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_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Capitalistandurbansocialchange

)))PerspectiveofNeo_Marxisturbantheory张应祥PZHANGYingxiang 蔡 禾PCAIHe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510610;2.中山大学社会学系,510275)

1

2

=摘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进行的一种理论解读。它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屈从于一个更大系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放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下去考察,资本主义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影响并决定着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连接、反映并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劳动力再生产等资本主义运作过程相联系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资本主义;变迁=Abstract>Eversince1960s,withtheappearanceofurbancrisisinthecapitalistcountries,thewesternMarxistshavefoundnewurbanproblem.theoretic

explanation,

BeingakindoftheNeo-Marxist

contradictionwhichinfluencesand

本主义城市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日益向这种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发展日益受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重构的影响。工业资本大量从已经城市化的老工业城市流向新兴的城市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城市地区。工业资本抛弃老工业城市不仅使老工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经济萧条,城市税收减少,还造成城市社会开支减少,社会服务设施不足,城市管理费用赤字,有的城市甚至出现财政危机。可以说,资本流向哪个城市,这个城市就会繁荣兴旺,而资本流出哪个城市,这个城市就会一片萧条。第二,城市中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反抗不断。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斗争,各种政治斗争和社会反抗运动如火如荼,城市骚乱不断,城市邻里组织争取社区资源的抗争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切使得城市里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倍受

105

determinesthedevelopmentofcapitalisturbansocietywhiletheconnectionofurbanchangesreflectsandadjuststhebasiccontradiction,capitalist

asisrelatedtosuch

as

the

capital

operation

accumulation、circulation、reproductionoflaborandsoon.Ittriestorevealtheoperationallogicofcapitalism.TheNeo-MarxistUrbanTheoryhasgreatlydevelopedandinnovatedtheMarxismandmadehuge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theoriesofurbansociology.=Keywords>Urban;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Capitalist;

Social

城市社会变迁长期以来就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城市社

会学主流理论范式)))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的支配和影响,城市社会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其变迁是一个功能分化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寻求人口、社会组织、环境以及技术之间的均衡发展过程

[1]

UrbanTheorybelievesthatcitiesaresubmittedtoalargersysteminmoderncapitalistsociety,thuscitiesshouldberecognizedunderthetheoreticframeworkofthecapitalistmodeofproduction.Thecapitalistsystemcontains

inner

basic

。但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人们的关注。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不满于主流人类生态学理论范式的学者纷纷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研究寻找新的出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列菲弗尔(HenriLefebvre)、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s)、以及哈威(DavidHarvey)等。

厂、学校、商店等城市空间元素。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城市空间建构和再建构就像一架机器的制造和修改一样,都是为了使资本的运转更有效、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由于城市空间资本主义殖民化,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从一种在空间背景中生产商品的系统发展到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的系统,这样一来,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变化就与资本主义体系有机联系起来。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心城市空间组织是如何去反映、表达、并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在他们看来,城市空间并不仅仅是一种/容器0,在这种/容器0中某些社会或经济过程得以进行和完成。他们认为空间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实体,社会组织和空间过程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因为城市空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它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资本主义被再生产时,城市空间形式也被再生产;当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以对面临的危机做出反应时,其城市空间也将被重构调整。不过,现有的城市空间安排也会约束和塑造资本主义再生产或重构调整的方式,因为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0或/冻结0在那些已经表达了以前经济活动模式的形式中去了。所以,当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时,它立即就会遇到现有城市空间形式对任何变化的约束和调节。因此,当资本主义变化时如果城市空间也发生变化,那么它就只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即资本主义在一种已有的城市空间布局景观中变化,并且通过它们来变化,而这种已有的空间布局是不能简单由一种行动意志所重塑的。索嘉(Soja,E.)将其概括为/社会空间辩证法0(socia-lspatialdialectic):

/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是具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规律的结构,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份的辩证限定,这种关系同时是社会的

[5]

又是空间的0。这种观点认为在划分为统治和剥削阶级的社会结构与划分为中心与边缘的空间结构之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资本主义),表达了相同的事情,同时又相互塑造。这种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社会生活的

[6]

空间性是社会的物质构成的0。在这种观点看来,表现在空间中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必然表达,这种矛盾会受到现有空间安排的调节,并因当前空间模式的惰性与新经济势力之间的紧张而加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1 资本主义逻辑与城市空间生产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首先关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城市空间是怎么产生的、其组织形式变化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家也关注城市空间问题,提出了

[2]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等不同的城市空间模型,但人类生态学家将城市空间看作是纯粹客观和独立的研究对象,很少考虑城市空间是怎么产生的。而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空间,它看起来同质,看起来完全像我们所查明的那样是客观形式,但它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0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并不是什么客观、独立的,而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那么,作为社会产物的城市空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对此,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资本作用的产物。哈威明确指出,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一种建构环境(buildenvironment),是包含许多不同空间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

[4]

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城市空间组织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建构环境要素混合构成的一种人文物质景观,是人为建构的/第二自然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哈威将马克思对工业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称为资本的第一循环(primarycircuit),而资本第一循环中存在内在矛盾就是资本过度积累所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哈威认为,马克思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危机,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有了应付这种内在过度积累危机的办法。资本主义的应付办法就是当由工业生产中的第一循环产生的危机逼近时,投资转向/第二循环(secondarycircuit)0,即资本投资于城市这个建构环境。总之,城市建构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工业资本利润无情驱动和支配的结果,是资本按照其自己的意愿创建了道路、住房、工

[3]

106

剧。

城市空间生产资本主义殖民化还给城市社会阶级斗争带来了新特点。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阶级斗争的焦点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工厂车间0斗争,当代的阶级斗争已经超出了工作场所,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成为城市阶级斗争的重要部分。在空间生产资本主义殖民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创建本身就负载了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矛盾,即为了资本积累、为了剥削劳动力而生产,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是剥削空间以谋取利润的资本要求与消费空间的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利润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政治表现就是阶级斗争。对资本而言,城市空间的开发意味着红利、租金、利息以及资本的获得;但另一方面,工人是城市空间的消费者。由于资本总想试图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工人从资本那里获得的东西就代表了一种/利润的损失0,这样双方在城市空间的使用上就会出现冲突和斗争。由城市空间使用引发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内资本家、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关于生活、居住等生存条件和成本的斗争。围绕着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使用,劳动力、土地资本及租金占有者、以及那些通过生产这些商品来寻求利润的建筑商三方展开了斗争。以劳动力为例,由于这些建构环境的生产成本和质量影响着劳动力的生活标准,因此他们在居住场所寻求保护和提高其生活标准时就参与了一系列与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管理和使用有关的各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社区有关地主(房东)过度租金占有的斗争、对/有害0设施地点的社区冲突,住房建筑成本通胀的社区冲突、有关恶化的都市基础设施服务成本的社区冲突、缺乏可获得雇佣机会和服务的社区冲突、有关高速公路建设和都市更新的社区冲突,有关/生活质量0和

[7]

审美问题的冲突等。

伴随生产过程的再生产过程。0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社会中,一个基本的结构性矛盾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即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必要消费品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劳动力再生产是在日常基础(通过现存工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和代际基础(通过新一代工人取代已有工人的生产)上来完成的。它包括了简单再生产(消费的劳动力再创造)以及扩大再生产(发展新的劳动能力)。这些再生产的实现手段是消费方式)))住房和医疗,社会服务和学校,休闲设施及文化娱乐等。例如,如果没有充足的医疗卫生设施,就难以保证劳动力的健康;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就难以再生产出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应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素质的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劳动力的需要与资本利润最大化需要却存在着矛盾。尽管资本主义体制要求要有充分的劳动力再生产作为其持续生产和积累的先决条件,但单个资本主义生产者却发现投资于那些对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的生产越来越无利可图。卡斯特尔以法国住房建筑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他指出,在法国,无论是从工人的角度(工人需要有住处)还是从整个工业资本的角度(劳动力需要廉价而有效地再生产)都对低成本的工人阶级住宅极度需求;但是由于资本发现投资建造低成本的工人阶级住宅毫无利润可图,因此尽管有巨大的需求却很少有企业去投资。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广泛的需要并不能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0(即工人无力支付购买);而建造住房供出租又需要资本长期投入,这些均使投资利润实现成问题。此外,由于建筑业被许多小生产商分割,每个生产商只雇佣了少数工人,因而整个行业缺乏技术创新,这

[9]

也使得住房生产中剩余价值难以实现。总之,尽管住房问题对于劳动力再生产来说是极为需要的,但由于它与商品生产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相矛盾,因而难以由单个资本家或企业来解决。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城市社会,这种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商品供给潜在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性决定的。因为消费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关注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资本追求的是利润和交换价值,而劳动力要求的是需要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之间很难一致。这就导致了那些对劳动力再生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巨大消费空白空间,而这些空白的

107

[8]

2 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单位与城市社会运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日益集中到城市地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也就日益集中到城市。这样城市在资本主义系统中就执行了一个重要功能,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单位。/城市对我而言更直接意味着与劳动力有关的过程,而不是它直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城市单位因而看起来是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消费品生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

[10]

都是必要的,并由此造成了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集体消费(collectiveconsumption)0的危机。卡斯特尔对/集体消费0的定义是,/问题的特点和规模使得消费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而不是别的什么[11]

人。0集体消费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为住房供给短缺、医疗健康保护不够、社会设施缺乏等方面。城市集体消费危机造成了整个城市社会新的政治紧张并带来新的矛盾和斗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被迫干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以试图填补消费空白,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必要消费由国家负责来提供。卡斯特尔认为,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是服务于私人资本的,对维护资本主义体系至少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1)再生产出资本主义各个方面所要求的劳动力;(2)通过对下层群体一些经济要求的让步缓和了阶级冲突,使政治统治关系得以稳定;(3)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需求,防止了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危机;(4)通过政府向非营利部门的投资,

[12]

从而保障了私人资本的获利。

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导致政府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其突出表现就是城市集体消费问题的政治化。由于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政府支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而私人资本获取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利润。换句话说,城市政府为再生产劳动力支付了越来越多的成本,而私人资本却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利润保留在自己手中。其结果是,城市政府在集体消费领域承担的责任越多,增加社会供给越多,政府本身的财政收支就越不平衡,最终导致城市的财政危机。面对财政危机,城市政府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税收,但这种办法是不可行的,因为对资本家征税会削弱私人部门的利润,而在资本全球化时代,这种征税会使资本逃离城市,选择其它国家的城市或地区;而对个人征收所得税作用又十分有限,且从长远看会抑制消费而起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在维持重要但又毫无利润可图的公共服务中,其干预的代价就是通货膨胀和日益增长的公共债务。面临着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以及日益加剧的经济衰退,政府的反应就是削减社会开支水平和重新安排资源,从支持劳工转向支持资本。这就导致了集体消费供给的危机,于是就出现了住房短缺、医疗保健极差、学校不够、交通设施很差、文化娱乐设施不够等问

题,结果就会出现各种城市反抗运动,于是政府干预

消费过程又再现。但这次不同的是,整个消费领域现在已经政治化,国家承担供给社会资源的责任越多,它就包含了越多将城市社会日常生活组织化,结果日常生活就越政治化。如果说日益增长的集体供给水平的一个功能是满足下层阶级的要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供给水平下降所带来的对政府本身的一股更强和更政治化组织的下层阶级的反抗。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集体消费问题引发的社会反抗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主要的社会运动。例如,卡斯特尔分析了巴黎的住房政策与城市社会运动。在巴黎,政府为了对民众的住房需求做出反应,制定了一个复杂的住房生产和分配体系,住房由此被社会化,成为一种公共服务,这些公房集中在一起成为新的城市组成部分。由于这些住宅区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条件,因而更容易使这里的居民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性,面对城市问题,他们更容易产生共同的保护意识并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社区的利益。在巴黎人们就组织起了租房者工会。卡斯特尔

[13]

把这种现象称为/集体消费的工联主义0。各种类似的城市运动导致了左翼党派在地方选举中获胜。卡斯特尔还以拉美国家城市中出现的/非法占地居住0运动分析了城市运动与政府的关系。非法占地居住是指许多人聚居住在他们没有合法权力的地方,形成自己的社区。卡斯特尔发现,政府越是力图侵入这些社区,这种运动就越是扩张,这些社区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并与政治体系建立起持久的联系,即有助它们本身的生存也有助政治体系对民众的控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和资本对最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非法占地居住者的存在使这种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当一个城市的大多数工人必须自己解决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的许多问题时,政府对自己的制度价值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而非法居住者越获得政府的容忍,也越需寻求权力的保护。卡斯特尔通过对以上城市社会运动的分析,证明社会运动是对社会统治的反抗,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了主要的

[14]

影响0。

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简评

应该说,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变化的现实,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108

代表了对城市社会的一种全新看法,为理解和分析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其突出贡献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社会学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继人类生态学理论之后,城市社会学领域又一重要的理论范式,它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去考察城市问题,认为现代城市屈从于一个更大系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放到对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分析中来。资本主义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影响并决定着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他们着重分析城市是如何连接、反映和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城市发展变化是如何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消费与劳动力再生产等资本主义运作过程相联系,以及城市的变迁如何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

第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领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阶级斗争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分析的重点是工业领域的生产,并没有关于空间生产及其矛盾的理论,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则根据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势,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空间生产的逻辑及其矛盾进行了开创性分析,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空间分析的空白。在消费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阶段集体消费问题的分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开拓。另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城市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的分析也具有继承和创新性。第三,旗帜鲜明的批判立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现实持批判分析的态度,注重对城市社会变迁和社会冲突的考察。在新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城市是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集中的活动场所,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城市充满着相互对立的关系和力量,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群体争夺各种城市资源的斗争场所。他们关注在城市发展和变迁中,谁是受益者,谁的利益被侵害了,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在为谁服务。

但是,另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其结构决定论。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完全是资本主义/深层次社会力量作用的表现0,更具体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矛盾在城市发展中的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体现,完全忽视了人的行动和反应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作用,忽视了每个城市地方独特变量对城市发展和变迁的影响,无法解释在相同结构性条件背景下,不同城市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在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后,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又出现了一个转向,即新城市社会学(NewUrbanSociology),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以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为背景和出发点,在此前提下,着重分析城市社会地方变量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和独特性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强调人的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权力精英或一般市民共同体在影响地方未来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

4 几点启示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在分析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对于我们研究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国内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借鉴,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市研究要充分重视和分析资本力量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市发展区域空间不均衡性现象十分突出,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大城市获得了迅速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圈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与此同时,内地一些广大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却相对缓慢甚至是滞后,不少老工业城市还出现了城市衰败景象,颇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地区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资本的逃离而出现的衰落现象。造成这种城市发展空间不均衡性现象的根本机制是什么?在这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论视角,这就是资本力量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大中城市率先对外开放,并成为国内外资本青睐的目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城市群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国内外资本作用的产物,国内外资本流入数量与城市及城市群之间的繁荣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么,国内外资本流入对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是什么、对城市发展会产生一些什么后果,这些都是国内城市研究者需要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和回答的

109

问题。

第二,城市社会学需要对住宅产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后果展开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进行,房地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少城市的大片大片土地被房地产商开放,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房屋需求由房地产商来满足。住宅产业化其本质就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商品化、资本化,其社会学意义的后果就是作为城市空间消费者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开始受到资本力量的影响和制约。按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房地产商与城市居民这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前者在城市空间生产中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后者追求的是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而在当前我国城市住宅产业化过程中,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确实出现了,围绕商品房这一建构环境的业主与房地产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已经在很多城市商品房楼盘中不断出现,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有时则由于城市规划的改变、环境污染、城市拆迁以及争取社区公共资源而将城市政府也卷入到矛盾中来。随着这种矛盾的出现,不少城市的业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展开了集体行动,这些集体行动有上街抗议的、有组成维权小组诉诸法律的、有组建业主委员会的,,等等。围绕商品房这一建构环境出现的集体行动将深刻影响到城市社会的组织、利益联盟等,其对城市社会发展、政治建构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需要城市社会学家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第三,城市政府角色及其社会政策的研究。城市不仅是一个空间单位,还是各种社会行动者利用这一空间单位进行各种谋利活动的场所。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者,其行为和角色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GDP,从而影响到城市政府的政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城市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后,出让土地成为不少城市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谋利性冲动很明显。正是因为城市政府的这种政绩偏好和谋利性冲动,使得很多城市发展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是城市居民却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城市化究竟是谁的城市化?谁从城市化中获

得了好处?城市政府的社会政策究竟是在为谁的利益服务?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公证性体现在哪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批判视角在这方面也可以给我们的城市社会研究者以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AleksanderaSashaMilicevic.2001.RadicalIntellectuals:What

HappenedtotheNewUrbanSoci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Vol.25,No.4.

[2]JohnWalton.1993.UrbanSociology:TheContributionandLimitsof

PoliticalEconomy,AnnualReviewofSociology,Vol.19,301-320.[3]EnzoMingione.1986.UrbanSociologyBeyondtheTheoreticalDebateof

theSeven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Vol.11,No.2.

[4]C.G..Pickvance.1980.TheoriesoftheStateandTheoriesofUrban

Crisis,CurrentPerspectivesinSocialTheory,Vol.1,31-54.[5]SharonZukin.1980.ADecadeoftheNewUrbanSociology,Theoryand

Society,Vol.9,575-601.[6]Topalov,C.1989.Ahistoryofurbanresearch:theFrenchexperiencesince1965.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3(4).

[7]Gottdiener,M.1987.Spaceasaforceofproduction:contributiontothe

debateonrealism,capitalismandspace,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1(3).

[8]Gottdiener,M.1990.Crisistheoryandstatefinancedcapital:thenew

conjunctureintheUS.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4(3).

[9]Pickvance,C.G.1977.Marxistapproachestothestudyofurban

politics:

divergencesamongrecentFrench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219-255.

[10]Pickvance,C.G.(ed.).1978.Competingparadigmsinurban

sociology:someepistemologicalissues,ComparativeUrbanResearch,6.2P3.

[11]蔡禾.2003.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都市

社会学,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12]蔡禾,何艳玲.2004.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

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学术研究,2004(1).

[13]张应祥.2005.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方城

市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05(5).

[14]孙明洁.1999.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城市问题,1999

(3).

[15]叶肃科.芝加哥学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

作者简介:张应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5-12-10

110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视角Capitalistandurbansocialchange

)))PerspectiveofNeo_Marxisturbantheory张应祥PZHANGYingxiang 蔡 禾PCAIHe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510610;2.中山大学社会学系,510275)

1

2

=摘要>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中出现的城市问题进行的一种理论解读。它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屈从于一个更大系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放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框架下去考察,资本主义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影响并决定着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连接、反映并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劳动力再生产等资本主义运作过程相联系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发展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丰富和发展城市社会学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资本主义;变迁=Abstract>Eversince1960s,withtheappearanceofurbancrisisinthecapitalistcountries,thewesternMarxistshavefoundnewurbanproblem.theoretic

explanation,

BeingakindoftheNeo-Marxist

contradictionwhichinfluencesand

本主义城市社会发展的现实却日益向这种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

这主要表现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发展日益受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重构的影响。工业资本大量从已经城市化的老工业城市流向新兴的城市化地区,使城市的发展从老工业城市转向了那些过去只经历了很低城市化水平的新兴城市地区。工业资本抛弃老工业城市不仅使老工业城市就业机会减少,城市经济萧条,城市税收减少,还造成城市社会开支减少,社会服务设施不足,城市管理费用赤字,有的城市甚至出现财政危机。可以说,资本流向哪个城市,这个城市就会繁荣兴旺,而资本流出哪个城市,这个城市就会一片萧条。第二,城市中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反抗不断。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斗争,各种政治斗争和社会反抗运动如火如荼,城市骚乱不断,城市邻里组织争取社区资源的抗争活动更是层出不穷。这一切使得城市里的阶级和种族不平等、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倍受

105

determinesthedevelopmentofcapitalisturbansocietywhiletheconnectionofurbanchangesreflectsandadjuststhebasiccontradiction,capitalist

asisrelatedtosuch

as

the

capital

operation

accumulation、circulation、reproductionoflaborandsoon.Ittriestorevealtheoperationallogicofcapitalism.TheNeo-MarxistUrbanTheoryhasgreatlydevelopedandinnovatedtheMarxismandmadehugecontributiontothedevelopmentoftheoriesofurbansociology.=Keywords>Urban;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识码>A

Capitalist;

Social

城市社会变迁长期以来就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城市社

会学主流理论范式)))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的支配和影响,城市社会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其变迁是一个功能分化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是寻求人口、社会组织、环境以及技术之间的均衡发展过程

[1]

UrbanTheorybelievesthatcitiesaresubmittedtoalargersysteminmoderncapitalistsociety,thuscitiesshouldberecognizedunderthetheoreticframeworkofthecapitalistmodeofproduction.Thecapitalistsystemcontains

inner

basic

。但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人们的关注。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不满于主流人类生态学理论范式的学者纷纷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研究寻找新的出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列菲弗尔(HenriLefebvre)、卡斯特尔(ManuelCastells)、以及哈威(DavidHarvey)等。

厂、学校、商店等城市空间元素。在资本主义条件

下,城市空间建构和再建构就像一架机器的制造和修改一样,都是为了使资本的运转更有效、创造出更多的利润。

由于城市空间资本主义殖民化,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从一种在空间背景中生产商品的系统发展到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商品而被生产的系统,这样一来,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变化就与资本主义体系有机联系起来。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心城市空间组织是如何去反映、表达、并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在他们看来,城市空间并不仅仅是一种/容器0,在这种/容器0中某些社会或经济过程得以进行和完成。他们认为空间和社会并不是相互分离和独立的实体,社会组织和空间过程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因为城市空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形成的,因此它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资本主义被再生产时,城市空间形式也被再生产;当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以对面临的危机做出反应时,其城市空间也将被重构调整。不过,现有的城市空间安排也会约束和塑造资本主义再生产或重构调整的方式,因为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0或/冻结0在那些已经表达了以前经济活动模式的形式中去了。所以,当资本主义经济结构调整时,它立即就会遇到现有城市空间形式对任何变化的约束和调节。因此,当资本主义变化时如果城市空间也发生变化,那么它就只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即资本主义在一种已有的城市空间布局景观中变化,并且通过它们来变化,而这种已有的空间布局是不能简单由一种行动意志所重塑的。索嘉(Soja,E.)将其概括为/社会空间辩证法0(socia-lspatialdialectic):

/有组织的空间结构本身并不是具有自身独立建构和转化规律的结构,它也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阶级结构的一种简单表示。相反,它代表了对整个生产关系组成成份的辩证限定,这种关系同时是社会的

[5]

又是空间的0。这种观点认为在划分为统治和剥削阶级的社会结构与划分为中心与边缘的空间结构之间有一种对应的关系,因为二者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资本主义),表达了相同的事情,同时又相互塑造。这种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核心就是/社会生活的

[6]

空间性是社会的物质构成的0。在这种观点看来,表现在空间中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必然表达,这种矛盾会受到现有空间安排的调节,并因当前空间模式的惰性与新经济势力之间的紧张而加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1 资本主义逻辑与城市空间生产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首先关注的一个很重要问题就是,城市空间是怎么产生的、其组织形式变化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在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之前,人类生态学理论家也关注城市空间问题,提出了

[2]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等不同的城市空间模型,但人类生态学家将城市空间看作是纯粹客观和独立的研究对象,很少考虑城市空间是怎么产生的。而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空间,它看起来同质,看起来完全像我们所查明的那样是客观形式,但它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种类商品的生产。0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并不是什么客观、独立的,而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那么,作为社会产物的城市空间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对此,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是资本作用的产物。哈威明确指出,城市空间的本质是一种建构环境(buildenvironment),是包含许多不同空间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

[4]

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城市空间组织就是由各种各样的建构环境要素混合构成的一种人文物质景观,是人为建构的/第二自然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是在资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物质景观的后果。哈威将马克思对工业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称为资本的第一循环(primarycircuit),而资本第一循环中存在内在矛盾就是资本过度积累所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哈威认为,马克思虽然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危机,但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有了应付这种内在过度积累危机的办法。资本主义的应付办法就是当由工业生产中的第一循环产生的危机逼近时,投资转向/第二循环(secondarycircuit)0,即资本投资于城市这个建构环境。总之,城市建构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工业资本利润无情驱动和支配的结果,是资本按照其自己的意愿创建了道路、住房、工

[3]

106

剧。

城市空间生产资本主义殖民化还给城市社会阶级斗争带来了新特点。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阶级斗争的焦点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工厂车间0斗争,当代的阶级斗争已经超出了工作场所,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成为城市阶级斗争的重要部分。在空间生产资本主义殖民化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生产和创建本身就负载了资本主义的逻辑和矛盾,即为了资本积累、为了剥削劳动力而生产,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是剥削空间以谋取利润的资本要求与消费空间的人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利润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政治表现就是阶级斗争。对资本而言,城市空间的开发意味着红利、租金、利息以及资本的获得;但另一方面,工人是城市空间的消费者。由于资本总想试图使利润最大化,因此工人从资本那里获得的东西就代表了一种/利润的损失0,这样双方在城市空间的使用上就会出现冲突和斗争。由城市空间使用引发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内资本家、工人阶级之间阶级冲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关于生活、居住等生存条件和成本的斗争。围绕着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使用,劳动力、土地资本及租金占有者、以及那些通过生产这些商品来寻求利润的建筑商三方展开了斗争。以劳动力为例,由于这些建构环境的生产成本和质量影响着劳动力的生活标准,因此他们在居住场所寻求保护和提高其生活标准时就参与了一系列与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管理和使用有关的各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社区有关地主(房东)过度租金占有的斗争、对/有害0设施地点的社区冲突,住房建筑成本通胀的社区冲突、有关恶化的都市基础设施服务成本的社区冲突、缺乏可获得雇佣机会和服务的社区冲突、有关高速公路建设和都市更新的社区冲突,有关/生活质量0和

[7]

审美问题的冲突等。

伴随生产过程的再生产过程。0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城市社会中,一个基本的结构性矛盾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即劳动力的再生产与再生产劳动力必要消费品的供给之间的矛盾。劳动力再生产是在日常基础(通过现存工人的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和代际基础(通过新一代工人取代已有工人的生产)上来完成的。它包括了简单再生产(消费的劳动力再创造)以及扩大再生产(发展新的劳动能力)。这些再生产的实现手段是消费方式)))住房和医疗,社会服务和学校,休闲设施及文化娱乐等。例如,如果没有充足的医疗卫生设施,就难以保证劳动力的健康;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就难以再生产出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应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素质的劳动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劳动力的需要与资本利润最大化需要却存在着矛盾。尽管资本主义体制要求要有充分的劳动力再生产作为其持续生产和积累的先决条件,但单个资本主义生产者却发现投资于那些对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商品的生产越来越无利可图。卡斯特尔以法国住房建筑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他指出,在法国,无论是从工人的角度(工人需要有住处)还是从整个工业资本的角度(劳动力需要廉价而有效地再生产)都对低成本的工人阶级住宅极度需求;但是由于资本发现投资建造低成本的工人阶级住宅毫无利润可图,因此尽管有巨大的需求却很少有企业去投资。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种广泛的需要并不能转化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0(即工人无力支付购买);而建造住房供出租又需要资本长期投入,这些均使投资利润实现成问题。此外,由于建筑业被许多小生产商分割,每个生产商只雇佣了少数工人,因而整个行业缺乏技术创新,这

[9]

也使得住房生产中剩余价值难以实现。总之,尽管住房问题对于劳动力再生产来说是极为需要的,但由于它与商品生产利润最大化的需要相矛盾,因而难以由单个资本家或企业来解决。

新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城市社会,这种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商品供给潜在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固有的,这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本性决定的。因为消费关注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关注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资本追求的是利润和交换价值,而劳动力要求的是需要和使用价值,这二者之间很难一致。这就导致了那些对劳动力再生产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巨大消费空白空间,而这些空白的

107

[8]

2 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单位与城市社会运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日益集中到城市地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也就日益集中到城市。这样城市在资本主义系统中就执行了一个重要功能,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单位。/城市对我而言更直接意味着与劳动力有关的过程,而不是它直接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城市单位因而看起来是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消费品生产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

[10]

都是必要的,并由此造成了资本主义城市社会/集体消费(collectiveconsumption)0的危机。卡斯特尔对/集体消费0的定义是,/问题的特点和规模使得消费过程的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而不是别的什么[11]

人。0集体消费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为住房供给短缺、医疗健康保护不够、社会设施缺乏等方面。城市集体消费危机造成了整个城市社会新的政治紧张并带来新的矛盾和斗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被迫干预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以试图填补消费空白,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必要消费由国家负责来提供。卡斯特尔认为,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本质上是服务于私人资本的,对维护资本主义体系至少产生了四个方面的影响:(1)再生产出资本主义各个方面所要求的劳动力;(2)通过对下层群体一些经济要求的让步缓和了阶级冲突,使政治统治关系得以稳定;(3)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经济需求,防止了消费不足和供给过剩的危机;(4)通过政府向非营利部门的投资,

[12]

从而保障了私人资本的获利。

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干预导致政府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其突出表现就是城市集体消费问题的政治化。由于政府对集体消费品供给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政府支付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而私人资本获取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利润。换句话说,城市政府为再生产劳动力支付了越来越多的成本,而私人资本却将这些劳动力创造的利润保留在自己手中。其结果是,城市政府在集体消费领域承担的责任越多,增加社会供给越多,政府本身的财政收支就越不平衡,最终导致城市的财政危机。面对财政危机,城市政府的一个办法就是增加税收,但这种办法是不可行的,因为对资本家征税会削弱私人部门的利润,而在资本全球化时代,这种征税会使资本逃离城市,选择其它国家的城市或地区;而对个人征收所得税作用又十分有限,且从长远看会抑制消费而起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政府在维持重要但又毫无利润可图的公共服务中,其干预的代价就是通货膨胀和日益增长的公共债务。面临着通货膨胀螺旋式上升以及日益加剧的经济衰退,政府的反应就是削减社会开支水平和重新安排资源,从支持劳工转向支持资本。这就导致了集体消费供给的危机,于是就出现了住房短缺、医疗保健极差、学校不够、交通设施很差、文化娱乐设施不够等问

题,结果就会出现各种城市反抗运动,于是政府干预

消费过程又再现。但这次不同的是,整个消费领域现在已经政治化,国家承担供给社会资源的责任越多,它就包含了越多将城市社会日常生活组织化,结果日常生活就越政治化。如果说日益增长的集体供给水平的一个功能是满足下层阶级的要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供给水平下降所带来的对政府本身的一股更强和更政治化组织的下层阶级的反抗。

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集体消费问题引发的社会反抗已经成为城市社会最主要的社会运动。例如,卡斯特尔分析了巴黎的住房政策与城市社会运动。在巴黎,政府为了对民众的住房需求做出反应,制定了一个复杂的住房生产和分配体系,住房由此被社会化,成为一种公共服务,这些公房集中在一起成为新的城市组成部分。由于这些住宅区有大致相同的生活条件,因而更容易使这里的居民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共同性,面对城市问题,他们更容易产生共同的保护意识并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社区的利益。在巴黎人们就组织起了租房者工会。卡斯特尔

[13]

把这种现象称为/集体消费的工联主义0。各种类似的城市运动导致了左翼党派在地方选举中获胜。卡斯特尔还以拉美国家城市中出现的/非法占地居住0运动分析了城市运动与政府的关系。非法占地居住是指许多人聚居住在他们没有合法权力的地方,形成自己的社区。卡斯特尔发现,政府越是力图侵入这些社区,这种运动就越是扩张,这些社区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并与政治体系建立起持久的联系,即有助它们本身的生存也有助政治体系对民众的控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处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和资本对最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非法占地居住者的存在使这种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当一个城市的大多数工人必须自己解决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的许多问题时,政府对自己的制度价值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而非法居住者越获得政府的容忍,也越需寻求权力的保护。卡斯特尔通过对以上城市社会运动的分析,证明社会运动是对社会统治的反抗,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他们对城市和社会产生了主要的

[14]

影响0。

3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简评

应该说,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城市社会变化的现实,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108

代表了对城市社会的一种全新看法,为理解和分析城市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其突出贡献和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社会学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继人类生态学理论之后,城市社会学领域又一重要的理论范式,它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下去考察城市问题,认为现代城市屈从于一个更大系统,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必须放到对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分析中来。资本主义体系包含着内在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些基本矛盾影响并决定着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他们着重分析城市是如何连接、反映和调节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城市发展变化是如何与资本积累、资本循环、消费与劳动力再生产等资本主义运作过程相联系,以及城市的变迁如何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

第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在空间生产和集体消费领域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阶级斗争领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其分析的重点是工业领域的生产,并没有关于空间生产及其矛盾的理论,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则根据资本主义发展新形势,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城市空间生产的逻辑及其矛盾进行了开创性分析,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空间分析的空白。在消费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阶段集体消费问题的分析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开拓。另外,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城市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的分析也具有继承和创新性。第三,旗帜鲜明的批判立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资本主义城市社会现实持批判分析的态度,注重对城市社会变迁和社会冲突的考察。在新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城市是资本积累和阶级冲突集中的活动场所,资本主义体系下的城市充满着相互对立的关系和力量,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群体争夺各种城市资源的斗争场所。他们关注在城市发展和变迁中,谁是受益者,谁的利益被侵害了,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在为谁服务。

但是,另一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其结构决定论。在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完全是资本主义/深层次社会力量作用的表现0,更具体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基本矛盾在城市发展中的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体现,完全忽视了人的行动和反应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作用,忽视了每个城市地方独特变量对城市发展和变迁的影响,无法解释在相同结构性条件背景下,不同城市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在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之后,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又出现了一个转向,即新城市社会学(NewUrbanSociology),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以资本主义以及全球化为背景和出发点,在此前提下,着重分析城市社会地方变量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和独特性对城市社会发展和变迁所产生的影响,强调人的行动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权力精英或一般市民共同体在影响地方未来发展中的作用给予了极大关注。

4 几点启示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是在分析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对于我们研究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值得国内城市社会学研究者借鉴,这主要表现为:

第一,城市研究要充分重视和分析资本力量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城市发展区域空间不均衡性现象十分突出,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大城市获得了迅速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圈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与此同时,内地一些广大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却相对缓慢甚至是滞后,不少老工业城市还出现了城市衰败景象,颇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地区20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资本的逃离而出现的衰落现象。造成这种城市发展空间不均衡性现象的根本机制是什么?在这方面,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论视角,这就是资本力量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大中城市率先对外开放,并成为国内外资本青睐的目标,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城市群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国内外资本作用的产物,国内外资本流入数量与城市及城市群之间的繁荣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那么,国内外资本流入对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是什么、对城市发展会产生一些什么后果,这些都是国内城市研究者需要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作进一步研究和回答的

109

问题。

第二,城市社会学需要对住宅产业化进程带来的社会后果展开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房商品化改革的进行,房地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少城市的大片大片土地被房地产商开放,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房屋需求由房地产商来满足。住宅产业化其本质就是城市空间资源的商品化、资本化,其社会学意义的后果就是作为城市空间消费者的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开始受到资本力量的影响和制约。按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房地产商与城市居民这二者之间是一对矛盾,前者在城市空间生产中追求的是交换价值,后者追求的是城市空间的使用价值。而在当前我国城市住宅产业化过程中,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也确实出现了,围绕商品房这一建构环境的业主与房地产商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已经在很多城市商品房楼盘中不断出现,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有时则由于城市规划的改变、环境污染、城市拆迁以及争取社区公共资源而将城市政府也卷入到矛盾中来。随着这种矛盾的出现,不少城市的业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展开了集体行动,这些集体行动有上街抗议的、有组成维权小组诉诸法律的、有组建业主委员会的,,等等。围绕商品房这一建构环境出现的集体行动将深刻影响到城市社会的组织、利益联盟等,其对城市社会发展、政治建构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需要城市社会学家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第三,城市政府角色及其社会政策的研究。城市不仅是一个空间单位,还是各种社会行动者利用这一空间单位进行各种谋利活动的场所。城市政府作为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行动者,其行为和角色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公正性具有重要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房地产业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GDP,从而影响到城市政府的政绩;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城市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后,出让土地成为不少城市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谋利性冲动很明显。正是因为城市政府的这种政绩偏好和谋利性冲动,使得很多城市发展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是城市居民却没有得到太多实惠。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城市化究竟是谁的城市化?谁从城市化中获

得了好处?城市政府的社会政策究竟是在为谁的利益服务?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公证性体现在哪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批判视角在这方面也可以给我们的城市社会研究者以有益的启发。

=参考文献>

[1]AleksanderaSashaMilicevic.2001.RadicalIntellectuals:What

HappenedtotheNewUrbanSoci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Vol.25,No.4.

[2]JohnWalton.1993.UrbanSociology:TheContributionandLimitsof

PoliticalEconomy,AnnualReviewofSociology,Vol.19,301-320.[3]EnzoMingione.1986.UrbanSociologyBeyondtheTheoreticalDebateof

theSeven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Vol.11,No.2.

[4]C.G..Pickvance.1980.TheoriesoftheStateandTheoriesofUrban

Crisis,CurrentPerspectivesinSocialTheory,Vol.1,31-54.[5]SharonZukin.1980.ADecadeoftheNewUrbanSociology,Theoryand

Society,Vol.9,575-601.[6]Topalov,C.1989.Ahistoryofurbanresearch:theFrenchexperiencesince1965.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3(4).

[7]Gottdiener,M.1987.Spaceasaforceofproduction:contributiontothe

debateonrealism,capitalismandspace,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1(3).

[8]Gottdiener,M.1990.Crisistheoryandstatefinancedcapital:thenew

conjunctureintheUS.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4(3).

[9]Pickvance,C.G.1977.Marxistapproachestothestudyofurban

politics:

divergencesamongrecentFrench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219-255.

[10]Pickvance,C.G.(ed.).1978.Competingparadigmsinurban

sociology:someepistemologicalissues,ComparativeUrbanResearch,6.2P3.

[11]蔡禾.2003.都市社会学研究范式之比较)人类生态学与都市

社会学,学术论坛,2003年第3期.

[12]蔡禾,何艳玲.2004.集体消费与社会不平等)对当代资本主义

都市社会的一种分析视角,学术研究,2004(1).

[13]张应祥.2005.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方城

市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05(5).

[14]孙明洁.1999.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城市问题,1999

(3).

[15]叶肃科.芝加哥学派,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

作者简介:张应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

收稿日期:2005-12-10

110

城市发展研究13卷2006年1期UrbanStudiesVol.13No.12006


相关文章

  • 2017年2月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结项情况
  • 2017年2月,经同行专家鉴定,共有235个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予以结项.其中,"优秀"15项,"良好"80项,"合格"117项,免于鉴定23项.另有25个项目暂缓结项(参 ...查看


  • 村落类型的文献综述
  • 中部地区村庄的前途:社区与农庄 -基于中国农民基本生活来源数据库(CPLS ) 摘要 城乡一体化建设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村庄的现代性转型.村庄的现代性变迁首先表现在村庄构成要素的变迁,随着社会分工与社会职业化趋势 ...查看


  • 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目前社会工作介入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结构化理论视角来看,目前我国留守儿童的社工介入模式由于割裂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和行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从制度与留守儿童本身行动互动的视角去体察留守儿童问题,并在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
  • ≮分恶慧慧揣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 ■黄旭东 田启波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特征可从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两个向度去考察.从研究形式上看,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从研究内容上看,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理论 ...查看


  • 论文选题格式范文
  • 我国围墙变迁中的农村地缘整合之探析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春节前回家乡,发现带围墙的房屋又增多了,同时邻居间的交往比儿时少了很多.04年前村里很少有房屋建围墙,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每到月挂树梢时分,邻居们就端着碗 ...查看


  • 自考历年社会学概论试题
  • 全国2015年4月社会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 . ...查看


  •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邓伟志 秦琴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转型理论的梳理,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的把握,指出新制度主义范式中对制度的强调应该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有关市场转型 ...查看


  • 华中师范大学专业教师及研究方向
  • <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编)等教材7部. 向德平:男,湖北仙桃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