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泰山日出》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2、9、14
作者姓名:张 怀 朋
单 位:滕州市洪绪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积累和整理刘白羽、屠格涅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并尝试说明他们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
“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评价任务:
1.初次朗读,把文章读准确、流畅、有感情。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学问题。
3.诵读,读出对光明的渴望对新文化即将到来的赞颂。
4.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指定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感知全文。
通过《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简介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全文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 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课时目标:
1、勾画并掌握值得品味的词句和片段。
2、按写作的内容,尝试给文章划分结构。
3、读有关云海的片段,分析理解其特色。
4、有感情地朗读“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词句,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日出时云海的描写”和“日出前云海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试着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质疑。
1、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提示语:合上课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比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顺序上是否一致?)
2、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 (写景的目的不会单纯的是表现景物本身,还有没有隐含或暗示的内涵?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用喜欢的符号标志出这些语句。)
3、比喻的修辞。„„形象的写出了„„的状态,突出表现了„„
(比喻就是利用两者外在的相似性,可以按照老师的示范格式回答其好处。)
4、相同点:把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成“兽”,都写了云海的美丽。不同点:“前”写的是静态美,“时”写的是动态美。
(指名读出两个片段,然后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五、课堂达标。
1、 下列各项中黑体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驰聘(奔跑) 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 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 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 弥漫(更加)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
(4)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
六、课下思考。
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的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妙处。
第二课时
一、前课回顾,检测学习成果。
1、作者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2、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详细细腻并充满激情地展开了对云海、日出的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再读课文。
1、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行文的特色。
2、比较不同作家对日出写法的异同,理解作者情感、经历、性格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从结构的层面来看,“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阅读,然后体会它的作用)
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尝试分析“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泰戈尔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标志。1924年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徐志摩先生是其优秀的代表者)
3、从表达方式来分析,“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它们的各自特征你还记得么?)
4、研读刘白羽与徐志摩对旭日初升的描写,从用词、立意、手法等角度比较其妙处。
(小组长组织分工,两人朗读读描写片段,然后自选一个角度比较。)
5、思考:《泰山日出》一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迸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品呢?
(作者要通过日出的景象暗示些什么呢?)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
质疑。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的想象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作者不仅是表现出对日出的迫不及待和一往情深,更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3、这句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传达了作者对日出到来的赞美之情,对新文化到来的欢呼和礼赞。
五、课堂达标。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邦葛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 )
六、课下练笔。
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写景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作业设计:
1、第一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主要目的是提醒和检测学生对课下注解的关注,同时照应课时目标中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词语”。第二题检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照应课时目标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语句”。通过这两道题的安排让学生关注本课修辞的运用。
2、第一课时的课下思考,不仅让学生关注本课的细节描写,而且尝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横向的理解。
3、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拓展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认识,第二题分辨表达方式的运用,从而体会和理解本课的语言特色。
4、第二课时的课下练笔,将学练结合,有意识的进行景物片段的练习,现实知识的迁移。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特别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供有效的帮助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探究提示上,降低了自学的难度,给予了恰当的思考方向的提醒,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
3、教学设计不仅关注课时,而且把握整体,做到点面结合。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泰山日出》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日期:2012、9、14
作者姓名:张 怀 朋
单 位:滕州市洪绪中学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泰山日出》(2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
2、积累和整理刘白羽、屠格涅夫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并尝试说明他们的妙处
相关课程标准:
“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评价任务:
1.初次朗读,把文章读准确、流畅、有感情。
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自学问题。
3.诵读,读出对光明的渴望对新文化即将到来的赞颂。
4.比较阅读,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指定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感知全文。
通过《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简介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初读课文。
全文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动、灵活的词汇和片段。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感受散文之美。
3、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领会作者借写日出来抒发对光明的强烈渴望。
4、 通过合作探究能明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课时目标:
1、勾画并掌握值得品味的词句和片段。
2、按写作的内容,尝试给文章划分结构。
3、读有关云海的片段,分析理解其特色。
4、有感情地朗读“巨人的手,指向东方——„„在热奋地驰骋”这段文字。 学生默读课文,并勾画词句,尝试划分文章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这篇课文都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是否只是对日出的赞美?还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3、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日出时云海的描写”和“日出前云海的描写”有什么异同?试着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加以分析。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质疑。
1、云海、日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对日出的赞美。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
(提示语:合上课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比刘白羽先生的《日出》,顺序上是否一致?)
2、本文在赞美日出的同时,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期盼与赞美之情。 (写景的目的不会单纯的是表现景物本身,还有没有隐含或暗示的内涵?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用喜欢的符号标志出这些语句。)
3、比喻的修辞。„„形象的写出了„„的状态,突出表现了„„
(比喻就是利用两者外在的相似性,可以按照老师的示范格式回答其好处。)
4、相同点:把云层比喻成“云海”,都把云海的形态比成“兽”,都写了云海的美丽。不同点:“前”写的是静态美,“时”写的是动态美。
(指名读出两个片段,然后提示从修辞和内容的角度分析)
五、课堂达标。
1、 下列各项中黑体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驰聘(奔跑) 平拓(开拓,拓展)
B. 溟濛(海) 神驹(千里马)
C. 消翳(遮蔽) 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
D. 厚毳(鸟兽的细毛) 弥漫(更加)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
(4)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
六、课下思考。
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的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说说他们的妙处。
第二课时
一、前课回顾,检测学习成果。
1、作者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2、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详细细腻并充满激情地展开了对云海、日出的描写。
二、出示学习目标,再读课文。
1、品读重点语句,理解作者行文的特色。
2、比较不同作家对日出写法的异同,理解作者情感、经历、性格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三、按探究提示,学生自学。
1、从结构的层面来看,“我独自站在雾霭溟濛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联系上下文阅读,然后体会它的作用)
2、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尝试分析“这巨人竖立在大地的顶尖上„„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泰戈尔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标志。1924年正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徐志摩先生是其优秀的代表者)
3、从表达方式来分析,“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它们的各自特征你还记得么?)
4、研读刘白羽与徐志摩对旭日初升的描写,从用词、立意、手法等角度比较其妙处。
(小组长组织分工,两人朗读读描写片段,然后自选一个角度比较。)
5、思考:《泰山日出》一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更多的是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迸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作品呢?
(作者要通过日出的景象暗示些什么呢?)
四、学生互助,形成共识,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长组织交流。口述或笔答自学成果,对共性问题提出
质疑。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的想象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作者不仅是表现出对日出的迫不及待和一往情深,更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3、这句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抒胸臆。传达了作者对日出到来的赞美之情,对新文化到来的欢呼和礼赞。
五、课堂达标。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
2、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要一种敏锐的视觉。( )
(2)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 )
(3)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邦葛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 )
六、课下练笔。
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写一篇写景的短文,不少于200字。
作业设计:
1、第一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主要目的是提醒和检测学生对课下注解的关注,同时照应课时目标中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词语”。第二题检测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照应课时目标的“掌握值得品味的语句”。通过这两道题的安排让学生关注本课修辞的运用。
2、第一课时的课下思考,不仅让学生关注本课的细节描写,而且尝试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行横向的理解。
3、第二课时的课堂练习,第一题拓展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认识,第二题分辨表达方式的运用,从而体会和理解本课的语言特色。
4、第二课时的课下练笔,将学练结合,有意识的进行景物片段的练习,现实知识的迁移。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特别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供有效的帮助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探究提示上,降低了自学的难度,给予了恰当的思考方向的提醒,有效的节约了教学时间。
3、教学设计不仅关注课时,而且把握整体,做到点面结合。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