗词曲赋,是一种享受,对工作也有作用。举个例子,最近又读了李密《陈情表》。李密是蜀汉旧臣,改朝换代以后晋朝皇帝征他为太子洗马,催任甚急。李密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4岁舅舅逼母亲改嫁,是奶奶带大的。当时奶奶96岁,李密44岁,他不愿意当这个官,就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为托词给皇帝上表。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言词恳切,凄婉动人。皇帝被打动了,不仅不治抗旨不遵之罪,事后还予以重用。语言有没有说服力,其宣传动员作用是不一样的。推动一项工作,总要讲清意义,说明必要性。从大家高手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二、几种容易出现的不规范、不简明的表述方法

看文稿时发现有些容易出现的不规范、不简明、不得体的表述方式,改过后没时间跟大家讨论,下次看稿时又出现。今天借这个机会讲一下。

(一)词语的使用。一是双音节词拆开来用。汉语的一大特点是讲音韵,双音节,便于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讲话稿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结合,尤其要注意。比如全省GDP 达到7500亿元,有的写成达7500亿元,有的写成为7500亿元,从简明角度讲,最好是“达到”、“达”、“为”都不要。二是模糊性用语。比如,

说民营经济占到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到底什么比重,是49%还是52%?这种描写性语言写通讯可以,写领导讲话尽可能少用。三是用语不太符合领导身份。比如“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这类顺口溜似的排比句要少用。

(二)年份的表述。年份要写完整,不要写成06年、07年。

(三)分号的使用。有的在分号中夹用句号。分号是一个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符号。句号是一个完整句子后面的停顿符号。分号只能放在句号里面用,而不是相反。起草讲话稿,一要注意每句话不要写得太长,念的时候没法换气。二要注意少用分号,遇到复杂的并列内容,一层意思一个句号,简单明了,不易弄混。

(四)结构助词的使用。助词中结构助词“的、地、得”容易出错。“的、地、得”,是句子成份中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前面是定语,后面是被修饰的主语或宾语(多是名词)。“地”,前面是状语,后面是被修饰的谓语主词(多是动词)。“得”后面是补语。比如“由衷地感谢大家”、“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通过语法分析把词语搭配、句子成分弄明白了,助词的使用就不会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第一句中“感谢”是动词,“由衷地”修饰“感谢”,是状语,用“地”。第二句“表示”是动词,“感谢”是动词的名词化用法,“由衷的”是修饰宾语“感谢”的定语,用“的”。

三、怎样使文稿的文字更简练

罗省长的特点是不讲长话,经常对文稿作篇幅压缩。怎样把文章写短,做到篇幅小、容量大?从内容安排上讲,就是要抓住主题、一文一事。一个讲话稿就说一

件事,一个方面的工作,离主题比较远的东西或与主题联系不那么紧的内容最好不要写。从结构安排来讲,在谋篇布局的时候,最好采取直叙的方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要铺陈过多,解释性、阐述性内容一大堆。今天不说这些,重点说说用词和炼句问题。

第一,尽量少用介词、连词。介词和连词都是虚词,只有与别的词连用才能表达意义。写文章是为了交流传达信息,只要意思表述明白、准确,不必在形式上过分追求词法句法的完全工整,甚至因词害义。介词用多了,像“对”、“以”、“于”、“向”等等,反而把语言弄得很复杂,不简洁,不明了。“和”、“与”、“及”这些连词,能用顿号、逗号代替的就少用或不用。尤其是表示转折、递进、因果关系之类的连词一定要少用。稿子写完了回头看看,把可以不要的介词、连词删掉。

第二,避免重复。文稿中容易重复的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标题与内容的重复。写了一个标题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紧接着正文的起句又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第二种情况,起句与内容的重复。造成标题、起句、接着起句的文字都一样。第三种情况,前面与后面的重复。同一词语字句,在一篇很短的文稿里面,前后多次出现。汉语的丰富性,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是很突出的,可以用这句话说,也可以换句话说,为什么总盯住那几个词句不放呢?第四种情况,句子跟句子、词跟词之间的重复。要注意运用承前省略或承后省略来避免。

第三,要炼句。“吟安一个字,掐断数经须。”自古及今,博学鸿儒、文学大

师们酌字炼句的佳话不胜枚举。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稿每段内容第一句话的提炼问题。首句、起句具有标题性质,应起总体概括作用,有了这样的“段旨句”,一段文字要说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结论,一目了然,就能减少很多交待性、说明性的文字,文稿自然就精炼了。

第四,反复修改。文章不厌百遍改。从精练及研究室职责角度来讲,修改要做这么几件事:一是推敲文字,删繁就简,力求文稿简明、准确、得体。我们写的是公文,要用逻辑思维,用概括性语言,要把几句话概括成一句话来讲,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一对恋人的那点心理活动就写出几页十几页纸。二是勘误校正,避免重复。通篇详审,把错别字改过来,把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甚至章节删掉。一篇文稿,下了很大功夫,就因为校对不仔细,错字掉字多,给人的印象就是没认真没下力,结果前功尽弃。要学会用材料。只用一两句关键性的例证、一两个结论性的数据即可,否则篇幅就长了,观点淹没在其中,反而没有说服力。三是核实数据、政策把关。各部门各系统希望领导重视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这可以理解,也应该支持。但涉及到设机构、给编制、增职数、加投入的事,就要看是不是经集体研究过,领导定了的没有,不能给首长乱出题。四是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室起草文稿不是个人创作,必须集思广益,做到从善如流。老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何况我们还不是尺,别人更不是寸。各职能部门对主管工作肯定比我们了解得深、研究得细,我们没有理由不虚心学习和认真听取部门的意见。

文学改良刍议(节选)

1917年1月1日

胡适

编者按:这篇文章,曾被列入影响中华历史的一百篇名作。撇开胡适的政治倾向,就文学主张而言,他提出的文章要“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去掉陈词滥调”、“须讲求文法”、“不避俗字俗语”(群众语言)等思想,虽历时百年,仍有借鉴意义。特节选刊出,供大家参阅。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引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则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虽面目姣好,虽能啼笑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

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 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此,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杜子《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之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烁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

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

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

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

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至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之“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做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酗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犹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吾友胡先马肃先生一词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

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

翡翠衾寒,鸳鸯瓦冷,

禁得秋宵几度?

幺弦漫语,

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

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犹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而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略)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语言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三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强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

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骈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费有用之精力于细微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末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欲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逐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辽、金、元)之下,300余年矣。此300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之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

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Dante )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Luthar )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1611年译文,距今才300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迨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几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3000年前之死字(如“于烁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结论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

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附:

《文学改良刍议》鉴评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民代表大会主席等职。1949年去美国,1958年去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终年71岁。

胡适在美国受了7年熏陶后,笃信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向往西方的文化和民主制度,同时也关注着国内刚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1917年7月归国后立即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中,他积极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鼓吹个性解放、男女平等,首倡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胡适在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发端。

自从1914年袁世凯颁布《大总统祭孔告令》掀起复古逆流,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第一卷叫《青年》),发起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大力宣传,当时的人们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人们深知八股文言、经学考据阻碍了

科学的昌明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对于批判旧文学后,中国文学往哪里去,仍处在各抒己见阶段。这时,长期“远在异国”的胡适归国前夕(1916年11月)写下《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指出了向白话文前进的方向。

胡适所述“八事”,提倡“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等,而在第八件事“不避俗字俗语”中宣布:“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与其用3000年前之死字(如“于烁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期上胡适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2月,陈独秀紧随其后,发表《文学革命论》,声援胡适,提出“高张‘文学革命’大旗”,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胡适对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口号、目标、纲领“均极赞同”。他并又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要求全国统一使用白话文。 1918年1月,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旗手鲁迅加入《新青年》编辑部,5月就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把自己的作品称为“遵命文学”,他着重声明“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他说他的《狂人日记》和《药》、《阿Q 正传》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

实绩”,“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其实,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到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都形成了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从1918年起,《新青年》正式改为白话文刊物,成为白话文运动中一面夺目的旗帜。新式的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的提倡下推广开来。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到1918年消息传到中国,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发生了转变。新文化运动也出现了分化。正如胡适把新文学运动叫“文学改良”而陈独秀则称之“文学革命”一样,胡适在社会革命的问题上主线“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了引起广泛争论的著名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该文反对空谈“主义”,实际上是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并着重批判阶级斗争学说。几番论战后,一部分青年拥护马克思主义,另一部分如新潮社的大部分成员跟从了胡适。

1920年底,胡适以“另起炉灶”逼迫《新青年》改变方向被拒绝。1921年胡适退出《新青年》编辑部,创办《努力周报》,鼓动青年脱离政治纷争、埋头研究问题。1925年,胡适参加段祺瑞的“善后会议”,最终离开了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

1927年后,胡适效力于蒋介石政权,积极配合蒋介石的文化政策,直到1949年他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先去了美国,后去台湾。

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界也颇有影响。生平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在中国哲学、文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学语言规范写简明文章

——在省政府研究室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严官金

2007年10月12日

(根据录音整理)

这次我们利用“十一”长假后的间隙,集中学习锦涛同志的“6 25”讲话精神,目的是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十七大”报告做准备。刚才5位同志的交流发言,角度不同,各有特色,都作了充分准备, 讲的非常好。交流可以相互启发, 有利于促进学习。培训方案安排我作总结,既然是学习培训,我想还是讲一点有针对性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问题

学习对于研究室的特殊重要性,过去讲的很多了,今天着重讲一讲学什么的问题。研究室的主要职责是为省政府决策服务,服务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工作。学什么,也从这个角度来讲。

第一,既要学习文稿起草所涉及的内容,又要学习文字工作的规则、规范。从内容的角度来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这些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积累。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它的规律、规矩。从公文规范的角度来讲,我点几样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党中央有《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国务院有《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省委、省政府也多次发过关于公文处理方面的通知或规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有《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的使用,过去一直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管的,现在作为统一标准纳入了国家质监局的管理范围,可见国家的重视。出版部门对数字、符号的使用也有规定。撰写公文必须遵循这些规范,学习掌握这些规定。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文章高手,应当作为榜样,书店关于写作的书籍很多,要学也方便。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王梦奎同志有本谈《怎样写文章》的小册子也值得一读。

第二,既要学习文件,又要学习优秀调研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是党和政府现行方针政策的总汇,是我们当参谋出主意、行事为文的依据。服务中心,不学好文件不行。同时,学习优秀的调研报告也是我们了解情况、借鉴方法的有效途径。省委办公厅的《决策参考》、省政府办公厅的《鄂政阅》, 上面有很多文章很精彩。对这些已经形成调研成果、并被领导肯定的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

第三,既要学习马列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 又要学习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成果、新知识。这方面要学的内容几句话说不清楚,举个另外的简单例子,可见一斑。我们起草文稿常遇到一些符号,不可不弄明白。比如GDP 、GNP 什么区别?过去用GNP 比较多,现在用GDP 比较多。GNP 叫国民生产总值,是个国民概念,海尔集团在美国生产的电冰箱,它创造的新增价值就要计入我国的GNP 。GDP 叫国内生产总值,是个地域概念,外资企业在我们国土上生产的新增价值,就要计入我

们的GDP 。再比如COD 、SO2是什么?最近环保方面的文稿比较多,讲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减排什么,考核什么,主要是减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2)。再比如IV 、VI 两个序数符号怎么表示数字?说东湖经过截污清淤、洪湖经过拆围减投,水质好转了,由几类变为几类了,就常用到这些符号。要用准看懂就要了解。这是罗马数字的表示方法,V 代表五,左边加I 表示减一,右边加I 表示加一,IV 是四,VI 是六。语言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现在汉语中有很多引入概念连音译都不用,直接用外文,尤其是缩写字母。以上仅就符号而言。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我们要学的东西确实很多,尤其是科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不是说必须样样精通,但要有起码常识。

第四,既要学习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常用的知识,也要有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素养。有一次考察县域经济到了黄梅,罗省长就讲四祖五祖对禅宗的贡献,禅宗对佛教中国化的作用,开发禅宗对湖北文化建设及旅游发展的意义,并明确要求,研究室什么情况都要了解。我们平时用得比较多的是逻辑思维,但是也要了解形象思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起草报告、讲话稿,使用的主要是概括性、陈述性语言,但也不排除领导要给学术界、艺术界发点贺词、给“老古董”的出版作点序、跋什么的,这类文稿就需要使用一些描述性、抒情性的语言。

说到广泛涉猎,我的认识也有一个转变过程。在农办工作的几十年,较少看电视连续剧,较少看农业经济类之外的书。到了研究室之后,就觉得没有正书与闲书之分,没有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之别。学“十七大”精神,对别的单位来说是政治

学习,对研究室来讲既是政治学习也是业务学习。《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融汇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措施,不深研弄懂,何谈服务政府决策?开卷有益。读一点好的散文,包括诗词曲赋,是一种享受,对工作也有作用。举个例子,最近又读了李密《陈情表》。李密是蜀汉旧臣,改朝换代以后晋朝皇帝征他为太子洗马,催任甚急。李密出生6个月父亲去世,4岁舅舅逼母亲改嫁,是奶奶带大的。当时奶奶96岁,李密44岁,他不愿意当这个官,就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为托词给皇帝上表。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祖母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言词恳切,凄婉动人。皇帝被打动了,不仅不治抗旨不遵之罪,事后还予以重用。语言有没有说服力,其宣传动员作用是不一样的。推动一项工作,总要讲清意义,说明必要性。从大家高手那里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二、几种容易出现的不规范、不简明的表述方法

看文稿时发现有些容易出现的不规范、不简明、不得体的表述方式,改过后没时间跟大家讨论,下次看稿时又出现。今天借这个机会讲一下。

(一)词语的使用。一是双音节词拆开来用。汉语的一大特点是讲音韵,双音节,便于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讲话稿是书面语与口头语的结合,尤其要注意。比如全省GDP 达到7500亿元,有的写成达7500亿元,有的写成为7500亿元,从简明角度讲,最好是“达到”、“达”、“为”都不要。二是模糊性用语。比如,

说民营经济占到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到底什么比重,是49%还是52%?这种描写性语言写通讯可以,写领导讲话尽可能少用。三是用语不太符合领导身份。比如“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这类顺口溜似的排比句要少用。

(二)年份的表述。年份要写完整,不要写成06年、07年。

(三)分号的使用。有的在分号中夹用句号。分号是一个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符号。句号是一个完整句子后面的停顿符号。分号只能放在句号里面用,而不是相反。起草讲话稿,一要注意每句话不要写得太长,念的时候没法换气。二要注意少用分号,遇到复杂的并列内容,一层意思一个句号,简单明了,不易弄混。

(四)结构助词的使用。助词中结构助词“的、地、得”容易出错。“的、地、得”,是句子成份中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前面是定语,后面是被修饰的主语或宾语(多是名词)。“地”,前面是状语,后面是被修饰的谓语主词(多是动词)。“得”后面是补语。比如“由衷地感谢大家”、“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感谢”,通过语法分析把词语搭配、句子成分弄明白了,助词的使用就不会错。两句都是动宾结构。第一句中“感谢”是动词,“由衷地”修饰“感谢”,是状语,用“地”。第二句“表示”是动词,“感谢”是动词的名词化用法,“由衷的”是修饰宾语“感谢”的定语,用“的”。

三、怎样使文稿的文字更简练

罗省长的特点是不讲长话,经常对文稿作篇幅压缩。怎样把文章写短,做到篇幅小、容量大?从内容安排上讲,就是要抓住主题、一文一事。一个讲话稿就说一

件事,一个方面的工作,离主题比较远的东西或与主题联系不那么紧的内容最好不要写。从结构安排来讲,在谋篇布局的时候,最好采取直叙的方法,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要铺陈过多,解释性、阐述性内容一大堆。今天不说这些,重点说说用词和炼句问题。

第一,尽量少用介词、连词。介词和连词都是虚词,只有与别的词连用才能表达意义。写文章是为了交流传达信息,只要意思表述明白、准确,不必在形式上过分追求词法句法的完全工整,甚至因词害义。介词用多了,像“对”、“以”、“于”、“向”等等,反而把语言弄得很复杂,不简洁,不明了。“和”、“与”、“及”这些连词,能用顿号、逗号代替的就少用或不用。尤其是表示转折、递进、因果关系之类的连词一定要少用。稿子写完了回头看看,把可以不要的介词、连词删掉。

第二,避免重复。文稿中容易重复的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标题与内容的重复。写了一个标题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紧接着正文的起句又是关于什么什么的问题。第二种情况,起句与内容的重复。造成标题、起句、接着起句的文字都一样。第三种情况,前面与后面的重复。同一词语字句,在一篇很短的文稿里面,前后多次出现。汉语的丰富性,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是很突出的,可以用这句话说,也可以换句话说,为什么总盯住那几个词句不放呢?第四种情况,句子跟句子、词跟词之间的重复。要注意运用承前省略或承后省略来避免。

第三,要炼句。“吟安一个字,掐断数经须。”自古及今,博学鸿儒、文学大

师们酌字炼句的佳话不胜枚举。这里要强调的是文稿每段内容第一句话的提炼问题。首句、起句具有标题性质,应起总体概括作用,有了这样的“段旨句”,一段文字要说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结论,一目了然,就能减少很多交待性、说明性的文字,文稿自然就精炼了。

第四,反复修改。文章不厌百遍改。从精练及研究室职责角度来讲,修改要做这么几件事:一是推敲文字,删繁就简,力求文稿简明、准确、得体。我们写的是公文,要用逻辑思维,用概括性语言,要把几句话概括成一句话来讲,不能像小说家那样,一对恋人的那点心理活动就写出几页十几页纸。二是勘误校正,避免重复。通篇详审,把错别字改过来,把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甚至章节删掉。一篇文稿,下了很大功夫,就因为校对不仔细,错字掉字多,给人的印象就是没认真没下力,结果前功尽弃。要学会用材料。只用一两句关键性的例证、一两个结论性的数据即可,否则篇幅就长了,观点淹没在其中,反而没有说服力。三是核实数据、政策把关。各部门各系统希望领导重视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这可以理解,也应该支持。但涉及到设机构、给编制、增职数、加投入的事,就要看是不是经集体研究过,领导定了的没有,不能给首长乱出题。四是广泛听取意见。研究室起草文稿不是个人创作,必须集思广益,做到从善如流。老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何况我们还不是尺,别人更不是寸。各职能部门对主管工作肯定比我们了解得深、研究得细,我们没有理由不虚心学习和认真听取部门的意见。

文学改良刍议(节选)

1917年1月1日

胡适

编者按:这篇文章,曾被列入影响中华历史的一百篇名作。撇开胡适的政治倾向,就文学主张而言,他提出的文章要“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去掉陈词滥调”、“须讲求文法”、“不避俗字俗语”(群众语言)等思想,虽历时百年,仍有借鉴意义。特节选刊出,供大家参阅。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引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则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贵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千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虽面目姣好,虽能啼笑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

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 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此,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杜子《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之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烁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

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

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

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

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至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之“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做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酗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犹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吾友胡先马肃先生一词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

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

翡翠衾寒,鸳鸯瓦冷,

禁得秋宵几度?

幺弦漫语,

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

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犹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而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略)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语言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三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强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

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骈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费有用之精力于细微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末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欲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逐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辽、金、元)之下,300余年矣。此300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之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

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Dante )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Luthar )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1611年译文,距今才300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迨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几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3000年前之死字(如“于烁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结论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难,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

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

附:

《文学改良刍议》鉴评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1910年至1917年留学美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民代表大会主席等职。1949年去美国,1958年去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终年71岁。

胡适在美国受了7年熏陶后,笃信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向往西方的文化和民主制度,同时也关注着国内刚刚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在1917年7月归国后立即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成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在早期的新文化运动中,他积极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鼓吹个性解放、男女平等,首倡文学改良,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新文学代替旧文学。胡适在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发端。

自从1914年袁世凯颁布《大总统祭孔告令》掀起复古逆流,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第一卷叫《青年》),发起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经过一年多的大力宣传,当时的人们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人们深知八股文言、经学考据阻碍了

科学的昌明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对于批判旧文学后,中国文学往哪里去,仍处在各抒己见阶段。这时,长期“远在异国”的胡适归国前夕(1916年11月)写下《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指出了向白话文前进的方向。

胡适所述“八事”,提倡“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等,而在第八件事“不避俗字俗语”中宣布:“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与其用3000年前之死字(如“于烁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20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5期上胡适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2月,陈独秀紧随其后,发表《文学革命论》,声援胡适,提出“高张‘文学革命’大旗”,推倒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建设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胡适对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口号、目标、纲领“均极赞同”。他并又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要求全国统一使用白话文。 1918年1月,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旗手鲁迅加入《新青年》编辑部,5月就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先生把自己的作品称为“遵命文学”,他着重声明“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他说他的《狂人日记》和《药》、《阿Q 正传》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

实绩”,“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其实,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到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都形成了中国文学革命的里程碑。从1918年起,《新青年》正式改为白话文刊物,成为白话文运动中一面夺目的旗帜。新式的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的提倡下推广开来。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到1918年消息传到中国,中国民主革命的形势发生了转变。新文化运动也出现了分化。正如胡适把新文学运动叫“文学改良”而陈独秀则称之“文学革命”一样,胡适在社会革命的问题上主线“一点一滴的不断的改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他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了引起广泛争论的著名文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该文反对空谈“主义”,实际上是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义并着重批判阶级斗争学说。几番论战后,一部分青年拥护马克思主义,另一部分如新潮社的大部分成员跟从了胡适。

1920年底,胡适以“另起炉灶”逼迫《新青年》改变方向被拒绝。1921年胡适退出《新青年》编辑部,创办《努力周报》,鼓动青年脱离政治纷争、埋头研究问题。1925年,胡适参加段祺瑞的“善后会议”,最终离开了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

1927年后,胡适效力于蒋介石政权,积极配合蒋介石的文化政策,直到1949年他带领一批研究人员先去了美国,后去台湾。

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曾提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等研究方法,在学术界也颇有影响。生平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在中国哲学、文学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章

  •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 小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一.重视积累 打好基础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百字新事"训练让语言积累.语感培养与 ...查看


  • 让我们在春天里播种吧
  • 让我们在春天里播种吧 -----2014春学期家长会发言稿 敬爱的家长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在春耕大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学校.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大好时光.今天,我们来播种爱的种子,感受家校和谐共建的美好.虽然短暂,但我们会努力来营造 ...查看


  • 反对党八股·.示例之三.-教学教案
  • 1.领会本文纲举目张.边破边立的论证力量,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2.领会本文引例设喻的表达力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3.理解反对党八股的重大意义,树立良好文风. 教学设想 学生阅读本文,相对来说,比读<论&q ...查看


  •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 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摘 要]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手段.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是教与学的一个桥梁与纽带,没有语言 ...查看


  • 外语类核心期刊论文摘要及评析
  • 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初明 提要: 读后续写是结合阅读理解进行写作练习的一种方法.本文论证读后续写促学外语的功效,认为该法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紧密结合,将语言的模仿与创造性使用有机结合,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切实结合,是提高 ...查看


  • 把竞争机制引进语文课堂
  • 把竞争机制和竞争意识引进语文课堂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的时代将有更剧烈的竞争.要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竞争中强者,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进程中引竞争机制和进竞争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把竞争机制和竞争意识引进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 ...查看


  • 如何抓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82-01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 ...查看


  • 小学作文开篇训练精选
  • 开头写法--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要想写出好文章,还要讲究有好的开头和结尾,有人用"龙头""凤尾"来比喻,一点也不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几乎每一本书都似乎在我面前 ...查看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修订概述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刘真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新近修订完成,今秋使用,后面将逐册修订并面世. 原课本自2001年开始编写和使用,距今已经十多年了.本人作为最早的编写者之一,当时感觉课本面目一新,亮点颇多,与过去课本相比有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