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一)命题特征:
1、重信息的筛选和归纳。
2、重内容的概括。
3、重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运用。
(二)做题原则:
1、细心审题
①审题中有哪些提示、哪些要求;
②注意修饰语。如“哪些”,说明不止一个,就要分条例举(用小序号①②③等标清楚),列举要全面,可根据分数判断有几点。如“结合文章”就要联系文章内容答题;“结合历史”就要举历史上的事例;“结合实际”就要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
2
3
了——等等。
不同的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说明文、
、
表面。
(三)答题步骤(四步五环法)
四步:第一步:
第一步:读思文章。
读:读文章(标题、时间、作者、内容、注释),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指能提示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或表明层次的词句。
边读边画,画出能够揭示主要内容、主要特征、主要观点、主要情感的词、句以及表明层次结构的词、句。关键句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修辞句、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说明对象的特征句、观点句等等。
思: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主题):反映一个生活哲理;歌颂某类人物;抨击某种社会现象;呼吁某种优秀品质;抒发某种感情等。
第二步:读题目,划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逐字读题包括小括号中的要求以及题后的分数值,边读边画出题目中关键信息和要求,并根据分数值初步判断得分点。
第三步:再读文章,有针对性地划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逐条解决问题:
五环:
★(1
(2)区间:找相应答案的范围。看在某一段中或某几段中。
(3)画词:在相应区间中画出关键词句,要画准、画全。
(4)整合:将关键词句进行整合,做到语句通顺。
(5)誊写:认真誊写,做到整齐、美观,注意答题的完整、规范以及标点符号的规范。
(四)对题下“药”
[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说明文分类:
①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种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准确平实
6.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二、解题技巧。
1.说明对象
实物说明文:实物
事理说明文:原因、影响、好处、危害等
2.概括对象的特点:
注意点:既要概括又要到位。要全面不能遗漏。
例:文章介绍了白颊猿哪几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①活动范围:常年在树上;②食性:喜吃植物性果实;③叫声嘹亮;④分布范围狭窄,数量极少。
3.
整合。
如:[2008年].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风能将成就江苏沿海成为“海上三峡”(或“江苏沿海风能利用前景诱人)
5.下定义。
第一步6.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形式:此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 ) 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由表及里,答道本段中心或文章中心)。(特征结合此句前后句或此段开头、结尾来判断)
说明方法的效果。
打比方 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
作比较 把 与 比较,突出说明
列数据 列 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
举例子 举 例子,通俗易懂、具体地说明
分类别 将 分成 类,层次分明地说明
作诠释 →更清晰地说明
下定义 →从本质上更深入地了解了对象的特征
引用 →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地说明了
配图表 →直观地说明了
如《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 答:以《九龙图》》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扣本段中心)
如《识别人脸的技术》: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此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从本质上揭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引出说明对象。
例:如果把文中的语句改为“甲型H1N1病毒的死亡率很低”好不好?
答:不好。因为原句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突出了甲型H1N1病毒所带来的危险远比禽流感病毒给人的危险要小,从而说明了甲型H1N1病毒并不那么可怕,人们不必过分惊慌,比改文生动、具体、准确。
7.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第一类:体会文中某一节中的加点词的准确性。
①解词(意思、范围、时间、程度等)
②此词准确说明了某事物的某个特征(由表及里,答到本段中心或文章中心) ③用在这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
答:“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了蜂王差不多丧失了飞行能力,但没有完全丧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病毒存在种属特异性,只感染猪。”
答:“一般”指“通常情况”,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通常情况下存在种属特异性,只感染猪,不排除在非常情况下还感染其他动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们大可不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过分恐慌。
答:“过分”表明了恐慌的程度,提醒人们既要重视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不需要太过紧张害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核污染知多少》:第⑥节中“日本官方的言论”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笔者认为此言论是“十分谨慎”的?
答:具体指“不会立即产生辐射污染”。(2分)笔者认为此言论“十分谨慎”的原因是日本官方言论中用“立即”一词限制了不会产生辐射污染的时间范围,言论中传递的信息是当前食用受污染海域的鱼类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但将来或较长时间内是否有影响,日本官方没有权威回答。(意思对即可,2分) 例《核污染知多少》:第⑦节中“卫生部专家表示”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1分)因为“卫生部专家表示”交代了菠菜中发现放射性物质对公众安全无影响这一结论的来源,体现了结论的真实性与权威性。(3分) 第二类:能否将“ ”换成“ ”?(或能否将“ ”删去?)
①不能。
②解词(意思、范围、时间、程度等) ③此词准确说明了某事物的某个特征
④换成“ ”(或删去“ ”)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显得主观武断,使说明不全面、不科学等),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要睡上四五个月”中的“一般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一般地说”是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表明海参通常情况下要睡四五个月,不排除特殊情况。若删去,则显得主观武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2010年]: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测。在文中表明在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删去“可能”,就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着二氧化碳,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2009年]: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4分)
答:不能删去。(1分)“太多”超出许多。在文中表明这种建筑占用也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但不多。 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3分) (共4分)
8.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角度进行阐述。
如:[2008年]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②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一旦“表示时间的不确定,表明非并网技术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目的、方法、作用等)。答案要点在文中,看分答题,力求全面。
例如[2010年]: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4分) 答:目的: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把火星变成地球环境)。
方法: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
[2008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请分条陈述。(4分)
①较之于其他新能源的开发,风能的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②较之于油、气、煤,风能的蕴藏量大;③较之于水电,投资少,而且开发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④较之于火电,没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如[2008年]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4分)
答:因为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力资源,一旦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
10.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①理清层次②精心提炼③分条列举(看分答题,力求全面)
如[2009年]:阅读全文回答:“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4分)
① 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②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③降温,使空气凉爽。(答对其中两点即可,4分)
10.举例、公益广告、标语等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要有针对性。
11.说明文语言:
①准确生动。(拟人、比喻、一系列生动的动词等)②准确平实。
例1:阅读法布尔的文章,我们会发现法布尔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以第⑥段为例说明法布尔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答:法布尔的语言十分生动,富有情趣。如第⑥段中“克鲁蜀蜘蛛似乎也知道这美妙的一刻,并且比我们更会享受这一刻的到来”,赋予克鲁蜀蜘蛛以人的情感,从而使说明显得十分生动。
例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本文语言准确生动。
准确:“这种极短距离的移动,只能由极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引起”中的“几乎”是“十分接近”的意思,在文中表明声音接近于听不见,但也不是完全听不见,十分准确地说明了毛细胞的极度敏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如本文开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毛细胞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细胞在不同的音乐情况下的不同反映,语言生动。
例3:拿《辞海》或字典里对某个事物的介绍与推荐的文章相比较,问有什
如: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5.
答:甲段文字语言生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乙段文字语言平实,通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12.说明文标题内容上的特征:
①揭示说明对象,如《松鼠》;
②揭示说明对象及特征,如《巍巍中山陵》;
③揭示说明的中心,如《向沙漠进军》;
④暗示说明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⑤暗示感情基调,如《国宝——大熊猫》;
⑥点明文章中心思想,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例:本文以“揭开甲型H1N1流感神秘的面纱”为题有何作用?
①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13.说明文开头记述事件、引用故事、谜语的作用:
①叙述 内容,暗点说明对象或特征(说明中心内容);
②引出下文对 的具体说明;
③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核污染知多少》文章以日本电影《哥斯拉》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1)以人们熟知的电影开头,亲切可感,激发读者探究(阅读)的兴趣。(2分)
(2)引出下文对核污染有关知识的说明。(2分)
14.说明文中间插入故事或传说的作用:
①叙述 内容,突出说明对象的某特征【②引出下文对 的具体说明;】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③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选文第④段引用了娇贵的公主的童话,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娇贵的公主垫褥底下有一片折皱的玫瑰花的叶子,她也会睡得很不
舒服的童话,突出了克鲁蜀蜘蛛宫殿的富丽堂皇以及它的会享受的特点,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
如[2010]年:看法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示例:①可行。因为有证据表明,火星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和水,具备改造成地球环境的条件;此外,人类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②不可行。因为关于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和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可能,再有,实现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的结果不得而知,需要多少费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如[2009年]: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4分)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观点1分,理由3分,共4分)
16.与说话题的结合。
例《核污染知多少》:文章最后号召广大群众在这一严重的灾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请阅读新闻链接,并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以说服你的家长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日本核辐射事件。(4分)
新闻链接:
新浪网: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刮起了小范围的“抢盐风”。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不少民众纷纷开始抢购食盐。
答:爸爸(妈妈)(1分),据权威消息,日本核辐射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产生影响,不要轻信谣言,造成心理恐慌。如果对购买的蔬菜不放心,只要用水多冲洗,就能有效减少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从“不恐慌”方面说明,1分;从“不掉以轻心”方面说明,2分)(共3分)
阅读理解
(一)命题特征:
1、重信息的筛选和归纳。
2、重内容的概括。
3、重词语、句子在文中的运用。
(二)做题原则:
1、细心审题
①审题中有哪些提示、哪些要求;
②注意修饰语。如“哪些”,说明不止一个,就要分条例举(用小序号①②③等标清楚),列举要全面,可根据分数判断有几点。如“结合文章”就要联系文章内容答题;“结合历史”就要举历史上的事例;“结合实际”就要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
2
3
了——等等。
不同的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戏剧、说明文、
、
表面。
(三)答题步骤(四步五环法)
四步:第一步:
第一步:读思文章。
读:读文章(标题、时间、作者、内容、注释),边划出关键词句。(关键词句指能提示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或表明层次的词句。
边读边画,画出能够揭示主要内容、主要特征、主要观点、主要情感的词、句以及表明层次结构的词、句。关键句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修辞句、描写句、议论抒情句、说明对象的特征句、观点句等等。
思: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主题):反映一个生活哲理;歌颂某类人物;抨击某种社会现象;呼吁某种优秀品质;抒发某种感情等。
第二步:读题目,划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逐字读题包括小括号中的要求以及题后的分数值,边读边画出题目中关键信息和要求,并根据分数值初步判断得分点。
第三步:再读文章,有针对性地划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逐条解决问题:
五环:
★(1
(2)区间:找相应答案的范围。看在某一段中或某几段中。
(3)画词:在相应区间中画出关键词句,要画准、画全。
(4)整合:将关键词句进行整合,做到语句通顺。
(5)誊写:认真誊写,做到整齐、美观,注意答题的完整、规范以及标点符号的规范。
(四)对题下“药”
[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1.说明文分类:
①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②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2.说明顺序: ,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3.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4.两种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5.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准确平实
6.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
二、解题技巧。
1.说明对象
实物说明文:实物
事理说明文:原因、影响、好处、危害等
2.概括对象的特点:
注意点:既要概括又要到位。要全面不能遗漏。
例:文章介绍了白颊猿哪几方面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①活动范围:常年在树上;②食性:喜吃植物性果实;③叫声嘹亮;④分布范围狭窄,数量极少。
3.
整合。
如:[2008年].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风能将成就江苏沿海成为“海上三峡”(或“江苏沿海风能利用前景诱人)
5.下定义。
第一步6.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题形式:此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 ) 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由表及里,答道本段中心或文章中心)。(特征结合此句前后句或此段开头、结尾来判断)
说明方法的效果。
打比方 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
作比较 把 与 比较,突出说明
列数据 列 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
举例子 举 例子,通俗易懂、具体地说明
分类别 将 分成 类,层次分明地说明
作诠释 →更清晰地说明
下定义 →从本质上更深入地了解了对象的特征
引用 →更有说服力,更有权威性地说明了
配图表 →直观地说明了
如《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 答:以《九龙图》》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扣本段中心)
如《识别人脸的技术》: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此句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从本质上揭示了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引出说明对象。
例:如果把文中的语句改为“甲型H1N1病毒的死亡率很低”好不好?
答:不好。因为原句运用了列数据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突出了甲型H1N1病毒所带来的危险远比禽流感病毒给人的危险要小,从而说明了甲型H1N1病毒并不那么可怕,人们不必过分惊慌,比改文生动、具体、准确。
7.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第一类:体会文中某一节中的加点词的准确性。
①解词(意思、范围、时间、程度等)
②此词准确说明了某事物的某个特征(由表及里,答到本段中心或文章中心) ③用在这儿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的母亲就是蜂王,它的身体最大,几乎丧失了飞行能力。”
答:“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了蜂王差不多丧失了飞行能力,但没有完全丧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一般来说,甲型H1N1流感病毒存在种属特异性,只感染猪。”
答:“一般”指“通常情况”,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通常情况下存在种属特异性,只感染猪,不排除在非常情况下还感染其他动物。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我们大可不必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过分恐慌。
答:“过分”表明了恐慌的程度,提醒人们既要重视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不需要太过紧张害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核污染知多少》:第⑥节中“日本官方的言论”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笔者认为此言论是“十分谨慎”的?
答:具体指“不会立即产生辐射污染”。(2分)笔者认为此言论“十分谨慎”的原因是日本官方言论中用“立即”一词限制了不会产生辐射污染的时间范围,言论中传递的信息是当前食用受污染海域的鱼类对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影响,但将来或较长时间内是否有影响,日本官方没有权威回答。(意思对即可,2分) 例《核污染知多少》:第⑦节中“卫生部专家表示”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1分)因为“卫生部专家表示”交代了菠菜中发现放射性物质对公众安全无影响这一结论的来源,体现了结论的真实性与权威性。(3分) 第二类:能否将“ ”换成“ ”?(或能否将“ ”删去?)
①不能。
②解词(意思、范围、时间、程度等) ③此词准确说明了某事物的某个特征
④换成“ ”(或删去“ ”)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显得主观武断,使说明不全面、不科学等),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要睡上四五个月”中的“一般地”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一般地说”是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表明海参通常情况下要睡四五个月,不排除特殊情况。若删去,则显得主观武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2010年]:第②段中,“目前,在火星上仍然可能存在着二氧化碳”一句中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不能删去。“可能”表推测。在文中表明在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只是一种推测。如果删去“可能”,就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着二氧化碳,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如[2009年]:第④段中,“这种建筑……不会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一句中的“太多”能否删去?
为什么?(4分)
答:不能删去。(1分)“太多”超出许多。在文中表明这种建筑占用也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但不多。 如果删去“太多”,就说明“城市空中森林”不会占用宝贵的城市土地,这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3分) (共4分)
8.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角度进行阐述。
如:[2008年]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②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一旦“表示时间的不确定,表明非并网技术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目的、方法、作用等)。答案要点在文中,看分答题,力求全面。
例如[2010年]:阅读全文回答:人类改造火星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4分) 答:目的:将火星凛冽寒冷、空气稀薄的地表转化为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把火星变成地球环境)。
方法:将火星的气候变暖,然后撒下孕育生命的种子。
[2008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风电产业?请分条陈述。(4分)
①较之于其他新能源的开发,风能的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②较之于油、气、煤,风能的蕴藏量大;③较之于水电,投资少,而且开发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④较之于火电,没有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如[2008年]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4分)
答:因为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风力资源,一旦利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充分利用。
10.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①理清层次②精心提炼③分条列举(看分答题,力求全面)
如[2009年]:阅读全文回答:“城市空中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作用?(4分)
① 过滤有害物质,让空气清新;②为附近居民和动物遮挡炽热的阳光;③降温,使空气凉爽。(答对其中两点即可,4分)
10.举例、公益广告、标语等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要有针对性。
11.说明文语言:
①准确生动。(拟人、比喻、一系列生动的动词等)②准确平实。
例1:阅读法布尔的文章,我们会发现法布尔的语言很有特点,试以第⑥段为例说明法布尔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答:法布尔的语言十分生动,富有情趣。如第⑥段中“克鲁蜀蜘蛛似乎也知道这美妙的一刻,并且比我们更会享受这一刻的到来”,赋予克鲁蜀蜘蛛以人的情感,从而使说明显得十分生动。
例2:本文的说明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本文语言准确生动。
准确:“这种极短距离的移动,只能由极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引起”中的“几乎”是“十分接近”的意思,在文中表明声音接近于听不见,但也不是完全听不见,十分准确地说明了毛细胞的极度敏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如本文开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毛细胞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毛细胞在不同的音乐情况下的不同反映,语言生动。
例3:拿《辞海》或字典里对某个事物的介绍与推荐的文章相比较,问有什
如: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云,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5.
答:甲段文字语言生动,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介绍得更生动、更形象。乙段文字语言平实,通过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高积云的特点说明得更加清晰、准确、科学。
12.说明文标题内容上的特征:
①揭示说明对象,如《松鼠》;
②揭示说明对象及特征,如《巍巍中山陵》;
③揭示说明的中心,如《向沙漠进军》;
④暗示说明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⑤暗示感情基调,如《国宝——大熊猫》;
⑥点明文章中心思想,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例:本文以“揭开甲型H1N1流感神秘的面纱”为题有何作用?
①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②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13.说明文开头记述事件、引用故事、谜语的作用:
①叙述 内容,暗点说明对象或特征(说明中心内容);
②引出下文对 的具体说明;
③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核污染知多少》文章以日本电影《哥斯拉》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1)以人们熟知的电影开头,亲切可感,激发读者探究(阅读)的兴趣。(2分)
(2)引出下文对核污染有关知识的说明。(2分)
14.说明文中间插入故事或传说的作用:
①叙述 内容,突出说明对象的某特征【②引出下文对 的具体说明;】 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③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选文第④段引用了娇贵的公主的童话,有什么作用?
答:引用娇贵的公主垫褥底下有一片折皱的玫瑰花的叶子,她也会睡得很不
舒服的童话,突出了克鲁蜀蜘蛛宫殿的富丽堂皇以及它的会享受的特点,使说明生动且富有情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
如[2010]年:看法近年来,人类加快了探测火星的步伐,然而对改造火星计划的可行性,还存在着争议。你认为改造火星的计划是否可行?请依据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4分)
示例:①可行。因为有证据表明,火星仍可能存在二氧化碳和水,具备改造成地球环境的条件;此外,人类已经知道让行星变暖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在这颗红色星球上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②不可行。因为关于火星上存在二氧化碳和水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可能,再有,实现计划的时间尚待商榷,在月球或小行星上尝试的结果不得而知,需要多少费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如[2009年]:有人认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还不如在地面上多种树。请联系文中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4分)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兴建“城市空中森林”,因为它不会像在地面上种树那样占用太多宝贵的城市土地。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在地面上多种树,因为兴建“城市空中森林”摩天大楼既需要成本,又耗费能源。(观点1分,理由3分,共4分)
16.与说话题的结合。
例《核污染知多少》:文章最后号召广大群众在这一严重的灾难面前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恐慌,也不掉以轻心,请阅读新闻链接,并结合本文的相关内容,写一段话以说服你的家长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日本核辐射事件。(4分)
新闻链接:
新浪网:近日,我国部分地区刮起了小范围的“抢盐风”。抢购者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加碘盐回去吃预防核辐射。有的则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不少民众纷纷开始抢购食盐。
答:爸爸(妈妈)(1分),据权威消息,日本核辐射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产生影响,不要轻信谣言,造成心理恐慌。如果对购买的蔬菜不放心,只要用水多冲洗,就能有效减少蔬菜表面的放射性物质。(从“不恐慌”方面说明,1分;从“不掉以轻心”方面说明,2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