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新浪微博能收看到更多精彩展讯了!
欢迎关注@看展小陀螺 一颗带你看遍全球优质展览的小陀螺
? ART一点团队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浙江省博物馆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重磅·史上最大规模南宋文物展「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ART一点权威首发
▲点击查看综合消息
第一单元:中兴小记
第二单元:都城纪胜
第三单元:武林旧事
(本条所有图文资料来源于“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览图录,主编王宣艳。ART一点将于近期持续发布导览手册及展览消息,敬请关注。)
第一单元
中兴小记
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初年,朝廷在抵御金兵过程中且退且守。绍兴年间,宋金双方力量逐渐达到均衡状态。绍兴八年(1138),漂泊的政权正式定行在于临安。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合议成,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至祥兴二年(1279)宋帝昺蹈海灭亡,南宋延续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1 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北宋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高宗即位,重建宋朝。在金兵的追击下,南宋朝廷、宗室、百官、士庶纷纷踏上辗转避祸的南迁之路。
靖康之变
宣和二年(1120),欲收复幽云的北宋徽宗,联金灭辽,与金订立“海上之盟”。之后,宋攻燕京不下,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宣和七年(1125),金趁机兵压宋境,徽宗传位钦宗。靖康元年(1126)底,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去,掠走财物珍宝、文物重器,北宋王朝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大晟应钟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
长18.1厘米,宽13.9厘米,高28厘米
征集 临海市博物馆藏
铜质。晚清时为台州路桥学人杨晨所藏,1951年由项士元征集入藏台州专区文管会(临海市博物馆前身)。大晟钟系北宋政和间“大晟”府所铸造的宫廷乐器,按音阶排列,此钟属“应”,故称大晟应钟。钟钮为两条相对的夔龙,钟身饰云雷纹及乳钉纹,每面有乳钉十八颗,每组三颗,分六组横排。钲部正面阴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应钟”。此枚“大晟应钟”为“大晟式”中型钟,即编钟,也是迄今所见“大晟式”中型钟中的唯一一件“应”钟,为推定该律上方紧邻的“清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实物依据。大晟钟是宋徽宗为推行大晟新乐乐律(即大晟律)而设计,是其重塑礼乐制度、推行新政的重要部分。铸于崇宁三至四年,式样仿照当时出土的春秋时期宋公成钟铸成。每一套编钟,计正声12,中声12,清声4(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各一),共28枚以应二十八宿。计12编,共336枚。《宋史》载:“(靖康二年四月)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大晟编钟和其他汴京文物一样,于靖康二年北运,分至燕京和上京。运至燕京的大晟编钟,后因“晟”字犯金太宗讳,“大晟”被刮去改刻“大和”。有些因失散或淹没于地下而保留原款。现所知大晟编钟流传于世20余件,分散于开封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加拿大多伦多国家博物馆、日本等。
高宗即位
靖康二年(1127),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同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亦称之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宣布临安府为“行在所”,正式定都临安。以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位于南方,史称南宋。
“建炎后苑造作之印”铜印
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四月间(1127—1129)
边长5.6厘米,高1.4厘米
1971年浙江临海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印文为九叠篆“建炎后苑造作之印”。“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此印即加年号,“建炎”二字为宋高宗的年号。“后苑造作”指后苑造作所,属入内内侍省,专掌制造宫廷生活所需及皇族婚娶名物。此为后苑造作所之印。背款“少府监铸”,指明铸印机构,少府监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百官拜表案、褥之事。少府监于南宋建炎三年四月罢归工部,终南宋而不复设,则此印铸造当在建炎元年至三年四月之间。
北人南迁
“莫道吴中非乐土,南人多是北人来。”靖康之难后,频繁的战乱使千千万万的人流离失所。宗室及百官率先南迁,之后大批士兵、地主、商人和平民开始向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转移,分散于江、浙、闽、赣等各府州。虽然他们从此远离故土,安葬他乡,但此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南移,对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述靖康之难宗室南迁的福建鼓山石刻
宋哲宗第三女吴国长公主驸马潘正夫题于福建福州东郊鼓山上,这块石刻为我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一支宗室的迁移路线:睢阳(商丘)—钱塘(杭州)—建康(南京)—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赣水(江西赣江)—湘湖(湖南)—南海(广东)—闽川(福建),最后到达了西外宗正司所在地福州,宗室初到时主要被安置于福州城内神光寺。石刻全文:“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
水晶串饰 南宋
珠直径1厘米,鱼长4.6厘米
1956年江西上饶茶山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晶珠无色透明,颗粒匀称,共64颗。两颗稍大:一为玛瑙珠,有三通穿;一为水晶珠,有四通穿。青玉鱼为坠饰。
湖州石家铭文方形镜 南宋
边长8.7,缘厚0.3厘米
2005年浙江温州南宋绍兴己卯(1159)赵叔仪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方形,窄缘,椭圆形钮,钮右侧长方形框,内铭文直行3行:“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与浙江长兴夹浦乡出土方形镜相似。
青铜唾盂 南宋
盘径19厘米,底径6.6厘米,高10.5厘米
2005年浙江温州南宋绍兴丁卯(1147)赵叔仪妻仇氏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浅盘口,盘壁弧斜,折肩,腹较深,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平底。器口、器身分铸,并可拆卸。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粉盒 南宋
口径5.3厘米,底径3.9厘米,高3厘米
1979年浙江桐乡新生红旗漾村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赵伯泽墓出土
桐乡市博物馆藏
子母口。盖面压印一折枝花,盖缘多棱。
抄手式端砚墓志
南宋绍兴辛未年(1151)
长19.3厘米,宽12.4厘米,厚3.7厘米
1973年福建武夷山西门宋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端石制成,作长方抄手式,一字砚池。砚背刻铭,篆书横额:“贾藏之墓”,楷书正文:“君讳披字藏之河北武安人号神钲潜夫以右承/直郎福州观察推官绍兴辛未秋九月庚申寿五/十三终官舍冬十二月壬申葬崇安永隆院之东/坐壬面丙水行巽趋丁西南六十步乾巽向者父/左中大夫讳若思母令人王氏之墓东北四十步/壬丙向者兄右宣义郎讳损之墓也嫡子宜老先/卒庶怀祖念祖德祖皆幼为之后而主其丧者君/兄之次子述祖也速葬不及铭其侄逸祖志于砚”,两侧砚足底刻:“娶河阳陈氏献之之女济源张氏□之女再娶溪东/黄氏静之女女三人六七娘先卒妹妹福福在室”。
墓主贾披,河北武安人,卒于福州任上,归葬崇安家族墓地。或靖康后举家南迁至崇安。此砚为墓主生前所用,其子尚幼,其侄主其葬事,仓促不及刻石,以砚刻铭为墓志。
“祥符开国”铜印 南宋
长5.4厘米,宽5.3厘米,高6厘米
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方印,印文“祥符开国”。1934年大旱,塘栖南宋福王庄旧址洗马池干涸,附近农民掘泉获此。其印为塘栖姚寿慈所得,后赠与姚虞琴。姚以盒珍藏并题:“此南宋福王铜印,于甲戌夏杭州塘栖镇王庄基废池中出土,文曰:祥符开国。宋都汴梁,故以祥符为籍贯,以宋三司布帛尺度之一寸七分见方,篆文稠叠,不仅补宋人印制,福王庄院之在塘栖者,藉以证明,余另有文记之,杭州姚虞琴识。王福厂书吴厚厂刻。”
定窑白釉印花满池娇纹银碗 北宋
口径16.5厘米,底径5.8厘米,高6.5厘米
1971年江苏南京江浦黄悦岭
南宋庆元五年(1199)张同之妻章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瓷质,白胎,施白釉。镶银口。芒口,陡壁,圈足。近口沿处模印一周回纹,内壁为鸳鸯、莲花、荷叶、水波纹,碗心饰两尾游鱼。
2 抗金风云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宋王朝执行委曲求全政策,大片土地沦于战火之中。南宋与金作战,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南宋初年李纲、宗泽等抗金活动,特别是杰出将领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彪炳千古。宋金于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开始长期对峙,直至先后被元所灭。
传《中兴四将图》为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画院待诏刘松年绘。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4厘米。图中绘南宋初年四位著名抗金将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现存清代乾隆帝墨笔楷书重题,依次是“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
李纲短期主政
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提出抗金救国十大措施,七十余天即遭罢免。
“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征集 福建博物院藏
锏身呈棱形,渐往锋收,四面刃,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格呈四瓣花形。茎为花梨木,刻斜旋纹,茎后端有穿,首呈瓜棱状。锏为古代一种兵器,宋代一般只作为高级将领的随身佩带之物。鞘为木质,后代配制。双面对称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珌,中间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
张浚经略关陕和富平之战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人。苗刘之变时,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三年(1129),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经略川陕三年,意在牵制金军南下。然建炎四年(1130)九月,与金在富平之战中失败。
“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铜印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
边长5.5厘米,高4厘米
20世纪50年代浙江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短矩形把手。背款“建炎四年二月日”“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顶款“上”。印面阳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南宋时,宣抚使司置于沿边军事重镇,抚绥边境,节制将帅,督视军旅,辟置僚属,统兵作战,为朝廷捍御边防重责所寄。宣抚处置使司许便宜行事,权责略重于宣抚使司。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平“苗刘兵变”立功。五月,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命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秦州(甘肃天水)置司。此印当是张浚被任命川陕宣抚处置使后,其幕府内设机构“随军审计司”所用之官司印。
韩世忠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英勇善战,为“中兴四将”之一。1130年,宋金双方在镇江东面长江上展开激战,韩世忠乘艨艟指挥水师迎战金军,其妻梁氏亲自擂鼓助战,极大鼓舞士气。后韩世忠率八千精兵阻扼金军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四十余天,史称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之孙韩枤墓志拓本
志文中有“曾祖蕲国忠武王讳世忠,起家为中兴元勋,配食高庙”之句。
岳飞北伐
宋高宗在位初期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下,重占开封与陕西等地,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以岳飞北伐之功最巨。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多次打败金军,屡建奇功。绍兴十年(1140),出师中原,收复郑州、洛阳等失地,大破金兵于郾城,正欲乘胜北进,被赵构、秦桧逼令班师,解除兵权,授任枢密副使,不久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被害于临安府(今杭州)大理寺。
岳飞被害以后,狱卒隗顺背负其遗体逃出临安城,至九曲丛祠,葬于北山。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以礼改葬岳飞遗体于栖霞岭的南麓。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岳飞墓进行过重修。
绍兴和议
1138年,高宗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朝廷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抗金将领的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到偏安一隅的政治局面。
“大宋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窑户练通造”铭文砖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
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7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2004年,南京江宁建中村发现一座南宋墓。墓葬由并列的南、北两个长方形墓室构成,墓室总宽7.94米,北侧墓室全长6.58米,南侧墓室全长4.82米。北侧墓室历史上曾遭到多次盗掘,南侧墓室保存完好,墓内出土瓷、银、铜、漆木、玉及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不同质地的文物约800件,主要有玉梳、玉璧、玉印章、玛瑙璧、玻璃杯、水晶璧、银罐、嵌宝石银戒指、牙角质香料盒、木质册书、木牌饰、铜镜以及大量人形和各种动物形状的玉佩饰。北侧墓室砖铭上“大宋绍兴二十五年”的纪年与秦桧的卒年相符,更与该墓南侧不远秦桧父亲坟寺“移忠寺”塔砖上的铭文一致,推测此墓可能为秦桧夫妇合葬墓。
牡丹纹玉梳 南宋
长14.7厘米,宽6.3厘米,厚0.3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青玉质,有水银沁。半月形,梳背透雕折枝牡丹纹。
“墨元”白玉印 南宋
边长2厘米,高1.5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白玉质。方形,兽形钮,钮有穿孔。篆书阴刻“墨元”印文。
银镶猫眼石戒指 南宋
径2.8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银指环,连珠纹周饰椭圆形戒面,四爪伸出抓住椭圆形猫眼石。
水晶盖盒 南宋
直径6厘米,高5.1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圆筒状,子母口,无色透明。此类造型的盖盒多为粉盒。
玉佩 南宋
长7.5厘米,宽5厘米
2006年江苏南京江宁清修村秦熺夫人郑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椭圆形,透雕一对凤凰相向而立于花枝上。
金花卉纹钳镯 南宋
直径6.5厘米
2006年江苏南京江宁清修村秦熺夫人郑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窄式钳镯,镯面等宽,分成上下两道。开口式,开口处两端錾刻花叶。
3 南宋中兴
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一般认为宋高宗在女真人的金戈铁马下使赵宋王朝得以复存,重建国家政权,构筑宫殿建筑,恢复与完备各项器物、典章、制度,有若光武中兴之功,是为“中兴”。
“中兴复古”香饼 南宋
边长4.5厘米
1978年江苏武进村前蒋塘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香饼方形,正面有“中兴复古”四字,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蟠屈向上、身姿相对的两条龙。“中”字的空处一个规整的小圆孔,当是用作穿线佩系。据扬之水先生考证,此“中兴复古”香饼即《负暄杂录》中说到的“中兴复古”,是龙涎香品之一的“内家香”,系宋高宗所合之香,以古腊沉香为本,杂以脑麝、栀花之类,香味氲氤,极有清韵。推测武进村前蒋塘宋墓为官至副相的毗陵公薛极家族墓。
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长17.2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1956年朱家济先生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抄手砚。砚面开斜通式砚池,砚背抄手高而深。端州猪肝冻石,石质细腻光滑,色泽温润。通体遍布鹧鸪纹,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砚身一侧阴刻五行楷书铭文:“绍兴十九年十月辰臣安道伏蒙皇帝宠赐端砚一只,获叨大赐诚所谓千载一时之遇矣,传诸子孙彰示宠锡之重垂耀无穷荣于兹时,臣安道拜手稽首谨题。”王安道为高宗御医王继先长子。王继先得高宗贵宠,冠绝人臣,与秦桧夫人王氏结为干亲。1143年,王安道官至武泰军承宣使、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绍兴十九年(1149)正是王继先权盛之时,王安道因其而受高宗赏赐端砚。
“建宁军节度使之印”铜印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边长5.9厘米,高5.4厘米
1967年浙江杭州半山韦谦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印方形,矩形把手。背款“绍兴十九年”“文思院铸”,顶款“上”。印文为九叠篆“建宁军节度使之印”。宋印刻款大概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均施于印背两边,左边刻铸造机构,右边刻铸造时间,也有的印章仅刻铸造年月而不刻铸造机构,印钮顶部多刻“上”字,以指明钤印的方向。这方铜印是韦谦的官印。韦谦,开封人,宋高宗母韦太后之侄。绍兴十九年三月,为建宁军节度使,与铜印铸造时间吻合。绍兴二十六年(1156)卒。《宋史·舆服志》:元丰六年(1083),“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不即随葬因而行用者,论如律”,这是赐官印随葬的规定。此印出自韦谦墓中正可印证这条记载。
隆兴通宝金钱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
直径2厘米,重3.25克
浙江慈溪龙南乡南岙村砖室墓出土
慈溪市博物馆藏
正面楷书阳文“隆兴通宝”,旋读,素背。浇铸成形。黄色有光泽,含金量60%。非流通货币。
金指环 南宋
直径1.5厘米,高1.6厘米,重7.2克
浙江金华郑刚中墓出土
金华市博物馆藏
用细长金丝弯制成螺旋状,共盘8圈,两端用金丝缠作活环以调节松紧。
郑刚中(1088—1154),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营建行都
绍兴八年(1138),定临安府为行在所。从高宗南渡至此时,宫城内建起十三座大殿、四十余座楼阁和二十余座亭台。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朝廷在凤凰山麓建起周长四十五公里的大内,在外围又营建了外城,有城门十三座。城市规划以御街为中轴线,街道两旁部署官署宅邸、宗庙社稷与市肆坊巷。城市的商业与娱乐活动,则通过御街和四周街巷辐射到整座都城。随着王朝从战火中复苏,各大小城市开始重建。人口数量的剧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宋城市重现甚至超过了往昔的繁华。
太庙
南宋太庙是南宋皇帝祭祀祖先的祖庙,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初期规模为正殿七楹十三室,后经多次修缮与扩建,有正殿、四祖庙、斋殿、册宝殿、祭器屋、库屋、致斋阁子等建筑。1995年,杭州紫阳山东麓发现太庙东围墙、东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现已建成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
德寿宫
德寿宫原系秦桧旧第,后收归官有,改筑新宫。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内禅,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时称“北内”或“北宫”。德寿宫坐北朝南,布局与皇城相近,内有德寿殿、后殿、灵芝殿、射厅、寝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及“小西湖”“飞来峰”等园林建筑。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后又因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居住,先后易名为慈福宫、寿慈宫。咸淳四年(1268),度宗将北部建道宫,名宗阳宫,南部废为民居。2001至2006年,在今望江路北侧先后发现其宫墙及建筑遗址。
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
恭圣仁烈皇后即宁宗杨皇后(1162—1232),善诗词书画。2001年,为配合四宜路旧城改造工程,对吴庄基建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夹道、假山等遗迹。房屋台基和地面基础都经过夯筑,台基周围均有砖砌护墙,地面全部用砖铺成。庭院中的方池和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夹道,制作考究。房屋开间和庭院中的假山,规模宏大,为普通古代园林少有。其位置和《咸淳临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图、京城图上恭圣仁烈皇后宅的位置相符。
临安府治与府学
2000年,在杭州市荷花池头发现南宋临安府治遗址,有书院厅堂、西厢房、庭院、天井和东回廊、七边形水井等南宋遗迹。临安府治是南宋京城临安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内设简乐堂、见廉堂、有美堂、竹山阁等建筑及教场等设施,是在五代净因寺基础上扩建而成。临安府学属地方官学,是临安府的官办学校,有“京学”之称。位于府治东北,有大成殿、养源堂、御书阁、先贤祠堂和众多斋舍。
御街
御街,又称“天街”,南起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今万松岭路南的凤凰山脚路北段),经朝天门(今鼓楼)、观桥(今贯桥),往北到今武林路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自1988年以来,在杭州卷烟厂、太庙巷、严官巷及中山中路先后四次发现御街的相关遗迹。
“上虞县淳熙己亥五月日”铭文砖
南宋淳熙六年(1179)
长41厘米,宽15.5厘米,厚7厘米
浙江上虞丰惠征集
上虞博物馆藏
制礼作乐
在皇朝重建的各项措施中,尤以礼乐制度的恢复为重。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就于临时行在扬州举行了郊祀大礼。绍兴元年(1131)在明堂祭祀天地。绍兴十二、十三年陆续增修太学、兴建圜坛、景灵宫、社稷坛等,同时添制郊庙祭器、常行依仗、玉辂等。绍兴十四、十五年设立礼器局。绍兴十五年(1145),颁布《绍兴制造礼器图》。礼乐制度伴随着兴建礼仪场所、开展国家典礼而逐步推进,旨在向天下昭告宋高宗天子地位。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南宋绍兴五年(1135)
长20厘米,宽9.5厘米,高8.2厘米
1988年杭州市公安局移交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卧虎,虎双目圆睁突起,双耳竖立,虎口衔环。四足伏卧,两前肢叠握,尾略下垂并甩至一侧。铜虎神态温和,制作精巧。腹部阴刻:“绍兴五年三月九日,修内司奉圣旨制造,并环重十斤。”铭文较浅。铭文记录了年号、制造机构、重量等。修内司是掌管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机构。
陶兽足双耳鼎 南宋
口径17.6厘米,高18.5厘米
浙江海盐王坟遗址南宋墓出土
海盐县博物馆藏
双立耳,口沿一圈回纹,腹部变形夔纹,三兽蹄足。此是根据朝廷祭祀需要而定向生产的陶质祭器。一般用于天地二郊,即“扫地而祭,其于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陶质祭器的使用在高宗绍兴中期达到鼎盛。
景德镇窑青白釉贯耳瓶 南宋
口径3.7厘米,腹径8.7厘米,足径6.1厘米,高14.8厘米
浙江桐乡乌镇市河出土
桐乡市博物馆藏
长颈,颈部饰10道弦纹,颈肩交接处也有1道弦纹,鼓腹,圈足外撇。口沿两边饰两对称贯耳。是瓷器仿青铜贯耳壶的作品。
兽面纹铜爵 南宋
通长18厘米,通高24.5厘米
1954年浙江杭州环城西路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前有倾注酒的流,流长而上翘,双柱立于流折后的口部,双柱较高,倒觚形柱帽,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深腹,腹侧有一鋬可执。卵形底,下有三锥形足,三足外撇程度较大,断面呈三棱形。腹部饰两个折角兽面纹,兽面属分散组合型,角、耳、眉、眼、嘴等凸起,但彼此分离,以云雷纹为地。
兽面纹铜尊 南宋
口径20.4厘米,高29.5厘米
1954年浙江杭州环城西路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三段筒形尊,喇叭形敞口,器口下逐渐内收,腹部微鼓,高圈足外撇。尊体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高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尊体纹饰细密规整。喇叭口外饰一周变形蝉纹,共八个,尖部向上,下部为一周垂首折身小蚕纹。腰部和圈足以前后两面的扉棱为中心,饰两组兽面纹。通体以纤细云雷纹为地。此器器形、纹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宣和三年(1121)山尊极其相似,极有可能是以宣和山尊为母本制作的
铜蒜头壶 南宋
口径4.5厘米,足径8厘米,高22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出土2件,大小、形制相同。小口,直壁,口下作八棱蒜头形,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颈间饰凸弦纹一道。蒜头壶是秦汉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此为仿秦汉风格的器物造型。
铜蒜头壶 南宋
口径2.6厘米,高18.2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出土2件,大小、形制相同。小口,直壁,口下作八棱蒜头形,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颈间饰一可活动圆环。仿秦汉蒜头壶的造型。
铜贯耳壶 南宋
口径6.7厘米,底径7.5厘米,高18.8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器略呈扁椭形。侈口平唇,束颈,溜肩,双贯耳,鼓腹微垂,高圈足,无底,上下贯通。三道凸弦纹将器身纹饰分成四部分,主体纹饰为斜方格纹及变形蚕纹,云纹作地。
铜爵 南宋
横17.5厘米,足高7厘米,柱高3.7厘米,通高20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深腹,前有倾注酒的流,流和爵口相连处饰有二柱,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腹右侧有一鋬可执,下有三锥形足。腹为圜底。通体锈斑。
铜钫 南宋
口径7厘米,高25.5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出土2件,方体四棱式,形制相同。方唇,口微侈。长颈,斜肩,四棱腹,腹上大下小,壁略弧,无底。肩腹两侧各附一铺首衔环。
长方形铜鼎 南宋
长15厘米,宽12.7厘米,通高21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鼎口呈长方形,方沿内折,短颈,颈部两侧各设一附耳,四袋形腹,有明显裆缝。中空的柱形足上分饰八组简化象纹,仅突出象的眼睛和耳朵,侧视,组成四个完整的象首。
兽面纹铜鬲炉 南宋
口径11.7厘米,通高13.5厘米
1956年浙江余杭石濑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侈口短颈,方唇卷沿,口沿处立一对环形耳,腹略鼓,下接三袋足。颈及足部饰有简化的兽面纹,兽面仅突出双目。
云雷纹铜鬲炉 南宋
口径17.8厘米,通高16.8厘米
1956年浙江余杭石濑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口微敛,宽平沿,长颈,浅腹微鼓,下接三袋形矮足,平裆。肩上立一对环形附耳,略外侈。颈部饰一周规则的菱形纹,内填云雷纹,附耳下凸起一道腰脊。菱格云雷纹为仿古器中常见纹饰。
兽面纹三足铜盖罐 南宋
口径8.2厘米,通高10.5厘米
1969年桐乡炉头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盖弧隆,中空,盖钮底为管状,可插入盖中。盖面主纹为四组交龙纹,以云雷纹为地。圆口略侈,直壁深腹,圜底,蹄形三矮足。三条纵向宽边凸弦纹将腹部纹饰分为三部分,主纹为兽面纹,兽目突起。纹饰布局草率,制作不精。
铜贯耳壶 南宋
口径5×7.5厘米,底径8.5×6.5厘米,高20厘米
浙江湖州白雀乡垄山王家潭鱼塘出土
湖州市博物馆藏
方壶造型,两侧为管状贯耳。长颈、垂腹、圈足。肩腹纹饰以带状弦纹横分为三层,均以雷纹为地。圈足为蟠虺纹,并以索纹为边。
铜樽式炉 南宋
口径15.4厘米,高11厘米
浙江湖州莫蓉乡儒林村窖藏
湖州市博物馆藏
直筒式器身,两侧为双铺首衔环耳,三角云形板状三小足。外壁口下两道回纹,腹部为斜格乳丁纹。底缘为蝉纹(垂叶纹)一周。湖州儒林村的窖藏,同时出土有:洗二、壶二、鼎二、盘二、卣一、残件二。形制呼应关系看来,原或为一整组祭器。
铜提梁卣 南宋
口径8.6×9.9厘米,底径15.2×11.8厘米,通高37厘米
浙江湖州莫蓉乡儒林村窖藏
湖州市博物馆藏
椭圆形口,扁圆腹,高圈足。盖为外罩式。器身纹饰以带状弦纹分为三层:上两层分别为四组相向夔龙纹,以云雷纹为地;下层为云雷纹地的兽面纹组合。两侧出脊。器身两侧浮雕兽首,为衔接提梁的枢纽;提梁饰斜格乳丁云雷纹。盖面饰两组兽面纹,盖身为菱形交叉雷纹。圈足饰两组以雷纹为地的凤鸟纹。两侧为十字形孔。盖内顶有阴文铭“父朿”,器底阴刻铭“朿”。
铜钫(两件) 南宋
口径5厘米,高18.8厘米;口径5厘米,高18.8厘米
浙江苍南县桥墩水库南宋淳熙五年(1178)黄石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苍南县博物馆藏
直口,沿边加厚,颈微收,鼓腹下弧收,平底,圈足外撇。两侧置铺首衔环。颈部饰雷纹,肩部、腹部饰变体夔纹,圈足饰凤鸟纹,肩、腹及足部纹饰为双重纹饰,羽纹地。
铜鼎 南宋
口径10厘米,腹径11.2厘米,通高14.5厘米
浙江金华郑继道墓出土
金华市博物馆藏
造型为椭圆形四足鼎式铜炉,立耳,耳上饰草叶纹,方唇,口平出,颈部饰菱形纹,在菱形纹的线框内,中间为四个云纹组成一个菱形,在这个云纹组成的菱形外有四个涡旋纹加四个圆“S”形云纹。腹部起四道棱,两侧为云纹,中间以云纹为地纹,主纹为二条螭龙交缠纹,足与腹部交接处为兽面纹,兽蹄形足。
铜鼎 南宋
通高13.5厘米
浙江苍南县桥墩水库南宋淳熙五年(1178)黄石墓出土
苍南县博物馆藏
直耳,蹄足。鼎腹有三角云雷纹,耳饰云雷纹。
兽耳衔环铜壶 南宋
口径9.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0.9厘米
浙江衢州柯城区黄家乡坑西村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直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部饰一对称衔环首耳。口沿、足部饰一圈回纹。五道弦纹将器身分成四个图案区,颈部为简化的双龙交颈纹,余为变形夔龙纹。
“汉编钟”“太清宫”铭铜钟 南宋
长12.5厘米,高20.5厘米
1957年浙江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铜磬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口径40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器身锈蚀严重,仅剩口沿部分。环刻一周铭文:“庐山大明院主持庆瑄募缘重置永镇本院后代法孙辛贵宝惜者/南康军税务大明院河字号绍兴二十八年九月初三日收税讫官厶”。
铜镂空三足熏炉 南宋
口径11.5厘米,底径11厘米,高12.6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圆筒形器身,炉盖缺失,炉身近口沿处饰三道弦纹,炉身中部饰六组菱形几何纹图案,平底,“S”形三足。
兽面纹铜觚 南宋
口径15.3厘米,底径9.5厘米,高22.6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三段分铸组合而成。上部喇叭形敞口,器口下逐渐内收,长颈,外饰一周四组蕉叶形蝉纹,尖部向上,以云雷纹为地。中部鼓腹,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面纹。圈足外撇,周边下切,形成较高的两段式圈足,四侧各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同样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面纹。
兽面纹铜尊 南宋
口径18.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5.3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口沿外侈,长颈,外饰一周四组变形蝉纹,尖部向上,以云雷纹为地。鼓腹,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圈足外撇,周边下切,形成较高的两段式圈足,西侧各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同样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
涡纹铜长颈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7.5厘米,高19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高圈足略外撇。颈部中间以弦纹框边装饰波纹。腹部以凸弦纹为界,上饰云雷纹衬地的涡纹,下饰波纹衬地的涡纹。圈足满饰云雷纹及简化的蝉纹。
云雷纹铜贯耳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9.2厘米,高23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双贯耳,圈足。贯耳满饰云雷纹。颈部以两道凸弦纹框边作纹饰带一周,中间填以云雷纹。
兽衔环铜长颈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高24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颈部以弦纹框边装饰云雷纹一周,两侧加
饰兽耳衔环一对。下腹部以两道细弦纹框边饰夔纹一周,间隙阴刻
云雷纹。圈足外满饰卷云纹一周。
乳钉纹铜鬲 南宋
口径24厘米,高12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口微敞,平唇外侈,浅腹,下承三袋状矮足。腹部以菱形纹和云雷纹组成纹饰带,并缀饰梅花形乳钉一周。
兽面纹铜三足鼎 南宋
口径9.7厘米,高15.5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方唇,直壁,鼓腹,分裆,袋状足,足下端呈柱形。口沿上立双耳,外饰云雷纹。颈部饰简化龙纹一周,腹部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
铜壶 南宋
口径4.8厘米,底径6.4厘米,高19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圆唇,长颈,颈中部饰两道凸圈。鼓腹下收,腹部饰两组弦纹。高圈足,外撇。腹足相交处饰一道凸圈。
兽面纹附耳铜鼎 南宋
口径18.5厘米,高21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方唇,束颈,折沿,肩部饰云雷纹,上立一对S形附耳,附耳下凸起一道腰脊,鼓腹,腹部以云雷纹为地凸饰兽面纹,圜底,下承三兽首形足。
铜簋 南宋
口径11.6厘米,底径8.6厘米,高9.5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侈口,束颈,斜肩,鼓腹,圈足外撇。腹部设对称双耳,但已残缺。腹部中间饰圆形云雷纹一周。外底铸有金文四行:“齐侯乍(作)樊姬宝般(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铜钫(一对) 南宋
口长5厘米、宽4.5厘米,底长6厘米、宽5厘米,高22.5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2件,形制、纹饰一致。方口,长颈,斜肩。器物最宽处在肩腹结合部,腹部向下斜收。圈足略外撇。纹饰带可分为四个部分:颈部纹饰带以中间一个涡纹为主纹,以方形云雷纹为地纹;肩部纹饰带为三个并列的三角形蝉纹;腹部纹饰带中间饰一铺首状主纹,以圆形云雷纹为地纹;足部饰方形云雷纹。器物一条对角线方向开裂,很有可能是以一条对角线将器物一分为二,分别铸造后再焊接而成。两件器物均不做底。
铜鼎 南宋
口径15.1厘米,高17.1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直口,折沿,沿上立环形耳二,垂腹,圜底,兽蹄足。上腹饰方形云雷纹衬地,以变形夔龙为主纹。下腹饰三角形蝉纹。三足内侧皆平,上部空。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展览时间:即日起-2016年4月5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层(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E区)
展览内容:来自47家文博单位的近500件(组)南宋文物精品
开放情况: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分停止入场)
__________
特别鸣谢
浙江省博物馆
__________
出品:林梢青
本辑统筹:郑施诗
编辑|制作:付玉婷 郑施诗
__________
ART一点
专注全球优质艺术展览体验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
ART一点· 近期精选
点击相应图文即可跳转
他守了敦煌一辈子,以至于人们都忘了他曾是留法十年的艺术家|常书鸿笔下的敦煌
当年在比利时与毕加索同展的中国天才,回国后却被称为「傻子公公」|传奇沙耆
张伯驹遗稿集中面世|章诒和:伯老好像一盏灯,灭了才发现原来有多亮
东坡肉带队 台北故宫150余件(组)珍品赴美|54年前的国宝赴美盛景你见过吗
重磅|神笔丹青 · 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 |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的画上,为何无一款题咏
大陆首次仇英特展 国内外31件真迹悉数展出
22组变体画,50年前的讲课实录
听潘天寿先生亲讲一堂中国画构图课
为王菲写「我愿意」的姚谦,床尾挂着谁的画?|「一个人的收藏」全记录
博物馆级的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
还有“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止咳偏方“龙井”与“鱼干”
故宫博物院首场文物修复展|揭除一小张古画心上的贴纸,耗费整整五天
苹果CEO库克人生的第一堂书法课,就在杭州西湖大道王冬龄工作室
「不顾一切的随心所欲的书写,是我对活和生的见解」井上有一
专访「留住手艺」作者盐野米松|40余年,我寻访的千位手工艺人走了一半
现在,在新浪微博能收看到更多精彩展讯了!
欢迎关注@看展小陀螺 一颗带你看遍全球优质展览的小陀螺
? ART一点团队优质出品 严禁复制转载
浙江省博物馆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重磅·史上最大规模南宋文物展「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ART一点权威首发
▲点击查看综合消息
第一单元:中兴小记
第二单元:都城纪胜
第三单元:武林旧事
(本条所有图文资料来源于“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展览图录,主编王宣艳。ART一点将于近期持续发布导览手册及展览消息,敬请关注。)
第一单元
中兴小记
北宋靖康二年(1127),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即位,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初年,朝廷在抵御金兵过程中且退且守。绍兴年间,宋金双方力量逐渐达到均衡状态。绍兴八年(1138),漂泊的政权正式定行在于临安。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合议成,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至祥兴二年(1279)宋帝昺蹈海灭亡,南宋延续国祚一百五十三年。
1 建炎南渡
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北宋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同年五月,高宗即位,重建宋朝。在金兵的追击下,南宋朝廷、宗室、百官、士庶纷纷踏上辗转避祸的南迁之路。
靖康之变
宣和二年(1120),欲收复幽云的北宋徽宗,联金灭辽,与金订立“海上之盟”。之后,宋攻燕京不下,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宣和七年(1125),金趁机兵压宋境,徽宗传位钦宗。靖康元年(1126)底,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去,掠走财物珍宝、文物重器,北宋王朝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大晟应钟
北宋崇宁三年至四年(1104—1105)
长18.1厘米,宽13.9厘米,高28厘米
征集 临海市博物馆藏
铜质。晚清时为台州路桥学人杨晨所藏,1951年由项士元征集入藏台州专区文管会(临海市博物馆前身)。大晟钟系北宋政和间“大晟”府所铸造的宫廷乐器,按音阶排列,此钟属“应”,故称大晟应钟。钟钮为两条相对的夔龙,钟身饰云雷纹及乳钉纹,每面有乳钉十八颗,每组三颗,分六组横排。钲部正面阴刻篆书“大晟”二字,背面刻“应钟”。此枚“大晟应钟”为“大晟式”中型钟,即编钟,也是迄今所见“大晟式”中型钟中的唯一一件“应”钟,为推定该律上方紧邻的“清黄钟律”标准音高提供了实物依据。大晟钟是宋徽宗为推行大晟新乐乐律(即大晟律)而设计,是其重塑礼乐制度、推行新政的重要部分。铸于崇宁三至四年,式样仿照当时出土的春秋时期宋公成钟铸成。每一套编钟,计正声12,中声12,清声4(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各一),共28枚以应二十八宿。计12编,共336枚。《宋史》载:“(靖康二年四月)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卤簿,冠服、礼器、法物,大乐、教坊乐器,祭器、八宝、九鼎、圭璧,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景灵宫供器,太清楼秘阁三馆书、天下州府图及官吏、内人、内侍、技艺、工匠、娼优,府库畜积,为之一空。”大晟编钟和其他汴京文物一样,于靖康二年北运,分至燕京和上京。运至燕京的大晟编钟,后因“晟”字犯金太宗讳,“大晟”被刮去改刻“大和”。有些因失散或淹没于地下而保留原款。现所知大晟编钟流传于世20余件,分散于开封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加拿大多伦多国家博物馆、日本等。
高宗即位
靖康二年(1127),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同年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亦称之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正式即位,重建宋朝,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宣布临安府为“行在所”,正式定都临安。以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位于南方,史称南宋。
“建炎后苑造作之印”铜印
南宋建炎元年至三年四月间(1127—1129)
边长5.6厘米,高1.4厘米
1971年浙江临海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印文为九叠篆“建炎后苑造作之印”。“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失,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此印即加年号,“建炎”二字为宋高宗的年号。“后苑造作”指后苑造作所,属入内内侍省,专掌制造宫廷生活所需及皇族婚娶名物。此为后苑造作所之印。背款“少府监铸”,指明铸印机构,少府监掌造门戟、神衣、旌节,郊庙诸坛祭玉、法物,铸牌印朱记,百官拜表案、褥之事。少府监于南宋建炎三年四月罢归工部,终南宋而不复设,则此印铸造当在建炎元年至三年四月之间。
北人南迁
“莫道吴中非乐土,南人多是北人来。”靖康之难后,频繁的战乱使千千万万的人流离失所。宗室及百官率先南迁,之后大批士兵、地主、商人和平民开始向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转移,分散于江、浙、闽、赣等各府州。虽然他们从此远离故土,安葬他乡,但此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南移,对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述靖康之难宗室南迁的福建鼓山石刻
宋哲宗第三女吴国长公主驸马潘正夫题于福建福州东郊鼓山上,这块石刻为我们提供了较为详细的一支宗室的迁移路线:睢阳(商丘)—钱塘(杭州)—建康(南京)—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赣水(江西赣江)—湘湖(湖南)—南海(广东)—闽川(福建),最后到达了西外宗正司所在地福州,宗室初到时主要被安置于福州城内神光寺。石刻全文:“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逮建炎中兴,天子受命,吴国长公主始至睢阳。明年寇淮甸,遂浮江而南避于钱塘。车驾幸建康,还复入觐,继适江表,会胡骑奄至,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达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越五日而赴行在所,男长卿、粹卿、端卿、温卿侍。绍兴二年仲春十三日,河南潘正夫题。”
水晶串饰 南宋
珠直径1厘米,鱼长4.6厘米
1956年江西上饶茶山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水晶珠无色透明,颗粒匀称,共64颗。两颗稍大:一为玛瑙珠,有三通穿;一为水晶珠,有四通穿。青玉鱼为坠饰。
湖州石家铭文方形镜 南宋
边长8.7,缘厚0.3厘米
2005年浙江温州南宋绍兴己卯(1159)赵叔仪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方形,窄缘,椭圆形钮,钮右侧长方形框,内铭文直行3行:“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与浙江长兴夹浦乡出土方形镜相似。
青铜唾盂 南宋
盘径19厘米,底径6.6厘米,高10.5厘米
2005年浙江温州南宋绍兴丁卯(1147)赵叔仪妻仇氏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浅盘口,盘壁弧斜,折肩,腹较深,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平底。器口、器身分铸,并可拆卸。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粉盒 南宋
口径5.3厘米,底径3.9厘米,高3厘米
1979年浙江桐乡新生红旗漾村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赵伯泽墓出土
桐乡市博物馆藏
子母口。盖面压印一折枝花,盖缘多棱。
抄手式端砚墓志
南宋绍兴辛未年(1151)
长19.3厘米,宽12.4厘米,厚3.7厘米
1973年福建武夷山西门宋墓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端石制成,作长方抄手式,一字砚池。砚背刻铭,篆书横额:“贾藏之墓”,楷书正文:“君讳披字藏之河北武安人号神钲潜夫以右承/直郎福州观察推官绍兴辛未秋九月庚申寿五/十三终官舍冬十二月壬申葬崇安永隆院之东/坐壬面丙水行巽趋丁西南六十步乾巽向者父/左中大夫讳若思母令人王氏之墓东北四十步/壬丙向者兄右宣义郎讳损之墓也嫡子宜老先/卒庶怀祖念祖德祖皆幼为之后而主其丧者君/兄之次子述祖也速葬不及铭其侄逸祖志于砚”,两侧砚足底刻:“娶河阳陈氏献之之女济源张氏□之女再娶溪东/黄氏静之女女三人六七娘先卒妹妹福福在室”。
墓主贾披,河北武安人,卒于福州任上,归葬崇安家族墓地。或靖康后举家南迁至崇安。此砚为墓主生前所用,其子尚幼,其侄主其葬事,仓促不及刻石,以砚刻铭为墓志。
“祥符开国”铜印 南宋
长5.4厘米,宽5.3厘米,高6厘米
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方印,印文“祥符开国”。1934年大旱,塘栖南宋福王庄旧址洗马池干涸,附近农民掘泉获此。其印为塘栖姚寿慈所得,后赠与姚虞琴。姚以盒珍藏并题:“此南宋福王铜印,于甲戌夏杭州塘栖镇王庄基废池中出土,文曰:祥符开国。宋都汴梁,故以祥符为籍贯,以宋三司布帛尺度之一寸七分见方,篆文稠叠,不仅补宋人印制,福王庄院之在塘栖者,藉以证明,余另有文记之,杭州姚虞琴识。王福厂书吴厚厂刻。”
定窑白釉印花满池娇纹银碗 北宋
口径16.5厘米,底径5.8厘米,高6.5厘米
1971年江苏南京江浦黄悦岭
南宋庆元五年(1199)张同之妻章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瓷质,白胎,施白釉。镶银口。芒口,陡壁,圈足。近口沿处模印一周回纹,内壁为鸳鸯、莲花、荷叶、水波纹,碗心饰两尾游鱼。
2 抗金风云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宋王朝执行委曲求全政策,大片土地沦于战火之中。南宋与金作战,取得多次战役的胜利。南宋初年李纲、宗泽等抗金活动,特别是杰出将领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彪炳千古。宋金于1141年订立“绍兴和议”,开始长期对峙,直至先后被元所灭。
传《中兴四将图》为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画院待诏刘松年绘。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90.4厘米。图中绘南宋初年四位著名抗金将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题。现存清代乾隆帝墨笔楷书重题,依次是“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
李纲短期主政
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提出抗金救国十大措施,七十余天即遭罢免。
“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锏
北宋靖康元年(1126)
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征集 福建博物院藏
锏身呈棱形,渐往锋收,四面刃,刃锋利光亮,近格处一刃面嵌金篆书:“靖康元年李纲制”七字。格呈四瓣花形。茎为花梨木,刻斜旋纹,茎后端有穿,首呈瓜棱状。锏为古代一种兵器,宋代一般只作为高级将领的随身佩带之物。鞘为木质,后代配制。双面对称嵌银丝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鞘口、尾部包铜边,上刻牡丹纹。鞘尖有珌,中间包铜佩璲二道,璲有钮,以供佩带。
张浚经略关陕和富平之战
张浚(1097—1164),字德远,汉州绵竹人。苗刘之变时,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三年(1129),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经略川陕三年,意在牵制金军南下。然建炎四年(1130)九月,与金在富平之战中失败。
“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铜印
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
边长5.5厘米,高4厘米
20世纪50年代浙江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短矩形把手。背款“建炎四年二月日”“宣抚处置使司行府铸”,顶款“上”。印面阳文“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南宋时,宣抚使司置于沿边军事重镇,抚绥边境,节制将帅,督视军旅,辟置僚属,统兵作战,为朝廷捍御边防重责所寄。宣抚处置使司许便宜行事,权责略重于宣抚使司。建炎三年(1129)四月,张浚平“苗刘兵变”立功。五月,高宗接受张浚提出的经略川陕牵制金军南下的建议,并任命知枢密院事兼御营副使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秦州(甘肃天水)置司。此印当是张浚被任命川陕宣抚处置使后,其幕府内设机构“随军审计司”所用之官司印。
韩世忠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延安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英勇善战,为“中兴四将”之一。1130年,宋金双方在镇江东面长江上展开激战,韩世忠乘艨艟指挥水师迎战金军,其妻梁氏亲自擂鼓助战,极大鼓舞士气。后韩世忠率八千精兵阻扼金军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四十余天,史称黄天荡之战。
韩世忠之孙韩枤墓志拓本
志文中有“曾祖蕲国忠武王讳世忠,起家为中兴元勋,配食高庙”之句。
岳飞北伐
宋高宗在位初期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下,重占开封与陕西等地,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以岳飞北伐之功最巨。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多次打败金军,屡建奇功。绍兴十年(1140),出师中原,收复郑州、洛阳等失地,大破金兵于郾城,正欲乘胜北进,被赵构、秦桧逼令班师,解除兵权,授任枢密副使,不久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诬陷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被害于临安府(今杭州)大理寺。
岳飞被害以后,狱卒隗顺背负其遗体逃出临安城,至九曲丛祠,葬于北山。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以礼改葬岳飞遗体于栖霞岭的南麓。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岳飞墓进行过重修。
绍兴和议
1138年,高宗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朝廷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抗金将领的兵权。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南宋与金签订《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取到偏安一隅的政治局面。
“大宋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窑户练通造”铭文砖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
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7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2004年,南京江宁建中村发现一座南宋墓。墓葬由并列的南、北两个长方形墓室构成,墓室总宽7.94米,北侧墓室全长6.58米,南侧墓室全长4.82米。北侧墓室历史上曾遭到多次盗掘,南侧墓室保存完好,墓内出土瓷、银、铜、漆木、玉及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不同质地的文物约800件,主要有玉梳、玉璧、玉印章、玛瑙璧、玻璃杯、水晶璧、银罐、嵌宝石银戒指、牙角质香料盒、木质册书、木牌饰、铜镜以及大量人形和各种动物形状的玉佩饰。北侧墓室砖铭上“大宋绍兴二十五年”的纪年与秦桧的卒年相符,更与该墓南侧不远秦桧父亲坟寺“移忠寺”塔砖上的铭文一致,推测此墓可能为秦桧夫妇合葬墓。
牡丹纹玉梳 南宋
长14.7厘米,宽6.3厘米,厚0.3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青玉质,有水银沁。半月形,梳背透雕折枝牡丹纹。
“墨元”白玉印 南宋
边长2厘米,高1.5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白玉质。方形,兽形钮,钮有穿孔。篆书阴刻“墨元”印文。
银镶猫眼石戒指 南宋
径2.8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银指环,连珠纹周饰椭圆形戒面,四爪伸出抓住椭圆形猫眼石。
水晶盖盒 南宋
直径6厘米,高5.1厘米
2004年江苏南京江宁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圆筒状,子母口,无色透明。此类造型的盖盒多为粉盒。
玉佩 南宋
长7.5厘米,宽5厘米
2006年江苏南京江宁清修村秦熺夫人郑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椭圆形,透雕一对凤凰相向而立于花枝上。
金花卉纹钳镯 南宋
直径6.5厘米
2006年江苏南京江宁清修村秦熺夫人郑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藏
窄式钳镯,镯面等宽,分成上下两道。开口式,开口处两端錾刻花叶。
3 南宋中兴
在一世之间因王道衰而有能复兴者,斯谓之中兴。一般认为宋高宗在女真人的金戈铁马下使赵宋王朝得以复存,重建国家政权,构筑宫殿建筑,恢复与完备各项器物、典章、制度,有若光武中兴之功,是为“中兴”。
“中兴复古”香饼 南宋
边长4.5厘米
1978年江苏武进村前蒋塘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香饼方形,正面有“中兴复古”四字,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蟠屈向上、身姿相对的两条龙。“中”字的空处一个规整的小圆孔,当是用作穿线佩系。据扬之水先生考证,此“中兴复古”香饼即《负暄杂录》中说到的“中兴复古”,是龙涎香品之一的“内家香”,系宋高宗所合之香,以古腊沉香为本,杂以脑麝、栀花之类,香味氲氤,极有清韵。推测武进村前蒋塘宋墓为官至副相的毗陵公薛极家族墓。
高宗赐王安道抄手式端砚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长17.2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1956年朱家济先生捐赠
浙江省博物馆藏
抄手砚。砚面开斜通式砚池,砚背抄手高而深。端州猪肝冻石,石质细腻光滑,色泽温润。通体遍布鹧鸪纹,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砚身一侧阴刻五行楷书铭文:“绍兴十九年十月辰臣安道伏蒙皇帝宠赐端砚一只,获叨大赐诚所谓千载一时之遇矣,传诸子孙彰示宠锡之重垂耀无穷荣于兹时,臣安道拜手稽首谨题。”王安道为高宗御医王继先长子。王继先得高宗贵宠,冠绝人臣,与秦桧夫人王氏结为干亲。1143年,王安道官至武泰军承宣使、两浙西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绍兴十九年(1149)正是王继先权盛之时,王安道因其而受高宗赏赐端砚。
“建宁军节度使之印”铜印
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
边长5.9厘米,高5.4厘米
1967年浙江杭州半山韦谦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印方形,矩形把手。背款“绍兴十九年”“文思院铸”,顶款“上”。印文为九叠篆“建宁军节度使之印”。宋印刻款大概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均施于印背两边,左边刻铸造机构,右边刻铸造时间,也有的印章仅刻铸造年月而不刻铸造机构,印钮顶部多刻“上”字,以指明钤印的方向。这方铜印是韦谦的官印。韦谦,开封人,宋高宗母韦太后之侄。绍兴十九年三月,为建宁军节度使,与铜印铸造时间吻合。绍兴二十六年(1156)卒。《宋史·舆服志》:元丰六年(1083),“诏自今臣僚所授印,亡殁并赐随葬,不即随葬因而行用者,论如律”,这是赐官印随葬的规定。此印出自韦谦墓中正可印证这条记载。
隆兴通宝金钱
南宋隆兴年间(1163—1164)
直径2厘米,重3.25克
浙江慈溪龙南乡南岙村砖室墓出土
慈溪市博物馆藏
正面楷书阳文“隆兴通宝”,旋读,素背。浇铸成形。黄色有光泽,含金量60%。非流通货币。
金指环 南宋
直径1.5厘米,高1.6厘米,重7.2克
浙江金华郑刚中墓出土
金华市博物馆藏
用细长金丝弯制成螺旋状,共盘8圈,两端用金丝缠作活环以调节松紧。
郑刚中(1088—1154),字亨仲,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营建行都
绍兴八年(1138),定临安府为行在所。从高宗南渡至此时,宫城内建起十三座大殿、四十余座楼阁和二十余座亭台。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朝廷在凤凰山麓建起周长四十五公里的大内,在外围又营建了外城,有城门十三座。城市规划以御街为中轴线,街道两旁部署官署宅邸、宗庙社稷与市肆坊巷。城市的商业与娱乐活动,则通过御街和四周街巷辐射到整座都城。随着王朝从战火中复苏,各大小城市开始重建。人口数量的剧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南宋城市重现甚至超过了往昔的繁华。
太庙
南宋太庙是南宋皇帝祭祀祖先的祖庙,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初期规模为正殿七楹十三室,后经多次修缮与扩建,有正殿、四祖庙、斋殿、册宝殿、祭器屋、库屋、致斋阁子等建筑。1995年,杭州紫阳山东麓发现太庙东围墙、东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现已建成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
德寿宫
德寿宫原系秦桧旧第,后收归官有,改筑新宫。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内禅,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时称“北内”或“北宫”。德寿宫坐北朝南,布局与皇城相近,内有德寿殿、后殿、灵芝殿、射厅、寝殿、食殿等十余座殿院及“小西湖”“飞来峰”等园林建筑。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后又因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居住,先后易名为慈福宫、寿慈宫。咸淳四年(1268),度宗将北部建道宫,名宗阳宫,南部废为民居。2001至2006年,在今望江路北侧先后发现其宫墙及建筑遗址。
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
恭圣仁烈皇后即宁宗杨皇后(1162—1232),善诗词书画。2001年,为配合四宜路旧城改造工程,对吴庄基建工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出正房、后房、庭院、东西两庑、夹道、假山等遗迹。房屋台基和地面基础都经过夯筑,台基周围均有砖砌护墙,地面全部用砖铺成。庭院中的方池和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夹道,制作考究。房屋开间和庭院中的假山,规模宏大,为普通古代园林少有。其位置和《咸淳临安志》所附南宋皇城图、京城图上恭圣仁烈皇后宅的位置相符。
临安府治与府学
2000年,在杭州市荷花池头发现南宋临安府治遗址,有书院厅堂、西厢房、庭院、天井和东回廊、七边形水井等南宋遗迹。临安府治是南宋京城临安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内设简乐堂、见廉堂、有美堂、竹山阁等建筑及教场等设施,是在五代净因寺基础上扩建而成。临安府学属地方官学,是临安府的官办学校,有“京学”之称。位于府治东北,有大成殿、养源堂、御书阁、先贤祠堂和众多斋舍。
御街
御街,又称“天街”,南起皇宫北门和宁门外(今万松岭路南的凤凰山脚路北段),经朝天门(今鼓楼)、观桥(今贯桥),往北到今武林路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自1988年以来,在杭州卷烟厂、太庙巷、严官巷及中山中路先后四次发现御街的相关遗迹。
“上虞县淳熙己亥五月日”铭文砖
南宋淳熙六年(1179)
长41厘米,宽15.5厘米,厚7厘米
浙江上虞丰惠征集
上虞博物馆藏
制礼作乐
在皇朝重建的各项措施中,尤以礼乐制度的恢复为重。建炎二年(1128)宋高宗就于临时行在扬州举行了郊祀大礼。绍兴元年(1131)在明堂祭祀天地。绍兴十二、十三年陆续增修太学、兴建圜坛、景灵宫、社稷坛等,同时添制郊庙祭器、常行依仗、玉辂等。绍兴十四、十五年设立礼器局。绍兴十五年(1145),颁布《绍兴制造礼器图》。礼乐制度伴随着兴建礼仪场所、开展国家典礼而逐步推进,旨在向天下昭告宋高宗天子地位。
“修内司”铭衔环铜虎
南宋绍兴五年(1135)
长20厘米,宽9.5厘米,高8.2厘米
1988年杭州市公安局移交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卧虎,虎双目圆睁突起,双耳竖立,虎口衔环。四足伏卧,两前肢叠握,尾略下垂并甩至一侧。铜虎神态温和,制作精巧。腹部阴刻:“绍兴五年三月九日,修内司奉圣旨制造,并环重十斤。”铭文较浅。铭文记录了年号、制造机构、重量等。修内司是掌管宫殿、太庙修缮事务的机构。
陶兽足双耳鼎 南宋
口径17.6厘米,高18.5厘米
浙江海盐王坟遗址南宋墓出土
海盐县博物馆藏
双立耳,口沿一圈回纹,腹部变形夔纹,三兽蹄足。此是根据朝廷祭祀需要而定向生产的陶质祭器。一般用于天地二郊,即“扫地而祭,其于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陶质祭器的使用在高宗绍兴中期达到鼎盛。
景德镇窑青白釉贯耳瓶 南宋
口径3.7厘米,腹径8.7厘米,足径6.1厘米,高14.8厘米
浙江桐乡乌镇市河出土
桐乡市博物馆藏
长颈,颈部饰10道弦纹,颈肩交接处也有1道弦纹,鼓腹,圈足外撇。口沿两边饰两对称贯耳。是瓷器仿青铜贯耳壶的作品。
兽面纹铜爵 南宋
通长18厘米,通高24.5厘米
1954年浙江杭州环城西路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前有倾注酒的流,流长而上翘,双柱立于流折后的口部,双柱较高,倒觚形柱帽,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深腹,腹侧有一鋬可执。卵形底,下有三锥形足,三足外撇程度较大,断面呈三棱形。腹部饰两个折角兽面纹,兽面属分散组合型,角、耳、眉、眼、嘴等凸起,但彼此分离,以云雷纹为地。
兽面纹铜尊 南宋
口径20.4厘米,高29.5厘米
1954年浙江杭州环城西路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三段筒形尊,喇叭形敞口,器口下逐渐内收,腹部微鼓,高圈足外撇。尊体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高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尊体纹饰细密规整。喇叭口外饰一周变形蝉纹,共八个,尖部向上,下部为一周垂首折身小蚕纹。腰部和圈足以前后两面的扉棱为中心,饰两组兽面纹。通体以纤细云雷纹为地。此器器形、纹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宣和三年(1121)山尊极其相似,极有可能是以宣和山尊为母本制作的
铜蒜头壶 南宋
口径4.5厘米,足径8厘米,高22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出土2件,大小、形制相同。小口,直壁,口下作八棱蒜头形,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颈间饰凸弦纹一道。蒜头壶是秦汉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此为仿秦汉风格的器物造型。
铜蒜头壶 南宋
口径2.6厘米,高18.2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出土2件,大小、形制相同。小口,直壁,口下作八棱蒜头形,细长颈,溜肩,扁圆腹,圈足。颈间饰一可活动圆环。仿秦汉蒜头壶的造型。
铜贯耳壶 南宋
口径6.7厘米,底径7.5厘米,高18.8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礼器。器略呈扁椭形。侈口平唇,束颈,溜肩,双贯耳,鼓腹微垂,高圈足,无底,上下贯通。三道凸弦纹将器身纹饰分成四部分,主体纹饰为斜方格纹及变形蚕纹,云纹作地。
铜爵 南宋
横17.5厘米,足高7厘米,柱高3.7厘米,通高20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深腹,前有倾注酒的流,流和爵口相连处饰有二柱,后部口沿收缩成尖状的尾,腹右侧有一鋬可执,下有三锥形足。腹为圜底。通体锈斑。
铜钫 南宋
口径7厘米,高25.5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出土2件,方体四棱式,形制相同。方唇,口微侈。长颈,斜肩,四棱腹,腹上大下小,壁略弧,无底。肩腹两侧各附一铺首衔环。
长方形铜鼎 南宋
长15厘米,宽12.7厘米,通高21厘米
20世纪50年浙江杭州武林门外城墙下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鼎口呈长方形,方沿内折,短颈,颈部两侧各设一附耳,四袋形腹,有明显裆缝。中空的柱形足上分饰八组简化象纹,仅突出象的眼睛和耳朵,侧视,组成四个完整的象首。
兽面纹铜鬲炉 南宋
口径11.7厘米,通高13.5厘米
1956年浙江余杭石濑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侈口短颈,方唇卷沿,口沿处立一对环形耳,腹略鼓,下接三袋足。颈及足部饰有简化的兽面纹,兽面仅突出双目。
云雷纹铜鬲炉 南宋
口径17.8厘米,通高16.8厘米
1956年浙江余杭石濑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口微敛,宽平沿,长颈,浅腹微鼓,下接三袋形矮足,平裆。肩上立一对环形附耳,略外侈。颈部饰一周规则的菱形纹,内填云雷纹,附耳下凸起一道腰脊。菱格云雷纹为仿古器中常见纹饰。
兽面纹三足铜盖罐 南宋
口径8.2厘米,通高10.5厘米
1969年桐乡炉头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盖弧隆,中空,盖钮底为管状,可插入盖中。盖面主纹为四组交龙纹,以云雷纹为地。圆口略侈,直壁深腹,圜底,蹄形三矮足。三条纵向宽边凸弦纹将腹部纹饰分为三部分,主纹为兽面纹,兽目突起。纹饰布局草率,制作不精。
铜贯耳壶 南宋
口径5×7.5厘米,底径8.5×6.5厘米,高20厘米
浙江湖州白雀乡垄山王家潭鱼塘出土
湖州市博物馆藏
方壶造型,两侧为管状贯耳。长颈、垂腹、圈足。肩腹纹饰以带状弦纹横分为三层,均以雷纹为地。圈足为蟠虺纹,并以索纹为边。
铜樽式炉 南宋
口径15.4厘米,高11厘米
浙江湖州莫蓉乡儒林村窖藏
湖州市博物馆藏
直筒式器身,两侧为双铺首衔环耳,三角云形板状三小足。外壁口下两道回纹,腹部为斜格乳丁纹。底缘为蝉纹(垂叶纹)一周。湖州儒林村的窖藏,同时出土有:洗二、壶二、鼎二、盘二、卣一、残件二。形制呼应关系看来,原或为一整组祭器。
铜提梁卣 南宋
口径8.6×9.9厘米,底径15.2×11.8厘米,通高37厘米
浙江湖州莫蓉乡儒林村窖藏
湖州市博物馆藏
椭圆形口,扁圆腹,高圈足。盖为外罩式。器身纹饰以带状弦纹分为三层:上两层分别为四组相向夔龙纹,以云雷纹为地;下层为云雷纹地的兽面纹组合。两侧出脊。器身两侧浮雕兽首,为衔接提梁的枢纽;提梁饰斜格乳丁云雷纹。盖面饰两组兽面纹,盖身为菱形交叉雷纹。圈足饰两组以雷纹为地的凤鸟纹。两侧为十字形孔。盖内顶有阴文铭“父朿”,器底阴刻铭“朿”。
铜钫(两件) 南宋
口径5厘米,高18.8厘米;口径5厘米,高18.8厘米
浙江苍南县桥墩水库南宋淳熙五年(1178)黄石墓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苍南县博物馆藏
直口,沿边加厚,颈微收,鼓腹下弧收,平底,圈足外撇。两侧置铺首衔环。颈部饰雷纹,肩部、腹部饰变体夔纹,圈足饰凤鸟纹,肩、腹及足部纹饰为双重纹饰,羽纹地。
铜鼎 南宋
口径10厘米,腹径11.2厘米,通高14.5厘米
浙江金华郑继道墓出土
金华市博物馆藏
造型为椭圆形四足鼎式铜炉,立耳,耳上饰草叶纹,方唇,口平出,颈部饰菱形纹,在菱形纹的线框内,中间为四个云纹组成一个菱形,在这个云纹组成的菱形外有四个涡旋纹加四个圆“S”形云纹。腹部起四道棱,两侧为云纹,中间以云纹为地纹,主纹为二条螭龙交缠纹,足与腹部交接处为兽面纹,兽蹄形足。
铜鼎 南宋
通高13.5厘米
浙江苍南县桥墩水库南宋淳熙五年(1178)黄石墓出土
苍南县博物馆藏
直耳,蹄足。鼎腹有三角云雷纹,耳饰云雷纹。
兽耳衔环铜壶 南宋
口径9.2厘米,底径12厘米,高20.9厘米
浙江衢州柯城区黄家乡坑西村出土
衢州博物馆藏
直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部饰一对称衔环首耳。口沿、足部饰一圈回纹。五道弦纹将器身分成四个图案区,颈部为简化的双龙交颈纹,余为变形夔龙纹。
“汉编钟”“太清宫”铭铜钟 南宋
长12.5厘米,高20.5厘米
1957年浙江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铜磬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
口径40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器身锈蚀严重,仅剩口沿部分。环刻一周铭文:“庐山大明院主持庆瑄募缘重置永镇本院后代法孙辛贵宝惜者/南康军税务大明院河字号绍兴二十八年九月初三日收税讫官厶”。
铜镂空三足熏炉 南宋
口径11.5厘米,底径11厘米,高12.6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圆筒形器身,炉盖缺失,炉身近口沿处饰三道弦纹,炉身中部饰六组菱形几何纹图案,平底,“S”形三足。
兽面纹铜觚 南宋
口径15.3厘米,底径9.5厘米,高22.6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三段分铸组合而成。上部喇叭形敞口,器口下逐渐内收,长颈,外饰一周四组蕉叶形蝉纹,尖部向上,以云雷纹为地。中部鼓腹,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面纹。圈足外撇,周边下切,形成较高的两段式圈足,四侧各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同样以云雷纹为地饰变形兽面纹。
兽面纹铜尊 南宋
口径18.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5.3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口沿外侈,长颈,外饰一周四组变形蝉纹,尖部向上,以云雷纹为地。鼓腹,四面各装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圈足外撇,周边下切,形成较高的两段式圈足,西侧各饰一道纵向扉棱,扉棱间同样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
涡纹铜长颈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7.5厘米,高19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高圈足略外撇。颈部中间以弦纹框边装饰波纹。腹部以凸弦纹为界,上饰云雷纹衬地的涡纹,下饰波纹衬地的涡纹。圈足满饰云雷纹及简化的蝉纹。
云雷纹铜贯耳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9.2厘米,高23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双贯耳,圈足。贯耳满饰云雷纹。颈部以两道凸弦纹框边作纹饰带一周,中间填以云雷纹。
兽衔环铜长颈瓶 南宋
口径4厘米,底径9厘米,高24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直口,长颈,鼓腹,颈部以弦纹框边装饰云雷纹一周,两侧加
饰兽耳衔环一对。下腹部以两道细弦纹框边饰夔纹一周,间隙阴刻
云雷纹。圈足外满饰卷云纹一周。
乳钉纹铜鬲 南宋
口径24厘米,高12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口微敞,平唇外侈,浅腹,下承三袋状矮足。腹部以菱形纹和云雷纹组成纹饰带,并缀饰梅花形乳钉一周。
兽面纹铜三足鼎 南宋
口径9.7厘米,高15.5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方唇,直壁,鼓腹,分裆,袋状足,足下端呈柱形。口沿上立双耳,外饰云雷纹。颈部饰简化龙纹一周,腹部以云雷纹为地饰兽面纹。
铜壶 南宋
口径4.8厘米,底径6.4厘米,高19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圆唇,长颈,颈中部饰两道凸圈。鼓腹下收,腹部饰两组弦纹。高圈足,外撇。腹足相交处饰一道凸圈。
兽面纹附耳铜鼎 南宋
口径18.5厘米,高21厘米
江西德安蒲亭镇北门青铜器窖藏
德安县博物馆藏
方唇,束颈,折沿,肩部饰云雷纹,上立一对S形附耳,附耳下凸起一道腰脊,鼓腹,腹部以云雷纹为地凸饰兽面纹,圜底,下承三兽首形足。
铜簋 南宋
口径11.6厘米,底径8.6厘米,高9.5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侈口,束颈,斜肩,鼓腹,圈足外撇。腹部设对称双耳,但已残缺。腹部中间饰圆形云雷纹一周。外底铸有金文四行:“齐侯乍(作)樊姬宝般(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
铜钫(一对) 南宋
口长5厘米、宽4.5厘米,底长6厘米、宽5厘米,高22.5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2件,形制、纹饰一致。方口,长颈,斜肩。器物最宽处在肩腹结合部,腹部向下斜收。圈足略外撇。纹饰带可分为四个部分:颈部纹饰带以中间一个涡纹为主纹,以方形云雷纹为地纹;肩部纹饰带为三个并列的三角形蝉纹;腹部纹饰带中间饰一铺首状主纹,以圆形云雷纹为地纹;足部饰方形云雷纹。器物一条对角线方向开裂,很有可能是以一条对角线将器物一分为二,分别铸造后再焊接而成。两件器物均不做底。
铜鼎 南宋
口径15.1厘米,高17.1厘米
1986年浙江东阳郭宅乡塘头村窖藏出土
东阳市博物馆藏
直口,折沿,沿上立环形耳二,垂腹,圜底,兽蹄足。上腹饰方形云雷纹衬地,以变形夔龙为主纹。下腹饰三角形蝉纹。三足内侧皆平,上部空。
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
展览时间:即日起-2016年4月5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地下层(杭州市西湖文化广场E区)
展览内容:来自47家文博单位的近500件(组)南宋文物精品
开放情况: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分停止入场)
__________
特别鸣谢
浙江省博物馆
__________
出品:林梢青
本辑统筹:郑施诗
编辑|制作:付玉婷 郑施诗
__________
ART一点
专注全球优质艺术展览体验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
ART一点· 近期精选
点击相应图文即可跳转
他守了敦煌一辈子,以至于人们都忘了他曾是留法十年的艺术家|常书鸿笔下的敦煌
当年在比利时与毕加索同展的中国天才,回国后却被称为「傻子公公」|传奇沙耆
张伯驹遗稿集中面世|章诒和:伯老好像一盏灯,灭了才发现原来有多亮
东坡肉带队 台北故宫150余件(组)珍品赴美|54年前的国宝赴美盛景你见过吗
重磅|神笔丹青 · 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 |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他的画上,为何无一款题咏
大陆首次仇英特展 国内外31件真迹悉数展出
22组变体画,50年前的讲课实录
听潘天寿先生亲讲一堂中国画构图课
为王菲写「我愿意」的姚谦,床尾挂着谁的画?|「一个人的收藏」全记录
博物馆级的潘天寿李可染傅抱石
还有“西泠八家”之首丁敬的止咳偏方“龙井”与“鱼干”
故宫博物院首场文物修复展|揭除一小张古画心上的贴纸,耗费整整五天
苹果CEO库克人生的第一堂书法课,就在杭州西湖大道王冬龄工作室
「不顾一切的随心所欲的书写,是我对活和生的见解」井上有一
专访「留住手艺」作者盐野米松|40余年,我寻访的千位手工艺人走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