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英语隐喻研究

  摘 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域事体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这种映合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隐喻产生于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8-01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地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从古希腊Aris-totle以来,修辞学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认为隐喻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Richards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当然要比Aristotle的认识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Aristotle的“类比理论”,还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论”,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隐喻的本质问题。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人们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知机制的实质和特点。  一、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叶子南,2008)。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关系。在其二人的著作Metahpors We Live By中,他们这样来描述隐喻:  We have found,on the contrary,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Lakeoff和Johnson认为不仅仅语言是隐喻的,而且就连人类思维和行动究其本质都是隐喻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隐喻观和传统隐喻观的一个区别。Lakoff和Johnson 将隐喻分成了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中,比如“Argument is a war”。方位隐喻是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表达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I’m falling asleep”、“he dropped dead”及“You are under my control”  此类隐喻提供了人类主体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空间关系。本体隐喻指的是用实体词来表达一些非物质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动和想法,从而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和引用。  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  1.隐喻的关联性解释的依据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做出阐释,笔者认为要基于它对隐喻的两点认识:其一,隐喻是一种更广阔的语境出现的话语现象;其二,在隐喻中,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因此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需借助于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语言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关联理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用关联理论解释隐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是在实施一种行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2.关联理论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的阐述  隐喻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时,发言者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者的处理努力。但是最佳关联表达并非总是精确的表达,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达。隐喻正是人们使用模糊表达法的产物,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这种表达需要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而人认知能力的共性使人们趋向于对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联想。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显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各个国家的隐喻也互不相同。隐喻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互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转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对等的隐喻。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的时候就需要将其他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比如文化和历史。最后,笔者建议了三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即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于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8(1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摘 要:目前隐喻研究已超越了语言学范围,从各自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立了不同的隐喻理论。隐喻即人类通过一个概念域的事体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个概念域事体的方式,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这种映合对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的影响。隐喻拥有普遍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隐喻产生于认知,是人类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108-01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地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从古希腊Aris-totle以来,修辞学都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认为隐喻能够给文章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Richards等人对隐喻的研究当然要比Aristotle的认识深刻和全面得多,但是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回避的:无论是Aristotle的“类比理论”,还是Richards的“相互作用理论”,都始终把研究的视角和层次放在语言本身,没有能够深刻地揭示隐喻的本质问题。认知语言学家立足于“现实—认知—语言”这一基本原则,在人们经验感知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知机制的实质和特点。  一、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是“旧得不能再旧的题目”(叶子南,2008)。但是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与否并不是取决于研究所投入的时间的。而且语言的创造性本质决定了新的隐喻必定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也要不断跟进。  Lakeoff和Johnson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提出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映射关系。在其二人的著作Metahpors We Live By中,他们这样来描述隐喻:  We have found,on the contrary,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Lakeoff和Johnson认为不仅仅语言是隐喻的,而且就连人类思维和行动究其本质都是隐喻的。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隐喻观和传统隐喻观的一个区别。Lakoff和Johnson 将隐喻分成了三种: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将一个域中的概念转化到另一个域中,比如“Argument is a war”。方位隐喻是用诸如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表达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组织另外一种概念系统。“I’m falling asleep”、“he dropped dead”及“You are under my control”  此类隐喻提供了人类主体和世界上其他事物之间的一种空间关系。本体隐喻指的是用实体词来表达一些非物质性的概念,比如感情、活动和想法,从而对其进行分类、量化和引用。  二、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  1.隐喻的关联性解释的依据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做出阐释,笔者认为要基于它对隐喻的两点认识:其一,隐喻是一种更广阔的语境出现的话语现象;其二,在隐喻中,说话人的意义是间接表达的,因此作者真实的交际意图需借助于相关性推理才能获得。Sperber和Wilson(1986:237)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它是语言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关联理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此外,用关联理论解释隐喻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话是在实施一种行为,它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理论认为隐喻属于间接的言语行为,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2.关联理论对隐喻的产生和理解过程的阐述  隐喻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认为,在语言交际时,发言者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者的处理努力。但是最佳关联表达并非总是精确的表达,这时候取而代之的是模糊表达。隐喻正是人们使用模糊表达法的产物,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这种表达需要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相似联想,而人认知能力的共性使人们趋向于对同一事物有着相似的联想。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显示了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各个国家的隐喻也互不相同。隐喻的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互换,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转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语言中的隐喻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相对等的隐喻。因此,译者在翻译隐喻的时候就需要将其他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比如文化和历史。最后,笔者建议了三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即直译、等值翻译和意译。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于莹.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08(11).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

  • 感官意象图式--通感的一个新认知模式
  • 第6卷第1期2008年3月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Shenzhen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 V01.6No.1Mar.2008 感官意象图式--通感的一个新认知模式 杨洋1,董方 ...查看


  • 论认知语义学及其对语言教学的意义
  • DOI:10.13734/j.cnki.1000-5315.2009.03.005第36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09年5月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 ...查看


  •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 网络语言中的认知隐喻解读 摘 要:随着互联网在世界的普及和网民队伍的壮大, 网络用语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在介绍网络语言的语体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隐喻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网络隐喻的认知特点.研究表明,隐喻是网络语生成的一种重要的 ...查看


  •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与范文参考
  • 商务英语论文题目|商务英语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一.英语论文基本格式 1. 毕业论文结构包括:主标题.论文摘要.正文(一般不少于5000字).注释.参考书目,注释统一用尾注. 2. 板式:毕业论文一律用计算机打印.(使用A4规格打印,每页30行 ...查看


  • 大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一.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语言教学类 1.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2.词典编纂如何对对待语流中的一次性用词用法, 3.自我概念与外语语音学习假设, 4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5.我的双 ...查看


  • 翻译介词的技巧
  • 钟钗又lc 2007.Io (上旬刊) 翻译分词的技巧 口 高洁 湖北・武汉430010) (空军雷达学院外语教研室 摘要翻译的技巧包括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反译法,这些技巧同样可以用在介词翻译中.本文通过给出详尽的例句以探讨翻译 ...查看


  •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_死_字用法演变研究
  • 2011年4月 第32卷第4期襄樊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2011Apr.,Vol. 32No. 4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死"字用法演变研究 陈 (1.襄樊学院 2.襄樊学院 ...查看


  •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卢军坪 [摘要]在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之后,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探析,包括:国外对于 概念隐喻理论及其主要类型.概念隐喻的认知功能及个人的评述.隐喻研究的历史 ...查看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策略
  • 语言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熟语教学策略 ○钟舟海 肖 静 摘 要:熟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包括惯用语.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警句格言等.熟语是一种语言中最精华.最生动.最具特色的部分,所以学习熟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需要:同时,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