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_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_邓林园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145~152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邓林园1刘丹1伍明明2方晓义3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

100875)(2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深圳518023)

(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大学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

(1)总体来说,大学生最

讨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对其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SPSS

19.0和AMO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高于女生;

常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见的是竞争,而且男生采用竞争宿舍冲突方式的频率显著

(2)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与其自我分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

(3)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消极的

避和竞争)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积极的宿舍冲突方式(合作)相关不显著;冲突方式(合作)呈显著正相关;

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避和竞争)呈显著负相关,但只有其中两个维度(情绪反应和自我位置)与积极的宿舍

(4)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并且中介模式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女生消极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男生消极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分类号

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宿舍冲突方式,大学生。

B849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

的接触。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杨荣, 2005),宿舍室友自然也成为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陈文星,胡菡,光裕,曾细花(2012)研究发现,30%~60%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且有不同程度的宿舍冲突。已经有研究发现,宿舍冲突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与舍友存在高敌对关系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有更多的焦虑、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表现(刘欣, 2006),而且还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比如

广泛关注(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王建中, 樊富珉, 2002; 王河, 2005; 朱君, 赵雯, 刘增训, 蔡兴芹, 2013),而人际关系问题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经素, 2006)。例如,有研究对

2005年到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的大学

生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校该年求询的

2200名大学生之中,人际关系问题占了22.8%(姜美霞, 2007);经素(2006)的研究发现,在大

学生群体中,感到强烈人际冲突和中等程度人际冲突的人数分别占了2.7%和53.6%。

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意味着要经历一个重大生活模式的转变———从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接触转向与宿舍同学的亲密接触。因此,相对一般性的人际交往而言,宿舍关系对于他们是最具挑战的一个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的环境,却要长时间地像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非常频繁

收稿日期:2014-12-2

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由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普遍性和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总体上来讲,这些研究较多地探讨了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现状、应对方式等,并且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大学生存在的典型冲突方式有以下几种:合作、竞争、回避和顺从(或谦让)

(张翔, 樊富珉, 2003;

Laursen, Finkelstein, &Betts, 2001),并且存在明

显的性别差异(贾晓宾, 2009)。相对而言,目前

的研究较少探讨大学生宿舍冲突的起源问题,即有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青年课题(CBA130123)。通讯作者:方晓义,E-mail:[email protected]

145

146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哪些因素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宿舍冲突?

有很多研究和理论都非常关注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是儿童青少年同伴交往问题的重要预测源,父母冲突越多,孩子出现同伴交往问题的可能性越大(Buehler, Franck, &Cook, 2009; Vairami

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找到依恋与独立的平衡,既要维持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又要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实现自我分化就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安晓鹏, 2010; 吴煜辉, 王桂平,

2008; 刘春艳, 王鑫强, 刘衍玲, 2010)。如果在这

一阶段,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分化任务,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越良好,情绪更稳定,人际关系也更为融洽(Skowron, 2000;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2)。那么,自我分化是否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呢?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本研究还对性别差异感兴趣。已经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所报告的父母冲突和宿舍冲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报告的父母冲突显著少于女生(赵梅, 2005; 罗媛, 2008; 郑勤,

&Vorria, 2007; Kinsfogel &Grych, 2004; 陈红香,

郑建梅, 2012; 何金晶, 2010)。而且,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来解释这一影响作用,有的强调直接影响,有的强调间接影响。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1973)强调直接影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行为榜样,儿童观察到父母在冲突时采用的愤怒行为或攻击的应对方式,并加以模仿,应用到自己的同伴交往中。而情绪安全感假说(Davies &

Cummings, 1994)和认知情景模型(Grych &Fin -cham, 1990)则认为父母冲突对子女人际问题的影

响是间接的,这其中子女的情绪安全感或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是重要的中介因素。不过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父母冲突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宿舍冲突方式产生影响。相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大学生除了年龄的增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家庭生活空间,正逐渐形成独立的个体。那么父母之间的冲突对逐渐远离家庭的大学生子女是否依然存在影响?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在Bowen 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看来,即使成年之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有关成年夫妻的研究就发现,夫妻相处的模式具有代际传递性,也就是说很多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会沿袭或模仿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以及冲突处理模式(Bowen, 1978)。Bowen 进一步指出在这一代际传递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分化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他认为处于父母冲突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卷入其中,从而导致其自我分化水平降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个体在自身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对能力更差,就更有可能采取消极的沟通或冲突方式。有研究发现(Rosen, Bartle-Haring, &Stith, 2001),自我分化在原生家庭的暴力与恋爱暴力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对已婚的成年人而言,大学生虽然离开了父母,开始体验与家人心理上的情感分离,但与父母之间的联接更强,对父母的依赖更多,有理由相信父母之间的冲突仍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期,正经历着从孩子向成人的角色转变(Arnett, 2000)。他们需

2013),而男生人际冲突的频率显著多于女生(刘海骅, 李冀, 2013),并且男女生的人际冲突方式也存

在明显不同(张翔, 樊富珉, 2004; 姜美霞, 2007; 陈文星等, 2012)。更为重要的是,在自我分化方面,男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为独立,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近(费涛, 2011)。那性别是否对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产生调节作用呢?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综上,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Bowen 家庭系统理论,本研究拟选取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大学生感知的父母

(2)大学生的自

(3)性别(1)大学生(2)父母

冲突与其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我分化在这一关系中是否起中介作用;对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本文假设:的消极冲突方式,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宿舍冲突总体来说呈现良好的状态,但也存在一定冲突对于大学生宿舍冲突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总体来说,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会更多采用竞争、回避和顺从等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更少采用合作的宿舍冲突方式;

(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

父母冲突与其宿舍冲突方式之间起中介作用,并且自我分化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2

2.1

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取

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四所不同类型大学(综合类、工科类、文科类、医科类)选取1052名本科生作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47

为研究被试。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1023份,有效率为97.24%。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表1

总体

人数百分比(%)

冲突方式量表来测查大学生的宿舍冲突状况;经过修订,在本研究中共使用16题,由竞争(在冲突中对抗到底,甚至讽刺挖苦对方等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4题)、合作(通过合作协商在冲突中努

被试基本信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力寻求双赢的结果,5题)、回避(压抑自己的不满,用逃避的方式对待冲突,4题)、顺从(采用向对方做出让步的方式处理宿舍冲突,3题)四个维度组成。采用4点计分,从“1”到“4”

(从不使用)

(经常使用),得分越高表示该冲突方式的

27226.6

34934.1

14814.5

102333132.4

69267.6

25424.8

2.2研究工具2.2.1父母冲突

本研究选用Grych ,Seid 和Fincham (1992)编制的父母冲突量表(CPIC )中的父母冲突现状分量表,由被试对自己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状况进行评价,包含父母冲突频率(3题)、父母冲突强度(7题)和父母冲突解决(6题)三个维度,共16题。该量表为3点评分,从“1”“3”

(不符合)到

(完全符合),经过对部分负向题的反向计分,

使用频率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各维度Cron -

bach α系数分别是0.59,0.61,0.80和0.83。2.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经过严格培训心理学研究生的和被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主试。施测过程采用统一指导语且匿名作答的方式,在自习课或主试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完成,测试时长30分钟,测试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

分数越高代表父母冲突越严重(频率越高,强度越大,或者解决效果越差)。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分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3

研究结果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两个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0.66,0.69和0.73。2.2.2自我分化

本研究选用由Skowron 和Schmitt 编制的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DSI-R )

(2003),经王桂平和吴

煜辉修订(吴煜辉, 王桂平, 2010),共27题,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情感反应(Emotional Reactivi -

3.1大学生宿舍冲突、自我分化和父母冲突现状总体来说,大学生最常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

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的为竞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冲突方式的使用频率上差异显著,F (3,3036)=447.03,p

ty , 评估个体面对原生家庭、当前重要关系或环境刺

激时,所表现出的情绪上的反应强度、情绪的不稳定性及过度敏感程度,6题)、自我立场(I-Position , 测量个体在面对外界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压力时,拥有清晰的自我感和坚持自己观点的程度,5题)、人际融合(Fusion of Others ,测量个体与其重要他人的交往中,情感表现出过度卷入或认同的程度,10题)、以及情感断绝(Emotional Cutoff ,反映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和恐惧感,以及防御、逃避和疏离他人的情绪倾向和程度,6题)。采用6点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6”

(完全符

合)。对部分题目进行反向计分,最后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总量表的

Post Hock 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两比较之间的差异-M 顺从=0.24,p

0.51, p

合作

均显著(M

=0.40,p

突方式与性别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F (3,3036)=7.70,p

-M

竞争

三种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在大学生自我分化方面,总体都处于中上水平(M =3.81),但在一定程度上受性别影响:男生在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上水平更高,女生在自我分化的情感断绝水平更高,但总分以及自我立场、人际融合这两个水平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的数值详见表2。

在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方面,总体水平较低(M =1.53),但是男生比女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

Cronbach α系数为0.85,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是0.74,0.76,0.78,0.85。2.2.3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

本研究选用贾晓宾(2009)编制的大学生宿舍

148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解决状况更差,不过男女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频率和强度并无明显差异,具体数值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宿舍冲突、自我分化及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现状

总体

男生

女生

根据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总体来说,大学生所感知的父母冲突越明显(冲突频率越高,冲突强度越大,冲突解决越差),其自我分化水平就会越低(更多情绪反应和情感断绝,自我立场越不稳定,人际融合越明显),同时也更容易采用竞争或回避的宿舍冲突方式,但与合作或顺从方式的相关并不明显(其中只有父母冲突频率与顺从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大学生更少采用竞争、回避或顺从的宿舍冲突方式,而更多采用合作的宿舍冲突方式。

分析内容宿舍冲突

竞争回避顺从合作父母冲突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解决自我分化

总分情绪反应自我立场情感断绝人际融合

t 4.62**1.430.79-0.390.261.332.02*-0.112.67**-0.30-3.37**0.43

1.55(0.64)1.68(0.70)1.48(0.60)1.95(0.60)1.99(0.59)1.93(0.60)2.22(0.56)2.23(0.57)2.22(0.55)2.46(0.64)2.44(0.67)2.47(0.63)1.57(0.51)1.58(0.52)1.57(0.51)1.75(0.40)1.77(0.39)1.74(0.41)1.64(0.45)1.68(0.45)1.62(0.45)3.81(0.64)3.80(0.63)3.81(0.65)3.48(0.98)3.60(0.96)3.43(0.98)4.03(0.99)4.02(0.98)4.04(0.99)4.32(1.00)4.17(0.94)4.40(1.02)3.58(0.93)3.59(0.91)3.57(0.94)

3.3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只与竞争、回避和顺从

等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相关显著,但与合作的相关不显著。因此,接下来只探讨父母冲突对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用极大似然法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其宿舍冲突之间的中介影响。结果发现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见图

注:*p

3.2父母冲突、自我分化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关系

表3

1

2

1),并且模型拟合良好(χ2/df =4.631,RMSEA =0.060, CFI =0.954,IFI =0.954,GFI =0.971)。

父母冲突、自我分化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相关分析

3

4

5

6

7

8

9

10

2. 父母冲突强度3. 父母冲突解决4. 情绪反应5. 自我立场6. 情感断绝7. 人际融合8. 宿舍竞争9. 宿舍回避10. 宿舍顺从11. 宿舍合作

0.52**0.65**-0.11**-0.10**-0.23**-0.18**0.19**0.18**0.11**0.03

0.60**-0.03-0.23**-0.28**-0.11**0.22**0.18**0.05-0.04

-0.06*-0.16**-0.23**-0.14**0.18**0.20**0.050.00

0.020.21**0.45**-0.10**-0.18**-0.050.10**

0.23**0.05-0.25**-0.20**-0.020.16**

0.34**-0.39**-0.37**-0.17**0.04

-0.09**-0.19**-0.19**-0.01

0.58**0.28**0.05

0.28**-0.04

0.35**

由于在父母冲突、大学生自我分化和宿舍冲突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将男、女生分开建模,分别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男生模型(χ2/df =2.944;RMSEA =0.077;CFI =0.928;

介效应占55.28%,直接效应占44.72%;在女生模型中,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见图3)。

IFI =0.929;GFI =0.948)和女生模型(χ2/df =3.195;RMSEA =0.075;CFI =0.958;IFI =0.958;GFI =0.971)

的拟合指标均较好,但男生、女生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在男生模型中,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见图2),其中中

4

4.1

讨论

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现状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非常融洽

的,冲突较少,他们更多采用的是合作的方式,竞争则是最少采用的方式。这与张翔和樊富珉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49

图1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总体)

图2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男生)

图3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女生

(2003)的研究较为一致,该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合作策略使用最广,回避策略次之,用得最少的是竞争。并且在竞争方式的使用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竞争的宿舍冲突方式;这一差异并非偶然,Bandura (1965)早年的研究就发现,无论是模仿性的还是非模仿性的攻击行为,男生都比女生更多。

解决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大学生对合作这一积极的宿舍冲突方式的使用频率,与父母冲突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这一关系,也许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Ban -

dura, 1973)来解释。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冲

突,要么通过吵架,要么通过冷战,亦或是一方吵、另一方回避或迁就的方式进行,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习得这样的冲突方式,从而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重现熟悉的模式,这种现象在家庭治疗领域也叫代际传递(杨阿丽等, 2007; Tallman, Gray, Kullberg, &Hender -

4.2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关系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父母冲突与不同

类型的宿舍冲突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同。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越高,他们越可能采取竞争、回避或顺从等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尤其是竞争和回避两种宿舍冲突方式,与父母冲突的频率、程度和

son, 1999)。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父母冲突水平越

高,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竞争、

回避或顺从等消极的

150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宿舍冲突方式。然而,父母冲突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应对宿舍冲突的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消极行为更多地对消极行为起到示范作用,而对积极行为并没有反向的作用。这一结果说明代际传递可能只存在于不同代之间相同或者相似性质的行为之间。

于女生而言,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男生而言,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可见对于女生来说,父母冲突对其宿舍冲突的影响,可以完全用家庭系统理论或情绪安全感假说来解释;对于男生而言,可能还受社会学习效应(Bandura, 1973)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冲突对男生是有一定的示范和榜样作用的,他们直接从父母之间相处的过程中观察其互动方式,并将这种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这一性别差异在Bandura (1965)早期关于社会学习的研究和一些关于夫妻暴力如何影响儿童人际冲突的研究(Ballif-Spanvill, Clayton, &Hen -

4.3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分化在父

母冲突和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可见,自我分化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Davies 和Cummings (1994)的情绪安全感假

说以及Grych 和Fincham (1990)的认知情景模型都提出,经常暴露于父母冲突的孩子更容易情绪化,其情绪控制能力更差。而根据Bowen 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会经历“成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感”和“与家庭保持联系的亲密感”两种力量的相互对抗,个体自我分化的发展源于家庭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父母之间冲突频繁的家庭而言,会经常将孩子卷入父母冲突的三角关系中(Buehler &Welsh, 2009),而这些孩子就很难在“独立感”与“亲密感”之间找到平衡,也很难冷静理智地面对压力情境,自然其自我分化水平就会更低。

从自我分化的定义来看,它是指个体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保持清晰的自我感,并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中能够找到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平衡(Skowron,

drix, 2003)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支持,可见

男生比女生更擅长观察学习,尤其是模仿攻击性的人际互动。

此外,尽管父母冲突都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从而促使他们采用更消极的方式解决宿舍冲突,但男生和女生的自我分化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从自我分化的性别差异分析可知,虽然其总体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情绪反应维度得分更低,男生的情感断绝维度得分更低。因此,当女生的父母产生冲突时,她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情感卷入和纠结,从而削弱其自我分化水平,导致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而男生的父母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情感回避和逃离,从而降低其自我分化水平,导致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

Wester, &Azen, 2004)。在人际情境中,自我分化

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情绪冲动,也更可能通过人际融合(迎合他人)或情感断绝(回避)来应对压力(Nichols &Schwartz, 2000)。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大学生在遇到宿舍冲突时,更多使用竞争、回避和顺从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合作。以往也有类似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其人际困扰就会更多(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1; 费涛, 2011)。

由此可见,父母冲突主要是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进而导致了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这一中介机制支持了家庭系统理论、情绪安全感假说和认知情景模型。

4.5研究启示与研究不足

根据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

制探讨,本研究发现自我分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对这两者的关系起中介作用。为了促使大学生采用更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宿舍冲突,一方面要避免父母之间频繁的冲突以及过多地将孩子卷入到夫妻关系中;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关系,将自己从家庭三角关系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维系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试图去找到“亲密感”与“独立感”的平衡,促进自我分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以更为成熟的方式应对人际困扰和冲突。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取样中的性别比例有些失衡;在测查父母冲突时只考虑了父母

4.4性别差异的探讨

虽然从总体上来说,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

突方式的影响受到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影响,但具体到不同性别,这一中介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对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51

冲突的特征,没有考虑父母冲突的应对方式;此外,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最后,本文所使用的宿舍冲突方式问卷中的“顺从”维度与“回避”和“合作”都呈显著正相关,所以该方式到底属于积极还是消极的冲突方式,有些模糊。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

刘海骅, 李冀. (2013).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类型及应对方式的实

证研究. 北京教育(高教版) , (6), 10-12.

刘欣. (2006). 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

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5(6), 557-557.

罗媛. (2008). 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西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王河. (2005). 某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适对策. 中国

5

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最常

学校卫生, 26(7), 583-584.

王建中, 樊富珉. (2002).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中国

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见的是竞争,且男生比女生更常采用竞争方式;(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则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避和竞争);但父母冲突水平与大学生的宿舍合作关系不明显;

(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父

母冲突与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并且中介模式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女生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男生消极宿舍方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卫生杂志, 16(5), 331-333.

吴煜辉, 王桂平. (2008). 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 医学与社会, 21

(1), 44-46.

吴煜辉, 王桂平.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心理

研究, 3(4), 40-45.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

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杨阿丽, 方晓义, 涂翠平, 李红菊. (2007). 父母冲突, 青少年的认

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5

(2), 127-134.

杨荣. (2005). 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 上海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翔, 樊富珉. (2003). 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 青年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1). 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

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1), 851-855.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2).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发展及其与自我

和谐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3), 381-383. 安晓鹏.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西南大学硕

士论文.

陈文星, 胡菡, 光裕, 曾细花. (2012). 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特

点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3(2), 237-238.

陈红香,郑建梅. (2012). 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研究, 9, 45-49.

张翔, 樊富珉. (2004).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

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2(1), 364-367.

赵梅. (2005). 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郑勤. (2013). 青少年父母冲突知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分化

的中介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朱君, 赵雯, 刘增训, 蔡兴芹. (201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 26(4), 265-267.

中国学校卫生,33(3), 295-297.

费涛. (2011). 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 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

Arnett, J. (2000) . Emerging adulthood: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69-480.

Ballif-Spanvill, B., Clayton, C. J., &Hendrix, S. B. (2003). Gen -der,types of conflict,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vi -olent and peaceful strategies among children who have and have no witnessed interparental violence. chiatry, 73(2), 141-153.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 -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 -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 Journal of Person -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589-595.

Journal of Orthopsy -

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贾晓宾. (2009). 大学生宿舍中人际冲突处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

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姜美霞. (2007). 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 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何金晶. (2010). 双亲冲突、心理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影响

的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经素. (2006). 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春艳, 王鑫强, 刘衍玲.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

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1(10), 1256-1257.

152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Buehler, C., Franck, K. L., &Cook, E. C. (2009) . Adolescents ′

triangulation in marital conflict and peer rel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4), 669-689.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 Northvale ,

NJ:Jason Aronson, 118-124.

Buehler, C., &Welsh. (2009). A process model of adolescents ′tri -angulation into parents ′marital conflict:the role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3(2), 167-180. Davies, P. T., &Cummings, E. M. (1994) .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 -cal bulletin, 116(3), 387.

Grych, J. H., &Fincham, F. D. (199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 -dren's adjustment:a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Psycholog -ical bulletin, 108(2), 267.

Grych, J. H., Seid, M., &Fincham, F. D. (1992). Assessing marital

conflict from the child ′s perspective:The children ′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 Child Development, 63, 558-572Kinsfogel, K. M., &Grych, J. H. (2004) . In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 dating relationships:integrating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eer influenc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8(3), 505-515.

Laursen, B., Finkelstein, B. D., &Betts, N. T. (2001). A develop -mental meta-analysis of peer conflict resolu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21(4), 423-449.

Nichols, M. P., &Schwartz, R. C. (2000) . Family therapy:con -cepts and methods (5thed.) . Boston:Allyn &Bacon.

Rosen, K. H., Bartle -Haring, S., &Stith, S. M. (2001) . Using

Bowen theory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ating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1), 124-142.

Skowron, E. A. (2000).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marit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2), 229. Skowron, E. A., Wester, S., &Azen, R. (2004).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mediates college stress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 -seling &Development, 82, 69-78.

Tallman, I., Gray, L. N., Kullberg, V., &Henderson, D. (1999) .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conflict:Testing a process mode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2, 219-239. Vairami, M., &Vorria. (2007). Inerparental conflict and (pre)ado -lescents ′peer relations. 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4, 257-28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Mediating Effect of Self-Differentiation

Deng Linyuan 1, Liu Dan 1, Wu Mingming 2, Fang Xiaoyi 3

(1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Shenzhen Center for NGO Research &Evaluation, Shenzhen 518023;

3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on thei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023college students from freshmen to senior from 4universities in Beijing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Using SPSS19.0and AMOS17.0, the data indicated that:1) Overall, the most common method college students used in dormitory in -terpersonal conflict was cooperation. Obedience and avoidance followed behind, while competition came last. And completion was used more often in boys than girls. 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sel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hree ways of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mpetition,obedience and avoidance) , while it had no signifi -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itive way (cooperation). 3) Self-different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mpetition,obedience and avoidance) . Howerer, only two dimensions of self-differentiation (EmotionalReactivity and I-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way (cooperation). 4)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 -parental conflicts and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while with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me -diator pattern:self-differentiation played a full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s and girls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while it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boys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Key words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elf-differentiation,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llege students.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3(2):145~152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

邓林园1刘丹1伍明明2方晓义3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心理与学校咨询研究所,北京

100875)(2深圳市现代公益组织研究与评估中心,深圳518023)

(3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大学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

(1)总体来说,大学生最

讨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对其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以及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SPSS

19.0和AMO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高于女生;

常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见的是竞争,而且男生采用竞争宿舍冲突方式的频率显著

(2)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与其自我分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

(3)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消极的

避和竞争)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积极的宿舍冲突方式(合作)相关不显著;冲突方式(合作)呈显著正相关;

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避和竞争)呈显著负相关,但只有其中两个维度(情绪反应和自我位置)与积极的宿舍

(4)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并且中介模式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女生消极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男生消极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关键词分类号

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宿舍冲突方式,大学生。

B849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

的接触。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杨荣, 2005),宿舍室友自然也成为大学生人际冲突的主要对象。陈文星,胡菡,光裕,曾细花(2012)研究发现,30%~60%的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不满意,且有不同程度的宿舍冲突。已经有研究发现,宿舍冲突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与舍友存在高敌对关系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有更多的焦虑、抑郁、偏执和精神病性表现(刘欣, 2006),而且还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比如

广泛关注(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王建中, 樊富珉, 2002; 王河, 2005; 朱君, 赵雯, 刘增训, 蔡兴芹, 2013),而人际关系问题是其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经素, 2006)。例如,有研究对

2005年到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的大学

生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校该年求询的

2200名大学生之中,人际关系问题占了22.8%(姜美霞, 2007);经素(2006)的研究发现,在大

学生群体中,感到强烈人际冲突和中等程度人际冲突的人数分别占了2.7%和53.6%。

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意味着要经历一个重大生活模式的转变———从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接触转向与宿舍同学的亲密接触。因此,相对一般性的人际交往而言,宿舍关系对于他们是最具挑战的一个方面,他们来自不同的环境,却要长时间地像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非常频繁

收稿日期:2014-12-2

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

由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普遍性和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总体上来讲,这些研究较多地探讨了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现状、应对方式等,并且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大学生存在的典型冲突方式有以下几种:合作、竞争、回避和顺从(或谦让)

(张翔, 樊富珉, 2003;

Laursen, Finkelstein, &Betts, 2001),并且存在明

显的性别差异(贾晓宾, 2009)。相对而言,目前

的研究较少探讨大学生宿舍冲突的起源问题,即有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青年课题(CBA130123)。通讯作者:方晓义,E-mail:[email protected]

145

146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哪些因素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宿舍冲突?

有很多研究和理论都非常关注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是儿童青少年同伴交往问题的重要预测源,父母冲突越多,孩子出现同伴交往问题的可能性越大(Buehler, Franck, &Cook, 2009; Vairami

要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找到依恋与独立的平衡,既要维持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又要保证自己的独立性。因此,实现自我分化就成为大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安晓鹏, 2010; 吴煜辉, 王桂平,

2008; 刘春艳, 王鑫强, 刘衍玲, 2010)。如果在这

一阶段,没有很好地完成自我分化任务,就可能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大学生,他们对大学生活适应越良好,情绪更稳定,人际关系也更为融洽(Skowron, 2000;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2)。那么,自我分化是否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呢?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除以上问题外,本研究还对性别差异感兴趣。已经有研究发现,大学生所报告的父母冲突和宿舍冲突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报告的父母冲突显著少于女生(赵梅, 2005; 罗媛, 2008; 郑勤,

&Vorria, 2007; Kinsfogel &Grych, 2004; 陈红香,

郑建梅, 2012; 何金晶, 2010)。而且,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假设来解释这一影响作用,有的强调直接影响,有的强调间接影响。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 1973)强调直接影响,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行为榜样,儿童观察到父母在冲突时采用的愤怒行为或攻击的应对方式,并加以模仿,应用到自己的同伴交往中。而情绪安全感假说(Davies &

Cummings, 1994)和认知情景模型(Grych &Fin -cham, 1990)则认为父母冲突对子女人际问题的影

响是间接的,这其中子女的情绪安全感或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是重要的中介因素。不过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父母冲突是否会对大学生的宿舍冲突方式产生影响。相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大学生除了年龄的增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离开了原来的家庭生活空间,正逐渐形成独立的个体。那么父母之间的冲突对逐渐远离家庭的大学生子女是否依然存在影响?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在Bowen 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看来,即使成年之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有关成年夫妻的研究就发现,夫妻相处的模式具有代际传递性,也就是说很多夫妻之间的相处方式会沿袭或模仿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以及冲突处理模式(Bowen, 1978)。Bowen 进一步指出在这一代际传递过程中,个体的自我分化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他认为处于父母冲突环境中的个体更容易卷入其中,从而导致其自我分化水平降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个体在自身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对能力更差,就更有可能采取消极的沟通或冲突方式。有研究发现(Rosen, Bartle-Haring, &Stith, 2001),自我分化在原生家庭的暴力与恋爱暴力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对已婚的成年人而言,大学生虽然离开了父母,开始体验与家人心理上的情感分离,但与父母之间的联接更强,对父母的依赖更多,有理由相信父母之间的冲突仍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期,正经历着从孩子向成人的角色转变(Arnett, 2000)。他们需

2013),而男生人际冲突的频率显著多于女生(刘海骅, 李冀, 2013),并且男女生的人际冲突方式也存

在明显不同(张翔, 樊富珉, 2004; 姜美霞, 2007; 陈文星等, 2012)。更为重要的是,在自我分化方面,男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为独立,女生与父母的关系更为亲近(费涛, 2011)。那性别是否对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产生调节作用呢?这是本研究拟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综上,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Bowen 家庭系统理论,本研究拟选取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大学生感知的父母

(2)大学生的自

(3)性别(1)大学生(2)父母

冲突与其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

我分化在这一关系中是否起中介作用;对中介作用的调节作用。本文假设:的消极冲突方式,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宿舍冲突总体来说呈现良好的状态,但也存在一定冲突对于大学生宿舍冲突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总体来说,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会更多采用竞争、回避和顺从等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更少采用合作的宿舍冲突方式;

(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

父母冲突与其宿舍冲突方式之间起中介作用,并且自我分化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2

2.1

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整群取

样的方法,从北京市四所不同类型大学(综合类、工科类、文科类、医科类)选取1052名本科生作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47

为研究被试。剔除回答不完整和不认真作答的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1023份,有效率为97.24%。具体被试信息详见表1。

表1

总体

人数百分比(%)

冲突方式量表来测查大学生的宿舍冲突状况;经过修订,在本研究中共使用16题,由竞争(在冲突中对抗到底,甚至讽刺挖苦对方等方式来捍卫自己的利益,4题)、合作(通过合作协商在冲突中努

被试基本信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力寻求双赢的结果,5题)、回避(压抑自己的不满,用逃避的方式对待冲突,4题)、顺从(采用向对方做出让步的方式处理宿舍冲突,3题)四个维度组成。采用4点计分,从“1”到“4”

(从不使用)

(经常使用),得分越高表示该冲突方式的

27226.6

34934.1

14814.5

102333132.4

69267.6

25424.8

2.2研究工具2.2.1父母冲突

本研究选用Grych ,Seid 和Fincham (1992)编制的父母冲突量表(CPIC )中的父母冲突现状分量表,由被试对自己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状况进行评价,包含父母冲突频率(3题)、父母冲突强度(7题)和父母冲突解决(6题)三个维度,共16题。该量表为3点评分,从“1”“3”

(不符合)到

(完全符合),经过对部分负向题的反向计分,

使用频率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各维度Cron -

bach α系数分别是0.59,0.61,0.80和0.83。2.3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经过严格培训心理学研究生的和被试学校的老师同时担任主试。施测过程采用统一指导语且匿名作答的方式,在自习课或主试任课老师的课堂上完成,测试时长30分钟,测试结束后当场回收问卷。

分数越高代表父母冲突越严重(频率越高,强度越大,或者解决效果越差)。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分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3

研究结果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并使用SPSS19.0和AMOS17.0两个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0.66,0.69和0.73。2.2.2自我分化

本研究选用由Skowron 和Schmitt 编制的自我分化量表修订版(DSI-R )

(2003),经王桂平和吴

煜辉修订(吴煜辉, 王桂平, 2010),共27题,由四个维度构成,分别为情感反应(Emotional Reactivi -

3.1大学生宿舍冲突、自我分化和父母冲突现状总体来说,大学生最常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

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的为竞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冲突方式的使用频率上差异显著,F (3,3036)=447.03,p

ty , 评估个体面对原生家庭、当前重要关系或环境刺

激时,所表现出的情绪上的反应强度、情绪的不稳定性及过度敏感程度,6题)、自我立场(I-Position , 测量个体在面对外界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压力时,拥有清晰的自我感和坚持自己观点的程度,5题)、人际融合(Fusion of Others ,测量个体与其重要他人的交往中,情感表现出过度卷入或认同的程度,10题)、以及情感断绝(Emotional Cutoff ,反映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和恐惧感,以及防御、逃避和疏离他人的情绪倾向和程度,6题)。采用6点计分,从“1”

(完全不符合)到“6”

(完全符

合)。对部分题目进行反向计分,最后得分越高表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问卷总量表的

Post Hock 检验的结果表明,两两比较之间的差异-M 顺从=0.24,p

0.51, p

合作

均显著(M

=0.40,p

突方式与性别变量的交互作用显著,F (3,3036)=7.70,p

-M

竞争

三种方式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在大学生自我分化方面,总体都处于中上水平(M =3.81),但在一定程度上受性别影响:男生在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上水平更高,女生在自我分化的情感断绝水平更高,但总分以及自我立场、人际融合这两个水平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具体的数值详见表2。

在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方面,总体水平较低(M =1.53),但是男生比女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

Cronbach α系数为0.85,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是0.74,0.76,0.78,0.85。2.2.3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

本研究选用贾晓宾(2009)编制的大学生宿舍

148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解决状况更差,不过男女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频率和强度并无明显差异,具体数值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宿舍冲突、自我分化及感知到的父母冲突现状

总体

男生

女生

根据表3的相关分析结果可知,总体来说,大学生所感知的父母冲突越明显(冲突频率越高,冲突强度越大,冲突解决越差),其自我分化水平就会越低(更多情绪反应和情感断绝,自我立场越不稳定,人际融合越明显),同时也更容易采用竞争或回避的宿舍冲突方式,但与合作或顺从方式的相关并不明显(其中只有父母冲突频率与顺从存在显著正相关)。此外,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大学生更少采用竞争、回避或顺从的宿舍冲突方式,而更多采用合作的宿舍冲突方式。

分析内容宿舍冲突

竞争回避顺从合作父母冲突冲突频率冲突强度冲突解决自我分化

总分情绪反应自我立场情感断绝人际融合

t 4.62**1.430.79-0.390.261.332.02*-0.112.67**-0.30-3.37**0.43

1.55(0.64)1.68(0.70)1.48(0.60)1.95(0.60)1.99(0.59)1.93(0.60)2.22(0.56)2.23(0.57)2.22(0.55)2.46(0.64)2.44(0.67)2.47(0.63)1.57(0.51)1.58(0.52)1.57(0.51)1.75(0.40)1.77(0.39)1.74(0.41)1.64(0.45)1.68(0.45)1.62(0.45)3.81(0.64)3.80(0.63)3.81(0.65)3.48(0.98)3.60(0.96)3.43(0.98)4.03(0.99)4.02(0.98)4.04(0.99)4.32(1.00)4.17(0.94)4.40(1.02)3.58(0.93)3.59(0.91)3.57(0.94)

3.3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关分析发现父母冲突只与竞争、回避和顺从

等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相关显著,但与合作的相关不显著。因此,接下来只探讨父母冲突对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用极大似然法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其宿舍冲突之间的中介影响。结果发现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见图

注:*p

3.2父母冲突、自我分化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关系

表3

1

2

1),并且模型拟合良好(χ2/df =4.631,RMSEA =0.060, CFI =0.954,IFI =0.954,GFI =0.971)。

父母冲突、自我分化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相关分析

3

4

5

6

7

8

9

10

2. 父母冲突强度3. 父母冲突解决4. 情绪反应5. 自我立场6. 情感断绝7. 人际融合8. 宿舍竞争9. 宿舍回避10. 宿舍顺从11. 宿舍合作

0.52**0.65**-0.11**-0.10**-0.23**-0.18**0.19**0.18**0.11**0.03

0.60**-0.03-0.23**-0.28**-0.11**0.22**0.18**0.05-0.04

-0.06*-0.16**-0.23**-0.14**0.18**0.20**0.050.00

0.020.21**0.45**-0.10**-0.18**-0.050.10**

0.23**0.05-0.25**-0.20**-0.020.16**

0.34**-0.39**-0.37**-0.17**0.04

-0.09**-0.19**-0.19**-0.01

0.58**0.28**0.05

0.28**-0.04

0.35**

由于在父母冲突、大学生自我分化和宿舍冲突这三个方面都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将男、女生分开建模,分别探讨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男生模型(χ2/df =2.944;RMSEA =0.077;CFI =0.928;

介效应占55.28%,直接效应占44.72%;在女生模型中,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见图3)。

IFI =0.929;GFI =0.948)和女生模型(χ2/df =3.195;RMSEA =0.075;CFI =0.958;IFI =0.958;GFI =0.971)

的拟合指标均较好,但男生、女生的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在男生模型中,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宿舍冲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见图2),其中中

4

4.1

讨论

大学生宿舍冲突的现状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宿舍关系还是非常融洽

的,冲突较少,他们更多采用的是合作的方式,竞争则是最少采用的方式。这与张翔和樊富珉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49

图1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总体)

图2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男生)

图3大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自我分化对其宿舍冲突的作用机制(女生

(2003)的研究较为一致,该研究也发现大学生的合作策略使用最广,回避策略次之,用得最少的是竞争。并且在竞争方式的使用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竞争的宿舍冲突方式;这一差异并非偶然,Bandura (1965)早年的研究就发现,无论是模仿性的还是非模仿性的攻击行为,男生都比女生更多。

解决三个维度都存在显著相关。然而,大学生对合作这一积极的宿舍冲突方式的使用频率,与父母冲突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这一关系,也许可以用社会学习理论(Ban -

dura, 1973)来解释。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冲

突,要么通过吵架,要么通过冷战,亦或是一方吵、另一方回避或迁就的方式进行,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习得这样的冲突方式,从而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重现熟悉的模式,这种现象在家庭治疗领域也叫代际传递(杨阿丽等, 2007; Tallman, Gray, Kullberg, &Hender -

4.2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的关系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父母冲突与不同

类型的宿舍冲突方式之间的关系不同。大学生感知到的父母冲突水平越高,他们越可能采取竞争、回避或顺从等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尤其是竞争和回避两种宿舍冲突方式,与父母冲突的频率、程度和

son, 1999)。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父母冲突水平越

高,大学生更多地采用竞争、

回避或顺从等消极的

150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宿舍冲突方式。然而,父母冲突水平的高低与大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来应对宿舍冲突的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消极行为更多地对消极行为起到示范作用,而对积极行为并没有反向的作用。这一结果说明代际传递可能只存在于不同代之间相同或者相似性质的行为之间。

于女生而言,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男生而言,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可见对于女生来说,父母冲突对其宿舍冲突的影响,可以完全用家庭系统理论或情绪安全感假说来解释;对于男生而言,可能还受社会学习效应(Bandura, 1973)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冲突对男生是有一定的示范和榜样作用的,他们直接从父母之间相处的过程中观察其互动方式,并将这种方式迁移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这一性别差异在Bandura (1965)早期关于社会学习的研究和一些关于夫妻暴力如何影响儿童人际冲突的研究(Ballif-Spanvill, Clayton, &Hen -

4.3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自我分化在父

母冲突和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可见,自我分化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Davies 和Cummings (1994)的情绪安全感假

说以及Grych 和Fincham (1990)的认知情景模型都提出,经常暴露于父母冲突的孩子更容易情绪化,其情绪控制能力更差。而根据Bowen 对家庭关系的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会经历“成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感”和“与家庭保持联系的亲密感”两种力量的相互对抗,个体自我分化的发展源于家庭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对于父母之间冲突频繁的家庭而言,会经常将孩子卷入父母冲突的三角关系中(Buehler &Welsh, 2009),而这些孩子就很难在“独立感”与“亲密感”之间找到平衡,也很难冷静理智地面对压力情境,自然其自我分化水平就会更低。

从自我分化的定义来看,它是指个体能够调节自己的情感,保持清晰的自我感,并在重要的人际关系中能够找到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平衡(Skowron,

drix, 2003)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证据支持,可见

男生比女生更擅长观察学习,尤其是模仿攻击性的人际互动。

此外,尽管父母冲突都会通过影响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从而促使他们采用更消极的方式解决宿舍冲突,但男生和女生的自我分化所起的作用可能并不完全一致:从自我分化的性别差异分析可知,虽然其总体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女生的情绪反应维度得分更低,男生的情感断绝维度得分更低。因此,当女生的父母产生冲突时,她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情感卷入和纠结,从而削弱其自我分化水平,导致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而男生的父母产生冲突时,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情感回避和逃离,从而降低其自我分化水平,导致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

Wester, &Azen, 2004)。在人际情境中,自我分化

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情绪冲动,也更可能通过人际融合(迎合他人)或情感断绝(回避)来应对压力(Nichols &Schwartz, 2000)。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大学生在遇到宿舍冲突时,更多使用竞争、回避和顺从等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合作。以往也有类似的研究发现,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其人际困扰就会更多(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1; 费涛, 2011)。

由此可见,父母冲突主要是通过降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进而导致了他们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这一中介机制支持了家庭系统理论、情绪安全感假说和认知情景模型。

4.5研究启示与研究不足

根据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影响机

制探讨,本研究发现自我分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对这两者的关系起中介作用。为了促使大学生采用更建设性的方式应对宿舍冲突,一方面要避免父母之间频繁的冲突以及过多地将孩子卷入到夫妻关系中;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从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父母的关系,将自己从家庭三角关系中解脱出来,同时还能维系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试图去找到“亲密感”与“独立感”的平衡,促进自我分化水平的提升,从而以更为成熟的方式应对人际困扰和冲突。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取样中的性别比例有些失衡;在测查父母冲突时只考虑了父母

4.4性别差异的探讨

虽然从总体上来说,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宿舍冲

突方式的影响受到大学生自我分化的中介影响,但具体到不同性别,这一中介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对

第2期邓林园等:父母冲突与大学生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151

冲突的特征,没有考虑父母冲突的应对方式;此外,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最后,本文所使用的宿舍冲突方式问卷中的“顺从”维度与“回避”和“合作”都呈显著正相关,所以该方式到底属于积极还是消极的冲突方式,有些模糊。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需要继续探讨的地方。

刘海骅, 李冀. (2013). 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类型及应对方式的实

证研究. 北京教育(高教版) , (6), 10-12.

刘欣. (2006). 不同宿舍人际关系类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

究.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5(6), 557-557.

罗媛. (2008). 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西北

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王河. (2005). 某工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适对策. 中国

5

结论

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大学生最常

学校卫生, 26(7), 583-584.

王建中, 樊富珉. (2002).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 中国

见的宿舍冲突方式是合作,其次是顺从、回避,最少见的是竞争,且男生比女生更常采用竞争方式;(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越低,则大学生更多采用消极的宿舍冲突方式(顺从、回避和竞争);但父母冲突水平与大学生的宿舍合作关系不明显;

(3)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在父

母冲突与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并且中介模式存在性别差异:自我分化在父母冲突与女生消极宿舍冲突方式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男生消极宿舍方式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心理卫生杂志, 16(5), 331-333.

吴煜辉, 王桂平. (2008). 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 医学与社会, 21

(1), 44-46.

吴煜辉, 王桂平.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 心理

研究, 3(4), 40-45.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

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杨阿丽, 方晓义, 涂翠平, 李红菊. (2007). 父母冲突, 青少年的认

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5

(2), 127-134.

杨荣. (2005). 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 上海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翔, 樊富珉. (2003). 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 青年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1). 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

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11), 851-855. 安芹, 邱剑, 刘玉利. (2012). 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发展及其与自我

和谐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3), 381-383. 安晓鹏.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特点及其促进研究. 西南大学硕

士论文.

陈文星, 胡菡, 光裕, 曾细花. (2012). 大学生宿舍冲突管理方式特

点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3(2), 237-238.

陈红香,郑建梅. (2012). 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研究, 9, 45-49.

张翔, 樊富珉. (2004). 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

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2(1), 364-367.

赵梅. (2005). 婚姻冲突及其对青春期子女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郑勤. (2013). 青少年父母冲突知觉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分化

的中介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朱君, 赵雯, 刘增训, 蔡兴芹. (201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研究. 精神医学杂志, 26(4), 265-267.

中国学校卫生,33(3), 295-297.

费涛. (2011). 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 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

Arnett, J. (2000) . Emerging adulthood: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69-480.

Ballif-Spanvill, B., Clayton, C. J., &Hendrix, S. B. (2003). Gen -der,types of conflict,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vi -olent and peaceful strategies among children who have and have no witnessed interparental violence. chiatry, 73(2), 141-153.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 -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andura, A. (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 -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 Journal of Person -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 589-595.

Journal of Orthopsy -

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贾晓宾. (2009). 大学生宿舍中人际冲突处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

究.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姜美霞. (2007). 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 长沙:湖南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何金晶. (2010). 双亲冲突、心理应对方式对中学生同伴关系影响

的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经素. (2006). 大学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现状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

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春艳, 王鑫强, 刘衍玲. (2010).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

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1(10), 1256-1257.

152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3卷

Buehler, C., Franck, K. L., &Cook, E. C. (2009) . Adolescents ′

triangulation in marital conflict and peer relation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4), 669-689.

Bowen M. (1978).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 Northvale ,

NJ:Jason Aronson, 118-124.

Buehler, C., &Welsh. (2009). A process model of adolescents ′tri -angulation into parents ′marital conflict:the role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3(2), 167-180. Davies, P. T., &Cummings, E. M. (1994) .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 Psychologi -cal bulletin, 116(3), 387.

Grych, J. H., &Fincham, F. D. (199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 -dren's adjustment:a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Psycholog -ical bulletin, 108(2), 267.

Grych, J. H., Seid, M., &Fincham, F. D. (1992). Assessing marital

conflict from the child ′s perspective:The children ′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 Child Development, 63, 558-572Kinsfogel, K. M., &Grych, J. H. (2004) . Iner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 dating relationships:integrating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peer influenc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8(3), 505-515.

Laursen, B., Finkelstein, B. D., &Betts, N. T. (2001). A develop -mental meta-analysis of peer conflict resolution. Developmental Review, 21(4), 423-449.

Nichols, M. P., &Schwartz, R. C. (2000) . Family therapy:con -cepts and methods (5thed.) . Boston:Allyn &Bacon.

Rosen, K. H., Bartle -Haring, S., &Stith, S. M. (2001) . Using

Bowen theory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dating violenc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1), 124-142.

Skowron, E. A. (2000).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 marit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2), 229. Skowron, E. A., Wester, S., &Azen, R. (2004).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mediates college stress and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 -seling &Development, 82, 69-78.

Tallman, I., Gray, L. N., Kullberg, V., &Henderson, D. (1999) .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marital conflict:Testing a process mode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2, 219-239. Vairami, M., &Vorria. (2007). Inerparental conflict and (pre)ado -lescents ′peer relations. 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4, 257-28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Mediating Effect of Self-Differentiation

Deng Linyuan 1, Liu Dan 1, Wu Mingming 2, Fang Xiaoyi 3

(1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2Shenzhen Center for NGO Research &Evaluation, Shenzhen 518023;

3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on their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023college students from freshmen to senior from 4universities in Beijing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Using SPSS19.0and AMOS17.0, the data indicated that:1) Overall, the most common method college students used in dormitory in -terpersonal conflict was cooperation. Obedience and avoidance followed behind, while competition came last. And completion was used more often in boys than girls. 2) Interparental conflict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llege students ′sel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hree ways of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mpetition,obedience and avoidance) , while it had no signifi -c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positive way (cooperation). 3) Self-different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mpetition,obedience and avoidance) . Howerer, only two dimensions of self-differentiation (EmotionalReactivity and I-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positive way (cooperation). 4)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 -parental conflicts and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while with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me -diator pattern:self-differentiation played a full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s and girls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while it played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boys ′negative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Key words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elf-differentiation, dormitory interpersonal conflict, college students.


相关文章

  •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
  •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章 发表日期:2006-03-13  作者: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出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二章  本页面已被访问:1327次 大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 ...查看


  • 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一.基础知识: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反 ...查看


  • 正常的家庭发展(Bowen代际模型)
  • 正常的家庭发展 最理想的家庭发展应该有这样几个特征:成员有很好的自我分化.焦虑度比较低.夫妻都还和原生家庭保持很好的情感交流.大多数人离家时,既进入了由青少年到成年的改变期,也进入了与父母关系的转变期.然而这个转变常常是不完全的,大多数即使 ...查看


  •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
  •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 本书简介: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著,1923年初版.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死本能概念,否定了作者早期提出的性本能和自我对立说,使意识-潜意识的二分法失去了重要性,而有必要 ...查看


  • 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浅析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 的形成与发展 目 录 摘要 序言 案例导入 1. 自我意识的概述 1.1 自我意识的概念 1.1.1 自我意识的内涵 1.1.2 自我意识的结构 1.2 自我意识的作用 1.2.1对自身成长的作用 1.2.2 健全的 ...查看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2001年第2期(总第111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TEACHERS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12, 2001Gene ...查看


  • 3笔记 发展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心理发展的内涵: 广义: 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 心理的种族发展:人类心理的发展历史--民族心理学 基本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独特的质的规定性 各种心理现象 ...查看


  • 社会学习化:社会与教育的双向回归
  • 作者:袁昱明 中国远程教育 2012年10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12)05-0022-07 教育包括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因均来自社会系统.就远程教育完成补偿教育历史使命并转向建设学习型 ...查看


  • 2015心理学考研完整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15心理学考研完整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65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性需要的是() A.认识需要B.审美需要C.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