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解读:葛根黄芩黄连汤并非表里同治!

小编导读

葛根黄芩黄连汤(下简称“葛根芩连汤”),一般认为是表里同治之剂,没有怎么争论过。但是,葛根芩连汤中的解表药只有葛根一味,值得提出一个疑问,单味葛根能否解表?假如葛根的作用不是发汗解表,为何学术界普遍认为葛根芩连汤能治里热夹表邪下利?这要先从原文分析。

一、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原文是否有兼表证

1.原文句读

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条条文的句读,稍作修改则更加明确:“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在患者出现桂枝汤证的时候,反而使用了攻下的方法,导致下利不止,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出现脉促,这是表还未解的表现。二是如果出现喘而汗出的情况,说明邪热炽盛,下利病势严重,急当止利,用葛根芩连汤。后面“喘而汗出者”一句,是可以不包括前段“脉促者”一句的。

2.脉促的含义

如此这种“某者;某者”的句法,并非连读,而是反映不同证情。例如《伤寒论》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前后文两个“者”是指两种不同情况。又如23条说:“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这三段不同的“者”,显然是三种不同的情况,故此34条的“脉促者……喘而汗出者”,是指两种不同的病情转归。提出“脉促”属于表未解,目的是与《伤寒论》21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相鉴别,其证亦是太阳病被误下,假如误下而见脉促,反映正气意欲抗邪于外。又如140条说:“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这条同样是误下以后见脉促,却没有成结胸之证,反映病有欲解的趋势。相反,假若不见“脉促”而见“喘而汗出”,反映邪气内陷上焦胸中,故此未能欲解,要用葛根芩连汤治之。

3.急则治标

不应坚持认为表还没解而见喘而汗出。仲景重视经典,应会遵循《内经》“大小不利治其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法则。《伤寒论》364条说:“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遇到这样“下利不止”的重证,必定会先急则治标而不表里同治。

4.单味葛根能否解表

方剂的解表功效,要通过方药间的互相配伍,以及方后调摄配合才能达到,仲景似未曾有使用单味药来解表的例子,如果单味葛根能够代替桂枝汤来解表,那仲景为何设立桂枝汤。再者,在葛根芩连汤的方后注中没有“温覆微似汗”等句子,非仲景在一般解表剂中的表述。因此可以证明,葛根芩连汤只是治里之方,而非表里双解之剂。

另外,如果葛根芩连汤真的能够解表,为什么不用其他解表药如桂枝、麻黄而选取葛根?一般解释是因为这里的表证是表热,所以不用辛温解表,但《神农本草经》中说,葛根的性味是甘平,似乎也不是表热时最好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葛根芩连汤证条文兼有表证的论据并不充分,而即使其证情仍兼有表证,其方义目的亦不在于解表。

二、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与方药分析

1.病本在中上焦肺胃

既然葛根芩连汤不能解表,其病机是什么?葛根芩连汤证是因为误下,表邪内陷化热,出现肺胃热盛,津液外逼则汗出,肺热壅盛则喘,逼津下行则下利。在《伤寒论》中,能够治疗下利的方子众多,为什么这方子特别用葛根?而且这样的热利,为什么不用白头翁汤的苦寒燥湿,或大承气汤的通因通用?这是因为白头翁汤的热利,病本是在下焦大肠,因此宜苦寒燥湿,用黄柏走下焦厚肠止利;葛根芩连汤的热利,病本在肺胃,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病标在大肠,因其病位较高,故不用黄柏而用芩连。

2.葛根能升津止利

本方与葛根汤比较,葛根在解表时是用四两,而在葛根芩连汤中的葛根用八两,可能提示两方的葛根用途不同。在这里用葛根不是为了解表,而是因为葛根独有的治利功能,患者下利情势急逼,在高位的肺胃热盛逼津下行,因而在这独特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葛根来升津止利。重用葛根以升举津液,属于逆流挽舟的方法,亦即《神农本草经》云葛根能“起阴气”的意思。

3.葛根配芩连治胃热呕吐

如果仔细分析葛根芩连汤的方药,黄芩与黄连的配伍见于两方。一是《伤寒论》359条干姜芩连人参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二是半夏泻心汤,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两条文相比较,即发现其共同证候表现是“呕吐”,而且是“食入口即吐”,“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便知道这种呕吐属于胃热呕吐,因此可以推断,葛根芩连汤证除了下利、汗出而喘,还应当包括呕吐。据《神农本草经》载,“葛根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葛根芩连汤证重用葛根,除了因为下利,还因其可以治疗呕吐,这补充了葛根芩连汤的一个重要证候。

顺带指出,葛根芩连汤证应与《伤寒论》第33条葛根加半夏汤的呕吐作鉴别,两者一寒一热,性质不同,又因为热性呕吐不能用半夏,因此重用葛根生津并止呕,用于胃中燥热而引起胃气上逆的呕吐。因此可见,葛根加半夏汤所治疗的呕吐并非单纯是半夏之功,而是全方药物配伍和重用葛根的结果。《神农本草经》中葛根甘平,虽然两方寒热不同,但皆可配伍用之。

三、结语

据以上的讨论,按照原文顺序细察可看出原文的紧密关系:31条先讨论表证用葛根汤,是承接太阳病篇(上)主要讨论表证而来;32条指太阳与阳明合病则可出现下利,但仍可用葛根汤治之;33条是在第32条的基础上讨论利止而呕的治疗方法;34条再次讨论表里先后的治则,并且病情出现下利和呕的情况,病机却与32、33条的不尽相同,应该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目的是与32条的下利和33条的呕进行鉴别诊断。这是仲景示范辨证论治的细致入微,同病异治。

版权声明

小编导读

葛根黄芩黄连汤(下简称“葛根芩连汤”),一般认为是表里同治之剂,没有怎么争论过。但是,葛根芩连汤中的解表药只有葛根一味,值得提出一个疑问,单味葛根能否解表?假如葛根的作用不是发汗解表,为何学术界普遍认为葛根芩连汤能治里热夹表邪下利?这要先从原文分析。

一、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原文是否有兼表证

1.原文句读

葛根芩连汤在《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这条条文的句读,稍作修改则更加明确:“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在患者出现桂枝汤证的时候,反而使用了攻下的方法,导致下利不止,这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出现脉促,这是表还未解的表现。二是如果出现喘而汗出的情况,说明邪热炽盛,下利病势严重,急当止利,用葛根芩连汤。后面“喘而汗出者”一句,是可以不包括前段“脉促者”一句的。

2.脉促的含义

如此这种“某者;某者”的句法,并非连读,而是反映不同证情。例如《伤寒论》第4条说:“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前后文两个“者”是指两种不同情况。又如23条说:“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这三段不同的“者”,显然是三种不同的情况,故此34条的“脉促者……喘而汗出者”,是指两种不同的病情转归。提出“脉促”属于表未解,目的是与《伤寒论》21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相鉴别,其证亦是太阳病被误下,假如误下而见脉促,反映正气意欲抗邪于外。又如140条说:“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这条同样是误下以后见脉促,却没有成结胸之证,反映病有欲解的趋势。相反,假若不见“脉促”而见“喘而汗出”,反映邪气内陷上焦胸中,故此未能欲解,要用葛根芩连汤治之。

3.急则治标

不应坚持认为表还没解而见喘而汗出。仲景重视经典,应会遵循《内经》“大小不利治其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法则。《伤寒论》364条说:“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遇到这样“下利不止”的重证,必定会先急则治标而不表里同治。

4.单味葛根能否解表

方剂的解表功效,要通过方药间的互相配伍,以及方后调摄配合才能达到,仲景似未曾有使用单味药来解表的例子,如果单味葛根能够代替桂枝汤来解表,那仲景为何设立桂枝汤。再者,在葛根芩连汤的方后注中没有“温覆微似汗”等句子,非仲景在一般解表剂中的表述。因此可以证明,葛根芩连汤只是治里之方,而非表里双解之剂。

另外,如果葛根芩连汤真的能够解表,为什么不用其他解表药如桂枝、麻黄而选取葛根?一般解释是因为这里的表证是表热,所以不用辛温解表,但《神农本草经》中说,葛根的性味是甘平,似乎也不是表热时最好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知,葛根芩连汤证条文兼有表证的论据并不充分,而即使其证情仍兼有表证,其方义目的亦不在于解表。

二、葛根芩连汤证的病机与方药分析

1.病本在中上焦肺胃

既然葛根芩连汤不能解表,其病机是什么?葛根芩连汤证是因为误下,表邪内陷化热,出现肺胃热盛,津液外逼则汗出,肺热壅盛则喘,逼津下行则下利。在《伤寒论》中,能够治疗下利的方子众多,为什么这方子特别用葛根?而且这样的热利,为什么不用白头翁汤的苦寒燥湿,或大承气汤的通因通用?这是因为白头翁汤的热利,病本是在下焦大肠,因此宜苦寒燥湿,用黄柏走下焦厚肠止利;葛根芩连汤的热利,病本在肺胃,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病标在大肠,因其病位较高,故不用黄柏而用芩连。

2.葛根能升津止利

本方与葛根汤比较,葛根在解表时是用四两,而在葛根芩连汤中的葛根用八两,可能提示两方的葛根用途不同。在这里用葛根不是为了解表,而是因为葛根独有的治利功能,患者下利情势急逼,在高位的肺胃热盛逼津下行,因而在这独特的情况下,必须使用葛根来升津止利。重用葛根以升举津液,属于逆流挽舟的方法,亦即《神农本草经》云葛根能“起阴气”的意思。

3.葛根配芩连治胃热呕吐

如果仔细分析葛根芩连汤的方药,黄芩与黄连的配伍见于两方。一是《伤寒论》359条干姜芩连人参汤:“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二是半夏泻心汤,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两条文相比较,即发现其共同证候表现是“呕吐”,而且是“食入口即吐”,“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便知道这种呕吐属于胃热呕吐,因此可以推断,葛根芩连汤证除了下利、汗出而喘,还应当包括呕吐。据《神农本草经》载,“葛根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葛根芩连汤证重用葛根,除了因为下利,还因其可以治疗呕吐,这补充了葛根芩连汤的一个重要证候。

顺带指出,葛根芩连汤证应与《伤寒论》第33条葛根加半夏汤的呕吐作鉴别,两者一寒一热,性质不同,又因为热性呕吐不能用半夏,因此重用葛根生津并止呕,用于胃中燥热而引起胃气上逆的呕吐。因此可见,葛根加半夏汤所治疗的呕吐并非单纯是半夏之功,而是全方药物配伍和重用葛根的结果。《神农本草经》中葛根甘平,虽然两方寒热不同,但皆可配伍用之。

三、结语

据以上的讨论,按照原文顺序细察可看出原文的紧密关系:31条先讨论表证用葛根汤,是承接太阳病篇(上)主要讨论表证而来;32条指太阳与阳明合病则可出现下利,但仍可用葛根汤治之;33条是在第32条的基础上讨论利止而呕的治疗方法;34条再次讨论表里先后的治则,并且病情出现下利和呕的情况,病机却与32、33条的不尽相同,应该用葛根芩连汤治疗,目的是与32条的下利和33条的呕进行鉴别诊断。这是仲景示范辨证论治的细致入微,同病异治。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 伤寒论试题
  • 伤寒论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B)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症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2. ...查看


  • 经方临证指南61-70
  • 61.柴胡桂枝汤证 鼻渊案 刘渡舟医案:钟x x,男,21岁.患慢性鼻窦炎5年,每因外感而诱发,发则头痛,流涕黄浊而腥臭.此次发病已2周,饮食及二便皆正常,但恶风寒.舌质淡苔白,脉弦.<素问?气厥篇>说:"胆移热于脑, ...查看


  •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指出太阳为病的基本脉证. 脉浮.肤热~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浮而盛 头项强痛~邪入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阳 ...查看


  • 方剂趣味速记
  • 中医常用100个方剂 (歌诀中:三=枣.姜.草 将军=大黄 国老=甘草) [一贯煎]当地杀狗,一贯零卖---当归 生地(君) 沙参 枸杞子 金铃子 麦冬 补阳 滋阴疏肝 [二陈汤]夏苓姜草半红梅-茯苓 生姜 炙甘草 半夏(君)乌梅 陈皮 燥 ...查看


  • 伤寒论方歌诀
  •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 ...查看


  • 五版方剂学方歌
  • 一 解表剂 (1).辛温解表 1.麻黄汤:干妈姓桂.(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查看


  •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 ...查看


  • 刘寄奴饮在夏季暑湿中阻证中的应用
  • 病历简介 患者,男, 67岁,2010年7月8日初诊.时值盛夏,患者贪食生冷之物,复受暑湿之气,即觉胃中不适,泛泛欲吐,继则小腹作胀,肠鸣不止,欲泻不出,时有攻痛,但能忍受,自觉发热,即来医院求诊. 症见:面色灰滞,四肢不温,头胀如裹,测体 ...查看


  •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说明: 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著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如有错漏请指正.谅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