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鹧鸪

文史遗痕

辛弃疾的鹧鸪

作者: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15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当我们来到赣州郁孤台公园时,正是清秋时节,还赶上“两三点雨山前”。站在半山腰的辛弃疾,并没有回敬我们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仰慕者的注目。他目光专一,夹杂着几丝忧虑和愤怒,掠过这座以他为荣的城市——赣州的大街小巷,一直望向天际。他的右手从披着的大氅中伸出,攥住剑柄,把剑身抽出五分之一。下一刻,他或许拔剑出鞘,或许把剑按下。这让人想起莱辛的美学名篇《拉奥孔》。里面谈到,造型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故事顶点的时刻,而宜选用情节发展到顶点前那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拔剑出鞘前一刻的辛弃疾,正好保持了艺术表现必要的张力。

低矮的灌木和不知名的树覆盖着半山腰,微雨湿润着红土地,地上的生物潜滋暗长。这场景仿佛持续了千年。时而有鸟鸣声打破寂静,有人说:“这会不会是鹧鸪?”他的问话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飞鸟似乎是古典文学中超越时间的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似乎只有飞鸟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俯瞰大地和苍生。

来到郁孤台的读书人,不去看看辛弃疾似乎说不过去。他在赣南附近度过了大半的人生岁月。他终生以恢复中原为职志,欲挽狂澜于既倾,但最终壮志难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他传唱千古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最后一句。

那一晚的鹧鸪,是否会穿破千年的历史风尘飞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而知。但与我们相比,千年以来的鹧鸪,没有我们变化得那么快。与我们相比,它们离历史现场更近。那么,就让我们听听鹧鸪是怎么说的吧。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写道,“南渡之初,虏人(金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辛弃疾)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证实。”后人对于这首词的解读,多少都是站在罗大经的肩膀上而生发的。那么,鹧鸪究竟说了什么,让人以为辛弃疾表示“恢复之事,行不得”。难道怀有雄心壮志的辛弃疾,对于恢复失地也是悲观的?

查宋人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者是”。此“钩辀格磔”的鸣声,演化为“行不得也哥哥”和“但南不北”两种谐音,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寓意。前一种从“行不得也哥哥”生发,常用以抒写离别之苦,后一种与南人思念故土之悲相联系。

历史上的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二十岁出头就成为抗金起义军的领袖,率领五十多人奔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南宋都城建康。从“沦陷区”山东初来南方,他对朝廷的畏缩并不了解,他曾写出《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但已经无意打仗的朝廷反应冷淡,只是把他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

北宋张咏《闻鹧鸪》云:“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应在前村。”“北客南来”也是张咏的山东同乡辛弃疾的写照。他满怀救国之志,而朝廷对这位军事强人始终怀有戒心,处在不能不用又不能重用的尴尬境地。“闻鹧鸪”不仅引逗起他对沦陷故土的怀念,也撩拨着他内心的隐痛。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没有因为屡次受挫而颓废。“江晚正愁余”之“愁”,与《水龙吟》中“无人会、登临意”之“意”,正是一番滋味。英雄终有迟暮,但英雄之心不会死去。

鹧鸪的鸣声不时划破山谷的寂静。朝代更迭已经不知凡几,鹧鸪似乎依旧在对我们诉说着辛弃疾的故事。

(郭超,作者为本报编辑)

文史遗痕

辛弃疾的鹧鸪

作者: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15版)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当我们来到赣州郁孤台公园时,正是清秋时节,还赶上“两三点雨山前”。站在半山腰的辛弃疾,并没有回敬我们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仰慕者的注目。他目光专一,夹杂着几丝忧虑和愤怒,掠过这座以他为荣的城市——赣州的大街小巷,一直望向天际。他的右手从披着的大氅中伸出,攥住剑柄,把剑身抽出五分之一。下一刻,他或许拔剑出鞘,或许把剑按下。这让人想起莱辛的美学名篇《拉奥孔》。里面谈到,造型艺术家要避免描绘故事顶点的时刻,而宜选用情节发展到顶点前那个“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拔剑出鞘前一刻的辛弃疾,正好保持了艺术表现必要的张力。

低矮的灌木和不知名的树覆盖着半山腰,微雨湿润着红土地,地上的生物潜滋暗长。这场景仿佛持续了千年。时而有鸟鸣声打破寂静,有人说:“这会不会是鹧鸪?”他的问话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飞鸟似乎是古典文学中超越时间的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朝代更迭,物是人非,似乎只有飞鸟可以冲破时空的限制,俯瞰大地和苍生。

来到郁孤台的读书人,不去看看辛弃疾似乎说不过去。他在赣南附近度过了大半的人生岁月。他终生以恢复中原为职志,欲挽狂澜于既倾,但最终壮志难酬。“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他传唱千古的名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最后一句。

那一晚的鹧鸪,是否会穿破千年的历史风尘飞到我们面前?我们不得而知。但与我们相比,千年以来的鹧鸪,没有我们变化得那么快。与我们相比,它们离历史现场更近。那么,就让我们听听鹧鸪是怎么说的吧。

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写道,“南渡之初,虏人(金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辛弃疾)自此起兴”;“‘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说:“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证实。”后人对于这首词的解读,多少都是站在罗大经的肩膀上而生发的。那么,鹧鸪究竟说了什么,让人以为辛弃疾表示“恢复之事,行不得”。难道怀有雄心壮志的辛弃疾,对于恢复失地也是悲观的?

查宋人所著《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鹧鸪“生江南,形似母鸡,鸣云‘钩辀格磔’者是”。此“钩辀格磔”的鸣声,演化为“行不得也哥哥”和“但南不北”两种谐音,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寓意。前一种从“行不得也哥哥”生发,常用以抒写离别之苦,后一种与南人思念故土之悲相联系。

历史上的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二十岁出头就成为抗金起义军的领袖,率领五十多人奔袭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南宋都城建康。从“沦陷区”山东初来南方,他对朝廷的畏缩并不了解,他曾写出《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抗金北伐的建议。但已经无意打仗的朝廷反应冷淡,只是把他先后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

北宋张咏《闻鹧鸪》云:“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稳,数声相应在前村。”“北客南来”也是张咏的山东同乡辛弃疾的写照。他满怀救国之志,而朝廷对这位军事强人始终怀有戒心,处在不能不用又不能重用的尴尬境地。“闻鹧鸪”不仅引逗起他对沦陷故土的怀念,也撩拨着他内心的隐痛。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并没有因为屡次受挫而颓废。“江晚正愁余”之“愁”,与《水龙吟》中“无人会、登临意”之“意”,正是一番滋味。英雄终有迟暮,但英雄之心不会死去。

鹧鸪的鸣声不时划破山谷的寂静。朝代更迭已经不知凡几,鹧鸪似乎依旧在对我们诉说着辛弃疾的故事。

(郭超,作者为本报编辑)


相关文章

  • 辛弃疾的诗词全集
  • 辛弃疾 [诗人小传]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清平乐.村居满江红青玉案 元夕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丑奴儿 博山道 ...查看


  • 常见词牌解释--105鹧鸪天
  • 105鹧鸪天 [词牌名解]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等等.唐.五代词中尚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此调很象两首七绝相并而成,唯后阕换头处稍变.双 ...查看


  • 辛弃疾词三首:青玉案.鹧鸪天.菩萨蛮
  •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人辛弃疾及其作品 2. 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3. 把握辛词中强烈的爱国之情 4.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 鉴赏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鉴赏词的艺术 ...查看


  • 送别诗:鹧鸪天·送人
  • <鹧鸪天·送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鹧鸪天·送人>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鹧鸪天·送人>原文 唱彻<阳关>泪未干⑴,功名馀事且加餐⑵. 浮天水送无穷树⑶,带雨云埋一半山. ...查看


  •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翻译赏析_作者辛弃疾.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译文] 我们 ...查看


  • 送别诗: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
  • <鹧鸪天 送人>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分类标签:送别诗 作品赏析 [注释 ...查看


  • 123---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 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 ...查看


  • 菩萨蛮教学设计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词人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赣州被誉为"江南宋城",出示图片,你们看,这个景点大家熟悉吗?它是--郁孤台 ...查看


  • 辛弃疾诗歌鉴赏
  • 词中之龙------辛弃疾 [词作品读]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