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争观后感之重商主义在荷兰
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中古世纪后,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成长事迹如雨后春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贸易的发展。
其中,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为了获取黄金白银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探索海上贸易之路,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通过贸易掠夺葡萄牙依靠海权的暴富,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但单靠冒险并不能让贸易持久顺畅地运转下去,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得的真金白银并没有转化为产业,衰败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荷兰悄悄崛起。1602年,荷兰成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这也是现代社会金融体系诞生的母体。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
前十年他们(东印度公司)没有付任何的利息,因为投资者喜欢把钱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亚洲建立一个贸易王国上面。做完这些,十年后,公司第一次给股东派发了红利。
长期的贸易往来中,产生了银行抵押业,然后在银行抵押业的时候又出现了保险业,保险业就是说船坏了怎么办,而在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间,慢慢又产生的期货,商品期货,商品期货也是在荷兰出来的。
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包括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内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这就是建立银行。
荷兰在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发展动力和金融体系,很快超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这种先进的运作模式帮助荷兰把贸易触角伸得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要更长,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贸易战争观后感之自由推动时代进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自由贸易的认识是书本中说道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介绍原因是提到政府深受自由贸易主义思想影响采取不作为的行为。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绝不是童话里的所说的自由,它跨越两次工业革命,它的后盾是强人、强国、强经济。
欧洲大陆上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靠海外贸易暴富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大西洋上一个岛国,这个岛国就是英国。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这是一位足智多谋同时又对黄金白银有着浓厚兴趣的女性,她励私掠船、海盗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大功臣。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可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用于众多行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征服(其他领地)以及保持独有的垄断地位来赚取金钱,但是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如果说,瓦特靠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靠《国富论》为工业革命后的全球贸易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在过去,所有的贸易大国都是靠贸易保护、用武力保持贸易垄断来获取财富,而亚当·斯密认为:平等竞争的自由贸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英国海盗式的行径、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这个拥有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0000名士兵的舰队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他们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这次的目的是要教训英国。当时全欧洲都认为西班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踏平英国国土,但是幸运女神站在了英国一边。从7月21日到29日,双方舰队相遇于英伦海峡。西班牙兵舰体庞大,运转不灵,在英国轻快战舰的机动攻击下遭遇重创,狼狈逃窜的西班牙舰队又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无敌舰队”在海上消失。
虽然打败了西班牙,但当时英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海洋。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的是荷兰,英国还需要时间积蓄力量。1651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列,荷兰人被激怒了,1652年英荷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被迫承认了英国颁布的航海条列。之后,英国和荷兰又接连爆发了两次战争双方各有输赢,可是最终英国还是占了上风。1688年,英国爆发了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这就形成外无强敌,内无拖累的发展局面,是当之无愧的强国。
经过工业革命和政治体制的改动,英国工业力量差不多等于除英国之外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工业力量的总和。这就需要英国极力向各国推荐自己的工业品,同时它向全球提出了新的贸易主张----自由贸易。为了打开别国的市场,英国率先取消了本国的贸易保护,希望通过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了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取消了丝织品进口的禁令。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1846
年废除了《谷物法》,1854年完全取消《航海条例》,英国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到1875年,英国对制造品平均进口的关税率已经下调为0,而丹麦下调到了15%-20%,普鲁士下调到了4%-6%,荷兰下调到了3%-5%。
自由贸易通过经济在全世界的传播带动了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先进的生方式为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世界,也为后来的经济贸易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贸易战争观后感之全球化为主自由化为辅 话语权多大取决于国家实力,在英国倡导的自由贸易轰轰烈烈发展之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德国、美国展示出它的力量。电力、石化这些主要新兴行业使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迅速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起步。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自由贸易,不仅在本国树起贸易壁垒,阻止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进入,同时它们还打起了这些老牌帝国海外殖民地的主意。最终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增高关税,实行保护政策。在国力日渐衰退和全球贸易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最早提出自由贸易主义的英国已经与自由贸易的精神渐行渐远。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不过在大萧条的打击下,英国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虚设,自由贸易政策实在是难以为继了,英国被迫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1932年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持续了一百年的自由贸易在英国正式宣告结束。
经过经济危机和二战后,欧洲各国受到重创,美国却因战而富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美国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考虑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44年,来自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一起商讨战后国际经济运行的问题。会议最终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是:确定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成立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中明确规定,不管哪个国家都不能再随意提高关税,或者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协定,如果要强行实施,就有可能遭到其它国家的经济制裁。这样就出现了国际贸易的新秩序,没有出现像在30年代出现那种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这样一种局面。
在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美苏冷战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的贸易对抗、封锁。战后的德国日本,借助冷战的政策优势快速崛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承接了大量产业,改善了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相继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市场。它们的崛起,对原有的贸易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一场新的贸易变局开始了。
二十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的贸易战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贸易环境优良、劳动力便宜的地区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不断获得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它们的贸易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当全球的贸易门槛大大降低的时候,资本必然要在全球配置更便宜的资源和更廉价的劳动力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自由贸易推动了跨国投资,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
贸易战争观后感之重商主义在荷兰
欧洲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中古世纪后,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之后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成长事迹如雨后春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贸易的发展。
其中,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为了获取黄金白银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探索海上贸易之路,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通过贸易掠夺葡萄牙依靠海权的暴富,让整个欧洲嫉妒得红了眼。但单靠冒险并不能让贸易持久顺畅地运转下去,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得的真金白银并没有转化为产业,衰败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荷兰悄悄崛起。1602年,荷兰成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组织——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这也是现代社会金融体系诞生的母体。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
前十年他们(东印度公司)没有付任何的利息,因为投资者喜欢把钱投到造船、造房子,以及在亚洲建立一个贸易王国上面。做完这些,十年后,公司第一次给股东派发了红利。
长期的贸易往来中,产生了银行抵押业,然后在银行抵押业的时候又出现了保险业,保险业就是说船坏了怎么办,而在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间,慢慢又产生的期货,商品期货,商品期货也是在荷兰出来的。
这里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最活跃的资本市场,前来从事股票交易的不仅有荷兰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包括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内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从这个面积不超过1000平米的院子,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荷兰人的腰包,仅英国国债一项,荷兰每年就可获得超过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价值相当于200吨白银。当大量的金银货币以空前的速度循环流通时,荷兰的经济血脉开始变得拥堵起来。这一次,荷兰人解决问题的探索直接进入了现代经济的核心领域——这就是建立银行。
荷兰在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发展动力和金融体系,很快超过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荷兰的市民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这种先进的运作模式帮助荷兰把贸易触角伸得比葡萄牙和西班牙都要更长,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到17世纪中叶,荷兰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此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15000个分支机构,贸易额占到全世界总贸易额的一半。
贸易战争观后感之自由推动时代进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自由贸易的认识是书本中说道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介绍原因是提到政府深受自由贸易主义思想影响采取不作为的行为。而历史上的自由贸易绝不是童话里的所说的自由,它跨越两次工业革命,它的后盾是强人、强国、强经济。
欧洲大陆上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靠海外贸易暴富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大西洋上一个岛国,这个岛国就是英国。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这是一位足智多谋同时又对黄金白银有着浓厚兴趣的女性,她励私掠船、海盗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原始资本积累的大功臣。
1764年,英国的仪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为格拉斯哥大学修理纽可门蒸汽机模型时,注意到了这一缺点,并于1765年发明了设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蒸汽机,并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用于众多行业,第一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亚当·斯密认为,我们可以继续通过(贸易)保护主义、征服(其他领地)以及保持独有的垄断地位来赚取金钱,但是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如果说,瓦特靠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靠《国富论》为工业革命后的全球贸易缔造了一个新的秩序。在过去,所有的贸易大国都是靠贸易保护、用武力保持贸易垄断来获取财富,而亚当·斯密认为:平等竞争的自由贸易才能使利益最大化。
英国海盗式的行径、一次次的争夺和冲突之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被彻底激怒了。1588年的夏天,他派出了自己所向披靡的无敌舰队,这个拥有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0000名士兵的舰队在大西洋上劈波斩浪,他们已经称霸了半个多世纪,这次的目的是要教训英国。当时全欧洲都认为西班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踏平英国国土,但是幸运女神站在了英国一边。从7月21日到29日,双方舰队相遇于英伦海峡。西班牙兵舰体庞大,运转不灵,在英国轻快战舰的机动攻击下遭遇重创,狼狈逃窜的西班牙舰队又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无敌舰队”在海上消失。
虽然打败了西班牙,但当时英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霸海洋。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的是荷兰,英国还需要时间积蓄力量。1651年,英国颁布了航海条列,荷兰人被激怒了,1652年英荷之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被迫承认了英国颁布的航海条列。之后,英国和荷兰又接连爆发了两次战争双方各有输赢,可是最终英国还是占了上风。1688年,英国爆发了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这就形成外无强敌,内无拖累的发展局面,是当之无愧的强国。
经过工业革命和政治体制的改动,英国工业力量差不多等于除英国之外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工业力量的总和。这就需要英国极力向各国推荐自己的工业品,同时它向全球提出了新的贸易主张----自由贸易。为了打开别国的市场,英国率先取消了本国的贸易保护,希望通过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了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取消了丝织品进口的禁令。40年代又取消了几百种商品的进口税,降低了上千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1846
年废除了《谷物法》,1854年完全取消《航海条例》,英国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到1875年,英国对制造品平均进口的关税率已经下调为0,而丹麦下调到了15%-20%,普鲁士下调到了4%-6%,荷兰下调到了3%-5%。
自由贸易通过经济在全世界的传播带动了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先进的生方式为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世界,也为后来的经济贸易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贸易战争观后感之全球化为主自由化为辅 话语权多大取决于国家实力,在英国倡导的自由贸易轰轰烈烈发展之际,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德国、美国展示出它的力量。电力、石化这些主要新兴行业使德国的煤炭和钢铁产量迅速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美国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起步。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对自由贸易,不仅在本国树起贸易壁垒,阻止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进入,同时它们还打起了这些老牌帝国海外殖民地的主意。最终在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增高关税,实行保护政策。在国力日渐衰退和全球贸易环境越来越恶化的情况下,最早提出自由贸易主义的英国已经与自由贸易的精神渐行渐远。到1931年9月止,仍有80%以上的进口商品免税。不过在大萧条的打击下,英国的金本位制已形同虚设,自由贸易政策实在是难以为继了,英国被迫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1932年议会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的进口商品都要征收进口税。持续了一百年的自由贸易在英国正式宣告结束。
经过经济危机和二战后,欧洲各国受到重创,美国却因战而富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美国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考虑制定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944年,来自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一起商讨战后国际经济运行的问题。会议最终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是:确定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成立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也就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
关贸总协定中明确规定,不管哪个国家都不能再随意提高关税,或者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的协定,如果要强行实施,就有可能遭到其它国家的经济制裁。这样就出现了国际贸易的新秩序,没有出现像在30年代出现那种关税战、贸易战、货币战,这样一种局面。
在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美苏冷战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的贸易对抗、封锁。战后的德国日本,借助冷战的政策优势快速崛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承接了大量产业,改善了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相继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市场。它们的崛起,对原有的贸易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一场新的贸易变局开始了。
二十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的贸易战越来越激烈,为了降低成本,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开始选择贸易环境优良、劳动力便宜的地区作为它们的加工基地,亚洲四小龙通过承接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不断获得外来的资金和技术,它们的贸易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当全球的贸易门槛大大降低的时候,资本必然要在全球配置更便宜的资源和更廉价的劳动力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自由贸易推动了跨国投资,推动了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