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要素之一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要素之一

——“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李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义务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由此,《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可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本身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它渗透了一种科学能力,其中,这种能力的七大要素之首——“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和导向,它可以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过程,是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引导的重要环节,是各种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环节,是能否体现“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那么,物理探究中应提出什么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能否给人以启动或创新?提出的问题能否去解答其他问题等,可见,提出问题是一种目标,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技能,所以,物理课堂教学需注重“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一、“情景兼备”促活学生“生问”

在探究课堂中,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羞怯感,不自信或习惯性沉默等,致使整节课堂死气沉沉,只见老师唱“独角戏”,这样就无

法达成“民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就阻碍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最终,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经历多年的课堂教学我感悟到了使学生活问﹑活学﹑活化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

1﹑鼓励法﹙以情动人﹚

鼓励法就是用语言、用手势或用眼神等方法以一种有声或无声的情感语言示意对方:①你应该说说什么?(你肯定有好的想法);②你所说的非常好(值得采用);③你所说的很好(有价值,但此时不必被采用);④你说的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不要紧,我们相信下次你说得会更好);⑤你说错了(但你的精神可嘉,大家很钦佩你的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法教学,学生会在无意识中融入课堂,与你达成意想不到的默契。

2、引导法﹙以景感人﹚

在学生表达时常常会出现:(1)突然终断无言继叙;(2)表达含糊,阐述不清;(3)闲语太多,不达关键;(4)漏洞百出,与事无补;

(5)条理紊乱,脉络不明;(6)相干无事,所言离题;(7)无言以对,面红耳赤等很尴尬,很无助的情形时,老师应及时采用引导法。如:1化整体为局部;2化抽象为具体;3化陌生为熟悉;4化区别为整合等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情景适当引导,使学生:想说、能说,说得有理有据,说得有价值,学生就会信心倍增,激动不已,对你感激不已。

3、启示法(以绩激人)

一节探究课不仅要有暂时的(一节课)的课程目标,而

且还应有长远的育人目标,就是要通过每节课的积累学习方法、思维、观念不断启示学生,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互动,达成和谐的课堂。在新课程、新课标实施前,部分学生受到旧的课堂模式的影响,导致在新课标的课堂中启而不发,总一味地死记硬背,学法呆板,思维守旧,对此就应用启示法教学,在探究课堂中,一些活泼、思维开阔、敏捷的学生就会头一批地表演在新课标的舞台上,经过老师、同学的欣赏、赞扬,他们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就会对一些“半开放”学生起到了启示、模范作用,这一阶段,老师应观察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尽早地从启示中脱颖而出;最后一些学生,就用老师和学生相结合去关注他们,帮扶他们,解除心结,改变观念学法,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活了全体师生都能共融共荣的合作,自然也就产生了勤提问的念头。

二、“投其所好”促发学生“追问”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趣闻轶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促发学生“追问”,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

估算推理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等。

案例:课堂演示“凸透镜燃火柴”实验,学生由兴趣便促发“追问”:⑴凸透镜是什么形状的? ⑵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吗? ⑶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用到了凸透镜,但它们成像的性质为什么不同呢? ⑷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实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实像?什么情况下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什么情况下不成像? ⑸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有界限吗? ⑹远视眼镜是凸透镜,为什么能矫正视力呢? ⑺望远镜装配的是凸透镜吗?它是怎样实现望远的?„„ 可见,通过一个实验可使学生获得兴奋感,从而促发了大量的“追问”,提高了学习热度,开启了学习思维,发展了学习能力,体现了学习的不满足感。

三、“借题发挥”促生学生“反问”

反问是对知识的再认过程,是对知识的求索过程,是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是对知识的悟积过程。

案例: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后来科学家法拉第提出反问“磁能生电吗?”,并经过十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为人类创造了光辉的壮举,学习“二力平衡时,学到:“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此:“借题发挥”促生学生“反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一定受到了平衡力吗?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对知识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四、“故弄玄虚”促使学生“驳问”

《课程目标》其中有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批判。据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有目的地促使学生“驳问”。

1﹑提出“歪理”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关于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特点的比较时,设置:因为固体不具有流动性,而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P固= F/S=G/S (通常)而P液=ρgh,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提出各种驳问,如:生1:气体和固体的性质不同,则气体的压强不能用P=F/S求取吗?生2: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变化,能用P=ρgh求取吗?生3:固体的压强(由于固体和液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也可用P=ρgh求取吗?

2﹑漏掉关键词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制作弹簧测力计时,将原理说成:“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此时,有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驳问:当弹簧所受拉力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它的伸长仍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吗?

3﹑因果颠倒,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故将结论:“电阻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说成:“电阻一定,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学生就会提出驳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电流也是形成电压的原因吗?

4﹑违背控制变量法,使结论前后相反,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时,(a):小桌倒放在海绵上,桌内表面放一砝码;(b):小桌正放在海绵上,桌面放同一只砝码;(c):小桌正放在木板上,桌面放同一只砝码,观察并比较试验(a)和(b)现象得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a)和(c)现象,为什么可得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呢?的驳问。

五﹑“别有用心”促进学生“巧问”

1﹑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度”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背离或超越探究课题内容,或提出的问题无价值,甚至提出的问题言不对题或“伪”问题等。对此,就要用心思去促进提出问题的“信度”,如:用压缩范围﹑正面强调﹑侧面引导﹑例题示导等方法进行促进。

2﹑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精度”

“低精度”是学生提出问题时的通常表现,如:(1)语言不严密,产生歧意;(2)语言﹑语序不当产生错意;(3)语言赘述或乏述产生失意。对此,应暂时肯定,然后长期用心针对性地去促进。

3﹑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妙度”

所谓“妙度”就是融“信度”和“精度”于一体,并寓以幽

默﹑诙谐﹑风趣﹑奇妙等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催人振奋的效果。对此,应先要求教师适时妙语,影响学生练就妙语促进“妙问”。

4﹑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速度”

速度取决于个人的反应﹑应变能力,也可反映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是效率高低的重要表现。

(1) 非智慧型个体的“低速度”的促进

这种个体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所涉及问题能领会,并能立刻做出分析﹑反应等,但习惯性“低速”导致的个体,可采用:鼓励加较快表示节奏性的语言进行促进。另一类是:对所涉及问题不理解或一知半解,不能做出较快反应,或不能做出反应,但行为习惯“高速”的个体,可采用:安慰﹑提示等方法促进。第三类是:对所涉及的问题不理解或一知半解,且行为习惯”低速“的个体,可采用耐心﹑循循善导﹑一步一印的方式促进。

(2) 智慧型个体的“低速度“的促进

具体方法是:a﹑让其知道“低速“是大缺陷,如果每个人为课堂多争取一分钟,则会有更多的课堂时间;b﹑让外界环境进行刺激,如:教师关注的不断变化的表情进行激励,或穿插”高速“个体产生对比,让其受到启发和认可。 总之,“新课程﹑新标准”的物理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给每位同学创造学习机会,明确他们的优缺点,寻求适宜的“助长”措施,

物理探究课题多,应对探究的首要要素—提出问题着重培养,因为有一个好的“开头”才会有一个更完美的“结尾”。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要素之一

——“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李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义务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其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由此,《标准》中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可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见,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本身还是一种学习内容,它渗透了一种科学能力,其中,这种能力的七大要素之首——“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关键和导向,它可以明确探究学习目标的过程,是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学目标引导的重要环节,是各种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环节,是能否体现“三维目标”的重要环节,那么,物理探究中应提出什么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科学合理?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可操作性?提出的问题能否给人以启动或创新?提出的问题能否去解答其他问题等,可见,提出问题是一种目标,是一种创造,是一种技能,所以,物理课堂教学需注重“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一、“情景兼备”促活学生“生问”

在探究课堂中,许多学生由于自身的羞怯感,不自信或习惯性沉默等,致使整节课堂死气沉沉,只见老师唱“独角戏”,这样就无

法达成“民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课堂,就阻碍了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最终,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经历多年的课堂教学我感悟到了使学生活问﹑活学﹑活化课堂氛围的重要方法。

1﹑鼓励法﹙以情动人﹚

鼓励法就是用语言、用手势或用眼神等方法以一种有声或无声的情感语言示意对方:①你应该说说什么?(你肯定有好的想法);②你所说的非常好(值得采用);③你所说的很好(有价值,但此时不必被采用);④你说的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不要紧,我们相信下次你说得会更好);⑤你说错了(但你的精神可嘉,大家很钦佩你的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鼓励法教学,学生会在无意识中融入课堂,与你达成意想不到的默契。

2、引导法﹙以景感人﹚

在学生表达时常常会出现:(1)突然终断无言继叙;(2)表达含糊,阐述不清;(3)闲语太多,不达关键;(4)漏洞百出,与事无补;

(5)条理紊乱,脉络不明;(6)相干无事,所言离题;(7)无言以对,面红耳赤等很尴尬,很无助的情形时,老师应及时采用引导法。如:1化整体为局部;2化抽象为具体;3化陌生为熟悉;4化区别为整合等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具体情景适当引导,使学生:想说、能说,说得有理有据,说得有价值,学生就会信心倍增,激动不已,对你感激不已。

3、启示法(以绩激人)

一节探究课不仅要有暂时的(一节课)的课程目标,而

且还应有长远的育人目标,就是要通过每节课的积累学习方法、思维、观念不断启示学生,最终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都能互动,达成和谐的课堂。在新课程、新课标实施前,部分学生受到旧的课堂模式的影响,导致在新课标的课堂中启而不发,总一味地死记硬背,学法呆板,思维守旧,对此就应用启示法教学,在探究课堂中,一些活泼、思维开阔、敏捷的学生就会头一批地表演在新课标的舞台上,经过老师、同学的欣赏、赞扬,他们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就会对一些“半开放”学生起到了启示、模范作用,这一阶段,老师应观察和鼓励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尽早地从启示中脱颖而出;最后一些学生,就用老师和学生相结合去关注他们,帮扶他们,解除心结,改变观念学法,让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活了全体师生都能共融共荣的合作,自然也就产生了勤提问的念头。

二、“投其所好”促发学生“追问”

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趣闻轶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运用这些手段同时促发学生“追问”,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

估算推理能力,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等。

案例:课堂演示“凸透镜燃火柴”实验,学生由兴趣便促发“追问”:⑴凸透镜是什么形状的? ⑵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吗? ⑶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用到了凸透镜,但它们成像的性质为什么不同呢? ⑷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实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实像?什么情况下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什么情况下不成像? ⑸凸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有界限吗? ⑹远视眼镜是凸透镜,为什么能矫正视力呢? ⑺望远镜装配的是凸透镜吗?它是怎样实现望远的?„„ 可见,通过一个实验可使学生获得兴奋感,从而促发了大量的“追问”,提高了学习热度,开启了学习思维,发展了学习能力,体现了学习的不满足感。

三、“借题发挥”促生学生“反问”

反问是对知识的再认过程,是对知识的求索过程,是对知识的创造过程,是对知识的悟积过程。

案例:奥斯特发现了“电能生磁”,后来科学家法拉第提出反问“磁能生电吗?”,并经过十年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为人类创造了光辉的壮举,学习“二力平衡时,学到:“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此:“借题发挥”促生学生“反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一定受到了平衡力吗?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得到了深化,对知识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四、“故弄玄虚”促使学生“驳问”

《课程目标》其中有使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养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出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批判。据此,课堂教学中就应有目的地促使学生“驳问”。

1﹑提出“歪理”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关于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特点的比较时,设置:因为固体不具有流动性,而液体具有流动性,所以P固= F/S=G/S (通常)而P液=ρgh,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提出各种驳问,如:生1:气体和固体的性质不同,则气体的压强不能用P=F/S求取吗?生2:大气的密度随高度而变化,能用P=ρgh求取吗?生3:固体的压强(由于固体和液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也可用P=ρgh求取吗?

2﹑漏掉关键词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制作弹簧测力计时,将原理说成:“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此时,有些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驳问:当弹簧所受拉力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它的伸长仍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吗?

3﹑因果颠倒,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故将结论:“电阻一定,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说成:“电阻一定,导体两端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学生就会提出驳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电流也是形成电压的原因吗?

4﹑违背控制变量法,使结论前后相反,促使学生“驳问” 案例: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影响因素”时,(a):小桌倒放在海绵上,桌内表面放一砝码;(b):小桌正放在海绵上,桌面放同一只砝码;(c):小桌正放在木板上,桌面放同一只砝码,观察并比较试验(a)和(b)现象得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但通过观察比较实验(a)和(c)现象,为什么可得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呢?的驳问。

五﹑“别有用心”促进学生“巧问”

1﹑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信度”

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背离或超越探究课题内容,或提出的问题无价值,甚至提出的问题言不对题或“伪”问题等。对此,就要用心思去促进提出问题的“信度”,如:用压缩范围﹑正面强调﹑侧面引导﹑例题示导等方法进行促进。

2﹑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精度”

“低精度”是学生提出问题时的通常表现,如:(1)语言不严密,产生歧意;(2)语言﹑语序不当产生错意;(3)语言赘述或乏述产生失意。对此,应暂时肯定,然后长期用心针对性地去促进。

3﹑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妙度”

所谓“妙度”就是融“信度”和“精度”于一体,并寓以幽

默﹑诙谐﹑风趣﹑奇妙等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催人振奋的效果。对此,应先要求教师适时妙语,影响学生练就妙语促进“妙问”。

4﹑促进学生提出问题的“速度”

速度取决于个人的反应﹑应变能力,也可反映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是效率高低的重要表现。

(1) 非智慧型个体的“低速度”的促进

这种个体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所涉及问题能领会,并能立刻做出分析﹑反应等,但习惯性“低速”导致的个体,可采用:鼓励加较快表示节奏性的语言进行促进。另一类是:对所涉及问题不理解或一知半解,不能做出较快反应,或不能做出反应,但行为习惯“高速”的个体,可采用:安慰﹑提示等方法促进。第三类是:对所涉及的问题不理解或一知半解,且行为习惯”低速“的个体,可采用耐心﹑循循善导﹑一步一印的方式促进。

(2) 智慧型个体的“低速度“的促进

具体方法是:a﹑让其知道“低速“是大缺陷,如果每个人为课堂多争取一分钟,则会有更多的课堂时间;b﹑让外界环境进行刺激,如:教师关注的不断变化的表情进行激励,或穿插”高速“个体产生对比,让其受到启发和认可。 总之,“新课程﹑新标准”的物理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任务,给每位同学创造学习机会,明确他们的优缺点,寻求适宜的“助长”措施,

物理探究课题多,应对探究的首要要素—提出问题着重培养,因为有一个好的“开头”才会有一个更完美的“结尾”。


相关文章

  • 物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标准准试题
  • 初中物理教材过关考试准试题 一.填空题(18分) 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 . . 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 从 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 , . 2.物理学是研究 和的自然科学 ...查看


  • 关于科学研究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科学研究的几点探索与思考 作者:刘晓荣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第11期 一.科学研究中若干环节的选择问题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 ...查看


  • 初中物理教师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校 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 2.物理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组成的.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 和 ...查看


  • 化学实验探究
  • 重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 ...查看


  • 中学物理调研报告 (7)
  • 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利用自行设计的"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问卷",从新课程实施保障系统.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课程评价制度五个方面对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新课程实施 ...查看


  • 初中物理天津历年试题分析T
  • 2016中考时间 6月18日 6月19日 上午 9:00-11:00 (120分钟) 下午 2:00-3:40 (100分钟) 单选题 多选题6分钟 8分钟 8分钟语文 物理+化学 120分 100分+100分 数学 英语 分 120分 综 ...查看


  •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 八年级物理<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力>. (一) 教材分析 一. 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q ...查看


  • 2010年西双版纳州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 2010年西双版纳州物理中考质量分析 2011年物理中考备考 西双版纳州第二中学 普艳 一.西双版纳州2010年中考质量整体情况 2010年中考是我州自主命题的第一年,州教育局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 ...查看


  • 中外初中化学教材分析比较之借鉴_王克勤
  • 2008年10月 第10卷/第10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 BE I N ORMA L UNI VERS ITY /Edu cational Scien ce Edition / Oct. 20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