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_可以这样传递_最后一头战象_教学实录及解析_何捷

阅读教学

师:请将这两句话连起来,借助预习,大致复述这个故事。

生:1943年,战象和士兵一起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最后,只有嘎羧幸免于难。嘎羧和村民们在寨子里一起生活了26年,最后没有到象群的墓地,而是到了镌刻着百象冢石碑的打洛江畔,和战友们一起长眠。

解析:此环节教学任务有三。其一,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抽选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检查。其二,借助抽检的生字词,做好与课题的关联,意在让儿童关注本课故事中两个关键词“战象”与“最后”。其实,全文的教学,都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此环节也有总起的作用,和之后的教学相呼应。其三,借助教师听写的句子,串联后概括复述故事,起到降低难度,方便学生参与的作用。在课堂之始,让儿童感觉学习的轻松和

分?

生:(读)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战象?谁为我们读读课文相关部

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大象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在特殊的年代,还帮助人们作战,于是有了战象。那么,本课中的战象嘎羧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还要在文中找。

生:(读)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

何捷

—情感,可以这样传递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及解析

2015.7-8

19

是简单的喜爱吗?

生:不会啦,应该是珍惜。生:应该是守护。

生:就是一个爱字,比喜爱更爱。

师:是啊,可见,情感就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正所谓情动辞发。作者将浓烈的情感蕴藏在看似不起眼的语言中,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咀嚼出滋味。下面各自再读一读这段话,要特别关注饱含情感的几

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地轻吼着,象蹄急到波农丁,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生读片段)

师:还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嘎羧)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生读片段)

师:发现了吗?二十六年的时光,作者只用简单的一句概括:“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二十六年后的两天,作者却用了这样细致的描写,前后反差这么大。请思考,作者沈石溪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为了突出这两天。

生:其实是为了突出象鞍。生:这是一种详略处理,突出象鞍。

师:巨大反差中突出的象鞍,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回到二十六年前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到打洛江边,透过滚滚浓烟,看看浴血搏杀的歼敌战场吧。

(课件出示)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

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

生:象鞍就是战争的代表,寄托着嘎羧对战争的回忆。

生:象鞍也是村民们记忆中战争的象征,看到象鞍,就想到当年战斗的画面。

师:可见,象鞍引发的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情感,是对抗日战争的追忆,对战友的哀思啊!原来情感可以寄托在实物之中。

(板书:以实物寄情)

3.以言行寄情。

师:嘎羧终于要上路了,让我们再来看看饱含深情的这一幕吧。

(课件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

阅读教学

处。

(师板书:以文字寄情)

2.以实物寄情。

师:转眼间,26年过去了。在嘎羧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看这一天的故事。

(课件出示)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

20

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师:请看课件中提示的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剩下部分,注重体

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教学

2.画出沈石溪笔下嘎羧最后的

举动。例如:最后的吼声,最后的归宿……

1.默读这段话,特别关注沈石

溪对人们行为的描写。

3.假如你和波农丁一起亲历了

这些“最后的现场”,心里会怎么想?

(生根据要求自学剩余部分)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嘎羧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起亲临最后的现场吧。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最后的依恋:天亮时,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最后的吼声:许久,嘎羧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最后的归宿:太阳升到了槟榔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最后的凝望: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请说出来吧。

生:我感到悲伤。

生:我非常舍不得嘎羧离开我们。

生:我很敬佩嘎羧的精神,它对战友很忠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生:我觉得嘎羧是一头很善良的大象。

2.找一个让你体会最深的词

语,尝试做批注,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生默读,自学)

生:我从“泣不成声”这个词语中读出了村民的悲痛。

生:我从“走了三圈”中感觉到嘎羧的不舍。

生:我从“送到嘎羧嘴边”感觉到村民对嘎羧的爱很深,否则不会这样做。

生:“唏嘘”这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村民对嘎羧的依依不舍。

师:看来,情感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之中,这些普通的话语之间啊。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深情朗读课文片段。

(板书:以言行寄情)

解析:本环节教学是本案教学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教师解析出作者沈石溪三种表述情感的方法。属于以文字寄情的,引导儿童关注文字,品味文字;以实物寄情的,引导儿童抓住实物线索,联通前后文,统筹思考,全方位感受;以言行寄情的,引导儿童触发感受,自由表达,仔细批阅,阐述心声。阅读要指向写作。阅读之后,儿童要能从中学到“怎么写”的本领,阅读教学才算是完成其应有的任务。

生活。

(课件出示)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

师:它走了,但留给我们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它叫———

生:嘎羧。

师:带着你的思念,存着你的情感,下课!

解析:本环节教学意在升华情感,让儿童在“最后的现场”与“最初的回忆”两端穿梭,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让儿童再次从读中感受作者寄托在文字中的情思,同时也生成自己内心更为强烈、独特的情感。

(作者地址: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2015.7-8

1.前往“最后的现场”。

师:本篇课文很长,剩余的部分请大家自学。老师提出三条自学的要求。

(课件出示)

21

阅读教学

师:请将这两句话连起来,借助预习,大致复述这个故事。

生:1943年,战象和士兵一起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最后,只有嘎羧幸免于难。嘎羧和村民们在寨子里一起生活了26年,最后没有到象群的墓地,而是到了镌刻着百象冢石碑的打洛江畔,和战友们一起长眠。

解析:此环节教学任务有三。其一,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抽选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检查。其二,借助抽检的生字词,做好与课题的关联,意在让儿童关注本课故事中两个关键词“战象”与“最后”。其实,全文的教学,都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此环节也有总起的作用,和之后的教学相呼应。其三,借助教师听写的句子,串联后概括复述故事,起到降低难度,方便学生参与的作用。在课堂之始,让儿童感觉学习的轻松和

分?

生:(读)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战象?谁为我们读读课文相关部

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大象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在特殊的年代,还帮助人们作战,于是有了战象。那么,本课中的战象嘎羧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还要在文中找。

生:(读)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

何捷

—情感,可以这样传递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实录及解析

2015.7-8

19

是简单的喜爱吗?

生:不会啦,应该是珍惜。生:应该是守护。

生:就是一个爱字,比喜爱更爱。

师:是啊,可见,情感就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正所谓情动辞发。作者将浓烈的情感蕴藏在看似不起眼的语言中,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咀嚼出滋味。下面各自再读一读这段话,要特别关注饱含情感的几

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地轻吼着,象蹄急到波农丁,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生读片段)

师:还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嘎羧)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生读片段)

师:发现了吗?二十六年的时光,作者只用简单的一句概括:“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二十六年后的两天,作者却用了这样细致的描写,前后反差这么大。请思考,作者沈石溪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为了突出这两天。

生:其实是为了突出象鞍。生:这是一种详略处理,突出象鞍。

师:巨大反差中突出的象鞍,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回到二十六年前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到打洛江边,透过滚滚浓烟,看看浴血搏杀的歼敌战场吧。

(课件出示)

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

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

生:象鞍就是战争的代表,寄托着嘎羧对战争的回忆。

生:象鞍也是村民们记忆中战争的象征,看到象鞍,就想到当年战斗的画面。

师:可见,象鞍引发的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情感,是对抗日战争的追忆,对战友的哀思啊!原来情感可以寄托在实物之中。

(板书:以实物寄情)

3.以言行寄情。

师:嘎羧终于要上路了,让我们再来看看饱含深情的这一幕吧。

(课件出示)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

阅读教学

处。

(师板书:以文字寄情)

2.以实物寄情。

师:转眼间,26年过去了。在嘎羧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看这一天的故事。

(课件出示)

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

20

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师:请看课件中提示的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剩下部分,注重体

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教学

2.画出沈石溪笔下嘎羧最后的

举动。例如:最后的吼声,最后的归宿……

1.默读这段话,特别关注沈石

溪对人们行为的描写。

3.假如你和波农丁一起亲历了

这些“最后的现场”,心里会怎么想?

(生根据要求自学剩余部分)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嘎羧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起亲临最后的现场吧。一起读一读。

(课件出示)

最后的依恋:天亮时,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

最后的吼声:许久,嘎羧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最后的归宿:太阳升到了槟榔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最后的凝望: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请说出来吧。

生:我感到悲伤。

生:我非常舍不得嘎羧离开我们。

生:我很敬佩嘎羧的精神,它对战友很忠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生:我觉得嘎羧是一头很善良的大象。

2.找一个让你体会最深的词

语,尝试做批注,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

(生默读,自学)

生:我从“泣不成声”这个词语中读出了村民的悲痛。

生:我从“走了三圈”中感觉到嘎羧的不舍。

生:我从“送到嘎羧嘴边”感觉到村民对嘎羧的爱很深,否则不会这样做。

生:“唏嘘”这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村民对嘎羧的依依不舍。

师:看来,情感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之中,这些普通的话语之间啊。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深情朗读课文片段。

(板书:以言行寄情)

解析:本环节教学是本案教学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教师解析出作者沈石溪三种表述情感的方法。属于以文字寄情的,引导儿童关注文字,品味文字;以实物寄情的,引导儿童抓住实物线索,联通前后文,统筹思考,全方位感受;以言行寄情的,引导儿童触发感受,自由表达,仔细批阅,阐述心声。阅读要指向写作。阅读之后,儿童要能从中学到“怎么写”的本领,阅读教学才算是完成其应有的任务。

生活。

(课件出示)

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

师:它走了,但留给我们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它叫———

生:嘎羧。

师:带着你的思念,存着你的情感,下课!

解析:本环节教学意在升华情感,让儿童在“最后的现场”与“最初的回忆”两端穿梭,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让儿童再次从读中感受作者寄托在文字中的情思,同时也生成自己内心更为强烈、独特的情感。

(作者地址: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2015.7-8

1.前往“最后的现场”。

师:本篇课文很长,剩余的部分请大家自学。老师提出三条自学的要求。

(课件出示)

21


相关文章

  • 三个儿子评课稿
  • 感谢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我有幸观看了这位老师的<三个儿子>的教学实录,让我感受颇深,现将拙见整理概述如下: 一.教师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情感体验伴随着学习 ...查看


  • [一个苹果]教学实录
  • (课前播放<上甘岭>影视资料)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段)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刚才的画面所吸引了,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这场战争,去看看它背后的动人故事. 师:上课 一 ...查看


  • 信客课堂实录
  • 全国一等奖<信客>课堂实录 作者文集:会员类型:初二教案加入时间:2010年2月8日18:18 201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201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典 第七届" ...查看


  • 2015年中学美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15年中学美术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三)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 ...查看


  • 浓浓故国情[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丰丽_
  • 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高段 浓浓的故国情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红星小学 丰丽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围绕着这个专题 ...查看


  • 散步教学实录4
  • 七年级语文(上)<散步>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 ...查看


  • 行路难于映潮课堂实录
  • 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 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 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 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 ...查看


  • 卡罗纳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研公开课
  • <卡罗纳>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检测学习 1.同学们,是谁给了我们生命,又是谁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给了我们?(妈妈)是啊,我们都有妈妈 ,都在享受着浓浓的母爱.可是,有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却永远地失去了自己亲爱的 ...查看


  • 公开课[雷雨]教学实录
  • 师: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复习一下一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比尾巴>.老师问,同学们一起回答.看还记不记得. 师:谁的尾巴长? 生:猴子的尾巴长 师:谁的尾巴短? 生:兔子的尾巴短 师:谁的尾巴最好看? 生:孔雀的尾巴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