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两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但它认为认识代替实践,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把认识和实践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二、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正确的观点。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这几个阶段,其与后期毛泽东对“知行统一”这一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

三、试题解读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 .知行不可分割B .知行合一C .知行相互促进D .行先知后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题干中“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这两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两句话表达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体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A 、C 、D 三项是本题正确选项。而B 项“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不选。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是迥然不同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审题干之外,还需要认真推敲选项的表述,注意细节的表述是否正确。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只要坚持到考研的最后的一刻,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你就一定会成成功。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 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

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浑浑噩噩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偶尔也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 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场耗体力、耗脑力又耗心力的拉锯战,所以保持心态的慢跑,不要让心态坐上“过山车”,学着调节心态的奔跑速度和节奏,能帮助你练就一颗坚定的心。考研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心理素质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对于自己的复习成果要经常肯定,要自信! 疲惫时,多和朋友聊天,以积极的态度彼此鼓励。当你在对别人给予鼓励和信任时,也会对自己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此外也可以运用自我暗示法,调整人的情绪状态。这一方法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改善。如感到自己紧张不安时,可反复地暗示自己:“我很平静”“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我能坚持下去”等。当感到没有学习的热情时,想一下自己当初考研的动力是什么,要不言败,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成功,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可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凯程考研祝大家考研顺利!

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的差异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两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但它认为认识代替实践,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把认识和实践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二、知行统一

“知行统一”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正确的观点。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这几个阶段,其与后期毛泽东对“知行统一”这一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

三、试题解读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

A .知行不可分割B .知行合一C .知行相互促进D .行先知后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题干中“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这两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两句话表达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体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A 、C 、D 三项是本题正确选项。而B 项“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不选。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是迥然不同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审题干之外,还需要认真推敲选项的表述,注意细节的表述是否正确。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这样的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在感到烦躁时,可以由这门课换为另一门。如果还是不管用,干脆,合起书本,找到要好的知心的朋友,一起到校园里走一走,聊一些大家都开心的事,看看校园中匆忙的身影,心情自然就会好起来。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缓解这种状况。 其实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只要坚持到考研的最后的一刻,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那么你就一定会成成功。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 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

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浑浑噩噩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偶尔也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 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场耗体力、耗脑力又耗心力的拉锯战,所以保持心态的慢跑,不要让心态坐上“过山车”,学着调节心态的奔跑速度和节奏,能帮助你练就一颗坚定的心。考研考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场心理素质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对于自己的复习成果要经常肯定,要自信! 疲惫时,多和朋友聊天,以积极的态度彼此鼓励。当你在对别人给予鼓励和信任时,也会对自己产生明显的激励作用。此外也可以运用自我暗示法,调整人的情绪状态。这一方法是通过语言这个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机能得到改善。如感到自己紧张不安时,可反复地暗示自己:“我很平静”“我对考试充满了信心”“我能坚持下去”等。当感到没有学习的热情时,想一下自己当初考研的动力是什么,要不言败,不放弃,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成功,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可以在自己的手机音乐播放器里存一些特别励志的歌曲,休息期间可以听听,让自己疲惫下来的心理瞬间又满血复活。在凯程,不断有测试,有排名,你就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找到差距,就能充足能量继续复习。

最后,无论以何种方法复习,考生都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凯程考研祝大家考研顺利!


相关文章

  • 攀登实践的高峰
  • 作者:刘潼福 社会科学 1998年02期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 ...查看


  • 王阳明_知行合一_本体论解读
  • 2010/4 王阳明"知行合一"本体论解读 肖剑平 摘 要:"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知行合一论的基础,知.行之所以能合一者,乃在于本体之心.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查看


  • 通古今 连中外 接群己 合知行 超左右--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
  • 通古今 连中外 接群己 合知行 超左右 --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康健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617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是&q ...查看


  •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只这16字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创立颇具特色的心学,其本质或核心内容是良知.其基本观点是把人视为道德主体,并主要通过心即理.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良知及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命题展开,再辅以讲学等实践活动.这 ...查看


  • 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
  • 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 推荐阅读: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2015年黄山国家公务员考试QQ 群( 98701105 )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 ...查看


  • 欧阳坚:做讲政治讲忠诚讲宗旨讲担当知行合一者
  • 原标题:做讲政治讲忠诚讲宗旨讲担当的知行合一者 欧阳坚 甘肃日报报道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少数",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带头讲政治.讲忠诚.讲宗 ...查看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 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 ...查看


  •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六次重要转折点:读[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 在说本书<王阳明的六次突围>之前,不得不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名字的来历便是来自于王阳明的"心学".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quo ...查看


  • 简述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34期 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黄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要]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