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
山理工 行政1001 ---- 凌风 摘要: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团队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然而,
将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工作,未必就能实现团队创造力大于个体创造力之和的整体效果,反而可能出现“1+1
关键词: 团队 创造力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正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人才互相之间的团结协作,或者更准确地说,人才的竞争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团队的竞争。在一个团队中,要注意发挥全体队员的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与能动性,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结成坚强的团队,进而增强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一. 概念界定
1.团队的定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实现
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包括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跨功能型3种类型。一个成功的团队具有4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组织目标、全体成员的参与、开放而有效的交流、信任的建立,这也是影响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2.创造力的定义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心理学家认为创
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二. 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
1.队员间缺乏沟通,协同不力.
团队运作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在交流过程中,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上难免有分歧。如果因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执,就会给团队工作气氛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2. 团队没有明确目标,团队混乱失序
团队目标是组织总体目标体系中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目标要作弹性调整,进而团队目标也要调整,如果团队不能有效地作出适应性的安排,因滞后而导致目标与行为的冲突,就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返工、频繁的计划修改、大量的突发性事件,这会使团队成员疲惫不堪、倍受挫折,致使工作陷于被动。
3. 激励不足,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
很多团队是为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所以团队自身的稳定性就先天不足。另外,尽管充满挑战的目标、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独特的工作方式,使得团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充分理解和
认同团队的工作目标,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激励,感受不到因团队工作而获得成就感,取得成绩后也不能得到足够的物质回报,团队成员也必然会选择离开,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4. 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不足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几个盗贼在公车上“易拉罐中奖”行骗没有得手后,愤愤地说:“这招儿我们不专业啊!”的确,在这个专业分工明确的时代,必须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团队构成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专业分工,如果团队成员的素质与能力达不到要求,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5. 团队缺乏上级的有力支持
一个团队能否给组织创造价值,取决于组织的领导者对团队的期望、定位、授权和支持。如果不能与组织领导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目标达成共识并获取支持,争取到足够的资源和授权,则团队将如大海浮舟那样漫无目标、孤立无援,或如缚着锁链的舞者那样被束手束脚、难以发挥。
三.解决对策
1. 加强队员的沟通,建立信任
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这是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前提与基础。团队成员可利用平时团队工作的机会加强与彼此之间的沟通,将自己的想法、观点与其他队员交流
分享,以便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增强相互了解和信任。
2. 建立团队共同的目标
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个成员为达到团队目标而不断努力。
3.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
恰当的奖励既是对队员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员工做好以后工作的激励。合适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团队队员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对队员的培训与能力培养
团队队员由于受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在某一方面也许存在着不足,所以,对队员的能力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团队完成既定任务,增强团队创造力的必要保障。
5.争取上级的支持
团队各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上级的大力支持,因此团队队员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与上级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尤为重要,争取上级的支持是增强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综上,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团队工作的同时,还要找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使团队整体工作达到最优,不断增强团队整体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付贤超.试论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 J].经济师杂志, 2004;
(6): 163
[2] 王瀛.日、美企业管理思想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杂志, 2001; (6): 69
[3] 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87
[4]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组织行为学[M].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及其对策
山理工 行政1001 ---- 凌风 摘要: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团队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然而,
将几个人组合在一起工作,未必就能实现团队创造力大于个体创造力之和的整体效果,反而可能出现“1+1
关键词: 团队 创造力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正文: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不仅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人才互相之间的团结协作,或者更准确地说,人才的竞争是作为一个群体的团队的竞争。在一个团队中,要注意发挥全体队员的智慧,调动其积极性与能动性,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结成坚强的团队,进而增强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一. 概念界定
1.团队的定义 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是指一种实现
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包括问题解决型、自我管理型、跨功能型3种类型。一个成功的团队具有4个基本特征:明确的组织目标、全体成员的参与、开放而有效的交流、信任的建立,这也是影响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2.创造力的定义 关于创造力的定义,心理学家认为创
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二. 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
1.队员间缺乏沟通,协同不力.
团队运作需要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在交流过程中,由于角度不同,观点上难免有分歧。如果因缺乏足够的沟通技巧,而引发不必要的争执,就会给团队工作气氛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2. 团队没有明确目标,团队混乱失序
团队目标是组织总体目标体系中的一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组织目标要作弹性调整,进而团队目标也要调整,如果团队不能有效地作出适应性的安排,因滞后而导致目标与行为的冲突,就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返工、频繁的计划修改、大量的突发性事件,这会使团队成员疲惫不堪、倍受挫折,致使工作陷于被动。
3. 激励不足,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
很多团队是为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而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所以团队自身的稳定性就先天不足。另外,尽管充满挑战的目标、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独特的工作方式,使得团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如果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充分理解和
认同团队的工作目标,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激励,感受不到因团队工作而获得成就感,取得成绩后也不能得到足够的物质回报,团队成员也必然会选择离开,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4. 团队成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不足
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几个盗贼在公车上“易拉罐中奖”行骗没有得手后,愤愤地说:“这招儿我们不专业啊!”的确,在这个专业分工明确的时代,必须要相信专业的力量。团队构成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专业分工,如果团队成员的素质与能力达不到要求,势必会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创造力。
5. 团队缺乏上级的有力支持
一个团队能否给组织创造价值,取决于组织的领导者对团队的期望、定位、授权和支持。如果不能与组织领导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就目标达成共识并获取支持,争取到足够的资源和授权,则团队将如大海浮舟那样漫无目标、孤立无援,或如缚着锁链的舞者那样被束手束脚、难以发挥。
三.解决对策
1. 加强队员的沟通,建立信任
有效的沟通才能增进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这是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前提与基础。团队成员可利用平时团队工作的机会加强与彼此之间的沟通,将自己的想法、观点与其他队员交流
分享,以便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增强相互了解和信任。
2. 建立团队共同的目标
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个成员为达到团队目标而不断努力。
3.制定合适的奖惩措施
恰当的奖励既是对队员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员工做好以后工作的激励。合适的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团队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团队队员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对队员的培训与能力培养
团队队员由于受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限制,在某一方面也许存在着不足,所以,对队员的能力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团队完成既定任务,增强团队创造力的必要保障。
5.争取上级的支持
团队各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上级的大力支持,因此团队队员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与上级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尤为重要,争取上级的支持是增强团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综上,影响团队创造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参与团队工作的同时,还要找出适当的解决对策,使团队整体工作达到最优,不断增强团队整体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付贤超.试论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 J].经济师杂志, 2004;
(6): 163
[2] 王瀛.日、美企业管理思想比较研究[J].经济管理杂志, 2001; (6): 69
[3] 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187
[4]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组织行为学[M].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