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民歌的美学特征探究(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 就某一民族的民歌进行探讨的文章大部分是从音乐人类学(或亦可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的。具体说来可从歌曲的旋律走向(一般是指旋律音程的运用,此研究点则着重从音乐地理学来分析的),歌曲的传承以及歌曲的文化底蕴方面来研究。从歌曲传承文化这一点来讲可谓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音乐学科的研究当中选取二者之交集。为何出此断言?我们可做如下的推断: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将某一民族某一个体看作一有机体对民歌的传承属体质人类学的范畴;如若将民歌当做该民族“文化”的一传承纽带,此一类就实属文化人类学之范畴。  本文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揭示裕固族民歌“美”从何而来?力求能窥其“美”之本质规律。当然要揭示裕固族民歌的“美”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描述还不能详尽阐述,故而还应求助于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史等学科的帮助。  对裕固族的介绍笔者在《裕固族民歌美学特征》一文中已经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此就不做过多讲解,这里只做简要的概述,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数据人口普查大约有13000人,其所用语言隶属阿尔泰语系,就其居住地不同又分为东西部裕固族,东部裕固族所用语言属蒙古语族。西部裕固族所用语言属突厥语族的东匈语支。  裕固族民歌作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之一已经正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这项艺术能够取得这样的殊荣绝非偶然,下面就让我们对这项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民族个性的艺术形式作更深入的介绍吧。  人们在日趋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已经不单单的局限于思维的推理,更注重的是对客观的认证,由此我们衍生出三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即:逻辑学、审美学、伦理学。将此三门学科做高度的提炼可概括成三个点睛之字“知、情、意”  可以说“知、情、意”三者,基本上对心理活动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概括,此三者体现出人与外界对象的三种关系:“反映关系、厉害关系以及审美关系”。①  反映关系体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客观、真实”的要求,即对“真”的把握;厉害关系则体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善与恶”的分辨,若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当下所处状态或对审美主体以后的发展“有利可图”,则审美主体将其定义为“善”,反之则为“恶”;审美关系则体现为主体对对象“美与丑”的取舍,其取舍之间就在与客体对象给予主体感知的吸引与否。  天作之合“知、情、意”三者恰巧与我们所言“裕固族民歌的美学特征”不谋而合。  首先来看“知”,即对客观实在的真实反映。当我们初见一首民歌时,给于我们一定视觉冲击的那就当数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正所谓的“外表”。其民歌的“外表”当然不是凭空而定的,在旋律的创作以及歌词的选用、创作方面都是贴近自己的地域特色,彰显出民族的风格、个性。旋律方面依据地域特色(主要指地质、地貌、地形)会有相应的典型节奏和典型音程的使用,故而为旋律的雏形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在歌词的选用上一般是选用具有启示作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叙述民族发展的史事,所以我们在读阅裕固族民歌时,它是如实的在向我们讲述“真实的自我”,这种真实性可以应参考“释义学”对音乐的诠释。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其背景、渊源,它毕竟不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下的产物,当它承载起“传承文化”这一历史重任时,它已经显示出他不可磨灭的价值。在分析其价值时切不可盲目的拿当下的眼光来对裕固族民歌“品头论足”因为那是“不合时宜”的举动。  时代在前进,我们每迈出前进的一步都是在前人的成果上实现的,尽管我们感觉这些所谓的“成果”(基础成果)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不足挂齿,但我们恰恰忽略掉时代的背景,科技的发展背景。历史没有前瞻性,我们的历史都是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在向前迈进,每向前走一步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深切的理解这些“基础成果”来之不易,更应该珍视它们的价值。  从释义学的角度看,其历史价值之伟大。裕固族民歌在“知”上的展现聚焦在“真”这一字眼上,例如《西至哈至》简述的就是裕固族人民的生活发展史,从而为后人对裕固族的考察提供的依据;再如寓言励志类的《山羊木太》昭示出裕固族人民在民族的发展中应有的聪明才智和抱定团结就能战胜敌人的信心。像这种带有“真实”价值的民歌在裕固族民歌中还有很多诸如《路上的歌》、《黄岱女》、《萨日娜》等等。这些宝贵的民歌恰恰表现出了裕固族民歌最“真”的一面。  “善”实为“真”所追逐的目标。对“善”的形容我们似乎找不到很合适的词语,从音乐美学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来说接近“形式与内容”这一对范畴中的“内容”一词,内容的表达在音乐范畴当中离不开“情感”,因我们众人都怀揣着这样一个概念“情感就是音乐的内容”,那么“情感”的表达又是通过是么方式来为众人所知的呢?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出发,既然“情感”是内容的主宰,而“内容”与“形式”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其二者必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故而在表达“内容”方面我们还应该诉求于“形式”,那么这种可以表达“情感”的“内容”最终会具体为哪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呢?我想应该还是诉求于“文字、语言”(此处并非肯定“音乐就是情感的语言”这一命题)。在谈到近代运用释义学对音乐哲学的影响时,克莱茨施玛尔曾谈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音乐作品就是不停的要求人们具有一种能看到符号和形式后面的思想能力”,这种“思想能力”所要表达就是“内容”的构思“情感”的汇集。在此音乐释义学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感”从音乐当中抽取、推断出来然后赋予其文字的表达模式。故而完成“情感内容”向“形式现象”的转化,使欣赏者对此“情感内容”的把握有据可依。  那们裕固族民歌“善”处则巧妙的将“情感”与“形式”容为一体,将歌之“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欣赏者可以体会到它的感情基调。其代表作品有《奶羊羔》《奶牛犊》其间最朴实的文字宣泄出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在人类身上上可以产生共鸣,其同样对动物也产生影响,故慨叹音乐之“善”功效之博大,“对牛弹琴”一词似有待商榷。音乐之“善”之“真”遥相照应,故显“美”之所在。  对“美”的解释,我们既要参鉴孔子赏《韶》所发“美“之评价的理论基调,同时又不能盲从(只因我们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在不断丰富这些字、词的含义),这些字眼带着时代的气息,带有历史的印记。故而裕固族民歌所展现的“美”在于一内一外、一表一里。形式之“真”内容之“善”都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是“善”的外在表现形式,“善”是“真”的最终归宿点。“美”是“真”与“善”的契合点。无“真”故无形,无物化形态的展示,无“善”则无精神,似一空壳。无“美”“真”与“善”永远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只是驰骋在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不加联想。  裕固族民歌之“真”之“善”之“美”之特征在与此。    注: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1098    注解  ① 《未完成音乐美学》茅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参考文献  [1] 《裕固族民歌赏析与评述》 张爱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音乐表演美学》,杨易禾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4] 《乐府传声译注》,(清)徐大椿 原著,吴同宾 李光 译注[M]北京 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5]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未完成音乐美学》,茅原 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 于润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7-0000-01   就某一民族的民歌进行探讨的文章大部分是从音乐人类学(或亦可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的。具体说来可从歌曲的旋律走向(一般是指旋律音程的运用,此研究点则着重从音乐地理学来分析的),歌曲的传承以及歌曲的文化底蕴方面来研究。从歌曲传承文化这一点来讲可谓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音乐学科的研究当中选取二者之交集。为何出此断言?我们可做如下的推断: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将某一民族某一个体看作一有机体对民歌的传承属体质人类学的范畴;如若将民歌当做该民族“文化”的一传承纽带,此一类就实属文化人类学之范畴。  本文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揭示裕固族民歌“美”从何而来?力求能窥其“美”之本质规律。当然要揭示裕固族民歌的“美”单从美学的角度进行描述还不能详尽阐述,故而还应求助于音乐人类学和音乐史等学科的帮助。  对裕固族的介绍笔者在《裕固族民歌美学特征》一文中已经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在此就不做过多讲解,这里只做简要的概述,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数据人口普查大约有13000人,其所用语言隶属阿尔泰语系,就其居住地不同又分为东西部裕固族,东部裕固族所用语言属蒙古语族。西部裕固族所用语言属突厥语族的东匈语支。  裕固族民歌作为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手段之一已经正式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这项艺术能够取得这样的殊荣绝非偶然,下面就让我们对这项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民族个性的艺术形式作更深入的介绍吧。  人们在日趋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已经不单单的局限于思维的推理,更注重的是对客观的认证,由此我们衍生出三门极其重要的学科也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即:逻辑学、审美学、伦理学。将此三门学科做高度的提炼可概括成三个点睛之字“知、情、意”  可以说“知、情、意”三者,基本上对心理活动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概括,此三者体现出人与外界对象的三种关系:“反映关系、厉害关系以及审美关系”。①  反映关系体现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客观、真实”的要求,即对“真”的把握;厉害关系则体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善与恶”的分辨,若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当下所处状态或对审美主体以后的发展“有利可图”,则审美主体将其定义为“善”,反之则为“恶”;审美关系则体现为主体对对象“美与丑”的取舍,其取舍之间就在与客体对象给予主体感知的吸引与否。  天作之合“知、情、意”三者恰巧与我们所言“裕固族民歌的美学特征”不谋而合。  首先来看“知”,即对客观实在的真实反映。当我们初见一首民歌时,给于我们一定视觉冲击的那就当数民歌的旋律和歌词,正所谓的“外表”。其民歌的“外表”当然不是凭空而定的,在旋律的创作以及歌词的选用、创作方面都是贴近自己的地域特色,彰显出民族的风格、个性。旋律方面依据地域特色(主要指地质、地貌、地形)会有相应的典型节奏和典型音程的使用,故而为旋律的雏形提供了丰富的选材;在歌词的选用上一般是选用具有启示作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叙述民族发展的史事,所以我们在读阅裕固族民歌时,它是如实的在向我们讲述“真实的自我”,这种真实性可以应参考“释义学”对音乐的诠释。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其背景、渊源,它毕竟不是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下的产物,当它承载起“传承文化”这一历史重任时,它已经显示出他不可磨灭的价值。在分析其价值时切不可盲目的拿当下的眼光来对裕固族民歌“品头论足”因为那是“不合时宜”的举动。  时代在前进,我们每迈出前进的一步都是在前人的成果上实现的,尽管我们感觉这些所谓的“成果”(基础成果)在现在的科技水平下不足挂齿,但我们恰恰忽略掉时代的背景,科技的发展背景。历史没有前瞻性,我们的历史都是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在向前迈进,每向前走一步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深切的理解这些“基础成果”来之不易,更应该珍视它们的价值。  从释义学的角度看,其历史价值之伟大。裕固族民歌在“知”上的展现聚焦在“真”这一字眼上,例如《西至哈至》简述的就是裕固族人民的生活发展史,从而为后人对裕固族的考察提供的依据;再如寓言励志类的《山羊木太》昭示出裕固族人民在民族的发展中应有的聪明才智和抱定团结就能战胜敌人的信心。像这种带有“真实”价值的民歌在裕固族民歌中还有很多诸如《路上的歌》、《黄岱女》、《萨日娜》等等。这些宝贵的民歌恰恰表现出了裕固族民歌最“真”的一面。  “善”实为“真”所追逐的目标。对“善”的形容我们似乎找不到很合适的词语,从音乐美学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来说接近“形式与内容”这一对范畴中的“内容”一词,内容的表达在音乐范畴当中离不开“情感”,因我们众人都怀揣着这样一个概念“情感就是音乐的内容”,那么“情感”的表达又是通过是么方式来为众人所知的呢?从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出发,既然“情感”是内容的主宰,而“内容”与“形式”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其二者必定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故而在表达“内容”方面我们还应该诉求于“形式”,那么这种可以表达“情感”的“内容”最终会具体为哪种“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呢?我想应该还是诉求于“文字、语言”(此处并非肯定“音乐就是情感的语言”这一命题)。在谈到近代运用释义学对音乐哲学的影响时,克莱茨施玛尔曾谈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音乐作品就是不停的要求人们具有一种能看到符号和形式后面的思想能力”,这种“思想能力”所要表达就是“内容”的构思“情感”的汇集。在此音乐释义学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感”从音乐当中抽取、推断出来然后赋予其文字的表达模式。故而完成“情感内容”向“形式现象”的转化,使欣赏者对此“情感内容”的把握有据可依。  那们裕固族民歌“善”处则巧妙的将“情感”与“形式”容为一体,将歌之“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欣赏者可以体会到它的感情基调。其代表作品有《奶羊羔》《奶牛犊》其间最朴实的文字宣泄出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在人类身上上可以产生共鸣,其同样对动物也产生影响,故慨叹音乐之“善”功效之博大,“对牛弹琴”一词似有待商榷。音乐之“善”之“真”遥相照应,故显“美”之所在。  对“美”的解释,我们既要参鉴孔子赏《韶》所发“美“之评价的理论基调,同时又不能盲从(只因我们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在不断丰富这些字、词的含义),这些字眼带着时代的气息,带有历史的印记。故而裕固族民歌所展现的“美”在于一内一外、一表一里。形式之“真”内容之“善”都是“美”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是“善”的外在表现形式,“善”是“真”的最终归宿点。“美”是“真”与“善”的契合点。无“真”故无形,无物化形态的展示,无“善”则无精神,似一空壳。无“美”“真”与“善”永远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只是驰骋在属于自己的领域而不加联想。  裕固族民歌之“真”之“善”之“美”之特征在与此。    注: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1098    注解  ① 《未完成音乐美学》茅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  参考文献  [1] 《裕固族民歌赏析与评述》 张爱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 《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 《音乐表演美学》,杨易禾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4] 《乐府传声译注》,(清)徐大椿 原著,吴同宾 李光 译注[M]北京 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5] 《中国音乐美学史》,蔡仲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 《未完成音乐美学》,茅原 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 于润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 裕固族民歌美学特征(二)
  • 裕固族民歌的美学特征探究(二)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 07-0000-01  就某一民族的民歌进行探讨的文章大部分是从音乐人类学 (或亦可称之为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的.具体说来 ...查看


  • 裕固族舞蹈文化探析
  • [摘要]裕固族是甘肃有的少数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裕固族人口总数为XX.作为"小民族"的裕固族,其民俗文化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裕固族舞蹈的研究一直很薄弱,本文将结合作者本人参编.创作和表演裕固族舞蹈的经历,试图 ...查看


  •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 [摘要] 本文主要从回鹘汗国的兴亡和裕固族东迁两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认为过去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 ...查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奖征文 学生所在系(院) 造型与设计艺术系 专 业(方向) 景观设计专业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高 阳 学 号 [1******** ...查看


  • 中国传统民歌欣赏
  • 民间歌曲 歌舞音乐 说唱音乐(曲艺) 戏曲音乐 民间器乐 民间音乐的分类 民歌的定义 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的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歌谣是不会做诗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 ...查看


  • 关于人物形象研究
  • <庄子>寓言人物形象研究 刘琳 [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哲理散文著作,兼有哲学著作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双重身份,其重要之处在于它以寓言的形式去表达深刻的哲学观念.而庄子对寓言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则使< ...查看


  • 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的审美趣味
  • 鄂西素有"歌的海洋"的美誉,大量土家族民间歌谣至今活跃在山头田间.现代广场和华美的舞台.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表现了婀娜多姿的民族风情.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她发自衷肠,是生活的代言.理想的象征.善美的化身.已有的对鄂西 ...查看


  • 中国民间歌曲的地域性特点
  •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 ...查看


  • 民族艺术与文化
  • 民族艺术与文化复习题 1.各艺术家的观点: (1)柏拉图:艺术即模仿: (2)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 (3):黑格尔:艺术即理想: (4)克莱夫﹒贝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 (5)瓦尔特﹒本雅明:艺术即灵运: (6)西奥多﹒阿多诺:艺术即 ...查看


热门内容