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应该成为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

学校不应该成为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 1, 些游客来到北京大学, 想切身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 文化气息,谁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 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士表示,国庆长 假期间,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 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 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 游团都进行了限制。 10 月 4 日起, 从 进入北大须出示 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 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此,引发了民众对 “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的议论。 月 5 日 (10 《京 华时报》) 其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 无定论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 了旅游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 人文精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 益、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 也言之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 考虑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这 个问题并不存在“国际通行惯例”。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大学每道门 都没有人把守,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美国的康 乃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且图书馆 也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查阅、复印资 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大学还是对民众开放为好。相对 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最近若 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期待的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长远效益,但在国家资 金重点倾斜的地方,能顺带产生一点短期效益,让普 通纳税人心理更为平衡,何乐而不为?一般民众对大 学是十分景仰的,但却往往无缘进入。这样,让民众 有机会进大学去看一看,缩短一些优秀人才和普通民 众的心理差距,就是值得一为的好事。 有位学者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 一个亲戚在工厂工作,儿子快毕业时对上大学念书毫 无兴趣。 那时, “文革”刚结束, “读书无用论”很流行。 有一天,他带儿子进城办事,无意间走到一所大学,就进去了。 他在那里给儿子指指点点, 随便讲述一阵。 他儿子对此的反应是:“哦,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 有大学这么好的地方!”结果,他儿子后来考上重点 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进大学一游,就这样开了一个 青年的眼界,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主张大学开放,同时主张不要简单地把这当 成让不让人进来玩一玩的事, 而应当在深层次上考虑, 要有周全的筹划。不然,如果教学、科研工作受影响, 再出点治安方面的问题,良好的愿望也维持不长久。 美国的西点军校不但不是“军事重地”,反而有一整 套旅游的服务和设施。当然,让人了解、喜欢这个学 校, 吸引年轻人投考这个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十分到家。 毕竟,在美国这个商业气息较浓的社会,要吸引青年 从军,要加强国防意识,不太容易。西点军校的开放 和旅游服务意识,很可能有深谋远虑的大局观。 如果在我们的大学是否开放的问题上,能够把平民 意识、服务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意识结合起来,那该 有多好。 , 2,以从以下层次这个辩题进行分析。理论上:1,该 辩题关键是对校园的定位。 对校园定位的标准是什 2,么?3,这个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4,这个标准的标 准又是什么?实践上: 有哪些学校对游人开放?2, 1, 效果如何?6, 为何会导致这种效果, 与开放校园有关 吗?7,开放校园在这些学校是利大于弊吗?8,这些 学校的情况具有多大的可借鉴性。 将来这种情况有 9, 可能发生改变吗?国外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有否 可借鉴性。 把这 10 个问题一一思考, 你的逻辑就会既 严密有能发现问题的实质,将对方辩倒。 ,3,1.扰乱教学; 2.威胁师生安全(最近的砍人事件) 3.不利于管理。 4. 对学生造成唯利是图的言传身教的不良结果 , 4,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找吧: 1 高等学府的任务,主要是找一下它有没有担负起当 地旅游业发展的任务 2 游客进入校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3 我觉得可以对比一下野生动物园,人与动物都有共 同的特点,动物经受不起的事情,人也未必能经受得 起。5, “门是关着的,思想就是关着的吗?高校应该以教 书育人为主,而向游客开放,是将高校由教育性场所 改为商业性、娱乐性的场所,这也是合理的吗?”社 管学院对会计学院的辩友提出的问题如是说。两方更 是围绕“游客”的定义,高校开放的尺度,以及高校 开放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将高等学府开放的 利弊一一剖析 6,第一,影响学生学习;第二,安全难以保障,就像 武大樱花开的时候,最容易出事;第三,也是最重要 的,影响了高等学府本应具有的学术氛围。 7. 事件回顾:时下,大学校园环境越来越美,节假 日选择到大学校园中或者 健身娱乐的居民也日益增多,由此引来一些争议,大 学校园该不该对外开放? 个人观点: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我来说, 大学校园应该对外开 放,大学校园是一个公共的场所,不是哪位人士的私 人场所,一般人无权干涉 和决定其是否对外开放,虽然大学是一个供学生生活 和学习的地方,需要一个 安静且安全的环境,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大,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去休闲 娱乐,去了解社会,去享受生活,几乎成了半个社会, 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都 很完善,环境越来越美,不可能不去吸引外人的关注 和想去欣赏的欲望,那些 设施在满足学生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与民同乐呢?供附 近的居民进入休闲娱乐观 光,可以让学生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况且平日 里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讲 座也允许外界人进入交流呀,有的大学周围房地产的 热销也取决于靠近大学这 个优势来选择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在高校周围 以熏陶其学习激情,创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一些城市的名校如北大清华许 多带着孩子去北京旅游的 家长指明要带孩子去那看看,大学也要有生机活力, 失去了与外界的来往与交 流就会让大学显得死气沉沉,因此我同意大学校园应 该对外开放,但前提是在 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性的对外开 放,如放学后,周末,寒 暑假,其余时段除特殊情况一般谢绝入内,相信在好的制度和大众的优良素质 下大学校园一定会成为一个与民同乐的家园! 可是院校门卫不让进, 暑假里孩子想到院校的篮球场 “ 打球,学生不能锻炼……”最近,家住林荫街的李先 生向党报热线反映,称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暑假里拒绝 孩子和社区居民进入开放的体育中心地内锻炼,而按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暑假期间,全市的中小学具备 开放条件的体育中心地,都应向附近的学生和社区居 民开放, 李先生反映是否属实?记者走访本市的一些中小学, 发现很多院校都是大门紧闭,并不向学生和社区居民 开放体育中心所和设施,球场冷清,造成资源闲置, 投诉 这所学校拒绝学生锻炼身体 今年 7 月 12 日, 成都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发出通知, 要求各中小学,凡具备开放条件的体育馆所和器械, 在暑假期间,必须保证每天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广大 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身体健身场所和器材, 看到这消息,李先生眼前一亮,可是,在他与儿子来 到院校准备进场时, 却被拦在校门外, 不能进去打球, “ 假期里不对外开放, ”门卫冷冰冰地说,此后,他又去 问过,可门卫仍不让其进校,他对此大为不解,门卫 没听说开放校园体育馆 8 月 28 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校暗访,门卫室一名年轻 保安正在值班,记者以想进场玩乒乓球、篮球为由欲 进入校园,可保安说: “院校不提供对外服务” ,不能 进校打球,他说,暑假里,院校不允许旁人进校打球, 从来就没有开放过,同时,他也从未听说过院校的体 育馆地和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事情,不过,如果居民愿 意付费进入球场打球就另当别论,但也只能礼拜天进 场, 虽然在门卫处吃 “闭门羹” 可校方却又是另一番解释, , 昨日午后,记者采访该校办公室时,一位负责此事的 教职人员肯定地说: “不会有这样的事, 我校是一直都 向社区居民开放的, ”他承认,院校的羽毛球、排球、 游泳场馆的确要收费,可室外的篮球场是绝不会收费 的, 走访 个别院校甚至紧闭大门 据解,因锻炼身体场所缺乏,很多居民对院校的体育 设施情有独钟,可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居民的热情 相对的却是校园的“冷” ,记者走访 10 余所中小学, 发现各校向社区开放的步子,都迈得参差不齐,一些院校对开放并不热衷,个别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放, 武侯区计算机实验院校的门卫说,附近社区的居民可 以进入校园打球,可进校的居民很少;礼仪职高的门 卫则告诉记者: “要运动,到川大去! ”而大部分院校 根本不向居民公示,居民不知道开放时间,其校门紧 闭,体育中心地内整日冷冷清清, 成都三中是开放做得很好的一所学校,附近很多居民 进入校园锻炼身体, 经常进校打球的杨先生赞许地说: “院校资源对公众开放是一种双赢,实际上,院校作 为一种公益事业,其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理 应向公众开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市教育局 开放场所不能收费 “院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所是不允许收取费用的, 针 ” 对个别院校开放时收取费用一事,成都市教育局职教 处副处长代晖说,他说,院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成都 市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 , 早在 2002 年下半年该项工作就已开始实施,2006 年,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确定包括成都在内的七个城市 进行这方面的试点,本市又确定青羊区、锦江区的 20 所试点校, 虽然是试点, “ 但本市的开放早已全面铺开, 全市 90%以上的中小学都已纳入开放的范围, ”代晖说,社区缺的不是体育器材,而是体育馆地,尤 其是运动场、篮球场、跑道这样的大型场地,这些场 地集中在院校,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院校的体育中心地和设施向社区开放,不仅利于居民 锻炼增强体魄,保证附近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锻 炼身体时间,还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他说,经 过物价部门核准收费的室内体育场馆可以不对外开 放,也可以适当收费,但室外的篮球场、运动场、乒 乓球台、跑道等已具备开放条件,院校除要在每天的 早晚时间开放外,还应在寒暑假、节假日中向社区开放,而且是绝不能收费的。 1 社会人员冗杂,破坏学校治安 2 校场馆市委教学准备的,应以教学为主,但目前大 部分校场馆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3 场馆对外开放,加速场馆折旧,缩短场馆使用寿命。 比如草坪或者塑胶草坪的足球场, 在校学生经常要的, 就已经有一定的折旧了,校外人口那么大,他们过来 了,就更加加速折旧,维修费用谁来出?即使加上折 旧费用的话,费用有太大,那些组织来学校足球场消 费啊?即使他们来了,学生课余时间去做什么?去网 吧?闲着无聊去打架? 4 对外开放与学校教学有冲突,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场馆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降低对场馆公益性 (学生)方面的发展 5 对外开放营利性较差, (与第 3 点联系)经营收入远 远抵不上折旧速度 6 不出现事故还好,若出现事故影响学校声誉,影响 学校的正常教学,付不起责任 7 场馆开放要抽调或添加专门的人员对场馆对外开放 进行管理,涉及到认知安排的变动,劳师动众 8 社会上本来就有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身设施,为 什么还要利用场馆设施? 9 学校场馆的性质以及兴建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向社会 开放、挣钱的 10 有些场馆的规模与能耗是不利于向社会开放的,比 如大型体育馆,有些场馆采光不行,别人要来消费的 话,只能开灯、夏天开空调,这些能耗成本是非常大 的,而且来学校场馆消费的人肯定不多,因为现在的 健身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和了,你学校场馆开放,凭什 么会把顾客吸引来?如果想降低收费标准的话,那你 肯定不会盈利, 如果你提高收费标准的话, 你是学校, 又不能过多的强调经济毅力,而且你收费过高,根本 不会有人来,捣毁了自己的名声。这点要收的是,场 馆的规模不适合向社会开放,在这一层面,他最初设计的布局就不是向社会开放的,而是为了局把大型活 动而设计的。哈哈,突然想到,辩方可能会说,你可 以将整个场馆向开展大型活动的机构开放,但是,既 然是大型活动,就会吸引大批人来学校场馆,就会损 坏学校秩序啊……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校园 http://book.QQ.com 2006 年 08 月 29 日 17:18 来源:腾讯读书 西 门吹雪北大要对外开放了,就事情自身而言笔者认为 确实是件好事。依稀记的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美国校园 的故事,故事的整条线路就是从校园的义工带领大家 参观学校开始的,当时自己也在幻想什么时候中国的 高校也可以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来感知校园文化, 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校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对于大学生活来说也许有的朋友还心存疑虑,因为现 在的社会把校园作为攻击对象开始大肆评判,尤其是 像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校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 救自己,对外开放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学校文化这本身 就是个 good ider。随着了解的人不断的曾加,笔者 在想那些社会上流传的故事或者事故也就烟消云散 了, 因为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谁也不会在意流言蜚语了。 不仅仅北大需要这样的对外开放,遍部中国大江南北 的所有高等学府都要这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拯救自己。有句俗话这样说到“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 都有”作为学校也是一样什么样的学生,在社会上被 炒作的炙手可热的负面事件在校园里毕竟是少数行 为,学校要让大家知道这点,要让大家了解真相,开 放的校园正好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改革开放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随着中国发展的 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的祖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若大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校园为何不能开放。众所周 知改革开放也好,世界贸易组织也罢,它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的日子在一天天的转变 着。高等学府也需要这样的开放,在社会感知你的时 候, 你也可以去了解社会, 虽然现今的信息高度迅猛, 高校并不缺少任何和社会有关联的信息,但是为什么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总是不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 工作呢,这就是闭关自守带来的负面效应。朋友们应 该还记的大清国的乾隆皇帝,自羽为天下第一老人, 他的闭关自守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外来国家 的侵略。高校学府的学子们,应该更多的去感知这个 社会,随着北大的开放让羞于走出校园的学子们用心 的感受一下市场环境的味道。 笔者也听到过来自北大及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他们不 希望对外开放校园,原因归纳不过有四,环保问题、安全问题、交通问题以及教学问题。笔者在此想简单 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随着对外开放更多的人进入校 园毕竟带进了不少垃圾对校园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这点我们无可厚非,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两存,就 像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巨大的改观同时也带来的不利因素。中国有句 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校园既然出台了对外开 放的政策就应该想到会带来不利的因素, 如何去应对, 怎样去应对,这是应该考虑的事情,不是有了问题就 大肆叫喊,叫破了嗓子也是白搭。对于参观的游人, 可以每人发一张磁卡外加一个塑料袋,进去的时候刷 卡,出来的时候交卡,磁卡里记录着每个人的参观路 线,我想这点对北大来说不算什么高科技吧。参观的 人们把垃圾自觉装如随手的塑料袋中丢弃在校园的垃 圾箱里我想对于参观的朋友也不是很困难。这样一来 解决了如上的四个问题岂不几全其美。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校园,校园需要更多的了解社 会的市场,社会也需要了解校园的学子生活,让我们 行动起来吧,用中国人素质去营造开放的校园,别再 让外国人看不起国人的品德了! 10 月 4 日上午,一些游客来到北京大学,想切身感受 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 士表示,国庆长假期间,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 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 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 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 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份证 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 此,引发了民众对“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的议 论。 (10 月 5 日《京华时报》 ) 其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 无定论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 了旅游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 人文精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 益、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 也言之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 考虑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这 个问题并不存在 “国际通行惯例” 牛津大学的各个学 。 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大学每道门都 没有人把守,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美国的康乃 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且图书馆也 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查阅、复印资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大学还是对民众开放为好。相对 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最近若 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我们期待的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长远效益,但在国家资 金重点倾斜的地方,能顺带产生一点短期效益,让普 通纳税人心理更为平衡,何乐而不为?一般民众对大 学是十分景仰的,但却往往无缘进入。这样,让民众 有机会进大学去看一看,缩短一些优秀人才和普通民 众的心理差距,就是值得一为的好事。 有位学者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 一个亲戚在工厂工作,儿子快毕业时对上大学念书毫 无兴趣。 那时, “文革”刚结束, “读书无用论”很流行。 有一天,他带儿子进城办事,无意间走到一所大学, 就进去了。 他在那里给儿子指指点点, 随便讲述一阵。 他儿子对此的反应是: “哦, 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 大学这么好的地方! 结果, ” 他儿子后来考上重点大学, 又读了研究生。进大学一游,就这样开了一个青年的 眼界,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主张大学开放,同时主张不要简单地把这当 成让不让人进来玩一玩的事, 而应当在深层次上考虑,要有周全的筹划。不然,如果教学、科研工作受影响, 再出点治安方面的问题,良好的愿望也维持不长久。 美国的西点军校不但不是 “军事重地” 反而有一整套 , 旅游的服务和设施。当然,让人了解、喜欢这个学校, 吸引年轻人投考这个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十分到家。毕 竟,在美国这个商业气息较浓的社会,要吸引青年从 军,要加强国防意识,不太容易。西点军校的开放和 旅游服务意识,很可能有深谋远虑的大局观。 如果在我们的大学是否开放的问题上,能够把平 民意识、服务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意识结合起来,那 该有多好。 4 日上午,来自河北的李女士领着外甥女来到北京大 学,想让孩子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却 被校门口的保安以她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 经记者核实,从昨天开始,北大开始限制游客入内参 观,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京华时报》 ( 10 月 5 日) 该消息上网后,顿时招来众多争议,很多人认为, 北大不是北大师生的北大,而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因 此, 北大不应该限制游客的自由出入。 对于这种观点, 从理论上讲的确如此,游客走进北大,不仅可以观览 北大的怡人风景, 而且还能感受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但在现实中,笔者想:假如北大对外开放,那将会如 何呢? 首先,北大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历史 古迹也不很罕见。可以说,北大校内的风景与环境绝 对能与北京诸多公园相媲美。 假如北大校园对外开放, 并且还是免费的,必定会招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北大,那时北大校园就不是校园了,而成了北大公园 了。而北大的学子们需要的是安静环境,假如北大校 园整天游人如织, 人声鼎沸, 那学生的权利谁来保护? 他们又怎能安心读书呢? 其次,一个公园对外开放,起码要配备足够的保 安和环卫等人员,才能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卫 生。而这些,恰恰是北大所不具备的。假如北大敞开 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那仅凭北大现有的保安 与环卫力量,北大会变成垃圾场、游乐场。并且学校 的公共设施会被破坏,学校里的财产与师生的人身安 全将无法得到保障等。 北大是中国传统的百年名校,人们希翼走进北大 校园来感受北大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 是,在北大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只是凭借自 己的主观愿望任意指责北大, 笔者认为这是强人所难。 这只强调了游客的权利,而忽视了北大的现实情况,忽视了北大以及师生的承受能力。 对于那些叫喊“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北大 , 应对游客开放” 的人, 我认为他们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其实,何止是北大,现在很多单位,如报社、国家机 关、 社会团体以及众多的学校, 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吗? 无论看待什么事物,只要偏离了客观事实,不看具体 情况,只是闭着眼睛凭空发议论,发感叹,像这样的 议论与感叹根本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 当然,北大对外开放,是公众所盼,但开放需要具 备一定的条件,如公众素质的提高,北大保卫、环卫 等措施的完善等。因此,北大目前限制游客进入参观 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10 月 31 日下午 3 点,我校第十五届“创意杯”辩 论赛在 9638 会议室举行。 比赛由音乐学院和心理学院 进行对决,论题为“高等学府是否应该向游客对外开 放” 。 继主持人介绍赛制后,双方辩友进行了简明的 自我介绍。随后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正方一辩指出 高等学府向游客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外界对此高校的注 意力,提高高等学府的对外宣传力度。其次,正方坚 决认为高等学府应该与外界资源共享,通过多种途径 来提高彼此的自身修养。最后,正方联系改革开放对辩题进行了阐释。 而认为“高等学府不应该对游客开放”的反方 则从高等学院的安全隐患问、教育环境以及学术氛围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反方一辩强调说,高等学府盲目 地对游客开放会对学生以及教职工的人生安全、财产 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会使学校的教育环境变得 狭隘,不利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 在接下来的盘问和自由辩的环节中,双方都使 出了浑身懈数,针锋相对,不甘示弱。紧张的气氛在 赛场弥漫开来,高潮一个接一个。当正方问及“对方 辩友是以什么身份进入其他学府” 时, 赢得满堂喝彩。 观众提问时,高潮再次上演。而反方四辩以其临场的 应变能力,应对自如 评委经过一番讨论后,一致认为本场比赛获胜 方是反方心理学院。并决出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 为反方四辩赵聪颖。最后评委就本场比赛的礼仪、论 点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比赛议题为“高等学府对游客开放利大于弊,还是弊 大于利” 比赛一开始, 。 双方的一辩陈词就将比赛的气 氛推向高潮,掌声不绝与耳。 “门是关着的,思想就是 关着的吗?高校应该以教书育人为主, 而向游客开放,是将高校由教育性场所改为商业性、娱乐性的场所, 这也是合理的吗?”社管学院对会计学院的辩友提出 的问题如是说。两方更是围绕“游客”的定义,高校 开放的尺度,以及高校开放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各个 方面将高等学府开放的利弊一一剖析,不仅使比赛的 气氛更加精彩激烈,也使观众们体会到辩论的有趣及 辩论的意义。 新闻:北大限制游客入内参观 国庆节期间,许多外来游客的一个重要安排就 是参观北大和清华,感受一下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 息。谁知他们在北大校门口被保安以不是北大师生为 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表示,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 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 不便于管理。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 对出入学校的人员, 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 份证明, 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 观点 批评北大闭门谢客缘于教育工具论 我觉得北大闭门谢客的理由是正当的。北大不 是旅游点,即使是旅游点,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 就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 程度上靠文化。我们对教育、文化和教师怀有几分宗 教情感。大的不讲,就拿文化的载体——文字来说, 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了有点迷信的地步,写了 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 纸” 。写废的字纸一般都要送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 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看成像娱乐场所、旅游胜 地一样的去处,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买方” , 去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 时恭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 到冤枉。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这样想啊。过去有段时间 人们曾觉得 “读书无用” 现在认识到 , “知识有用” 了, 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熏陶、体会一下那里的人 文气息的。 我认为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 “有 用”也好,说法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 把教育、文化“工具化”了。这样自然不存在什么尊 重不尊重的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脑。 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 把教育、 文化本身看作是一种价值。儒家认为要追求生命更高 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是自今日 始。在中国古代,封建末世的“尊师”就只是流于形 式。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文化教育还成了 “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和冲击中,就连 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职业的人们的身 上)都不懂得自己的价值了, 能干出有损于自己职业体 面的事情。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的潜意识中,在教育 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据 《新京报》 北大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 北大开放与否,不是以它在国庆长假期间是否 开放来衡量的。问题就出在它是北大,这就触动了评 论家们的神经。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可是这 些责备却往往都不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这 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主义的东西。很多事情并不具备 评论家们所说的那些意义,比如北大这件事。一所大 学的正常运作显然要摆在首位,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 题。 而一所大学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还要有勇气和 独立的气概。这表现在不受行政的干预,不受资本的 诱惑,也包括不屈服于一时的众议。自由精神是一所 大学其他精神发展的根基。对国外大学的学习,也应该是知其神髓, 而不是亦步亦趋, 追求形式上的开放。 而自由精神的形成,还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而不是 迅速地横加指责。 一个泛道德化的议论和分析是不合情理的。大 学的发展有赖于环境,也有赖于大学的独立。单就这 一点看,高校有在某一段时间决定是否开放的自由。 也许人们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倾 注了热切的关注,但事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如 果说我们的社会有关于恶与善的道德、 好与坏的道德, 那么,在很多不能使用二分法的地带——这也是更为 宽广的地带——我们还缺少另一种更为朴实的道德: 宽容。据《南方都市报》 北大“拒绝游人” ,谈何观念开放 一所大学连形体上、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够开 放,那么思想深处、观念深处的东西又如何开放呢? 思想不开放、观念不开放,创造性的思想从何而来? 再从世界大学的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大学是 封闭式管理外,世界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开放式的。 为什么北京大学却不能呢?这里并非空间、管理之问 题,而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一种是否具有开放的心胸 的问题。 还有,大学的开放只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情吗?仅是增加大学的管理费用的问题吗?仅仅是关于 大学治安的问题吗?其实,大学作为一种公共品,它 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增加社会公民的人力资源,而且也 能够提高整个公民社会的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观念 与思想。前者可以通过正规教育来完成,后者表现的 方式则多种多样。而民众能够与大学近距离的接触则 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如果一所大学进行封闭式管 理,后一种效果尽失。因此,像北京大学这样在全国 数一数二的大学,不仅校园应该向全国人民开放,而 且学校的教育也应该向全国开放。 总之,大学开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 征,北京大学没有理由拒绝,反之,它还应该成为中 国的表率,如果不是这样,北京大学如何称为北京大 学呢?在我们看来,北京大学就象征着一种社会的开 放、文明、现代与创新。据《南方都市报》 著名高校成为旅游点,合适吗 近年来,出于对名校的仰慕和憧憬,不少家长都 希望孩子能到学校参观一下,激孩子更加发奋图强。 而很多旅行社也看到了这一卖点,于是在北京游的行 程上总会看到“游览清华”或者“游览北大”的字样。 可是如此一来,一到了假期,这些高校的校园里就会 涌进成千上万的游人,让这些读圣贤书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嘈杂的旅游景点。如今,北大采取了限制游人数 量的措施,让很多人不能随意进入学校了,这样又引 起了各方争议,到底,这些著名高校应该毫无限制的 完全对外开放吗? “来北京就是为了看北大” “我觉得应该啊,北大是多少学生的梦想啊。 假期里来到北京,怎么能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里 看看呢,感受一下著名学府的气氛也很好啊。一定有 很多学生看了北大、清华以后,回去为了能进入这种 好学校,而发奋学习吧。所以,我觉得让学生们参观 北大很有意义。而且,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大学应该 是自由的,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人家外国的著名大 学不都是完全开放的吗?” ——赵晓梅 ” “北大不应成为旅游景点” “我觉得北京大学当然应该对公众开放,但可 以拒绝商业性的团体参观。 北大不应该成为旅游景点。 对于个人一般性的慕名而来还是可以接待的,但作为 旅游团体参观就是有商业操作的问题了。有旅行社获 得利润, 北大作为免费的参观地可以拒绝。 ——欣 ” 欣 “开放后,有些不像学校了” “我也去参观过北大,可当我们从西门进校,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拍照留念的游客,有的游客干脆直接踩 进草坪拍照。 未名湖沿湖大约还有 20 个小摊贩贩卖纪 念品,他们拿着各色的写有‘北京大学’的 T 恤衫叫 卖。好几位摊贩自称是北大服务中心的。而且拿着话 筒的导游声音一直回响在校园的上空, 看到这个情况, 我觉得和我心目中的北大有些不像了,倒更像一个供 人参观的公园。 ” ——罗雪娇 “想个办法两全其美” “对于游人造成的这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被破坏 等等,其实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定专门的 校园开放日,每周选择一两天开放,或者限制每天的 开放时段。这样,让游人们能提前知道学校的开放时 间,就可以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啦,也不至于到了北京 却不能进入自己向往的学府参观,而留下遗憾啦。 ” ——周杨 高校宣布对外开放,初衷是很好的。造成现在这样 的情况,究其根本应该是游人的素质问题。如果每一 个进入校园的游人都不随地扔垃圾,会影响美丽的校 园环境吗?如果每一个游人都能安静地欣赏幽雅的校 园,至于影响到还在校内学习的学生吗?在大家指责 学校限制进入人数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欠妥呢。 对于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讲的确如此,游客走进北 大,不仅可以观览北大的怡人风景,而且还能感受北 大浓郁的人文气息。但在现实中,笔者想:假如北大 对外开放,那将会如何呢? 首先,北大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历 史古迹也不很罕见。可以说,北大校内的风景与环境 绝对能与北京诸多公园相媲美。假如北大校园对外开 放,并且还是免费的,必定会招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游览北大,那时北大校园就不是校园了,而成了北大 公园了。而北大的学子们需要的是安静环境,假如北 大校园整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那学生的权利谁来 保护?他们又怎能安心读书呢? 其次,一个公园对外开放,起码要配备足够的 保安和环卫等人员,才能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与环境 卫生。而这些,恰恰是北大所不具备的。假如北大敞 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那仅凭北大现有的保 安与环卫力量,北大会变成垃圾场、游乐场。并且学 校的公共设施会被破坏,学校里的财产与师生的人身 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等。 北大是中国传统的百年名校,人们希翼走进北 大校园来感受北大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北大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只是凭借 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指责北大,笔者认为这是强人所 难。这只强调了游客的权利,而忽视了北大的现实情 况,忽视了北大以及师生的承受能力。 对于那些叫喊“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北 , 大应对游客开放”的人,我认为他们站着说话不嫌腰 疼。其实,何止是北大,现在很多单位,如报社、国 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众多的学校,都是向社会开放 的吗?无论看待什么事物,只要偏离了客观事实,不 看具体情况,只是闭着眼睛凭空发议论,发感叹,像 这样的议论与感叹根本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 当然,北大对外开放,是公众所盼,但开放需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众素质的提高,北大保卫、 环卫等措施的完善等。因此,北大目前限制游客进入 参观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7, 新闻: 新闻:北大限制游客入内参观 国庆节期间, 许多外来游客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参观北大和清华, 感受一下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他们在北大校门口被保安以 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表示,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 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 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 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 观点 批评北大闭门谢客缘于教育工具论 我觉得北大闭门谢客的理由是正当的。北大不是旅游点,即使是 旅游点,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就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靠文化。我 们对教育、文化和教师怀有几分宗教情感。大的不讲,就拿文化的载 体——文字来说,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了有点迷信的地步,写 了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纸”。写废的 字纸一般都要送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 看成像娱乐场所、旅游胜地一样的去处,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 “买方”,去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时恭 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到冤枉。他们会说 我们没有这样想啊。过去有段时间人们曾觉得“读书无用”,现在认识到“知识有用”了,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熏陶、体会一下那 里的人文气息的。 我认为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有用”也好,说法 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把教育、文化“工具化”了。这 样自然不存在什么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 脑。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把教育、文化本身 看作是一种价值。 儒家认为要追求生命更高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 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 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是自今日始。在中国古代, 封建末世的“尊师”就只是流于形式。 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 文化教育还成了“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和冲击中,就连 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职业的人们的身上)都不懂得自己 的价值了,能干出有损于自己职业体面的事情。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 的潜意识中, 在教育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 据《新京报》 新京报》 北大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 北大开放与否,不是以它在国庆长假期间是否开放来衡量的。问 题就出在它是北大,这就触动了评论家们的神经。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可是这些责备却往往都不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 这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主义的东西。很多事情并不具备评论家们所说 的那些意义,比如北大这件事。一所大学的正常运作显然要摆在首位, 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 而一所大学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还要有勇气和独立的气概。这表 现在不受行政的干预,不受资本的诱惑,也包括不屈服于一时的众议。 自由精神是一所大学其他精神发展的根基。对国外大学的学习,也应 该是知其神髓,而不是亦步亦趋,追求形式上的开放。而自由精神的 形成,还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而不是迅速地横加指责。 一个泛道德化的议论和分析是不合情理的。大学的发展有赖于环 境,也有赖于大学的独立。单就这一点看,高校有在某一段时间决定 是否开放的自由。 也许人们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倾注了热切的关注,但 事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有关于恶与善的道德、 好与坏的道德,那么,在很多不能使用二分法的地带——这也是更为 宽广的地带——我们还缺少另一种更为朴实的道德:宽容。据《南方 据 都市报》 都市报》 北大“拒绝游人” 北大“拒绝游人”,谈何观念开放一所大学连形体上、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够开放,那么思想深处、 观念深处的东西又如何开放呢?思想不开放、观念不开放,创造性的 思想从何而来? 再从世界大学的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大学是封闭式管理外,世 界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开放式的。为什么北京大学却不能呢?这里并 非空间、管理之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一种是否具有开放的心 胸的问题。 还有,大学的开放只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情吗?仅是增加大学的 管理费用的问题吗?仅仅是关于大学治安的问题吗?其实,大学作为 一种公共品,它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增加社会公民的人力资源,而且也 能够提高整个公民社会的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观念与思想。前者可 以通过正规教育来完成,后者表现的方式则多种多样。而民众能够与 大学近距离的接触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如果一所大学进行封闭 式管理,后一种效果尽失。因此,像北京大学这样在全国数一数二的 大学,不仅校园应该向全国人民开放,而且学校的教育也应该向全国 开放。 总之,大学开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北京大学没有 理由拒绝,反之,它还应该成为中国的表率,如果不是这样,北京大学如何称为北京大学呢?在我们看来,北京大学就象征着一种社会的 开放、文明、现代与创新。据《南方都市报》 据 南方都市报》 《中国教育报》2004 年 10 月 10 日第 2 版前一篇 | 后一篇 ,8, 首先,同学,对于辩题的考虑应该将正反双方的辩题 一字不差的给出来。因为对于辩题中每一个字的准确 理解都对于比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回到这个辩题。 第一,高等学府本身不是旅游景点。高等学府从法人 备案到隶属关系,都属于教育系统,属于事业单位, 完全不属于旅游性质的,不归属旅游局管辖。而且, 高等学府的建设,是学校自筹资金或是从教育系统筹 钱, 而没有得到旅游局的任何资助, 且对外不收门票。 既然如此, 那么高等学府就完全没有义务向旅游事业、 向游客做出任何贡献。 第二,高等学府的所有建设,完全是基于本校内的计划来考量的。学校有多少师生员工,我们就建多大规 模的食堂、宿舍;图书馆和体育场里的稍微远一点, 以躲开体育场上的吵闹等等。但游客的到来,将大乱 这些安排,会使得师生在食堂不能很快买到饭菜,在 图书馆得不到安静。等等这些,都不是高等学府建设 所考虑范畴之内的,而这些打乱都会对高等学府的正 常运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 第三,高等学府坐拥一些历史遗迹或是美丽风景,那 仅仅是因为学校选址,而这并不能成为对游客开放的 理由。打个比方说,西湖一周的风景很好,如果我花 高价在那里买栋别墅,景色宜人,难道游客就可以强 行到我们家参观吗?显然是不行的。当然,买别墅我 是付了钱的;可学校选址,虽然没有付钱,但是也是 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至少根据学校对社会之贡献所 赢取的。正方理论:首先,对于所有影响正常教学生活等等问 题,可以去打它的必然性。有游客来就必然影响教学 吗?有游客来就必然影响师生正常生活吗?如果是这 样,那么上级考察团、平级交流团、下级访问团是不是也一改要予以拒绝呢? 其次,把游客的概念泛化,泛化到全民。高等院校的 建设,虽然是依赖于教育经费,但那也是来源于国家 财政、来源于国家税收的呀。等于说是全民的钱在养 高校,那么凭什么不允许老百姓进来看看呢? 在现实层面,对于想报考这所高校的学生及学生父母 而言,进来看看也是有所裨益的。他们可以了解这所 高校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是不是适合自己等等。 如果一概不让参观,那么大家填报志愿不就是两眼一 摸黑吗?光凭几个差异很大、很不靠谱的大学排名能 填饱好志愿吗?事实上,很多高校在每年春季都有校 园开放日,允许大家进来参观、了解高校的;甚至还 有相应院系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大家答疑解惑 呢。这难道也是不合理、应该取缔的吗? 一般说来,提问是有目的的,是根据己方的立论框架 来设计的。也就是说,你们想从什么方面论证、想在 攻辩/盘问环节证明什么方面, 那么就在什么方面设计 问题。 如果泛泛说来,可行的一条路是逼问对方高校建设的资金、地皮等等来源。清华本身并不必然拥有荷塘, 北大本身也并不必然拥有未名湖,在抗战年代他们全 都被打到西南成立西南联大了。战争结束后,凭什么 把荷塘又给清华?凭什么把未名湖又给北大?还不是 全国人民对于高等学府的支持嘛。如果不给这两所学 校,而在荷塘、未名湖哪里该商品房的话,乖乖,那 可是水景楼盘啊,得多值钱呀!所以,既然全国人民 支持了你清华、北大的校园建设,那么又有什么理由 不让别人进来看看呢? 我个人认为小柯南把人民支持了和人民应该可以进去 看看非常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参看黄大叔打高 薪养廉的那场没有论证为什么高薪就是吃饭而不是打 篮球,如果别人没有看出来还好,一看出来真的自己 很难补上这个洞。 事实上这两者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民把荷塘给了清华,并不是为了以后去清华参观荷 塘,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不如建一个风景区。这种支 持,只能说是人民对教育的支持,是为了清华有更好 的读书环境,为了清华学子更好的成为国家的栋梁造 福于人民群众让大家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当 时就压根没想过发展旅游业这点。 其次,假若高等学府真的开放了,人头涌涌的闹市景象真的难以避免吧。平心而论,有机会的话都想到清 华北大这种传奇的名校开开眼界。在景区我们看到的 满地垃圾卫生纸难道真的要在青青校园中出现吗,影 响是肯定有的。为了避免过多的影响达到双赢,大学 才创造出开放日这类东西。 本质上, 这是方便双方的。 不能单纯归到开放日就是为了给大家参观的。 第三点,这是跟问问题的人说的。简单提一下,这里 的应该不能忘了分开对游客来说还是对高等学府而 言。因为主体不同很多利益的受惠者或者是伤害的承 受者往往会恰恰相反。 the end.是的,您说的很对。人民支持高等学府,是为了高等 学府可以培养出人才来回报社会,而不是为了进去参 观的。 但是,如果单纯从辩论的角度来说的话,我有两点可 以反驳,仅供娱乐:第一,学生跟高等学府、高等学府跟社会之间没有契 约。也就是说,学生学成之后如果不回报社会,例如 出国,例如自己开办一个公司并且尽可能地在法律许 可的范围内搜刮民脂民膏, 这些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 对吧? 第二,关于游客人数过多的问题嘛,我们可以限制客 流量呀。很多景点也是这么做的。对吧?我们的立论: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阐述了高等学府向游客开放的种种好 处,实则不然。比如,对方辩友说向游客开放可以给 大学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大学 都是不收取门票的,而为了管理游客大学还得自掏腰 包,这样做不就不仅没有获得经济收入相反还赔钱了 吗?对方辩友还提到,大学向游客开放,可以丰富游 客的文化生活,让游客获得大学历史底蕴的熏陶。但 是我们要看到,大学对个人乃至社会的文化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对游客精神素质的提升不可能做到立 竿见影,因此我们应该选取一种更能够规避开放的弊 端的方法来对游客进行宣传,比如拍摄知名大学的宣 传纪录片。 关于辩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的理解,我方和对方辩友存 在差异的地方是:开放,应该是指高等学府公开宣称 允许游客进入参观游览。(如果没有明文规定,只是 游客自己混进来的,那只能算是学校的疏于管理)还 有高等学府,由于中国的高等学府和西方的高等学府 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 是通过时间的推移难以抹平并且也不应该抹平的。所 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高等学府应主要是指中国的高等学 府。(为什么难以抹平和不能抹平一定要会说) 今天我方观点是:高等学府不宜向游客开放。理由如 下: 第一. 向游客开放会给大学带来高额的 管理和维修成本,从而减少了大学用于学术研究和教 学的经费。游客进校门需要有人识别身份,游客游览 校园需要地导接待引导讲解,游客制造垃圾需要工作 人员及时清理,游客在校园里出了事故需要学校承担 责任, 游客破坏公物, 增加历史文化景观的修缮成本, 这些费用都会增加学校的财政压力,分散了原本应用于教育的资源。 第二. 向游客开放会扰乱大学的教学秩 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的建设规划,完全是基于 本校内师生工作人员的需求来考量的。游客的到来势 必会挤占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增加诸多不便。此外, 车辆的吵闹声、导游的喇叭声、游客的喧哗声,都会 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校园不和谐因素。 第三. 向游客开放会使得社会上鱼龙混 杂的人群流入校园,不利于保障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 全。比如北京某大学曾经发生的“保研大道”事件和 中山大学女生失踪案。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能保 证,又怎能安心学习?再为我们的父母想想吧,“儿 行千里母担忧”,如此多的安全隐患,令父母无时无 刻不在担心儿女的安危,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三点我方列举的弊端,我们可以 发现,向游客开放,将大学变成一个商业化的旅游景 点,与大学固有的宗旨和定位相背离。大学应该是专 家学者潜心研究的清静之地,而不是人声鼎沸的旅游 胜地;大学应该是帮助我们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 培养我们成才的地方,而不是将社会上一些喧嚣、功 利等不良的风气引入,让学生再也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等学府不宜向游客开放。国庆长假期间,北大为了校园安全暂时谢绝游人,使 一些人不能到北大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居然成 为新闻且引起讨论,我觉得意外。我觉得北大闭门谢 客的理由是正当的。 北大不是旅游点, 即使是旅游点, 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就来。但有些家长和评论者 不以为然,认为高校应无条件向人们开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 靠文化。我记得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曾说中国有个 “教育教”,也就是说在传统中,我们对教育、文化 和老师怀有几分宗教情感。众经之首的《易经》中就 有“蒙卦”,确定了老师受尊敬的地位;古代所尊重 的五大权威(天地君亲师)中,老师也有一席之地。 对教育内容(文化)人们则是崇拜的。大的不讲,就 拿文化的载体文字来说,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 有点迷信的地步,写了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 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纸”。写废的字纸一般都要送 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司马迁到了孔子的老家,看到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和诸生的习礼之地,低回 流连,不忍离去,反映了他对孔子的“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之情。对名师教学地或著名的学院如孔子的 杏坛、后汉马融的绛帐、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清 代广州的学海堂、江苏江阴的南菁书院、河北保定的 莲池书院,不要说有幸亲至,就是提起来都不禁肃然 起敬。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看成像娱乐场所、 旅游胜地,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买方”,去 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时 恭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 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到冤枉。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这样 想啊。过去有段时间人们曾觉得“读书无用”,现在 认识到“知识有用”了,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 熏陶、 体会一下那里的人文气息的。 我认为 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有用”也好, 说法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把教育、文 化“工具化”了。既然是“工具”,本应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的。这样自然就没什么尊重不尊重的问题, 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脑,没有人觉得有什么 不对。 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 中华民族的 传统中把教育、文化本身看作是一种价值。儒家认为 要追求生命更高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就是 强调人们要用学来充实自己,不是把“学”看成吃饭 之道;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指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 “美其身”的。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 是自今日始。 在中国古代, 封建末世的“尊 师”就只是流于形式。 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 文化教育还成了“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 和冲击中,就连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 职业的人们的身上)都不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能干出 有损于自己职业体面的事情,这样斯文扫地就不仅是 个比喻了。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的潜意识中,会在各 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在教育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 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 [b]反方大学开放与否应有 深层次考虑[/b] 10 月 4 日上午,一些游客来到 北京大学,想切身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 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 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士表示,国庆长假期间,许多 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北大的, 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 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 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 制。 10 月 4 日起, 从 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 在校师生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此,引发了民众对“大学是否应该 对民众开放”的议论。10 月 5 日 ( 《京华时报》 ) 其 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无定论 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了旅游 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人文精 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益、利 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也言之 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在 情理之中。 实际上, 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 一样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国际通行惯例”。牛津 大学的各个学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 大学每道门都没有人把守, 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 美国的康乃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 且图书馆也对外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 查阅、 复印资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 大学还是对 民众开放为好。相对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 高的,尤其是最近若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十 年树? ]也许争论的焦点应该落在大学的功能以及如何协调 这些功能的实现上, 才有点意义。 1.大学的功能究竟 有什么?是供游人游玩的公园呢?还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还是别的什么功能? 2.如何协调 实现这些功能或部分功能?开放还是封闭? 3.如果 开放,如何管理? ********************************************** ******************* 本人认为: 北大不会选择封闭, 北大人也不会狭隘的认为北大只是北大师生的北大, 那样北大将不成其为北大了;北大也不会短视到关起 门来作学问,鄙视北大社会教育教化功能的地步,那 样北大将只是北大的北大了;但是北大如果没有完善 和先进的管理来保障健康有序地对社会开放,以满足 社会要求,北大也将不成其为北大了。 ********************************************** ******************* 此外,我想说:开放不等于撒 手不管, 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 开放不等于视而不见; 开放不等于随心所欲。 [i]“每天到北大听课自习的 人还少吗?教室自习室都挤得什么似的,从没有人说 什么,老师同学都是抱着来者不拒的心态,难道这也 叫封闭式管理?国庆几天大家一窝蜂的挤过来,学习 生活治安环境卫生等等问题谁替我们想过?你见过同 学们吃饭时没地方坐背着书包站着吃完默默地离开 吗?你丢过手机随身听电子词典书包乃至衣服袜子 吗?美丽的景点旁边突兀的垃圾你帮忙捡过吗?我们抱怨过什么?何况里边还在施工,很安全很方便 吗?”[/i] 这些抱怨并不表明北大有多么的开放, 恰 恰放映出北大管理还有很多的缺陷,还有很多不如人 意的地方有待改善。最后,我们都相信走过百年风雨 的北大将不会让我们失望。 游人参观的多是学校的图书馆等老建筑,也就是一些 景点,来此多是拍照留念,并不能使游客深入了解大 学, 也不能达到正方辩手所说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反而对在校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造成了现实层面的 负担。证人提供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宁静舒适的上海 交通大学的校园,另一张则是武汉大学樱花节时游人 如织、场面混乱的景象,以此来证明高等学府向游客 开放,会对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评委们也指出,这场比赛虽然精彩,也有其遗憾的一 面,例如两所学校都没有提到“不开放高等学府,是 否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损失”这一问题,未能将辩论提 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辩论视野仍显得有些狭窄,知 识储备还有所欠缺。必然性嘛,可以试着从高等学府设计的角度来说。 高等学府的招待所能容纳多少人?除去正常的交流访 问以及临时来访的师生员工的亲属,还有多少富余? 高等学府的食堂是以容纳多少人同时就餐来设计的? 除去师生员工以外,还有多少富余? 高等学府的体育馆、图书馆、教室又是按照多少人同 时是用来设计的?除去正常教学、查阅资料以外,还 有多少富余? 如果这些都已经没什么富余了,那么游客过来不就必 然影响高等学府的正常教学或生活了吗? 当然,正方可能会说,游客未必住在这里、未必在这 里吃饭、未必去图书馆、体育馆或教室。 但是,这些“未必”单一看都可能成立,但绝不可能全都同时成立。如果不看、不吃、不住的话,那游客 来干嘛了?谢了·~~还有就是关于游客的素质问题,游客素质固 然参差不齐。但是辩题有个小小的注释:游客是指以 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特别是有组织的观光者。“有 组织”这个词对方辩友会把游客的素质给美化。学校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类不安全开放(诸如不去那些资源 饱和的地方),加上游客的是自身素质,把影响减到 最小。一个是游客素质问题,一个是在能力范围内开 放减少影响 不必客气。从辩论来讲,对于您的问题可以做如下辩 驳: 第一,“特别是”有组织的观光客,并没有完全排除 散客。数量与影响未必成正相关。一个散客大声嚷嚷 两嗓子,比一个低声低调的团还扰民。 第二,“有组织”在这里并不是指有组织、有纪律。经旅行社临时组织起来的团也算是“有组织”,里面 照样什么人都有,照样相互不认识,照样不好管。 第三, “学校在自己能力范围之类不完全开放(诸如不 去那些资源饱和的地方)”, 这是个好主意, 可是问题 在于:那游客究竟去哪儿?例如,游客到了北大,不 去百周年纪念讲堂,不去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 不去无数名人曾经居住的后花园, 单独看一个未名湖、 博雅塔,那有什么意思?说句实话,如果看纯看那个 的话,杭州西湖比未名湖漂亮多了。。“开篇陈词”阶段,正方从实现高等学府与社会双 赢局面方面入手, 简明扼要的提出高等学府属于社会, 游客也有感受大学人文风情的权利。反方则开门见山 地道出教育乃立国之本,根基不可动摇,教育工作不 能受影响。 反方以中南海温家宝总理与高等学府里的学子们作对 比,以不法分子造成学府里设施损坏为例,进一步表 明学习之地不能受到打扰,高等学府环境应该受到保 护。正方当然不甘示弱,提出文化传播是高等学府的责任,高等学府更是个充满人文风景的“小社会”, 不应该“闭关锁国”,同时正方还以浙江大学学生大 方带人参观学府为例进一步坚定己方观点。 高等学府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因而具有天然的观光 旅游价值,但大学又需要一个安静有序的氛围,这就 形成了一个矛盾。那开放高等学府的旅游是否会影响 到学校的教学呢?不开放高等学府的旅游是否又是一 种文化资源的损失呢?且把高等学府定义为大学。 那么,对外开放些什么?1、场地设施 2、教学资源 3、 允许非校生自由出入 ? 并且, 对于 1、 点的开放还分为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 2 两种,选哪一种? 其实这些都是正反双方可以讨论的。众所周知,武汉大学有一个日本侵华时留下的樱花大 道.每年四月,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市民都会到武大欣赏樱花.作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武大里所拥有的一 草一木不仅是属于武大人的,更应该是属于所有市民 的,武汉所有的公园,现在包刮国内著名点的东湖风景 区也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作为的高等学府,却把自己 所拥有一处自然风光据为已有,不仅兜售起了门票,而 且连校园内面向游客的饮料也比的市价要高出 50%左 右.当游人纷纷提出质疑的时候,那些卖水点的学生还 振振有词的说:这是旅游景点,就是这个价. 武大人,你们太无耻了! 不要跟我们说所谓的门票收入是用来清洁游人带 来校园卫生问题的,且不论现在的游客是否素质真的 差到如武大人所讲的垃圾到处都是,至少我还没有在 看樱花的同时看到樱花大道上垃圾成堆的现象.即便 是加强保洁人手,也不至于每年需要上十来万吧.如果 真的是如此,那么象中山公园,东湖这样长年免费开放 的景区呢?如果按武大的算法,一个月需要十来万的保 洁费,象中山公园,东湖这些面积巨大的风景区,每年 不是要亏损数千万元吗?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著名的学府既然唯利是图到 如此地步,武大,你将怎样教育你的学子?学校商业化,那上学是否也是商业进程中的一部分, 我花钱到学校,学校在为我付出,我也在为学生付出, 学校是不是也给我拿点钱啊 楼上几位骂得凶的,本人就在门口收过门票。有点 对不起学校,私自放了好些高中同学进来,这里先寒 一个。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值班的那个周末,两天 一共有五万人民币左右进帐,平常工作日五天总数也 差不多是五万。一般樱花盛开两周,门票也卖两周, 总数二十来万。 游人主要游览的地区大概一千亩左右, 这也是武大的核心区域,学生上课往来校内正常交通 都是这一片。游人来了以后,一,遍地垃圾,草皮遭 殃,二,很多有人还攀枝折花,二,交通压力增大, 要临时聘请保安维护秩序。这样就产生了一下费用, 一,清理环境要加派环保人员,二,重新栽培护理被 摧残的花木的费用,三,额外的保安费用,四,我们 在门口值班的学生,每人每天五十元外加一顿饭和两 瓶矿泉水。这笔钱武大找谁要?每年收的门票就是应付以上开支的, 也是经过物价局核准的。 其实还不够, 学校还得从别处挪钱来补这个窟窿。至于东湖景区之 类的,本来就是专供人游玩的风景区。武大的日常管 理不是风景区式的,在游人暴增的一段时间内被迫在 某些方面转化为风景区的模式,这种临时转化模式的 费用往往比长期专业的要搞得多。不知楼主能否理 解?楼上有人在说厦大, 厦大环境很好, 硬件也是一流, 但是厦大的开放性还比不上武大,不是厦大的车辆, 是一辆也进不成校门的,因为这个,前段时间,在网 络上厦大还被声讨过,不过,在这一方面,我是支持 厦大的,因为校园面积有限,如果放开的话,车辆进 来太多无法消纳,还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 我们很多国人就是这种心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我是人民=我是国家的主人, 这样一转换, 问题就出来 了,本来是正确的事情,就被转换错误了,大街上乱 停车多得很,谁也不在乎压住了盲道,理由:公共空 间嘛,我为什么不能停呢?凡是好处,人人都要来一份,也不管该不该负一 定的责任。 平时武大是全开放性的,绝对没人不让你进,我 可以理直气壮地,在这一点上,武大绝对是做得非常 好的,不信你到一些机关去,一些大学去,不是本单 位的人,您老进得去吗? 中南海也是全国人民的中南海,你是不是要搞每 天一游?你游得成吗?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外的地 方去旅游,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12 个月,其旅游目 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学校不应该成为旅游景点对游客开放 1, 些游客来到北京大学, 想切身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 文化气息,谁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 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士表示,国庆长 假期间,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 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 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 游团都进行了限制。 10 月 4 日起, 从 进入北大须出示 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 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此,引发了民众对 “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的议论。 月 5 日 (10 《京 华时报》) 其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 无定论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 了旅游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 人文精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 益、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 也言之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 考虑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这 个问题并不存在“国际通行惯例”。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大学每道门 都没有人把守,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美国的康 乃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且图书馆 也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查阅、复印资 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大学还是对民众开放为好。相对 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最近若 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我们期待的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长远效益,但在国家资 金重点倾斜的地方,能顺带产生一点短期效益,让普 通纳税人心理更为平衡,何乐而不为?一般民众对大 学是十分景仰的,但却往往无缘进入。这样,让民众 有机会进大学去看一看,缩短一些优秀人才和普通民 众的心理差距,就是值得一为的好事。 有位学者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 一个亲戚在工厂工作,儿子快毕业时对上大学念书毫 无兴趣。 那时, “文革”刚结束, “读书无用论”很流行。 有一天,他带儿子进城办事,无意间走到一所大学,就进去了。 他在那里给儿子指指点点, 随便讲述一阵。 他儿子对此的反应是:“哦,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 有大学这么好的地方!”结果,他儿子后来考上重点 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进大学一游,就这样开了一个 青年的眼界,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主张大学开放,同时主张不要简单地把这当 成让不让人进来玩一玩的事, 而应当在深层次上考虑, 要有周全的筹划。不然,如果教学、科研工作受影响, 再出点治安方面的问题,良好的愿望也维持不长久。 美国的西点军校不但不是“军事重地”,反而有一整 套旅游的服务和设施。当然,让人了解、喜欢这个学 校, 吸引年轻人投考这个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十分到家。 毕竟,在美国这个商业气息较浓的社会,要吸引青年 从军,要加强国防意识,不太容易。西点军校的开放 和旅游服务意识,很可能有深谋远虑的大局观。 如果在我们的大学是否开放的问题上,能够把平民 意识、服务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意识结合起来,那该 有多好。 , 2,以从以下层次这个辩题进行分析。理论上:1,该 辩题关键是对校园的定位。 对校园定位的标准是什 2,么?3,这个标准是否会发生变化?4,这个标准的标 准又是什么?实践上: 有哪些学校对游人开放?2, 1, 效果如何?6, 为何会导致这种效果, 与开放校园有关 吗?7,开放校园在这些学校是利大于弊吗?8,这些 学校的情况具有多大的可借鉴性。 将来这种情况有 9, 可能发生改变吗?国外是如何做的,效果如何,有否 可借鉴性。 把这 10 个问题一一思考, 你的逻辑就会既 严密有能发现问题的实质,将对方辩倒。 ,3,1.扰乱教学; 2.威胁师生安全(最近的砍人事件) 3.不利于管理。 4. 对学生造成唯利是图的言传身教的不良结果 , 4,我觉得从这几个方面找吧: 1 高等学府的任务,主要是找一下它有没有担负起当 地旅游业发展的任务 2 游客进入校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3 我觉得可以对比一下野生动物园,人与动物都有共 同的特点,动物经受不起的事情,人也未必能经受得 起。5, “门是关着的,思想就是关着的吗?高校应该以教 书育人为主,而向游客开放,是将高校由教育性场所 改为商业性、娱乐性的场所,这也是合理的吗?”社 管学院对会计学院的辩友提出的问题如是说。两方更 是围绕“游客”的定义,高校开放的尺度,以及高校 开放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将高等学府开放的 利弊一一剖析 6,第一,影响学生学习;第二,安全难以保障,就像 武大樱花开的时候,最容易出事;第三,也是最重要 的,影响了高等学府本应具有的学术氛围。 7. 事件回顾:时下,大学校园环境越来越美,节假 日选择到大学校园中或者 健身娱乐的居民也日益增多,由此引来一些争议,大 学校园该不该对外开放? 个人观点: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我来说, 大学校园应该对外开 放,大学校园是一个公共的场所,不是哪位人士的私 人场所,一般人无权干涉 和决定其是否对外开放,虽然大学是一个供学生生活 和学习的地方,需要一个 安静且安全的环境,但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大,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去休闲 娱乐,去了解社会,去享受生活,几乎成了半个社会, 学校的各种场地设施都 很完善,环境越来越美,不可能不去吸引外人的关注 和想去欣赏的欲望,那些 设施在满足学生的同时为什么不能与民同乐呢?供附 近的居民进入休闲娱乐观 光,可以让学生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况且平日 里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讲 座也允许外界人进入交流呀,有的大学周围房地产的 热销也取决于靠近大学这 个优势来选择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在高校周围 以熏陶其学习激情,创造 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一些城市的名校如北大清华许 多带着孩子去北京旅游的 家长指明要带孩子去那看看,大学也要有生机活力, 失去了与外界的来往与交 流就会让大学显得死气沉沉,因此我同意大学校园应 该对外开放,但前提是在 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可以选择性的对外开 放,如放学后,周末,寒 暑假,其余时段除特殊情况一般谢绝入内,相信在好的制度和大众的优良素质 下大学校园一定会成为一个与民同乐的家园! 可是院校门卫不让进, 暑假里孩子想到院校的篮球场 “ 打球,学生不能锻炼……”最近,家住林荫街的李先 生向党报热线反映,称成都一所重点中学暑假里拒绝 孩子和社区居民进入开放的体育中心地内锻炼,而按 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暑假期间,全市的中小学具备 开放条件的体育中心地,都应向附近的学生和社区居 民开放, 李先生反映是否属实?记者走访本市的一些中小学, 发现很多院校都是大门紧闭,并不向学生和社区居民 开放体育中心所和设施,球场冷清,造成资源闲置, 投诉 这所学校拒绝学生锻炼身体 今年 7 月 12 日, 成都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发出通知, 要求各中小学,凡具备开放条件的体育馆所和器械, 在暑假期间,必须保证每天定时向学生开放,为广大 中小学生提供必要的锻炼身体健身场所和器材, 看到这消息,李先生眼前一亮,可是,在他与儿子来 到院校准备进场时, 却被拦在校门外, 不能进去打球, “ 假期里不对外开放, ”门卫冷冰冰地说,此后,他又去 问过,可门卫仍不让其进校,他对此大为不解,门卫 没听说开放校园体育馆 8 月 28 日上午,记者来到该校暗访,门卫室一名年轻 保安正在值班,记者以想进场玩乒乓球、篮球为由欲 进入校园,可保安说: “院校不提供对外服务” ,不能 进校打球,他说,暑假里,院校不允许旁人进校打球, 从来就没有开放过,同时,他也从未听说过院校的体 育馆地和设施向社区开放的事情,不过,如果居民愿 意付费进入球场打球就另当别论,但也只能礼拜天进 场, 虽然在门卫处吃 “闭门羹” 可校方却又是另一番解释, , 昨日午后,记者采访该校办公室时,一位负责此事的 教职人员肯定地说: “不会有这样的事, 我校是一直都 向社区居民开放的, ”他承认,院校的羽毛球、排球、 游泳场馆的确要收费,可室外的篮球场是绝不会收费 的, 走访 个别院校甚至紧闭大门 据解,因锻炼身体场所缺乏,很多居民对院校的体育 设施情有独钟,可是,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居民的热情 相对的却是校园的“冷” ,记者走访 10 余所中小学, 发现各校向社区开放的步子,都迈得参差不齐,一些院校对开放并不热衷,个别院校甚至根本就不开放, 武侯区计算机实验院校的门卫说,附近社区的居民可 以进入校园打球,可进校的居民很少;礼仪职高的门 卫则告诉记者: “要运动,到川大去! ”而大部分院校 根本不向居民公示,居民不知道开放时间,其校门紧 闭,体育中心地内整日冷冷清清, 成都三中是开放做得很好的一所学校,附近很多居民 进入校园锻炼身体, 经常进校打球的杨先生赞许地说: “院校资源对公众开放是一种双赢,实际上,院校作 为一种公益事业,其资源也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理 应向公众开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市教育局 开放场所不能收费 “院校对外开放的体育馆所是不允许收取费用的, 针 ” 对个别院校开放时收取费用一事,成都市教育局职教 处副处长代晖说,他说,院校资源向社区开放,成都 市走在全国前列, “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 , 早在 2002 年下半年该项工作就已开始实施,2006 年,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确定包括成都在内的七个城市 进行这方面的试点,本市又确定青羊区、锦江区的 20 所试点校, 虽然是试点, “ 但本市的开放早已全面铺开, 全市 90%以上的中小学都已纳入开放的范围, ”代晖说,社区缺的不是体育器材,而是体育馆地,尤 其是运动场、篮球场、跑道这样的大型场地,这些场 地集中在院校,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共资源的一部分, 院校的体育中心地和设施向社区开放,不仅利于居民 锻炼增强体魄,保证附近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锻 炼身体时间,还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他说,经 过物价部门核准收费的室内体育场馆可以不对外开 放,也可以适当收费,但室外的篮球场、运动场、乒 乓球台、跑道等已具备开放条件,院校除要在每天的 早晚时间开放外,还应在寒暑假、节假日中向社区开放,而且是绝不能收费的。 1 社会人员冗杂,破坏学校治安 2 校场馆市委教学准备的,应以教学为主,但目前大 部分校场馆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3 场馆对外开放,加速场馆折旧,缩短场馆使用寿命。 比如草坪或者塑胶草坪的足球场, 在校学生经常要的, 就已经有一定的折旧了,校外人口那么大,他们过来 了,就更加加速折旧,维修费用谁来出?即使加上折 旧费用的话,费用有太大,那些组织来学校足球场消 费啊?即使他们来了,学生课余时间去做什么?去网 吧?闲着无聊去打架? 4 对外开放与学校教学有冲突,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场馆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降低对场馆公益性 (学生)方面的发展 5 对外开放营利性较差, (与第 3 点联系)经营收入远 远抵不上折旧速度 6 不出现事故还好,若出现事故影响学校声誉,影响 学校的正常教学,付不起责任 7 场馆开放要抽调或添加专门的人员对场馆对外开放 进行管理,涉及到认知安排的变动,劳师动众 8 社会上本来就有公共体育场馆、体育健身设施,为 什么还要利用场馆设施? 9 学校场馆的性质以及兴建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向社会 开放、挣钱的 10 有些场馆的规模与能耗是不利于向社会开放的,比 如大型体育馆,有些场馆采光不行,别人要来消费的 话,只能开灯、夏天开空调,这些能耗成本是非常大 的,而且来学校场馆消费的人肯定不多,因为现在的 健身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和了,你学校场馆开放,凭什 么会把顾客吸引来?如果想降低收费标准的话,那你 肯定不会盈利, 如果你提高收费标准的话, 你是学校, 又不能过多的强调经济毅力,而且你收费过高,根本 不会有人来,捣毁了自己的名声。这点要收的是,场 馆的规模不适合向社会开放,在这一层面,他最初设计的布局就不是向社会开放的,而是为了局把大型活 动而设计的。哈哈,突然想到,辩方可能会说,你可 以将整个场馆向开展大型活动的机构开放,但是,既 然是大型活动,就会吸引大批人来学校场馆,就会损 坏学校秩序啊……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校园 http://book.QQ.com 2006 年 08 月 29 日 17:18 来源:腾讯读书 西 门吹雪北大要对外开放了,就事情自身而言笔者认为 确实是件好事。依稀记的曾经看过一部关于美国校园 的故事,故事的整条线路就是从校园的义工带领大家 参观学校开始的,当时自己也在幻想什么时候中国的 高校也可以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来感知校园文化, 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校园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对于大学生活来说也许有的朋友还心存疑虑,因为现 在的社会把校园作为攻击对象开始大肆评判,尤其是 像北大这样的高等学府,学校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拯 救自己,对外开放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学校文化这本身 就是个 good ider。随着了解的人不断的曾加,笔者 在想那些社会上流传的故事或者事故也就烟消云散 了, 因为了解了事情的真相谁也不会在意流言蜚语了。 不仅仅北大需要这样的对外开放,遍部中国大江南北 的所有高等学府都要这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行为来拯救自己。有句俗话这样说到“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 都有”作为学校也是一样什么样的学生,在社会上被 炒作的炙手可热的负面事件在校园里毕竟是少数行 为,学校要让大家知道这点,要让大家了解真相,开 放的校园正好给了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改革开放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随着中国发展的 步伐越来越快, 我们的祖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若大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校园为何不能开放。众所周 知改革开放也好,世界贸易组织也罢,它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的日子在一天天的转变 着。高等学府也需要这样的开放,在社会感知你的时 候, 你也可以去了解社会, 虽然现今的信息高度迅猛, 高校并不缺少任何和社会有关联的信息,但是为什么 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总是不能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 工作呢,这就是闭关自守带来的负面效应。朋友们应 该还记的大清国的乾隆皇帝,自羽为天下第一老人, 他的闭关自守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外来国家 的侵略。高校学府的学子们,应该更多的去感知这个 社会,随着北大的开放让羞于走出校园的学子们用心 的感受一下市场环境的味道。 笔者也听到过来自北大及社会上的不同声音,他们不 希望对外开放校园,原因归纳不过有四,环保问题、安全问题、交通问题以及教学问题。笔者在此想简单 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随着对外开放更多的人进入校 园毕竟带进了不少垃圾对校园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 响,这点我们无可厚非,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两存,就 像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给我们的生活 带来了巨大的改观同时也带来的不利因素。中国有句 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校园既然出台了对外开 放的政策就应该想到会带来不利的因素, 如何去应对, 怎样去应对,这是应该考虑的事情,不是有了问题就 大肆叫喊,叫破了嗓子也是白搭。对于参观的游人, 可以每人发一张磁卡外加一个塑料袋,进去的时候刷 卡,出来的时候交卡,磁卡里记录着每个人的参观路 线,我想这点对北大来说不算什么高科技吧。参观的 人们把垃圾自觉装如随手的塑料袋中丢弃在校园的垃 圾箱里我想对于参观的朋友也不是很困难。这样一来 解决了如上的四个问题岂不几全其美。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校园,校园需要更多的了解社 会的市场,社会也需要了解校园的学子生活,让我们 行动起来吧,用中国人素质去营造开放的校园,别再 让外国人看不起国人的品德了! 10 月 4 日上午,一些游客来到北京大学,想切身感受 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 士表示,国庆长假期间,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 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 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 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 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份证 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 此,引发了民众对“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的议 论。 (10 月 5 日《京华时报》 ) 其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 无定论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 了旅游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 人文精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 益、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 也言之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 考虑在情理之中。 实际上,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一样的,这 个问题并不存在 “国际通行惯例” 牛津大学的各个学 。 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大学每道门都 没有人把守,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美国的康乃 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且图书馆也 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查阅、复印资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大学还是对民众开放为好。相对 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高的,尤其是最近若 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我们期待的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长远效益,但在国家资 金重点倾斜的地方,能顺带产生一点短期效益,让普 通纳税人心理更为平衡,何乐而不为?一般民众对大 学是十分景仰的,但却往往无缘进入。这样,让民众 有机会进大学去看一看,缩短一些优秀人才和普通民 众的心理差距,就是值得一为的好事。 有位学者讲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他的 一个亲戚在工厂工作,儿子快毕业时对上大学念书毫 无兴趣。 那时, “文革”刚结束, “读书无用论”很流行。 有一天,他带儿子进城办事,无意间走到一所大学, 就进去了。 他在那里给儿子指指点点, 随便讲述一阵。 他儿子对此的反应是: “哦, 我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 大学这么好的地方! 结果, ” 他儿子后来考上重点大学, 又读了研究生。进大学一游,就这样开了一个青年的 眼界,影响了他的一生。 我们主张大学开放,同时主张不要简单地把这当 成让不让人进来玩一玩的事, 而应当在深层次上考虑,要有周全的筹划。不然,如果教学、科研工作受影响, 再出点治安方面的问题,良好的愿望也维持不长久。 美国的西点军校不但不是 “军事重地” 反而有一整套 , 旅游的服务和设施。当然,让人了解、喜欢这个学校, 吸引年轻人投考这个学校的宣传工作也十分到家。毕 竟,在美国这个商业气息较浓的社会,要吸引青年从 军,要加强国防意识,不太容易。西点军校的开放和 旅游服务意识,很可能有深谋远虑的大局观。 如果在我们的大学是否开放的问题上,能够把平 民意识、服务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意识结合起来,那 该有多好。 4 日上午,来自河北的李女士领着外甥女来到北京大 学,想让孩子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却 被校门口的保安以她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 经记者核实,从昨天开始,北大开始限制游客入内参 观,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安全考虑。《京华时报》 ( 10 月 5 日) 该消息上网后,顿时招来众多争议,很多人认为, 北大不是北大师生的北大,而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因 此, 北大不应该限制游客的自由出入。 对于这种观点, 从理论上讲的确如此,游客走进北大,不仅可以观览 北大的怡人风景, 而且还能感受北大浓郁的人文气息。但在现实中,笔者想:假如北大对外开放,那将会如 何呢? 首先,北大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历史 古迹也不很罕见。可以说,北大校内的风景与环境绝 对能与北京诸多公园相媲美。 假如北大校园对外开放, 并且还是免费的,必定会招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北大,那时北大校园就不是校园了,而成了北大公园 了。而北大的学子们需要的是安静环境,假如北大校 园整天游人如织, 人声鼎沸, 那学生的权利谁来保护? 他们又怎能安心读书呢? 其次,一个公园对外开放,起码要配备足够的保 安和环卫等人员,才能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卫 生。而这些,恰恰是北大所不具备的。假如北大敞开 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那仅凭北大现有的保安 与环卫力量,北大会变成垃圾场、游乐场。并且学校 的公共设施会被破坏,学校里的财产与师生的人身安 全将无法得到保障等。 北大是中国传统的百年名校,人们希翼走进北大 校园来感受北大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 是,在北大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只是凭借自 己的主观愿望任意指责北大, 笔者认为这是强人所难。 这只强调了游客的权利,而忽视了北大的现实情况,忽视了北大以及师生的承受能力。 对于那些叫喊“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北大 , 应对游客开放” 的人, 我认为他们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其实,何止是北大,现在很多单位,如报社、国家机 关、 社会团体以及众多的学校, 都是向社会开放的吗? 无论看待什么事物,只要偏离了客观事实,不看具体 情况,只是闭着眼睛凭空发议论,发感叹,像这样的 议论与感叹根本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 当然,北大对外开放,是公众所盼,但开放需要具 备一定的条件,如公众素质的提高,北大保卫、环卫 等措施的完善等。因此,北大目前限制游客进入参观 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10 月 31 日下午 3 点,我校第十五届“创意杯”辩 论赛在 9638 会议室举行。 比赛由音乐学院和心理学院 进行对决,论题为“高等学府是否应该向游客对外开 放” 。 继主持人介绍赛制后,双方辩友进行了简明的 自我介绍。随后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正方一辩指出 高等学府向游客对外开放可以吸引外界对此高校的注 意力,提高高等学府的对外宣传力度。其次,正方坚 决认为高等学府应该与外界资源共享,通过多种途径 来提高彼此的自身修养。最后,正方联系改革开放对辩题进行了阐释。 而认为“高等学府不应该对游客开放”的反方 则从高等学院的安全隐患问、教育环境以及学术氛围 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反方一辩强调说,高等学府盲目 地对游客开放会对学生以及教职工的人生安全、财产 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并且会使学校的教育环境变得 狭隘,不利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 在接下来的盘问和自由辩的环节中,双方都使 出了浑身懈数,针锋相对,不甘示弱。紧张的气氛在 赛场弥漫开来,高潮一个接一个。当正方问及“对方 辩友是以什么身份进入其他学府” 时, 赢得满堂喝彩。 观众提问时,高潮再次上演。而反方四辩以其临场的 应变能力,应对自如 评委经过一番讨论后,一致认为本场比赛获胜 方是反方心理学院。并决出本场比赛的“最佳辩手” 为反方四辩赵聪颖。最后评委就本场比赛的礼仪、论 点等方面进行了点评。 比赛议题为“高等学府对游客开放利大于弊,还是弊 大于利” 比赛一开始, 。 双方的一辩陈词就将比赛的气 氛推向高潮,掌声不绝与耳。 “门是关着的,思想就是 关着的吗?高校应该以教书育人为主, 而向游客开放,是将高校由教育性场所改为商业性、娱乐性的场所, 这也是合理的吗?”社管学院对会计学院的辩友提出 的问题如是说。两方更是围绕“游客”的定义,高校 开放的尺度,以及高校开放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各个 方面将高等学府开放的利弊一一剖析,不仅使比赛的 气氛更加精彩激烈,也使观众们体会到辩论的有趣及 辩论的意义。 新闻:北大限制游客入内参观 国庆节期间,许多外来游客的一个重要安排就 是参观北大和清华,感受一下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 息。谁知他们在北大校门口被保安以不是北大师生为 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表示,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 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 不便于管理。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 对出入学校的人员, 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的身 份证明, 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 观点 批评北大闭门谢客缘于教育工具论 我觉得北大闭门谢客的理由是正当的。北大不 是旅游点,即使是旅游点,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 就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 程度上靠文化。我们对教育、文化和教师怀有几分宗 教情感。大的不讲,就拿文化的载体——文字来说, 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了有点迷信的地步,写了 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 纸” 。写废的字纸一般都要送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 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看成像娱乐场所、旅游胜 地一样的去处,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买方” , 去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 时恭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 到冤枉。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这样想啊。过去有段时间 人们曾觉得 “读书无用” 现在认识到 , “知识有用” 了, 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熏陶、体会一下那里的人 文气息的。 我认为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 “有 用”也好,说法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 把教育、文化“工具化”了。这样自然不存在什么尊 重不尊重的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脑。 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 把教育、 文化本身看作是一种价值。儒家认为要追求生命更高 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是自今日 始。在中国古代,封建末世的“尊师”就只是流于形 式。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文化教育还成了 “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和冲击中,就连 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职业的人们的身 上)都不懂得自己的价值了, 能干出有损于自己职业体 面的事情。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的潜意识中,在教育 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据 《新京报》 北大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 北大开放与否,不是以它在国庆长假期间是否 开放来衡量的。问题就出在它是北大,这就触动了评 论家们的神经。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可是这 些责备却往往都不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这 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主义的东西。很多事情并不具备 评论家们所说的那些意义,比如北大这件事。一所大 学的正常运作显然要摆在首位,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 题。 而一所大学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还要有勇气和 独立的气概。这表现在不受行政的干预,不受资本的 诱惑,也包括不屈服于一时的众议。自由精神是一所 大学其他精神发展的根基。对国外大学的学习,也应该是知其神髓, 而不是亦步亦趋, 追求形式上的开放。 而自由精神的形成,还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而不是 迅速地横加指责。 一个泛道德化的议论和分析是不合情理的。大 学的发展有赖于环境,也有赖于大学的独立。单就这 一点看,高校有在某一段时间决定是否开放的自由。 也许人们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倾 注了热切的关注,但事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如 果说我们的社会有关于恶与善的道德、 好与坏的道德, 那么,在很多不能使用二分法的地带——这也是更为 宽广的地带——我们还缺少另一种更为朴实的道德: 宽容。据《南方都市报》 北大“拒绝游人” ,谈何观念开放 一所大学连形体上、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够开 放,那么思想深处、观念深处的东西又如何开放呢? 思想不开放、观念不开放,创造性的思想从何而来? 再从世界大学的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大学是 封闭式管理外,世界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开放式的。 为什么北京大学却不能呢?这里并非空间、管理之问 题,而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一种是否具有开放的心胸 的问题。 还有,大学的开放只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情吗?仅是增加大学的管理费用的问题吗?仅仅是关于 大学治安的问题吗?其实,大学作为一种公共品,它 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增加社会公民的人力资源,而且也 能够提高整个公民社会的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观念 与思想。前者可以通过正规教育来完成,后者表现的 方式则多种多样。而民众能够与大学近距离的接触则 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如果一所大学进行封闭式管 理,后一种效果尽失。因此,像北京大学这样在全国 数一数二的大学,不仅校园应该向全国人民开放,而 且学校的教育也应该向全国开放。 总之,大学开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 征,北京大学没有理由拒绝,反之,它还应该成为中 国的表率,如果不是这样,北京大学如何称为北京大 学呢?在我们看来,北京大学就象征着一种社会的开 放、文明、现代与创新。据《南方都市报》 著名高校成为旅游点,合适吗 近年来,出于对名校的仰慕和憧憬,不少家长都 希望孩子能到学校参观一下,激孩子更加发奋图强。 而很多旅行社也看到了这一卖点,于是在北京游的行 程上总会看到“游览清华”或者“游览北大”的字样。 可是如此一来,一到了假期,这些高校的校园里就会 涌进成千上万的游人,让这些读圣贤书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嘈杂的旅游景点。如今,北大采取了限制游人数 量的措施,让很多人不能随意进入学校了,这样又引 起了各方争议,到底,这些著名高校应该毫无限制的 完全对外开放吗? “来北京就是为了看北大” “我觉得应该啊,北大是多少学生的梦想啊。 假期里来到北京,怎么能不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里 看看呢,感受一下著名学府的气氛也很好啊。一定有 很多学生看了北大、清华以后,回去为了能进入这种 好学校,而发奋学习吧。所以,我觉得让学生们参观 北大很有意义。而且,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大学应该 是自由的,应该是面向全社会的。人家外国的著名大 学不都是完全开放的吗?” ——赵晓梅 ” “北大不应成为旅游景点” “我觉得北京大学当然应该对公众开放,但可 以拒绝商业性的团体参观。 北大不应该成为旅游景点。 对于个人一般性的慕名而来还是可以接待的,但作为 旅游团体参观就是有商业操作的问题了。有旅行社获 得利润, 北大作为免费的参观地可以拒绝。 ——欣 ” 欣 “开放后,有些不像学校了” “我也去参观过北大,可当我们从西门进校,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拍照留念的游客,有的游客干脆直接踩 进草坪拍照。 未名湖沿湖大约还有 20 个小摊贩贩卖纪 念品,他们拿着各色的写有‘北京大学’的 T 恤衫叫 卖。好几位摊贩自称是北大服务中心的。而且拿着话 筒的导游声音一直回响在校园的上空, 看到这个情况, 我觉得和我心目中的北大有些不像了,倒更像一个供 人参观的公园。 ” ——罗雪娇 “想个办法两全其美” “对于游人造成的这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被破坏 等等,其实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设定专门的 校园开放日,每周选择一两天开放,或者限制每天的 开放时段。这样,让游人们能提前知道学校的开放时 间,就可以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啦,也不至于到了北京 却不能进入自己向往的学府参观,而留下遗憾啦。 ” ——周杨 高校宣布对外开放,初衷是很好的。造成现在这样 的情况,究其根本应该是游人的素质问题。如果每一 个进入校园的游人都不随地扔垃圾,会影响美丽的校 园环境吗?如果每一个游人都能安静地欣赏幽雅的校 园,至于影响到还在校内学习的学生吗?在大家指责 学校限制进入人数的时候,是不是也该想想自己的做法是否欠妥呢。 对于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讲的确如此,游客走进北 大,不仅可以观览北大的怡人风景,而且还能感受北 大浓郁的人文气息。但在现实中,笔者想:假如北大 对外开放,那将会如何呢? 首先,北大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历 史古迹也不很罕见。可以说,北大校内的风景与环境 绝对能与北京诸多公园相媲美。假如北大校园对外开 放,并且还是免费的,必定会招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游览北大,那时北大校园就不是校园了,而成了北大 公园了。而北大的学子们需要的是安静环境,假如北 大校园整天游人如织,人声鼎沸,那学生的权利谁来 保护?他们又怎能安心读书呢? 其次,一个公园对外开放,起码要配备足够的 保安和环卫等人员,才能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与环境 卫生。而这些,恰恰是北大所不具备的。假如北大敞 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那仅凭北大现有的保 安与环卫力量,北大会变成垃圾场、游乐场。并且学 校的公共设施会被破坏,学校里的财产与师生的人身 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等。 北大是中国传统的百年名校,人们希翼走进北 大校园来感受北大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北大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只是凭借 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指责北大,笔者认为这是强人所 难。这只强调了游客的权利,而忽视了北大的现实情 况,忽视了北大以及师生的承受能力。 对于那些叫喊“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北 , 大应对游客开放”的人,我认为他们站着说话不嫌腰 疼。其实,何止是北大,现在很多单位,如报社、国 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众多的学校,都是向社会开放 的吗?无论看待什么事物,只要偏离了客观事实,不 看具体情况,只是闭着眼睛凭空发议论,发感叹,像 这样的议论与感叹根本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 当然,北大对外开放,是公众所盼,但开放需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众素质的提高,北大保卫、 环卫等措施的完善等。因此,北大目前限制游客进入 参观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7, 新闻: 新闻:北大限制游客入内参观 国庆节期间, 许多外来游客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参观北大和清华, 感受一下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知他们在北大校门口被保安以 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外。北大保卫部表示,许多人是抱着游玩的 心态来北大的,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 行了限制。从 10 月 4 日起,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在校师生 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 观点 批评北大闭门谢客缘于教育工具论 我觉得北大闭门谢客的理由是正当的。北大不是旅游点,即使是 旅游点,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就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靠文化。我 们对教育、文化和教师怀有几分宗教情感。大的不讲,就拿文化的载 体——文字来说,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了有点迷信的地步,写 了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纸”。写废的 字纸一般都要送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 看成像娱乐场所、旅游胜地一样的去处,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 “买方”,去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时恭 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到冤枉。他们会说 我们没有这样想啊。过去有段时间人们曾觉得“读书无用”,现在认识到“知识有用”了,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熏陶、体会一下那 里的人文气息的。 我认为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有用”也好,说法 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把教育、文化“工具化”了。这 样自然不存在什么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 脑。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把教育、文化本身 看作是一种价值。 儒家认为要追求生命更高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 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 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是自今日始。在中国古代, 封建末世的“尊师”就只是流于形式。 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 文化教育还成了“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和冲击中,就连 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职业的人们的身上)都不懂得自己 的价值了,能干出有损于自己职业体面的事情。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 的潜意识中, 在教育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 据《新京报》 新京报》 北大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 北大开放与否,不是以它在国庆长假期间是否开放来衡量的。问 题就出在它是北大,这就触动了评论家们的神经。真是“爱之深,责之切”啊,可是这些责备却往往都不确实。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在 这里却很容易变成一种主义的东西。很多事情并不具备评论家们所说 的那些意义,比如北大这件事。一所大学的正常运作显然要摆在首位, 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 而一所大学要成为优秀的大学,还要有勇气和独立的气概。这表 现在不受行政的干预,不受资本的诱惑,也包括不屈服于一时的众议。 自由精神是一所大学其他精神发展的根基。对国外大学的学习,也应 该是知其神髓,而不是亦步亦趋,追求形式上的开放。而自由精神的 形成,还需要公众舆论的宽容,而不是迅速地横加指责。 一个泛道德化的议论和分析是不合情理的。大学的发展有赖于环 境,也有赖于大学的独立。单就这一点看,高校有在某一段时间决定 是否开放的自由。 也许人们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倾注了热切的关注,但 事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 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有关于恶与善的道德、 好与坏的道德,那么,在很多不能使用二分法的地带——这也是更为 宽广的地带——我们还缺少另一种更为朴实的道德:宽容。据《南方 据 都市报》 都市报》 北大“拒绝游人” 北大“拒绝游人”,谈何观念开放一所大学连形体上、外在的东西都不能够开放,那么思想深处、 观念深处的东西又如何开放呢?思想不开放、观念不开放,创造性的 思想从何而来? 再从世界大学的情况来看,除了极少数大学是封闭式管理外,世 界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开放式的。为什么北京大学却不能呢?这里并 非空间、管理之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一种是否具有开放的心 胸的问题。 还有,大学的开放只是一件有弊无利的事情吗?仅是增加大学的 管理费用的问题吗?仅仅是关于大学治安的问题吗?其实,大学作为 一种公共品,它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增加社会公民的人力资源,而且也 能够提高整个公民社会的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观念与思想。前者可 以通过正规教育来完成,后者表现的方式则多种多样。而民众能够与 大学近距离的接触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如果一所大学进行封闭 式管理,后一种效果尽失。因此,像北京大学这样在全国数一数二的 大学,不仅校园应该向全国人民开放,而且学校的教育也应该向全国 开放。 总之,大学开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北京大学没有 理由拒绝,反之,它还应该成为中国的表率,如果不是这样,北京大学如何称为北京大学呢?在我们看来,北京大学就象征着一种社会的 开放、文明、现代与创新。据《南方都市报》 据 南方都市报》 《中国教育报》2004 年 10 月 10 日第 2 版前一篇 | 后一篇 ,8, 首先,同学,对于辩题的考虑应该将正反双方的辩题 一字不差的给出来。因为对于辩题中每一个字的准确 理解都对于比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回到这个辩题。 第一,高等学府本身不是旅游景点。高等学府从法人 备案到隶属关系,都属于教育系统,属于事业单位, 完全不属于旅游性质的,不归属旅游局管辖。而且, 高等学府的建设,是学校自筹资金或是从教育系统筹 钱, 而没有得到旅游局的任何资助, 且对外不收门票。 既然如此, 那么高等学府就完全没有义务向旅游事业、 向游客做出任何贡献。 第二,高等学府的所有建设,完全是基于本校内的计划来考量的。学校有多少师生员工,我们就建多大规 模的食堂、宿舍;图书馆和体育场里的稍微远一点, 以躲开体育场上的吵闹等等。但游客的到来,将大乱 这些安排,会使得师生在食堂不能很快买到饭菜,在 图书馆得不到安静。等等这些,都不是高等学府建设 所考虑范畴之内的,而这些打乱都会对高等学府的正 常运行带来不可避免的麻烦。 第三,高等学府坐拥一些历史遗迹或是美丽风景,那 仅仅是因为学校选址,而这并不能成为对游客开放的 理由。打个比方说,西湖一周的风景很好,如果我花 高价在那里买栋别墅,景色宜人,难道游客就可以强 行到我们家参观吗?显然是不行的。当然,买别墅我 是付了钱的;可学校选址,虽然没有付钱,但是也是 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至少根据学校对社会之贡献所 赢取的。正方理论:首先,对于所有影响正常教学生活等等问 题,可以去打它的必然性。有游客来就必然影响教学 吗?有游客来就必然影响师生正常生活吗?如果是这 样,那么上级考察团、平级交流团、下级访问团是不是也一改要予以拒绝呢? 其次,把游客的概念泛化,泛化到全民。高等院校的 建设,虽然是依赖于教育经费,但那也是来源于国家 财政、来源于国家税收的呀。等于说是全民的钱在养 高校,那么凭什么不允许老百姓进来看看呢? 在现实层面,对于想报考这所高校的学生及学生父母 而言,进来看看也是有所裨益的。他们可以了解这所 高校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是不是适合自己等等。 如果一概不让参观,那么大家填报志愿不就是两眼一 摸黑吗?光凭几个差异很大、很不靠谱的大学排名能 填饱好志愿吗?事实上,很多高校在每年春季都有校 园开放日,允许大家进来参观、了解高校的;甚至还 有相应院系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大家答疑解惑 呢。这难道也是不合理、应该取缔的吗? 一般说来,提问是有目的的,是根据己方的立论框架 来设计的。也就是说,你们想从什么方面论证、想在 攻辩/盘问环节证明什么方面, 那么就在什么方面设计 问题。 如果泛泛说来,可行的一条路是逼问对方高校建设的资金、地皮等等来源。清华本身并不必然拥有荷塘, 北大本身也并不必然拥有未名湖,在抗战年代他们全 都被打到西南成立西南联大了。战争结束后,凭什么 把荷塘又给清华?凭什么把未名湖又给北大?还不是 全国人民对于高等学府的支持嘛。如果不给这两所学 校,而在荷塘、未名湖哪里该商品房的话,乖乖,那 可是水景楼盘啊,得多值钱呀!所以,既然全国人民 支持了你清华、北大的校园建设,那么又有什么理由 不让别人进来看看呢? 我个人认为小柯南把人民支持了和人民应该可以进去 看看非常理所当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参看黄大叔打高 薪养廉的那场没有论证为什么高薪就是吃饭而不是打 篮球,如果别人没有看出来还好,一看出来真的自己 很难补上这个洞。 事实上这两者中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人民把荷塘给了清华,并不是为了以后去清华参观荷 塘,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不如建一个风景区。这种支 持,只能说是人民对教育的支持,是为了清华有更好 的读书环境,为了清华学子更好的成为国家的栋梁造 福于人民群众让大家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许当 时就压根没想过发展旅游业这点。 其次,假若高等学府真的开放了,人头涌涌的闹市景象真的难以避免吧。平心而论,有机会的话都想到清 华北大这种传奇的名校开开眼界。在景区我们看到的 满地垃圾卫生纸难道真的要在青青校园中出现吗,影 响是肯定有的。为了避免过多的影响达到双赢,大学 才创造出开放日这类东西。 本质上, 这是方便双方的。 不能单纯归到开放日就是为了给大家参观的。 第三点,这是跟问问题的人说的。简单提一下,这里 的应该不能忘了分开对游客来说还是对高等学府而 言。因为主体不同很多利益的受惠者或者是伤害的承 受者往往会恰恰相反。 the end.是的,您说的很对。人民支持高等学府,是为了高等 学府可以培养出人才来回报社会,而不是为了进去参 观的。 但是,如果单纯从辩论的角度来说的话,我有两点可 以反驳,仅供娱乐:第一,学生跟高等学府、高等学府跟社会之间没有契 约。也就是说,学生学成之后如果不回报社会,例如 出国,例如自己开办一个公司并且尽可能地在法律许 可的范围内搜刮民脂民膏, 这些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 对吧? 第二,关于游客人数过多的问题嘛,我们可以限制客 流量呀。很多景点也是这么做的。对吧?我们的立论: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刚才对方辩友阐述了高等学府向游客开放的种种好 处,实则不然。比如,对方辩友说向游客开放可以给 大学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大学 都是不收取门票的,而为了管理游客大学还得自掏腰 包,这样做不就不仅没有获得经济收入相反还赔钱了 吗?对方辩友还提到,大学向游客开放,可以丰富游 客的文化生活,让游客获得大学历史底蕴的熏陶。但 是我们要看到,大学对个人乃至社会的文化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对游客精神素质的提升不可能做到立 竿见影,因此我们应该选取一种更能够规避开放的弊 端的方法来对游客进行宣传,比如拍摄知名大学的宣 传纪录片。 关于辩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的理解,我方和对方辩友存 在差异的地方是:开放,应该是指高等学府公开宣称 允许游客进入参观游览。(如果没有明文规定,只是 游客自己混进来的,那只能算是学校的疏于管理)还 有高等学府,由于中国的高等学府和西方的高等学府 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 是通过时间的推移难以抹平并且也不应该抹平的。所 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高等学府应主要是指中国的高等学 府。(为什么难以抹平和不能抹平一定要会说) 今天我方观点是:高等学府不宜向游客开放。理由如 下: 第一. 向游客开放会给大学带来高额的 管理和维修成本,从而减少了大学用于学术研究和教 学的经费。游客进校门需要有人识别身份,游客游览 校园需要地导接待引导讲解,游客制造垃圾需要工作 人员及时清理,游客在校园里出了事故需要学校承担 责任, 游客破坏公物, 增加历史文化景观的修缮成本, 这些费用都会增加学校的财政压力,分散了原本应用于教育的资源。 第二. 向游客开放会扰乱大学的教学秩 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的建设规划,完全是基于 本校内师生工作人员的需求来考量的。游客的到来势 必会挤占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增加诸多不便。此外, 车辆的吵闹声、导游的喇叭声、游客的喧哗声,都会 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校园不和谐因素。 第三. 向游客开放会使得社会上鱼龙混 杂的人群流入校园,不利于保障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 全。比如北京某大学曾经发生的“保研大道”事件和 中山大学女生失踪案。学生最基本的生存权都不能保 证,又怎能安心学习?再为我们的父母想想吧,“儿 行千里母担忧”,如此多的安全隐患,令父母无时无 刻不在担心儿女的安危,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三点我方列举的弊端,我们可以 发现,向游客开放,将大学变成一个商业化的旅游景 点,与大学固有的宗旨和定位相背离。大学应该是专 家学者潜心研究的清静之地,而不是人声鼎沸的旅游 胜地;大学应该是帮助我们大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 培养我们成才的地方,而不是将社会上一些喧嚣、功 利等不良的风气引入,让学生再也没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等学府不宜向游客开放。国庆长假期间,北大为了校园安全暂时谢绝游人,使 一些人不能到北大感受“浓郁的人文气息”,居然成 为新闻且引起讨论,我觉得意外。我觉得北大闭门谢 客的理由是正当的。 北大不是旅游点, 即使是旅游点, 也应有时有晌,不能想来就来。但有些家长和评论者 不以为然,认为高校应无条件向人们开放。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统一在很大程度上 靠文化。我记得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曾说中国有个 “教育教”,也就是说在传统中,我们对教育、文化 和老师怀有几分宗教情感。众经之首的《易经》中就 有“蒙卦”,确定了老师受尊敬的地位;古代所尊重 的五大权威(天地君亲师)中,老师也有一席之地。 对教育内容(文化)人们则是崇拜的。大的不讲,就 拿文化的载体文字来说,在古时候,人们对它崇拜到 有点迷信的地步,写了字的纸就不能乱丢,书房学馆 的墙上都贴有“敬惜字纸”。写废的字纸一般都要送 到文庙或文昌庙中焚化。司马迁到了孔子的老家,看到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和诸生的习礼之地,低回 流连,不忍离去,反映了他对孔子的“高山仰止,景 行行止”之情。对名师教学地或著名的学院如孔子的 杏坛、后汉马融的绛帐、南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清 代广州的学海堂、江苏江阴的南菁书院、河北保定的 莲池书院,不要说有幸亲至,就是提起来都不禁肃然 起敬。曾几何时,我们渐渐把学校看成像娱乐场所、 旅游胜地,在内心深处,把自己看成是“买方”,去 你那里是对你的照顾,而作为“卖方”的校园应随时 恭候,洒扫以待。 这样说,也许一些携子挈 女去学校的参观者感到冤枉。他们会说我们没有这样 想啊。过去有段时间人们曾觉得“读书无用”,现在 认识到“知识有用”了,我们才把孩子带到高校熏陶 熏陶、 体会一下那里的人文气息的。 我认为 问题就在这里。不管“无用”也好,“有用”也好, 说法虽然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个,都是把教育、文 化“工具化”了。既然是“工具”,本应呼之即来, 挥之即去的。这样自然就没什么尊重不尊重的问题, 这种想法几乎深入每个人的头脑,没有人觉得有什么 不对。 然而传统上不是这样。 中华民族的 传统中把教育、文化本身看作是一种价值。儒家认为 要追求生命更高价值的实现就要掌握文化,要有文化则离不开教育。所以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就是 强调人们要用学来充实自己,不是把“学”看成吃饭 之道;荀子的《劝学篇》中也指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 “美其身”的。当然,文化教育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不 是自今日始。 在中国古代, 封建末世的“尊 师”就只是流于形式。 鸦片战争后的有些历史时期内, 文化教育还成了“革命”的对象。在这些反复的震荡 和冲击中,就连教育文化本身(具体体现在以这些为 职业的人们的身上)都不懂得自己的价值了,能干出 有损于自己职业体面的事情,这样斯文扫地就不仅是 个比喻了。这些几乎深入所有人的潜意识中,会在各 方面表现出来。我们在教育和文化中一些引人瞩目的 不良现象大多与此有关。 [b]反方大学开放与否应有 深层次考虑[/b] 10 月 4 日上午,一些游客来到 北京大学,想切身感受高等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谁 知却被校门口的保安以他们不是北大师生为由拒之门 外。北大保卫部有关人士表示,国庆长假期间,许多 人是抱着游玩的心态来北大的, 但学校毕竟不是公园, 进入的人太多不便于管理。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对出 入学校的人员,包括组织名校游的旅游团都进行了限 制。 10 月 4 日起, 从 进入北大须出示表明自己是北大 在校师生的身份证明,如果是外来人员须有校内朋友带领方可进入。由此,引发了民众对“大学是否应该 对民众开放”的议论。10 月 5 日 ( 《京华时报》 ) 其 实,大学是否应该对民众开放是见仁见智、尚无定论 的事。开放的好处自不待言:一方面,既缓解了旅游 景点的紧张,又满足了人们对于科学、文化、人文精 神的景仰之情。这是无须投资就有良好社会效益、利 国利民的好事;另一方面,校方拒绝游人进校也言之 有理,学校确实不是公园,安全、管理方面的考虑在 情理之中。 实际上, 国外大学实行的办法也是不 一样的,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国际通行惯例”。牛津 大学的各个学院是不让进的,而且管得很严,而哈佛 大学每道门都没有人把守, 莫斯科大学也让外人参观。 美国的康乃尔大学不但校园风景如画,让人游览,而 且图书馆也对外开放, 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利用, 查阅、 复印资料极其方便。 但是我们认为, 大学还是对 民众开放为好。相对而言,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相当 高的,尤其是最近若干年以来更是如此。当然,“十 年树? ]也许争论的焦点应该落在大学的功能以及如何协调 这些功能的实现上, 才有点意义。 1.大学的功能究竟 有什么?是供游人游玩的公园呢?还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建设人才?还是别的什么功能? 2.如何协调 实现这些功能或部分功能?开放还是封闭? 3.如果 开放,如何管理? ********************************************** ******************* 本人认为: 北大不会选择封闭, 北大人也不会狭隘的认为北大只是北大师生的北大, 那样北大将不成其为北大了;北大也不会短视到关起 门来作学问,鄙视北大社会教育教化功能的地步,那 样北大将只是北大的北大了;但是北大如果没有完善 和先进的管理来保障健康有序地对社会开放,以满足 社会要求,北大也将不成其为北大了。 ********************************************** ******************* 此外,我想说:开放不等于撒 手不管, 开放不等于放任自流; 开放不等于视而不见; 开放不等于随心所欲。 [i]“每天到北大听课自习的 人还少吗?教室自习室都挤得什么似的,从没有人说 什么,老师同学都是抱着来者不拒的心态,难道这也 叫封闭式管理?国庆几天大家一窝蜂的挤过来,学习 生活治安环境卫生等等问题谁替我们想过?你见过同 学们吃饭时没地方坐背着书包站着吃完默默地离开 吗?你丢过手机随身听电子词典书包乃至衣服袜子 吗?美丽的景点旁边突兀的垃圾你帮忙捡过吗?我们抱怨过什么?何况里边还在施工,很安全很方便 吗?”[/i] 这些抱怨并不表明北大有多么的开放, 恰 恰放映出北大管理还有很多的缺陷,还有很多不如人 意的地方有待改善。最后,我们都相信走过百年风雨 的北大将不会让我们失望。 游人参观的多是学校的图书馆等老建筑,也就是一些 景点,来此多是拍照留念,并不能使游客深入了解大 学, 也不能达到正方辩手所说的大学服务社会的目的, 反而对在校师生的校园学习、生活造成了现实层面的 负担。证人提供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宁静舒适的上海 交通大学的校园,另一张则是武汉大学樱花节时游人 如织、场面混乱的景象,以此来证明高等学府向游客 开放,会对校园秩序造成严重的破坏。评委们也指出,这场比赛虽然精彩,也有其遗憾的一 面,例如两所学校都没有提到“不开放高等学府,是 否是文化资源的一种损失”这一问题,未能将辩论提 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辩论视野仍显得有些狭窄,知 识储备还有所欠缺。必然性嘛,可以试着从高等学府设计的角度来说。 高等学府的招待所能容纳多少人?除去正常的交流访 问以及临时来访的师生员工的亲属,还有多少富余? 高等学府的食堂是以容纳多少人同时就餐来设计的? 除去师生员工以外,还有多少富余? 高等学府的体育馆、图书馆、教室又是按照多少人同 时是用来设计的?除去正常教学、查阅资料以外,还 有多少富余? 如果这些都已经没什么富余了,那么游客过来不就必 然影响高等学府的正常教学或生活了吗? 当然,正方可能会说,游客未必住在这里、未必在这 里吃饭、未必去图书馆、体育馆或教室。 但是,这些“未必”单一看都可能成立,但绝不可能全都同时成立。如果不看、不吃、不住的话,那游客 来干嘛了?谢了·~~还有就是关于游客的素质问题,游客素质固 然参差不齐。但是辩题有个小小的注释:游客是指以 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特别是有组织的观光者。“有 组织”这个词对方辩友会把游客的素质给美化。学校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类不安全开放(诸如不去那些资源 饱和的地方),加上游客的是自身素质,把影响减到 最小。一个是游客素质问题,一个是在能力范围内开 放减少影响 不必客气。从辩论来讲,对于您的问题可以做如下辩 驳: 第一,“特别是”有组织的观光客,并没有完全排除 散客。数量与影响未必成正相关。一个散客大声嚷嚷 两嗓子,比一个低声低调的团还扰民。 第二,“有组织”在这里并不是指有组织、有纪律。经旅行社临时组织起来的团也算是“有组织”,里面 照样什么人都有,照样相互不认识,照样不好管。 第三, “学校在自己能力范围之类不完全开放(诸如不 去那些资源饱和的地方)”, 这是个好主意, 可是问题 在于:那游客究竟去哪儿?例如,游客到了北大,不 去百周年纪念讲堂,不去曾经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 不去无数名人曾经居住的后花园, 单独看一个未名湖、 博雅塔,那有什么意思?说句实话,如果看纯看那个 的话,杭州西湖比未名湖漂亮多了。。“开篇陈词”阶段,正方从实现高等学府与社会双 赢局面方面入手, 简明扼要的提出高等学府属于社会, 游客也有感受大学人文风情的权利。反方则开门见山 地道出教育乃立国之本,根基不可动摇,教育工作不 能受影响。 反方以中南海温家宝总理与高等学府里的学子们作对 比,以不法分子造成学府里设施损坏为例,进一步表 明学习之地不能受到打扰,高等学府环境应该受到保 护。正方当然不甘示弱,提出文化传播是高等学府的责任,高等学府更是个充满人文风景的“小社会”, 不应该“闭关锁国”,同时正方还以浙江大学学生大 方带人参观学府为例进一步坚定己方观点。 高等学府是许多人向往的地方,因而具有天然的观光 旅游价值,但大学又需要一个安静有序的氛围,这就 形成了一个矛盾。那开放高等学府的旅游是否会影响 到学校的教学呢?不开放高等学府的旅游是否又是一 种文化资源的损失呢?且把高等学府定义为大学。 那么,对外开放些什么?1、场地设施 2、教学资源 3、 允许非校生自由出入 ? 并且, 对于 1、 点的开放还分为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 2 两种,选哪一种? 其实这些都是正反双方可以讨论的。众所周知,武汉大学有一个日本侵华时留下的樱花大 道.每年四月,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市民都会到武大欣赏樱花.作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武大里所拥有的一 草一木不仅是属于武大人的,更应该是属于所有市民 的,武汉所有的公园,现在包刮国内著名点的东湖风景 区也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作为的高等学府,却把自己 所拥有一处自然风光据为已有,不仅兜售起了门票,而 且连校园内面向游客的饮料也比的市价要高出 50%左 右.当游人纷纷提出质疑的时候,那些卖水点的学生还 振振有词的说:这是旅游景点,就是这个价. 武大人,你们太无耻了! 不要跟我们说所谓的门票收入是用来清洁游人带 来校园卫生问题的,且不论现在的游客是否素质真的 差到如武大人所讲的垃圾到处都是,至少我还没有在 看樱花的同时看到樱花大道上垃圾成堆的现象.即便 是加强保洁人手,也不至于每年需要上十来万吧.如果 真的是如此,那么象中山公园,东湖这样长年免费开放 的景区呢?如果按武大的算法,一个月需要十来万的保 洁费,象中山公园,东湖这些面积巨大的风景区,每年 不是要亏损数千万元吗?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著名的学府既然唯利是图到 如此地步,武大,你将怎样教育你的学子?学校商业化,那上学是否也是商业进程中的一部分, 我花钱到学校,学校在为我付出,我也在为学生付出, 学校是不是也给我拿点钱啊 楼上几位骂得凶的,本人就在门口收过门票。有点 对不起学校,私自放了好些高中同学进来,这里先寒 一个。据我所了解的情况,我值班的那个周末,两天 一共有五万人民币左右进帐,平常工作日五天总数也 差不多是五万。一般樱花盛开两周,门票也卖两周, 总数二十来万。 游人主要游览的地区大概一千亩左右, 这也是武大的核心区域,学生上课往来校内正常交通 都是这一片。游人来了以后,一,遍地垃圾,草皮遭 殃,二,很多有人还攀枝折花,二,交通压力增大, 要临时聘请保安维护秩序。这样就产生了一下费用, 一,清理环境要加派环保人员,二,重新栽培护理被 摧残的花木的费用,三,额外的保安费用,四,我们 在门口值班的学生,每人每天五十元外加一顿饭和两 瓶矿泉水。这笔钱武大找谁要?每年收的门票就是应付以上开支的, 也是经过物价局核准的。 其实还不够, 学校还得从别处挪钱来补这个窟窿。至于东湖景区之 类的,本来就是专供人游玩的风景区。武大的日常管 理不是风景区式的,在游人暴增的一段时间内被迫在 某些方面转化为风景区的模式,这种临时转化模式的 费用往往比长期专业的要搞得多。不知楼主能否理 解?楼上有人在说厦大, 厦大环境很好, 硬件也是一流, 但是厦大的开放性还比不上武大,不是厦大的车辆, 是一辆也进不成校门的,因为这个,前段时间,在网 络上厦大还被声讨过,不过,在这一方面,我是支持 厦大的,因为校园面积有限,如果放开的话,车辆进 来太多无法消纳,还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 我们很多国人就是这种心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我是人民=我是国家的主人, 这样一转换, 问题就出来 了,本来是正确的事情,就被转换错误了,大街上乱 停车多得很,谁也不在乎压住了盲道,理由:公共空 间嘛,我为什么不能停呢?凡是好处,人人都要来一份,也不管该不该负一 定的责任。 平时武大是全开放性的,绝对没人不让你进,我 可以理直气壮地,在这一点上,武大绝对是做得非常 好的,不信你到一些机关去,一些大学去,不是本单 位的人,您老进得去吗? 中南海也是全国人民的中南海,你是不是要搞每 天一游?你游得成吗?游客是指任何一个人到他(她)的惯常环境外的地 方去旅游,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 12 个月,其旅游目 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从访问地获取报酬的人。


相关文章

  • 平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25卷第3期 (2010) JOURNALOFNEIJIANGNORMALUNIVERSITY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No.3Vol.25(2010) 平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丁 丽 英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人文科学系, 福清 摘 要: ...查看


  • 兼职导游实践报告
  • 这个暑假我做了兼职导游,我觉得人总是在实践和实验中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 人更优秀,能做一个让别人认可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这个暑假的兼职导游可以说是让我学到和看到了别人的光环和光环背后的幸苦,我深深 地知道做导游这个工作要起早贪黑,有时 ...查看


  • 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 前言 我国假日旅游蓬勃发展,满足了国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了旅游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各界特别是旅游学界对假日旅游及黄金周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在分析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基础上, ...查看


  • 导游访谈报告(职业生涯规划)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学 生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课 程 名 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导游访谈 高妙凌 廖碧娟 张碧霞 实践调研报告题目: 调研报告负责人: 所 任 日 在 课 院 教 系: 师: 期: 管理学院 林 ...查看


  • 浅析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利弊
  • 浅析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利弊 谢嘉元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6-07 导读:浅析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利弊,我国博物馆开始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全国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正式启动,免费开放为博物馆带来了观众人数激增.公共文化职能 ...查看


  • 从价格构成看旅游商品定价原则
  • 从价格构成看旅游商品定价原则 李亚非 定价原则是一个长期困扰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对旅游商品价格构成的分析.由于旅游商品具有与一般商品不同的特性,从而其价格构成也就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性质. 旅游商品的价格构成, ...查看


  • 英语手抄报:大学校园应该对游客开放吗
  • University is students' fight goal,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means the promising future for students. In most university ...查看


  • 导游社会实践报告
  • 今年暑假,我在xxxx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兼职导游实习,这个旅行社是经旅游局批准的现代旅游企业.公司拥有一批素质高.工作求实.讲信誉.重质量的工作人员.公司下设旅游门市部两个;组团部.计调部.外联部.接待部门等. 一. 实习岗位简介 实 ...查看


  • 旅行社社会实践报告
  • 今年暑假,我在xxxx旅行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兼职导游实习,这个旅行社是经旅游局批准的现代旅游企业.公司拥有一批素质高.工作求实.讲信誉.重质量的工作人员.公司下设旅游门市部两个;组团部.计调部.外联部.接待部门等. 一. 实习岗位简介 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