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式的前苏联飞机降落在哈瓦那机场时,我并不认为古巴会是我这趟中美洲旅程中最让我投入感情的国家。在古巴的12天里,我的心情就像是一条开口朝上的抛物线。 走进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老城,时光仿佛立刻倒流了几个世纪,就像置身于盛世时期的西班牙,教堂、广场、钟楼,每一处细节都会让你惊叹,加上穿着五彩盛装的丰韵女子,弹奏着热情的音乐的沧桑老人,还有纷繁如织的游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华丽啊! 可这并不是真实的哈瓦那。两条街之外,就是破败不堪的居民区,人们在国营商店排队,用一个月20美金工资的百分之一买一杯果汁来抵御夏天的炎热。教堂里也见不到虔诚祈祷的人,它只是供游人参观的。 “现代化”与古巴扯不上太大关系。街头跑的是老旧的美国汽车,手机、网络都是极其稀奇的玩意,所以上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我们平时所见的大多数国际品牌在这里也不见踪影。唯一能和“先进”搭点边的,估计要数中国产的宇通客车了。 古巴的贫穷众所周知,而旅游业放大了游人和本地人的贫富差距,外国人在这里被“宰”是难免的。刚到古巴之时,发现这里吃住行都贵得离谱,比如饥肠辘辘的我花了相当于人民币40元买了一份难以下咽的炒饭,后来才发现它的真实价格只有1/24。而每到一处,总会有人凑上来和你搭讪,要和你做“朋友”,实际上却是要向你兜售这样那样的东西,还有先让你拍照然后收钱的。如果不留神,还会被当地人拉去所谓的“庆典派对”,当然不免费,一开始我还纳闷呢,为什么天天都是节日? 从对古巴期待的高点,迅速沿着抛物线的轨迹来到最低点。所以听到有同样来自外国的游客愤愤地说“再也不来古巴了”,颇有些“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是,也许是我们这些来自“现代”的人节奏太快了吧,慢慢地,当我发现属于这片土地特有的节奏后,我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里的简单气息。 因为没有太多工业,古巴大多数风景区保存了未受污染的天然风貌。在海边小城特立尼达(Trinidad),我看到了这样的加勒比海:沙滩白净柔软,海鸥飞翔,在海里玩水,睁开眼是一片纯蓝的梦幻世界。而大多数城市依然保持着简单的风貌,在东边的巴拉科阿(Baracoa),小镇只有一个广场,白天的多彩被夜色淹没之后,人们便聚集在这里,唱歌跳舞,来一杯Mojito(一种古巴鸡尾酒——编者注)。 我在哈瓦那的最爱,也是每一天必做的事情,便是在太阳落山之际,沿着海滨大道走向城市的另一头,看着岸边垂钓或者跳水的当地人,慢慢欣赏着逐渐被染成橘黄色的哈瓦那国会大楼的穹顶,享受日和夜交替时分最祥和的时光。 为外国游客准备的酒店价格高昂,好在还可以选择住在家庭旅馆(在古巴叫Casa),就是普通人家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给旅行者住宿。这些Casa的拥有者算是古巴的中产阶级,他们都很善良,对国家与社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也热情欢迎旅客体验一个真实的古巴。在这里,我得以近距离感受古巴人的生活。 我看到,每到傍晚,一家人就围坐在门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彼此闲散地交谈,要么就是围在小小的电视机前观看连续剧,情绪还十分投入。而古巴人彼此之间十分友好,比如我在巴拉科阿小镇上惊讶地发现每一户人家好像都彼此认识,经过谁家门前总是能停下来聊几句。 我在哈瓦那投宿时的屋主Joquina是一位有着法国血统的阿姨,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聆听我讲中国的奇闻趣事,她也会给我讲述她年轻时的凄美爱情故事,并且将自己对哈瓦那的了解一股脑儿都告诉我。我离开的前一天正好是母亲节,我就给这位古巴母亲送上了我最真心的祝福。 接触得多了,我发现哪怕是那些有些“滑头”的古巴人,骨子里也还是有一种可爱和天真。在巴拉科阿,几个本来想从我身上赚一笔的“朋友”,最后却和我真的成了好朋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广场相见,他们原本试图向我兜售一些小玩意,结果聊着聊着我们就勾肩搭背地大笑起来,完全忘记了生意这回事。就这样,与他们的每日一聚,成了我逗留期间最期待的节目。 在特立尼达,遇到了一位叫Luiz的老爷爷,我看到他时,他正在看地理书上关于土耳其的介绍,他告诉我,他用这本书来环游世界,对中国也非常了解,在人口密度方面比我还熟悉。老爷爷还会作诗,他把我的名字写到诗里,并赠送给我。而在加勒比海边的沙滩游泳时,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医生(古巴的医学非常先进),我们从中国有多少个省一直聊到中国对古巴的援助,上岸后医生请我喝朗姆酒,那酒热烈到心头。 我也了解到,真正的古巴人生活中的物价那是相当便宜的,比如一杯冰镇橙汁只相当于人民币几角钱。但古巴人的收入也很低,无论大学教授或餐厅服务员,月工资都只相当于人民币100多元。社会主义的古巴,实行的是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虽然古巴人并不富有,但他们乐观的天性无可阻挡。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广场,到了夜晚时分,便是欢乐的海洋。伴随着热情的Salsa音乐,古巴人的舞步让我眼花缭乱,一次次旋转,让我恨自己没有学Salsa就来旅行。 我在古巴过了12天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生活,却感觉每天都忙碌无比,待在房间里的时间极少,尤其是到晚上,一定会朝着某个广场走去。这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无关乎物质,也无关乎意识形态。 在古巴让我不断反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保持着最密切与亲近的关系,你可以看见一家人团坐欢聚的场面,可以看到母亲认真教孩子功课的温馨时刻,也可以看到路人彼此之间的关切问候……这一切好像在我的身边已经越来越少了。 离境时,我的那张签证纸被收走了,这样一来,我的护照上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古巴的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到过那儿一样。但是古巴,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
当老式的前苏联飞机降落在哈瓦那机场时,我并不认为古巴会是我这趟中美洲旅程中最让我投入感情的国家。在古巴的12天里,我的心情就像是一条开口朝上的抛物线。 走进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老城,时光仿佛立刻倒流了几个世纪,就像置身于盛世时期的西班牙,教堂、广场、钟楼,每一处细节都会让你惊叹,加上穿着五彩盛装的丰韵女子,弹奏着热情的音乐的沧桑老人,还有纷繁如织的游人,那是怎样的一种华丽啊! 可这并不是真实的哈瓦那。两条街之外,就是破败不堪的居民区,人们在国营商店排队,用一个月20美金工资的百分之一买一杯果汁来抵御夏天的炎热。教堂里也见不到虔诚祈祷的人,它只是供游人参观的。 “现代化”与古巴扯不上太大关系。街头跑的是老旧的美国汽车,手机、网络都是极其稀奇的玩意,所以上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美国对古巴的制裁,我们平时所见的大多数国际品牌在这里也不见踪影。唯一能和“先进”搭点边的,估计要数中国产的宇通客车了。 古巴的贫穷众所周知,而旅游业放大了游人和本地人的贫富差距,外国人在这里被“宰”是难免的。刚到古巴之时,发现这里吃住行都贵得离谱,比如饥肠辘辘的我花了相当于人民币40元买了一份难以下咽的炒饭,后来才发现它的真实价格只有1/24。而每到一处,总会有人凑上来和你搭讪,要和你做“朋友”,实际上却是要向你兜售这样那样的东西,还有先让你拍照然后收钱的。如果不留神,还会被当地人拉去所谓的“庆典派对”,当然不免费,一开始我还纳闷呢,为什么天天都是节日? 从对古巴期待的高点,迅速沿着抛物线的轨迹来到最低点。所以听到有同样来自外国的游客愤愤地说“再也不来古巴了”,颇有些“于我心有戚戚焉”……但是,也许是我们这些来自“现代”的人节奏太快了吧,慢慢地,当我发现属于这片土地特有的节奏后,我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里的简单气息。 因为没有太多工业,古巴大多数风景区保存了未受污染的天然风貌。在海边小城特立尼达(Trinidad),我看到了这样的加勒比海:沙滩白净柔软,海鸥飞翔,在海里玩水,睁开眼是一片纯蓝的梦幻世界。而大多数城市依然保持着简单的风貌,在东边的巴拉科阿(Baracoa),小镇只有一个广场,白天的多彩被夜色淹没之后,人们便聚集在这里,唱歌跳舞,来一杯Mojito(一种古巴鸡尾酒——编者注)。 我在哈瓦那的最爱,也是每一天必做的事情,便是在太阳落山之际,沿着海滨大道走向城市的另一头,看着岸边垂钓或者跳水的当地人,慢慢欣赏着逐渐被染成橘黄色的哈瓦那国会大楼的穹顶,享受日和夜交替时分最祥和的时光。 为外国游客准备的酒店价格高昂,好在还可以选择住在家庭旅馆(在古巴叫Casa),就是普通人家腾出一间屋子专门给旅行者住宿。这些Casa的拥有者算是古巴的中产阶级,他们都很善良,对国家与社会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也热情欢迎旅客体验一个真实的古巴。在这里,我得以近距离感受古巴人的生活。 我看到,每到傍晚,一家人就围坐在门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彼此闲散地交谈,要么就是围在小小的电视机前观看连续剧,情绪还十分投入。而古巴人彼此之间十分友好,比如我在巴拉科阿小镇上惊讶地发现每一户人家好像都彼此认识,经过谁家门前总是能停下来聊几句。 我在哈瓦那投宿时的屋主Joquina是一位有着法国血统的阿姨,她像妈妈一样照顾我,聆听我讲中国的奇闻趣事,她也会给我讲述她年轻时的凄美爱情故事,并且将自己对哈瓦那的了解一股脑儿都告诉我。我离开的前一天正好是母亲节,我就给这位古巴母亲送上了我最真心的祝福。 接触得多了,我发现哪怕是那些有些“滑头”的古巴人,骨子里也还是有一种可爱和天真。在巴拉科阿,几个本来想从我身上赚一笔的“朋友”,最后却和我真的成了好朋友。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广场相见,他们原本试图向我兜售一些小玩意,结果聊着聊着我们就勾肩搭背地大笑起来,完全忘记了生意这回事。就这样,与他们的每日一聚,成了我逗留期间最期待的节目。 在特立尼达,遇到了一位叫Luiz的老爷爷,我看到他时,他正在看地理书上关于土耳其的介绍,他告诉我,他用这本书来环游世界,对中国也非常了解,在人口密度方面比我还熟悉。老爷爷还会作诗,他把我的名字写到诗里,并赠送给我。而在加勒比海边的沙滩游泳时,认识了一个当地的医生(古巴的医学非常先进),我们从中国有多少个省一直聊到中国对古巴的援助,上岸后医生请我喝朗姆酒,那酒热烈到心头。 我也了解到,真正的古巴人生活中的物价那是相当便宜的,比如一杯冰镇橙汁只相当于人民币几角钱。但古巴人的收入也很低,无论大学教授或餐厅服务员,月工资都只相当于人民币100多元。社会主义的古巴,实行的是近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虽然古巴人并不富有,但他们乐观的天性无可阻挡。每一个城市的每一个广场,到了夜晚时分,便是欢乐的海洋。伴随着热情的Salsa音乐,古巴人的舞步让我眼花缭乱,一次次旋转,让我恨自己没有学Salsa就来旅行。 我在古巴过了12天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生活,却感觉每天都忙碌无比,待在房间里的时间极少,尤其是到晚上,一定会朝着某个广场走去。这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无关乎物质,也无关乎意识形态。 在古巴让我不断反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保持着最密切与亲近的关系,你可以看见一家人团坐欢聚的场面,可以看到母亲认真教孩子功课的温馨时刻,也可以看到路人彼此之间的关切问候……这一切好像在我的身边已经越来越少了。 离境时,我的那张签证纸被收走了,这样一来,我的护照上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古巴的痕迹,就像我从来没有到过那儿一样。但是古巴,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