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
1. 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路线位置和设计断面的要求填筑或开挖形成的岩土结
构层物。
2. 路面: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3影响路基稳定性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与水利地质,土的类别
3. 路基路面应具有的基本性能:承载能力,稳定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能
4. 路基干湿类型包括:干湿,中湿,潮湿,过湿
5. 导致路基湿度的变化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面水,地下水,凝聚水
6. 一般路基:是指在良好地质与水文的条件下,未超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数值。
为了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特殊路基需要进行个别设计
和验算
7. 路基横断面形式:路堤,路堑,填挖结合
8. 路堤:原地面上全部用土石填筑成的路基。矮路堤:1—1.5m, 高路堤:大于18m,
一般路堤:1.5—18m
9路堑:在原地面上开挖而成的路基
10. 路堑的几种横断面形式,其路基形式有:全挖路基,台口势路基及半山洞路基。
11. 护坡道设置的目的:是加宽边坡横向距离,减少边坡平均坡度
12碎落台:主要供零星土石碎块下落时临时堆积,以保护边沟不致阻塞 13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机器两侧路肩宽度之和。
14路基高度:是路堤的填筑高度或路堑的开挖深度。路基高度是指路基中心线设
计高 程与原地面高程之差。
15路基路面的病害有: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等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和地下水的
侵蚀有关,在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应防、排、疏结合
16危害路基的地面水:大气降水(雨和雪);地下水:影响路基上部较高的地下
水位、毛细水、地下泉、及暗流水
17水对路面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渗入路面结构层,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引起路
面基层、底基层承载能力下降,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沥青类路
面的裂缝及路肩处造成唧泥;在冻胀地区,融冻季节路面下结构的存
水会引起路基翻浆
18路基排水的目的:就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持
路基常年处于干燥、中湿状态
19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矮路堤的坡脚外处,多与路中心线平行,
用于汇集和排除路面、边坡范围内以及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
20砂类土时:滑动面为通过坡脚的一直线平面;
粘性土时:为通过坡脚的一圆弧滑动面;
边坡为折线形时: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下通过坡脚滑动画的考虑,同时可根据变
坡点以上路基填筑的是砂类土或粘性土,分别为通过变坡点
得一直线或圆弧滑 动面;
当横断面为陡坡: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下通过坡脚滑动面的考虑,还应作沿原地
面为滑动面的路基整体滑动验算
21路基防护与加固设施:边坡坡面防护、沿河路堤河岸冲刷防护加固、湿软地基
的加固处治
22常用的坡面防护设施有:植物防护(种草、铺草皮、植树)、圬工防护(抹面、
捶面、喷浆、喷射混凝土、石砌护坡、护面墙等)和骨架植物防护。
23堤岸防护与加固设施有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防护是为了防止水流直接危害
路基或堤岸,防护重点在边坡和坡脚。直接防护包括植物防护和石砌
防护或抛石防护,常用的又植树,铺石,抛石或石笼等;间接防护则
是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路基或堤岸直接破坏,同时
促使堤岸附近水流减速和泥沙淤积起安全保护作用
24坡面防护:主要是以防护易受自然因素影响而破坏的土质与岩质边坡;坡面
防护的几种常用措施简要介绍如下:(1)植物防护(2)圬工防护(3)
骨架植物防护
25冲刷防护的类型:一种是直接防护,以加固岸坡为主要措施;另一种为间接
防护以改变水流方向,降低流速,减少冲刷为主要措施
26堤岸直接防护包括:植物防护、石砌防护或抛石防护与石笼防护,以及必要
时设置的支挡(驳岸等)
27间接防护:主要是设置各种导流及调治构造物。导致结构物的设置可改变水
流方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堤岸直接破坏,同时可减轻堤岸近旁淤积,
彻底解除水流对局部堤岸的损害作业,起安全保护作用
28湿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换填土层法;加固土桩法;粒料桩加固法;排水固
结法;强夯法;其他方法
29挡土墙:是一种能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墙后土体坍塌和增加其稳定性的建
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可用以支撑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防止
水流冲刷路基
30公路上常用的挡土墙按其设置位置可分为:路堑挡墙、路堤挡墙、路肩挡墙
和山坡挡墙等
31按挡土墙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石砌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
墙、钢板挡土墙
32按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可分为: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墙式、
锚杆式、锚定板、加筋土式、桩板式和垛式
33路基一般为土石方工程,施工方法有:人工施工、简易机械施工、机械化施
工、及爆破等
34施工准备有: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工作
37路基填筑施工的主要工序:料场选择、基底处理、填筑和碾压。
38目前常用的开挖方法:全断面横挖法;纵挖法;混合开挖法
39路基压实的目的:在于使土粒重新组合,彼此挤紧,孔隙缩小,土的密度提
高,形成密实整体,最终导致强度增加,稳定性提高
40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含水率对压实的影响;土质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压实
功能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压实厚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41压实度K=(实际干密度/最大干密度)* 100%
42柔性路面它主要包括各类沥青面层、块石面层、砂石路面中的级配碎(砾)
石、水接碎石、填缝碎石及其他粒料路面面层
43刚性路面:目前主要指用水泥混凝土作用层的路面结构
44半刚性路面: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处治的土,或处治碎(砾)石及含
有水硬性结合料的工业废渣,修筑成的路基路面,刚性介于柔性与刚
性路面之间。
45. 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层。它承受较大 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振动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
的侵蚀、气温变化及风化的影响。因此,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
和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 ,而且应当耐磨、不透
水(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所采用的结构特点),起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
滑性和平整度。
46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或联接层传来的车轮荷载的垂直力,并将其扩散到下
面的垫层或路基中去。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47垫层:在特殊需要的路段,设置在基层或底基层之间,起着温定加强路基、
改善基层或底基层工作条件作用的结构层,总称为垫层(所谓特殊需
要是指垫层往往是为隔水、排水、隔热、防冻等不同目的而设置的)
48《标准》规定: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用BZZ —100表示 49应力工作区:车辆荷载引起的应力与土基自重力应力相比只占一小部分,约
1/5~1/10
50回弹模量就是针对这种状态下,路基(土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压应力与
其想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
51碎石、砾石类结构层是用粗、细碎(砾)石、黏土(或不含黏土)按照嵌锁
原则或级配原则铺筑而成的结构层
52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结构层:在广义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包括水
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再经压实与养生
后,其抗压强度负荷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以此修
筑的路面结构层称为武技结合料稳定土结构层
53石灰稳定土: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拌和后得到的混合料,经摊铺、压实及
养生,当结构层的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结构层
54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作用):(1)离子交换作用(2)结晶作用(3)碳
酸化作用(4)火山灰作用
55水泥稳定土: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通过拌和得到的混合料,经摊铺、压实
及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
56水泥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1)水泥的水化作用(2)离子交换作用(3)化
学激发作用(4)碳酸化作用
57沥青路面设计指标:(1)弯沉设计指标(2)拉应力指标(3)剪应力指标 58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可分为:横向接缝(包括横向缩缝、胀缝、施工缝)
和纵向接缝
59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
60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
61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特点:是一般不设横缝(施工缝和特定情况下必设的
胀缝除外)且配筋量很大的混凝土面层
62钢筋混凝土路面:指板内配置有纵横向钢筋(或钢丝)网的混凝土路面 63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是在混凝土中参入一些低碳钢、不锈钢或玻璃钢纤维,
使其成为均匀而多向配筋的混凝土
64按强度构成原理可将沥青路面分为密实和嵌挤两大类
65按施工工艺沥青路面可分为:层铺法、路拌法和厂拌法
66按沥青路面的技术特性分为: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混
合料、沥青贯入式、沥青表满处治5种类型
67厂拌法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砾)石等,施工过程
可分为沥
公路工程
1. 路基:是在天然地表面按路线位置和设计断面的要求填筑或开挖形成的岩土结
构层物。
2. 路面:是在路基顶面的行车部分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而成的层状结构物。
3影响路基稳定性因素:地形,地质,气候,水文与水利地质,土的类别
3. 路基路面应具有的基本性能:承载能力,稳定性,表面平整度,表面抗滑性能
4. 路基干湿类型包括:干湿,中湿,潮湿,过湿
5. 导致路基湿度的变化的水源有:大气降水,地面水,地下水,凝聚水
6. 一般路基:是指在良好地质与水文的条件下,未超过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数值。
为了确保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特殊路基需要进行个别设计
和验算
7. 路基横断面形式:路堤,路堑,填挖结合
8. 路堤:原地面上全部用土石填筑成的路基。矮路堤:1—1.5m, 高路堤:大于18m,
一般路堤:1.5—18m
9路堑:在原地面上开挖而成的路基
10. 路堑的几种横断面形式,其路基形式有:全挖路基,台口势路基及半山洞路基。
11. 护坡道设置的目的:是加宽边坡横向距离,减少边坡平均坡度
12碎落台:主要供零星土石碎块下落时临时堆积,以保护边沟不致阻塞 13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机器两侧路肩宽度之和。
14路基高度:是路堤的填筑高度或路堑的开挖深度。路基高度是指路基中心线设
计高 程与原地面高程之差。
15路基路面的病害有:路基沉陷、冲刷、坍塌等都不同程度地与地表和地下水的
侵蚀有关,在路基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中应防、排、疏结合
16危害路基的地面水:大气降水(雨和雪);地下水:影响路基上部较高的地下
水位、毛细水、地下泉、及暗流水
17水对路面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渗入路面结构层,降低路面材料的强度,引起路
面基层、底基层承载能力下降,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沥青类路
面的裂缝及路肩处造成唧泥;在冻胀地区,融冻季节路面下结构的存
水会引起路基翻浆
18路基排水的目的:就是将路基范围内的土基湿度降低到一定的限度以内,保持
路基常年处于干燥、中湿状态
19边沟:设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侧或矮路堤的坡脚外处,多与路中心线平行,
用于汇集和排除路面、边坡范围内以及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
20砂类土时:滑动面为通过坡脚的一直线平面;
粘性土时:为通过坡脚的一圆弧滑动面;
边坡为折线形时: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下通过坡脚滑动画的考虑,同时可根据变
坡点以上路基填筑的是砂类土或粘性土,分别为通过变坡点
得一直线或圆弧滑 动面;
当横断面为陡坡:除了以上一般情况下通过坡脚滑动面的考虑,还应作沿原地
面为滑动面的路基整体滑动验算
21路基防护与加固设施:边坡坡面防护、沿河路堤河岸冲刷防护加固、湿软地基
的加固处治
22常用的坡面防护设施有:植物防护(种草、铺草皮、植树)、圬工防护(抹面、
捶面、喷浆、喷射混凝土、石砌护坡、护面墙等)和骨架植物防护。
23堤岸防护与加固设施有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防护是为了防止水流直接危害
路基或堤岸,防护重点在边坡和坡脚。直接防护包括植物防护和石砌
防护或抛石防护,常用的又植树,铺石,抛石或石笼等;间接防护则
是通过改变水流方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路基或堤岸直接破坏,同时
促使堤岸附近水流减速和泥沙淤积起安全保护作用
24坡面防护:主要是以防护易受自然因素影响而破坏的土质与岩质边坡;坡面
防护的几种常用措施简要介绍如下:(1)植物防护(2)圬工防护(3)
骨架植物防护
25冲刷防护的类型:一种是直接防护,以加固岸坡为主要措施;另一种为间接
防护以改变水流方向,降低流速,减少冲刷为主要措施
26堤岸直接防护包括:植物防护、石砌防护或抛石防护与石笼防护,以及必要
时设置的支挡(驳岸等)
27间接防护:主要是设置各种导流及调治构造物。导致结构物的设置可改变水
流方向,消除和减缓水流对堤岸直接破坏,同时可减轻堤岸近旁淤积,
彻底解除水流对局部堤岸的损害作业,起安全保护作用
28湿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换填土层法;加固土桩法;粒料桩加固法;排水固
结法;强夯法;其他方法
29挡土墙:是一种能抵抗侧向土压力,防止墙后土体坍塌和增加其稳定性的建
筑物。在公路工程中,可用以支撑路堤或路堑边坡、隧道洞口、防止
水流冲刷路基
30公路上常用的挡土墙按其设置位置可分为:路堑挡墙、路堤挡墙、路肩挡墙
和山坡挡墙等
31按挡土墙的墙体材料可分为:石砌挡土墙、混凝土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挡土
墙、钢板挡土墙
32按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可分为: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墙式、
锚杆式、锚定板、加筋土式、桩板式和垛式
33路基一般为土石方工程,施工方法有:人工施工、简易机械施工、机械化施
工、及爆破等
34施工准备有: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工作
37路基填筑施工的主要工序:料场选择、基底处理、填筑和碾压。
38目前常用的开挖方法:全断面横挖法;纵挖法;混合开挖法
39路基压实的目的:在于使土粒重新组合,彼此挤紧,孔隙缩小,土的密度提
高,形成密实整体,最终导致强度增加,稳定性提高
40影响压实效果的因素:含水率对压实的影响;土质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压实
功能对压实效果的影响;压实厚度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41压实度K=(实际干密度/最大干密度)* 100%
42柔性路面它主要包括各类沥青面层、块石面层、砂石路面中的级配碎(砾)
石、水接碎石、填缝碎石及其他粒料路面面层
43刚性路面:目前主要指用水泥混凝土作用层的路面结构
44半刚性路面:用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处治的土,或处治碎(砾)石及含
有水硬性结合料的工业废渣,修筑成的路基路面,刚性介于柔性与刚
性路面之间。
45. 面层:是直接承受车轮荷载反复作用和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构层。它承受较大 的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和冲击振动力的作用,同时还受到降水
的侵蚀、气温变化及风化的影响。因此,面层应具备较高的结构强度
和抗变形能力,较好的水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 ,而且应当耐磨、不透
水(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所采用的结构特点),起表面还应有良好的抗
滑性和平整度。
46基层:主要承受由面层或联接层传来的车轮荷载的垂直力,并将其扩散到下
面的垫层或路基中去。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47垫层:在特殊需要的路段,设置在基层或底基层之间,起着温定加强路基、
改善基层或底基层工作条件作用的结构层,总称为垫层(所谓特殊需
要是指垫层往往是为隔水、排水、隔热、防冻等不同目的而设置的)
48《标准》规定:路面设计标准轴载为双轮组单轴100KN ,用BZZ —100表示 49应力工作区:车辆荷载引起的应力与土基自重力应力相比只占一小部分,约
1/5~1/10
50回弹模量就是针对这种状态下,路基(土基)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压应力与
其想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
51碎石、砾石类结构层是用粗、细碎(砾)石、黏土(或不含黏土)按照嵌锁
原则或级配原则铺筑而成的结构层
52无机结合料稳定土结构层:在广义的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无机结合料(包括水
泥、石灰或工业废渣等)和水,经拌和得到的混合料再经压实与养生
后,其抗压强度负荷规定的要求时,称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土,以此修
筑的路面结构层称为武技结合料稳定土结构层
53石灰稳定土:掺入适量的石灰和水,拌和后得到的混合料,经摊铺、压实及
养生,当结构层的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石灰稳定土结构层
54石灰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作用):(1)离子交换作用(2)结晶作用(3)碳
酸化作用(4)火山灰作用
55水泥稳定土:掺入足量的水泥和水,通过拌和得到的混合料,经摊铺、压实
及养生后,当其抗压强度符合规定要求时,称为水泥稳定土
56水泥稳定土强度形成原理:(1)水泥的水化作用(2)离子交换作用(3)化
学激发作用(4)碳酸化作用
57沥青路面设计指标:(1)弯沉设计指标(2)拉应力指标(3)剪应力指标 58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接缝可分为:横向接缝(包括横向缩缝、胀缝、施工缝)
和纵向接缝
59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
60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以100KN 的单轴—双轮组荷载作为标准轴载
61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特点:是一般不设横缝(施工缝和特定情况下必设的
胀缝除外)且配筋量很大的混凝土面层
62钢筋混凝土路面:指板内配置有纵横向钢筋(或钢丝)网的混凝土路面 63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是在混凝土中参入一些低碳钢、不锈钢或玻璃钢纤维,
使其成为均匀而多向配筋的混凝土
64按强度构成原理可将沥青路面分为密实和嵌挤两大类
65按施工工艺沥青路面可分为:层铺法、路拌法和厂拌法
66按沥青路面的技术特性分为: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乳化沥青碎石混
合料、沥青贯入式、沥青表满处治5种类型
67厂拌法沥青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砾)石等,施工过程
可分为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