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学 学 专 班
院: 生: 业: 级:
继续教育学院 赵远峰 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
二○一五年六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摘
要
农 村 养 老 问 题 直 接 关 系 到 中 国 农 村 秩 序 的 稳 定 与 农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由 于 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 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 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 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I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Abstract
The rural old-age directly related to China's rural order of stabi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ue to th e intrinsic moral system collapse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by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to regulate the rural old -age rural endow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 … … … … … … … … … … … … … … … … … 6 2.4 储 蓄 养 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3.2 农 村 的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形 成
…………………………………7
3.1 货 币 经 济 的 发 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8 3.3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完 善 … … … … … … … … … … … … … … … … … … 9
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9 5 解 决 我 国 农 村 养 老 的 方 式 选 择 及 立 法 的 价 值 取 向 … … … … … … 10
5.1 思 想 观 念 、 传 统 文 化 和 生 活 习 惯 对 老 人 养 老 载 体 选 择 的 影 响 … … 10 5.2 我 国 养 老 保 险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高 … … … … … … … … … … … … … … … 11 5.3 家 庭 服 务 业 不 甚 发 达 … … … … … … … … … … … … … … … … … … … … 11 5.4 家 庭 养 老 的 成 本 较 低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参 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III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前 言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 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 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 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 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 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 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 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 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1 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 这种以家庭作为最 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 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
依据。
1.1 家 庭 养 老 的 客 观 条 件 分 析
1.1.1 自 给 自 足 的 小 农 经 济 是 家 庭 养 老 的 前 提 条 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 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 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 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 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 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 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 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 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 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 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 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 孙 与 父 母 分 家 分 财 。《 唐 律 • 户 婚 律 》规 定 ,“ 诸 祖 父 母 ,父 母 在 ,而 子 孙 别 籍 异 财 者 ,徒 三 年 。”《 明 律 》规 定 ,“ 凡 祖 父 母 , 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 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1.1.2 非 货 币 经 济 是 家 庭 养 老 的 必 要 条 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 化 社 会 ,家 庭 赡 养 功 能 就 慢 慢 脱 离 家 庭 而 社 会 化 。”( 1 )米 特 罗 在 《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 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 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 工 业 时 代 ,在 农 业 地 区 中 ,这 两 个 都 是 不 存 在 的 。”( 2 )中 国 是 一 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 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 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 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 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
庭其他成 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 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1.2 家 庭 养 老 的 主 观 条 件 分 析
1.2.1 传 统 的 孝 道 思 想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内 在 动 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 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 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 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 ( 3) 所 以 儒 家 立 教 以 孝 为 起 点 , “ 孝 字 上 半 部 为 老 , 下 半 部 为 子 , 有 老 人 扶 子 之 义 。”( 4 )因 此 ,孝 的 道 德 观 最 初 是 调 解 长 者 与 小 辈 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 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 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 为 :“ 父 之 所 尊 ,子 不 敢 不 承 ,父 之 所 异 ,子 不 敢 不 同 ” 。( 5 )封 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 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 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 动力。 1.2. 2 享 受 天 伦 之 乐 的 本 能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精 神 动 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 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 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 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 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 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 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 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 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 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 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 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1.2.3 政 府 的 强 力 推 行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外 在 动 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 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 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 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 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 会 ,老 年 人 是 知 识 和 智 慧 的 代 表 ,更 是 国 泰 民 安 和 国 运 长 久 的 象 征 。 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 “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 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 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 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 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 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 ( 6)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家 庭 养 老 是 通 过 民 政 部 门 主 管 , 县 级 机 构 直 管 , 吏 部 考 课 ,监 察 部 门 分 察 ,孝 文 化 灌 输 等 逐 渐 纳 入 政 府 行 为 范 畴 的 。 二、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 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 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1982 年 到 1990 年 两 次 普 查 之 间 , 家 庭 户 规 模 从 4.3 人 / 户 降 到 3.97 人 / 户 , 到 1995 年 中 国 1% 人 口 抽 样 调 查 结 果 , 平 均 家 庭 户 规 模 降 到 3.9 人 / 户 , 2000 年 第 五 次 人 口 普 查 平 均 家 庭 为 3.44 人 / 户 。 中 国 的 家 庭 结 构 也 转 变 为 以 核 心 家 庭 为 主 体 的 结 构 ,1990 年 核 心 家 庭 占 家 庭 总 数 的 67.31% ,其 中 父 母 与 未 婚 子 女 组 成 的 完 全 核 心 家 庭 占 57.81% ,比 1982 年 增 长 4.92 个 百 分 点 。家 庭 户 平 均 规 模 的 缩 小 和 完 全 核 心 家 庭 的 增 多 导 致 纯 老 年 户 不 断 增 加 。1990 年 四 普 时 城 乡 合 计 60 岁 及 以 上 老 年 人 生 活 在 单 身 户 和 一 代 户 中 所 占 比 例 为 25.6% 。 据 1992 年 中 国 老 龄 科 研 中 心 对 全 国 12 个 省 市 的 一 份 调 查 , 老 人 中 一 代 户 的 比 例 , 城 市 达 到 41% , 农 村 达 到 43% 。 ( 7 )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 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 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 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 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 弱化,
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 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 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 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 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 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 三 )老 年 人 平 均 寿 命 延 长 、患 病 率 、伤 残 率 上 升 、自 理 能 力 下 降 。 随 着 农 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老 年 人 的 寿 命 也 在 不 断 延 长 。同 时 ,随 着 年 龄 增 长( 特 别 是 超 过 75 岁 之 后 ),老 年 人 口 健 康 状 况 有 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 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 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 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 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 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 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 现 代 性 的 一 种 表 现 。对 我 国 14 省 市 的 一 项 调 查 表 明 ,2/3 的 农 村 青 年 婚 后 一 二 年 都 要 建 立 自 己 的 小 家 庭 。( 8 )在 老 人 那 一 端 ,也 有 个 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 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 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 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 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 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 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2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 代 社 会 ,中 国 农 村 的 养 老 方 式 已 不 再 是 单 一 的 家 庭 养 老 ,而 是 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
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 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 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2.1 家 庭 养 老 。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 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 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 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 市 占 16 . 8% , 镇 占 21 . 0% , 县 ( 农 村 地 区 ) 占 38 . 1% 。 这 说 明 子 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 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 9)
2.2 集 体 养 老 。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 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 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 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 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 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 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2.3 养 老 保 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 农村养老 改 革 也 加 快 了 步 伐 。从 1991 年 开 始 ,根 据 国 务 院 的 决 定 ,民 政 部 开 始 有 计 划 有 组 织 地 组 织 农 村 社 会 化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的 试 点 。 到 1998 年 底 , 全 国 已 有 30 个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 的 2000 多 个 县 ( 市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区 )开 展 了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试 点 ,有 8200 多 万 农 民 参 加 了 养 老 保 险 。( 10 ) 应 该 说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从 无 到 有 并 初 具 规 模 ,已 取 得 了 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 8 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 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 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 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2.4 储 蓄 养 老
依 靠 平 时 的 积 蓄 用 来 防 老 ,在 农 村 仍 然 有 一 定 的 市 场 。据 笔 者 对 河 南 省 部 分 农 村 的 调 查 ,15% 的 农 民 对 养 儿 防 老 已 丧 失 信 心 ,他 们 认 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 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 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 务 。 中 国 农 民 人 口 多 , 占 全 国 12 亿 人 口 的 74% , 其 中 60 岁 以 上 的 老 人 7285 万 , 占 农 村 人 口 的 8.2% , 并 且 以 每 年 3% 的 速 度 递 增 。 农 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 环 节 。我 国 “ 九 五 ” 计 划 和 2010 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指 出 :“ 农 村 养 老 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 险 ” 。2010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为 中 国 农 村 养 老 指 明 了 方 向 。特 别 是 指 明 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 那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 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 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3.1 货 币 经 济 的 发 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从而使生 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工业化的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代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 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 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 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 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 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我们 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 母的制度。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 遗 迹 也 将 消 失 ” 。 ( 11 ) 可 见 , 西 方 发 达 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在 他 们 的 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 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3.2 农 村 的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形 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 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 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 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 第 一 ,老 人 自 我 服 务 ;第 二 ,家 庭 成 员 的 服 务 ;第 三 ,社 会 化 服 务 。 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 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 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 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
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 的降低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就使得社会化生活服务成为影响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村的经 济发达程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是完全 成正比的。据《经济日报》记者王培楠报道,2001年初,广东 省东莞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运 作。全市参保农民76万,16. 2万符合退休年龄的农村老人领 取了首笔养老保险金。这意味着,从2001年起,东莞所有20 岁至60岁的男性农民、20岁至55岁的女性农民,将全部进人 “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网”中。广东省东莞市之所以率先实施覆盖 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就 在 于 小 小 的 东 莞 2000 年 的 财政收入总额已达103. 56亿元,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达1168亿元,净资产652亿元;就在于每一个村的第三产业 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化生活服务水平已大大提高。
3.3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完 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 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 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 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 “受管理体制改革、 利 息 持 续 下 调 及 政 策 变 动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2000 年 中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 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 态 ” 。 ( 12 )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 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 越 无 法 提 高 ,投 保 者 越 没 有 热 情 ,保 险 基 金 就 越 不 充 足 ,周 而 复 始 , 形成恶性循环。
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 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 的 信 任 度 、非 货 币 经 济 等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与 城 市 职 工 养 老 保 险 相 比 , 状 况 很 不 如 意 。 尽 管 到 1998 年 底 , 全 国 已 有 30 个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的 2000 多 个 县( 市 、区 )开 展 了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试 点 ,有 8200 多 万 农 民 参 加 了 养 老 保 险 。但 以 上 数 字 对 于 8 亿 农 民 来 说 ,社 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
远。从目前农民缴费 的 情 况 看 ,人 均 缴 费 不 到 150 元 钱 ,根 据 他 们 的 缴 费 额 ,几 十 年 后 , 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 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 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 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 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 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盖 率 已 达 到 95% , 一 些 富 裕 的 年 迈 农 民 通 过 一 次 性 交 纳 几 千 元 养 老 基 金 , 已 开 始 按 月 50 元 、 60 元 不 等 数 额 领 取 养 老 保 险 金 ( 13 ) 。 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 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 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 早 在 1984 年 即 顺 应 农 民 需 要 而 推 出 了 《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暂 行 办 法 》 , 山 东 烟 台 从 1989 年 开 始 ,大 胆 地 进 行 农 村 社 会 保 险 体 制 的 改 革 ,取 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 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 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 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 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 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 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 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5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 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 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 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 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 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 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 家庭养老。之所以说家庭
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 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
5.1 家 庭 养 老 的 成 本 较 低 。
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 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率最优原则。
5.2 我 国 养 老 保 险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高 。
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 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 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
5.3 家 庭 服 务 业 不 甚 发 达
即 使 人 人 都 参 加 了 社 会 养 老 ,年 老 时 有 一 笔 可 观 的 收 入 ,但 由 于 农 村 家 庭 服 务 业 刚 刚 起 步 ,从 事 家 庭 服 务 的 人 员 十 分 有 限 ,因 而 , 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 度晚年。
5.4 思 想 观 念 、 传 统 文 化 和 生 活 习 惯 对 老 人 养 老 载 体 选 择 的 影 响。
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 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 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 人 生 活 在 一 起 吗 ? 很 显 然 ,家 庭 永 远 都 是 最 理 想 的 养 老 载 体 。但 是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 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 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 置 。 养 老 的 载 体 与 养 老 的 内 容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家 庭 愿 意 承 担 养 老 责 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 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 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 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 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 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九五”计划和 2010 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中 对 农 村 养 老 的 基 本 精 神 ,我 国 农 村 养 老 立 法 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 引 进 商 业 养 老 保 险 ,建 立 多 种 形 式 并 存 的 农 村 养 老 保 障 体 系 。 ( 14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 弘 扬 中 华 民 族 尊 老 、敬
老 、养 老 的 传 统 美 德 外 ,在 依 法 治 国 的 今 天 , 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 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 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 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 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 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 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 价值取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后 记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 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 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 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最后,在这里向这两年来一直支持、指导和帮 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 1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一 卷 ,第 1 0 8 页 ,人 民 出 版 社 ,1 972年版。 ( 2 ) 迈 克 尔 • 米 特 罗 著 《 欧 洲 家 庭 史 》 第 1 4 5 页 , 华 夏 出 版社。 ( 3) 岳 庆 平 著 《 中 国 的 家 与 国 》 第 9 1 页 , 吉 林 文 史 出 版 社 ( 4 )刘 英 著《 中 国 婚 姻 家 庭 研 究 》第 3 5 5 页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5) 张 德 强 著 《 嬗 变 中 的 婚 姻 家 庭 》 第 7 9 页 , 兰 州 大 学 出 版 社 。 ( 6 ) 参 见 姚 远《 政 府 在 家 庭 养 老 中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载《 西 北 人 口 》 1999 年 第 2 期 ( 7 )中 国 老 龄 科 研 中 心《 中 国 老 年 供 养 体 系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华 龄 出 版 社 1994 年 版 , 第 86 页 。 ( 8 ) 参 见 姚 远 《 传 统 型 家 庭 养 老 面 临 危 机 》 , 载 《 视 点 》 1996 年 第 11 期 , 第 10 页 ( 9 ) 参 见 《 田 雪 原 文 集 》 , 中 国 经 济 出 版 社 , 1991 年 ( 10 ) 参 见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 ( 1998 年 ) ( 11 )马 文 • 哈 瑞 斯 著《 文 化 的 起 源 》第 1 7 8 页 ,华 夏 出 版 社。 ( 12 ) 王 延 中 《 不 应 终 止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 载 《 中 国 经 济 时 报 》 2000 年 5 月 24 日 时 事 版 ( 13 ) 参 见 揭 新 华 《 国
内 外 农 村 社 会 保 险 的 比 较 研 究 》 载 《 上 饶 师 专 学 报 》 1997 年 第 2 期 ) ( 14 )参 见 杨 连 专 罗 军《 论 农 村 养 老 立 法 的 价 值 取 向 》,载《 人 大 建 设 》 2001 年 第 8 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致
谢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 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 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 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 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 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 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 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 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学 学 专 班
院: 生: 业: 级:
继续教育学院 赵远峰 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
二○一五年六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摘
要
农 村 养 老 问 题 直 接 关 系 到 中 国 农 村 秩 序 的 稳 定 与 农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由 于 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 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 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 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I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Abstract
The rural old-age directly related to China's rural order of stabil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due to th e intrinsic moral system collapse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by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to regulate the rural old -age rural endow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 … … … … … … … … … … … … … … … … … 6 2.4 储 蓄 养 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3.2 农 村 的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形 成
…………………………………7
3.1 货 币 经 济 的 发 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8 3.3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完 善 … … … … … … … … … … … … … … … … … … 9
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9 5 解 决 我 国 农 村 养 老 的 方 式 选 择 及 立 法 的 价 值 取 向 … … … … … … 10
5.1 思 想 观 念 、 传 统 文 化 和 生 活 习 惯 对 老 人 养 老 载 体 选 择 的 影 响 … … 10 5.2 我 国 养 老 保 险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高 … … … … … … … … … … … … … … … 11 5.3 家 庭 服 务 业 不 甚 发 达 … … … … … … … … … … … … … … … … … … … … 11 5.4 家 庭 养 老 的 成 本 较 低 。 … … … … … … … … … … … … … … … … … … … 11
后 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参 考 文 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III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前 言
人总是要老的,这是一种客观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人老的直接 后果就是获得生存条件的各种能力逐渐丧失,那么,曾经为这个社 会做出过贡献的老人们在其获得生存的能力逐渐失去时,谁应该向 老人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呢?这就是养老问 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 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道德观念的下降等因素,都使得传统的家庭 养老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难想象,在新的世纪,农村养老问 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农村养老这个被我们回避了半个 世纪的课题,在人权制度逐渐完善、社会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 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回避理由。
1 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分析
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 这种以家庭作为最 基本的养老模式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深层次 研究将成为我们设计今天的农村养老制度的重要参考
依据。
1.1 家 庭 养 老 的 客 观 条 件 分 析
1.1.1 自 给 自 足 的 小 农 经 济 是 家 庭 养 老 的 前 提 条 件 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两千多年中,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社会。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一种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低下 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土地上而无其它谋生手段,封 闭的交往形式又使农民只能依靠自身积累经验而无其它获取知识的 途径。于是,对土地和耕作知识的拥有就成了社会继承与世代交替 的重要内容。土地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放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 价。同时,子承父业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 抚养成人,而且还从父祖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一定的产业和 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 制约,不敢有丝毫违抗。 父辈们靠土地生产生育,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赡 养老人,土地构成百姓们家庭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 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 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 孙 与 父 母 分 家 分 财 。《 唐 律 • 户 婚 律 》规 定 ,“ 诸 祖 父 母 ,父 母 在 ,而 子 孙 别 籍 异 财 者 ,徒 三 年 。”《 明 律 》规 定 ,“ 凡 祖 父 母 , 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 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1.1.2 非 货 币 经 济 是 家 庭 养 老 的 必 要 条 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 化 社 会 ,家 庭 赡 养 功 能 就 慢 慢 脱 离 家 庭 而 社 会 化 。”( 1 )米 特 罗 在 《欧洲家庭史》中进一步描述道:“农民经济是一种无货币经济, 以致于赡养老人只在家内是可行的,提供实物在超出一定距离时就 会是不可能的,因为这需要用现金支付并用此钱购买食物,而在前 工 业 时 代 ,在 农 业 地 区 中 ,这 两 个 都 是 不 存 在 的 。”( 2 )中 国 是 一 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极其落后,工业化程度很 低,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在这种非货 币的农业社会中,农民生产自己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的供给,否则 便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因年老而丧失生 产能力的时候,此刻要想获得生活资料,就必须依赖于家
庭其他成 员的生产。很显然,非货币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 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
1.2 家 庭 养 老 的 主 观 条 件 分 析
1.2.1 传 统 的 孝 道 思 想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内 在 动 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而且还受到建立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的赡养观念的制约。历史上, 我国的老年赡养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道思想在中国 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 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 ( 3) 所 以 儒 家 立 教 以 孝 为 起 点 , “ 孝 字 上 半 部 为 老 , 下 半 部 为 子 , 有 老 人 扶 子 之 义 。”( 4 )因 此 ,孝 的 道 德 观 最 初 是 调 解 长 者 与 小 辈 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是,到了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 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做为封建伦理纲常的 基础。封建统治者就是用孝束缚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孝的原则 为 :“ 父 之 所 尊 ,子 不 敢 不 承 ,父 之 所 异 ,子 不 敢 不 同 ” 。( 5 )封 建统治者重孝的目的是为了效忠,显然以孝治天下,本身就包含了 伦理和政治双重意义。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总是认 认真真地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 动力。 1.2. 2 享 受 天 伦 之 乐 的 本 能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精 神 动 力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上的需要。 老人害怕孤独,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于是在长辈与晚辈之间形 成一种强烈的群体感情,这就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形成 一种牢固的封建家庭关系,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具有强大的保护 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 庭生活,更脱离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而且家庭还有一定 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 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 分,在人伦规范所界定的范围内,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演好,而个人 的真实意见和感受则慎藏于角色、行为之后。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 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 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 1.2.3 政 府 的 强 力 推 行 是 中 国 农 村 家 庭 养 老 的 外 在 动 力 中国传统社会自实施君主专制制度以来, 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在极 少数人的手中。在“家天下”的政权模式下,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孝的本意 是顺从和“无违”,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就形成了“以孝移 忠”的思想观念。另外,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在传统社 会 ,老 年 人 是 知 识 和 智 慧 的 代 表 ,更 是 国 泰 民 安 和 国 运 长 久 的 象 征 。 乾隆三下江南,其间五六次都有百岁“人瑞”迎驾道旁,他认为是 “太和之气”,“用征寿世”的吉兆。显然,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 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只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政府的 公事了。因此,历朝历代的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 务进行推动。政府强力推行家庭养老的标志有三:第一,有负责相 关事务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或专司其职的官员;第二,有保障家 庭养老的制度和法规;第三,有维护家庭养老的思想观念和道德。 ( 6)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家 庭 养 老 是 通 过 民 政 部 门 主 管 , 县 级 机 构 直 管 , 吏 部 考 课 ,监 察 部 门 分 察 ,孝 文 化 灌 输 等 逐 渐 纳 入 政 府 行 为 范 畴 的 。 二、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步建 立和社会经济现代化以及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中国农村传统的家庭 养老开始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功能弱化。 1982 年 到 1990 年 两 次 普 查 之 间 , 家 庭 户 规 模 从 4.3 人 / 户 降 到 3.97 人 / 户 , 到 1995 年 中 国 1% 人 口 抽 样 调 查 结 果 , 平 均 家 庭 户 规 模 降 到 3.9 人 / 户 , 2000 年 第 五 次 人 口 普 查 平 均 家 庭 为 3.44 人 / 户 。 中 国 的 家 庭 结 构 也 转 变 为 以 核 心 家 庭 为 主 体 的 结 构 ,1990 年 核 心 家 庭 占 家 庭 总 数 的 67.31% ,其 中 父 母 与 未 婚 子 女 组 成 的 完 全 核 心 家 庭 占 57.81% ,比 1982 年 增 长 4.92 个 百 分 点 。家 庭 户 平 均 规 模 的 缩 小 和 完 全 核 心 家 庭 的 增 多 导 致 纯 老 年 户 不 断 增 加 。1990 年 四 普 时 城 乡 合 计 60 岁 及 以 上 老 年 人 生 活 在 单 身 户 和 一 代 户 中 所 占 比 例 为 25.6% 。 据 1992 年 中 国 老 龄 科 研 中 心 对 全 国 12 个 省 市 的 一 份 调 查 , 老 人 中 一 代 户 的 比 例 , 城 市 达 到 41% , 农 村 达 到 43% 。 ( 7 ) 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 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 子女多意味着老年人有较多的支持来源, 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 难。总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 弱化,
同时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 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二)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 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 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 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 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 三 )老 年 人 平 均 寿 命 延 长 、患 病 率 、伤 残 率 上 升 、自 理 能 力 下 降 。 随 着 农 村 生 活 水 平 的 不 断 提 高 ,老 年 人 的 寿 命 也 在 不 断 延 长 。同 时 ,随 着 年 龄 增 长( 特 别 是 超 过 75 岁 之 后 ),老 年 人 口 健 康 状 况 有 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 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 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各种挑战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和分化,这就 是子女养老和在家养老相分离的态势,而且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 和慰藉也不象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这是传统家庭养 老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的一种变革。导致这种变革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但以下两个因素在农村正在逐渐突出:第一,两代人的居住偏 好。喜欢分开过,是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时尚,也可以说是人的 现 代 性 的 一 种 表 现 。对 我 国 14 省 市 的 一 项 调 查 表 明 ,2/3 的 农 村 青 年 婚 后 一 二 年 都 要 建 立 自 己 的 小 家 庭 。( 8 )在 老 人 那 一 端 ,也 有 个 图清静、少麻烦的想法。第二,家庭人口外流或外迁因素。子女不 在身边,在外地学习或工作,条件不成熟,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 显然,作为家庭养老,无论是传统模式抑或现代模式,有二个基本 因素决定家庭养老的质量,一是子女的支持和关照程度,二是自身 的一些因素,如经济实力、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在农村,传统孝 道观念的淡薄和老人自身经济实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 下降,也决定了养老社会化在农村存在的空间正在形成。
2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方式分析
现 代 社 会 ,中 国 农 村 的 养 老 方 式 已 不 再 是 单 一 的 家 庭 养 老 ,而 是 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
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 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 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2.1 家 庭 养 老 。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 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 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 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有关 资料显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构成中,来自子女供给部分城 市 占 16 . 8% , 镇 占 21 . 0% , 县 ( 农 村 地 区 ) 占 38 . 1% 。 这 说 明 子 女供养在城镇老年人中占有一定地位, 而在农村中则占有重要地位。 ( 9)
2.2 集 体 养 老 。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 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 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 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 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 的普及化和规模化。笔者认为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 充形式而不可能象有些地方官员所言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
2.3 养 老 保 险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 农村养老 改 革 也 加 快 了 步 伐 。从 1991 年 开 始 ,根 据 国 务 院 的 决 定 ,民 政 部 开 始 有 计 划 有 组 织 地 组 织 农 村 社 会 化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的 试 点 。 到 1998 年 底 , 全 国 已 有 30 个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 的 2000 多 个 县 ( 市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区 )开 展 了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试 点 ,有 8200 多 万 农 民 参 加 了 养 老 保 险 。( 10 ) 应 该 说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从 无 到 有 并 初 具 规 模 ,已 取 得 了 很大的成绩。但以上数字对于 8 亿农民来说,社会化养老保险对大 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远。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 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 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
2.4 储 蓄 养 老
依 靠 平 时 的 积 蓄 用 来 防 老 ,在 农 村 仍 然 有 一 定 的 市 场 。据 笔 者 对 河 南 省 部 分 农 村 的 调 查 ,15% 的 农 民 对 养 儿 防 老 已 丧 失 信 心 ,他 们 认 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 用。但是,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 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
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基础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 务 。 中 国 农 民 人 口 多 , 占 全 国 12 亿 人 口 的 74% , 其 中 60 岁 以 上 的 老 人 7285 万 , 占 农 村 人 口 的 8.2% , 并 且 以 每 年 3% 的 速 度 递 增 。 农 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如何建立和完善,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 环 节 。我 国 “ 九 五 ” 计 划 和 2010 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指 出 :“ 农 村 养 老 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 险 ” 。2010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为 中 国 农 村 养 老 指 明 了 方 向 。特 别 是 指 明 了今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思路, 那么,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 在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已经成熟?能否替代家庭养老?”就成为每 一个理论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焦点。
3.1 货 币 经 济 的 发 展
非货币经济决定了交换只能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 从而使生 产者和消费者无法分离,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只有到了工业化的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代社会,社会化生产达到了极度发达的程度,生产单位由家庭变为 工厂,家庭成员各自都是独立的商品者,依靠参加社会化劳动而取 得工资收入,即以货币经济完全取代非货币经济,老人才能挣脱作 为生产单位的家庭的桎梏, 用货币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维持生存,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才算成熟。因此,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 转变的前提条件就是现代化的货币经济的存在。哈瑞斯说:“我们 正在用老年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办法取代工业化以前孩子照看老年父 母的制度。当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反哺关系的 遗 迹 也 将 消 失 ” 。 ( 11 ) 可 见 , 西 方 发 达 的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在 他 们 的 社会处于非货币经济即农业经济阶段时同样也是实行的家庭养老, 不可用其它方式取代。
3.2 农 村 的 社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的 形 成
养老的两个要素是物质保障和生活服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关 键是解决了养老的物质基础,但是对于一个人特别是对于一个没有 生活能力或者生活能力很低的老人来说,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这 就必须具备相配套的生活服务体系。生活服务的提供有三个来源, 第 一 ,老 人 自 我 服 务 ;第 二 ,家 庭 成 员 的 服 务 ;第 三 ,社 会 化 服 务 。 家庭养老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家庭成员不仅提供了充足物质资 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服务,而且亲人提供的服务又是最细致入 微和完美周到的。因此,不管将来社会养老保险多么发达,对于大 多数人而言,家庭养老都是
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老人自理能力 的降低和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就使得社会化生活服务成为影响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个关键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村的经 济发达程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程度是完全 成正比的。据《经济日报》记者王培楠报道,2001年初,广东 省东莞市率先覆盖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正式运 作。全市参保农民76万,16. 2万符合退休年龄的农村老人领 取了首笔养老保险金。这意味着,从2001年起,东莞所有20 岁至60岁的男性农民、20岁至55岁的女性农民,将全部进人 “社会养老保险的安全网”中。广东省东莞市之所以率先实施覆盖 全社会的农村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就 在 于 小 小 的 东 莞 2000 年 的 财政收入总额已达103. 56亿元,市、镇、村三级公有资产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达1168亿元,净资产652亿元;就在于每一个村的第三产业 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化生活服务水平已大大提高。
3.3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完 善
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晚,许多地方现在还处于 摸索阶段,国外没有现成的模式供使用,国内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依 据,操作的时候难免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不当的管理和不周到 的服务都会影响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 “受管理体制改革、 利 息 持 续 下 调 及 政 策 变 动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2000 年 中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 等方面的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 态 ” 。 ( 12 )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养老保险制度越完善、服务越到位,投 保者的热情就越高,保险基金也就越充足;反之,越没钱,服务就 越 无 法 提 高 ,投 保 者 越 没 有 热 情 ,保 险 基 金 就 越 不 充 足 ,周 而 复 始 , 形成恶性循环。
4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我国起步较晚,制度也不完善,再加上农 民素质、社会心理、东方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对保险制度 的 信 任 度 、非 货 币 经 济 等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与 城 市 职 工 养 老 保 险 相 比 , 状 况 很 不 如 意 。 尽 管 到 1998 年 底 , 全 国 已 有 30 个 省 ( 自 治 区 、 直 辖 市 )的 2000 多 个 县( 市 、区 )开 展 了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改 革 试 点 ,有 8200 多 万 农 民 参 加 了 养 老 保 险 。但 以 上 数 字 对 于 8 亿 农 民 来 说 ,社 会化养老保险对大部分农民来说还是离他们较
远。从目前农民缴费 的 情 况 看 ,人 均 缴 费 不 到 150 元 钱 ,根 据 他 们 的 缴 费 额 ,几 十 年 后 , 平均每人每月拿不到几元钱(相对于目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养老 保险金,根本达不到保险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随着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部分参与社 会保险并最终获得部分社会经济来源的条件已经产生:第一,除极 少数未脱贫的地区之外,中国农民已经过上了温饱生活,很多农民 已经在向小康生活水平迈进,具有了一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经济承受 能力。经济较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地区农民,开展养老保险的乡镇覆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盖 率 已 达 到 95% , 一 些 富 裕 的 年 迈 农 民 通 过 一 次 性 交 纳 几 千 元 养 老 基 金 , 已 开 始 按 月 50 元 、 60 元 不 等 数 额 领 取 养 老 保 险 金 ( 13 ) 。 第二,随着全国保险业务的发展,社会影响的扩大,计划生育政策 手段的强化等等,农民参加保险的观念不断增强。他们开始理解到 了参加社会保险对自身利益的保障作用,自觉性不断提高。上海市 早 在 1984 年 即 顺 应 农 民 需 要 而 推 出 了 《 农 村 养 老 保 险 暂 行 办 法 》 , 山 东 烟 台 从 1989 年 开 始 ,大 胆 地 进 行 农 村 社 会 保 险 体 制 的 改 革 ,取 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这种喜忧参半的现状是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完全一致的。我国的农 村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差距大,因而在养老问题上, 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有些地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全面覆盖,如东 莞、温州以及山东的一些地方,而有些贫困地区,连一般的保费还 无法收齐。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 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 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因此,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 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方式。
5 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及立法的价值取向
根据当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文化模式、社会化服 务状况以及养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家庭养老仍然是中国农村中 的主要养老方式,只不过这种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的家庭养老, 而是以家庭作为养老的载体辅助于多种养老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可以这样说,不管今后农村养老如何改革,家庭作为养老载体的地 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替代的。因此对于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 困难,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切不可以偏概全,随意放弃对家庭 养老的研究和规范,更不可武断地认为社会养老保险能够完全替代 家庭养老。之所以说家庭
作为养老载体的地位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 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
5.1 家 庭 养 老 的 成 本 较 低 。
同居一室,家庭成员更便于照顾老人,无需由专人脱离生产而专 职对老人进行看管,既不影响生产,又不影响养老,符合帕累托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率最优原则。
5.2 我 国 养 老 保 险 的 社 会 化 程 度 不 高 。
由于诸多的原因,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全面推广还需 要相当长的时间,在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家庭 养老这种古老的养老方式不能随便地减弱或放弃。
5.3 家 庭 服 务 业 不 甚 发 达
即 使 人 人 都 参 加 了 社 会 养 老 ,年 老 时 有 一 笔 可 观 的 收 入 ,但 由 于 农 村 家 庭 服 务 业 刚 刚 起 步 ,从 事 家 庭 服 务 的 人 员 十 分 有 限 ,因 而 , 如果没有家庭这个养老载体,老人们即使手中握着钱也仍然无法安 度晚年。
5.4 思 想 观 念 、 传 统 文 化 和 生 活 习 惯 对 老 人 养 老 载 体 选 择 的 影 响。
传统的“子孙满堂”观念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年老人随着年 龄的增加,对家庭的依赖性、对子孙理解的渴望会进一步强烈。在 这种情况下,即使拿到保险金的老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而与他 人 生 活 在 一 起 吗 ? 很 显 然 ,家 庭 永 远 都 是 最 理 想 的 养 老 载 体 。但 是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观念更新以及人口的流动对家庭养老造成了 强烈的冲击,单靠原有的道德、法律法规对家庭养老进行规范已不 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制度,必须将家庭养老放在重要的位 置 。 养 老 的 载 体 与 养 老 的 内 容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家 庭 愿 意 承 担 养 老 责 任,但没有物质上的支持,老年人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保障;或者 相反,老年人仅有资金上的保证,但无人对其进行照顾,其生活也 是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在巩固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前提下,必 须在农村强制推广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建立防患意识,在其年轻 力壮、创造力最强时,能有少部分的储蓄,以备年老、多病没有生 活能力时所用。 鉴于上述分析,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参照“九五”计划和 2010 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 中 对 农 村 养 老 的 基 本 精 神 ,我 国 农 村 养 老 立 法 的价值目标应该定位于: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 引 进 商 业 养 老 保 险 ,建 立 多 种 形 式 并 存 的 农 村 养 老 保 障 体 系 。 ( 14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对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 弘 扬 中 华 民 族 尊 老 、敬
老 、养 老 的 传 统 美 德 外 ,在 依 法 治 国 的 今 天 , 还要依靠完善法制。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 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 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种 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 制度的实施。考虑到中国农村的特殊性和养老保障的复杂性,笔者 认为,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 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 价值取向。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后 记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 发展,由于固有的道德体系的崩溃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构 建和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法律体系来规范农村养老已是大势所趋。 “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 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 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相信其研究对国家今后的农村立法 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最后,在这里向这两年来一直支持、指导和帮 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 1 )《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第 一 卷 ,第 1 0 8 页 ,人 民 出 版 社 ,1 972年版。 ( 2 ) 迈 克 尔 • 米 特 罗 著 《 欧 洲 家 庭 史 》 第 1 4 5 页 , 华 夏 出 版社。 ( 3) 岳 庆 平 著 《 中 国 的 家 与 国 》 第 9 1 页 , 吉 林 文 史 出 版 社 ( 4 )刘 英 著《 中 国 婚 姻 家 庭 研 究 》第 3 5 5 页 ,社 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 5) 张 德 强 著 《 嬗 变 中 的 婚 姻 家 庭 》 第 7 9 页 , 兰 州 大 学 出 版 社 。 ( 6 ) 参 见 姚 远《 政 府 在 家 庭 养 老 中 的 地 位 与 作 用 》载《 西 北 人 口 》 1999 年 第 2 期 ( 7 )中 国 老 龄 科 研 中 心《 中 国 老 年 供 养 体 系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华 龄 出 版 社 1994 年 版 , 第 86 页 。 ( 8 ) 参 见 姚 远 《 传 统 型 家 庭 养 老 面 临 危 机 》 , 载 《 视 点 》 1996 年 第 11 期 , 第 10 页 ( 9 ) 参 见 《 田 雪 原 文 集 》 , 中 国 经 济 出 版 社 , 1991 年 ( 10 ) 参 见 《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 ( 1998 年 ) ( 11 )马 文 • 哈 瑞 斯 著《 文 化 的 起 源 》第 1 7 8 页 ,华 夏 出 版 社。 ( 12 ) 王 延 中 《 不 应 终 止 农 村 社 会 养 老 保 险 》 载 《 中 国 经 济 时 报 》 2000 年 5 月 24 日 时 事 版 ( 13 ) 参 见 揭 新 华 《 国
内 外 农 村 社 会 保 险 的 比 较 研 究 》 载 《 上 饶 师 专 学 报 》 1997 年 第 2 期 ) ( 14 )参 见 杨 连 专 罗 军《 论 农 村 养 老 立 法 的 价 值 取 向 》,载《 人 大 建 设 》 2001 年 第 8 期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
致
谢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段 给自己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 文定稿,她们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 业论文,她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她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 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 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四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 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 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 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