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XX 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XX 2013年4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 目 名 称 :松原市XX 检测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松原市XX 车辆检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一三年四月
\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受松原市合力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本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详尽的现场踏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建设所在地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8)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61号文件《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
(10)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07号文件《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13)DB22/388—2004《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
(14)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保护部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原国家环保总局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环境保护部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3.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松原市XX 辆检测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1)给排水
本项目用水采用厂区内深井水,供水能力为120 m3/h以上,供水压力0.4 MPa以上。项目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用水量按每人30L/d计,用水量为0.3t/d(90t/a),可以满足企业用水需求。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约为0.24t/d(72t/a),生活废水排入厂区内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外运,用作农家肥。
(2)供电
本项目用电负荷主要为检测线上的各种检测设备,由宁江区供电网统一供给,能够满足项目用电需要。
(3)供热
本项目检测工作不需供热,办公室冬季供暖采用电采暖的方式。 8.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劳动定员为10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2人,各种检测技术人员8人,全年工作约300d ,每天一班,每班8h 。
现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故无原有污染及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1、地理位置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位于东经123°6′~126°22′,北纬43°59′~45°32′之1992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吉林省地级市,辖宁江区、扶余县、前郭县、240km ,南北宽172.4km ,全2.2万km2,人口273.9万人。松原市地势平坦,江北由东向西南
本项目位于XX 厂区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地质与地貌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和缓。主要由松嫩冲击平原、130~266m 之间。南部长岭一带地面
区内地势由东南微向西北倾斜,海拔高度131~136m ,相对高差小于5m 。区
3、地质概况
宁江区位于松辽坳陷月亮泡断陷盆地东侧,该盆地形成于侏罗纪末、白垩纪49.5~67.6m 。
由于本区域白垩系泥岩广泛发育,构成了隔水底板,其上又沉积了第四系松
层有:第四系冲击砂,砂砾层潜水,厚约7~8m ,埋藏深度l ~3m ,为孔隙水,单位涌水量10m 3/h·m ,上、中更新统砂,砂砾层做承压水,含水层厚20~30m ,埋深约3m ,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18~20m 3/h·m 。
工业集中区地层条件如下:
(1)耕土:黑灰色,稍湿,含植物根茎,层厚0.60-1.00m 。 (2)粉质粘土:黄色,稍湿,可塑状态,层厚0.50-0.80m 。
(3)细砂:黄褐色,稍湿,夹少量粉土,中密状态,层厚2.10-3.40m 。 (4)粉土:黄色,稍湿,稍密状态,层厚1.10-2.10m 。
(5)细砂:黄褐色,上部稍湿,下都饱和,中密状态,层厚0.90-5.80m 。 (6该层未穿透,最大控制深度为1.30m 。
4、水文
松原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育呈树枝状的河网,支流众多,泡沼密布。 松花江源于长白山天池,是吉林省第一大江。从松原市东南边缘入境,向西而北折,横穿市东北部,流经松原市区,境内流长188km ,流经扶余、前郭两县和宁江区的13个乡镇,流域面积2227.28km 2,最高水位134.96m ,最低水位99.15m 最大流量6750m 3/s,最小流量63.6m 3/s,平均流量为476m 3/s。枯水期一般出现在2月份,汛期一般出现在8月份。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从市西北部入境,东流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注入松花江,境内流长61.7km ,流经前郭县3个乡镇,区间流域面积1800km 2。最高水位133.39m ,最低水位121.92m ,最大流量8810m 3/s,最小流量109m 3/s。
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后,沿松原市东北流注入黑龙江。境内流长120km ,流经扶余县、宁江区的16个乡镇,流域面积2903.33km 2,最高水位127.90m ,最低水位92.37m ,最大流量14600m 3/s,最小流量99m 3/s。
松原境内有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湖区面积400km 2,蓄水7亿m 3。查干湖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155、气候
该区域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出现频率为12.7%,西南南风为次主导风向,12.4%,再次风向为南风,年出现频率为8%。东北东及东南风的出现2.1%。采暖期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2.9%,次主导风向西9.6%;非采暖期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4.4%,次主12.6%。年静风频率为l1.2%,采暖期静风频率为,非采暖期静风频率为l0.1%。全年以秋季静风频率最高为18.5%,春季最6%。
松原市年平均风速2.98m/s,各月平均风速以四月为最大,平均风速3.95m/s,月份风速最小2.27m/s,平均风速日变化规律为清晨日出后风速逐渐增大,至下 社会环境概况: 1. 松原市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南部,是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2.2万km 2。全市下辖四县一区,即扶余、前郭、长岭、乾安—科尔沁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被世界黄金玉米带所覆盖,一区四县
松原市是吉林省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的主要产地。位居全国第八大油田
江直通俄罗斯伯力港,沿嫩江西行可达齐齐哈尔,直通边境口岸。
松原市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市共有30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占很大比重。松原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景致独特,别具一格,滔滔松花江、茫茫查干湖、堪称华夏一绝的乾安泥林、鲜花盛开的千里草原、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历史文化都给这古老的松原大地以独特的魅力,使之成为北国新兴的旅游胜地。松原市是流域内的第三大工业城市,1992年设立,是以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市辖四县一区总面积22034km 2,其中耕地面积1100万亩,人口275.7万人,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粮食产量452.1万吨。松原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扶余市和前郭县大部分组成,目前城区面积24.4km 2,总人口25万人,共10个街道办事处。
11
1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本项目排污特点及区域环境要求,结合松原市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以下环境保护目标:
1、控制本项目生活废水中各污染物产生浓度与产生量,节约用水,保护评价区域内地表水环境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2、控制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非甲烷总烃)的排放量,使其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制要求,保护评价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
3、控制本项目产生噪声设备的噪声强度,加强出入车辆的交通管理,使厂界噪声满足GB12342-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Ⅰ类区标准要求。
4、对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做好固体废物的临时贮存工作,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13
15
16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
17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利用松原市合力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原有厂区,地面硬化完毕,检测车间及办公区外购彩钢瓦结构,且办公区已建成,故不再进行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项目在机动车检测过程中会排放一定量的尾气,经工程分析可知尾气的主要成分为HC 、颗粒物、CO 、NO 2等有害物质,其排放量分别为HC :0.22kg/d(66kg/a)、颗粒物:0.15kg/d(44kg/a)、CO :0.69kg/d(207kg/a)、NO 2:1.2kg/d(345kg/a)。
本项目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如下几个特点: a 、 车辆在检测中心内活动,尾气呈面源污染形势;
b 、汽车排气筒高度较低,检测车间为半封闭状态,通风性良好,尾气扩散范围大,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小;
c 、 车辆为非连续行驶状态,污染物排放时间及排放量相对较少。
据上述分析可知,本项目产生的机动车尾气中各污染物量均较少,检测场所的通风性较好,故本项目的建设对所在地区的空气环境影响甚微。
2、声环境影响评价 (1)噪声源
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为车笛检测过程,噪声值在55-75dB (A )之间,检测中心仅在昼间提供相关检测服务,经距离和障碍物等衰减作用后,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Ⅰ类标准要求。不会对厂区周围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基本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3、地表水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24t/d(72t/a),经类比,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分别为COD :250mg/l,BOD 5:160mg/l,SS :200mg/l,
18
相应的产生量为COD :0.018t/a,BOD 5:0.012t/a,SS :0.014t/a。由于本项目的废水产生量及各项污染物的产生量均较少,且排入企业厂区自建防渗旱厕,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故对企业所在地区的地表水环境影响甚微。
4、固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kg/d(3t/a),在厂区内定点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送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因此均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外环境影响不大。
19
20
绿化在防止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具有较好的调温调湿、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等功能,特别是对机动车尾气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因此必须搞好厂区及厂界周围环境的绿化。设计中将在厂房的周围及道路两旁等凡能绿化的地带均尽量种植以乔木、灌木、草坪相协调的品种。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①厂区内的绿化主要集中在厂区内,为了加强厂区内绿化工作,本报告提出在厂界种植高大乔木如杨树,内侧种植常绿树种如松树。
②在工程设计时,应留出足够的绿化资金,才能保证上述绿化措施的实施。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三效益分析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机动车检测线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未有涉及,故本项目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本项目拟通过各项有效的环保治理措施均可以使“三废”和噪声达标排放,并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削减,该项目对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人居环境影响不大,不会改变原有环境功能和类别,其影响可在环境标准允许和公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污染物达标性分析
根据对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可知,本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经过处理后均可实现达标排放,在治理措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环境相容性分析
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对SO 2、NO 2及TSP 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本项目产生的废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本环评建议生活废水排入企业在厂区内自建的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对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设备噪声在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未改变现有Ⅰ类区功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5、厂址环境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本项目位于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八家子村。拟建场地东侧为空地,西侧隔道为居民,南侧为空地,北侧为松原市宁江区新城加油站。虽然本项目西侧隔道存在居民,但该区域不是以居住为主的功能区,且本项目污染物产生量较少,对所在地区的环境影响甚微,故厂址环境不敏感。
6、厂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总平面布置原则为:物流畅通、功能分区合理,不相互干扰。在厂区平面布置中,能够结合厂区现状及工艺流程要求,并充分考虑了交通运输、生产流程、环境保护等因素,平面布局较为合理。
7、公众参与的认同性分析
通过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本项目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公众对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关切,希望该项目建设应切实落实环保治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噪声、固废物的控制,并加强对声环境和环境空气的监测,使本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降到最小。
8、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所采取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可以做到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从产业政策、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建址条件等角度考虑,本项目厂址选择合理可行。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厂址的现场踏查、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及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得出如下结论: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XX 。项目总投资 100万元,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2条,年检测各类机动车辆约2.5万辆。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①地表水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Ⅳ类标准限值要求,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
②环境空气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各监测点监测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区域空气质量良好。
② 环境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Ⅰ类区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在本项目边界四周1m 处布设的4个监测点中,昼间环境噪声级范围在51.4-61.5dB(A)之间;夜间环境噪声级范围在40.4-54.1dB(A)之间,除厂界西临XX 一侧过往车辆较多导致厂界噪声超标外,其余三侧昼间及夜间监测结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Ⅰ类区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3、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①地表水
本项目的废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2t/a,建议企业将该生活废水排入厂区内防渗旱厕,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由于污水产生量较少,水质较为简单本项目废水对该地区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②环境空气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包括HC 、颗粒物、NO 2、CO 等,由于产生量较少,且检测车间的通风性良好,故本项目产生的机动车尾气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③声环境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检测过程等,声压级为55—75dB(A),采取降噪、减噪措施后,对操作人员及外环境影响不大。
④固废物
本项目产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故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外环境影响不大。
4、总量控制结论
本项目冬季采用电加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且职工均来自于本地,故可以不申请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5、选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建址条件良好;在保证各项环保措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选址合理可行。
6、结论
松原市XX 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对加快当地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总体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本项目选址合理可行。
该项目在全面实施环保治理措施后,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从总体上来看,本项目建成后,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建设可行。
松原市XX 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XX 2013年4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 目 名 称 :松原市XX 检测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 松原市XX 车辆检测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一三年四月
\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受松原市合力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承担了本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单位在详尽的现场踏查和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建设所在地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评价,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8)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61号文件《关于贯彻实施的通知》;
(10)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1999]107号文件《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1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1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13)DB22/388—2004《吉林省地表水功能区》;
(14)环境保护部HJ2.1—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环境保护部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原国家环保总局HJ/T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环境保护部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3. 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松原市XX 辆检测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
(1)给排水
本项目用水采用厂区内深井水,供水能力为120 m3/h以上,供水压力0.4 MPa以上。项目用水主要为生活用水,用水量按每人30L/d计,用水量为0.3t/d(90t/a),可以满足企业用水需求。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按用水量的80%计,约为0.24t/d(72t/a),生活废水排入厂区内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外运,用作农家肥。
(2)供电
本项目用电负荷主要为检测线上的各种检测设备,由宁江区供电网统一供给,能够满足项目用电需要。
(3)供热
本项目检测工作不需供热,办公室冬季供暖采用电采暖的方式。 8.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项目劳动定员为10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2人,各种检测技术人员8人,全年工作约300d ,每天一班,每班8h 。
现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新建项目,故无原有污染及环境问题。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1、地理位置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位于东经123°6′~126°22′,北纬43°59′~45°32′之1992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吉林省地级市,辖宁江区、扶余县、前郭县、240km ,南北宽172.4km ,全2.2万km2,人口273.9万人。松原市地势平坦,江北由东向西南
本项目位于XX 厂区地理位置详见附图1。 2、地质与地貌
松原市地处松嫩平原南部,地势平坦开阔,起伏和缓。主要由松嫩冲击平原、130~266m 之间。南部长岭一带地面
区内地势由东南微向西北倾斜,海拔高度131~136m ,相对高差小于5m 。区
3、地质概况
宁江区位于松辽坳陷月亮泡断陷盆地东侧,该盆地形成于侏罗纪末、白垩纪49.5~67.6m 。
由于本区域白垩系泥岩广泛发育,构成了隔水底板,其上又沉积了第四系松
层有:第四系冲击砂,砂砾层潜水,厚约7~8m ,埋藏深度l ~3m ,为孔隙水,单位涌水量10m 3/h·m ,上、中更新统砂,砂砾层做承压水,含水层厚20~30m ,埋深约3m ,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18~20m 3/h·m 。
工业集中区地层条件如下:
(1)耕土:黑灰色,稍湿,含植物根茎,层厚0.60-1.00m 。 (2)粉质粘土:黄色,稍湿,可塑状态,层厚0.50-0.80m 。
(3)细砂:黄褐色,稍湿,夹少量粉土,中密状态,层厚2.10-3.40m 。 (4)粉土:黄色,稍湿,稍密状态,层厚1.10-2.10m 。
(5)细砂:黄褐色,上部稍湿,下都饱和,中密状态,层厚0.90-5.80m 。 (6该层未穿透,最大控制深度为1.30m 。
4、水文
松原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育呈树枝状的河网,支流众多,泡沼密布。 松花江源于长白山天池,是吉林省第一大江。从松原市东南边缘入境,向西而北折,横穿市东北部,流经松原市区,境内流长188km ,流经扶余、前郭两县和宁江区的13个乡镇,流域面积2227.28km 2,最高水位134.96m ,最低水位99.15m 最大流量6750m 3/s,最小流量63.6m 3/s,平均流量为476m 3/s。枯水期一般出现在2月份,汛期一般出现在8月份。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从市西北部入境,东流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注入松花江,境内流长61.7km ,流经前郭县3个乡镇,区间流域面积1800km 2。最高水位133.39m ,最低水位121.92m ,最大流量8810m 3/s,最小流量109m 3/s。
松花江与嫩江汇合后,沿松原市东北流注入黑龙江。境内流长120km ,流经扶余县、宁江区的16个乡镇,流域面积2903.33km 2,最高水位127.90m ,最低水位92.37m ,最大流量14600m 3/s,最小流量99m 3/s。
松原境内有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湖区面积400km 2,蓄水7亿m 3。查干湖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鱼类155、气候
该区域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出现频率为12.7%,西南南风为次主导风向,12.4%,再次风向为南风,年出现频率为8%。东北东及东南风的出现2.1%。采暖期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2.9%,次主导风向西9.6%;非采暖期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出现频率为14.4%,次主12.6%。年静风频率为l1.2%,采暖期静风频率为,非采暖期静风频率为l0.1%。全年以秋季静风频率最高为18.5%,春季最6%。
松原市年平均风速2.98m/s,各月平均风速以四月为最大,平均风速3.95m/s,月份风速最小2.27m/s,平均风速日变化规律为清晨日出后风速逐渐增大,至下 社会环境概况: 1. 松原市
松原市位于吉林省中西部,松嫩平原南部,是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区2.2万km 2。全市下辖四县一区,即扶余、前郭、长岭、乾安—科尔沁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被世界黄金玉米带所覆盖,一区四县
松原市是吉林省石油、天然气、油母页岩的主要产地。位居全国第八大油田
江直通俄罗斯伯力港,沿嫩江西行可达齐齐哈尔,直通边境口岸。
松原市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市共有30个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占很大比重。松原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环境景致独特,别具一格,滔滔松花江、茫茫查干湖、堪称华夏一绝的乾安泥林、鲜花盛开的千里草原、浓郁的民俗风情、悠久历史文化都给这古老的松原大地以独特的魅力,使之成为北国新兴的旅游胜地。松原市是流域内的第三大工业城市,1992年设立,是以石油化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市辖四县一区总面积22034km 2,其中耕地面积1100万亩,人口275.7万人,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178亿元,粮食产量452.1万吨。松原市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扶余市和前郭县大部分组成,目前城区面积24.4km 2,总人口25万人,共10个街道办事处。
11
1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本项目排污特点及区域环境要求,结合松原市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以下环境保护目标:
1、控制本项目生活废水中各污染物产生浓度与产生量,节约用水,保护评价区域内地表水环境使用功能不受影响。
2、控制本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非甲烷总烃)的排放量,使其满足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制要求,保护评价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符合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要求。
3、控制本项目产生噪声设备的噪声强度,加强出入车辆的交通管理,使厂界噪声满足GB12342-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Ⅰ类区标准要求。
4、对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要进行妥善处理/处置,做好固体废物的临时贮存工作,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13
15
16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
17
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该项目利用松原市合力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原有厂区,地面硬化完毕,检测车间及办公区外购彩钢瓦结构,且办公区已建成,故不再进行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本项目在机动车检测过程中会排放一定量的尾气,经工程分析可知尾气的主要成分为HC 、颗粒物、CO 、NO 2等有害物质,其排放量分别为HC :0.22kg/d(66kg/a)、颗粒物:0.15kg/d(44kg/a)、CO :0.69kg/d(207kg/a)、NO 2:1.2kg/d(345kg/a)。
本项目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如下几个特点: a 、 车辆在检测中心内活动,尾气呈面源污染形势;
b 、汽车排气筒高度较低,检测车间为半封闭状态,通风性良好,尾气扩散范围大,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小;
c 、 车辆为非连续行驶状态,污染物排放时间及排放量相对较少。
据上述分析可知,本项目产生的机动车尾气中各污染物量均较少,检测场所的通风性较好,故本项目的建设对所在地区的空气环境影响甚微。
2、声环境影响评价 (1)噪声源
本项目的噪声源主要为车笛检测过程,噪声值在55-75dB (A )之间,检测中心仅在昼间提供相关检测服务,经距离和障碍物等衰减作用后,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Ⅰ类标准要求。不会对厂区周围环境造成太大的影响,基本不会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3、地表水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24t/d(72t/a),经类比,主要污染物及其浓度分别为COD :250mg/l,BOD 5:160mg/l,SS :200mg/l,
18
相应的产生量为COD :0.018t/a,BOD 5:0.012t/a,SS :0.014t/a。由于本项目的废水产生量及各项污染物的产生量均较少,且排入企业厂区自建防渗旱厕,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故对企业所在地区的地表水环境影响甚微。
4、固废物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kg/d(3t/a),在厂区内定点收集后,定期由环卫部门清运送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因此均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外环境影响不大。
19
20
绿化在防止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它具有较好的调温调湿、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等功能,特别是对机动车尾气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因此必须搞好厂区及厂界周围环境的绿化。设计中将在厂房的周围及道路两旁等凡能绿化的地带均尽量种植以乔木、灌木、草坪相协调的品种。本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①厂区内的绿化主要集中在厂区内,为了加强厂区内绿化工作,本报告提出在厂界种植高大乔木如杨树,内侧种植常绿树种如松树。
②在工程设计时,应留出足够的绿化资金,才能保证上述绿化措施的实施。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三效益分析
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选址的合理性分析
1、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分析
本项目为机动车检测线建设项目,在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年本)》未有涉及,故本项目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本项目拟通过各项有效的环保治理措施均可以使“三废”和噪声达标排放,并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明显削减,该项目对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人居环境影响不大,不会改变原有环境功能和类别,其影响可在环境标准允许和公众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污染物达标性分析
根据对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可知,本项目所产生的污染物经过处理后均可实现达标排放,在治理措施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4、环境相容性分析
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对SO 2、NO 2及TSP 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本项目产生的废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本环评建议生活废水排入企业在厂区内自建的防渗旱厕,定期清掏,对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设备噪声在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未改变现有Ⅰ类区功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5、厂址环境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本项目位于松原市宁江区新城乡八家子村。拟建场地东侧为空地,西侧隔道为居民,南侧为空地,北侧为松原市宁江区新城加油站。虽然本项目西侧隔道存在居民,但该区域不是以居住为主的功能区,且本项目污染物产生量较少,对所在地区的环境影响甚微,故厂址环境不敏感。
6、厂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析
总平面布置原则为:物流畅通、功能分区合理,不相互干扰。在厂区平面布置中,能够结合厂区现状及工艺流程要求,并充分考虑了交通运输、生产流程、环境保护等因素,平面布局较为合理。
7、公众参与的认同性分析
通过本次公众参与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对本项目建设持肯定的态度,公众对项目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表示关切,希望该项目建设应切实落实环保治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噪声、固废物的控制,并加强对声环境和环境空气的监测,使本项目对周围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降到最小。
8、结论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所采取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可以做到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因此,从产业政策、环境影响可接受性、建址条件等角度考虑,本项目厂址选择合理可行。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项目所在厂址的现场踏查、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及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得出如下结论: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XX 。项目总投资 100万元,新建机动车尾气检测线2条,年检测各类机动车辆约2.5万辆。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 ①地表水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Ⅳ类标准限值要求,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好。
②环境空气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各监测点监测值均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区域空气质量良好。
② 环境
根据监测数据可知,《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Ⅰ类区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在本项目边界四周1m 处布设的4个监测点中,昼间环境噪声级范围在51.4-61.5dB(A)之间;夜间环境噪声级范围在40.4-54.1dB(A)之间,除厂界西临XX 一侧过往车辆较多导致厂界噪声超标外,其余三侧昼间及夜间监测结果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Ⅰ类区标准要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3、影响预测评价结论 ①地表水
本项目的废水全部为生活污水,产生量为72t/a,建议企业将该生活废水排入厂区内防渗旱厕,定期清掏用作农家肥。由于污水产生量较少,水质较为简单本项目废水对该地区地表水环境影响较小。
②环境空气
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机动车尾气,主要污染物包括HC 、颗粒物、NO 2、CO 等,由于产生量较少,且检测车间的通风性良好,故本项目产生的机动车尾气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③声环境
本项目噪声源主要为机动车尾气检测过程等,声压级为55—75dB(A),采取降噪、减噪措施后,对操作人员及外环境影响不大。
④固废物
本项目产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故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外环境影响不大。
4、总量控制结论
本项目冬季采用电加热;产生的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且职工均来自于本地,故可以不申请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5、选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建址条件良好;在保证各项环保措施正常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本项目选址合理可行。
6、结论
松原市XX 有限公司机动车尾气检测项目,充分利用当地丰富资源,对加快当地交通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总体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本项目选址合理可行。
该项目在全面实施环保治理措施后,并且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废水、废渣、废气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从总体上来看,本项目建成后,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项目建设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