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旅游“黄金周”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独特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旅游“黄金周”制度的有利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旅游产业、旅游者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旅游“黄金周”的问题。
关键词:黄金周;旅游;问题及对策
一、旅游“黄金周”的由来与发展
1999 年9 月18 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和国民需要,增加我国公众法定休假日,将原来的每年7 天调整至10天,即每年元旦法定休假一天,加上二天周末假期共三天为小长假;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法定休假三天,加上调整后的前后各二天的周末假期共七天为“黄金周”。此次公布的和新增加的二个长假正是一年中的两个气候最为宜人、自然风景最为优美的适宜旅游和休闲的季节时段,因一经推出后便被称为旅游“黄金周”。2007 年12 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原来的放假三天缩短为一天,同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适度将其与双休日结合形成小长假。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十一”、春节两个黄金周假期以及4个小长假。
旅游“黄金周”自诞生后一直有两种声音,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也有之。黄金周长假制度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暴露了旅游行业自身及其相关联行业的弱点。
二、旅游“黄金周”的有利影响
旅游“黄金周”制度推行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休闲旅游意识。旅游“黄金周”闲暇时间相对集中, 为远程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旅游“黄金周”开展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同时,旅游“黄金周”有力的拉动了交通、餐饮、住宿、商品零售、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201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消费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十一黄金周创造了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
长17.5%。,旅游“黄金周”已经成为我国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有效途径。
目前,“黄金周”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并向习惯和习俗方向转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心理对“黄金周”制度产生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我国旅游“黄金周”所带来的旅游产业问题是不可否认的。
三、旅游“黄金周”产生的问题分析
1.旅游交通问题。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海、陆、空的交通陷入高度紧张状态,出行难成”黄金周”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中秋十一黄金周,我国公路水路共运送旅客6.6亿人次,同比增长8.8%,相当于我国一半人口东南西北流动了一次。交通矛盾一方面造成想去旅游的人无法成行,旅游愿望不能实现;另一面则是出去的人也因交通问题而不能玩的尽兴,即使出行,也感到旅行不顺,许多人开心出去,抱怨而归。同时新的交通问题也开始出现,今年旅游“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导致大量自驾游者出行,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车流成河”,景点交通出现堵塞时有发生。同时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交通事故频发。2012年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共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
2. 热点旅游景区游人拥挤, 环境负荷加重, 游览和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景区接待能力有限, 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是旅游“黄金周”供需矛盾的突出表现。2012年中秋十一黄金周华山数万人滞留;普陀山2万多人滞留;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鼓浪屿遭遇“沦陷”,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超负荷接待一方面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影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超负荷接待降低了服务标准,参观景点就像赶集一样,走马观花,没有能够实现旅游的真正目的,达不到旅游预期效果。
3. 旅游信息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尽管目前有了旅游“黄金周”的“假日旅游预报”制度,但对于即将出门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客而言,这种信息预报只能解决全国性的局部地区旅游预报问题,而对于单个旅游者而言这种预报没有太大的作用,游客具体目的地的即时旅游情况预报对旅游才是最需要的。
4.“黄金周”旅游产品开发落后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对旅游者引导不力,游客“一窝蜂”去观光和度假旅游。调查显示77%的人的旅游是去观光和度假。这两种旅游均属资源消耗型,对旅游资源依赖程度高,这又加剧了以上的各种矛盾。
四、解决黄金周问题对策研究
旅游“黄金周”暴露的旅游问题,并不是黄金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旅游“黄金周”所暴露出来的旅游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方面:
1)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逐步完善我国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劳动法》,把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促进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逐渐推行,在目前情况下带薪休假推行与旅游“ 黄金周”可以同步并行。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先行实行带薪休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可以保留旅游“黄金周”休假制度,等到条件成熟时,逐渐过渡到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为全国的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全国假日旅游信息预报的基础上开通动态旅游实时查询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实现旅游实时性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也为旅游者出游前进行旅游预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3)制定旅游行业标准,加强行政监督,对旅游服务实行刚性化管理。一方面强调服务的标准化,达不到标准的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对违规者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服务者不敢“偷工减料”。
2.旅游企业方面:
1)旅游企业要积极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宣传力度,吸引旅游者,从而分散人们在时间上、空间上过度集中的问题。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更多人的旅游需要,从而分散旅游者在短时间内向热点旅游区积聚。
2)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旅游景区景点根据有关预警信息对客流量的正确估计和判断,当景区游客容量超出最大承载量时要通过控制购票、限制进入景区等方式进行游客分流。完善的旅游预警制定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风险。
3)旅游景区树立危机意识,运用危机教育先进经营理念,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性的危机教育,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危机处理的共识,培养危机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反制危机、应急处理能力。
3.旅游者方面:
1)鼓励旅游休闲方式多样化、理性化。增强休闲意识,放假不一定要出门,利用这个时间看看书、充充电,锻炼锻炼身体,或就近访亲问友。改变旅游方式,少去热点地区热点景区,可选择近郊地区休闲, 或自驾车游、自助游、探险游、休闲游等“个性化旅游”,避开长途出行难、人太多的“快餐”式旅游。
2)树立旅游预订意识。在旅行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并为旅游出行制定计划,尽量避免盲目的跟风旅游。
3)提高自身素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景区资源的破坏行为已经屡见不鲜,而这种破坏行为往往会对风景区带来无法恢复的伤害。旅游者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旅资源的保护与尊重。对旅游者进行旅游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砺.黄金周旅游利弊分析[J].市场经纬.2007.(19) .
[2]朱庆章,姜红.浅析旅游“黄金周”供需失衡及其对策研究[J].文体旅游.2006.(12) .
[3]李志刚.新休假制度下实现旅游需求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9.(11) .
[4]唐汉英.我国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旅游.2006.(1) .
[5]蒋贵彦.黄金周对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 .
浅析我国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摘要:旅游“黄金周”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独特的经济现象,本文主要分析旅游“黄金周”制度的有利影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旅游产业、旅游者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解决旅游“黄金周”的问题。
关键词:黄金周;旅游;问题及对策
一、旅游“黄金周”的由来与发展
1999 年9 月18 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和国民需要,增加我国公众法定休假日,将原来的每年7 天调整至10天,即每年元旦法定休假一天,加上二天周末假期共三天为小长假;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法定休假三天,加上调整后的前后各二天的周末假期共七天为“黄金周”。此次公布的和新增加的二个长假正是一年中的两个气候最为宜人、自然风景最为优美的适宜旅游和休闲的季节时段,因一经推出后便被称为旅游“黄金周”。2007 年12 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明确规定取消“五一”黄金周,将原来的放假三天缩短为一天,同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适度将其与双休日结合形成小长假。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十一”、春节两个黄金周假期以及4个小长假。
旅游“黄金周”自诞生后一直有两种声音,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也有之。黄金周长假制度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暴露了旅游行业自身及其相关联行业的弱点。
二、旅游“黄金周”的有利影响
旅游“黄金周”制度推行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民休闲旅游意识。旅游“黄金周”闲暇时间相对集中, 为远程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旅游“黄金周”开展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同时,旅游“黄金周”有力的拉动了交通、餐饮、住宿、商品零售、金融等服务行业的加速发展。201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消费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十一黄金周创造了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近7000亿元,比2010年十一黄金周增
长17.5%。,旅游“黄金周”已经成为我国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有效途径。
目前,“黄金周”制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并向习惯和习俗方向转化,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心理对“黄金周”制度产生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我国旅游“黄金周”所带来的旅游产业问题是不可否认的。
三、旅游“黄金周”产生的问题分析
1.旅游交通问题。在旅游“黄金周”期间,海、陆、空的交通陷入高度紧张状态,出行难成”黄金周”最突出的问题。2012年中秋十一黄金周,我国公路水路共运送旅客6.6亿人次,同比增长8.8%,相当于我国一半人口东南西北流动了一次。交通矛盾一方面造成想去旅游的人无法成行,旅游愿望不能实现;另一面则是出去的人也因交通问题而不能玩的尽兴,即使出行,也感到旅行不顺,许多人开心出去,抱怨而归。同时新的交通问题也开始出现,今年旅游“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免费政策导致大量自驾游者出行,造成旅游景点“人满为患,车流成河”,景点交通出现堵塞时有发生。同时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交通事故频发。2012年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共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25万元。
2. 热点旅游景区游人拥挤, 环境负荷加重, 游览和服务质量有所下降。景区接待能力有限, 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 是旅游“黄金周”供需矛盾的突出表现。2012年中秋十一黄金周华山数万人滞留;普陀山2万多人滞留;丽江上万游客找不到住处;鼓浪屿遭遇“沦陷”,故宫人山人海,长城不分内外。超负荷接待一方面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影响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超负荷接待降低了服务标准,参观景点就像赶集一样,走马观花,没有能够实现旅游的真正目的,达不到旅游预期效果。
3. 旅游信息滞后以及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尽管目前有了旅游“黄金周”的“假日旅游预报”制度,但对于即将出门或者出门在外的游客而言,这种信息预报只能解决全国性的局部地区旅游预报问题,而对于单个旅游者而言这种预报没有太大的作用,游客具体目的地的即时旅游情况预报对旅游才是最需要的。
4.“黄金周”旅游产品开发落后于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对旅游者引导不力,游客“一窝蜂”去观光和度假旅游。调查显示77%的人的旅游是去观光和度假。这两种旅游均属资源消耗型,对旅游资源依赖程度高,这又加剧了以上的各种矛盾。
四、解决黄金周问题对策研究
旅游“黄金周”暴露的旅游问题,并不是黄金周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旅游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针对旅游“黄金周”所暴露出来的旅游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府方面:
1)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逐步完善我国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纳入《劳动法》,把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促进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推广。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逐渐推行,在目前情况下带薪休假推行与旅游“ 黄金周”可以同步并行。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条件先行实行带薪休假,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可以保留旅游“黄金周”休假制度,等到条件成熟时,逐渐过渡到实行带薪休假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为全国的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个性化信息服务。在全国假日旅游信息预报的基础上开通动态旅游实时查询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实现旅游实时性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也为旅游者出游前进行旅游预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3)制定旅游行业标准,加强行政监督,对旅游服务实行刚性化管理。一方面强调服务的标准化,达不到标准的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对违规者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让服务者不敢“偷工减料”。
2.旅游企业方面:
1)旅游企业要积极开拓新的旅游产品,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宣传力度,吸引旅游者,从而分散人们在时间上、空间上过度集中的问题。丰富的旅游产品可以满足更多人的旅游需要,从而分散旅游者在短时间内向热点旅游区积聚。
2)建立旅游预警系统,旅游景区景点根据有关预警信息对客流量的正确估计和判断,当景区游客容量超出最大承载量时要通过控制购票、限制进入景区等方式进行游客分流。完善的旅游预警制定有利于控制和减少风险。
3)旅游景区树立危机意识,运用危机教育先进经营理念,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系统性的危机教育,强化危机意识,建构危机处理的共识,培养危机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反制危机、应急处理能力。
3.旅游者方面:
1)鼓励旅游休闲方式多样化、理性化。增强休闲意识,放假不一定要出门,利用这个时间看看书、充充电,锻炼锻炼身体,或就近访亲问友。改变旅游方式,少去热点地区热点景区,可选择近郊地区休闲, 或自驾车游、自助游、探险游、休闲游等“个性化旅游”,避开长途出行难、人太多的“快餐”式旅游。
2)树立旅游预订意识。在旅行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旅游目的地信息,并为旅游出行制定计划,尽量避免盲目的跟风旅游。
3)提高自身素质。旅游活动中游客对景区资源的破坏行为已经屡见不鲜,而这种破坏行为往往会对风景区带来无法恢复的伤害。旅游者文明的旅游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旅资源的保护与尊重。对旅游者进行旅游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砺.黄金周旅游利弊分析[J].市场经纬.2007.(19) .
[2]朱庆章,姜红.浅析旅游“黄金周”供需失衡及其对策研究[J].文体旅游.2006.(12) .
[3]李志刚.新休假制度下实现旅游需求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9.(11) .
[4]唐汉英.我国旅游黄金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旅游.2006.(1) .
[5]蒋贵彦.黄金周对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