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科学奖的"DNA"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出生于1952年的钱永健,是一名普通的学者。他生活上不拘小节,穿衣服只求舒适得体,平常走在大街上,与普通人一样。除去教课,钱永健兴趣广泛,他会弹钢琴,爱好潜水,得奖前不久,刚刚参加完圣地亚哥的半程马拉松长跑比赛。他在纽约出生、在新泽西长大,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中文对话。   钱永健的出身其实也不普通。他的父亲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堂兄钱永刚在中国,是解放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堂叔更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出身于这样的“科学之家”,就连钱永健自己都说,这辈子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从事这样的工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中,也很讲究“家族传承”。2006年,5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摘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科恩伯格一家是“科学之家”,罗杰的父亲是杰出科学家,1959年,与他人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两个弟弟也在科学或者科学相关领域各有建树,科恩伯格家族因此被称为“一门四杰”。科恩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依然记得当年陪父亲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情景。科恩伯格和老科恩伯格是历史上第六对父子同为诺贝尔奖得主。   如今,已经有六对父子、四对夫妻和一对兄弟被诺奖眷顾。同在一个家族(但不是至亲)的获奖者,也不在少数。在众多获奖家族中,法国的居里家族是当之无愧的“诺奖专业户”。玛丽•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分享了1903年物理学奖,居里夫人后来又单独摘取了1911年的化学奖。1935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同时获得化学奖。一个家族,四人共三次获奖,是诺贝尔奖的一段佳话。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很多人的背后也有庞大的家族科研大军。杨振宁的父亲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西南联大的数学系主任;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也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朱棣文的姑姑朱汝华则在西南联大教过有机化学。再把关系拉远一点,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都是吴大猷门下的高足;朱汝华也是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曾昭抡的得意弟子。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今年的诺贝尔奖可以称得上日本科学家的“丰产年”:化学奖中有日本人的名字,物理学奖更是日裔的天下。假如我们再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两位化学奖得主、2002年的物理学奖,不过八年时间,日本已经涌现出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样的成绩,当然不会是碰运气的结果。   从1995年开始,日本由长期实行的“模仿型”科技立国政策,摇身而变成“自主开创型”。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还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培养出30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一个有治学传统的家族来说,在不同领域执着求索的叔伯姑姨、导师同窗,是推动其成员“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最大动力,也是促使其成员更上层楼的科技储备。对一个重视科研的国家来说,巨大的人才储备库,则是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科学家推向领奖台的底气所在……如果说,诺贝尔科学奖真的存在所谓的获奖“DNA”,大概就是指它吧。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出生于1952年的钱永健,是一名普通的学者。他生活上不拘小节,穿衣服只求舒适得体,平常走在大街上,与普通人一样。除去教课,钱永健兴趣广泛,他会弹钢琴,爱好潜水,得奖前不久,刚刚参加完圣地亚哥的半程马拉松长跑比赛。他在纽约出生、在新泽西长大,只能听懂几句简单的中文对话。   钱永健的出身其实也不普通。他的父亲钱学榘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工程师,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堂兄钱永刚在中国,是解放军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堂叔更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出身于这样的“科学之家”,就连钱永健自己都说,这辈子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从事这样的工作。”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中,也很讲究“家族传承”。2006年,59岁的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的贡献摘得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桂冠。科恩伯格一家是“科学之家”,罗杰的父亲是杰出科学家,1959年,与他人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两个弟弟也在科学或者科学相关领域各有建树,科恩伯格家族因此被称为“一门四杰”。科恩伯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依然记得当年陪父亲到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情景。科恩伯格和老科恩伯格是历史上第六对父子同为诺贝尔奖得主。   如今,已经有六对父子、四对夫妻和一对兄弟被诺奖眷顾。同在一个家族(但不是至亲)的获奖者,也不在少数。在众多获奖家族中,法国的居里家族是当之无愧的“诺奖专业户”。玛丽•居里和丈夫皮埃尔分享了1903年物理学奖,居里夫人后来又单独摘取了1911年的化学奖。1935年,居里夫人的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和丈夫弗雷德里奥•约里奥同时获得化学奖。一个家族,四人共三次获奖,是诺贝尔奖的一段佳话。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很多人的背后也有庞大的家族科研大军。杨振宁的父亲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西南联大的数学系主任;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也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朱棣文的姑姑朱汝华则在西南联大教过有机化学。再把关系拉远一点,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西南联大念书的时候,都是吴大猷门下的高足;朱汝华也是西南联大化学系主任曾昭抡的得意弟子。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今年的诺贝尔奖可以称得上日本科学家的“丰产年”:化学奖中有日本人的名字,物理学奖更是日裔的天下。假如我们再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两位化学奖得主、2002年的物理学奖,不过八年时间,日本已经涌现出六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这样的成绩,当然不会是碰运气的结果。   从1995年开始,日本由长期实行的“模仿型”科技立国政策,摇身而变成“自主开创型”。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还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在21世纪的前50年里,培养出30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从某种意义来说,对一个有治学传统的家族来说,在不同领域执着求索的叔伯姑姨、导师同窗,是推动其成员“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最大动力,也是促使其成员更上层楼的科技储备。对一个重视科研的国家来说,巨大的人才储备库,则是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科学家推向领奖台的底气所在……如果说,诺贝尔科学奖真的存在所谓的获奖“DNA”,大概就是指它吧。


相关文章

  • 2014诺贝尔奖
  • 2014诺贝尔奖10月6日揭幕 10大热门或引爆A股 2014年09月22日 16:10 .国泰君安认为,2014年诺贝尔奖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等几个科技奖将集中于以下十个热点领域: 物理奖:(1)铁基超导.中珠控股:其控股子公司湖北潜江 ...查看


  • 富兰克林:DNA光环背后的女人|音频
  • 罗莎琳·富兰克林.图片来源:Wiki 编者按: 罗莎琳·爱尔西·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是一位英国物理化学家与晶体学家.她所做的研究,专注于DNA.病毒.煤炭与石墨等物质的结构.其中她所拍摄的DNA晶体衍 ...查看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
  •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主讲人简介 周光召院士,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96-1997年任中科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199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 内容简介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 ...查看


  • DNA蛋白质
  • 诺贝尔红旗手的行业内幕 作者:桔子帮小帮主  来自:未分类  今天 08:00 Boss朝你亮亮产品图纸,限时要你交工,可图纸写满阿拉伯语,一场噩梦!危难关头,突然冒出无数小工厂,内配流水线,精通双语的工人摩拳擦掌.真是救人于水火!你飞速复 ...查看


  • 生物科学家
  • 必修1 第1 章 1.19 世纪30 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 ...查看


  • 1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 10个改变世界的科学实验 2007年,美国共耗资3680亿美元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这块巨大的馅饼中,将近18%的资金投入了基础研究--也就是并非用于解决工业问题,而是完全出于科学家的好奇心或兴趣而开展的研究.另有22%投入到实用研究- ...查看


  • 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模式生物--综述
  • 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模式生物--综述 摘要: 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回答最基本的生物学问题,对人类的疾病治疗也有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发展及功能基因组计划的开展,模式生物的作用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查看


  • 染色体的保护者―端粒与端粒酶
  • [摘要]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能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的特殊结构.端粒酶则是能合成端粒DNA的酶,使得端粒的长度和结构得以稳定.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推动了科学家对人类衰老和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文章对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过 ...查看


  • 漫谈衰老与端粒
  • 要想抓到"衰老"这个窃贼,似乎是一桩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白发丛生,皱纹爬满面庞,变为驼背老公公的呢?自古以来,均无定论.直至今日,有关引起衰老的假说虽层出不穷,但犹如瞎子摸象,各说各的,莫衷一是. 中国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