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发展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因此,在2010年的春节期间,我回到我的家乡——玉溪市元江县,并走访了龙潭乡大哨村委会的五个自然村,对这五个村寨进行了为期3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从2010年1月27日到1月29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30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22日。从2月23日起我们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8日完成。
五个村寨中包括三个汉族村寨,分别是大哨村、小哨村和棕批树村,两彝族(山苏)村寨,分别为十二湾村和双箐村,每个村寨有三四十户居民。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不同,三个汉族村寨和两个彝族村寨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主要经济作物有所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种植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饲养猪、鸡、牛等牲畜,由于交通不便,便有些“自给自足”的意味了,而且没有
经济保障。1992年后,引进烟草种植,此后烟草种植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种植由政府扶持而逐渐发展起来,从刚开始的几户村民发展到几乎全部村民的种植数量,烟草的种植规范迅速扩大,特别是2003年以后,政府着力推动科技发展,拨出经费扶持农村建水窑,建温室棚。水窑和温室棚的建成,为农民培育烟草苗提供了便捷,也解决了农作物的需水问题,从而加快了烟草和种植数量,也提高了烟草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1、电力的发展。农村的电网从1991年拉开,此后村寨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电灯的使用,到在功率电器的使用,农村正不断发展,政策扶持下,沼气的建成,给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燃料。“家电下乡”政策实现之后,农村又出现了新局面,如今,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随处可见,还新添了农用机械、微耕机、拖拉机等机械,给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
2、通讯的发展。自2006年后,政府加快农村通讯设置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农村经济与外界联系起来。
(三)特别关注两个彝族村寨的发展情况
我们分别到过十二湾村和双箐村,他们被叫做“山苏”同彝族的其他人相比,山苏是苏于较落后的。
远远看云,两个村寨呈现一片白色,这是因为两个村寨的房顶都是用石棉瓦盖成的,当地人身我们介绍,这是由政府出资而建成的。我们采
访了几户居民,他们告诉我们关于生活的变化情况。几年前,村民们住的都是土房,破烂不堪,村民生活很贫困,土地资源较少,粮食产量低,村民收入普遍偏低,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农忙时节,许多村民到其他村寨给别人做工,以换取些工钱、粮食和工蔬菜,而这样的结果,便造成村民的土地荒废,粮食种植期延误,粮食生产难以提高。我们采访过居委会的主任,他则无奈的告诉我们,一走进他们的屋里,每家每户都放个大酒缸,全家人就在一起喝酒,不好好生产,他们怎么能致富。
近些年来,政府大力给予帮助,给村民们送来救济粮食和食用油,冬季送来“寒衣救济”,每家每户分发衣物和棉被,之后运送建筑材料,给村民建房、粉墙,给每户居民赠送电视机并免费安装,还为村民修沼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农业生产中,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投入人才、科技,为村民修水窑,开田地,在烟草育苗提供新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用当地人的一句形象的话说,“山苏是共产党的大儿子”,这话一点不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经济发展起来,现在,村民们有了生活的保障,开始认真参与农业生产,在村中,我们也不时看见骑摩托车的青年。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产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贪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顾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6年开始实施,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按规定时间缴费一次,可以对门诊费用和住院医药费进行减免、补偿,按医疗金额、程度等不同,减免、补偿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了广大农民好评,特别是彝族居民,在没有实施之前,有什么大病小病只能拖着,无法医治,有些因为生活而死的人,就认为是被鬼怪害死了,现在村民们都能看病了,也能住院了。
三、实施低保政策
农村实行了“低保”政策,对家庭贫困、残疾人、老年人或是无子女的老人,都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民生。
四、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们到了当地的一所小学学校,学校校门的标语为“龙潭乡大哨村完小”,这所学校建立在汉族村寨之一的大哨村,学校占地面积很小,一块篮球场,一幢两层楼的教学楼和一幢宿舍楼,再加上学校食堂,校园内种满了花草树木,很干净很漂亮。我们采访了一位老教师,让他告诉我们有关学校的情况。我们了解到这所小学于1998年竣工,之后,五个村寨的学生就读于此,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建设公共设施,设立图书室,建成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生上学费用,使更多的孩子上了学校。
这里只有小学学校,而小学毕业要到哪儿继续深造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几户居民,他们告诉我们,在之前(大约2007年以前),
这里升学考试之后,会选出乡前几名成绩的学生到县城里好的中学上学,而剩下的,就在乡里上中学,但后来(2007年以后),乡里的中学停办了,大概是教学质量不好,成绩无法提升,因此,现在全部学生到县里上中学。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还有以下问题待解决:
一、交通发展欠缺
连接五个村寨与乡镇的公路仅有一条,五十多公里长,修筑于1991年,这条公路由人力开挖而成,借助的仅有锄头之类的工具,且按每户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开挖道路的长短、可想而知,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辛。然而,如今,近二十年了,这条道路还是泥土路面,崎岖不平,难于通行,因此,一直以来,这片地区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了解到这儿,我就谈谈我们从乡镇到村里的情况吧,我们是步行到村里的,没有车,我们就沿着曲折的小道走了近五个小时,因此,交通的发展成为一大问题。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访了小学学校只有三个班,一个一年级班,一个三年级班,还有一个五年级班,全校六名教师,一名食堂员工,五六十名学生。老教师还告诉我们,在校读书的学生基本只有三个汉族村寨的孩子,而两个彝族村寨的孩子很少到校学习。而且学生人数参差不齐,少则七八个学生组成一个班集,多则三十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班集,并且同班学生年龄差距较
大,难以教学。另外,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公共设施不齐全,教师资源不足,这就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问题,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根据我们的调查,三个汉族村寨中的八零后,九零后大多在外打工,学习或是成家,几乎没有回到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因此,村寨中的人数越来越少。
另外,两个彝族村寨里的孩子都要到“大哨小学”读书,路程并不远,学校全免费读书,然而,几乎没有学生去上学,我们采访过几位上五级的学生,他们告诉我们,这两个村子的学生总是不到学校,有时候学校的老师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到校上学,然而,不到两天的时间,他们就全都跑光了,学校也没有办法。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村子里的居民告诉我们,汉族人辛辛苦苦就供子女读书,没什么意思。另外,我们了解到,两个村子里没有一个学生上过高中,上过初中的人也只有几个,但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是因为家里不富裕而上不了中学吗?不是的,据我们调查,政府为这里的中学供应早餐、饭菜,而且初中也已经普及,但是依然没有学生上学。此外,村中的青年很小就成婚. ,有的竟还不到法定结婚年龄。
三、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他副业的发展
我们村座落在云贵高原上,本村居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然而,本村经济只靠种植烟草来发展,难以有更大的突破,也没有更大的优势。
四、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转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胜层次的了解,调查中四处碰壁,并没有阻止我进行的决心,通过走访大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总结及建议:
一、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环境。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导路子、压担子,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在活动时间、方式、内容上灵活考虑,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二、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积极开展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
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
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对青年道德方面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三、要完善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一个地区要富裕,要和发展接轨,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把交通发展起来。
四、此外,应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运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应能力强的种,并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分配。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市场,引导农民群众生产。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一份辛劳,一份甘甜。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辛劳,就有成效。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无限,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是我人生道路坚实的一步。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我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关于新农村发展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因此,在2010年的春节期间,我回到我的家乡——玉溪市元江县,并走访了龙潭乡大哨村委会的五个自然村,对这五个村寨进行了为期3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从2010年1月27日到1月29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30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22日。从2月23日起我们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8日完成。
五个村寨中包括三个汉族村寨,分别是大哨村、小哨村和棕批树村,两彝族(山苏)村寨,分别为十二湾村和双箐村,每个村寨有三四十户居民。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不同,三个汉族村寨和两个彝族村寨的发展情况并不相同。
一、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主要经济作物有所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种植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饲养猪、鸡、牛等牲畜,由于交通不便,便有些“自给自足”的意味了,而且没有
经济保障。1992年后,引进烟草种植,此后烟草种植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种植由政府扶持而逐渐发展起来,从刚开始的几户村民发展到几乎全部村民的种植数量,烟草的种植规范迅速扩大,特别是2003年以后,政府着力推动科技发展,拨出经费扶持农村建水窑,建温室棚。水窑和温室棚的建成,为农民培育烟草苗提供了便捷,也解决了农作物的需水问题,从而加快了烟草和种植数量,也提高了烟草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1、电力的发展。农村的电网从1991年拉开,此后村寨便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从电灯的使用,到在功率电器的使用,农村正不断发展,政策扶持下,沼气的建成,给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燃料。“家电下乡”政策实现之后,农村又出现了新局面,如今,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已随处可见,还新添了农用机械、微耕机、拖拉机等机械,给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
2、通讯的发展。自2006年后,政府加快农村通讯设置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农村经济与外界联系起来。
(三)特别关注两个彝族村寨的发展情况
我们分别到过十二湾村和双箐村,他们被叫做“山苏”同彝族的其他人相比,山苏是苏于较落后的。
远远看云,两个村寨呈现一片白色,这是因为两个村寨的房顶都是用石棉瓦盖成的,当地人身我们介绍,这是由政府出资而建成的。我们采
访了几户居民,他们告诉我们关于生活的变化情况。几年前,村民们住的都是土房,破烂不堪,村民生活很贫困,土地资源较少,粮食产量低,村民收入普遍偏低,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农忙时节,许多村民到其他村寨给别人做工,以换取些工钱、粮食和工蔬菜,而这样的结果,便造成村民的土地荒废,粮食种植期延误,粮食生产难以提高。我们采访过居委会的主任,他则无奈的告诉我们,一走进他们的屋里,每家每户都放个大酒缸,全家人就在一起喝酒,不好好生产,他们怎么能致富。
近些年来,政府大力给予帮助,给村民们送来救济粮食和食用油,冬季送来“寒衣救济”,每家每户分发衣物和棉被,之后运送建筑材料,给村民建房、粉墙,给每户居民赠送电视机并免费安装,还为村民修沼气,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农业生产中,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投入人才、科技,为村民修水窑,开田地,在烟草育苗提供新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用当地人的一句形象的话说,“山苏是共产党的大儿子”,这话一点不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经济发展起来,现在,村民们有了生活的保障,开始认真参与农业生产,在村中,我们也不时看见骑摩托车的青年。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
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产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贪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顾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6年开始实施,以户为单位,每人每年按规定时间缴费一次,可以对门诊费用和住院医药费进行减免、补偿,按医疗金额、程度等不同,减免、补偿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到了广大农民好评,特别是彝族居民,在没有实施之前,有什么大病小病只能拖着,无法医治,有些因为生活而死的人,就认为是被鬼怪害死了,现在村民们都能看病了,也能住院了。
三、实施低保政策
农村实行了“低保”政策,对家庭贫困、残疾人、老年人或是无子女的老人,都给予一定的补助,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民生。
四、农村教育的发展
我们到了当地的一所小学学校,学校校门的标语为“龙潭乡大哨村完小”,这所学校建立在汉族村寨之一的大哨村,学校占地面积很小,一块篮球场,一幢两层楼的教学楼和一幢宿舍楼,再加上学校食堂,校园内种满了花草树木,很干净很漂亮。我们采访了一位老教师,让他告诉我们有关学校的情况。我们了解到这所小学于1998年竣工,之后,五个村寨的学生就读于此,学校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建设公共设施,设立图书室,建成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减免学生上学费用,使更多的孩子上了学校。
这里只有小学学校,而小学毕业要到哪儿继续深造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几户居民,他们告诉我们,在之前(大约2007年以前),
这里升学考试之后,会选出乡前几名成绩的学生到县城里好的中学上学,而剩下的,就在乡里上中学,但后来(2007年以后),乡里的中学停办了,大概是教学质量不好,成绩无法提升,因此,现在全部学生到县里上中学。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还有以下问题待解决:
一、交通发展欠缺
连接五个村寨与乡镇的公路仅有一条,五十多公里长,修筑于1991年,这条公路由人力开挖而成,借助的仅有锄头之类的工具,且按每户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开挖道路的长短、可想而知,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辛。然而,如今,近二十年了,这条道路还是泥土路面,崎岖不平,难于通行,因此,一直以来,这片地区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了解到这儿,我就谈谈我们从乡镇到村里的情况吧,我们是步行到村里的,没有车,我们就沿着曲折的小道走了近五个小时,因此,交通的发展成为一大问题。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访了小学学校只有三个班,一个一年级班,一个三年级班,还有一个五年级班,全校六名教师,一名食堂员工,五六十名学生。老教师还告诉我们,在校读书的学生基本只有三个汉族村寨的孩子,而两个彝族村寨的孩子很少到校学习。而且学生人数参差不齐,少则七八个学生组成一个班集,多则三十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班集,并且同班学生年龄差距较
大,难以教学。另外,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公共设施不齐全,教师资源不足,这就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问题,因此,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根据我们的调查,三个汉族村寨中的八零后,九零后大多在外打工,学习或是成家,几乎没有回到农村参与农业生产。因此,村寨中的人数越来越少。
另外,两个彝族村寨里的孩子都要到“大哨小学”读书,路程并不远,学校全免费读书,然而,几乎没有学生去上学,我们采访过几位上五级的学生,他们告诉我们,这两个村子的学生总是不到学校,有时候学校的老师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到校上学,然而,不到两天的时间,他们就全都跑光了,学校也没有办法。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村子里的居民告诉我们,汉族人辛辛苦苦就供子女读书,没什么意思。另外,我们了解到,两个村子里没有一个学生上过高中,上过初中的人也只有几个,但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是因为家里不富裕而上不了中学吗?不是的,据我们调查,政府为这里的中学供应早餐、饭菜,而且初中也已经普及,但是依然没有学生上学。此外,村中的青年很小就成婚. ,有的竟还不到法定结婚年龄。
三、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他副业的发展
我们村座落在云贵高原上,本村居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然而,本村经济只靠种植烟草来发展,难以有更大的突破,也没有更大的优势。
四、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转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胜层次的了解,调查中四处碰壁,并没有阻止我进行的决心,通过走访大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总结及建议:
一、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环境。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导路子、压担子,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在活动时间、方式、内容上灵活考虑,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二、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积极开展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
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
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对青年道德方面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三、要完善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一个地区要富裕,要和发展接轨,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把交通发展起来。
四、此外,应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运用土地资源优势,发展适应能力强的种,并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分配。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市场,引导农民群众生产。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一份辛劳,一份甘甜。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有辛劳,就有成效。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无限,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是我人生道路坚实的一步。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我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今后的工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