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把自己的母星搞得千疮百孔,天知道我们会不会把其他地方也搞砸?这里我们列出了未来学家眼中10种可能毁掉整个太阳系的方法——还是无意间毁的。排名不分先后,前方高能预警。
粒子加速器大灾变 粒子加速器运行时无意间释放出的奇异粒子也许会让我们面临使整个太阳系完蛋的风险。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建造前,一些科学家就担心这个高能加速器可能会撞出一些有害的东西,诸如真空气泡啦、磁单极子啦、微型黑洞啦,也许还有奇异夸克团(果壳译注:即strangelets ,是一种假设的物质形态,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原子核,但里面包含着许多更重的奇夸克)。
科学界谴责了诸如上述的忧虑,认为它们是“科学素养不足又想寻求关注制造轰动的人”所传播的垃圾谣言。再者,大型强子对撞机安全性评估小组在2011年的报告中也得出了“对撞无危险”的结论。 牛津大学未来人类学院的研究人员安德斯·桑德伯格(Anders Sandberg )同意加速器不怎么可能酿成灾难,但警告称如果奇异夸克团被泄露了出来,“那结果可能很坏。”他说。即便只是将火星这样的行星转换成奇异夸克团,假设转换时间是1小时,而只有0.1%的行星质量被转换为辐射,我们得到的平均光度将是太阳光度的大约4200万倍,辐射的大部分还将是硬伽马射线(“硬”辐射是指在能谱高能一端的辐射)。
哎呀。当然了,LHC 不可能制造奇异夸克团,但将来地球上或宇宙空间里的设备也许有能力制造出这种东西。有假说称,这些奇异物质也许存在于中子星内部的高压之中。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一个不小心人为地制造
出那样的条件,我们很快就没戏唱了。
悲剧的恒星工程 如果人们在某个恒星工程中严重破坏了太阳、改变了它的状态,又或者在期间搞砸了行星的动态,那太阳系就可能被玩脱了。 未来学家们推测,未来的人类也许会开展相当数量的恒星工程项目,包括“星球畜牧业”。休斯顿大学的大卫·克里斯威尔(David Criswell )在1985年出版的《星际移民与人类经验》(Interstellar Migration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中将这种畜牧业诠释为人类控制恒星的演变与性质的尝试——包括延长恒星寿命,提取恒星物质乃至人工制造新的恒星。为了让太阳烧得慢些以延长恒星寿命,未来的恒星工程师移除恒星多余的质量(恒星越大,消耗核聚变的原料就越快)。
但恒星工程也会带来潜在危险。就像在地球上开展的地质工程一样,恒星工程可能带来各样不可预见的后果。比如旨在减轻太阳质量的工作可能导致危险的燃烧,或使太阳光度减少到危及生命的
程度。这些工程也可能对行星的轨道产生显著的影响。
失败的木星恒星化
一直有人认为是时候设想将木星转变成某种人造恒星了。不过这个做法也许会摧毁木星,然后团灭地球上的生命。
天体物理学家马丁·福格(Martyn Fogg)在《英国星际学会志》里建议,将木星恒星化是到木星的伽利略卫星(果壳译注:伽利略卫星是指由伽利略率先发现的木星四大卫星)上殖民
的第一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未来人类可以在木星里种下一个微型的原始黑洞。这只黑洞的各项参数需要被设计得分毫不差,以防它达到爱丁顿光度(果壳译注:黑洞不断吸引周围介质,同时向外发出辐射。当其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星体向外的辐射压与向内的引力压会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天体的光度被称为爱丁顿光度)。福格认为这最终将“为欧罗巴(木卫二)和盖尼米得(木卫三)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它们的温度一次接近于地球和火星”。
听起来不错吧,但如果出了差错,后果可不堪设想。桑德伯格表示,最初这个系统也许运行良好,不过黑洞可能会增长到最终吞噬整个掉木星,然后发出横扫整个太阳系的辐射。生命大灭绝、木星被吞到黑洞里
,我们的星系也就一团糟了。
破坏行星轨道
当我们开始有能力改变行星或者其它星体的位置和质量的时候,打破太阳系微妙天体轨道平衡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了。
太阳系的轨道动态是十分脆弱的。据估计,一个轻微的扰动,都可能产生混乱乃至有潜在危险的轨道变动。原因在于行星之间存在轨道共振。这种共振由行星公转周期的比例来表示。其结果是,即使相距十分遥远,在两个轨道上运行的天体仍然能够相互影响。这些星体有时靠近,有时又相互远离,而这种周期性的接近也许会是比较小的那个星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有可能离开它原有的轨道,甚至飞出太阳系!
在未来,混乱的轨道动力学可能会自然产生,也可能由于我们对太阳和行星的一些行动而被触发,比如之前说的恒星工程。将火星移动到适居带的尝试也可能破坏轨道平衡。 另外,如果我们用水星和金星的物质制造戴森球(果壳译注:弗里曼·戴森假想出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将恒星包裹起来,从而获得恒星大部分能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太阳系的行星动态。也许水星(剩下的部分)会被甩出太阳系,也许地球会被大天体(比如火星)撞上,谁知
道呢。
曲率引擎操作失误 装配着曲率引擎的太空船当然相当酷,不过同时它也会带来危险。飞船跃迁目的地的任何东西,比如一颗行星,都有可能被转化为极大规模的能量。曲率引擎可能依靠在飞船周围制造负能量空泡来工作。曲率驱动会翘曲时空——在飞船身后时空将被“拉长”,而在它之前则会被“压缩”——飞船的速度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不过,这种“能量空泡”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灾害。2012年的时候,一个研究小组计算了下曲率驱动引擎可能产生的伤害。杰森·梅洁尔(Jason Major)在“今日宇宙网”(Universe Today)上解释道:空间并非只A 点与B 点之间那些“虚空”,它充满了有质量的粒子(有些则没有质量)。这些粒子可能会被“扫”到跃迁泡上,集中在飞船的前面和后面。
当曲率驱动飞船从超光速飞行中退出并减速时,能量空泡所积累的粒子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结果是,飞船前方、目的地上的任何东西都会被这股能量摧毁。研究论文总结道,由于飞船前方粒子的极端蓝移,目的地的任何人都会被强烈的伽马射线和高能粒子轰成渣。
他们补充说,短途旅行释放出的能量之大也“足以消灭你面前的任何东西”。这个“任何东西”,指的可以是整个行星。而且,由于能量大小取决于旅途的距离,理论上来说,释放的能量可能非常非常高。
人工虫洞事故 理论上,用人工虫洞来绕开星际旅行的限制真是美如画。但在连续时空里扯出一个洞时,我们要格外小心。2005年的时候,伊朗核物理学家穆罕默德·曼苏里(Mohammad Mansouryar)提出了一个穿越虫洞的计划大纲。他假设如果我们能制造足够多的“奇异物质”,理论上我们就能制造出能够穿越宇宙时空的虫洞,从而缩短太空航行时间。
穆罕默德的理论还停留在纸上,不过桑德伯格表示这样做也许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虫洞喉部需要的质能规模和一个相同大小的黑洞差不多。其次,时间旅行也许会让虚粒子变为实粒子,并由于能量跃迁而破坏虫洞。除此之外,如果把虫洞的一端建在太阳附近,也许会让太阳的能量流失到那一端,或者给太阳系带来大量的辐射。我们都知道,干掉太阳没什么
好结果,被辐射也好不到哪里去。
什卡多夫推进器导航错误
198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列昂尼德·什卡多夫(Leonid Shkadov)构思了一种被称为什卡多夫推进器的超大结构。这个装置能将整个太阳系移动到另一个相邻的恒星系统那边去。在将来,我们也许能用它从一个衰老的恒星附近移居到另一个更年轻的恒星那里去。
亚当·哈德兹(Adam Hadhazy )在《大众机械》里解释了这玩意的工作原理:什卡多夫推进器的设置很简单——它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圆弧状的镜子,凹的一侧对准太阳。建设者们将把它放在太阳引力与辐射压的平衡点上。然后这面镜子就变成了太阳的一个稳定静止的“卫星”,在引力与辐
射推力之间保持平衡。
由于凹面对着太阳,太阳的辐射在镜子处反射回太阳,这能有效地用太阳的辐射能量推动它自己移动——反射的能量会产生一个微小的净推力。这能有啥问题?实际上,问题还真的挺多的:如果我们计算出错,可能会把把太阳系带到宇宙,或者干脆直接撞上其他恒星。
然后我们就讨论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发展出了这种在恒星间旅行的科技,那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操纵或影响太阳系外缘的小天体。而那时我们一定得小心。桑德伯格警告道:“啊,要是让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果壳译注:柯伊伯带是海王星轨道外的小行星密集带,奥尔特云则更加遥远,是一个假设中包裹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变得不稳定,你就等着无数彗星砸过来吧。”
冯·诺依曼探针与星际“灰蛊”灾难 我们也许会送出能够自我复制的“冯·诺依曼探针”(von Neumann probes,一种设想中的能够通过提取星际物质来自我复制的太空飞船)去征服银河系。如果我们没给它们编好程序,或者某些人故意编入了进化算法——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也许会突变成某种十分邪恶的东西。最终,我们这些聪明的航天小玩意也许会杀回太阳系,用光太阳系所有资源进行自我复制,或者把太阳系撕成碎片并顺便把我们也都干掉。
与冯·诺依曼探针相似的东西,还有某种由更微小的、自我复制的结构组成的太空飞船:能指数级复制的纳米机器人——“灰蛊”(果壳译注:英文为Grey Goo。今年一月新发布的RTS 游戏《Grey Goo 》使用了“分子纳米技术”这个概念,其中Goo 族就是一种由纳米机器人组
成的智慧种族。)它们有可能十分危险。灰蛊末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纳米机器人的不可控自我复制消耗了整个行星的能源,目的是为了制造更多自己的分身。由于单个体积很小,它们的集合将是一种看起来像液态的状态。如果几个小机器人踏上了从地球逃亡的飞船,
那么这种泛滥将蔓延整个太阳系,甚至包括太空站等大型结构。当灰色的洪流席卷太阳系,一切都将变成糊状。
这可能是“费米悖论”的一种答案:外星文明不存在。弗兰克·提贝尔(Frank Tipler)1981年就根据冯·诺依曼探针提出过这个观点。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话,我们应该早就见过这种机器人了——或者早就被它们吞掉了。不过卡尔·萨根和威廉·纽曼回应称,由于冯·诺依曼探针自我复制十分迅速,(如果它们存在的话,与它们接触的)银河系里的智能很可能绞尽脑汁想清除它们,而非创造它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没见过冯·诺依曼探针之类的外星机器人的缘故。
超级人工智能
创造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是,它有可能干的事比“灭绝地球人类”要多得多——它的威力可能蔓延到太阳系,或许还会更远。
“回形针末日”描述了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是如何把整个地球变成一大堆回形针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实验,主要目的是让一个程序计算“如何拥有最多的回形针”。而最终的结果是程序将认为这需要把整个地球全变成回形针。这个问题很紧迫。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显然不会做造一大堆回形针这种无聊的事,而可能无节制地给处理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又或者将所有可用物质“电脑化”。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急切的本能冲动,驱使它将程序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银河系。
文末附送最后的,也是最可能的方法——让太阳系对我们失去意义——通过“人类灭绝”达成。
人类正在把自己的母星搞得千疮百孔,天知道我们会不会把其他地方也搞砸?这里我们列出了未来学家眼中10种可能毁掉整个太阳系的方法——还是无意间毁的。排名不分先后,前方高能预警。
粒子加速器大灾变 粒子加速器运行时无意间释放出的奇异粒子也许会让我们面临使整个太阳系完蛋的风险。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建造前,一些科学家就担心这个高能加速器可能会撞出一些有害的东西,诸如真空气泡啦、磁单极子啦、微型黑洞啦,也许还有奇异夸克团(果壳译注:即strangelets ,是一种假设的物质形态,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原子核,但里面包含着许多更重的奇夸克)。
科学界谴责了诸如上述的忧虑,认为它们是“科学素养不足又想寻求关注制造轰动的人”所传播的垃圾谣言。再者,大型强子对撞机安全性评估小组在2011年的报告中也得出了“对撞无危险”的结论。 牛津大学未来人类学院的研究人员安德斯·桑德伯格(Anders Sandberg )同意加速器不怎么可能酿成灾难,但警告称如果奇异夸克团被泄露了出来,“那结果可能很坏。”他说。即便只是将火星这样的行星转换成奇异夸克团,假设转换时间是1小时,而只有0.1%的行星质量被转换为辐射,我们得到的平均光度将是太阳光度的大约4200万倍,辐射的大部分还将是硬伽马射线(“硬”辐射是指在能谱高能一端的辐射)。
哎呀。当然了,LHC 不可能制造奇异夸克团,但将来地球上或宇宙空间里的设备也许有能力制造出这种东西。有假说称,这些奇异物质也许存在于中子星内部的高压之中。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一个不小心人为地制造
出那样的条件,我们很快就没戏唱了。
悲剧的恒星工程 如果人们在某个恒星工程中严重破坏了太阳、改变了它的状态,又或者在期间搞砸了行星的动态,那太阳系就可能被玩脱了。 未来学家们推测,未来的人类也许会开展相当数量的恒星工程项目,包括“星球畜牧业”。休斯顿大学的大卫·克里斯威尔(David Criswell )在1985年出版的《星际移民与人类经验》(Interstellar Migration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中将这种畜牧业诠释为人类控制恒星的演变与性质的尝试——包括延长恒星寿命,提取恒星物质乃至人工制造新的恒星。为了让太阳烧得慢些以延长恒星寿命,未来的恒星工程师移除恒星多余的质量(恒星越大,消耗核聚变的原料就越快)。
但恒星工程也会带来潜在危险。就像在地球上开展的地质工程一样,恒星工程可能带来各样不可预见的后果。比如旨在减轻太阳质量的工作可能导致危险的燃烧,或使太阳光度减少到危及生命的
程度。这些工程也可能对行星的轨道产生显著的影响。
失败的木星恒星化
一直有人认为是时候设想将木星转变成某种人造恒星了。不过这个做法也许会摧毁木星,然后团灭地球上的生命。
天体物理学家马丁·福格(Martyn Fogg)在《英国星际学会志》里建议,将木星恒星化是到木星的伽利略卫星(果壳译注:伽利略卫星是指由伽利略率先发现的木星四大卫星)上殖民
的第一步。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未来人类可以在木星里种下一个微型的原始黑洞。这只黑洞的各项参数需要被设计得分毫不差,以防它达到爱丁顿光度(果壳译注:黑洞不断吸引周围介质,同时向外发出辐射。当其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星体向外的辐射压与向内的引力压会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时天体的光度被称为爱丁顿光度)。福格认为这最终将“为欧罗巴(木卫二)和盖尼米得(木卫三)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它们的温度一次接近于地球和火星”。
听起来不错吧,但如果出了差错,后果可不堪设想。桑德伯格表示,最初这个系统也许运行良好,不过黑洞可能会增长到最终吞噬整个掉木星,然后发出横扫整个太阳系的辐射。生命大灭绝、木星被吞到黑洞里
,我们的星系也就一团糟了。
破坏行星轨道
当我们开始有能力改变行星或者其它星体的位置和质量的时候,打破太阳系微妙天体轨道平衡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了。
太阳系的轨道动态是十分脆弱的。据估计,一个轻微的扰动,都可能产生混乱乃至有潜在危险的轨道变动。原因在于行星之间存在轨道共振。这种共振由行星公转周期的比例来表示。其结果是,即使相距十分遥远,在两个轨道上运行的天体仍然能够相互影响。这些星体有时靠近,有时又相互远离,而这种周期性的接近也许会是比较小的那个星体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有可能离开它原有的轨道,甚至飞出太阳系!
在未来,混乱的轨道动力学可能会自然产生,也可能由于我们对太阳和行星的一些行动而被触发,比如之前说的恒星工程。将火星移动到适居带的尝试也可能破坏轨道平衡。 另外,如果我们用水星和金星的物质制造戴森球(果壳译注:弗里曼·戴森假想出的巨大球形结构,它将恒星包裹起来,从而获得恒星大部分能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太阳系的行星动态。也许水星(剩下的部分)会被甩出太阳系,也许地球会被大天体(比如火星)撞上,谁知
道呢。
曲率引擎操作失误 装配着曲率引擎的太空船当然相当酷,不过同时它也会带来危险。飞船跃迁目的地的任何东西,比如一颗行星,都有可能被转化为极大规模的能量。曲率引擎可能依靠在飞船周围制造负能量空泡来工作。曲率驱动会翘曲时空——在飞船身后时空将被“拉长”,而在它之前则会被“压缩”——飞船的速度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不过,这种“能量空泡”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灾害。2012年的时候,一个研究小组计算了下曲率驱动引擎可能产生的伤害。杰森·梅洁尔(Jason Major)在“今日宇宙网”(Universe Today)上解释道:空间并非只A 点与B 点之间那些“虚空”,它充满了有质量的粒子(有些则没有质量)。这些粒子可能会被“扫”到跃迁泡上,集中在飞船的前面和后面。
当曲率驱动飞船从超光速飞行中退出并减速时,能量空泡所积累的粒子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结果是,飞船前方、目的地上的任何东西都会被这股能量摧毁。研究论文总结道,由于飞船前方粒子的极端蓝移,目的地的任何人都会被强烈的伽马射线和高能粒子轰成渣。
他们补充说,短途旅行释放出的能量之大也“足以消灭你面前的任何东西”。这个“任何东西”,指的可以是整个行星。而且,由于能量大小取决于旅途的距离,理论上来说,释放的能量可能非常非常高。
人工虫洞事故 理论上,用人工虫洞来绕开星际旅行的限制真是美如画。但在连续时空里扯出一个洞时,我们要格外小心。2005年的时候,伊朗核物理学家穆罕默德·曼苏里(Mohammad Mansouryar)提出了一个穿越虫洞的计划大纲。他假设如果我们能制造足够多的“奇异物质”,理论上我们就能制造出能够穿越宇宙时空的虫洞,从而缩短太空航行时间。
穆罕默德的理论还停留在纸上,不过桑德伯格表示这样做也许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虫洞喉部需要的质能规模和一个相同大小的黑洞差不多。其次,时间旅行也许会让虚粒子变为实粒子,并由于能量跃迁而破坏虫洞。除此之外,如果把虫洞的一端建在太阳附近,也许会让太阳的能量流失到那一端,或者给太阳系带来大量的辐射。我们都知道,干掉太阳没什么
好结果,被辐射也好不到哪里去。
什卡多夫推进器导航错误
1987年,前苏联物理学家列昂尼德·什卡多夫(Leonid Shkadov)构思了一种被称为什卡多夫推进器的超大结构。这个装置能将整个太阳系移动到另一个相邻的恒星系统那边去。在将来,我们也许能用它从一个衰老的恒星附近移居到另一个更年轻的恒星那里去。
亚当·哈德兹(Adam Hadhazy )在《大众机械》里解释了这玩意的工作原理:什卡多夫推进器的设置很简单——它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圆弧状的镜子,凹的一侧对准太阳。建设者们将把它放在太阳引力与辐射压的平衡点上。然后这面镜子就变成了太阳的一个稳定静止的“卫星”,在引力与辐
射推力之间保持平衡。
由于凹面对着太阳,太阳的辐射在镜子处反射回太阳,这能有效地用太阳的辐射能量推动它自己移动——反射的能量会产生一个微小的净推力。这能有啥问题?实际上,问题还真的挺多的:如果我们计算出错,可能会把把太阳系带到宇宙,或者干脆直接撞上其他恒星。
然后我们就讨论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我们已经发展出了这种在恒星间旅行的科技,那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操纵或影响太阳系外缘的小天体。而那时我们一定得小心。桑德伯格警告道:“啊,要是让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果壳译注:柯伊伯带是海王星轨道外的小行星密集带,奥尔特云则更加遥远,是一个假设中包裹着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变得不稳定,你就等着无数彗星砸过来吧。”
冯·诺依曼探针与星际“灰蛊”灾难 我们也许会送出能够自我复制的“冯·诺依曼探针”(von Neumann probes,一种设想中的能够通过提取星际物质来自我复制的太空飞船)去征服银河系。如果我们没给它们编好程序,或者某些人故意编入了进化算法——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它们也许会突变成某种十分邪恶的东西。最终,我们这些聪明的航天小玩意也许会杀回太阳系,用光太阳系所有资源进行自我复制,或者把太阳系撕成碎片并顺便把我们也都干掉。
与冯·诺依曼探针相似的东西,还有某种由更微小的、自我复制的结构组成的太空飞船:能指数级复制的纳米机器人——“灰蛊”(果壳译注:英文为Grey Goo。今年一月新发布的RTS 游戏《Grey Goo 》使用了“分子纳米技术”这个概念,其中Goo 族就是一种由纳米机器人组
成的智慧种族。)它们有可能十分危险。灰蛊末日描述了这样的场景:纳米机器人的不可控自我复制消耗了整个行星的能源,目的是为了制造更多自己的分身。由于单个体积很小,它们的集合将是一种看起来像液态的状态。如果几个小机器人踏上了从地球逃亡的飞船,
那么这种泛滥将蔓延整个太阳系,甚至包括太空站等大型结构。当灰色的洪流席卷太阳系,一切都将变成糊状。
这可能是“费米悖论”的一种答案:外星文明不存在。弗兰克·提贝尔(Frank Tipler)1981年就根据冯·诺依曼探针提出过这个观点。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话,我们应该早就见过这种机器人了——或者早就被它们吞掉了。不过卡尔·萨根和威廉·纽曼回应称,由于冯·诺依曼探针自我复制十分迅速,(如果它们存在的话,与它们接触的)银河系里的智能很可能绞尽脑汁想清除它们,而非创造它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至今没见过冯·诺依曼探针之类的外星机器人的缘故。
超级人工智能
创造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的潜在危险是,它有可能干的事比“灭绝地球人类”要多得多——它的威力可能蔓延到太阳系,或许还会更远。
“回形针末日”描述了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是如何把整个地球变成一大堆回形针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实验,主要目的是让一个程序计算“如何拥有最多的回形针”。而最终的结果是程序将认为这需要把整个地球全变成回形针。这个问题很紧迫。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显然不会做造一大堆回形针这种无聊的事,而可能无节制地给处理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又或者将所有可用物质“电脑化”。一个超级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急切的本能冲动,驱使它将程序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银河系。
文末附送最后的,也是最可能的方法——让太阳系对我们失去意义——通过“人类灭绝”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