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版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1.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再别康桥》就是他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

联想到徐志摩最初本是去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已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来做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在美国的留学生涯让他感受到的是灵魂的被拘囚,性灵的被束缚,人生理想的被误解。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留美留英、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的独特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

2.解题:

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吧》的呼应。

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诵读,体会诗歌节奏。

4.欣赏品位,感受《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如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可谓真正的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回忆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由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话人生”的最好描述。

5.指名朗读这首诗,评析,然后集体朗读。

6.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了解徐志摩的其他一些作品。

第 二 课 时

1.检查背诵情况。

2.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咏唱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诗。

徐志摩,他是把婚姻和对林徽因的追求当作他的“爱、自由、美”的理想的一次实践活动来对待的,自然他从中收获的是失望和悲伤,徐志摩回国后,得知林徽因已和他的恩师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清华大学学生梁思成订了婚约;1928年3月,梁思成、林徽因完成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后在加拿大渥太华结了婚。作为爱情诗的《再别康桥》就完成于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所以告别“康桥”,也就是告别自己的理想,告别那段情感。

“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爱”是最核心的内容。得到了理想的爱,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才是生命自由的真正实现。因此,从咏唱爱情的角度说,《再别康桥》更是徐志摩理想主义人生观的真诚告别。

3.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⑴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1、押韵,韵脚为:来、彩、漾;摇、草;虹、梦、;歌;萧、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回环往复。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合着诗人感情的潮气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练,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⑵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层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⑶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小结:《再别康桥》一诗,也许不同的读者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的解读,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自由的热爱。在当今这个纷杂喧嚣的社会里,世俗的红尘逐渐模糊了我们清澈的双眼,利益的阴影逐渐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时,我们就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无论在回忆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能拥有一个自由而真诚的心。

拓展:

4.课堂训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5.拓展阅读:

赏析《我不知道风——》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1.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 别 康 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1.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纯情的理想主义者,“爱,自由,美”是他人生理想的全部内涵,《再别康桥》就是他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

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

联想到徐志摩最初本是去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已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来做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在美国的留学生涯让他感受到的是灵魂的被拘囚,性灵的被束缚,人生理想的被误解。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留美留英、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的独特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

2.解题:

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吧》的呼应。

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②学生诵读,体会诗歌节奏。

4.欣赏品位,感受《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四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如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像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只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可谓真正的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回忆推向高潮,正如康河的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一切归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此时的沉默而无言,由胜过多少情语啊!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也有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深邃的感情。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神思飘逸,是对徐志摩“诗话人生”的最好描述。

5.指名朗读这首诗,评析,然后集体朗读。

6.布置作业

1) 背诵这首诗。

2) 了解徐志摩的其他一些作品。

第 二 课 时

1.检查背诵情况。

2.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再别康桥》也是一首咏唱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诗。

徐志摩,他是把婚姻和对林徽因的追求当作他的“爱、自由、美”的理想的一次实践活动来对待的,自然他从中收获的是失望和悲伤,徐志摩回国后,得知林徽因已和他的恩师梁启超先生的公子、清华大学学生梁思成订了婚约;1928年3月,梁思成、林徽因完成在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后在加拿大渥太华结了婚。作为爱情诗的《再别康桥》就完成于这样的情感背景下,所以告别“康桥”,也就是告别自己的理想,告别那段情感。

“爱、自由、美”的人生理想,“爱”是最核心的内容。得到了理想的爱,人生才是美好的,也才是生命自由的真正实现。因此,从咏唱爱情的角度说,《再别康桥》更是徐志摩理想主义人生观的真诚告别。

3.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⑴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1、押韵,韵脚为:来、彩、漾;摇、草;虹、梦、;歌;萧、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回环往复。音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这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合着诗人感情的潮气潮落,它低徊曲折,一咏三叹,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练,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⑵所谓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层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⑶所谓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小结:《再别康桥》一诗,也许不同的读者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的解读,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对于自然,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自由的热爱。在当今这个纷杂喧嚣的社会里,世俗的红尘逐渐模糊了我们清澈的双眼,利益的阴影逐渐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时,我们就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无论在回忆往事还是展望未来,都能拥有一个自由而真诚的心。

拓展:

4.课堂训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5.拓展阅读:

赏析《我不知道风——》

6.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

1.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2.戴望舒《雨巷》;

3.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相关文章

  • 再别康桥说课稿 1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查看


  • 课题再别康桥.doc1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石榴初级中学 孙成静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淡淡的忧愁: 2.通过意象,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爱与眷恋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悟诗人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往往体会不到纯粹的,本真的情感,尤其是我 ...查看


  • 再别康桥说课稿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 ...查看


  •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 ...查看


  • 苏教版[再别康桥]说课稿
  •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说教材 一. 简析课文 1. 教材地位:<再别康桥>一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第六 ...查看


  • 从[再别康桥]的导入教学浅谈"以情激情"
  • 提高现代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从<再别康桥>的导入教学浅谈"以情激情" 内容摘要:课堂的有效性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学生在现代诗歌阅读的课堂上是否愿意学.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学,要 ...查看


  • 再别康桥_教案 1
  • <再别康桥>教案 教材内容:人教版新教材 高三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一单元 第二课 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 ...查看


  • [再别康桥 ]说课试讲范稿
  •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讲的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再别康桥>.下面,我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首现代诗歌.是"新月派"代 ...查看


  • 再别康桥 教案2
  •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