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正气歌》,我便会想起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
年仅二十岁的文天祥因提出救国
主张,受主考官的欣赏,做了江西赣州的州官。1275年,元军入攻南宋,宋恭宗和众多大臣贪生怕死,屈膝投降,文天祥不幸被俘。南宋灭亡后,在庆功会上,元将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宋已亡,您的忠孝也绝到了。您为元朝办事,那么,宰相非您莫属!”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国亡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岂非还怕死?”元朝统治者又将他投进大牢,百般折磨。终于,元人失往了耐心,爱国英雄文天祥在元大都激动慷慨大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归忆了文天祥的故事,我心潮澎
湃,深深地被震撼了:文天祥被关在牢里,可是恶劣的环境只能摧残他的肉体,却不能摧垮他爱国的坚定信念。在心狠手辣的敌人眼前,他英勇不屈;在堆积如山的金钱眼前,他始终不为其所动,真是“富贵不能淫,威
武不能屈”;他宁可为祖国牺牲生命,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众人表白、用自己的铁骨向众人证实、用自己的精神向众人宣告:宁可亡己不可亡国,国家不会亡!
英雄文天祥固然永遥地走了,但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遥激励着我们;他的一颗爱国心永遥晖映在祖国大地,永遥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我要时刻铭记着生我养我的祖
国!我会永遥像爱母亲一样爱我的祖国!
刘胡兰的故事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生平 ■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 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当我读到这首脍炙人口的《正气歌》,我便会想起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
年仅二十岁的文天祥因提出救国
主张,受主考官的欣赏,做了江西赣州的州官。1275年,元军入攻南宋,宋恭宗和众多大臣贪生怕死,屈膝投降,文天祥不幸被俘。南宋灭亡后,在庆功会上,元将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宋已亡,您的忠孝也绝到了。您为元朝办事,那么,宰相非您莫属!”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国亡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岂非还怕死?”元朝统治者又将他投进大牢,百般折磨。终于,元人失往了耐心,爱国英雄文天祥在元大都激动慷慨大方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归忆了文天祥的故事,我心潮澎
湃,深深地被震撼了:文天祥被关在牢里,可是恶劣的环境只能摧残他的肉体,却不能摧垮他爱国的坚定信念。在心狠手辣的敌人眼前,他英勇不屈;在堆积如山的金钱眼前,他始终不为其所动,真是“富贵不能淫,威
武不能屈”;他宁可为祖国牺牲生命,他用自己的言行向众人表白、用自己的铁骨向众人证实、用自己的精神向众人宣告:宁可亡己不可亡国,国家不会亡!
英雄文天祥固然永遥地走了,但他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遥激励着我们;他的一颗爱国心永遥晖映在祖国大地,永遥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我要时刻铭记着生我养我的祖
国!我会永遥像爱母亲一样爱我的祖国!
刘胡兰的故事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生平 ■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 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